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粉儿新'疆炒米磨成粉的功效'粉加'盟,请问,怎么样?

糯米炒熟的功效与作用_39问医生_39健康网
首页>
营养科>
糯米>
糯米炒熟的功效与作用医生回答(1)糯米炒熟具有补充营养、促进消化、改善食欲、缓解便秘、辅助减肥等功效与作用,但要注意适量食用。1、补充营养糯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可以为人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维持机体营养均衡。2、促进消化糯米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适量食用后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此外,糯米炒熟后质地较软,比较容易消化,适量食用后还可以减少胃肠道负担,有利于身体健康。3、改善食欲糯米炒熟后口感软糯,适量食用可以改善食欲,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利于身体的健康。4、缓解便秘糯米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炒熟后食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具有辅助缓解便秘的功效。便秘的人群可以适量食用糯米。5、辅助减肥糯米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对其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摄入的热量,可以起到辅助减肥的作用。此外,对糯米过敏的人群要避免食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瘙痒等不适症状。2021-11-24 00:59举报疾病百科·症状自查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一个月内
2~11个月
1~12岁
13~18岁
19~29岁
30~39岁
40~49岁
50~64岁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工人
农民
教师
服务员
司机
厨师
办公室/白领
医师/护士
公务员
销售/采购
其他
相关症状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名医在线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我要求诊
}
阿拉善盟,别名阿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盟。“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东、东北与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三市相连,南、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西南与甘肃省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 @知乎旅行 @知乎人文 @盐选成长计划 @知乎城市 @知乎科学 阿拉善盟共辖3个旗,另设4个自治区级开发区,盟行政公署驻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有26.54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阿拉善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38个民族。 @知乎美食 @知乎生活 @知乎好物 100 @知乎汽车 @知乎 阿拉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日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西汉名将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元代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康熙年间,卫拉特和硕特部从新疆天山迁徙到阿拉善草原,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万里东归到额济纳河流域。清代设阿拉善和硕特旗和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两个特别旗。1949年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和平解放。1980年5月成立阿拉善盟。“苍天般的阿拉善”辽阔而神奇。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世界三大载人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坐落于此。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的曼德拉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古朴典雅。漠西卫拉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三大部文化在此融合发展,沙漠文化、草原文化、骆驼文化、航天文化、赏石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沿革原始社会“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名源于匈奴族贺兰部在此住牧,阿拉善因贺兰山而得名。阿拉善地区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证实,旧石器时代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就有人类存在。旧、新石器过渡的代表——细石器文化的赋存和发现,进一步证明古居延地区是东、西石器文化的连接点。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在贺兰山、曼德拉山、龙首山等处刻制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成为研究古代游牧民族早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时代遗址龙首山龙首山居延海居延海居延海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弱水流域、居延海畔就有殷商周朝先民生活的足迹。古代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今阿拉善地区东北部始设北地郡。