长期以来“华”华英证券排名*券IPO业务能力怎么样?

经观App理性 建设性阙福生2023-01-10 10:32:532022年券商投行业务“成绩单”出炉了。从承销商角度来说,行业“马太效应”继续加剧,“一哥”中信证券在承销额上仍然稳居第一,其次是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2022年券商投行业务“成绩单”出炉了。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包含IPO、增发和配股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全口径募资事件共有986起,股权融资总金额为16867元,较2021年小幅下滑。首发(IPO)成为2022年投行业务亮点,全年IPO募资额达5869.66亿元,创下A股诞生以来的历史新高。从承销商角度来说,行业“马太效应”继续加剧,“一哥”中信证券在承销额上仍然稳居第一,其次是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最新研报认为,在注册制深化改革下,券商以IPO为代表的股权业务快速发展、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收入强化、跟投及私募股权业务退出贡献增量收益,券商大投行业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市场的扩容及制度优化增厚券商投行及跟投业务收入;另一方面,注册制全面深化有助于持续提升券商综合服务能力、优化行业竞争格局。2022年IPO募资额创新高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包含IPO、增发和配股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全口径募资事件共986起,相比2021年减少244起;股权融资总金额为16867亿元,较2021年下降7.24%。值得一提的是,在IPO募资额上,2022年创下A股诞生以来的历史新高。Wind数据显示,2022年IPO募资额达5869.66亿元,同比增长8.17%。回顾过去几年,随着注册制的不断深化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A股IPO规模也逐年攀升,2019年全年的IPO规模仅为2532亿元。单家企业的IPO融资规模相比2021年有了明显提升。2022年,A股IPO家数为428家,相比2021年的524家减少96家。分板块来看,科创板、创业板是年内IPO募资的主力,2022年IPO募资额分别为2520亿元、1796亿元,IPO家数分别为124家、150家,两大注册制板块的募资额占比超七成。北交所也在2022年揽获83家IPO,IPO募资额达到165.58亿元。沪市主板、深市主板的IPO募资金额占比则分别为18%和5%。另外,受市场走弱影响,2022年增发融资规模缩减,全年增发项目融资事件为358起,相比2021年的538起减少33%;募资金额为7213.70亿元,同比减少21%。在可转债与可交换债方面,2022年融资事件相比2021年有所增加,融资金额小幅增长。中信证券IPO承销额遥遥领先在承销商排名方面,从IPO承销金额来看,Wind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以1502.55亿元的承销金额稳居第一,也是唯一一家IPO承销金额破千亿的券商投行,与第二名拉开了差距;其次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IPO承销金额分别为790.49亿元、568.52亿元;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3家券商亦超过300亿元。此外,包括安信证券、国信证券、民生证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东兴证券、国金证券在内的8家券商2022年IPO承销总额也在百亿元以上。从IPO募资额来看,2022年募资额最高的十大IPO项目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海油、联影医疗、海光信息、晶科能源、翱捷科技-U、万润新能、华宝新能、纳芯微、三一重能。其中,由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保荐的中国移动以519.81亿元的IPO募资额排名第一,中信证券保荐的中国海油IPO募得322.92亿元,联影医疗、海光信息、晶科能源募资额也超过100亿元。投行“三中一华”格局保持不变若综合统计券商股权及债权承销的总金额,则以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为首的“三中一华”仍稳居前四,4家券商的2022年股权+债权承销总金额均超过万亿元,其中中信、中金、华泰承销总金额均同比实现增长。国泰君安以8970亿元的年度总承销金额排名第五。而海通证券则以3760亿元的承销额排名第六,尽管位次不变,但是承销金额下滑,主要是地方政府债、金融债等债权承销额大幅下滑。此外,光大证券、东方证券、平安证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等券商年度总承销额也超过3000亿元。中金公司近日研报指出,券商投行格局或将持续优化。伴随注册制全面深化改革,传统投行及跟投等收入将直接受益于股权融资规模增长。长期来看,在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制度不断完善下,市场融资、交易、资产配置功能有望全面提升,对于券商的投研能力、机构销售能力、资本实力、风控水平等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综合竞争力更强的券商也将获得更高的业务参与度,驱动行业格局优化。从投行业务集中度来看,投行净收入前十占比从2019年的55%提升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62%,其中科创板等增量业务集中度更高。对于证券业整体业绩而言,注册制持续深化下的投行业务乃为数不多拉动业绩增长的一抹亮色。从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的证券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看,整个证券业代理买卖证券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管业务、证券投资收益等多项收入较上年同期下滑,但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收入却实现逆势上涨。根据中证协数据,今年前三季度,140家券商合计实现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446.03亿元,同比增长7.22%。光大证券认为,投行业务是券商优质资产的核心流量入口,以投行业务为切入点综合拓展资本市场业务是投行业务的重要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两类:一是与投资业务的联动,具体包括子公司的战略跟投、第三方资管产品的设计等;二是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作为高净值客户储备,券商可为其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阙福生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阙福生】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中国基金报 券商组
“年年难过年年过”,2022年即将作别,业内券商整体表现如何?
