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product多条件乘积求乘积

Excel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  一、Excel基本公式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 =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 =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 =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 =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 =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 =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1) =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  (2) =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  (5)=COUNTIF(K2:K56,">=70")-SUM(K57:K60) ——求K2到K56区域70~8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1单元格;  (6)=COUNTIF(K2:K56,">=60")-SUM(K57:K61) ——求K2到K56区域60~6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2单元格;  (7) =COUNTIF(K2:K56,"<60") ——求K2到K56区域60分以下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3单元格;  说明:COUNTIF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351,"男") ——求C2到C351区域(共350人)男性人数;  9、优秀率: =SUM(K57:K60)/55*100  10、及格率: =SUM(K57:K62)/55*100  11、标准差: =STDEV(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人)的成绩波动情况(数值越小,说明该班学生间的成绩差异较小,反之,说明该班存在两极分化);  12、条件求和: =SUMIF(B2:B56,"男",K2:K56) ——假设B列存放学生的性别,K列存放学生的分数,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该班男生的成绩之和;  13、多条件求和: {=SUM(IF(C3:C322="男",IF(G3:G322=1,1,0)))} ——假设C列(C3:C322区域)存放学生的性别,G列(G3:G322区域)存放学生所在班级代码(1、2、3、4、5),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一班的男生人数;这是一个数组函数,输完后要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产生“{……}”)。“{}”不能手工输入,只能用组合键产生。  14、根据出生日期自动计算周岁:=TRUNC((DAYS360(D3,NOW( )))/360,0)  ———假设D列存放学生的出生日期,E列输入该函数后则产生该生的周岁。  15、在Word中三个小窍门:  ①连续输入三个“~”可得一条波浪线。  ②连续输入三个“-”可得一条直线。  连续输入三个“=”可得一条双直线。  一、excel中当某一单元格符合特定条件,如何在另一单元格显示特定的颜色比如:  A1〉1时,C1显示红色  0  A1<0时,C1显示黄色  方法如下:  1、单元击C1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条件1设为:  公式 =A1=1  2、点“格式”->“字体”->“颜色”,点击红色后点“确定”。  条件2设为:  公式 =AND(A1>0,A1<1)  3、点“格式”->“字体”->“颜色”,点击绿色后点“确定”。  条件3设为:  公式 =A1<0  点“格式”->“字体”->“颜色”,点击黄色后点“确定”。  4、三个条件设定好后,点“确定”即出。  二、EXCEL中如何控制每列数据的长度并避免重复录入  1、用数据有效性定义数据长度。  用鼠标选定你要输入的数据范围,点"数据"->"有效性"->"设置","有效性条件"设成"允许""文本长度""等于""5"(具体条件可根据你的需要改变)。  还可以定义一些提示信息、出错警告信息和是否打开中文输入法等,定义好后点"确定"。  2、用条件格式避免重复。  选定A列,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成“公式=COUNTIF($A:$A,$A1)>1”,点"格式"->"字体"->"颜色",选定红色后点两次"确定"。  这样设定好后你输入数据如果长度不对会有提示,如果数据重复字体将会变成红色。  三、在EXCEL中如何把B列与A列不同之处标识出来?  (一)、如果是要求A、B两列的同一行数据相比较:  假定第一行为表头,单击A2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为:  “单元格数值” “不等于”=B2  点“格式”->“字体”->“颜色”,选中红色,点两次“确定”。  用格式刷将A2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向下复制。  B列可参照此方法设置。  (二)、如果是A列与B列整体比较(即相同数据不在同一行):  假定第一行为表头,单击A2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为:  “公式”=COUNTIF($B:$B,$A2)=0  点“格式”->“字体”->“颜色”,选中红色,点两次“确定”。  用格式刷将A2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向下复制。  B列可参照此方法设置。  按以上方法设置后,AB列均有的数据不着色,A列有B列无或者B列有A列无的数据标记为红色字体。  四、EXCEL中怎样批量地处理按行排序  假定有大量的数据(数值),需要将每一行按从大到小排序,如何操作?  由于按行排序与按列排序都是只能有一个主关键字,主关键字相同时才能按次关键字排序。所以,这一问题不能用排序来解决。解决方法如下:  1、假定你的数据在A至E列,请在F1单元格输入公式:  =LARGE($A1:$E1,COLUMN(A1))  用填充柄将公式向右向下复制到相应范围。  你原有数据将按行从大到小排序出现在F至J列。如有需要可用“选择性粘贴/数值”复制到其他地方。  注:第1步的公式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数据范围)作相应的修改。如果要从小到大排序,公式改为:=SMALL($A1:$E1,COLUMN(A1))  五、巧用函数组合进行多条件的计数统计  例:第一行为表头,A列是“姓名”,B列是“班级”,C列是“语文成绩”,D列是“录取结果”,现在要统计“班级”为“二”,“语文成绩”大于等于104,“录取结果”为“重本”的人数。统计结果存放在本工作表的其他列。  公式如下:  =SUM(IF((B2:B9999="二")*(C2:C9999>=104)*(D2:D9999="重本"),1,0))  输入完公式后按Ctrl+Shift+Enter键,让它自动加上数组公式符号"{}"。  六、如何判断单元格里是否包含指定文本?  