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建筑类商协会如何加入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型的赛道呢?

  建筑建材是产业数字化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例如明源云、广联达、网筑集团等均在各自的细分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沙利文报告显示,在中国泛建材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市场,网筑集团占比达25.2%。今天我们通过网筑集团一同观察泛建材领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深耕泛建材产业互联网 从交易参与者到基础设施构建者  建筑建材是大家相对熟悉的概念,那么泛建材包含哪些品类,又有何特点?  泛建材行业的范畴(来源:沙利文报告)  网筑集团高级副总裁、仟金顶CEO林顾强告诉托比网,泛建材领域包含一般建材行业除去结构性建材(如水泥、钢筋等)以外的楼宇设施(如暖通空调、电梯)、装饰材料,也包括家用电器这样的类目。“现在很多住宅是精装交付,家电已经逐渐成为标配,所以泛建材的市场在楼宇设备、装饰材料之外也加入了这一类的电器品类”。  根据沙利文报告显示,泛建材行业市场规模在2016年超过4.6万亿,而到了2020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乃至超过6万亿,以7%的年复合增长率在发展;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约7.5万亿。这一增长速度与产业互联网在2021-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相类似,平均5个点的年复合增长率显示出泛建材行业仍处在数字化进程的早期阶段,数字化赋能行业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凸显。  一般而言,产业互联网一词的萌生和B2B 2.0的出现是同期的。在消费互联网大潮后,企业开始思考在产业中布局和应用互联网。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大家希望将消费互联网中类似于“流量税”这样的平台价值照搬到产业互联网中,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站在今天回头看,当托比网提出早期的B2B信息平台要向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时候,其实我们在强调企业要以另一种方向实现平台价值,即通过平台型基础设施的构建,形成平台的商业模式——我们称之为“基础设施税”。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平台的异同(来源:托比研究院)  搭建基础设施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网筑集团为例,网筑集团在2011年成立的时候,首先是以供应链服务开始。4年后,也就是2015年开始打造了子公司仟金顶,提供供应链SaaS解决方案。林顾强认为,供应链服务为企业积累了行业经验,对行业的动态了解更为深入,形成了行业的沉淀和经验,而且也聚集了众多行业资源。这一节点网筑集团的角色提供供应链服务,更像是一个业务层面的参与者。  仟金顶供应链SaaS解决方案推出以后,网筑集团的角色则较早前的参与方变成了行业既有业务角色的赋能方。面向业务中的众多参与方——品牌企业、建筑工程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赋能,同时也向金融机构、物流和仓储这样的合作伙伴赋能。  网筑集团商业模式(来源:沙利文报告)  根据网筑集团的招股说明书,截至2021年6月30日,网筑集团为351家品牌企业,超过112600家小微服务,通过大量真实交易,形成了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商流四流合一的闭环网络。  从行业的参与者升级为基础设施的构建者是很多产业互联网平台无法跨越的鸿沟。借用刘强东的供应链十节甘蔗理论,我们将这十个业务节点是否为基础设施化判定如下:  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税(化)的着力点(来源:托比研究院)  交易或者说交易环节背后的商品是无法被基础设施化的。这意味着很多企业战略中,希望做大商品交易规模转之后再向基础设施搭建者转型是“缘木求鱼”。  搭建标准、通用产品结构 提供个性化数据洞察  在具体产品方面,网筑集团打造的是通用性的产品结构。林顾强认为,“一个产品或一个系统只有足够的标准化,它才可以去称之为SaaS。如果没有那么标准化,一味追求做个性化产品,那其实就脱离了SaaS的本质。”  但是客户需求不同,也要求通用性的产品拥有个性化的体验,而个性化的体验更多是通过数据透传的个性化服务来实现。  “例如,一年交易规模能达到千万级的中央空调的经销商在杭州其实只能处于中等甚至中等偏下,而一个同样级别规模的涂料经销商他在整个江浙地区能排到头部位置。”林顾强举例,“这样的差异其实意味着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不一样,议价能力也不一样,企业能够获得的资源不一样,所以违约成本就有巨大差异。因此对于这两个用户,需要有完全不一样的判断识别以及服务的匹配。”  泛建材领域数字化将加速发展 网筑集团亦将探索新行业  沙利文报告显示,目前泛建材行业数字化供应链的渗透率预计由2020年的9.8%增至2025年的42.1%。业内一般认为,当行业渗透率达到10%以后,行业的发展速度将真正进入快车道。网筑集团通过独特的与产业链品牌企业,即链主企业的合作方式,将有效加速这一进程。  在与品牌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后,品牌企业将在网筑集团的平台上管理它的经销商群体,并主动的推荐下游用户使用,从而积累更多的真实交易数据,帮助品牌企业更好的去管理、运营和优化它的下一步。这一独特的方式为网筑集团带来了相当低的获客成本。  此外,在谈到未来可能扩张的领域时,林顾强表示,泛建材行业具有的半成品属性,意味着产品需要安装、维保等后续服务属性明显,类似具有此种属性的行业未来网筑集团会优先探索。  小结  根据托比网的观察,在这一波产业互联网企业的上市潮中,类似网筑集团这样的企业并不多见,我们乐见此类平台形态更突出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取得更好的表现,从而为未来平台型产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照。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1/10热门推荐
