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阿拉木图属于大地震是什么

华北地区中等、大地震前算法复杂性AC值异常变化特征 华爱军,刘西林,刁守中,李红中国大陆部分大震前Hurst指数异常变化特征 赵翠萍,王海涛应用遗传算法研究新疆北天山地震带地震预报规则 李莹甄,龙海英石河子市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震害概率矩阵的建立 唐丽华,宋立军,薛健,苗军应用GAMIT软件进行高精度GPS定位解算 李杰,王晓强乌鲁木齐地区水汞空白值较高原因分析 崔勇,兰陵地震活动的内在随机性与地震预报 陈棋福,魏东平美国内华达大学曾跃华博士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王永祥MD4412B型浮子式垂直变形测量仪液态介质防腐处理 郑黎明,张文来,李德成和田地震台地倾斜观测资料某些震例分析 邱大琼孕震介质水动力学性质对前兆场影响的研究 牛志仁,范增节,彭自正,潘丙辰海平面变化与地震关系初探 张昭栋,郭英琪,邹钟毅库尔勒地震台新山洞二期改造工程通过验收 郑黎明,张文来,李德成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显示度 韩渭宾国家防震减灾行政检查组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行防震减灾工作行政检查 谢瑞民鲁-14井井径变化试验的解释 张昭栋,刘庆国,张华新疆北天山中长期地震活动形势分析 苏乃秦,刘启泓,龙海英新疆拜城克孜尔地区首次发现硅化木西北GPS网络重力场变化及地震活动分析 祝意青,江在森,程宏宾关中地区小震活动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邵辉成,苏刚,张春生,杜长娥准噶尔盆地岩石品质因子与速度分析 李生杰,施行觉,叶林,孙道远,温丹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初探 朱燕,史勇军,巴克,高祥真,黄建明泾阳4.8级地震的孕育过程 王卫东,杜长娥地下水位与应变的相关性分析 朱航地下水溶解气CH4/Ar比值的映震特征的研究 高小其,李艳萍,李新勇,崔勇,范博晴,蓝陵震中区地面的位移变化 M·X·巴基也夫,Л·A·哈米多夫多台综合分析法确定地震疑难震相的认识和实践 朱莉娅,缑兰兰阿克苏断层气氡资料映震能力及检验 王瑞平,王建新红山台重力仪数采记录失真故障排除及资料修正 李尚伟MEDA多功能工程振动测试仪的故障检修 宋太成乌拉泊水库大坝的抗震安全性评价 柔洁,李俊,李军,沈军,杨纪林,赵纯青,王坚,艾买提·乃买提新疆石河子市F3隐伏断裂活动性及其工程安全性评价 李锰,葛鸣,祝慧勤新疆哈密地区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性 李莹甄,沈军哈萨克斯坦地震专家来新疆访问牛顿流体角落流理论在板块俯冲中的应用 杨多兴,王道,苏乃秦新疆策勒西南古地震形变带研究 杨纪林,胡军,南凌黄土地震动力学过程及其发展条件 Н.Г.马弗良诺娃风力及水库冰体活动对巴楚地震台地震观测的干扰 杜文平,李士柱,王建新,陈爱萍,邱宏远,阿不来提·阿不拉红山地震台地倾斜观测中的一种干扰现象 张荣环,热甫克提·阿不力孜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 赵洪声,和宏伟,张立,李晏平近期新疆地震形势分析研究 高国英,聂晓红新疆乌什GPS基准站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赵建政,戴晓敏乌鲁木齐附近地区小爆破识别判据的研究 杨成荣,王桂岭,敖雪明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条件和技术研究 许秋龙,王道低本底液闪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改进 阮成雯,刘景元,解苑明,管三元,焦文强尼勒克地震滑坡的统计分析及初步研究 尹光华,李军,张勇,杨章阿克苏周边地区中、强震前的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刘辉,张文来,谷美菊,桂蓉新疆地震局与日本京都大学家森俊彦教授开展合作项目 高祥真,王居云,杨福喜呼图壁21号温泉动水位“脉冲”式异常的初步分析 卢静芳,樊晓玲乌鲁木齐头屯河上游1999年8月滑坡成因分析 