假定对A1单元格进行判断有无"指定文本",以下任一公式均可:  =IF(COUNTIF(A1,"*"&"指定文本"&"*")=1,"有","无")  =IF(ISERROR(FIND("指定文本",A1,1)),"无","有")  求某一区域内不重复的数据个数  例如求A1:A100范围内不重复数据的个数,某个数重复多次出现只算一个。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组公式:  =SUM(1/COUNTIF(A1:A100,A1:A100))  输入完公式后按Ctrl+Shift+Enter键,让它自动加上数组公式符号"{}"。  二是利用乘积求和函数:  =SUMPRODUCT(1/COUNTIF(A1:A100,A1:A100))  七、一个工作薄中有许多工作表如何快速整理出一个目录工作表  1、用宏3.0取出各工作表的名称,方法:  Ctrl+F3出现自定义名称对话框,取名为X,在“引用位置”框中输入:  =MID(GET.WORKBOOK(1),FIND("]",GET.WORKBOOK(1))+1,100)  确定  2、用HYPERLINK函数批量插入连接,方法:  在目录工作表(一般为第一个sheet)的A2单元格输入公式:  =HYPERLINK("#'"&INDEX(X,ROW())&"'!A1",INDEX(X,ROW()))  将公式向下填充,直到出错为止,目录就生成了。}
1Excel函数应用讲稿
2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3《《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一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的命名规则,参数的取值范围单元格名单元格区域名常数,条件计数函数表现形式条件搜索区域条件,中国排位方式利用进行了中国名次与排位求解注意该函,表现形式条件条件条件求和区域注结束方式同上。Excel函数应用讲稿2017-11-17 12:31:15
#1楼回目录一、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的命名规则1. 单元格的命名:由列号和行号组成,列号用字母表示,行号用数字表示,列号在前行号在后,按先后顺序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单元格名称。如: A2,B2等2. 单元格区域的命名:由起始单元格名称和结束单元格名称组成,单元格之间用冒号分隔。如:A2:F2二、 函数的结构1. 函数的组成:函数名称、括号、参数2. 格式:函数名(参数1,参数2,参数3,……)3. 参数的取值范围:单元格名、单元格区域名、常数举例: SUM(A2,B2,H2,F2)、sum(A2:F2)、SUM(87,92,45,34)三、 常用函数1. SUM( )求和函数2. AVERAGE( ) 求平均值函数3. COUNT( ) 计数函数4. MAX( ) 求最大值函数5. MIN( )求最小值函数四、 公式中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名称的引用类型:1. 相对引用:在公式复制过程中,单元格名称将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2. 绝对引用:在公式复制过程中,单元格名称始终不发生变化。它的表现形式是:在列号与行号前面都添加$符号。3. 混合引用:在公式复制过程中,单元格名称的列名或行名有选择地发生变化。它的表现形式是:在列号前面加$符号或者在行号前面加$符号五、 统计函数1. IF ( ) 条件判断函数,表现形式:IF(条件表达式,结果值1,结果值2)2. COUNTIF( ) 条件计数函数,表现形式:COUNTIF(条件搜索区域,条件)3. SUMIF( )条件求和函数,表现形式: SUMIF(条件搜索区域,条件,求和区域)4. SUMPRODUCT( ) 求乘积的和六、 求名次排位函数1. 西方排位函数:RANK( ) ,表现形式:rank (需要排位的单元格名称,区域名称 )2. 中国排位方式:利用SUMPRODUCT( )进行了中国名次与排位求解(注意:该函数的应用,结束输入时,必须用Ctrl+Shift+Enter进行结束。),其表现形式:SUMPRODUCT((区域名>起始单元格名)*(1/COUNTIF(区域名1:区域名2)))+1七、 多条件统计函数1. 利用SUM()进行多条件计数。表现形式:SUM(条件1*条件2*条件3……*条件n) 注:该函数输入结束时必须按Ctrl+Shift+Enter进行结束。2. 利用SUM()进行多条件求和。表现形式:SUM(条件1*条件2*条件3*求和区域) 注:结束方式同上。3. 利用AVERAGE()进行多条件求平均值。注:该函数需要和if( )函数配合使用才能求解。最后必须用Ctrl+Shift+Enter进行结束。表现形式:average(if(条件1,if(条件2,if(条件3,数据区域名称))))4. 利用上述方法可进行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多条件求解。方法同上。5. 分类汇总函数:SUBTOTAL( )的使用表现形式:subtotal(参数,区域名称) 4.参数的取值范围:101求平均值102计数103计数104最大值105最小值106求乘积109 求和6. 利用FREQUENCY( )函数求数组区段值(求频率分布)表现形式:frequency(数据区域,分界值区域)注:必须按Ctrl+Shift+Enter进行结束八、 文本函数的应用1. LEN( )求字符串长度2. LEFT()字符串截取函数(左截取)3. RIGHT() 右截取4. MID( ) 任意位置截取5. &合并字符串函数九、 日期函数1. TODAY( ) 函数 获取当前系统日期2. DATE( ) 函数 将给定的文本数据转换为日期型数据3. DATEDIF()求两日期数据之差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说课稿2017-11-17 12:30:40
#2楼回目录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章。公式和函数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数据处理则是贯穿本章的一条主线。这一主线强调数据处理的过程与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教会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将能力培养渗透到Excel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清数据处理的思路和操作难点,例如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功能及使用、函数的语法。其它操作方法或部分较简单内容如运算符的优先级、函数AVERAGE、MAX、MIN可由学生自学。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excel工作表中插入、编辑、修改、复制、删除函数和公式;(2)能在公式中正确判断运算符的优先级别;(3)能应用公式和函数计算数据。【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中考成绩表,分别求出平均分、总分和最高分、最低分。插入函数的同时注意观察函数的帮助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互助精神。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公式的建立和编辑,函数的特征、语法。【难点】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语法。二、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大多数来自郊区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转来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数据处理的认识不多,对逻辑性很强的函数更是知之甚少。