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号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吗五号卫星世界排名?

  超200颗在轨 达世界先进水平  太空中,越来越多“中国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40多年来,中国人造卫星“队伍”不断壮大,并在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中国卫星事业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中国卫星如今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请随记者一起走进中国卫星“大家庭”。  中国卫星大家庭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新的活动疆域。  1970年,一首《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这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升空至今,中国已能独立研制、发射和应用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卫星。数据显示,自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以来,中国共计发射卫星400余颗,在轨卫星超200颗。  如今,中国形成了由通信、气象、导航、空间科学等各类卫星组成的卫星大家庭。这其中,不乏让全世界关注的“明星”。  比如,北斗导航卫星已具备在亚太地区提供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务能力,今年年底将完成18颗卫星发射,具备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基本服务能力;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免费为“一带一路”国家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服务;“墨子号”量子卫星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从百公里级提高到千公里级,从技术上验证了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  中国正在大步迈向航天强国。从2010年开始,中国卫星数量、发射次数不断增加,每年发射大约20颗卫星,仅今年以来,就已进行17次航天发射。  四月二十二日,参观者在位于山东烟台的中国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观看“卫星飞船型谱图”。唐克摄  自主唱响“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序幕,“东方红”系列卫星也见证了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历程。  1999年,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平台立项论证工作紧锣密鼓,37岁的周志成走马上任,担起“东四”大平台总设计师的重任。“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有声音支持对外采购、合资,但高技术是买不来、租不来、要不来的。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东方红四号卫星研制成功,一举摆脱了中国卫星通信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成功实现出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志成院士回忆说。  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建成,开启了中国进入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市场的大门。中国整星出口的通信卫星中9颗都是以东四平台为基础,其中,玻利维亚通信卫星转发器出租率超过80%,卫星运营获得2016年度最佳新兴运营商奖。同时,中国通信卫星在轨险费率低于全球水平,这表明中国卫星性能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产品指标和可靠度获得用户和业内广泛认可。  近5年来,中国军民通信卫星100%自主研制,连续发射成功率居世界前列。东方红五号技术试验卫星将于今年底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还启动了“鸿雁星座”计划,届时将建成自主可控、面向全球的移动宽带互联网系统。  “中国坚持以我为主的研制路径,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让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做大做强。”周志成说。  新时代的“两弹一星”  如果说“东方红”系列见证了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那么在吴季看来,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是新时代的“两弹一星”任务。  2011年,中科院设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吴季开始领衔中国空间科学的总体规划。他认为,空间科学计划要求实现原始性的创新突破,其中大部分技术需求都是世界首次,如果实现则会成为国际领先的技术能力。  比如,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有效载荷关键指标超过国际同类探测器水平,能量分辨率达到世界第一;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了19项科学实验,是人类迄今为止单次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卫星任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让中国在量子科技创新方面成为领跑者;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号”填补了中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  如今,中国已独立自主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并在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全面掌握高端航天技术并拥有空间系统的国家。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例,拥有以近5000项发明专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在星船回收、热控、姿轨控、电推进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中国初步建成了完整的卫星通信体系。中国制造通信卫星的波束覆盖了全球80%的地区和人口,为大批“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通信保障支持;  中国通过系列高分辨率卫星的发射,到2020年将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能力;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面向全球服务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系统建成后性能与GPS相当,将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目前已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计划,计划到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探月成就在国际航天界广受好评,嫦娥四号探测器计划今年在月球背面着陆,将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国际合作迈大步  近日,中国自主研制的月球轨道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龙江二号”进入环月轨道,星上搭载的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等载荷全部正常开机,成功获取了清晰的月球表面可见光图像。