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牛吃了竹节虫的解救方法能毒死牛

本文目录一览:
1、牛科动物有哪些 牛科动物的介绍
2、非洲有一种羚羊(白色的脑门 体型大于跳羚 长得十分昂首 角跟跳羚角不多的形状)这种羚羊叫什么?
3、非洲的动植物分别是哪些
4、羚羊有什么特征?
5、羚羊都有哪些品种
牛科动物有哪些 牛科动物的介绍
1、水牛:水牛(学名:Bubalus bubalis):是偶蹄目、牛科、水牛属的驯养家畜,是一种大型动物。体长240-300厘米,肩高150-180厘米,尾长60-100厘米;体重250-550千克。 2、野牛:野牛(学名:Bos gaurus)是牛科、牛属动物。体型巨大,体长250-330厘米;尾长70-105厘米;肩高165-220厘米;体重650-1000千克。雄性较大。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 3、斑羚:斑羚体型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较短小,长15~20厘米,最长的记录为23.2厘米。 4、转角牛羚:转角牛羚(学名:Damaliscus lunatus ):是哺乳纲、牛科的一种食草动物。头体长150-205厘米;雄性肩高104-126厘米,雌性肩高105-118厘米;尾长40-60厘米;体重量75-160千克。 5、牤牛:牤牛为哺乳动物,草食性,部分种类为家畜(包含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公牛俗称牤牛,也称牯牛,小牛俗称牛犊。非洲有一种羚羊(白色的脑门 体型大于跳羚 长得十分昂首 角跟跳羚角不多的形状)这种羚羊叫什么?
非洲白脸牛羚,白脸牛羚,Damaliscus dorcas,反刍亚目,牛科转角牛羚属的一种动物。主要分布于南非,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肩高89-100厘米,尾长42厘米,体重55-60公斤,体色为棕褐色一直到黑色,腹部和臀部,还有四肢内侧为白色,面部有一块白色斑纹,因此得名白面,脸上白色斑块的分布和大小和南非转角牛羚很像,而东非转角牛羚的黑色斑块更大些。非洲的动植物分别是哪些
非洲植物
(1)低地雨林.西非的几内亚海岸和刚果盆地均有低地雨林.这种热带型雨林的全面发育需要持续的温暖气候和年降雨量超过1,270~1,520厘米且全年均匀分布.
热带雨林的特征为由底层、中层和上层组成,底层有约1.8~3米高的灌木丛、蕨类植物和苔藓;中层为树木和高达6~18米的棕榈树;居高临下的最高层有高达46米无分叉的笔直树干的树,底根部宽大,顶尖是舒展开来的常青树叶华盖.这些华盖的大树枝为寄生植物提供小生态龕,诸如兰花、蕨和苔藓.藤本植物将各树缠连在一起,寄生类则缠住树干和树枝,无花果植物扎下气生根.
在真正的雨林中,草类是偶生的.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能在其他植被都难于立足的地方繁茂生长,在幼嫩时能为食草牲畜提供良好的饲料,但很快就变得粗糙蔓延开来,给虫类做了藏身之地.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是一种生长在荒芜和被火烧焦的土地上的令人讨厌的杂草.
(2)东非森林和灌木丛.低地森林和常青灌木地沿著印度洋形成约200公里的狭长地带.在较好的地势上,诸如港湾边缘、桑吉巴(Zanzibar)岛和奔巴(Pemba)岛的向海一侧和横跨东南雨季区的丘陵地带,森林和阔叶林地仍是主要的.在雨影内的土地,在地理位置欠佳的地区(例如突出的珊湖礁)以及近城市和小港湾地带,以棘刺灌木丛、仙人掌丛和瘦小草木地占优势.然而,现在该地区保持有若干在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驯化树木,诸如椰子树、腰果树、芒果树和丁香树(尤其在桑吉巴岛和奔巴岛).
(3)红树林沼泽地.红树种类繁多,呈阔叶灌木状,多长在浑浊小河和有潮港湾旁.它们需要暖和、含盐的水,因此它们多散布在热带海岸线上.它们常常形成近乎穿不透的群丛,只有从海上才能进入.树干和根部都是防白蚁的,因而长久以来都被当作良好的建筑材料使用,并且也是制作木炭的良材.