年度业绩数据尚未出炉,但据中证协披露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42.42亿元,同比下降16.95%;净利润1167.63亿元,同比下降18.90%。叠加四季度A股市场的跌宕起伏和债券市场的频繁踩踏,“券业大年”将在2022年摁下暂停键。
虽然业绩不尽如人意,但复盘2022年,资本市场政策频出,持续给证券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从科创板做市业务的落地,到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扩大;从“一参一控一牌”的放开,到公募REITs试点深入推进,这也令业内对券商相关业务机会有了更多期待。
中国基金报券商组就此对券商行业十大事件进行盘点,并预祝证券行业2023年能有更多新业务开花结果。
来看详情——
1.经纪业务
“看天吃饭”收成欠佳 财富管理转型持续深入
作为证券公司各项业务中的基本盘和老本行,证券经纪业务在2022年的跌宕起伏的市场行情下,表现相对欠佳。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42.42亿元,同比下降16.95%;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877.11亿元,同比下降12.36%。虽然好于整体营收降幅,但经纪业务在各业务条线中降幅排在第二位(首位为自营),仍体现出来自市场的“寒气”。
开户情况上,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证券行业为客户开立A股资金账户数达3.2亿个,较上年末增长7.78%。前三季度,证券公司代理客户证券交易额558.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1%,其中代理机构客户证券交易额占比为38.1%,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
代理交易额持续提升,但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却持续下降,这无疑与证券行业近年来仍在走低的佣金率直接相关。在“看天吃饭”的经纪业务收入下降之际,财富管理成为券商业务转型的关键抓手。
例如,在中证协2022年前三季度业务数据披露中,首次披露了“代理销售金融产品保有量”的数据,为2.74万亿元。公募基金代销方面,根据中基协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末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规模前100名单,券商入围数量升至53家,市占率亦有提升。
另外,个人养老金业务的上线,也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上月,证监会公布《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37家机构入围,其中券商数量达到14家。近期,各家券商已陆续上线个人养老金频道,提供养老规划、产品选购、策略定投、市场解读等服务,在开拓新业务的同时提升客户黏性。(闫晶滢)
2.投资银行
股债承销超11.5万亿 监管强化投行质量管理
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券商投行业务在2022年风生水起。据中证协公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业务数据,140家券商合计实现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446.03亿元,同比增长7.22%,是各业务条线中为数不多实现同比正增长的领域。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年内A股股权融资规模已达到1.5万亿元。其中IPO首发家数已有411家,首发募集资金超5200亿元。债券承销方面,年内券商总承销金额突破10万亿元。合并计算来看,年内券商完成股债承销金额已超11.5万亿元。
光大证券非银团队指出,投行业务是券商优质资产的核心流量入口,以投行业务为切入点,综合拓展资本市场业务是投行业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一是与投资业务的联动,具体包括子公司的战略跟投、第三方资管产品的设计等;二是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作为高净值客户储备,券商可为其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展望未来,全面注册制的推广有助于投行业务实现发行数量和发行质量的双重提升。
另外,中证协在2022年首度开启券商投行业务质量评价,评价项目覆盖2021年审结的全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首发和再融资项目,并于近期发布结果。参评的77家券商中,共有12家被评为A类。获评A类的券商中,既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头部券商,亦有国元证券、中原证券、五矿证券等投行特色明显的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监管对投行内控管理的强化管理力度空前,年内投行罚单持续下发。
回顾2022年的投行项目罚单来看,“奇葩”故事也层出不穷。从保代擅自大幅删减申报文件、删减内核意见,到质控负责人同时担任保荐代表人未落实回避要求等,均令市场大呼“想不到”。