汉代,阿拉善地区分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管辖。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征发兵卒18万到河西戍边屯田,北置居延、休奢两县。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居延县隶属张掖郡管理。东汉光武帝元年(25年),改置“张掖居延属国”。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设西海郡,辖居延一县。张掖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和西晋续设西海郡。北魏时,阿拉善地区为凉州所辖,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氐族人吕光建立后凉政权,领居延县。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年),居延古都属柔然婆罗门领地。凉州隋朝至唐代初期,阿拉善地区属甘州、肃州,也曾为突厥贵族所据。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唐王朝一度曾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同城,即今额济纳旗境内。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王朝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安史之乱”此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所部占据。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建国时设12监军司,贺兰山坚军驻守贺兰山沿线,守军5万人。在居延地区设置“黑山威福军司”,治所为今额济纳旗东南黑城。元朝设亦集乃路,属甘肃行中书省管辖,管理军政事务,总管府驻哈拉浩特(黑城)。黑水城明朝时期,北元和瓦剌势力先后占据阿拉善地区。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西路军5万骑出塞,兵锋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将卜颜帖木尔降明,黑城废弃。明中期以后为蒙古达延汗属部的游牧地。清朝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代青游牧阿拉善地区。顺治六年(1649年),因大札木苏叛乱,所部移牧河套地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卫拉特准噶尔部部长噶尔丹击败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康熙十六年(1677年),顾实汗孙和罗理率和硕特余部庐帐万余,自新疆迁徙,途经青海大草滩,移牧阿拉善地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旗编佐,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族弟纳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率部西藏礼佛,归路被阻,请求内附,清廷赐牧党河、色尔腾地方。雍正七年(1729年),阿喇布珠尔之子丹忠晋封多罗贝勒。雍正九年(1731年)以后移牧额济纳河流域。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两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河套党河近代以来民国时期,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直属北洋政府蒙藏院和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员会管辖,宁夏护军使和宁夏省兼管两旗徒具虚名。期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巴格(乡)设县级建置。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和硕特旗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和平解放。1949年11月,成立额济纳旗自治区人民政府。额济纳旗1950年3月,成立阿拉善和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4月,成立宁夏省蒙古自治区,辖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为专区级地方政权,隶属宁夏省管辖。同年10月,因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宁夏省蒙古自治区易名甘肃省蒙古自治区。1955年3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区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额济纳旗自治区更名为额济纳自治旗。1955年11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州易名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2月,设立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归属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1958年4月,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为内蒙古自治区派出机构,盟府迁至三盛公;同年8月,巴彦浩特市撤销,为镇级建制。1961年4月,阿拉善旗分设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1969年7月,阿拉善左旗划给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给甘肃省。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1980年5月,成立阿拉善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为地区级建制,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地理环境位置境域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地处呼包银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交汇处,东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相连,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与甘肃省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4.572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径97°10'~106°53',北纬37°24'~42°47'之间,东西长831公里,南北宽598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2.8%。