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党十九指出发展必须是大指出,(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原标题:坚持新发展理念 加快提高创新能力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当前,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一些新问题,使得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增多。针对这种情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和工作方法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总体上不再落后,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个矛盾,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历史性变化,迫切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进一步分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已十分强大,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但必须看到,我国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况且,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依赖于进口。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只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由中低端产业为主转为向中高端产业发力,由传统动能当家转为新动能崛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再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输入型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只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使开放条件下的现代化进程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形势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就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十分重要而又紧迫。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约束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严峻,而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和困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关键的创新。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孕育兴起,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这将对世界经济转型调整产生重大或根本性的影响,并促进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重新排序。从我国情况看,尽管这些年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加快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为了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得力措施。
第一,推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能力决定着企业竞争乃至国际竞争的成败。对此,必须更加有效地集成科技资源,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材料、能源、健康等领域的攻关力度,突破并掌握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
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海洋、空间等领域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孵化培育“专精特新”的创新型小微企业。
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提高创新能力,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和保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改革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分类、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鼓励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选好用好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加大高新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推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摘 要]本文以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为指南,深入分析创新引领发展和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作用。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和重要内涵。我国在创新引领发展方面的改革经验,主要体现在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产学研合作等体制上。新形势下创新引领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把科学技术导入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软基础设施上精准发力,在创业孵化链条、技术转移链条、科技金融链条、人才服务链条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最新研究表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新的路径和政策,Mehmet Adak(2015)指出通过技术引进提升专利数量再促进经济的路径,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1]Sefer Sener(2011)指出创新政策通过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实现一国的经济发展;[2]Fulvio Castellaccia(2016)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产业和创新政策是关键,而建立市场经济是基础;[3]Jarunee Wonglimpiyarat(2016)研究了以色列模仿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认为通过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将以色列转型为创新国家,其中产学研三螺旋互动、支持鼓励VC产业发展政策、国外投资尤为重要。[4]本文在学习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准确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深入分析创新引领发展和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和重要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调结构、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居民消费从温饱到小康,再向追求美好生活品质升级。2012年开始,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标志着我国进入服务经济新时代、质量经济新时代。2014年中央做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从经济表现看,新常态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5%~8%的中高速增长,二是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升级,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发展动力看,新常态的本质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由动力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构成,三个方面都与创新有直接关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建设任务有三方面:一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形成新动能,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二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主要途径是通过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产业,从中国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现代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重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从经济学理论视角看,创新是把科学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行为、活动和过程。熊彼特1928年在《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5]他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他指出了创新的5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即产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即材料创新;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即组织和管理创新。熊彼特突出强调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之中才是创新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改变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实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现代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总结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判断。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0%以上来源于技术进步,2016年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56.2%。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看,自16世纪以来,经历了两次重大科学革命和三次重大技术革命,引发了浪潮迭起的产业革命,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和重要内容。在现代化进程中,两次科学革命引发了认识论的革命和发展观的革新,并为技术革命提供新的知识源泉。第一次科学革命确立了力学世界观和近代科学体系;第二次科学革命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开启了新一轮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进程中,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交互推进,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首先在英国发生,形成了棉纺织业、采掘、冶金、机器制造、运输五大机器工业体系,英国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30年代,形成了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特征的电力、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体系,美国、德国跃升为世界工业强国,日本建立了工业化基础。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电气时代进入了电子时代,美国依靠强大科技实力,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产业,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总结历史,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和动力源泉,因此,我国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
二、创新引领发展的改革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产学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十八大以来,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就显著。
高新区是我国创新引领发展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试验田,以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为代表的一站式综合管理体制,先后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土地规划、知识产权管理、创业孵化等政策措施,有效解决了科技创新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2016年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增加值 8.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1.8 %;2016年国家高新区企业R&D经费支出5379.9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44.3%,R&D投入强度6.1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优惠政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融合。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主体,在发展、成长、成熟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高新技术熟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完成,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为从数量和质量上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以所得税减免、研发经费加计扣除、营业税优惠为代表的倾斜式财政、税收优惠体制,为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等多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技术引进是我国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是我国开放初期把国外技术与我国工业化结合的重要方式。政策取向逐渐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主导、国际准则约束,专利专有技术、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技术服务费的进口逐渐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逐渐形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链条。