证监会强调,全面合规、有效运行的投行内控机制是投行执业质量的基础。证监会将常态化开展投行内控现场检查,从“带病申报”“一查就撤”、执业质量存在严重缺陷等典型问题入手,重点检查投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人员及保障是否到位等,促进保荐机构真正发挥“看门人”功能,为注册制行稳致远夯实基础。(闫晶滢)
3.资管业务
受益政策松绑 券商资管加速公募化浪潮
2022年,券商资管获取公募牌照迎来政策利好,众多头部券商资管摩拳擦掌进入公募的大战场。多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政策支持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并彻底放松“一参一控一牌”限制,使得券商开始纷纷“抢滩”公募资管业务布局,未来这是一个广阔深海,也是一个厮杀剧烈的红海。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5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表示在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前提下,将放宽公募持牌数量限制。
政策利好之下,券商资管加速公募化浪潮。今年6月,华安证券公告称,拟设立的资管子公司。同月,证监会对中金资管子公司的设立申请提出反馈意见。7月,长城证券公告称,拟出资10亿元设立长城证券资管子公司。同月,国金证券也公告称,其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获得证监会核准批复。此外,开源证券也向证监会递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材料被接收。10月中旬,国泰君安官宣成功拿下华安基金控股权,持有华安基金的股权比例由43%上升至51%。国泰君安也成为“公募新规”后业内首家“一控一牌”证券公司。11月初,申万宏源证券获批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12月中旬,证监会官网显示,财信证券提交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申请。
根据Wind数据,整体来看,目前已设立资管子公司的券商有包括国泰君安资管、申万宏源资管、广发资管、华泰资管、中泰资管、招商资管、海通资管、财通资管、浙商资管、长江资管、银河金汇、渤海汇金、东证融汇、光证资管、兴证资管、东证资管、安信资管、天风资管以及德邦资管在内21家。
目前,仍在排队申请资管子公司的券商还有10家,分别为万联证券、国海证券、中金公司、华创证券、中信建投、中信证券、东兴证券、国联证券和国信证券和华安证券。而作为早期获批设立和首家获得公募基金业务资格的东证资管和财通资管旗下的公募规模,分别超过了2000亿元和1500亿元,华泰资管的公募规模也在800亿元以上。
此外,目前券商系公募机构数量已达66家,既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创金合信基金、长城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华北一位证券非银分析师表示,在新规之下,如今申请公募牌照不再受限。多家券商已提前布局资管子公司,为下一步申请独立公募牌照夯实根基。但券商的公募化转型也绝非易事,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业务本身就有不小差别,在向公募化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管理制度、合规、投研等诸多问题。
沪上一家中小型证券公司则指出,目前多数券商主要通过参控股公募金公司参与公募市场,券商资管直接申请牌照的家数较少。公募基金业务牌照限制放宽为“一参一控一牌”,券商资管有望申请牌照享受更多长期稳健的利润贡献,与此同时也面临激烈竞争,还需基于自身禀赋构造差异化竞争力。
产品方面,今年,券商公募化改造按下“加速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按基金转型生效日,今年以来,包括券商和券商资管在内的35机构已完成近90只(不同份额分开统计)产品改造。记者注意到,由于现金管理类产品过渡期设置为2022年底,因此各券商及资管子公司的“保证金”类的产品改造正在加速推进中。今年以来券商资管旗下新成立的货币基金达40只,绝大多数为保证金产品改造而来。此外,除了券商保证金业务,债基改造也成为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的重点,今年以来全市场已完成22只债基的改造。
随着各家券商加速入局公募行业,公募化已成为未来券商资管行业转型的大方向。多家券商资管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从产品改造、吸纳人才、打造投研体系,还是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方面,券商资管公募化改造都成效显著。
沪上一位券商资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以来,券商资管大集合参公改造的名单中,保证金加速落地。目前,公司已完成全部存量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工作,整改进度处于行业前列。公司已初步构建了以稳健风格为主的公募化大集合产品线,涵盖中短债、纯债、固收+转债、固收+股票等各类策略,完成了“保证金理财”“现金管理+”“固收+”等产品布局。(曹雯璟)
4.做市业务
股票期权做市商扩容 券商瞄定做市业务
10月中旬,证监会分两批公布14家科创板做市商名单:首批8家为申万宏源、华泰证券、银河证券、中信建投、东方证券、财通证券、国信证券、国金证券;第二批获批券商6家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兴业证券、东吴证券、浙商证券。