收起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城市化率水平已达到了60%,相对于发达国家80%的城市化率,依然有一定的增量空间。然而,今天中国的建筑行业,却面临着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低,人员老龄化,劳动密集等显著问题。在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的今天,利用BIM带来的信息化、数字化红利实现行业转型,不仅是建筑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成为中国新基建发展的突破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建筑行业创造了23万亿的GDP,拥有5500万人,但我们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是中国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洼地,在中国所有产业中排名倒数第二。今天,随着新基建战略的提出,数字化、产业化、工业化已成为建筑行业面临的全新机遇和全新挑战。建筑行业数字转型,意味着在实现一个物理城市的同时,还要形成一个孪生的、虚拟的、有资产能力、管理能力的数字城市,而BIM就是这种转型的核心推动力量。BIM如何实现建筑行业转型首先,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个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术集成,可以在项目全过程中实现数据的串联。BIM技术的普及,可以实现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工业化和绿色化。伴随着机器人建造的广泛普及,建筑物建造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从而提高效率,提升品质。其次,BIM技术带来了建筑行业的管理模式升级。推动建筑师负责制,带来了建筑项目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所以更加需要用数字化冲破原有的界限,改变协同方式,需要依托于信息化的抓手形成数字化的资产,从设计到建造到管理再到走向运维,需要的是对有效的时间、质量、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管理能力。BIM和CIM给城市管理带来哪些变化将BIM技术所创建的数据整合、沉淀成为城市数据资产的一部分。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细胞,每一个细胞都数字化了的时候,城市就数字化了。而城市数字化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数字城市的底盘。这些多元异构数据模型结合GIS、IOT,形成的城市的空间底盘CIM (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将作为智慧城市的基座为社会提供智慧化服务,同时,借助CIM累积的数据,为城市治理能力提升作支撑。依托CIM产生的数字资产将支撑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活动,把物理空间数字化、精细化,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基础设施,这就是新基建的来历。BIM、CIM和3D GIS的关系BIM是微观的和中观的,CIM是宏观的,3D GIS(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室外,BIM是室内,当你走向室外时你用了所有和GIS有关的场景,每个人7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到了室内,就必然会用到BIM数据源,室内外的数据搭在一起就构成了空间大数据。将BIM结合3D GIS再结合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成了CIM,CIM像是从4G到5G,让整个城市活了起来。在此基础上,CIM平台在基础空间、精细化数据的支撑下,利用数据地图、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平台,支撑了智慧生活、智慧旅游、智慧管理、智慧社区等等各种智慧应用。从BIM审查审批切入BIM数据的大量应用能促进行业发展和城市的治理,为了得到这些数据,就需要推动以BIM的审查审批为切入点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管理手段,用来提升各方能力,进而来促进创造数字经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压缩审批时间,最后集成数据资产。在此基础上,国家各部委从2018年开始在广州、厦门、北京城市副中心、南京、雄安做技术的试点和推广,现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设数字的BIM审查审批业务涵盖18个城市系统,包括建筑、轨道交通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标准、一组软件和一套机制。梳理标准的过程中,中设数字参与了国家BIM标准并担任其最主要的编委,同时也是CIM的编委。目前全国拥有一个大型专业化的团队正在做这些标准,这是一条探索之路、沉淀之路,更是一条国际化道路。会像我国的2G到5G的发展之路一样走向世界,目前在通信行业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建筑行业也正在逐步前进,从接轨国际到走向国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系。这套标准在支撑着整个行业的规范以及行业数字化平台的技术发展,把数据从创建到管理到应用串联起来,让数据发挥更大价值,同时数据应用也是行业未来提效降本的关键因素。从软件层面来说,无论是在设计端还是审查端、建筑工程还是市政工程都已经在不断地成熟。在审查审批端的政府内部系统中已经实现了平台和数据格式的国产化,解决了数据安全的问题。在管理机制层面,我们优化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技术指引、操作手册等,从而规范了城市的管理体系,有效的保障整套系统的落地和实施。来自于实践的“1861”体系中设数字,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紫光集团的合资企业,做的是建筑行业和城市空间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做了很多标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BIM相关标准目前一共有6本,其中3本标准与中设数字相关。在实践的过程中,中设数字探索出了一套方法,让全行业拉起手来,把数据串起来,这套方法叫做“1861”体系:一套标准和制度、八套解决方案、六种管理模型,最后得到一套城市的数据。一套标准和制度:从国家标准到城市标准到行业标准再到项目标准,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一个大的业主、一个基础设施建设方,一套标准和制度非常重要。八套解决方案包含设计(行业从业者)、建造(行业从业者)、建设(投资方和业主方)、政府、城市档案、CIM城市数据管理、数字建设的应用、数字城市的应用等。行业共建,才能让数据串联起来、效率更高。六种模型是规划、设计、深化设计、建造过程、竣工、运维模型。这六种模型代表了项目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各阶段数据的串联和应用,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最直观的体现。当一套标准和制度、八套解决方案、六种管理模型实现了以后,一套城市数据就形成了。而这一套城市数据的建立过程,将为建设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行业发展将遵循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过程,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建造,将不再遥不可及。也许到了十几年,二十年后,建筑行业将发生彻底的改变,有可能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让整个建设行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让我们的企业和社会沉淀更多数字资产,让资产能够盘活,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行业共建,将实现数字让城市更美好的伟大目标,也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