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单共富”项目对茶农自产自销茶叶有何影响?

六五环境日编者按一年一度的六五环境日,万众瞩目,绿染大地!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更好地宣传环保知识,传播环保理念,自今日起,本平台将连续刊登六五环境日系列报道,今日刊登《环境经济》杂志刊发的文章《念好特色产业经,走出生态共富路》,敬请期待。碧水白云间,触摸绿色生机;山水相依间,感知经济脉动。行走在康县,一个个富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座座温室大棚成方连片、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项项惠及民生的重大项目不断涌现……处处彰显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喜人景象。近年来,康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不断深化产业升级,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成果的同时,也获得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特色农业,成增收致富“金钥匙”风月无边,茶事正好。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行至阳坝梅园沟景区,这里群山环绕,放眼望去绿意盈盈,青翠的茶树错落有致,缕缕茶香沁人心脾,戴着遮阳帽、拿着锄头的茶农散布在茶田间躬腰劳作。茶叶是康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康县乡村振兴的打底产业。但低效的茶园产出,无人问津的夏秋茶,即便守着绿水青山,阳坝镇茶农们曾经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为此,我们为了充分挖掘茶园生产效益,阳坝镇针对现有撂荒茶园489亩,以高标准严要求,通过移旧栽新、清理周边的杂树杂草等方式现已全部完成管护,尤其针对部分失管、经营不佳的老茶园,全部进行了统一管护,让撂荒的老茶园真正重新‘活起来’,始终坚持栽好一片、存活一片、见效一片,实现茶产业提质增效新的转型升级。”阳坝镇镇长张旭东说:“2022年,康县茶叶社会总产量达849.8吨,销售额达8000万元,茶农收入同比增长18.52%。”阳坝梅园沟景区,青翠的茶树错落有致,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茶农散布在茶田间躬腰劳作。李克军/摄截至目前,康县共发展“无使用农药、无化学肥料、无金属超标、无水源污染、无病虫侵害、无乱扔垃圾”的生态有机茶园6万余亩,主要分布于阳坝、两河、铜钱、三河、白杨等5个乡镇,投产3.93万亩,年产茶叶850吨,产值8500余万元,有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340家,带动农户6600多户2万余人,已成为康县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康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版图上,群山绵延,物产富饶。除茶叶之外,天麻也是康县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了众多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走进康县阳坝镇重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天麻育种基地里,一株株近2米高的育种天麻花映入眼帘,村民正忙着为天麻授粉、采种,为后续天麻种植做好种子保障工作。“我们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种子不出问题,授粉以后等待采摘蒴果,然后就可以播种了,现在已经在菌材和土地上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了。”康县重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辉满心欢喜说:“今年,我种植了1000斤左右的乌红杂交天麻种子,虽然天气干旱,但是种子的抗旱能力还可以,预计产量能达到20000斤左右。同时,还发展天麻育种面积4000多平方米,投资了40多万元,预计明年收入能达60多万元。”李辉算了一笔账,一般小麦亩产量1100斤,每斤1.2元左右,大约每亩1300元,除去成本800元,每亩效益最高500元,然而,一亩地可产新鲜天麻7000斤,市场价格每斤30元,亩产20万元以上。茶产业、天麻产业的兴旺成为康县绿色崛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康县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统筹考虑自然景观利用和富民产业培育,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融为一体,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如今,茶叶、花椒、天麻、核桃、蚕桑、黑木耳、羊肚菌、蜂蜜、猕猴桃……各种特色产业在康县遍地开花,达110多万亩,人均6亩以上,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一半以上,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日子好得很!”李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好山好水好空气是康县显著的生态优势。”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卢伦博士表示,近年来,康县立足优良生态环境本底和丰富自然资源禀赋,用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实现“两山”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产业延伸,着力谱写“富庶”曲“小嫩芽长成‘金叶子’”“一窝天麻一罐银”“小木耳开出‘致富花’”……各种特色农产品鼓了村民“钱袋子”,也是群众持久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如何持续做强做优做精特色农产品产业,为乡村振兴加码赋能?“乡村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打造乡村品牌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卢伦表示,践行乡村振兴和“两山”转化,一方面,要实现从增产到提质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要实现从品质到品牌的转变,加大品牌强农、服务强农的力度。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全域都是美丽乡村的特有条件,巧打善打“生态牌”,聚焦绿色食品和养生医药,打造了龙神茶叶、太平鸡、康县黑木耳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代表性合作社。以茶产业为例,康县将品牌建设作为引领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康县茶产业品牌建设,涌现出“龙神”“龙祥”“满福”“五子”等名优茶叶品牌。康县满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茶叶、天麻合作社。茶叶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在对茶叶进行萎凋、做青、揉捻、烘干、提香。