这是中沙两国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中继星任务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  除了卫星发射任务的国际合作,中国已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80个出口合同,整星出口数量达23颗,包括13颗通信卫星、10颗遥感卫星,圆了世界上一批“需要卫星、用不起卫星”国家的梦。  2008年中国发射的“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使委内瑞拉拥有了第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它极大改善了委内瑞拉的国家基础设施,降低了电信服务成本,造福了边远地区民众;  2011年发射的“尼日利亚1R卫星”,为尼日利亚提供超过15万个与通信有关的就业机会,可以为尼方的宽带用户每年节约超过9500万美元,为非洲用户节约电话中继和数据交换业务费超过6.6亿美元;  2015年发射的“老挝一号卫星”,向老挝及邻国提供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目前已实现了110套节目的全国播放功能,改变了老挝国内电视业务依靠邻国卫星转播的局面。  周志成说,中国长期重视国际空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卫星出口的同时,还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和使用培训。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等领域,中国也一直坚持广泛国际合作。  中国卫星家族谱  大家好,我是中国卫星。你们一定都听说过“东方红”“北斗”“风云”“墨子”,但是对于他们的“技能”,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其实,在我们的大家庭里,有六大家族,分别是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对地观测与传输遥感、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载人航天以及月球与深空探测。  说起通信广播家族,许多国人都会非常自豪。48年前,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是通信广播卫星。这个家族,就好像一个空中信使,收集来自地面的各种“信件”,然后再“投递”到另一个地方的用户手里。如今,这家族已完成了43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包括9颗整星出口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6颗。  在导航定位家族里,最出名的就是北斗了。他和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以及欧洲的伽利略,共同构成了世界上主要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家族采取“先区域、后全球”的发展路径,计划在今年年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前后,还将完成全球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而“风云”“海洋”“资源”“高分”“遥感”“天绘”,都是对地观测与传输遥感家族里的红人,他们可以检测陆地、大气、海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气象预报、国土普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地图测绘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他们。  说到科学试验家族,虽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他们,但他们在国际上相当出名:“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都来自于此。他们的技能非常“高大上”,专注于研究发生在地球、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各类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每有研究成果,都会引发颠覆性创新,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大动作”。  载人航天和月球与深空探测虽然不是人造卫星,但也是我家的重要成员。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航天大家庭。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被称为中国航天的三大里程碑。  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有一个大目标:探索浩瀚宇宙,服务国家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王萌 资料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句话概括:长征五号对得起四个字---大国重器!长征系列火箭可以用几个字最简单描述:中国航天的运载工具它们相当于行人的自行车,司机的汽车,船长的轮船,飞行员的飞机,对于中国航天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中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大概包括如下成员,长征一号开天辟地,奠定从0到1的基础长征二号中流砥柱,主打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三号开辟了中高轨(>2000km)远地空间长征四号主打太阳同步轨道任务长征六号短小精悍,首次试验液氧煤油,为未来商业航天打足基础长征七号更新换代,首试文昌,中国航天进入升级时代长征十一固体火箭,机动应急战备,关键时刻杀手锏从2015年起,中国航天进入井喷状态,在长征火箭这方面则是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三个型号同时首飞成功,这在世界航天史上也是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目前进入航天科技突破的瓶颈阶段,未来的重型任务:登月、探测火星、建立空间站、高中低轨重型载荷(大型望远镜、大型卫星平台)、大型深空探测,无一不需要至少20吨以上级别的运力,但目前这个家族目前最高低轨有效运力在14吨级别(长征七号),还缺少一个真正能扛起大梁的大哥。而长征五号这个时候横空出世,则完美扛起了未来中国航天20-30年的重任,足够完成这个阶段内的中国航天发展目标的所需载荷发射任务,也为未来直逼世界顶级火箭的长征九号研发(超重型火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与发展空间。它的技术之先进、本次发射所带有效载荷对中国运载火箭发展意义之重大,我认为体现在至少九个方面:1. 极大增加我国航天运力,航天发展平台将被极大提升长征五号是一枚重量最高可达880吨的大型火箭,推力高达1000万牛顿(1000吨)以上,比起长征七号,将有效运力理论上扩展了至少10吨(从14吨到25吨),不亚于其他国家的任何一个现役火箭,它足够符合中国目前和未来20年规划的航天任务有效载荷需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航天而言,则是明显的运力决定了很多任务的可能性。