(4)阔叶林地及草原.这一分类构成现已确认的最广泛的综合类别,包括许多原先被冠以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结构和植物区系布局随著纬度(不论南、北)的增加,变化极大.年降雨量平均为889~1143厘米,有明显的季节性,且不论是总降雨量还是雨季的开始日期,每年都有相当大的变化.西非的林地与赤道南部极为相似.在这两个区域,轻质土上起伏的树木茂盛的河间地与软而湿的以黏土为基础的峡谷草地连续交替出现.
9~15米高的树是典型的落叶树,常常是耐火的,因为这种土地大部分每年都要火烧一次.西非普通的品种有豆科树、丹尼苏木属(Daniellia,白树皮的豆科树)和非洲栎树(叶呈带形,据说可产本地区最耐用的木材).其他形成不同硬木群体的有风车子属(Combretum)和榄仁树属(Terminalia),较适宜于干燥地区.南部相当于此的种类有短盖属(Brachystegia,一种豆科硬木,其树皮曾被用作制布)和朱倍纳第亚(另一种豆科树).在坦尚尼亚的许多内陆缺雨水、土壤差的地区,有一种稀疏华盖、持久林地称作Miombo森林,是在相当瘦瘠的土地层上生长起来的.这是蜜蜂极好的栖息地,长久以来人们都到这里采蜜.
由于周期性的燃烧,大片高原土地上已经长满高高的禾草,偶尔见到少量原有的树木杂生其间.高而粗糙的苞芽属(Hyparrhenia)草可形成显眼的一片,这种草不宜于餵养牲畜,并常常隐藏散布疾病的昆虫.放牧者最好培育菅草属(Themeda)草地.
多少世纪来人类在清理作耕种的田地上有选择地保留了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其结果是造就了一种「耕作的疏树草原」,在此可生长有一些为人们所喜爱的树木.例如在迦纳和象牙海岸的牛油树脂坚果树就很普遍,此外,在塞内加尔和尚比亚有微白金合欢(Acacia albida),真正精心培育的猴面包(Adansonia digitata)也许分布最广.
(5)荆棘林地、草地和半沙漠植被.热带区边缘的植被在逐渐转化为沙漠型时变得又矮又稀薄.撒哈拉南部边缘,大约在纬度15°和20°之间称为萨赫勒(Sahel, 阿拉伯语Sahil, 即“边缘”的意思)地区,这个字的含意亦可用于撒哈拉北部起伏的大沙漠边缘.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也多为这种植被所覆盖,喀拉哈里虽被称作沙漠,更确切地说应叫作干旱地.
荆棘林地主要是一片旱生植物,有时是肉汁植物或半肉质树木诸如金合欢、没药树或波斯夏(一种常青硬叶树).成串的荆棘沙漠枣(藤壶壳)似乎总与贫瘠地为伍.有一层相当繁茂的灌木常常形成密集灌木丛,与肉质植物结合在一起,诸如芦荟、虎尾兰属(Sansevieria,纤维状品种)和箭毒胶属(Adenium),或者沙漠玫瑰(一种肉质灌木,树皮光滑,色灰,底座大而储水,花美,色红或粉红)以及较小的大戟属(Euphorbia)植物.
再往前靠近沙漠处,幸存在沿水道狭窄地带的树木和多年生草将更大的稀疏年生草和分散的矮灌木丛(主要是金合欢)分隔开来.灌木丛常是耐盐的.这些灌木可能会由于缺水而枯萎,却很少受难得的火灾影响.
(6)沙漠植被.撒哈拉沙漠的植被品种密度是世界最低之一,只有在土丘或绿洲上才有植被,这种植被可能是树和灌木丛.其他地方的植被是不连贯的,有两个主要品种︰根部系统庞大气生部分却稀疏的多年生植物,这些植物常有蜡状角质层、棘刺和表皮毛保护;另一类是短生植物体系,根细、叶少,但在偶或发生的暴风雨之後能立刻盛开花朵并迅即结果纍纍.
那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之一.但是沿岸地区却经常雾蒙蒙,肉质灌木,如芦荟便设法在潮气中生存.该沙漠中还有一种古怪的千岁兰(Welwitschia mirabilis),能存活100年以上.