杨纪林,张勇,杨章,卡合尔曼1991年柯坪6.5级地震余震序列分析 王伟利,尹光华,桂蓉利用自由平面进行地震定位的方法 李尚伟,上官文明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在地震监测和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李艳萍,高小其《天山活动构造》一书简介 李军乌鲁木齐形变站资料异常分析 马飞虎,冯向东,周骏,帕哈尔2001年度新疆地震趋势会商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赵建政,戴晓敏东北深震区--8级大震的穴位 郭增建,张晓东,吴瑾冰天山地震活动区地下水中碳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王道,许秋龙,Ⅲ·C·尤素甫夫基于多种地震前兆异常的综合异常指数研究 王海涛,曲延军,和锐天山地区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前兆异常识别判据、地震预报指标及效能评价 张健朝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新疆定点形变异常初析 杨又陵,温和平,张翼连续小波变换在新疆地震活动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孙甲宁,苏乃秦,杨多兴中强地震前地震群集度CV值的异常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郭德科,赵卫红利用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识别人工爆破与地震 夏爱国,刘贤伦新04号井、新10号井水位和新10号泉流量地震前兆特征的对比分析 高小其,许秋龙,兰陵,陈玲,范博晴,王道野外简易脱气装置简介 许秋龙,李新勇,范博晴触发检测算法在数字地震台的应用 魏斌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台网各子台背景噪声分析 刘永廷,夏爱国,赵庆卫星遥感热辐射影响因素以及热辐射信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但尚铭,刘放,程万正若羌大震后的思考与探索 王泽皋,乔子云,郭妍,张跃刚乌鲁木齐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据流程 马宝柱,唐明帅,陈勇喀什"奇异震群"与构造地震的对比研究 夏爱国,刘永廷,缑兰兰地震活动因子A值在川滇地区Ms≥6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付虹,王炜,王世芹,林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程地下水动力学效应 王道新疆北天山Ms≥5.0地震前的中长期地震活动空间图像特征 苏乃秦气象要素与云南震区最大震级的统计相关分析 王在华,徐国钧乌鲁木齐台钻孔应变与水位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唐小勇,王新刚,王文景,罗洪亮,曹卫东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几何学特征及分段研究 罗福忠,张斌,柏美祥,尼亚孜·艾力木,李军青藏块体与相关区域7级地震相互关系研究 杨立明,徐辉,张勇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数据传输功能分析 哈斯高娃,陈勇新疆巴楚地震台数字与模拟观测测定震级的对比 杜文平砌体房屋圈梁抗震问题的探讨 荣远明,王坚新疆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宋太成,陈勇物理场多重分形谱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锰,朱令人,唐丽华,龙海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初步研究 曲延军,王海涛,聂晓红新疆强震成组活动与前兆异常的演化特征 高国英,聂晓红时间序列的投影寻踪自回归在新疆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王琼,朱令人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中南段结构特征 