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别是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

  8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引领带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我国科技发展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基础上,2035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并乘势而上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我们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任务,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投入力度,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谁能干就让谁干,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下大力气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布局,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为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问题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当创新从“并跑”转向“领跑”,探索进入“无人区”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基础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基础研究是事关我国科技长远发展的根基。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基础研究见效慢,原始创新需要条件和场景,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要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多元化的机制,推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完善颠覆性和非共识性研究的遴选和支持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我们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科技创新,贵在接力。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企业发展希望所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营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在各领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作者:范祥中)来源:人民论坛网
}
基础理论的再认识、再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近2年我国遭遇的科技阻击和封锁毫无疑问表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近二、三十年来,尽管我国在各领域都取得了成就斐然的科技进步,但是必须要看到我们的科技发展一直是跟随在西方的后面在前进,科研创新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手中,我们并没有实现超越。之所以科研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手中,据笔者的观察,有2个关键点。第一、西方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现代科技发展的各种理论基础,如,电磁场理论,量子理论,信息论,乃至各种近代数学理论等等,都源自于西方。也就是说框架是西方制定的,我们只能在这个框架内跳舞。对于大学而言,许多教师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基础理论,现有教材大多也是泛泛地描述,没有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何谈理解呢。第二、基础理论是其它应用创新的根基,西方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产学研的效率非常高。反观我国,注重实用主义,拿来主义,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重视不够是导致我们一直没能掌握科研话语权的主要原因。对于一些经典理论,我们的许多科研人员从他们的学生时代起就没有清晰的理解,当他们走上科研岗位后,只是知道这个理论告诉我怎么用,我就怎么用,并未深究理论的发展历程,更没有自己亲自尝试着去推导一下。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大量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而缺少重大原创性的基础理论创新的原因。再者,我们的研究过于重视形式上的成果,如论文发表,而忽视了将研究成果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为什么我国成为论文产出第一大国,但科技实力仍落后于美国的根本原因。(当然最近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如破五唯等措施)针对于这种情况,为改变科研创新话语权上我国较被动的局面,笔者有一点建议:基础理论的再认识、再研究过程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师本身首先应对本领域的一些基础理论形成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光是看懂还不行,必须应当一步一步地亲自推导,批判性地认识其发展历程和思想。若自己一个人力所不及,可以组织若干专业相近教师共同进行这项工作。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基础理论太高深,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还不够,但恰恰相反,许多基础理论的数学理论基础并不复杂,大二,大三的学生所掌握的数学基础就够了。并且,要发现和培养好的科研苗子,大二、大三阶段正恰逢其时。因此教师除了本身要对基础理论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或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批判性认识本领域的基础理论,这样形成一种长期政策,一届一届学生进行下去,教师的科研能力会得到升华,学生今后走上科研岗位才能具有过硬的创新素质。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单广君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120-1267690.html
上一篇:世界是虚拟的吗?下一篇:论科学家的哲学修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