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逻辑有问题怎么办吗?为什么我的做法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目录为何没有逻辑增强逻辑的方法 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提出子问题(Self-Ask)给出多种方案向人类发起挑战 解决数理问题机器的直觉
人脑的系统1 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思考,快与慢》
原文:增强ChatGPT回答的逻辑性1 为何没有逻辑众所周知,ChatGPT 回答的逻辑性不好。正确答案是:7个偶数,3个奇数。ChatGPT甚至连数字都抄错了然而,我们人类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当我们依赖于直觉判断,或是思维跳得太快,没有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推理时,就很容易犯错,得出错误的答案。不过,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257*37=?),我们懂得不要着急给出答案(就算想也做不到),而是会在脑海里先计算推理一番(需要用「工作记忆」记住计算过程中的临时结果),对于更难的问题,我们会先做一下草稿或利用工具,由此来得到正确的答案。注:人脑的工作记忆是一种记忆容量有限的认知系统,被用以暂时保存信息。工作记忆对于推理以及指导决策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当我们让 ChatGPT 回答问题时,我们并没有给它思考的空间,它无法利用「工作记忆」,也无法用草稿纸,需要直接给出答案(可能是因为用于训练的数据,少有推理过程)。但如果我们可以让它像人类一样,把需要多步推理的问题,拆分成子问题,便可以帮助ChatGPT提高回答的逻辑性,这一点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写 prompt 来达到这个目的,以下将介绍几种提高逻辑性的方法。1.方法有很多,但并不需要一一记住,本质都是引导ChatGPT给出中间的推理步骤,不要直接给结果。2.随着ChatGPT本身逻辑性的提高,在某些问题上,可以直接得到很好的答案,而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方法。3.这些方法源自无对话功能的GPT-3,而ChatGPT可以来回对话,在对话中修正答案,某些时候无需用到这些方法。2 增强逻辑的方法2.1 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CoT可是说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因此有时候也把其它方法统称为CoT。这个方法利用GPT-3是一个文本预测器的特性,它需要尽量保持上下文的连贯性。CoT 主要分为两种:Zero-shot-CoT:在 prompt 的后面加上 Let's think 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思考)Chain of Thought:展示一个相似问题的推理过程,告诉ChatGPT应该这么来(推荐使用 )。区别是前者没有给出推理的示例(zero-shot表示0示例),后者给出至少一个示例。我们用这 2 种方法,分别测试一下前面数奇数偶数个数的问题。Zero-shot-CoT在问题的最后加上 Let's think step by step 好吧,虽然列出的过程,可最后一步不知为什么失败了 。当然在这个问题中失败了并不意味着以后不能用了,GPT-3并不是一个确定的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也许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这个方法不稳定。Zero-shot-CoT最大的用处或许是可以为我们的第二种方法 CoT 提供例子。Chain of Thought将上一个方法的结果,改写一下,在每一步当中加入当前步数的累计个数,然后给ChatGPT作为处理此类问题的示例。现在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同样,尽管把这道题做对了,但改下数字或换个题目,可能就又不行了。ChatGPT通常都很粗心,需要把推理的过程需要拆分得很细,否则很容易犯错,这样的错误可能只是抄错了数字,但一步错便步步错了。