(7)卡鲁-那米比灌木地.在这干旱的土地上,土壤很浅,甚至含盐.生长在此处的低矮灌木可分为两类︰木本植物,诸如金合欢属(Acacia)和杯子菊属(Pentzia)以及滨藜属(Atriplex);肉质植物有芦荟、大戟属和日中花属(Mesembryantheum).Aristida属和菅草属是有特色的草类.每年球茎植物的鲜花色彩如昙花一现般一瞬即逝.许多灌木既耐旱又含有很高的矿物质,因而能为山羊、绵羊提供有用的食物.
(8)地中海植被.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非常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其植被亦主要取决于这种气候特征,但长期以来,人类的居住已使植被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片地区沦为灌木丛林、石灰质荒地或者干燥的半沙漠(乾草原)植被.灌木丛林中生长有旱生植物和硬叶植物灌木和小树,它们常常是耐火的.石灰质荒地只出现在石灰土上,有较多的树木生长,包括常绿树和栓皮槠(Quercus suber).阿特拉斯山高坡曾有大片的松树和雪松,但已大大减少.从海岸到沙漠之间,典型的草类有藤蔓和针茅属(Stipa).
(9)海岬灌木、灌木丛和植丛.这一区域是地中海区在南方的对应部分,但是(阿特拉斯山脉除外)其植被潜力较大.这里曾有为数可观而真正的常青灌木,自成一格,如今又成了灌丛带.硬叶树和普罗梯亚木很多.虽然山上有长满青草的地块,但在低处却很少见.在开普山地(Cape Ranges)外,高山硬叶灌木群落逐渐变化为干燥台地湿季草原.
(10)马达加斯加.从自然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马达加斯加久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群体.其雨林中的树木较矮短,气候比起其赤道对应部分略干燥一些,并有其自己的矮棕榈树和竹子.西部落叶树林生长在雨影中,其中有些树类似地中海栎属树.南部植丛有重要的大戟属植物和Didiereaceae科的品种.岛上沿著东海岸和北海岸有退化得很厉害的次生林(当地人称作savoka).
(11)大块浮水植被.除了上面所描述的主要植被外,有一种特别的植被叫作大块浮水植被(sudd,文字上意义为「障碍物」)可见于非洲内陆高原的大尼罗河、尼日河和尚比西河等水系.在苏丹和乌干达的白尼罗河沿岸的这种浮水植被十分具有特色.莎草(尤其是纸莎草)、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包括漂浮的尼罗河甘蓝〔Pistia Stratiotes〕)形成大片浸透水的植物,不仅无用,而且对捕鱼和航行都造成障碍.大漂属(Pistia)则变成卡里巴湖不受欢迎的闯入者,这片湖水是1959年将尚比西河水围在卡里巴山峡中形成的.
动物非洲以野生动物品种及数量繁多而闻名,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约90多种)和淡水鱼(2,000多种)比其他各洲都多.
哺乳动物主要的草食性动物群是非洲羚,属于牛科(Bovidae)下的4种亚科.第一种亚科是似牛的Bovinae(牛),此亚科再分为非洲水牛和弯角羚,包括大角斑羚(所有羚中最大者)、捻角羚、白斑羚和南非羚羊.第二种亚科是小羚羊,一种住在灌木丛、矮树丛和森林中的原始的小牛科动物.第三种亚科叫「马羚」,进一步分类为马剑角紫貂羚、马羚和大羚羊;「鹿羚」、东非狷羚、麋羚、转角牛羚、角马和南非白面大羚羊,都是居住在广阔平原为主的动物,以及「沼泽羚」、非洲水羚、短鼻水羚、水羚、 弯齿水羚和小苇羚.第四种亚科是正统羚羊,又分为两个宗族,第一宗族包括侏儒岛羚、犬羚、岩羚、侏羚、小岩羚和黑耳石羚;第二宗族有羚羊、黑斑羚、跳羚和长颈羚、其他众所周知的非洲大草食动物有斑马、长颈鹿、河马、犀和非洲象.