中国在近几年来几大航天工程: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嫦娥探月、北斗组网、高分专项和各种科学应用卫星(墨子悟空等),已经将现有长征家族利用到极致,在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总数占到了世界的25%,和美国、俄罗斯达到同一水平。(红色部分为中国,蓝色为美国,红棕色为俄罗斯)而在长征五号服役之后,意味着压制着许久的重型载荷任务将会井喷式爆发(比如压抑许久的中国重型通信卫星平台),尤其是空间站的建设;或者运力不再是瓶颈,能允许更多项目有更大的设计空间,相当于中国航天整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2. 大型壳体首次使用,模块化设计紧跟潮流对比以往的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五号骤然长成了一个高大威猛的壮汉:高达57米,芯级直径首次达到5米,第一级外还捆绑了4个3.35米的助推器。曾经3.35米是中国长征火箭尺寸的极限,也是陆地运输的极限(火车货运和隧道)。文昌投入使用使得海运成为可能,也见证了中国首次大型火箭壳体投入使用。此外,长征五号也实现了大型火箭的模块化组装,一级火箭捆绑四个助推器,共计携带十个发动机,可按照需要组合;第二级、上面级也可按照需求变化。这意味着这型火箭从设计伊始就考虑到了各种任务需求进行变化,目前已公布的组合方案就有六种,也将形成一个子家族,这种模块化设计理念,必将拥有极强的生命力。3. YF77和YF100发动机的完美融合制约中国很多工业领域发展的永远是心脏这一环节:汽车的发动机,轮船的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到了航天领域依然如此,中国火箭发动机依然落后许多,但还是要一步一步走,长征五号的首飞,标志着中国未来两大主力发动机正式投入使用:YF-77是主芯级发动机,历经15年研制,实现了我国氢氧发动机推力(真空)由8吨到70吨的跨越。虽然依然是现役主流重型火箭中推力最小的同类发动机,但意义非凡,中国航天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进步速度让人震惊。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是目前中国现役最强的同类发动机,推力达到120吨,可重复使用,经过长征七号和五号检验,未来也将扛起中国航天的重担。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在发动机研制的路上还要继续向前赶,但今天的成就已然让人感动。4. 远征二号上面级首次使用本次的发射任务,有个准“载荷”是远征二号上面级,也是它首次使用,它又号称航天任务的“摆渡车”:当火箭成功入轨之后,可以连续多次启动,帮助有效载荷实现复杂机动入轨,也为未来一次性发射大型多星任务提供了可能。在航天领域,一箭N星并不稀奇,因为重量仅几十克的皮卫星也叫卫星,但如果一次性发射多个大质量卫星进入不同轨道则非常复杂,对上面级的要求极高。远征二号实现了中国航天上面级的重大突破,首次的双发动机设计也让它拥有了极强的机动变轨能力,帮助有效载荷进行更多机动。5. 大框架发动机喷管/壳体焊接制作技术突破著名的国产纪录片《大国工匠》第一集就讲述了为火箭发动机和大型壳体做焊接的大国工匠高凤林工程师,而事实上他当时展示的便是长征五号的焊接工作。如今,曾经被国外同行嘲笑的中国五米壳体和大型发动机喷管都随着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被验证技术完全成熟,恐怕也是高凤林工程师这种航天人最大的自豪吧,致敬!有了五米壳体,便足以支撑起世界现役几乎最强火箭,未来的扩展空间我们持续期待中。再次向航天的大国工匠们致敬!6. 世界级顶级火箭发射场地位成功检验人类最重大的航天任务提到最多的总是两个发射场:苏联(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和美国肯尼迪空间中心,而后者则是航天飞机、空间站、阿波罗登月等一些列辉煌任务的所在地。而这次文昌完成长征五号发射任务,则标志着文昌已经具备了中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切必备条件:文昌靠海(方便海运、适合大规模火箭降落物安全),纬度较低(比高纬度的酒泉能节省至少10%燃料,纬度优势甚至超过肯尼迪中心),硬件条件完备(此次长征五号竖直转移技术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在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工程都将从这里出发,而文昌,也将成为中国航天的绝对中心。7. 庞大的火箭生产体系建立长征五号的生产与组装都在天津的滨海新区完成(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这里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的火箭生产体系的灵魂。经过了近十年的投资与运营,目前是五米大壳体火箭的生产基地。不敢瞎说产量如何,但就像海军各系列舰艇下饺子、空军各类飞机放风筝一般,未来这里的火箭也会像放烟花一样频繁。总体而言,中国一个庞大、系统的火箭生产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正如光买得起武器没有制造弹药能力永远不能叫做军事强国,航天亦是如此。8. 神秘的实践十七号本次长征五号可谓身兼数职,新发动机、新火箭、新摆渡最上级,而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发射实践十七号直接进入地球静止轨道。据新闻报道,这极有可能是中国首次测试电推进卫星,电推进是未来卫星必备的核心技术,号称人类航天十大未来科技之一,可以极大延长卫星寿命、大大降低卫星质量、提升有效载荷比重。实践十七号,具体功能可能、或许、应该、也许像官方说的那样,只做科学应用吧(家里水表已拆,谢谢)。9. 世界最年轻的航天人队伍列几个好玩的数据:NASA最辉煌时期(阿波罗11号登月)员工平均年龄:28苏联最辉煌时期(加加林进入太空)员工平均年龄:<30岁美国宇航局(NASA)全体员工目前平均年龄:47岁俄罗斯宇航局(Roscosmos)员工目前平均年龄:46岁欧洲空间技术研究局(ESA)员工目前平均年龄:45岁(竟然正好只差一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平均年龄:30岁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27岁2003年:备着速效救心丸的航天发射现场专家昨天(2016年11月3日):一群抢镜卖萌的航天汪们中国航天人,我们才刚开始成长...这个世界,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而情怀永远都是需要付出实践才能成真,我们纵然喊上一万句目标是星辰大海,都比不过从眼前的这一步走起。没有铁骑,蒙古怎么可能建立地跨万里的帝国;没有战舰,英国怎么可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制霸海洋;没有五月花号,那一船异教徒怎么可能在大陆另一端建立今日的辉煌。人类的思想有延伸的本能,可是身体的延伸却成为了思想拓展最大的限制。中国人很早便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嫦娥奔月,流传了几千年,但传说和童话并不能改变100多年来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人真的是被打怕了,终于开始静下心来务实。那三峡困住的才是自家的水,南海造出的才是自家的岛,飞到天上的才是自家的嫦娥,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民族曾经错过了陆地、海洋与天空,但现在我们有航母下水,有歼20首飞,有长征、天宫护航。所谓大国重器,不过如此。人类经过了几个时代的飞跃,目前正踏在太空时代的起点上,如今我们终于有机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反超,而长征五号的地位就是这航天发展中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再次向最可爱的中国航天人致敬!致敬!致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红号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