这还只是很简单的问题,便需要写这么复杂的prompt才能解决,甚至还不能保证结果是对的,可见对待此类问题,我们应当另寻出路,除非是为了运用费曼学习法,将知识讲于它人听,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这个特定的问题:实现一个自动数「奇偶个数」的功能。对大部分人来说,写prompt还是比写代码简单的,但就算如此,ChatGPT的效率是低下的,代码运算只要几毫秒就能得到结果,而ChatGPT要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至少要花个十几秒。所以,在ChatGPT能够聪明高效的解决问题前,对于传统的计算问题,还是应该使用传统的方式。这并不是说 ChatGPT 或 Chain of Thought 派不上用场。对于需要对语言有所理解才能处理的问题,传统的编程方式难以使用,这是ChatGPT施展手脚的地方。人类有大部分知识都是用语言记录,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接下来的 2 种方法,是CoT的变种。2.2 提出子问题(Self-Ask)有些时候,中间的推理过程更为复杂一些,需要将问题分解成子问题。Self-Ask 是一种让 GPT-3 根据问题自动提出子问题的方法,要求GPT-3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提出子问题,先解决子问题后,再给出最后的答案。我们总是可以用很简单的问题(小学算术)作为示例,然后让ChatGPT处理更难的问题 2.3 给出多种方案(Self Consistency)要求GPT-3给出一个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最后综合考虑几个方案,得出最终的答案。 对于搜索的计算问题,传统的编程有2种算法:深度搜索、广度搜索。如果我们将ChatGPT处理的问题类比到传统的计算问题上,那么Self Consistency可以类比成是广度搜索的组成部分,而Self Ask则是深度搜索的组成部分。该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提高算术、常识和符号推理任务的结果。即使发现常规 CoT 无效,改方法仍然能够改善结果除了以上方法外,GPT-3 还能够结合其他工具,例如将问题转成代码,或是从外部获取信息,以此来提高GPT-3回答的准确性,在此不做详细介绍。3 向人类发起挑战3.1 解决数理问题Google利用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提高了大语言模型在数理逻辑方面的表现。https://ai.googleblog.com/2022/06/minerva-solving-quantitative-reasoning.html Minerva 还结合了最新的 prompt 和评估技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包括 Chain of Thought 或 scratchpad (在提出新问题之前,Minerva 会使用几种step-by-step的方法解决现有问题),以及多数投票(Self Consistency)。注:scratchpad会将过程中的结果记录下来,和上面数奇偶的方法相似,也可以认为是一种CoT。Minerva的在数理上的表现当然,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GPT-3在不借助其它工具时,对需要多步推理的问题,处理效率不高,因此解决数理问题,更好的方法可能是和Wolfram结合,取GPT-3理解语言之长,补其逻辑推理之短。3.2 机器的直觉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人类和ChatGPT谁的「直觉」比较厉害。 下面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题目,别费力去分析它,凭直觉做做看:「球拍」和「球」共花 1.10 美元,「球拍」比「球」贵 1 美元,问「球」多少钱?你会马上想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当然就是10,即10美分。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计算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球花费10美分的话,总共就要花1.20美元(球10美分,球拍1.10美元),而不是1.10美元。正确答案是5美分。——《思考,快与慢》 好吧,这已经不是「直觉」了,ChatGPT开始使用「系统2」了}