狮子
可能没有其他动物群能比得上食肉动物目更能与非洲认同了,它们约有60余种.除了著名的大猫(吼猫)类诸如狮、豹、猎豹外,还有野狗、鬣狗、薮猫(一种长腿猫)、野猫、胡狼、狐、鼬、灵猫类和獴.这些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对维持它们所居住地区的生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灵长类动物约包括45种旧大陆猴和两种世界大类人猿︰黑猩猩和世界最大的类人猿大猩猩.前类人猿的灵长类动物诸如树熊猴(非洲狐猴)和婴猴(灌木丛的幼畜或栖树小狐猴)以及懒猴(懒猴科〔Lorisidae〕,在树上慢慢地、柔和地爬行)体型大都是较小且夜间出没的,但是在马达加斯加没有真正的猴,却集中有世界上最为多样的或大或小,或昼行或夜行的前类人猿狐猴. 海生哺乳动物有一种地中海海豹和一种南非海豹(开普海狗)和两种海牛目哺乳动物(水生草食性动物目)──儒艮和海牛.此外,鲸、鼠海豚和海豚常光临非洲海滨水域中.
非洲当地特有的大量哺乳动物种类仅次于南美.这些哺乳动物有长颈鹿和河马.灵猫的小亲戚有和鬣狗,主要都是非洲种.跳跃野兔的齧齿科动物是当地特有的,夜间活动的穴居大土豚(管齿目〔Tubulidentata〕)有一个品种是非洲独有的.马达加斯加还有一个异常的食虫科叫马岛猬(具有长尖嘴的动物,有些是有刺和无尾的).
鸟类撒哈拉南部的鸟类有近1,500种留鸟,另有275种或为西北非的留鸟或为古北区(Palaearctic)冬季候鸟;候鸟曾达20亿之数,但是由于严重的干旱和人类使用土地以及捕食行为使其数量锐减.鸟类主要属旧大陆科,但是属于那些地方性的种类,最有价值者可算鸵鸟、鲸头鹳、锤头鹳(一种棕色似鹭的鸟)、鹭鹰(一种大的长腿肉食性鸟)以及蕉鹃(羽色体丽,有些有如盔般的肉冠).其他科诸如鸨、沙鸡、向蜜鴷和百灵在非洲甚为普遍.有许多捕食陆地哺乳动物的鸟类,包括雕、鹰和鴞;有食鱼类的如鹳、涉水禽和少数几种翠鸟;还有更多食虫者,这一类通常对人类很有益处.食腐动物有秃鷲和大秃鹳.
爬虫类和两生动物爬虫类几乎没有当地特有的品种,主要的品种都和旧大陆有关.最常见的有飞蜥科的蜥蜴、石龙子(其特点是重叠的鳞片)、鳄和陆龟.当地爬虫类有绕尾绳甲片蜥蜴.在非洲范围之内只有马达加斯加才有飞蜥科的蜥蜴和绞死猎物的蟒蛇.有各种各类的蝰蛇并且为数甚多︰某些种类有极毒的毒液,但是很少见.众多的游蛇科的蛇(上腭後部末端有尖牙)和眼镜蛇(上腭前面有固定的毒牙)还包括高度分泌毒液的眼镜蛇品种如曼巴.
节肢动物非洲拥有大量且品种繁多的节肢动物(包括昆虫和其他分类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之间有轴轮藻属(Charaxes)的蛱蝶和凤蝶属(papilio)的凤蝶、竹节虫和螳螂、蝗虫、食根蚁或矛蚁、蚁(热带蚁在广阔茂密丛林中游动)、白蚁和蜣螂.全洲蜘蛛极多.某些地区也会有很多蝎和飞蝗.大群飞蝗定期地横扫广阔地区,植被受到极大的破坏.其他严重的害虫有蚊子,是传播疾病的媒介,诸如疟疾,还有舌蝇传播造成非洲锥虫病的寄生虫,人类和家畜都会被传染上此种病.
水生动物淡水鱼既有明显的原生形又有迅即进化的现代例证.属古代类型的有肺鱼(肺鱼属〔Protopterus〕)、多鳍鱼(多鳍鱼属〔Polypterus〕)以及芦鳗(Calamoichthys属),所有这些鱼都能呼吸空气,某些鮎(胡鮎科〔Clariidae〕)也有此特性,能在潮湿天气时横越陆地.新近进化的鱼约有200种出现在尼亚沙湖,其中4/5只在这里生长.羚羊有什么特征?