10月底,科创板做市业务正式开闸,首批做市商对44只科创板个股开展做市业务。截至12月16日,科创板做市标的增至77只,规模持续提升。
科创板市场之外,后续北交所也将推出做市制度。11月18日,北交所发布相关做市制度文件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根据意见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履行有关程序后发布实施。
政策不断加持之际,做市业务逐渐被更多券商所重视,有望成为自营“去方向化”的重要抓手,助力券商业绩增长。
在首批科创板做市商获批后,近期更多券商开始谋求做市资格的申请。2022年10月底,国联证券公告称,拟申请股票期权做市业务资格以及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11月中旬,财通证券亦公告称,其董事会审议通过开展上市证券、股票期权做市业务的议案。
天风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夏昌盛提出,从海外经验来看,做市商机制是竞价交易的有力补充,可提升市场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及稳定市场。长期看将有效盘活券商自营资产,增厚业绩并改善业绩稳定性,以及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海通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孙婷指出,券商做市业务空间广阔。预计2022年、2023年券商行业做市收入分别约为393亿元、518亿元,占券商行业2021年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8%、10%。10年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券商做市资格的放开,预计券商行业做市收入有望达到2500亿元左右。(闫晶滢)
5.研究业务
抢人大战继续、头部研究所遭挖角 监管严控分析师言论/舆情
2022年,中小券商研究所“高举高打”的情形仍未改变,招兵买马、四处挖“角”仍在持续。从头部券商引入副所长/明星分析师,“新官上任”之后,再老东家处挖来原有团队成员或其他同事,从而实现团队快速增长。
今年年初,中泰证券原副所长、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苏晨加入国金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同期申万宏源证券原石油化工首席分析师谢建斌就任东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西南证券研究所原副所长周励谦出任华福证券首席战略官兼研究所所长。今年6月,太平洋证券原研究院院长黄付生加入中邮证券,任职分管研究业务的高管,同时兼任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所所长。近期,华西证券研究所原副所长、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孙远峰加盟华金证券,出任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
此外,明星分析师的“转会”相当频繁。例如,浙商证券研究所今年就招到方正证券原科技行业分析师陈杭、海通证券原有色首席施毅、宝盈基金原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高宇、申万宏源原电新高级分析师张雷、招商证券原零售首席宁浮洁等多人加入。多家大型券商研究所遭“挖角”,不得不迅速从市场上引进分析师,以维持研究所人员规模平衡。
另一方面,卖方研究的“卷”也愈加具象化,一个“拆”字形象地展示了行业研究从书本走向工厂的过程。从“拆比亚迪”到“拆特斯拉”、“拆激光雷达”,甚至有医美分析师被传为了出研报而体验医美项目,意欲“拆脸”。近期,又有卖方团队携人形机器人进行路演,并通过个人社交平台进行多方传播,可以说是“什么火做什么”“什么火拆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屡有分析师因不当言论而被迫“走红”。从年初某美女分析师在小红书上高调晒出工资收入,到造谣某上市银行而遭到警方拘留。另外,研究所员工代做核酸引发疫情被警方立案、前分析师因参选世界小姐履历遭质疑等等,无不令市场对分析师个人生活及行业产生种种联想,进而影响行业整体形象。
基于此,中证协也屡次向各证券公司发布加强证券分析师管理有关事项通报,要求各公司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拟发布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核,加强分析师发表言论管理,督促分析师廉洁从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闫晶滢)
6.券商IPO
候场队伍持续加长 中小券商勇闯A股
在马太效应不断加剧的生存现状下,中小券商以IPO上市扩充资本实力的需求持续升温。今年以来,多家中小券商也开启了上市之旅。
2022年以来,东莞证券、信达证券、首创证券先后通过了IPO发审会。其中,首创证券于12月22日正式登陆上交所,成为第42家上市券商。信达证券也已拿到了发行批文。而东莞证券于2月24日过会,至今已等待超9个月,但至今仍未获得监管批文。
目前IPO排队的券商还有华宝证券、开源证券、财信证券、渤海证券等。其中,财信证券和渤海证券已预先披露更新;华宝证券、开源证券的状态为已反馈。此外,万联证券已经终止审查。
辅导备案方面,东海证券、申港证券、华金证券、国开证券等多家券商均处于辅导状态。另外,近期华龙证券已IPO已完成辅导验收,即将加入IPO排队大军当中。