我们每天都在和人沟通,但沟通却并不是一件容易成功的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明明说得很清楚,对方的理解却南辕北辙。有时仅仅为了一件小事,就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却可能是更多的误解与积怨。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彼此,有时候你可能意识不到,原本每一个都是很简单的大脑想法,但是经过多方面利弊权衡、组合加工、嵌套迭代之后,就复杂得如同一座迷宫。成功的理解需要哪些要素,失败的理解常犯哪些错误。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聊聊大脑的各类模式,这些模式组合后所呈现的现象,以及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更好的拆解它们,来理解背后彼此的想法,探索出更好的沟通、理解、相处的办法。1、逻辑链、逻辑网、逻辑体动机背后的动机工作中的小矛盾,在一方眼里是轻描淡写的,在另一方那里却是要命的。因为另一方真正在意的,是更背后的严重结果。每一个表面的,都决定着一个背后的。逻辑链条就像乘法关系,一串数字相乘,一个环节是0,整个就都是0。随着年纪增大,我们越少做无意义的事情。一切行为背后,往往变得只有一两样核心诉求。担心死亡(疾病或重伤),或者担心社死(彻底被瞧不起)。所以人也更容易变得激动,因为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背后都关联到绝对无法接受的后果上。越是对人生聚焦,越是什么都放不掉。否定他一个方案,他实际感受到的是,否定买房、否定结婚、耽误整个人生的感觉。是把他丢到社会压力、社会死亡死里面的感觉。所以他才如此激动和在意。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现象,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核心压力下,这个压力最终将蔓延到每一件小事。所以,当家人显得压力大、处理问题急躁、不珍惜健康时,我们不应该只是批评他变差的表象。而应该试着询问,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生活,肩上背负着什么,也许还应该感谢他试图做到那么多,然后真正从替他分担/解除一些核心压力的角度入手,来理解彼此。底层改变了,上层才会开始瓦解。逻辑网、逻辑体了解了逻辑链,脑内更真实的模式,其实是逻辑网,甚至逻辑体。比如,决定我们草率与否的,不是单独的【一个】原因。而是集合了,整体全面的、综合权重的、眼光长远的、投资回报的,种种认知之后,将一个人塑造成了,三思后行的习惯。越认为事情是简单因果的、非黑即白的,越不习惯比例、概率、阶段的。就越难接受不确定性,越没耐心拥抱过程,总试图简单快速完结。因此显得草率。每两两概念,都可以组合出新概念。每一个行为习惯背后,又是大量概念支撑的产物。这是大脑强大的能力,也是最复杂的地方。https://www.zhihu.com/video/1511103233557143552类似图例这样一个逻辑体,但又远比这庞大亿万倍。所以,当相处中,假如你觉得对方缺乏耐心。不是简单的说,“你耐心一点”,他就能快速具备这个特质,因为是许多观念的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制约着的。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如何面对这环环相扣的制约。2、知行合一“王阳明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指‘说到做到’。而是描述了大脑【经历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行为】的内在规律。比如,你有一条破洞牛仔裤,你觉得很洋气。但在你奶奶眼里,它却是一条破烂的牛仔裤。因为她并没有‘破洞等于时尚’的充分经历(比如交谈、浏览、亲自尝试)。进而,未形成这样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过去的认知里(破的=坏了)。所以她的行为,只能是想要把破洞补上。这就是知行合一,经历、认知、行为,从知到行,三者逐层传递决定结果。内心印证又比如。有人问你,钱还给他了吗?他记不清了。你印象中,去某某银行取了钱;那天是个阴天,怕下雨,还把钱如何如何包裹的;等他的时候,还在楼下超市买过烟。然后你就可以很确定的说,XX号在你家楼下还给你了,用XX包着的,你想起来没?反过来,如果你没回忆起什么具体场景,就自己也不确定还没还给人家。这种,浮现的关联场景越多,越感觉肯定,的内心印证过程,就更定量的描述了知行合一过程。大脑内的印象/信息/经历,像金字塔一样,层层托举着上层的认知。有更多支撑,就得到更稳固的观点。