银川银川银川兰州兰州兰州西安西安西安阿拉善盟府巴彦浩特东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723公里,东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14公里,西南到甘肃省首府兰州市520公里,至陕西省首府西安市817公里。气候特征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C;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C。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2600~3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地形地貌阿拉善盟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第二位。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称,绝大部分为复合沙山。相对高度从外缘的5~20米,向内逐渐增高到200~400米,最高达500米。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为新月形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链,一般高10~200米。沙漠中分布有500多个咸、淡水湖泊或盐碱草湖,其中较大的有古日乃湖、拐子湖、沙日布日都、头道湖、查干高勒、敦德高勒、辉图高勒、巴彦霍勒、乌日图霍勒、图兰太湖、通古勒格淖尔、英格田、特莫图、通湖音高勒、树贵湖、浩木肯高勒、伊和吉格德等。北部戈壁分布较广,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33.7%。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主峰达郎浩绕和巴彦笋布日,海拔分别为3556米、3207米。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腾格里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古日乃河拐子湖合黎山马鬃山马鬃山土壤阿拉善盟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水文阿拉善盟河流水系主要以内陆河水系为主,东部有黄河过境,西部有黑河流入,洪水冲沟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共27条,四大沙漠由于接受降雨后渗流通畅,形成许多湖泊和时令湖盆。黄河黄河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进入阿盟,沿阿盟东南边境在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出境,全程85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终止于居延海。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27.75亿立方米。正义峡以下为下游,经甘肃省鼎新镇最后注入阿盟额济纳旗东西居延海,河道长333公里,流域面积为8.04万平方公里,为戈壁荒漠。黑河祁连山正义峡阿拉善盟的山沟泉溪主要发源于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共70多处,流域面积2676平方公里,由降雨补给而形成。泉溪清水流量287升/秒,年清水总量905万立方米,年平均洪水总量4800万立方米。贺兰山贺兰山阿拉善盟的湖泊较多,以四大沙漠中的湖泊为主。沙漠湖盆是接受降水补给而形成的,比较稳定。四大沙漠中湖泊共有415处,总面积达6700平方公里,其中:季节性湖泊4546平方公里,永久性湖泊231平方公里。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冰洲石雅布赖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已探明的矿藏有86种(占自治区发现矿种的71.67%),产地共计416处。其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54种,现已开采40种。分布规律为:东煤炭,西萤石,南多磷,北富铁,中部建材石墨盐碱硝。矿产以湖盐煤炭、石油、芒硝、石膏、萤石、花岗岩、大理石、白云岩、铁、冰洲石、石墨、宝玉石为主,形成明显的矿产优势,其中无烟煤、湖盐、花岗岩、冰洲石储量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阿盟境内有大小盐湖53个,主要是吉兰泰、雅布赖等,湖盐探明储量达1.62亿吨;天然碱产地10处,总储量57.76万吨;硝产地30处,总储量1亿吨。阿盟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长山子、西戈壁滩三大含煤区,矿区16处,探明煤炭储量达13.9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4亿吨。古拉本无烟煤(又称太西煤)以其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机械化强度、高化学活性、高精煤产率等“三低六高”优势,走俏国际市场,出口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0多万吨,被誉为“煤中之王”、“黑宝石”,可与越南的鸿基煤相媲美。生物资源阿拉善双峰驼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18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7种,如蒙古野驴、野骆驼、马鹿、盘羊、大头羊、青羊、黄羊、天鹅、蓝马鸡等;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是阿拉善两大优势畜种,骆驼数量曾居全国旗县之首,故有“骆驼之乡”的美称,驼绒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获美国“阿米卡驼毛奖”。阿拉善白山羊绒的细度、光度、白度三项指标均列世界同类产品之首,被誉为“纤维宝石”,曾荣获意大利国际“柴格那羊绒奖”。