自2020年以来,A股上市券商股明显增多。2020年,中银证券、中泰证券、国联证券、中金公司4家登陆上交所主板;2021年财达证券上市,成为A股第41家上市券商。Wind数据显示,目前上市券商及券商概念股中,总市值在千亿级别的有近10家。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券商在业务结构、收入构成、盈利模式等方面比较接近,业务同质化较为严重。在头部券商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中小券商抢滩IPO,扩充资本实力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业务,势在必行。
沪上一位券商人士表示,近年来券商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头部优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券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在中介业务、融资融券业务以及衍生品业务方面寻求快速发展,以争取在行业中的地位,中小券商排队IPO融资,就和争取以上创新业务有关。如部分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等,都需要达到一定净资本和流动性要求,而财富管理类业务的拓展、增设分支,招聘优秀人才,金融科技赋能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通过IPO补充资本金就是重要渠道。同时,券商上市后,通过定增等其他融资方式进行再融资的成本、难度就会相对较低,IPO后公司品牌知名度也会相应提升,也有利于再融资。整体看,中小券商IPO后,能保障业务运营资金的稳定性,减少成本。
北京一位券商人士则坦言,从外部看,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疫情防控、中概股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下,今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很大,这不利于中小券商上市。此外,目前很多新兴经济行业都计划上市,而且题材具有成长性,这些公司对资金有分流作用。监管层对这些行业的IPO更有倾向支持,金融行业相对处于弱势,上市硬性指标难度相对更大。
“不过,在当下“稳定金融”的大背景下,中小券商上市依然是补充资本金、降低融资成本、开展创新业务、增加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争取到这方面的机会,需要更加考验各个公司高层的管理能力、业绩水平等内在指标。”他提到。(曹雯璟)
7.券商股表现
券商股估值历史低位 上市券商“补血”频繁
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券商股也跌幅不小,不过在大幅下挫之后,券商股的估值已经到了历史底部区间。
截至12月16日,2022年以来上证指数跌幅12.97%,而申万二级行业当中,证券行业指数却下跌了25.35%,在125个申万二级行业当中,涨幅排名位居107,属于跌幅靠前的板块。
由于基础市场疲弱,券商自营、经纪等主要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券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普遍出现下滑,盈利甚至出现腰斩。券商股也不受市场待见,出现较大跌幅。不过在跌下来之后,券商板块整体估值位居历史底部区域,申万二级行业证券板块的市净率最新为1.2倍,位于历史估值的10%分位以下。
上市券商再融资方面,今年以来已有中信证券、东方证券、兴业证券、财通证券4家券商完成配股,合计募资约572.97亿元;国金证券、长城证券2家券商实施定向增发,134.33亿元;银河证券、浙商证券完成可转债发行,合计规模为148亿元。
另外,中原证券、中金公司、国联证券、国海证券等多家公司的再融资方案仍在推进当中。从融资使用方向上,业内多数券商选择发展资本中介和财富管理业务。(刘明)
8.股权变动
年内多家券商股权变更 国资成为新股东
2022年,券商股权变动也频频出现,国资成了多家券商的新股东。比如湖北省国资入主天风证券大股东;江西省国资控股国盛金控进而间接控股国盛证券的实控人,武汉国资拿下九州证券。华融证券在换了股东后,更名为国新证券。当然也有民营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指南针收购网信证券。此外,天风证券股权变动同时,天风证券梳理转让部分恒泰证券股份,恒泰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也面临换人。
今年9月底,天风证券公告,宏泰集团将直接持有天风证券11.99亿股股份,占天风证券总股本的13.84%。宏泰集团成为天风证券新晋第一大股东,并且是唯一持股比例超过10%的股东。宏泰集团是湖北省委国资国企改革后唯一一家省级金融服务类企业,以金融投资为主责主业。
同时,天风证券公告,拟向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金融街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转让持有的恒泰证券2.49亿股股份(9.58%),每股7.22元,作价18亿元。该转让完成后,金融街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将合计持有恒泰证券股权比例29.99%,取代天风证券成为恒泰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国盛证券的间接控股股东也成了江西省国资。今年7月,国盛证券的母公司国盛金控公告,其50.43%的股权将由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等5家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斥资88.79亿元受让。