柏美祥川滇地区地震(Ms≥5.0)破裂类型与前兆异常分布的关系 张永久,朱航,李桂芳,吴小平乌鲁木齐市城市防震减灾之浅析 柔洁新疆库尔勒附近活动断裂活动的新形迹 罗福忠,向志勇乌鲁木齐地区近期地壳水平形变初步研究 王晓强,张永岗,海力·阿不都热依木,李杰新疆塔里木河油田工程地质及工程地震特征研究 袁文福,罗福忠,向志勇,陈建波遥测地震仪发射机电路分析及检修 宋太成流动磁测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解用明,乔子云,陈建国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 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CTM-DI磁通门经纬仪观测技术简介及其应用 孙海军,范素琴,李祥伟,巴克·买买提,热汗古·衣明克力木新疆14C年代测定数据集(IV) 阮成雯,刘景元,寇大兵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研究 王海涛,龙海英云南定点倾斜异常与强震关系研究 王永安,王世芹,付虹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 杨欣,赵乔2003年新疆石河子5.4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分析 李莹甄,赵翠萍乌鲁木齐10号泉流量变化的多尺度小波分析与异常识别 孙甲宁,夏爱国,高小其,苏乃秦震害预测中生命线工程网络的图形简化 尹力峰,马世贵,唐丽华,薛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召开2003年地震应急工作讨论会F2断层现代垂直运动研究及其对克孜尔木库大坝的影响 张永岗青海龙羊峡超低频电磁辐射在中强震前的短期(短临)异常特征及单台预报效能 马玉虎,马文静,李北海,都昌庭库尔勒数字地震台台基噪声分析 张文来,郑黎明基于Web页面实现对新疆地震目录的检索 陈述新,刘平仁CDSN台站UPS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 刘贤伦地震数据自动备份程序 魏斌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力仪与磁变仪记录资料的对比分析 孙海军哈萨克斯坦及相邻地区地下流体震例资料 王道对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后地震形势的初步估计 姚立珣,虞雪君地质学家汪一鹏教授来疆开展天山地区历史地震及活断层考察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灾区房屋建筑震害现象综述 尹力峰,唐丽华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师5.4级地震的强震观测与分析 艾买提·乃买提,张智强,吕桂林甘肃中东部地区水化异常前兆在祁连山东段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特征 张昱,张苏平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一些特征 边庆凯,孙华,魏连生,支树明,武有文新疆乌恰2002年12月25日5.7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胡伟华,宋立军,宋和平,李军,吕桂林,艾尔肯·哈斯木,张永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震害预测 唐丽华,陈勇,尹力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教部地震研究所所长来疆工作访问唐山大地震后华北地区中强震活动空间分布 童远林,郑兆苾,姚大全,庆梅地震前兆数据库软件的使用 陈述新,朱燕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地区2003年下半年地震形势研讨会召开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年水氡观测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张学敏,蓝陵,李艳萍浅析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唐明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震害预测软件设计思路 陈勇,唐丽华,尹力峰数字仿真技术在数字地震台的应用 魏斌日本活断层研究中心简介 刘志坚,沈军}