野骆驼大头羊蓝马鸡阿拉善双峰骆驼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境内有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肉苁蓉、麻黄、甘草、琐阳、苦豆子、山沉香等属野生名贵中药材,其中:阿拉善肉苁蓉肉质肥厚,芸油性大,面积632万亩,年贮藏量20万公斤;作为蒙药、藏药主药之一的山沉香,全国唯阿拉善独有,贮藏量80万公斤。肉苁蓉苦豆子水资源阿拉善盟地区水资源贫乏,地表径流极缺。阿拉善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8.07x108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8.83x108立方米/年,为水资源总量的49%。现状总用水量中,有80%是地表水,而地表水中,仅额济纳旗就占了87%。水资源分布不均,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了生态与环境,而且还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旅游阿拉善建旗三百年纪念碑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通湖草原旅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延福寺、营盘山景观公园、阿拉善博物馆、广宗寺(南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腾格里达来月亮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敖伦布拉格大峡谷、吉兰泰盐池、福因寺(北寺)、哈布茨盖怪石林、母门洞、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格里沙漠天鹅湖、贺兰山国家狩猎场腾格里通湖草原旅游景区腾格里通湖草原旅游景区阿拉善博物馆月亮湖月亮湖月亮湖敖伦布拉格大峡谷吉兰泰盐池北寺哈布茨盖怪石林哈布茨盖怪石林哈布茨盖怪石林母门洞母门洞母门洞——伏羲女娲石腾格里沙漠天鹅湖腾格里沙漠天鹅湖腾格里沙漠天鹅湖贺兰山国家狩猎场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树、黑城遗址、居延海、额济纳河、怪树林、策克口岸、居延文化遗址东风航天城东风航天城东风航天城额济纳胡杨林国家保护区额济纳胡杨林国家保护区额济纳胡杨林国家保护区神树黑城遗址黑城遗址黑城遗址居延海居延海居延海额济纳河额济纳河怪树林怪树林策克口岸居延文化遗址居延文化遗址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巴丹吉林园区、曼德拉山岩画、雅布赖山、海森楚鲁怪石城、红墩子峡谷丹巴吉林沙漠丹巴吉林沙漠丹巴吉林沙漠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巴丹吉林园区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园区曼德拉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雅布赖山雅布赖山雅布赖山海森楚鲁怪石城海森楚鲁怪石城海森楚鲁怪石城红墩子峡谷红墩子峡谷文化非遗文化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枯死树木截至2022年8月,阿拉善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传承人7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62项,传承人88人;盟级非遗项目113项,传承人292人;旗级229项,传承人816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阿拉善烤全羊、蒙古族养驼习俗、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查玛、沙力搏尔式摔跤、蒙古象棋、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蒙古族民歌(和硕特民歌)和蒙古族萨吾尔登。 蒙古族羊驼习俗沙力博尔式摔跤民族文化文化渊源阿拉善左旗各民族都有信仰宗教之故俗,阿拉善历史上主要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5教。从建旗开始,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历代相传,阿拉善左旗喇嘛庙颇多。新中国成立前,全旗共有寺庙、教堂46座,其中喇嘛庙37座、清真寺7座、汉佛寺1座。喇嘛庙的建造规模宏大、设计精致。喇嘛教喇嘛教清真寺蒙古族饮食:阿拉善旗与额济纳旗牧区蒙民的日常饮食品种及食法大致相同。蒙民的饮食品,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另有炒米、青稞炒面及米、面。城镇居民食俗与汉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时宴请以手抓羊肉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手抓羊肉奶制品:牛羊驼乳待奶挤完后用锅煮之,取其上面凝结的脂肪皮,余乳移置缸内,把取出的乳皮贮藏起来。称之为“奶皮子”。将鲜奶盛于木桶中使之发酵,用一木棒(下端钉一木板,略小于木桶),放入桶内,手持木棒不时地上下冲击,奶起泡沫后奶油分离,奶油渐渐浮于上层,即可取出,称之为“白油”。用白油炸制“酥油”。把桶内发酵的奶称为“酸奶”,用火熬煮或置于日光下,蒸发水分,使之成冻豆腐形,制成“酪蛋子”,贮藏以供冬季食用。把熬煮后的奶子兑入熬好的茶水中,熬成奶茶。阿拉善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幼,都酷嗜饮茶。奶皮子蒙古奶酪用马奶或牛奶酿出的酒,称为“奶酒”。用蒸馏法或发酵法制成,奶酒似清水,无色透明,味酸,多饮可醉人。奶食品为牧区平时主要食品。马奶食粮主要是白面、大米、炒米、糌粑。用白面做面片、炸油饼、包饺子。用大米做米饭或在煮了“手抓肉”、“羊背子”的汤里下米,熬米汤,再兑些酸奶味道极好吃。糍粑炒米是由糜米舂净炒熟加工制成。把炒米泡在奶茶中,再加酥油、酪蛋、糖,边喝边吃,香甜可口。炒米耐饥抗饿,故牧民特别爱吃。阿拉善蒙古族还食用青稞炒面制成的糌粑。在羊油内炒熟大米,然后再加奶茶,称“米茶”。进入21世纪,由于交通方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镇牧区蒙民的饮食品种及食法都有了大的变化。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在吃“羊背”前有凉拌菜、炒热菜。不过牧区蒙民最爱吃的还是长在沙漠里的“沙葱”和“沙盖”,入冬前大多数家庭腌制“沙葱”和“沙盖”。凉拌菜凉拌菜凉拌菜凉拌菜服饰: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男女的装束打扮有其独特之处。男子身着左右下摆开岔的蒙古袍,腰间束绸带,外套坎肩,腰带前系一绣花褡裢,内装鼻烟壶等珍贵日常用品,腰后系银鞘,内插蒙古刀和象牙筷,右边别有旱烟袋与烟管。