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最通俗的理解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英国的贝克莱和德国的费希特等。唯心主义在哲学中是一个提出心灵是基本之存在的哲学理论。唯心论直接相对于唯物论,后者认为世界的基本成分为物质,我们对世界之认识主要是通过物质,并将之视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与过程。唯心论同时也反对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后者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极端的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例如, 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毛泽东所著《矛盾论》对对立统一有详细论述。 质量互变物质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是指物质的性质,而不是质量;量是指衡量物质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说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称作量变)慢慢积累,微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导致物质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但已不是原来的状态,而是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反对唯心主义,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信奉科学的无神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信奉神学的人。我们相信科学,不信虚无缥缈的神。
}
简单来说,唯物主义就是唯物质论,说这个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唯心主义就是唯心论,说这个世界是人心所造。按马克思的理解,唯物主义是一种比较落后,比较死板的观念。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唯物主义的荒谬。所谓物质,就是基本粒子构成的东西,一开始说是原子,最早的原子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并建立的。到了近代科学革命,人们又发现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电子、夸克,结果又不对了,所谓最小并非最小,还可以更小,甚至可以无限小。牛顿力学,引入了“场”这个概念,整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引力场,这就否定了唯物主义,没有物质,有的只是万有引力场。爱因斯胆的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收纳了牛顿力学,说光速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极限,一旦超越了光速,时间与空间都会发生扭曲和变形,两个量子之间不需要接触,也可以传递信息,也就是量子纠缠。还有波普尔的波粒二象性原理,说光既是粒子也是波。以及薛定谔的猫,人的观测,会影响观测结果,这就跑到唯心论那边去了。如是,唯物主义就彻底崩塌了。这世界并非物质构成的,就连物质这个概念本身,也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与唯物论相比,还是唯心论更靠谱一点。说起来也蛮有趣的,第一个建立原子论的德谟克利特,最后还是被柏拉图的理念论给降伏了,放弃了自己的唯物论立场,倒向了柏拉图的唯心论,还挺悲剧的。唯心论虽然比唯物论聪明很多,可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世界建立在人的理性思辨,或者宗教神性启示上了。可实际上,这样的理性思辨、神性启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也就是问理性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显然,是人的感性活动,也就是物质生活,也就是人与自然物、人类社会打交道的方式,称为感性活动。你得先吃饱饭,有衣穿,有房住,你才能开始理性思辨或者接受神性启示。如是,所谓唯物与唯心,都是旧哲学,或者说西方古典哲学的区分方法,属于认识论层面上的思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进入了存在论的哲学。心与物,都不唯了,统一在人的感性活动中了。进而,无论你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实,都是黑格尔主义者,要么是老年黑格尔派,讲形而上学,讲上帝和绝对精神;要么就是青年黑格尔派,表面上反对旧形而上学,其实是在证明形而上学的合理性。此外,唯物或唯心,其实是西方理性思辨哲学的区分方法,套在中国哲学上,并不适用。因为,我们的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是存在论上的哲学,既不唯心,也不唯物。怎么说呢?以儒家思想为例,它讲的物,不是物质,而是事情、事物。所谓格物,格的不是某个存在物,而是格一件事,孝顺父母是格物,上班赚钱它也是格物,结婚生孩子还是格物。心在物上见,心与物本来就是一体的,从来也没分开过。心、情、事、物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天道与人与万物是一个不分裂的整体。如是,非要用西方理性思辨哲学来看中国哲学,我们的哲学应该叫“唯人性论”,因为,离开人性,也就没有天地万物,整个宇宙只是一片混沌。单看佛家思想,确实有点唯心论的倾向。譬如,《六祖坛经》里面记录了一个事情,两个和尚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可这都是有具体语境的,单独拿出来说这是唯心论,就以偏概全,瞎子摸象了。还有一心生万法,境由心生等等,都是在某个具体语境下才如此这般说法。实际上,佛法是个辩证法,毛泽东做出过准确评价,他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说:“你们看过《金刚经》吗?那里面充满了辩证法。”我们讲唯心,或者唯物,这个唯就是唯一的意思,而辩证法讲的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唯什么,或者说什么也不唯。辩证法,是正反合的过程,结论往往都是“不二”,二就是矛盾的正反两方面的对立,而不二就是矛盾的统一了。用形式逻辑来看,非此即彼,要么唯物,要么唯心,两者必居其一。可是,当我们用辩证逻辑来看的时候,彼就是此,此也是彼了,所以才叫“不二”。老子《道德经》和庄子《齐 物论》的思想,也是充满了辩证逻辑。譬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我们用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根本无法理解老庄的话。只有掌握了辩证逻辑,熟悉辩证法的人,才能明白,最大的声音确实是我们听不见的,譬如,地球的转动,太阳的核聚变。在西方来讲,熟悉并且能够运用辩证法的人,基本上就是那些学院派的哲学家了。可是,在中国文化中,几乎人人都懂点辩证法,因为我们的文化内核是儒道佛的哲学思想,我们讲福祸相依,苦乐相随,缘起缘灭等等,这些都是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所以,说中国人处世态度上相当灵活,也跟我们的文化正相关。西方人喜欢唯这个那个,唯上帝,唯心,唯物,唯信,中国人啥也不喜欢唯,当然就比较开明豁达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相对立的哲学观点,涉及到对世界本质、认识方式和人类存在等重要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客观规律,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的至上地位。本文将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并通过分条表述,深入剖析它们在认识论、本体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差异。一、认识论角度1.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源于物质的规律性和主客观的辩证关系。根据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感觉、知觉和思维,人们可以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发展是实践的结果,通过实践改变和丰富人的认识。例如,人们通过实践来改变自然环境、解决问题,进而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2. 唯心主义则将意识置于第一位,认为人的认识是在意识活动中产生的。根据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是人们主动创造和运用的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意识、心理和主观感受在认识中的重要性。认识的发展依赖于主体的思维和理性活动。例如,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互动关系等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深化有着重要影响。二、本体论角度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构成要素,它具有客观自然属性。物质通过客观规律作用于人类社会和个体,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根据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例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存在和演化过程是通过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实现的。2. 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心灵是最根本的存在,一切客观现象都是由主观意识产生的反映。根据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现实世界的生成源泉,赋予物质以意义和目的。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的意识所赋予的,人的意识决定和支配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例如,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和道德等都是由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构成的。三、社会实践角度1. 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现的基础。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主动感知和改变客观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唯物主义认为,通过实践改变社会和个人,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例如,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实验、生产劳动和社会改革等实践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2. 唯心主义则强调思考和精神层面的改变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根据唯心主义观点,思考和理性活动是人类改变世界的核心。唯心主义认为,个体的理性思考、艺术创作和精神追求等活动对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唯心主义认为,伦理道德、审美理想和哲学思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两种相对立的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本体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区别。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客观规律,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的至上地位,认为意识活动是认识的根本和社会变革的核心。理解和比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通过深入剖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本体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哲学观点对人类认识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每日读书,提升自我;相逢是缘,感谢关注;活力创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心主义最通俗的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