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珠海高新区规划的财政健康度如何?

民生支出增长5.7%、新增减税降费超10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0.9%……“增支减收导致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这就是珠海2020年财政收支的显著特点,但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去年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9.13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居全省第一。” 2月2日,列席珠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的珠海市财政局局长戴伟辉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坚持节用裕民,今年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安排同比增7.7%。
连续两年减税减费超百亿元南方日报:2020年珠海财政面临什么样的形势?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戴伟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和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5%,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8.5%,珠海的税收收入直到六月份才实现彻底转“正”。在财政收入征收面临很大压力的同时,为了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维护经济稳定,还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加财政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增加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一进一出,就是数百亿元的金额,算好财政收支平衡这本账实属不易。首先是在收入组织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快落实复工复产系列稳增长政策,助企纾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珠海税收收入自去年6月扭负转正并持续保持正增长,累计完成296.7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幅下降的同时,珠海实现了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6.3%,最主要的原因是珠海各级财政部门树牢底线思维,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取得成效。其次是强化资金使用效益。对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预算支出进度较低、存量资金规模较大且无正当理由的资金,分类采取收回、撤销、压减、调整等。2020年,调减、回收统筹推进缓慢和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开展的项目资金超过32亿元;全市存量资金规模从年初的191.96亿元,下降至年底的1.45亿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沉淀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珠海市直部门带头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2020年一般性支出较2019年压减超过10%。其中,市级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培训、公务接待、会议、大型活动等经费压减幅度超过60%,全市行政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较2019年下降17.4%。南方日报:去年珠海的财政工作有什么亮点?戴伟辉: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珠海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推动减税降费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全年财政收支运行主要体现出五个“新”:财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总量首次跨越千亿大关,达到1003.45亿元,规模居全省第5位,实现“争先进位”。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79.13亿元,同比增长10.1%,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7.19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居全省第四。珠海是全省唯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幅均超过两位数的地级市。争取新增债券规模创历年新高。2020年市财政积极协调发改、交通等单位,做实做细项目库,争取到新增债券资金113.3亿元。规模创历年新高。截至2020年底我市法定债务率50.67%,债务率水平为最安全的绿色等级,风险总体安全可控。财政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全市民生支出461.0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七成,教育、科技、社保、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支出增幅居前。累计投入资金超45亿元,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及“暖企十条”“复工复产十条”及稳增长“1+7”政策落地资金需求。增加政府投资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财政安排政府投资计划项目资金101.68亿元,较2019年增长81%,有力推动了香海大桥、金琴快线、洪鹤大桥等全市性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财政政策开创新局面。直达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争取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等直达资15.36亿元,支出进度达100%,惠及企业8258家,惠及人员14.98万人,完成道路改建26.86公里,改扩建2所学校,新建医院1家、发热门诊8家、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管网62.7公里。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珠海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08.68亿元,连续两年超过百亿元,通过“免减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财政改革发展翻开新篇章。持续推进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优化土地收益分成机制,鼓励各区通过“三旧”改造、盘活闲置用地资源、整合零星用地、“烂尾楼”整治等方式,推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智慧财政改革加力提速,探索大数据应用,挖掘数据价值,做大做强财政系统数据中台,使数据对内优化决策管理、提高业务效率,对外可以数据共享放大价值,提供各种高效的数据服务。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南方日报:2021年珠海财政面临的形势有什么新变化?戴伟辉: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预计2021年珠海财政收入继续承压,加之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较多一次性因素和新增不可比因素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增长的难度。此外,支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及助力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也对财力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今年珠海财政运行将继续承受“紧平衡”压力。实施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党中央交给财政部门的重要任务。今年,一方面珠海将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作为一项规范化、常态化的政策措施,作为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促进。另一方面实施“先谋事,再排钱”的工作方法,牢牢把握住花钱是为了干事这一关键,预算安排前,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该不该由政府来做?该由哪级政府来做?怎么做?