冬季戴皮帽或毡帽,夏季戴礼帽,现在喜欢戴前进帽。脚穿长筒式、黑色或棕色皮靴,靴子前端带钩儿。手指带金、银、铜制成的戒指,年岁大点的脖子带一串经珠。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少数人穿蒙古袍,或遇喜庆日才穿蒙古袍,多喜欢穿制服及其他时髦服装。蒙古袍鼻烟壶蒙古刀象牙筷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妇女的打扮既华丽又整洁。身着不开岔的蒙古袍,已婚妇女上套开襟坎肩,未婚妇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带,女靴样式与男靴无大区别。妇女的头饰很有讲究。头蓄两条长发辫,装入发套,分垂两侧,从坎肩的袖轮里塞进,把下面露出来。发顶分岐处带两颗大珊瑚,额上系银饰带,上面镶有翡翠、玛瑙、珠宝,称“达拉鲁格”。耳悬金银环,手戴银镯子,指上带金银戒指。这些多是王公贵族及有钱人家夫人的妆饰之物。以前姑娘们分辫好多小辫,后来只辫一条辫子,为掩藏没有装饰的头发,头上绕有各种绸丝头巾,戴小耳环。蒙古袍翡翠玛瑙【淘宝】https://m.tb.cn/h.UllwzEW?tk=ktUudgaW1Zi CZ0001 「阿拉善 原创设计限量版阿拉善玛瑙手串 每款仅一串 备注编号名称」点击链接直接打开 或者 淘宝搜索直接打开阿拉善地区蒙古族人民的衣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天穿单褂,春秋穿夹袍与薄棉袍,冬季穿羊皮袍、羔皮袍,外披长毛羔皮大衣。起居: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牧民为了便于游牧生活,选择水草适宜之地。随即搭起蒙古包、简易蒙古包、帐篷等,游牧生活中最舒适,最常用的是蒙古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镇蒙古族人民多住土木结构房屋。蒙古包:蒙古语称为“蒙古勒格日",它有大小之分,有四、六、八至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外形美观,结构复杂。包壁为圆形,高约四、五尺,围壁由几部分交叉连接的细木棍和驼毛绳扎成,蒙语叫“哈那"。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数的多少而定,哈那数多,蒙古包就大,反之则小,一般有4个、6个、8个、乃至12个哈那。外用毡子裹起来,包顶为伞形,它是在已搭好的包壁上固定起一个架,固定方法是在每个哈那上配17个杆子,蒙语即“乌尼”,然后用毡子覆盖。包顶中留一圆形天窗,蒙语为“哈拉查”或“陶高努”,可通气透光,也可作烟囱之用,可盖可开。从地面到包顶高约十三四尺。蒙古包的门高三尺余、宽二尺五寸,大都面向南或向东南,挂有毡门帘,内用各种摆设装饰而成。除蒙古包外,还住无哈那的简易蒙古包,蒙语称为“车金格日”。还有用布或帆布制成的帐篷,即“麦汗”。这两种居室搭拆简捷,便于迁移,适应游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牧民多数已定居,住上了土木结构乃至砖木结构的房屋,只有少数牧民在游动放牧时搭设蒙古包等简易屋室居住。婚嫁:阿拉善蒙古族的婚嫁礼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婚礼有以下几个程序:媒妁[shuò]——昔日青年男女的婚姻由父母决定,今日蒙古族青年自己决定终身大事,但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尚可成婚。由男方请一媒人带着礼品及哈达前往女方家,征求女方家长意见,如同意,再由男方的父母亲自与女方父母商量结婚事宜。定亲——男方邀请4~8人,携带哈达、酒、礼品等,到女方家,问安行礼后,说明来意,给女方敬酒,并给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每人送一份礼物。双方各唱三支歌,娱乐片刻,由女方摆羊背子款待客人。待与婚礼有关的事议商定后,定亲之人即返回。婚前准备——双方家长商定后,由男方家去庙上请喇嘛选一结婚吉日,再去告知女方。双方开始做婚前准备,为新人制作衣服、被褥、家具等;手持鼻烟壶或香烟,邀请客人,带着砖茶、哈达,敬请主婚人(阿哈拉其)、嫂子(胡日木音孛儿根)和厨师等。迎娶--男方以8-12人组成迎亲队伍(一般娶亲所去人为单数,娶回新娘成为双数,以图吉利)前去女方家接新娘,阿拉善蒙古族称“沙盖图”。必须在婚日前一天的日落时分到女方家,既不能早、也不能迟,日头一落就到。如迟到时,女方佯作闭门不纳之状,男方诵门词,递哈达,女方才开门让众人进宴房,男方主婚人持鼻烟壶向大家问候后,就座。新郎及伴郎向女方父母、主婚人及长辈一一问候。女方献上飘有红枣的奶茶。喝完茶后,男方主婚人拿出鼻烟壶请安问候说明来意,向女方宾朋敬酒,并向每人赠送一份礼物。行礼后,双方各唱三支歌,喝喜茶。然后女方设宴招待客人,大家喝酒、唱歌,直到天亮。砖茶送亲——待嫁妆准备就序后,新娘打扮好,蒙上头纱,由嫂子领着进设宴房,新郎新娘品尝羊背子。之后,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岳父母送给女儿,女婿礼物,女儿就要开始告别父母、亲戚、朋友,唱《离别苦》、《辞行歌》时,迎亲嫂子替母亲唱《嫁女歌》,歌声一落,迎亲的人们一起出来,相互敬酒准备出发。送亲的人们带着新娘的嫁妆及陪嫁牲畜,绕蒙古包一周,先在前策马疾行,此时新郎等急出门上马追逐,驰至男方家。迎接新娘——迎亲、送亲队伍到之前,男方派人在路上迎接女方。待客人到时,先端出一壶洁白的奶食品,让客人-一品尝。送亲人们到后,直接进设宴房,向在座的人们请安问候,喝茶。新郎、新娘及双方的嫂子拉着驮有嫁妆的牲畜到新房门口。女方嫂子到设宴房,手持鼻烟壶请新娘的公公婆婆到新房,公公婆婆到新房,点燃火后又退出。在新房门口铺好毡子,面朝东方跪拜天地。新房礼——拜过天地后,嫂子们要领新娘进设宴房,新娘头上蒙有红纱巾,而且被二人拉展的彩帐遮住,女方的和力莫尔其(婚礼诗人)走在前头,其他送亲人跟在后面。欲入门时,两个男孩闭门不让进,这时双方要进行问答对词,亦经双方和力莫尔其的再三争问对答后,方给开门,迎新娘进屋。新娘隔着彩帐,借嫂子的手递鼻烟壶问候并跪拜公公婆婆及其他长辈。然后敬酒献哈达,行过礼后,新娘返回新房。双方各唱三支歌,相互敬酒。大家喝过茶后,男方亦设整羊席款待双方客人。喝酒唱歌,气氛非常热闹。这时,两位新人已由嫂子领着到新房歇息了。新房之茶——次日早晨太阳一升起,嫂子请两家客人到新房喝茶。父母、亲戚、朋友均带礼物到新房。新郎新娘向来者一一问安敬酒,来者给两位新人送礼物并祝福他们,然后在新房摆设羊背子以款待,喝酒、唱歌,极为热闹。待新房宴席过后,客人返回设宴房。客人返回设宴房后,女方主婚人当众宣读嫁妆书(记有陪嫁物品及牲畜),然后交给男方主婚人,男方主婚人接过后再交给新郎。最后,每人都要吃满满一碗特做的“肉粥”,阿拉善蒙语为“夏布尔布达”。吃过后女方客人要辞行告别,这时男方父母送给每人一份礼物,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送新娘母亲一峰骆驼或一匹马。女方客人走后,男方重新设宴款待客人和帮了忙的一些人并回送礼物,表示谢意。女方待送亲队伍返回后,也要设宴,送礼,致谢帮忙的人们。客散后,婚礼告终。阿拉善婚礼按以上程序进行。阿拉善北部和西南部婚礼习俗,内容及程序基本相同。