三、说学法: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接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主,在大量实践练习的同时,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基础厚实的同学指导基础薄弱的同学。四、说教法:由于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操作性又比较强,而且操作方法灵活多样,再加上操作对象比较枯燥,部分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精心设计了“中考成绩表”这一任务,让学生在教学中完成任务。教师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公式和函数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整个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学生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求和公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输入和自动填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2.分析求和公式:总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政治+体育;(开“中考成绩表”,同时传输给学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要求出每一位同学的总分应该怎么办?)(学生分析)(我们先计算第一位同学的总分,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总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体育)3.单元格的引用;(我们在输入各科成绩的时候,是直接输入分数呢?还是输入所在单元格的地址?) (学生分析)(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只要输入地址就可以了,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①先激活总分数据单元格。②输入“=”,然后输入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地址和运算符。③按回车完成。) (学生自学公式的填充,并且相互交流。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4.求出平均分,引入运算符的优先级并且引导学生自学;(现在我们来求一下平均分。第一位同学的平均分我们怎么求呢?我们首先求出总分,再求平均分,但是能不能用一个步骤求出来呢?这其中,是先算“+、-”还是“*、/”?)(学生联系数学知识思考并且实践运算符的优先级,最后得出结论:运算符的级别由高到低是:括号、乘除、加减。)5.函数:由公式的烦琐引入函数,演示求和函数的操作;(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用公式进行计算,现在是7门课程,那要是70门、甚至更多呢?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我们按加号键的手恐怕都残疾了!有没有一种更快捷的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第二种方法:函数。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它们使用一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用户可以直接用它们对某个区域内的数值进行一系列运算。)(由公式的烦琐引入函数。对函数的概念不必过分强调。)(请大家注意看屏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如何用函数求总分。○1激活要插入函数的单元格;○2单击“插入”菜单,选择“插入函数”子菜单;○3出现“粘贴函数”对话框,在“函数分类”中选择“常用函数”,“函数名”中选择“SUM”;○4单击“确定”按钮;○5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 按钮设定求和区域;○6单击确定。)(学生练习实践,并找出其它插入函数的方法)6.讲解函数中不连续区域的选取;(如果我们要求不连续的区域,用函数的方法又该如何呢?分析:sum(B2:G2),是一块从B2到G2的区域,该冒号表示连续的区间,不连续的区间是如何来表示呢。比如:sum(B2,G2)表示只有求B2和G2单元格的和,即不连续的区间可以用“,”来表示,选取的时候只要摁住Ctrl键即可。)7.学生练习并且自学AVERAGE、MAX、MIN三个函数,教师进行指导;(注意观察有关函数的帮助信息和简要说明。最后完成“中考成绩表”。)8.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多,首先是公式的建立和填充,然后是函数。其实公式中也可以插入函数,二者是互相关联的,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了解到。)七、说教学反馈: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而且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一些内容如单元格的引用等学生很难掌握,所以应该给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和机会。《《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说课稿2017-11-17 12:32:56
#3楼回目录《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公式和函数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数据处理则是贯穿本章的一条主线。这一主线强调数据处理的过程与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教会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将能力培养渗透到Excel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清数据处理的思路和操作难点,例如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功能及使用、函数的语法。其它操作方法或部分较简单内容如运算符的优先级、函数AVERAGE、MAX、MIN可由学生自学。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函数“SUM”、“AVERGE” 、“IF”;(2)能在公式中正确判断运算符的优先级别;(3)能应用公式【过程与方法】1.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中考成绩表,分别求出平均分、总分和最高分、最低分。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公式的应用和常用 1函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互助精神。