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今年财 政 的政策,请问对地 方 债有啥影 响?

目前,市场对中国的宏观政策预期开始出现混乱。中美关系缓和,美国通胀见顶,中国YQ控制放松等,毋庸置疑,一些重大宏观政策已经转向。此时,大家对中国的宏观预期也开始困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不是要转向了?01使命已达 财政退位 地产接棒!先看一下财政政策。2022年,中国宏观政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财政政策明显发力。在收入端,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资金9000亿元;央行等特定机构向财政上缴利润约1.65万亿元。在支出端,4月份,财政启动对增值税留抵税额提前大规模退税直达企业,4-5月合计退税约1.34万亿元,中央财政已经下达相关转移支付保障退税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到2022年6月份全部下达。除此之外,类财政政策也是油门轰到底,尤其是6月份之后,直接接力财政政策。比如,3000亿元专项债建设基金,调整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以及追加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等等。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财政政策和类财政政策,非常积极,不用考虑后果,只有一个目的:稳经济。现在,情况开始出现变化了。11月18日,CZB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的通知》,里面有两点值得关注:1、严守每一年度本级全部PPP项目从一般公共预算列支的财政支出责任不超过当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红线。严禁通过“借用”未受益地区财政承受能力空间等方式,规避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约束。严禁脱离项目实际通过“报小建大”等方式调整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规避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约束。2、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10%红线的地区,不得新上PPP项目。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PPP项目。意思很明显,第一条,严控财政支出,严控政府隐性债务;第二条,严控基建等PPP项目上马。政策的目的可能是,规范项目运作,保障项目阳光运行,但是它的一个后果是什么?基建项目减少,对经济拉动作用下降,财政政策客观上收紧。我们再看一下,之前的一个政策文件。10月份,CZB发布《关于加强“SG”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到:1、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2、进一步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之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做高财政收入,甚至会故意将土地价格抬高,国企或者平台类国企没办法,也只能按照政府定价去拍地。这种行为属于什么呢?将拍地这种市场行为转化为政府定价的计划行为,本质上是国企通过拍地给地方财政输血,变相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我们知道,地方ZF事权非常大,只要有收入,就能够做很多事情,上很多项目,这些事情都可以大致归类为“财政扩张”。如今,这个政策限制了地方政府“收入”,自然而然会限制项目上马,限制“财政扩张”。所以,这个政策的意思是,第一:严控地方ZF虚增收入;第二;严控隐性债务,控制财政支出。总体上看,这两个政策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限制隐性债务扩张,还是限制虚增收入,都会限制项目上马,拉低地方ZF对经济的拉动。本质上,这两个政策都偏向“财政紧缩”。有一个问题是,财政为啥要“转向”?财政转向的一个因素就是,财政收入下滑太厉害,财政盈亏已经到了极限,实在没办法扩张了。我们不用看其他指标,只看一个财政收入变化。2022年前10个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下降4.5%。也就是说,相比去年来说,今年的财政收入是下滑的,这个很容易理解,毕竟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太难了,土地财政都没了。但是,这个数字,比前三季度-6.6%要高。其实,这个数字已经连续四个月回升了。另外,11月CZB印发了《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金税4期系统也上线了等等。这些都意味着,接下来地方财政收入肯定会继续回升。这说明什么?财政收入状况在好转,未来还会好转。既然不是财政收入限制,那么财政政策转向,更多的考虑就是,必要性。8月、9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连续两个月回升。受此影响,契税收入同比从9月的-11.9%提高至10月份的4.0%。此外,今年10月耕地占用税、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等,跟房地产相关的税费,同比从上月的-4.1%回升到0.8%。 房地产市场,虽然价格没怎么稳住,但是交易额确实稳住了。更重要的是什么?最近针对房企融资的一系列政策出台。比如“救市16条”、房企融资第二支箭,置换预售监管资金,这些都是非常重磅的救市政策。房地产,救市的油门已经轰到底了,救市政策再无保留,工具箱也空了。毫无疑问,接下来,房地产肯定要发力了。统筹起来看就是,今年财政政策用力太猛了,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该轮到房地产表演了。02别瞎猜了 货币早已转向!除了财政政策预期混乱,市场对货币政策也是很困惑。11月16日,央行公布《2022年第3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面不少关于通胀的表述:“特别是YQ防控更加精准后消费动能可能快速释放,也可能短期加大结构性通胀压力”、“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看的这些,部分人解读为,未来央行可能会对抗结构性通胀。潜台词就是,未来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收紧。我当天看到货币政策报告的时候,没感觉有啥特别之处,没想到两天过去了,宏观领域突然开始关注通胀了。我就很纳闷,你们不看之前的报告么?看看二季度的报告,我们在《很意外!央行“被动”降息》文章中解读过: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看见没,在二季度,央行就开始关注结构性通胀了,这才是首次。而且,央行还特别只制作了一个专栏,关注通胀——《全年物价仍可实现预期目标 但应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报告称:“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任何时刻,中央银行都应该对物价走势的边际变化保持高度关注”“短期内我国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多重因素交织下物价涨幅可能阶段性反弹,对此不能掉以轻心”。11月9日,中国10月份通胀数据公布:CPI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上月回落0.7%,低于2.3%的市场预期,这是CPI连续第4个月低于市场预期。PPI同比增长-1.3%,2021年以来首次由上涨转为下降,增速较上月回落2.2%,低于-1.1%的市场预期,这也是PPI连续第4个月低于市场预期。划重点:中国CPI和PPI数值,连续四个月低于市场预期,且PPI也已经由上涨转为下降。所以说,从通胀压力的逻辑来猜测央行的态度,推测央行政策转向,根本就不成立。央行到底什么态度呢?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面,逐字逐词的猜测,也没太大根基,分析师个人的主观判断味道也太浓厚。我们在之前文章中表达过一个观点:在取消经济增长目标之后,年内财政政策扩张、货币政策扩张的必要性都下降了。如果说货币政策边际收紧,那么其实从8月份,货币政策就开始“转向”了。8月份意外降息,是货币政策的转折点,从实际上的“货币扩张”转向为“货币中性”。目前,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日常资金状况,控制好MLF、逆回购等工具的规模,货币不放太松,也不收太紧。另外,从8月份降息以来,市场上一直都有央行再次降息、降准的声音,但是这个预期一直没有兑现。这其实也能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中性”。因此,我们判断,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央行货币政策都将维持这个基调。从央行货币中性的立场出发,目前还没有看见央行再次转向“宽松”,或者转向“收紧”的理由。所以,别瞎猜央行转向了,央行其实早就由“宽松”转为“中性”了。现在猜货币由“中性”转为“收紧”,也实在是没有任何理由。总结:从出台的财政政策文件看,财政政策确实在“边际收紧”,托底经济的使命也结束了,接下来了该轮到房地产发力了。货币政策也早转向,从8月份的“货币宽松”转向为“货币中性”,目前没有看见央行态度再次转向的理由,无论是收紧货币,还是放松货币,都没有必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城地方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