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阿拉善蒙古族青年得到了婚姻自主权,阿拉善蒙古族传统而古老的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叩头跪拜天地改为向主婚人、父母及来宾三鞠躬,赶着陪嫁牲畜去送亲等繁琐的旧俗和项目也日益减少,现在城镇、苏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着定亲、成亲以及其它一些欢乐而有趣的婚礼仪程。丧葬:阿拉善蒙古族的丧葬仪式极为简单,贵族、喇嘛及平民的丧葬也有所不同。王公贵族去世后,把遗体装入木棺,在家中放置7天,焚香念经,不停地奏哀乐。待出灵之时,有80人抬着前去安葬,死者的子孙全身着白孝服前去。若有一达官贵人去世后,他以下的官员及平民百姓都要戴孝致哀。喇嘛及贵族死后多行火葬。平民的父母,长辈去世后,从庙上请来喇嘛念经超度数日,择安葬之地,定出灵之时。遗体在家中放置3至7天后,经窗户抬出(不能经门抬出),驮在驼背上,由子女们步行牵着骆驼送到安葬之地,以扎格(梭梭)引火,焚化遗体,直至完全烧尽为止,焚后由拾骸人拾其遗骸装入小罐,随地掩埋或送庙上匿葬。也行土葬或野葬。待安葬遗体的人们返回时,留在家里的人在离家远点的地方,点起两堆火让他们从中走过来后,端来一碗奶食,让每人尝一下。送给念经喇嘛一峰骆驼或一匹马,送拾骸人一峰二岁驼或一匹二岁马,以表谢意。阿拉善蒙古族在父母、长辈去世后,子女们要守孝49天或100天。在这期间,见客人不行礼,不参加婚礼和宴请,不能剃头刮须和梳理头发,更不能宰杀牲畜。葬法有三种:一是土葬,即死者躺于木棺或坐于木棺中,挖一深坑,进行埋葬。二是火葬,把遗体移置旷野,以柴禾引火焚化。三是野葬,将死者的遗体弃之人迹不到的荒野,数日后家人前去视看,若遗体被兽禽食尽,为大吉,否则还要请喇嘛念经另想办法灭尸,这种葬法很少用。祭祀:阿拉善蒙古族除在家中敬佛、祭佛外,每逢庙会必要参加。传统的祭祀礼仪中,最为隆重的是祭敖包活动。在很早以前,蒙古族人民的祖先在打仗出征前要祭敖包,在敖包上献上酥油、鲜奶等最珍贵的物品,以祈祷能打胜仗,马到成功。至今,阿拉善蒙古族人民还保持着这一传统的礼仪。敖包系用石块堆积的圆形物,沙漠中无石,就用树枝、梭梭(扎干)在沙滩高处堆成堆。在敖包正中插一木杆,上悬藏经文旗帜。敖包大小不等,高者有一丈多。祭敖包的含义最初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后来演变成祭祀家乡的标志,以后又成为牧民群众集会、游艺、祈祷风调雨顺、迎盼丰收的活动场所。牧地境界敖包多由旗王或苏木、巴格官方建造。路标敖包多为牧民自行垒起,作为游牧地界或标志之用。牧民祭敖包只是祭祀本部落的中心敖包,其它敖包则不祭。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完全统计,阿拉善旗有145个敖包(其中不包括有些寺庙祭祀的敖包或作为地标的敖包),较为有名的有阿拉善旗的诺颜敖包(王爷),将军敖包(延福寺),巴音笋布尔敖包(南寺)。额济纳旗则有巴音宝格德等8个敖包。南寺祭敖包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牧草近青时节,有的为春秋雨季。祭敖包时,王公、喇嘛、黎民都要参加。祭祀时,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诵经。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在敖包上插柏枝、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串起来的羔羊耳记等。然后开始祭祀仪式,先由头人代表部落献牲洒血,称血祭。喇嘛诵经吹海螺,众人从左向右绕敖包三圈。绕圈时,将带来的鲜奶,酥油、奶茶、食品等洒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牲畜兴旺。祭礼仪式结束后,开始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民族棋类等比赛娱乐活动。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男子尽情喝酒作乐,女子则唱起民歌助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拉善蒙古族人民还进行祭敖包活动,不但保留传统体育项目,还增加了赛诗、赛歌、放电影、物资交流等内容。礼节: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凡来客,不论相识与否,全家老少皆出门迎接。宾主互相问候“塔赛音白努?”,“赛音、赛音、塔赛音”(躬腰,大臂下垂、小臂向前平伸、手心向上)。随后,主人热情谦让客人进蒙古包。进蒙古包后坐在右边,上首即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宾主各取出鼻烟壶(蒙语为”胡壶热”),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之后互还,同时还念念有词地互相问候片刻。如拜见父母、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均以哈达相献,以表示敬重之意,现在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礼节。在寒暄的同时,主人摆好奶食及馍馍,献上奶茶,请客人食用,客人则用右手接过奶茶,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喝过茶后,主人要给客人敬酒,客人用双手接过喝毕后,还要给主人回敬。馍馍如果尊贵的客人或远方的客人在蒙古包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时,主人将用“手抓肉”等食品款待客人,席间唱歌,相互劝酒、敬酒。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并道别“赛音雅巴赖,巴依尔太(再见)",客人道:“赛音萨特吉白!”阿拉善蒙古族有一种“阿卜该拉呼”(称尊号)和“绰勒拉呼”(称绰号)的习惯,每个人一般都有名字尊号,人们喜欢叫尊号,而不叫原名。禁忌:在阿拉善蒙古族的习俗中,讳忌较多。比如: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您”(蒙语为“塔”)忌称“你”(蒙语为“其”);忌叫长辈的原名,或用其它记号代替,或称尊号;蒙古族视火为最神圣,最高尚,所以忌往火里扔垃圾、倒水和吐痰;讳忌从火、锅盖、盆子上跨过;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蒙古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蒙古包后坐右边;有客来时,忌手持空具或端着垃圾迎面而去;离蒙古包时,要等主人回去后才上车或上马;吃肉时刀尖不能对着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给人刀或剪刀时,忌把刀尖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或门上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能进去;忌吃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马肉;在祭过灶后的三天里,忌从家里借给或送给别人东西;给客人敬酒行礼时,忌不戴帽、不穿外衣等等。