开足马力组织生产,在车间的另一端对加工好的茶叶进行密封包装。“我们这儿生态环境好,适宜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酸碱度,成就了康县茶芽头重实,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营养物质高的优良特质,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茶、健康茶、放心茶。”康县满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满福说:“我们公司通过与福建天湖茶叶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以加工夏秋茶为主,保底价收购,既可以利用好当地的茶叶资源,也可以让公司有一个好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把康县的茶叶产业带动起来。”李满福满心欢喜地说:“我们的夏秋茶销往江苏、陕西、福建、山东、云南等地,同时不时也有订单来‘敲门’。”张旭东表示,康县一直在延伸茶产业链、天麻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在保持企业的原有加工方式和加工规模上,鼓励、支持、引导辖区内的企业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与此同时,加大农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断调整品种结构,突出发展绿茶生产,逐渐开发了红茶、白茶、花茶等产品,不断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张旭东说:“2022年以来,我们探索出‘村集体合作社+保底托管+统管统采通销’的发展模式,动员梅园河流域5村69户群众将208亩茶园以‘保底托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以村为单位成立7支劳务队,统管茶园、统采茶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张旭东介绍,2022年,共收购鲜叶16928斤,加工成品茶4232斤,支付茶叶款40余万元,总产值126万元,销售额已达到100万余元,利润达到30万元,可向村集体分红12.3万元,向“保底托管”群众支付分红及劳务报酬19.8万元,向劳务队支付劳务报酬15.6万元,保底托管茶园亩均收入达到了1600元以上。“成立康县梅子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劳务队对托管茶园统管统采统销,不仅帮助群众解决了产销难的问题,还解决了周边村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劳务队代表崔江说:“我们劳务队中群众收益最高的达到了14000元,群众收入增加了,对茶叶产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发展茶产业是康县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生动缩影之一,也是“两山”理念在康县生根发芽的一个缩影。“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康县其他农产品产业发展也势头强劲,成效明显。”卢伦表示,为加速“两山”转化通道建设,康县正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加强和规范产业种植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不断为产业转型提质蓄势聚力,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帮助当地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电商直播,为农产品插上“云翅膀”康县迷坝乡马莲村的王玉花,是远近闻名的“网红”。去年,她就在网上就销售了80多万元的农特产品,把香菇、花椒、天麻、木耳销售到了兰州、青岛、无锡等地,真正实现了“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网络里的“近在咫尺”。不仅如此,企业也深耕“直播+”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业态。步入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展示大厅,西北角的直播间分外醒目。“去年,我们完成总产值3050万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465万元,公司5个网店全年共承接线上线下订单14526笔。”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文山说:“今年,开发的网货新品有香菇脆片、香椿芽以及旅游产品王坝手串等,产品除了卖给多年合作的老客户外,大部分都通过网络销向全国各地。”郑文山感慨道,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直播助农通过云端平台技术优势,以更加生动有趣、直观便捷的方式,让乡村新样貌展现在全网面前。据悉,康县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支持康县溪水源、兴源、康元、惠农核桃等13家电商企业开通拼多多、快手小店,开通抖店加挂小黄车、直播橱窗等,实现销售额300余万元。支持家家乐、百润家苑、日新、远东、多乐福等9家超市,陇康酒店、一品香川菜、天津灌汤小笼包等以及温泉酒店149家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入驻陇南电商平台,上架农产品384款,生活用品累计3251款。康县已建成直播村4个,直播基地4个,已培育抖音、快手、百度等各平台网红248人,其中侯丽萍、龙江辉等百万以上网红6人,何普斌等粉丝量50万人以上网红5人,10万以上13人;开通各类平台账号乡镇账号30个,村级账号712个,为康县本地农特产品销售拓宽了渠道。与此同时,利用康县的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高度融合电商元素,在迷坝富钾一方小麦面原产地、阳坝镇茶叶原产地、岸门口徜猴桃原产地等开展走进原产地系列活动,在宣传推广本地特色旅游的同时,也利用线上线下把当地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活动期间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00余万元。据悉,下一步,康县将继续以实现电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做大做强陇南电商康县端平台运营,打通向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加在镇村建立电商、物流品牌连锁店,推进融合发展;继续加大县级统仓共配中心建设力度,为城乡统仓共配打好基础;建立“电商平台+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模式,解决农特产品卖难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做好东西协作各项数据对接,争取将东西协作各项数据对接到陇南电商平台。伴随着电商直播的不断开启,越来越多“养在深闺”中的优质农特产品正快速“飞入寻常百姓家”。依托电商平台,康县正推进特优农产品“走出去”,品牌“亮起来”、农民“富起来”、企业“强起来”的新模式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农自产自销茶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