羚羊的外形特征体型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较短小,长15~20厘米,最长的记录为23.2厘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仅有1~2厘米,自额骨长出后向后上方倾斜,角尖向后下方略微弯曲。角尖尖锐、光滑,其余部分具有10多个横棱,数目与年龄相关,横棱之间有浅而细的纵沟,但不割裂横棱。雌兽的角稍细。头部较狭而短,面部较宽,吻鼻部裸露区域较大,向后延伸到鼻孔以后。没有鬣毛,但从头部沿脊背有一条黑褐色背纹,喉部有白色或黄色的浅喉斑。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有蹄腺。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纹,喉部有一块白斑。体毛厚密、松软且蓬松,通常呈灰褐色,但针毛的毛尖为黑褐色,远观时似有若隐若现的麻点,所以也有“麻羊”之称。中文学名斑羚门脊索动物门 拉丁学名Naemorhedusgoral纲 哺乳纲 别称青羊、山羊、野山羊、岩羊、青山羊目 偶蹄目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及西南诸省区科 牛科 二名法Goral亚科羊亚科界动物界属斑羚属学名:Pantholopshodgsoni属牛科、藏羚属,别名长角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由于藏羚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藏羚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达45~60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它栖息在海拔4000~5300米的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那几乎尽是些“不毛之地”,湖泊虽多,绝大部分却是咸水湖,稀疏的植被中仅有的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食粮。它生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迁移现象。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2~6只或10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末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月份产仔,每胎1仔。中文学名藏羚羊纲哺乳纲拉丁学名Pantholopshodgsoni亚纲真兽亚纲别称藏羚、长角羊目偶蹄目分布区域西藏、青海和新疆,西至中印度境内科牛科二名法TibetanAntelope亚科羚羊亚科界动物界属藏羚属门脊索动物门种藏羚羊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又叫滩原羚、滩黄羊等,体形比黄羊稍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体重约15千克。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色,并略带储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内侧均为白色,臀斑为白色。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普氏原羚是我国特产动物,分布于青海、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甘肃北部、宁夏等地。它一般栖息在海拔高度3400米以下比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带,从不到达更高的山峦,也不到纯戈壁地带活动,所以被称为“滩黄羊”。有季节性水平迁移现象,集群活动,冬季成群向南迁移,到植被较丰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夏季复又北返。性喜群居,行动迅速而敏捷,疾驰如飞。虽然嗅觉较差,但视觉和听觉却很发达,所以十分机警,能够在大范围内活动觅食、饮水,也能逃避敌害。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中文学名普氏原羚门脊索动物门拉丁学名Procapraprzewalskii纲哺乳纲别称滩黄羊、滩原羚、对角羚目偶蹄目命名时间Buchner,1891科牛科英文名称Przewalski'sGazelle亚科羚羊亚科英文名称GazelleDePrzewalski属原羚属界动物界为中型牛科动物。体重约100~120千克,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95厘米,尾长9~11厘米。头部似羊也似牛但头面部略短,耳宽大;颈背具长角,角微向后曲、圆形,角基部具有轮状横纹,角尖光滑而尖锐,雄兽角较大身体大部棕黑,背脊有黑色条纹。体毛较粗硬,毛色较深,以黑为主,杂有灰褐色毛。