体现在行动上时,也就表现的越固执/坚定。比如生活中两代人,看待【生孩子】这件事时。大家站在各自角度,都是有很强的内心印证的,因为都有足够多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但是,长辈没有‘这个年代城市里生孩子贵’的亲身经历。晚辈没有‘不生孩子被各种眼光、各种口舌攻击’的见证经历。这些经历的截然不同,形成了认知的截然不同,导致行为的截然相反。我们都是,经历支撑认知,认知支撑行为。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所表达的,是一种大脑的内在决定规律。补充经历,才能达成一致一个道理,大人觉得很有用。但讲给孩子时,他非但听不懂,也不爱听,然后抗拒听,很让人恼火。这背后就是,在孩子还未经历足够多时,未有足够多的低效、错误、笨的经历,能作为对比、作为分母、作为能用来印证的场景时,就急于想要让他拥有【对】的认知。就是忽视了,认知是拿经历比较出来的,而不是记住的。背后其实是大人想要省事,不愿意陪着孩子犯错,惧怕损失(投入)。甚至连第一次错误都不愿意看到。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孩子在惟命是从、生搬硬套中,最终不但不理解、记不住、做不好,而且锻炼不到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甚至还丧失了与父母的信任关系。只有在孩子,真正在他自己那一侧,形成的好坏对比感、高低效率感,才是扎实的,理解了的,才能记住,能够变通的使用。这都需要建立在经历之上。经历可以通过交流来补充,但绝对无法跳过。成人世界里,女人很努力才做出几道自己还挺满意的菜,但男人并不知道你制作的过程,并不知道做一顿【只是不难吃】的饭,就要花多少功夫。然后非但吝啬鼓励,甚至还挑三拣四。男人下班回家,什么也不做,衣服也不洗,地也不擦,就跑去阳台抽烟玩手机。女人同样也不知道,他对于工作、家庭、生活,思考和准备了多少,焦虑过多少,已经提前准备了多少‘预案’。也容易盯着自己在意的角度,指毛病、提问题。都陷入了,我心中的强烈的观点,你居然和我不同?!那你就是错的!忽略了,自己多强烈的认为正确,反过来并不等于对方就有多错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一个信息完全的、相同的集合内判断。强烈,也可能只是彼此差异大,都是因为没有经历对方经历的,甚至没想到对方还能经历那些,然后形成了错误的判断。所以交流、沟通,充分交换信息之后,让彼此进入共同的、更完整的,全面了解彼此背后的想法、背后的经历之后,再做出的判断,就更容易接近一致。越是自己不熟悉的,越容易想不到还有这种角度、这种维度、这种经历,越容易误判和错怪别人。所以,想要让对方接受一个道理、改变一个行为,关键的不是强行掰开他的耳朵,让他听结论。而是让他听到的东西,能否补充他的经历,能否在他自己的脑袋里,形成内心印证。让他切身感受到效率、偏颇、大小高低等等,进而行为是自然改变的。这样的过程,才是有效沟通,才能在更扎实的彼此理解基础上形成关系的融洽,而不是临时的、脆弱的、迁就的、表面的和平。3、壶嘴模型我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补充经历,来更好的理解彼此。但沟通依然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还是会被阻碍在一个地方,就是语言的限制。俗话说“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就很形象的描述了这种现象。沟通耐心因为大脑的记忆庞大,往往导致一个观点背后的经历数量过于庞大。而语言的速度很慢、带宽很低,在沟通时就会产生一种现象。因为语言单次能表达出来的很少,对方拿这点信息,和自己的认知做比较时,往往会得出极度不屑的结论。然后每讲一句,对方就再一个不屑。感觉即使讲100句,也比不过他脑袋里有100000000句反对的观点。当面对的是一个有几十年经历积累的人,脑袋里数以亿计想法的人,此刻的三言五语,往往特别容易产生不耐烦,导致彼此无法沟通。假想,要是我的几十年经历,能和你的几十年经历,直接对上话,信息瞬间全都传输过去,不需要用嘴说。那很多事情都是很好沟通、理解的了。回到现实。一方面,倾听一方容易忽略,对方脑袋里也有一壶信息,缺少对观点背后的支撑的预期,太把那一句话就当作对方要表达的全部。所以缺少等待对方表达完,再进行评价的耐心,急于下结论。另一方面,表达一方,因为已经完成了自己一侧的内心印证,已经得出结论了。这时要把这一堆已经思考完了的,再全部讲一遍,就让人懒得这么做。倾向于直接强调结论,让对方直接接受结论。容易省略很多,跳过很多,但可能恰好是对方最需要听到的部分。结果适得其反,因为经历/证据的不够充分,不够关键,对方并没能真正内心印证出来你的结论,反倒不认同你的观点。