哈萨克斯坦,苏联时期疆域上的一个遥远的角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洛斯基都曾被流放此地。苏联解体后,中亚诸国大都推行“去俄化”教育,但哈萨克斯坦却选择了并不激进的道路。今天是旅行作家刘子超带来的游记。
    阿拉木图:大巴扎、流放者和塔季扬娜文
刘子超  1  2011年夏天,我以记者的身份去了一次霍尔果斯。那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口岸城市,有一种边境地带特有的繁忙和混杂。在国门附近,我看到等待通关的货运卡车排起长龙。远方横亘着冰雪覆盖的天山山脉。  我问一个正在抽烟的汉族司机,他的目的地是哪里。  “阿拉木图。”他斜着眼睛,朝脚下吐了口痰。  对他来说,边境意味着等待、小费和半包玉溪牌香烟;对没有哈萨克签证的我来说,则意味着旅途的终点。  有那么一瞬间,我很想跳上卡车,随他一起穿越边境,前往阿拉木图。眼前的雪山变成了一种致命的诱惑。  司机告诉我,阿拉木图又叫“苹果城”。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座遍植苹果树的城市:在金色的阳光下,苹果泛着清新的光泽,好像少女的脸庞。这几乎成为一种明信片般的印象,以至于6年后,当我走出阿拉木图机场时,立刻下意识地开始寻找苹果树。  没有苹果树。  我只看到一排排白杨,掩映着苏联时代的建筑。我打了一辆出租车,进入规划整齐的市区。司机是鞑靼人,只会讲俄语,不会讲哈萨克语。在这座城市里,到处可见俄语标志牌,却很少看到哈萨克语的。尽管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是哈萨克语,但是能讲这种语言的人却非常之少。即便是哈萨克族人,熟练掌握本族语言的人数也不到人口的一半。  苏联解体后,中亚诸国大都推行“去俄化”教育,尤以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为甚。但是哈萨克斯坦却选择了并不激进的道路,因为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本人并不是强硬的民族主义者。  在苏联时代,纳扎尔巴耶夫从钢铁厂的技术人员一路攀升,一度有望接任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在所有的加盟共和国中,他态度最为强烈地反对苏联解体。然而,正是在阿拉木图,1991年冬天的一场会议,决定了苏联的命运:这个曾经庞大的帝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在阿拉木图,街道是横平竖直的。壮丽的天山就在城市的边缘。阳光下,山体呈现出一种墨色,沟壑清晰可见,只有山尖还保留着一丝积雪。1854年,哥萨克骑兵在这里建立堡垒,开启了阿拉木图的历史。1966年,一场大地震抹平了城市。眼前的一切几乎都是此后重建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苏联的印记。  一辆老式公交车缓缓驶过,上面坐着哈萨克人、鞑靼人、俄罗斯人,还有被斯大林迁徙至中亚的朝鲜人。他们都说俄语,他们都面无表情,就像外面相当空旷的街道。  1996年,纳扎尔巴耶夫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至更靠近俄国的阿斯塔纳。从此,阿拉木图就稍稍远离了能源经济带来的喧嚣。这座城市当然也在发展,只不过步调缓和了许多,街上看不到太多扎眼的豪车。或许正因为此,我对阿拉木图的喜爱远超过阿斯塔纳。  绿色大巴扎(Green Bazaar)曾经是这座城市的中心,现在仍然保留着一个游牧国家的灵魂。走过一个个贩卖水果和干果的摊贩,我看到堆积如山的物产,其中也包括哈萨克斯坦引以为傲的苹果。一个哈萨克小贩削了一块苹果给我,我并不意外地发现,味道竟和阿克苏糖心苹果差不多――这两个地方相距并不遥远,共享着类似的土壤和光照。  另一块区域全是卖鲜肉的,从牛羊肉到马肉、猪肉,无所不有。这也表明,阿拉木图依然是一个信仰、习俗混杂的地方。哈萨克人是温和的穆斯林,自然吃牛羊肉。