今年8月份,华融证券正式更名为国新证券,名称的变更源于华融证券控股权的变更,国新资本持有华融证券71.99%的股权,中国华融不再持有相关股权。12月份,九鼎集团转让九州证券72.5%股权获得证监会批复,武汉市国资旗下多家企业入主。
而今年3月份,指南针公告对网信证券进行重整,公司投入15亿元重整投资款用于网信证券债务清偿,并取得重整后网信证券100%股权。(刘明)
9.人事变动
多家券商“将帅双换” 人事调整仍在继续
2022年,多家券商迎来“换帅”或“换将”。Wind数据显示,48家券商股中,年内已有20位董事长/总裁发生变动。
具体来看,年内新上任的券商董事长包括国元证券沈和付、申万宏源刘健、红塔证券景峰、银河证券陈亮、财通证券章启诚、光大证券赵陵、国联证券葛小波、中银证券宁敏、长江证券金才玖、东兴证券李娟、国盛金控章启诚、恒泰证券祝艳辉等。总经理则有招商证券吴宗敏、东方证券鲁伟铭、湘财证券周乐峰、中原证券李昭欣、国盛金控陆箴侃、中泰证券冯艺东、东吴证券薛臻等。
其中,2022年部分券商实现“将帅双换”:中泰证券近期迎来新任董事长王洪和总经理冯艺东,原总经理毕玉国任副董事长,而原董事长李峰已履新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由总经理“升任”董事长的情况也层出不穷。今年4月,中银证券原董事长林景臻离职,总经理宁敏成为新任董事长。类似的,本月国元证券原董事长俞仕新到龄退休,总经理沈和付成功实现“一肩挑”,同时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
受同一股东方决策,调任兄弟单位的情况亦有发生:例如,在银河证券原董事长陈共炎到龄退休、原总裁陈亮升任董事长后,银河证券新任总裁为自中金公司空降而来的王晟。而在光大证券高层变阵之际,光大银行原董秘赵陵前往接任董事长一职。
对于那些“转战他方”的券业领导们,理由也是多种多样:有人到龄退休,有人“弃商从政”,更有人因追求个人理想而离开。12月12日,恒泰证券总裁牛壮因“专注个人职业发展事宜”,辞任总裁职务。牛壮在流量平台上的“牛德林奇”账号运营得有声有色,被业内认为其离职或许与此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陆续有券商因董事长/总经理长期出缺,而遭到监管点名。今年7月,因副董事长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的时间已超过6个月,恒泰证券被内蒙古证监局出具警示函。类似的,11月底,北京证监局对国新证券开出警示函,因其总经理一职空缺超过22个月。(闫晶滢)
10.国际开放
外资独资券商持续增加 “走出去”步伐加快
引进来+走出去,证券行业的国际交流在2022年持续深入。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外资券商队伍逐渐开始增加,谋求全资控股地位的外资机构不在少数。继高盛高华、摩根大通之后,瑞信证券预计成为第三家外资全资券商。今年9月,方正证券公告称,拟向瑞信银行转让瑞信证券49%的股权,转让对价为11.4亿元。瑞信方面表示,将在获得对证券合资公司全资控股的基础上在中国提供财富管理服务,预计启动时间不晚于明年第一季度。
除了外资券商数量增加外,花旗证券、法巴证券、意才证券、渣打证券等多家外资控股券商、合资券商的申请也仍在推进当中。2022年内,法巴证券、意才证券两家已获证监会第一次意见反馈。
在“走出去”领域,今年7月,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开通,开启两国资本市场合作的崭新篇章。据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11月初透露,证监会将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便利境内外投资者跨境投资,更好支持企业跨境融资发展。健全GDR、CDR发行等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制度改革落地实施,支持各类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此后,头部券商不断传出“打通”海外业务的消息。中金公司11月17日宣布,其旗下中金英国完成了上交所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GDR对德国的跨境转换机构备案,成为全球首家完成沪深交易所对德国、英国、瑞士三国备案的互联互通GDR跨境转换机构。类似的,中信证券12月7日宣布,其国际业务平台中信里昂证券(英国)完成沪深交易所对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GDR跨境转换机构备案。中信证券获得英国、瑞士及德国三国证券交易所会员,并成功完成沪深交易所对三国交易所GDR跨境转换机构备案。
欧洲之外,亦有大型券商将视线放至东盟市场。10月底,银河证券牵头带领5家公募基金代表们赶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泰国等东盟三国开展业务交流。相关机构与银河证券旗下银河国际、银河-联昌共同签署备忘录,约定将在东盟和中国市场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拓展国际业务发展空间。(闫晶滢)
编辑:小茉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懵了!A股一周都“没阳”!证监会宣布:明年3月底前,股市“黑嘴”得到基本处置!曾光:第4针不能再用灭活疫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英证券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