要用好预算绩效管理指挥棒,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规范预算绩效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坚决减去低效无效支出。南方日报:2021年预算编制有什么特点?戴伟辉: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更好发挥专项债券作用,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21年预算报告的这些安排的背后,都紧扣一个关键词——“精准有效”。今年,我们将继续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做文章。首先是继续用政府“紧日子”换人民“好日子”。去年,珠海市财政年中回收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超过32亿元,因此今年明确了一个原则:对可干可不干的项目,一律不列入预算。一方面,除部门履职必要的运转性支出外,对部门预算一般性项目支出按不低于10%予以压减;严控“三公”经费支出,2020年珠海“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17.4%,2021年将在此基础上只减不增,另一方面,严控新增支出事项,除中央、省确定的民生政策提标扩围及要求的重点领域支出增长、市委市政府明确保障的项目、疫情防控事项外,原则上不予新增安排。节省出来的资金将优先投向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2021年,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为448.07亿元,同比增长7.7%(按可比口径),其中教育、社保、节能环保、住房保障支出增幅居前。2021年预算安排转移支付各区资金108.53亿元,连续两年超百亿元,主要支持各区用于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万山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高栏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和引进人才等。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珠海创新建立了跨部门联合推进改革的工作模式,由财政联合人大及审计等部门形成推进改革的“统一战线”,共同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对2019年已实施的356项重点项目全面开展了事后绩效评价,建议58个项目取消下年预算,涉及预算金额3.42亿元,占项目预算总额的4.2%;组织对申请纳入2021年预算的88个重点项目进行了预算绩效评审,涉及预算申报金额14.04亿元,专家建议核减率4.37%。支出94.16亿元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南方日报: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珠海市财政局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什么?如何发力?戴伟辉:2021年是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奠基之年,是特大城市立柱架梁之年。珠海市财政局将在新起点上,奋力续写好财政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今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深化“两大改革”。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这一中心,做好财政收支工作,统筹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收入方面,我们聚焦一般公共预算突破400亿元大关,增幅实现8%的目标努力。不仅要用好地方税种协同办税协调机制,推进数据共享,进一步推动税种征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双提升,还要持续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加大专项收入收缴力度,逐步提高国有企业的贡献力度。在支出方面,围绕“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做好财政保障。2021年,珠海市财政安排政府投资计划项目支出94.16亿元,全力保障兴业快线、金琴快线、香海大桥、珠机城际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24.1亿元,坚持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方向,进一步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安排扩大对外开放资金19.3亿元,强化开放发展政策、资金保障,助力打造层次更高、辐射更强、营商环境更优的开放新高地。深化“两大改革”,即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和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前者主要聚焦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进一步增强前瞻谋划和管财理财能力,全面梳理急需财政保障的大事要事,提前谋划储备一批成熟项目,实行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精准度。后者主要是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在巩固现有市区财政体制“四梁八柱”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完善政策修订,扎实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工作。南方日报:为了让代表看懂预算草案,今年的预算草案是如何编制的?在打通财政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戴伟辉:为了让预算草案编制更科学、更接地气、更符合代表和群众的期盼,我们主要着力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线下面对面。前往香洲、金湾、斗门及各功能区,召开了五场座谈会,与逾50位市人大代表面对面,听取代表对预算草案的意见;第二是线上全开放。将预算草案报告及部门预算累计超过1200页内容开放给市人大代表查询,并设立反馈热线,及时获取代表意见建议;第三是现场早参与。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专家、市民代表参加现场联审,直接参与到前期的部门预算编审过程中,直接对相关单位进行问询。四是部门广走访。在部门预算编审过程中,大力推行财政服务新模式,前往60多个市直单位和区开展“财政服务行”活动,广泛全面了解各部门和各区对财政预算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纳和完善预算编制。与此同时,继续做好预算草案的解读工作,把2241页预算草案及部门预算图片化,对乏味的收支数据进行提炼,整理形成财政成绩单、数读2021和聚焦热点等模块,用24页的预算草案解读将预算草案全面呈现,努力做成让代表读得懂、喜欢读、愿意读的预算解读,让人大代表更好地审议预算。【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珠海市两会全媒体报道团队【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何康杰【摄影】钱文攀【作者】 何康杰;钱文攀【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作者】珠海高新招商“珠海高新招商”以招商运营为核心,聚焦珠海工业园区、珠海5.0产业园等招商引资工作,依托专业的招商团队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产业园入驻、平台搭建、产业政策咨询、科技服务等全流程专业服务。推动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走深走实,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实干展现新作为,靠实绩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全力以赴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各类产业创新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对于珠海高新区而言,不同层次产业化载体的提质增效,能够让更多创新的种子在高新区长成产业大树。乘着“深珠同城”的东风,珠海高新区围绕“3+3+1”现代产业体系,规划一批特色园区、建设一批专业化载体、打造绿色生态园区。从5.0产业新空间的承载到孵化器与加速器的有力保障,再到一批正在加速建设的企业园区载体蓄势赋能,珠海高新区产业化载体建设持续进阶的脉络串珠成链、一路浮现,为硬科技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强化了保障、优化了服务,催生了累累硕果。5.0产业载体珠海高新区坚持定位清晰、错位发展,按照“3+3+1”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集聚、交通便利的片区系统布局5.0产业新空间,加速形成千亿级科创智造产业轴带,通过打造300万平方米5.0产业新空间,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产业外溢,助力大湾区实现产业升级。