还忌浪费五谷粮食。盐、葱、蒜、辣椒等物,相互不能直接过手,否则会结仇。现在,在日常生活中阿拉善蒙古族还很注意有些禁忌,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们,不但自己注意,还时常要求和提醒晚辈注意。有些禁忌在不断的改变和消失着。祭灶:阿拉善地区蒙古族人民每年阴历12月23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火神,即“祭灶”。在祭灶之前扫除屋里的灰尘,把屋里屋外扫得干干净净,把灶火整修好。祭灶时,要准备油炸果子、胸叉(熟的)、酒茶、松柏叶及各色绸缎头儿,五色丝线等。油炸果子五色丝线到夜晚,满天星斗时,开始祭灶。把火炉烧旺或在灶火上点一小堆柴,待火着时,在其左方或前方铺一毡或毯子,放一张桌,然后把准备好的祭品摆在桌上。摆法是有讲究的,在木盘上或铜盘里把煮好的胸叉(绵羊、山羊、黄羊都可以)面朝上摆好,用五色丝线缠绕几层,在盘里盛满五谷、油果子、酥油、奶酪、奶皮、核桃、柿饼、枣子、冰糖、茶叶和各色绸缎头儿,最上面放一条哈达,主人高举胸叉,给火神上供。此时外边儿放鞭炮,屋里的人们从主人开始给火神供糖、油果子、酒等,给火神叩拜、祈祷,祈祷来年一切顺利平安。祭过灶后,全家人围坐在火堆旁,喝祭灶剩下的茶,品尝所剩祭品。晚辈向长辈敬酒,父母分给孩子们糖果等,有的人家年三十还要祭灶。人们最喜欢吃的是“嘎林布达”(祭灶饭),它是在煮了胸又的肉汤里下些米,放入红糖、枣子、葡萄干、核桃仁等,煮之粘粥形,即可食用,其味道与人们吃的“八宝饭”相似,但吃时有油腻感。核桃仁八宝饭春节:阿拉善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每年到腊月中旬时,就开始作过节准备。扫除房屋灰尘,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祭过灶后,家家户户开始做过年馍馍。蒙古族多做油炸果子。阿拉善各地蒙古族做馍馍的方法,样式和摆法都有不一样。阿拉善北部一带由于交通不便,多住蒙古包,没有发酵面的条件,就放些苏打或碱把面和好后,做成各式各样,直接用油炸。准备过年馍馍及其它食物,这表示今后一年过得富富有裕。除夕,蒙语为“毕图乃苏尼”。在佛像前献上哈达,摆好五谷种子、糖果等供品,祭供佛祖,油灯点通夜直到天明。晚上祭灶表示迎接火神回来,但没有二十三祭灶那么繁琐,极简单。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包饺子吃,在蒸煮饺子时都要放鞭炮。在包饺子时,饺子里包上银戒指或铜钱,如果谁吃着了表示他来年有财可得。三十晚上忌串门,晚上睡得很晚,甚至能熬天亮,老人们喜欢讲故事,年轻孩子们则玩羊踝、猜谜语等。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穿上节日盛装,在离家近的小山坡上点起火堆,献上馍馍、糖果、洒等,并向阿拉善山脉叩拜,献祭酒,祈祷自己来年一切顺利。从老年别小孩,每人都要放一颗鞭炮。在祭完天地后回到屋里,晚辈手捧哈达,向长辈及兄长拜年问候:“塔赛音新纳勒布?”长辈回问后,大家坐在一起喝新年茶。喝过茶,晚辈要向长辈敬酒,长辈分给孩子们糖果。敬酒时,先往火灶里滴杯酒,说是给灶王爷敬酒,再向天神敬杯酒。然后带着哈达和砖茶、酒等礼物给邻居乡亲拜年。从正月初三开始家家都选好日子,宴请亲朋好友和邻居。整个正月充满着节日的气氛。最忌正月初二串门。剪发:阿拉善蒙古族在小孩子出生后,给孩子蓄发到3至5岁时,宴请亲戚朋友,举行剪发仪式。(阿拉善蒙语为“西木格海其拉呼”或“达克塔日胡”)。这是阿拉善、额济纳一古老而相传的民俗。剪发时,也要选择良辰吉日,事先要请占卜者占定吉日,而且必须在所定的日辰举行。先准备一个盛有五谷粮食、枣子、果子,奶食的盘子,上面放一条哈达和一把剪子。剪发仪式开始时,小孩端着盘于或大人抱着孩子,手端盘子请一受众人尊重、有威望的客人为孩子诵祝颂词,诵毕,先由他给小孩剪发,然后到每个客人面前,让客人一一剪发,若是男孩从右边,若是女孩从左边剪,在剪一小撮头发放置盘里的同时,还要许诺给孩子牲畜或钱物等。剪下的头发不能乱扔,用东西包好,放在高处或山顶上。剪发仪式过后,摆上奶食和馍馍,向客人献奶茶。然后摆羊背子,招待客人,唱歌、喝酒,欢宴一整天。没有来得及参加剪发仪式的亲戚,无论什么时候,随到随手给小孩剪发、送礼,孩子的家长也要热情款待客人。事过以后,小孩的家长带一瓶酒、哈达,前去答应给小孩牲畜的人家牵牲畜。向答应给牲畜的人敬酒、献哈达时,此人要给一牲畜让牵回。祝寿:阿拉善蒙古族老年人从60岁(多为70岁)开始,每逢十便过寿,主要由儿女们张罗着为父母过寿。请占卜者占定祝寿吉日,待祝寿日期定后,邀请亲戚、朋友,作设宴准备。祝寿之日,待客人到齐后,开始举行贺寿仪式。先客人、后儿孙一-为老人拜寿,敬酒,献哈达,端寿礼,寿礼一般有牲畜、钱物等。拜寿后,主人向客人献奶茶,尔后敬酒、唱歌、招待客人,最后摆羊背子款待客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习俗:阿拉善地区还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俗称“蒙古回回”。他们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同于蒙古族,信仰习俗同于回族。相遇时,有时用阿拉伯语互致“色兰”(意为平安)问候语。少数词汇如爷爷、爸爸、嫂子、姐姐等,还用突厥语称呼。蒙古回回阿拉善“蒙古回回”除过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外,还过春节、元旦、中秋节等节日。他们在服饰上面大有改变,服装除了个别人以外,都同于蒙古族,但装饰方面有些不同于蒙古族。男子纯属蒙古族打扮。“蒙古回回”女子,两条发辫披于后背,左右两鬓各垂三条珍珠串链,前额上方嵌有一金属制作的方形八角宗教图案,其中横排镶有三颗大红珊瑚珠子。红珊瑚饰品饮食一般要求很严,只吃由阿訇[hōng]宰杀的驼、牛、羊、鸡、兔、鱼肉,不吃猪肉、死畜肉,不吃各种牲畜的脑子、血等。到异教徒家中一般不吃东西,不乱用食具。他们与当地其他蒙古族一样,食用奶食品。以前居住蒙古包,现在多住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日常所用坐骑、用具等与蒙古族相同。阿拉善“蒙古回回”的婚礼基本上和当地蒙古族一样,不过要由阿訇主持婚礼,还有少量伊斯兰教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一般不和异教蒙古族、汉族通婚,如有通婚者,必有一方要改变宗教信仰。总之,不许两教同处一家,一般要求对方加入伊斯兰教。同回族通婚不受约束,但由于地理、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同,两族通婚者也不多。“蒙古回回”的葬礼纯系伊斯兰教习俗。由阿訇念经、洗尸、白布裹尸、采用土葬。回族阿拉善地区回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基本相同。