但他们也是草原游牧民、突厥化的蒙古人,所以也爱吃马肉。钩子上挂着整条马腿,肉案上摆着粗大的马脊骨。一个戴着帽子的哈萨克少女,正用尖锐的剃刀,剃下脊骨上的瘦肉。  在这里,卖肉的摊贩有着清晰的种族区分:卖牛羊肉的是哈萨克人或者鞑靼人,卖马肉的是哈萨克人,只有俄罗斯人才会卖猪肉――他们的祖先是顿河流域的哥萨克、探险家、匪徒、逃跑的农奴,或是被发配至此的囚犯。一个小贩的脸上带着一丝日耳曼人的傲慢神色,他的祖先大概来自伏尔加河中游――叶卡捷琳娜大帝开发那里时,将他们从德国黑森地区招募而来。我还看到了仍然在卖泡菜的朝鲜女人,尽管她们早就忘记了母语。  在奶制品区,除了奶酪,自然少不了“库米思”,又称“马奶酒”。作为哈萨克的国民饮料,库米思一度风靡全俄――那是帝国征服中亚后,随着鞑靼商人传入的。当时,这种异域饮料被认为拥有近乎神奇的疗效。  1901年,身患结核病的契诃夫乘船在伏尔加河上蜜月旅行,医生开出的药方正是“库米思”。于是,在蒸汽轮船上,大作家一边为他的小说做笔记,一边啜饮着发酵的马奶饮料。    阿拉木图的苹果。    大巴扎的摊主。    马肉。    卖泡菜的朝鲜族人。    奶酪和马奶酒。  2  马奶酒很酸,带有轻微的酒精度。我喝不太惯,而且喝酒也为时尚早。在大巴扎门口,我买了一杯格瓦斯,感到自己的确置身内亚。走出绿色大巴扎,经过巨大的中央清真寺,我踏上高尔基大街。街边种着梧桐树,停着苏联时代的小汽车,看上去平淡无奇。我试图寻找“七河旅馆”,它早已荡然无存,甚至没留下一丝痕迹。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条街上曾经住过苏联历史上最危险的流放者――托洛斯基。  1928年1月,一个寒冷的清晨,在党内斗争中落败的托洛斯基被人从莫斯科的公寓中揪出来,发配至阿拉木图。那时,阿拉木图不过是帝国疆域上的一个遥远的小点――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柏油马路。  城市破败不堪,房子形同废墟。街上既没有汽车,也很少有人行走。整个冬天,积雪都不会融化,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托洛斯基的妻子娜塔莉亚去了一趟大巴扎,她在日记中写道:“哈萨克人坐在摊位前,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抓着身上的跳蚤。”  苏联的生活原本严苛,莫斯科之外更是如此。托洛斯基很快发现,在阿拉木图很难买到蔬菜和肉,面包也变得越来越稀有。正是他本人提出了“消灭富农”的政策,如今只好自食其果。在随后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哈萨克人被迫放弃游牧生活,100多万人最终死于饥饿。  对托洛斯基来说,阿拉木图唯一的好处是远离权力斗争。春天到来时,草原上开满红色的罂粟花。托洛斯基会带上他的狗,进行长达10天的狩猎旅行。他称这样的旅行是“重返蒙昧”之旅。不旅行的时候,他会坐在书桌前,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为了糊口,他为莫斯科的出版社翻译马克思的著作,同时开始撰写自传《我的生平》。  邮差是个瘸腿。每周三次,他骑着马,送来成捆的信件、书籍和报纸。信件大多来自俄国各地的支持者,经过当局审查后,才获准送达。随着斯大林权力的稳固,信件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最终,托洛斯基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了。他在阿拉木图生活了一年,随后被当局驱逐出境,此后再也没能踏上俄国的土地。    2012年4月2日,俄罗斯莫斯科,“代表消失:斯大林时期歪曲的照片及艺术”历史图片在俄罗斯古拉格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这些照片都是由美国摄影师大卫·金拍摄的。图右是托洛斯基。来源:视觉中国。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托洛斯基(图右2)那时流亡在墨西哥,第二年八月,一个西班牙人混进托洛茨基的宅院,用冰斧击中了他的头部,抢救无效死亡。随着档案的披露,后来证明斯大林对这次暗杀行动负责。来源:视觉中国。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位于一片怡人的绿荫中,然而参观者稀少。