二、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大多数来自郊区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转来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数据处理的认识不多,对逻辑性很强的函数更是知之甚少。三、说学法: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接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主,在大量实践练习的同时,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基础厚实的同学指导基础薄弱的同学。四、说教法:由于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操作性又比较强,而且操作方法灵活多样,再加上操作对象比较枯燥,部分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精心设计了“中考成绩表”这一任务,让学生在教学中完成任务。教师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公式和函数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整个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学生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2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在学习公式之前,我们要对公式的基本知识做一下了解。(出示活动一:公式的应用)※公式公式必须以“=”开始,后面是参与计算的数据的运算符。运算符包括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和文本运算符等。 ※ 操作训练(学生阅读教材自主练习)利用公式,计算X取1到10时对应的Y值(Y=3X+2)同学们打开上一节课你们保存的成绩册,与你在手上的成绩单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我们没有对成绩求和,也没有求每个同学的平均分呀。下面我们接着学习常用函数“SUM”、“AVERGE” 、“IF”;出示活动2:常用函数※分析求和公式:总分=语文+数学+英语(开“中考成绩表”,同时传输给学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要求出每一位同学的总分应该怎么办?)※自主探究操作练习(学生先阅读教材,教师演示操作步骤)1.(我们先计算第一位同学的总分,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总分=语文+数学+英语)2.单元格的引用;(我们在输入各科成绩的时候,是直接输入分数呢?还是输入所在单元格的地址?)(学生分析)(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只要输入地址就可以了,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①先激活总分数据单元格。②输入“=”,然后输入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地址和运算符。③按回车完成。) (学生自学公式的填充,并且相互交流。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3.求出平均分,引入运算符的优先级并且引导学生自学; (现在我们来求一下平均分。第一位同学的平均分我们怎么求呢?我们首先求出总分,再求平均分,但是能不能用一个步骤求出来呢?这其中,是先算“+、-”还是“*、/”?)(学生联系数学知识思考并且实践运算符的优先级,最后得出结论:运算符的级别由高到低是:括号、乘除、加减。)4..函数:由公式的烦琐引入函数,演示求和函数的操作; (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用公式进行计算,现在是7门课程,那要是70门、甚至更多呢?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我们按加号键的手恐怕都残疾了!有没有一种更快捷的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第二种方法:函数。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它们使用一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用户可以直接用它们对某个区域内的数值进行一系列运算。)(由公式的烦琐引入函数。对函数的概念不必过分强调。) (请大家注意看屏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如何用函数求总分。○1激活要插入函数的单元格;○2单击“插入”菜单,选择“插入函数”子菜单;○3出现“粘贴函数”对话框,在“函数分类”中选择“常用函数”,“函数名”中选择“SUM”;○4单击“确定”按钮;○5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 按钮设定求和区域;○6单击确定。)(学生练习实践,并找出其它插入函数的方法)5..讲解函数中不连续区域的选取;(如果我们要求不连续的区域,用函数的方法又该如何呢?分析:sum(B2:G2),是一块从B2到G2的区域,该冒号表示连续的区间,不连续的区间是如何来表示呢。比如:sum(B2,G2)表示只有求B2和G2单元格的和,即不连续的区间可以用“,”来表示,选取的时候只要摁住Ctrl键即可。)6.学生练习并且自学AVERAGE、MAX、MIN三个函数,教师进行指导;(注意观察有关函数的帮助信息和简要说明。最后完成“中考成绩表”。)7.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多,首先是公式的建立和填充,然后是函数。其实公式中也可以插入函数,二者是互相关联的,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了解到。)七、说教学反馈: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而且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一些内容如单元格的引用等学生很难掌握,所以应该给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和机会。相关文章:下期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09-24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习计划08-102017数学下期中学业水平测试08-16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0-11下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08-11六年级下期英语教学工作计划12-1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随笔01-20小学数学教学改进措施05-04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模板11-30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15篇01-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umproduct多条件乘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