满族居住在阿拉善地区的满族人民,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和硕特蒙古族习俗的影响,形成了满蒙相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满族已成为蒙古族。阿拉善满族是从北京而来,所以他们的生活习俗中也掺夹着北京汉族的生活方式及习惯。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到阿拉善一定要吃的10大美食!!新鲜的食材是对美食的致敬而尝遍所有美味依旧贪恋的味道我们称之为家1、手扒肉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语叫“乌兰伊德”。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吃。其肉质鲜嫩,味美可口,易于消化,为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2、阿拉善烤全羊阿拉善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美味佳肴,早在300多年前就已成为阿拉善王府宴席上的珍品。它是在蒙古族旧有的烤羊技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游牧民族思维与智慧的产物,是蒙古人餐中至尊,是中华饮食文化的艺术品。它的烤制技艺讲究,吃法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2008年,阿拉善烤全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黄焖驼排阿拉善是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双峰驼所产驼肉属低脂高蛋白的天然绿色食品,驼肉被阿拉善人烹饪出各种美味佳肴,黄焖驼排便是其中的经典名菜。4、干鲜羊肉双拼干羊肉嚼劲十足,咸香不腻,细品慢咽,余味醇厚;鲜羊肉肉质细嫩,鲜香浓郁,肥瘦相宜,汁香味美。一道菜里,阿拉善羊肉的两种不同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阿拉善每年迎来数以万计的越野英雄来沙峰跌宕,在沙海角逐之余,再来一盘干鲜羊肉双拼,更显大漠英雄豪情。5、额济纳奶酪奶酪是阿拉善传统小吃,奶香浓郁、营养丰富。每公斤奶酪制品都是由10公斤的牛奶浓缩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纯天然的食品。6、奶豆腐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7、沙米凉粉沙米凉粉是阿拉善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喜爱。选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野生沙米为原料,浸水6-8小时,用太阳射线消过毒的麦秸揉搓粉碎,置瓷器内揉搓取汁三次,然后用草木文火加热成浆,盛于盗器中冷却,至清秀晶亮时翻转倒取,或摊凉于案上制成粉皮。食用时,切成条状,配以葱、蒜、盐、辣椒、芝麻、民勤陈醋.芳香扑鼻,令人口舌生津。8、居延密瓜居延密瓜产自神奇的内蒙古西部大漠边关额济纳旗,这里干旱少雨、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密瓜生长的理想境地。所产密瓜除个大、形美、色鲜外,尤其以含糖量高、口味纯而著称。远离都市的优越环境使密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受任何污染,病虫少、无残留又使其以绿色产品的身份进入现代社会家庭,产品远销到大江南北,深受消费者睛睐。9、苁蓉滋补汤阿拉善这片神奇的沙海里生长着被誉为“沙漠人参”的肉苁蓉,阿拉善肉苁蓉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阿拉善也被称为“世界苁蓉之乡"。苁蓉滋补汤汤鲜无膻,温和清淡,是阿拉善最滋补的大漠美食。【淘宝】https://m.tb.cn/h.UPsqzmd?tk=NRNgdgad1KE CZ3457 「正宗阿拉善特级肉苁蓉整根500g男性泡茶泡酒油苁蓉切片淫羊藿锁阳」点击链接直接打开 或者 淘宝搜索直接打开10、炒米炒米,蒙语叫做“蒙古勒巴达”,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对上酸奶和白糖等搅拌,解饿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食品。炒米是大多数牧民的早饭,再配上加入酥油和少许青盐的奶茶。牧民外出放牧,都随身携带一小袋炒米。到了中午,煮好奶茶,泡上炒米,边吃边喝,十分方便。炒米是阿拉善传统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一种美食,滋养了一种生活。一种生活,也孕育了一种美食。美食是相逢最美好的理由,味道里都是满足。来阿拉善品尝美味人生吧!!}
炒米姜茶可以晚上喝吗_39问医生_39健康网
首页>
营养科>
炒米>
炒米姜茶可以晚上喝吗医生回答(1)炒米姜茶一般可以晚上喝,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但要注意适量。炒米姜茶主要是由生姜、炒米熬制而成,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功效。炒米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晚上适量喝炒米姜茶,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因此,炒米姜茶一般可以晚上喝。但不建议过量喝炒米姜茶,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喝炒米姜茶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此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可以适量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影响身体健康。2022-04-24 01:13举报疾病百科·症状自查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一个月内
2~11个月
1~12岁
13~18岁
19~29岁
30~39岁
40~49岁
50~64岁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工人
农民
教师
服务员
司机
厨师
办公室/白领
医师/护士
公务员
销售/采购
其他
相关症状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名医在线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我要求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炒米磨成粉的功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