博物馆的馆藏还算丰富,从远古时代的文物到国家独立后的成就,但所有解说词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内容:这就是哈萨克斯坦;这就是哈萨克民族。  然而,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哈萨克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才产生的概念。当时,苏联把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应用到中亚这片民族观念尚处于前现代状态的土地上。哈萨克斯坦,连同其他4个斯坦国一起,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长久以来,这片土地就是游牧民族的牧场,并没有所谓的“领土”观念。领土,不过是联系牧民们各个季节性牧场的一条“道路”。对游牧民族来说,占有领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只是一年当中的固定时间行走这条道路的权利。只有当通行权遭到剥夺时,战争才会发生。  17世纪中叶,蒙古准噶尔汗国剥夺了哈萨克草原上三个小国的通行权。其中,中玉兹和小玉兹向俄国请求保护,大玉兹则求助于清帝国。乾隆皇帝出兵剿灭了准噶尔汗国,顺势将今天的新疆地区纳入版图。大玉兹所在的地区成为清帝国的一部分,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阿拉木图。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逐渐衰落,俄国势力取而代之,最终将整个哈萨克斯坦收入囊中。  对俄国人来说,征服中亚的真正意义在于开辟了一条进军英属印度的通路。19世纪初,印度和沙皇俄国之间相距3000公里;征服中亚后,两国仅距30公里。  与其他斯坦国相比,哈萨克斯坦距离印度最远,其战略重要性最弱。然而,这里环境严酷,不亚于西伯利亚,因此成为沙皇发配重刑犯的理想场所。  185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发配至哈萨克斯坦东部的塞米伊。他刚在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服刑4年,因此即便是这样闭塞的边疆小镇,也令他欣喜。因为他终于可以摘掉镣铐,同时获准阅读《圣经》之外的书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兄弟从莫斯科寄来最新的文学作品,其中一本叫作《童年》的小说,引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注意。他写信询问作者的情况,想知道这位署名L·T的作家,究竟是不是昙花一现。  “我想他一定写得非常少,”他在信中说,“但也许我错了。”  多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才知道自己确实错了。这位署名L·T的作者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哈萨克斯坦的流放生活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了日后写作的诸多经验。也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体验到爱的激情和折磨。那位醉酒军官的妻子玛丽亚·伊萨耶夫,后来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任妻子,也将成为《罪与罚》中索尼娅后妈的原型。  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还结识了地理学家彼得·谢苗诺夫――俄国乃至整个欧洲天山研究的第一人。他写出《天山游记》,成为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重要文献。在地理学界,这本书是如此重要,以至人们更习惯将谢苗诺夫称为“天山斯基”。  巧合的是,很多年后,当托洛斯基流放阿拉木图时,他的随身行囊中就有这本《天山游记》。  3  塔季扬娜的公寓位于阿拉木图南郊,紧邻总统公园,窗外就是高耸起伏的天山。公寓楼是赫鲁晓夫时代的遗产,像一个巨大的蜂巢,能容纳近千户家庭。