沟通方法因为单纯语言交流的有限性,所以图片、表格、动画、视频,才在工作中可以提高效率。俗话说‘一幅图顶十句话’,因为这些形式比文字拥有更高的带宽,提升了交流效率。很难【讲】清楚的东西,演示一下就秒懂了。用举例子、用共同经历,来类比感受,也能用更少的语言,描述更复杂的感受、道理。更能利用上对方已有的经历、认知。肢体动作、表情、语气语调,也都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语言带宽,来更充分的表达。更分明的主次,更由简入繁的顺序,先组织清楚信息再开口。相比于想到哪说到哪,会更珍惜彼此的时间,更不挑战对方的耐心。如果我们能更意识到这些限制的客观性,就愿意更多一些耐心留给对方。如果我们能更理解这些辅助‘工具’的作用价值,就可以更好运用它们来提升带宽,更不受制于彼此壶嘴一般的局限性。4、条件反射既然语言的限制这么大,我们尽量快点说话,是不是就会更好?事实可能是相反的。因为我们‘脱口而出’的东西,往往不见得是此刻真正思考后的答案。而是一种,被前后文习惯带着走的、机械反应式的、未过脑子的自动回应。反射训练你刚开始学开车时,一定是手忙脚乱的,一会顾不到这边、一会看不到那边。等到更熟悉了、更习惯了,才处理得过来更多情况,更得心应手。(从上图顺序,逐渐训练为下图顺序)这中间的变化,就是将动作训练为条件反射。反应速度更快,消耗更低,越来越下意识就能做到。相对的,没有如此熟练时,我就更多需要多花点力气,需要我主动去想,才能想起正确的做法。否则我做出的动作依然在旧习惯里,眼睛里看到的,也都是旧习惯让我留意到的东西。但是这种,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自动的做事,也会产生一种现象。比如,早上出门随手扔垃圾,结果把早饭扔了、把垃圾留下了;出门走了很远,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关门,然后再跑回去家看看;手里拿着手机,然后到处找手机。这里面的共性,都是因为足够习惯一个行为后,再做这个行为时,大脑就不再去注意到它了。类似的还有转笔、抖腿、咬手指之类的。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的,甚至结束了也没留意过,更不记得发生过多少次。反射先于主见发生首先,这些例子说明,当一个行为足够习惯时,就会变成条件反射,变成自动反应,变成主见察觉不到的行为。这是因为,下意识习惯的做出,在时间顺序上,就是先于主见发生的,在发生时自己并未察觉。这一点在【自由意志实验】里,也有数据作为辅证。https://zhuanlan.zhihu.com/p/85984533大概的结论就是,我们下意识做出的一些动作,会提前150毫秒于我们自己主见的察觉。比如,当我们以一个比较慢的速度、低的频率,在一件件做事时。可以把刚刚发生的事情,用自己的主观注意力,再去【回忆】一遍,也就是自己再观察一下、再回味一下刚才做的这件事,然后得出一些评判。这时,才是主见察觉到行为。(下意识类的行为)这时就有可能发现事情搞错了,就立马赶紧补救。比如只是悠闲的走路,就更容易察觉到把早饭扔掉了。如果是专注于玩手机走路,可能要到了公司才发现带了一包垃圾来上班。但是,当我们在高速连续动作时,没有任何【空隙】留给【主见】可以插入进来时,就彻底不会有机会察觉到自己做了什么。这种现象,在积极的时候,表现为一种心流状态,比如看电影、打游戏正紧张刺激时,进入了一种全情投入、忘记了时间流逝的状态,心外无物的感觉。在消极时也可能会变成,不停在发脾气、不停为自己辩解、不断讽刺贬低别人、不断抱怨,脱口而出,并且,自己却完全没意识到。可以说是一种负面的进入心流状态,俗称‘越说越来劲了’。所以,‘有些话刚一说出口就知道错了’,‘事情刚一做就后悔了’,就是因为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说出,而不是先经过深思熟虑,先经过自己的审视,俗称‘过过脑子’,然后才表达的。因为习惯了,因为被训练为下意识了。回到开头问题,如果语速总是快的,脑子总是着急的,总是没有时间审视自己,就又总是察觉不到自己做过这些。对外,会显得像是不愿承认,但确实又有很大原因,是自己确实没有意识到,是真的没有印象。导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产生很大偏差。对内,因为缺失记录,缺少用来反省、自省的素材(印象、记忆)进而无法产生自我更新的动力。无法通过犯错经历的印象,形成自我问题的认知,推动修正自己的行为,无法形成这种知行合一的要素。而长期闭环在‘总在犯错,总是不改,总不承认,总在解释,总觉得被冤枉’的一系列下意识组合的循环里。所以,加快语速,并不是提高沟通效率的好方式。它看似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但因为种种副作用,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如稳健、清晰、准确的沟通。