四肢长,略带红棕色从头部形状可与近缘种相分开。足蹄短钝结实。粪便呈散堆状,每次排10粒,雄性有角,角先向后弯,再向上弯。属中型牛科动物。雄性黑斑羚有像小竖琴一样的角中文学名高角羚门脊索动物门拉丁学名Aepycerosmelampus纲哺乳纲别称黑斑羚、飞羚目偶蹄目天敌非洲豺、蟒、猎豹、狮科牛科食性主要是灌木树叶亚科高角羚亚科界动物界属高角羚属狷羚头体长160~215厘米;尾长30~70厘米;体重116~218千克。雄性较大。雄性狷羚为深褐色,雌性则为黄褐色。雄性及雌性狷羚的角的形状也是先向外曲,再向前,并且向后尖角的长度可达70厘米,中文学名狷羚亚纲真兽亚纲拉丁学名Alcelaphusbuselaphus目偶蹄目英文名RedHartebeest亚目反刍亚目界动物界科牛科门脊索动物门亚科狷羚亚科亚门脊椎动物亚门族狷羚属纲哺乳纲种狷羚白纹牛羚头体长140~160厘米;尾长30~45厘米;肩高73~94厘米;重量55~80千克。雄性较大。白纹牛羚体色为巧克力褐色,下腹部为白色,前额到鼻间有一道白色条纹。白纹牛羚的尾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色斑白纹牛羚的角形似竖琴,呈环绕状,可达50厘米以上中文名白纹牛羚纲哺乳纲英文名Bontebok目偶蹄目学名Damaliscuspygargus科牛科分布南非、莱索托亚科狷羚亚科界动物界属转角牛羚属门脊索动物门种白纹牛羚转角牛羚头体长150~205厘米;肩高100~130厘米;尾长40~60厘米;重量75~160千克。转角牛羚的毛皮一般都是锈红色,黑色的脚部及胸部,并在前额至鼻尖有一黑带。角呈竖琴形,并且明显是环状角雄性及雌性的角都长达70厘米,中文学名转角牛羚纲哺乳纲拉丁学名Damaliscuslunatus目偶蹄目分布区域非洲东部和南部科牛科又名塔比羚羊亚科狷羚亚科界动物界属转角牛羚属门脊索动物门种转角牛羚眼大似瞪羚,常被误认为瞪羚,但体形较大,肩高120厘米,体重40千克。身上有一道黑条,常被误认为黑斑羚(即高角羚)。体型纤瘦,跑得很快。除了身体侧部的黑斑外,其余的地方都是白色的。天生善跑跳,时速可达94公里,仅次叉角羚和猎豹。可以说是跳栏冠军,最高可跳3.5米,最远可跳10米。它们就是利用这方式来应付它们的头号天敌——猎豹,以跳跃闪避猎豹的攻击或扰乱其视线中文学名跳羚门脊索动物门拉丁文名Antidorcasmarsupialis亚门脊椎动物亚门英文名Springbok纲哺乳纲俗名南非小羚羊目偶蹄目物种命名人及年代Zimmermann,1780科牛科分布非洲南部属跳羚属界动物界羚羊都有哪些品种
从外形特种上,羚羊可分为斑羚、藏羚羊、普氏原羚、藏原羚、高鼻羚羊、扭角羚、鹅喉羚、高角羚、狷羚、白纹牛羚、转角牛羚、跳羚等几种。羚羊是草食动物,牛科中的一个类群。种类繁多,体形优美、轻捷,四肢细长,蹄小而尖,机警。有的种雌、雄均有角,有的种仅雄的有角。尾长短不一。身高60~90厘米,经常5~10只成群,有的一群可多达数百只。一般生活在草原、旷野或沙漠,有的栖息于山区地带。产于中国的有原羚、鹅喉羚、藏羚和斑羚等。中国新疆所产赛加羚羊的角可供做药材。羚羊角常用做平肝熄风药。释名九尾羊。广义上,认为羚羊这一类主要分布在非洲,小羚羊分布在非洲和亚洲。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大羚羊和小鹿瞪羚的栖息地。印度是印度大羚羊、印度瞪羚和的印度黑羚的栖息地。俄国和东南亚则是四角羚、藏羚羊和高鼻羚羊的栖息地。狭义上,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羚羊分布,世界各国进口多种羚羊品种,尤其美国进口羚羊来捕猎。有些品种羚羊利用惊人的弹跳能力和躲避能力脱逃成功,繁殖出羚羊种群。扭角羚扭角羚(学名:Budorcas taxicolor)别名羚牛、金毛扭角羚、牛羚,属于牛科。体型粗壮,体长200厘米左右,肩高150厘米左右,体重250千克左右。雌雄均具角,角形弯曲特殊,呈扭曲状,故而称之“扭角羚”。其吻鼻部裸露,并以一明显的鼻中缝分开,前额隆起。尾短,四肢强健,前肢特发达,肩高大于臀高。是我国四大国宝之一。它们体型庞大,长相奇特,似牛似羊似马,俗称“六不像”。分布于云南西部,中国西南横断山系和西北秦岭。产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及西藏,模式产地在阿萨姆的米什米山。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所独有,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目录。扭角羚白天多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性喜清静,每群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上百只。觅食时,每群有一头体强力大的“哨羚”居高嘹望,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它会立即“报警”其他扭角羚则闻声潜逃。它们走动时,背部向上弓起,蹒跚而行,姿态奇特,令人发笑。成队行进时,由愫悍的扭角羚“开路断后”速度比较快。休息时,它们会像狗一样蹲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吃了竹节虫的解救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