在这里,你很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  我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塔季扬娜。在广告中,塔季扬娜写道:她是一间两卧室公寓的房东,其中一间卧室对外出租。  公寓楼沉重、昏暗,开门的塔季扬娜穿着一件同样昏暗的灰色外套。她有一头淡黄色的头发,留到齐肩长度,衬托出白皙的面颊。她说一口夹杂俄文的英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口音也越来越重,就像一条路况越来越差的公路。她有俄罗斯、波兰、乌克兰血统,但她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苏联人。  房间的布置同样属于那个已逝的年代:干净却廉价的地板、实用却笨重的家具。窗台上摆着一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一朵红色的塑料玫瑰花。餐桌上放着三只绿苹果。塔季扬娜告诉我,那是给我吃的。  我们坐下来喝茶。塔季扬娜拿出晒干的紫色花瓣,掺进红茶里。烧水壶冒出白色的蒸汽,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从窗外传入,好像山谷中遥远的回音。  塔季扬娜出生在阿拉木图,父母是俄罗斯人。年轻时,她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完成学业,随后回到阿拉木图,从事矿业勘探。她离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是俄罗斯人,喜欢喝酒。第二任丈夫是鞑靼人,是一名新闻记者,后来逐渐升为哈萨克宣传部的官员。凭借丈夫的资历,他们分到了这套公寓。不过几年后,鞑靼丈夫另觅新欢,成立了新的家庭。  1990年代,塔季扬娜对矿业勘探工作感到了厌倦,那时她已经40岁。国家和婚姻的双重解体,让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她开始自学英语,作为一种对抗。  每天晚上,她一杯又一杯地喝着红茶,背诵着那些陌生的语法和单词。像她那一代的苏联人,能说英语的少之又少,可她竟然凭借自学掌握了这门语言。如今,她独自一人生活,养了一条狗。她把一间卧室拿出来日租,只是为了认识几个新朋友。她早已放弃对长久关系的奢望,而满足于和我这样的匆匆过客,进行不深不浅的交谈。  塔季扬娜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晚饭几乎都在小餐馆解决。每天早晚,她牵着狗去总统公园散步。公园里绿树成荫,天山近在眼前,如同话剧舞台的背景。她问我在阿拉木图有何打算。我告诉她,我想去天山―阿拉套国家公园。出乎我的意料,这座离阿拉木图驱车半小时的山脉,她已经快10年没有去过了。她问我能否同行。当我点头答应时,她几乎雀跃地像个小姑娘。  塔季扬娜立刻开始准备我们第二天的行程。她打电话给司机,商定了包车的价格。她去附近的超市买来面包、火腿、黄瓜和奶酪。第二天清晨,我被厨房飘出来的焦糊味熏醒。我走到门口,发现塔季扬娜正在制作我们野餐要吃的三明治。她已经切好了火腿和奶酪,正在切黄瓜,而糊味来自于煎锅里烘烤的面包。  她徒手把烤好的面包片抓起来,被烫到,赶紧扔到旁边的盘子里。等面包片凉了一些,她就开始制作三明治:一片厚火腿、两片奶酪,上面摆上四片黄瓜,再盖上另一片面包。她抽出水果刀,想把三明治斜切成两块――桌上到处是面包屑,黄瓜片不听话地跳出来,她又把它们塞回去。三明治做完后,她得意地看着我。我告诉她,这是我第一次目睹苏联料理的制作过程。  司机是一个有着浓浓黑眼圈的年轻人,开一辆旧的丰田四驱越野。我们离开塔季扬娜的公寓,穿过洒满阳光的街道,很快就进入山区。  路边开始出现苹果树,其间夹杂着乡村住宅、家庭餐厅和旅店。阿拉木图人喜欢来这些餐厅举行婚礼,中产家庭常常开着私家车来这里共度周末。有时,也有政商界的大人物过来放松,身边带着漂亮的俄罗斯女伴。  山脚下有一座猎鹰农场,铁笼里拴着数只巨鸟,缩着脖子,爪子上戴着铁链。它们原本应该翱翔于天空,或者成为草原上哈萨克猎人的好帮手。不过此刻,它们无精打采地注视着我们,地上是一片缓缓飞旋的鸟毛。  一个亚洲脸的女人抱着孩子走过来,用俄语告诉我们,这些猎鹰用于参观和展示,傍晚还会有表演。  “她是吉尔吉斯人,”塔季扬娜小声对我说,“吉尔吉斯人的俄语完全没有口音,可是你看他们的脸上,全都有一种野性。”  我想到在中国的史书里,吉尔吉斯叫作“黠戛斯”;中国的吉尔吉斯人叫作“柯尔克孜族”;李白生于碎叶城,就位于今天吉尔吉斯境内的托克马克。  