产学研合作是发挥创新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方式。政策重心逐步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转向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系统转变,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不断加大对产学研所依托科技园区、创新基地等政策支持,吸纳企业全过程的参与,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投入力量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
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5500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8%。重大科技成果应用成效显著,战略高技术方面,载人航天、新一代运载火箭、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无人潜水器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方面,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快速发展,部分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
三、发挥创新的作用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
发挥创新引领发展和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本文认为基本路径有两个,一是“创新产业化”,二是“产业创新化”。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路径,也是中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路径,主要渠道是通过科技创业和技术转移服务给产业体系导入新技术。
创新产业化是通过科技创业把新技术孵化出新产品、新企业、新模式的过程,新的产业是从无到有、通过创业生长出来的,是通过创业者(企业家)试错和市场筛选的过程,“创业大潮起、潮落产业兴”,潮涌现象是新兴产业成长的基本规律。新兴产业发展往往依托新科技革命形成的新产业技术和平台,比如网络经济,各个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和传统产业相比,发达国家并没有技术基础和先发优势,中国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不重复传统经济老路,实现了“变道超车”。[6]
美国于2011提出“创业美国”计划,欧盟2013年提出“创业2020行动计划”。欧美旨在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构建长期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创业实现经济增长。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9月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倡导和实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发挥了创新创业对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2014-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400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62万户,年均增长30%。2016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5万户,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7]
产业创新化是通过技术转移给传统产业导入技术,使得旧产业脱胎换骨、升级成新业态的过程,推动旧的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向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升级。旧产业直接搭载新技术,省去了旧的产业技术路线,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在通信技术设备领域,中国的华为,就是“弯道超车”的代表。[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大力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有效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新兴产业发展亮点突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2016年我国智能手机销量在世界市场的总占有率超过20%;新能源汽车销售51万辆,位居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销量比上年增长31%,占全球比重超过30%。 [9]
四、发挥创新的作用要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软基础设施上发力
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全变了。我国经济过去高速增长的成功经验是以园区化战略推进工业化,先规划园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搞好“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然后招商引资,发展加工业。这种传统的旧工业化思维和体制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习惯乃至路径依赖,有可能成为发展新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障碍。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主要是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需要在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上寻找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纲要》规划要求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但是目前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本质是科技与资源的“碎片化”和“孤岛化”、科技与经济双轨运行,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脱节。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不足,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立项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偏离科技发展规律,促进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机制与经济环境缺失。科技创业的法律法规滞后于实际需要,科研人员创业激励不足,资本、孵化等与科技创业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不健全,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缺失。工业化时代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科技型企业创业的资金需求,间接融资比例过大,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错配。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市场难以发挥对科技人才流动配置的作用。因此,发挥创新引领发展和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主要是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这不仅仅需要传统的硬件基础设施,更需要软的基础设施,核心内容是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主要载体是科技服务业,具体内容是大力发展由科技服务机构通过统筹知识、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的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产业。美国硅谷发展新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就是构建技术与市场对接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本文作者称之为“X+ABC=成功”,ABC就是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X就是创新创业的基因,有了ABC,植入X,就容易成功。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以人才服务为支撑,面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的需求,链接全球创新要素,依靠体制改革激励科技服务主体,实现科技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体系化、集成化发展。主要包括4个链条:一是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过程创业服务链条。二是技术转移服务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是对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技术转移是系统知识的转移,包括合作研发、产权和股权转移、技术创业、人才流动、技术并购、资源共享等。三是资金服务链条。传统银行无法应对创新创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鼓励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四是人才服务链条。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经济,核心要素是人才,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是改革的着力点。和熊彼特时代不同的是,不仅要重视企业家和科学家、发明家这两类人才,还要重视金融家和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人才。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根据实体经济需求,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谋划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载体,要加快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加大力度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从2010年开始,连续6年制造业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核心领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统等很多依赖进口。因此,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端制造业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通过产业创新化,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Mehmet Adak. Technological Progress,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Turkey[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5,776 -782.
[2]Sefer Sener and Ercan Saridogan. The Effects Of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Growth[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4,815-828.
[3]Fulvio Castellacci and Jose Miguel Natera.2016,Innovation,absorptive capacity and growth heterogeneity:Development paths in Latin America 1970-2010[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6,37,27-42.
[4]Jarunee Wonglimpiyarat. Exploring strategic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with Silicon Valley styl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6,102,80-89.
[5]胡哲一.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定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5).
[6][8]冯华,黄晨. 发展新经济的新路径和着力点[N].湖北日报,2017-06-20(理论版).
[7]国家统计局. 创业创新蓬勃兴起新兴产业茁壮成长[N].中国经济导报,2017-09-26.
[9]国家统计局网站、汽车工业协会、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作者:冯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黄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十九指出发展必须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