每个5.0产业新空间项目根据自身产业特性定制化建设载体配套,如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建设高层高、高荷载、大平层优质厂房,首层层高达10米,应用全屋顶铺设光伏等多项“零碳、绿色”前沿先进技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园配置专业化污水泵房、甲类库房、固废处理站,采用双回路供电,提供能用、好用、实用的生产空间。格创·芯谷格创·芯谷:占地面积5.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68万平方米。以“工业上楼”为主导,定位高新区创智核心、深珠研发型制造高地,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是全市容积率最大、层数最多、层高最高、施工最复杂的5.0产业新空间项目,致力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研发、集成场景测试、样本工厂生产等专业服务。珠海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珠海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位于粤西沿海高速西侧,园区以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制造为主导产业方向,旨在打造集高标准厂房、完善的生产配套服务、健全的员工生活配套为一体的先进制造园区。园区实现厂房首层层高10米,全屋铺顶光伏,配套宿舍1146间,已集聚了一大批具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企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园大数据中心产业园: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位于珠海北站西侧,高新区主干道港湾大道南侧,是集高标准厂房、健全配套于一体,搭载大数据中心功能的综合性高技术园区,区内集聚焦发展元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发、创新药研发生产、医用耗材生产等产业细分领域。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总体量达60万平方米,位于高新区主干道金唐路旁,园区深挖智能制造链条,完链补链强链,致力于打造大湾区高端智造总部产业基地。园区建有独栋总部、标准厂房、高标准厂房三类厂房,聚焦智慧城市运用、智造消费终端以及智能智造消费三大领域。孵化器与加速器聚焦打造“科创引擎”,厚植“科创沃土”。经过多年培育,目前珠海高新区已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的全链条创新主体培育体系,以高水平、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培育更多的“科创生力军”。截至2022年8月,珠海高新区已建成众创空间14家,孵化面积3.1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共17家,建筑面积共203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加速器1家,占全珠海市比重从40%上升到50%,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实现“量质齐升”。南方软件园南方软件园: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十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构建了“科技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产城融合”的服务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适宜快速成长空间的发展模式。园区内聚集了欧比特、同望科技、全志科技等12家上市或新三板挂牌企业,拥有珠海市建设速度最快、测试能力最强、认可度最高的信创适配平台——中国电子联合攻关珠海基地。港湾1号科创园港湾1号科创园:是高新区智慧产业园区的先导区,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注册企业800余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家,珠海市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11家,珠海市创新创业团队3家,规模以上企业7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7家。落地了奇安信华南总部基地、小米科技、金山西山居、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00家知名企业,初步形成软件设计、互联网、集成电路三大产业集聚。清华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由清华大学与珠海政府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区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珠海单体最大的创新载体和百亿智慧园区。园区聚焦芯片设计与系统集成、大健康、新材料、物联网四大产业定位,依托清华体系的科技、人才优势,已形成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体系。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广东·医谷珠海医疗产业加速基地广东·医谷珠海医疗产业加速基地:位于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地处高新区“1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内。园区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的研发与生产,通过打造“产业集群×产业服务×产业投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已入驻了银方舟、科瑞微医药、脉搏医疗等龙头企业。企业园区载体珠海高新区正不断创新产业载体建设路径,企业园区载体作为高新区又一重要产业载体形式,肩负着聚集创新要素、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企业园区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响应高新区“产业第一”的号召,通过改扩建,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厂房,满足自我需求之外,将剩余厂房对外出租,引进符合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助力发展能级提升。高新区现已拥有昌盛产业园、普田科技园、创讯科技园、大湾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园(海岸园区)等11个企业园区载体。大湾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园(海岸园区)大湾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园(海岸园区):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重点引进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企业。园区建立了以“运营平台+产业链协同+科技服务”为特征的5.0新时代科技服务生态系统,通过产业链协同为企业赋能方式,打造智慧园区标杆项目。目前园区已签约入驻了香港莱特维健保健品研发生产总部基地、斯普乐内窥镜研产基地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格创壹号格创壹号:位于高新区唐家湾站东侧,总建筑面积约12.22万平方米,是集总部办公、数据中心、科技创新、研发试验、产业化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环保低碳节能的智慧园区,可以为企业提供产业孵化、商业配套、生活配套、智慧化管理等服务。园区聚焦信创、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用房主要包括总部基地、产业招商中心、科研孵化平台、中试生产等。作为推动实体发展、赋能产业转型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在培育孵化优质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有机聚合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深谙此道的珠海高新区多年来不断做优产业载体力量,助力企业腾飞、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载体,让“创新种子”加速长成“产业大树”。接下来,珠海高新区将始终坚持“高”和“新”的发展定位,聚焦“3+3+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关联性强、带动效应好的千亿级产业大平台,谋划一批高质量、高成长性的重大项目,持续释放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更实举措做优做强产业载体,助力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点燃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海高新区规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