公路沿着溪水蜿蜒而上,路边长满针茅和紫色苜蓿。在海拔更高的地方,松柏绿幽幽地覆盖着山脊,直至褪变成干枯的荒原。溪边的空地上,可以看到哈萨克人的蒙古包。男主人已经架起烤炉,正把大块羊肉串到铁签上。用不了多久,烤肉的香气就会从那里袅袅升起。  塔季扬娜的兴致很好,她频频要求司机停车,好去采摘黄色的树莓。那些树莓有刺,果实很小,味道也酸,不过塔季扬娜说,她喜欢把树莓晒干,用来泡茶。  我们抵达山间的一片丘陵。在一块巨大的碗状岩石上,绿松石色的大阿拉木图湖(Big Almaty Lake)出现在眼前。湖水被山峦环绕,有一种高原湖泊所特有的静谧。    大阿拉木图湖。    俯瞰天山天文台和大阿拉木图湖。  我们打算向下走到湖边,但很快被一个荷枪实弹的哈萨克士兵拦住。他的脸蛋红扑扑的,有着乡村少年的淳朴,但硬邦邦的制服赋予了他一种截然相反的气质。他告诉我们,这里是水源保护地,任何人不准下去。我们只好绕到湖的另一侧,在一片向阳的草地上坐下来。  塔季扬娜从背包里拿出三明治。面包片吸收了黄瓜的水分,变得软沓沓。我咬了一大口,然后赶紧喝了一口水。塔季扬娜满脸期待,问我好吃不好吃,我就说好吃。阳光很暖,草地上泛着植物的清香。湖水好像静止不动,连一片涟漪都无。远处的雪山,笼罩在一片乌云里。  塔季扬娜突然向我讲起家庭琐事。她和两个丈夫各有一个儿子,现在都已成家。大儿子娶了俄罗斯人,生了一个女儿。工作是电脑编程,不过他并不喜欢。他正打算辞职,去吉尔吉斯承包金矿。他说那能挣到很多钱。塔季扬娜劝他别去,因为“吉尔吉斯到处是黑帮,金矿上更是如此”。不过儿子已经下定决心,马上就要启程。  “翻过这座山就是吉尔吉斯,”塔季扬娜说,“山那边是伊塞克湖,中亚最美的湖,你听说过吗?”  我点点头。  “小儿子6岁时,他的父亲就带着他,从阿拉木图徒步去伊塞克湖。有三个晚上要在山里过夜。”她试图回忆着,“当时,我也给他们做了三明治。”  我紧张地看了一眼手上的三明治。“那时候,哈萨克和吉尔吉斯还属于同一个国家吧?”  “是的,”塔季扬娜点点头,“苏联解体后,这样的旅行已经不可能了。”  吃完三明治,我们回到车上,途经一座苏联时期的天文台。天山天文台曾经是苏联第二大的天文观测点,拥有放大率高达600倍的天文望远镜。只是从苏联解体后开始,由于缺乏经费,就渐渐趋于荒废。如今,天文台的大门紧闭,只能透过铁丝网看到一面巨大的雷达反射镜。  “晚上这里能看到很多很多星星,”塔季扬娜对我说。  我想起,上一次看到数不胜数的星星,是在夏天的那拉提草原――那也是天山的支脉。  这里距离吉尔吉斯几乎近在咫尺,我们不久就遇到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哨所。士兵检查了我们的证件,经过交涉,允许我们再翻过下一座隘口,前往位于天文台西南6公里处的科研站。  这是一片破败的建筑群,在山间的薄雾中就像电影《寂静岭》的外景。我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发现竟是当年科研人员的台球室。台球案上盖着塑料布,球杆整齐地挂在墙上,还是当年离去时的样子。  塔季扬娜说她从没来过这儿,不过有一种感觉告诉她,这里还有人居住。我们四处察看,最后在一个小木屋外碰到了一位老人。他70多岁,穿着粗线毛衣,正在修理一辆手推车。一只黑猫从屋里溜出来,诧异地盯着我们,然后转身离去。  老人叫谢尔盖,退休前曾是科研站的工作人员。他厌倦了阿拉木图的喧嚣,宁愿在这里独自生活。他开着一辆破拉达,从阿拉木图买来成袋的土豆、洋葱,带到山上。直到这里被大雪覆盖,他才驾车返回城市。  “有时候,我渴望交流,但更多的时候,我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谢尔盖说,“这里很安静,能让我回忆起很多往事。当年我们都住在这儿,现在只剩下我了。登山的人偶尔会经过这里。”  顺着谢尔盖手指的方向,我隐约看到一条小路通向山顶,仿佛是刀在山体上刻出的一条淡痕。山上布满碎石,最终吞噬了淡痕。峰顶仍然处在一团黑色的雾气中。  “你们要上去吗?”谢尔盖问。  “我们可以试试,”塔季扬娜回答,“直到无路可走。”    废弃的天文台。    塔季扬娜。  ―― 完 ――  除标注外,其余图片都由作者拍摄提供。  梅雨江南:从杭州到皖南
正午·路上     我们出版了正午纸质书系列4:《我的黎明骊歌》,欢迎前往正午商行()购买。那里也能买到叶三新书《我们唱》的签名版,以及正午的T恤,扑克。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萨克阿拉木图属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