三思而后行,就是把【将要说出的话】,先在脑子里【对自己说一遍】。自己先听一听,等待感觉慢慢浮现出来。像是电流的扩散,尽量蔓延得远一点,给它充足的时间,联想到更广泛、更远处的记忆。它才能返回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一个想法,蔓延到远处的不习惯区域,往往需要3-5秒的时间,这是个很长的时间,远比一般人以为的要久。)等到判断足够充分了,再做这个决定、说这句话。让三思变成习惯,变成条件反射,变得成本更低,更下意识。就更不累,不会再嫌麻烦,更容易使用。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学习,都在丰富着经验、升级着认知。这些新的认知,就如同刚学开车时一样,还不足够熟悉,但更正确,的远处经验。我们如果希望让自己有更好的判断,就需要更慢下来,更充分思考,才能更多利用上它们。并且,在更舒适的沟通速度下,也不会将对方刺激、调动得失去理性。甚至可以用更多空白,引导对方,给对方更充分的时间,来理解你话语里的意思。5、过嘴瘾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察觉不到自己行为、言语中的问题,而是因为并不想改变。因为这些行为里面有愉悦感,有甜头,让我们渴望重复体验。甜头比如,最常见的【甜头】,就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也叫尊己卑人。有时我们交谈,并不是为了沟通目标,而像是进入了一场‘卡牌比赛’。通过表达不屑、不在乎、不尊重,显得像是,因为身份地位,我可以如此对待你,品尝身份的甜头;通过声调、神态、动作,塑造对方错误的明显感,显得对方笨的可以,凸显自己的天资卓越,品尝优越感的甜头;以及,通过打断、歪曲、结束对话,阻止对方拿到甜头。而不再关心原本话题,不再关心目标问题是否解决。她跟你抱怨一个问题时,她并不想跟你探讨这个问题本身。你要是跟她讲,这事她也有问题,也有错怪别人的部分。她给出的反馈不是“哇真好,问题解决了”,而是扫兴、失望、无聊。一碗汤上来凉了,他在意的不是加热一下。而是把自己描述成多么不受待见,这店多么的见人下菜碟,故意针对他。他今天是不是衣服穿得太随意了,没让你们看出来其实他平时不会光顾这种不上档次的店的。因为这些甜头的诱惑,让我们想要不断【重复去体验】,这就是人的【基本动机】。就是渴望重复好的,渴望避开坏的,趋利避害,趋甜避苦。就如同吃过一次好吃的,想要再吃,见过一次美女,想要再见到,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动机太过强烈,就大过了沟通、做好那些事情本身。注意力会被吸引到每一处的高低、对错,吸引进一场场‘比赛’,偏离原本的话题。有时候这些甜头是很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小到,总想比别人更快一些,显得更机灵、聪明;总想更多补充一些,显得更充分、正确;总想要辩解,想要不留任何自己会犯错的形象。捷径为什么这些尊己卑人、小聪明、小讽刺,会让我们觉得甜?终究还是长期积累的压力想要施放、人生想要成功的渴望,都需要一个出口。但如果我想要通过真正做事,做成一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才能,让自己摆脱压力。首先,自己不见得真的能拿下那些事情,没有那种100%的底气。其次,就算做到了,别人也不见得能看得到。我们渴望品尝猎物,但是面对这种过程漫长,而且随时可能失败的狩猎。‘聪明’的我们,就找到了一种【捷径】,现实中没有的,我可以自己在脑袋里塑造,然后去体会,去品尝。你做了100件事,其中有1件很差,被我捕捉到了。我就可以自己单边的,把这说成是,你做的所有事都是如此。因为你有如此多的错误,而我又有如此多的正确,所以你不如我。这就完成了一次塑造,给自己捏了一块糖吃,这就是我们做这些事的动机的本质,要一次【感觉】。相比于看见全貌的、客观完整的看待彼此,的麻烦。我先简单一点,抓过来一个论据就支撑上,临时的旋转角度是最简单的。就像一个魔方,我把这一面颜色临时一致了,相对容易。但对其他面的破坏,我先视而不见。整体?所有方面?全面的恰当?先不去管。先‘爽一把’再说。我强调结果时,就说,没有结果的努力没有意义,只看功劳不看苦劳;我强调方法时,就说,人能把握的只有过程,你要尽人事听天命。你说了我,我不爽。是你脾气太大了,你要学会尊重人。我说了你,你不爽。我说是我说者无意,是你听者有心了;我想到哪说到哪,我就这习惯,你多担待;你说得太罗嗦了,你需要更简洁、精炼一点。相比于一以贯之的、全面完整的论述观点。临时的、少量的支撑就是捷径。甚至,‘有得撑就是对’。‘又不是没有理由’,就是有理由了。相比于真实发生的,漫长时间之后才能体会的,现在能品尝就是捷径。我如果能体会一次‘我比你厉害得多’的甜头,强大感,快感,总好过永远体会不到。对人生体验的渴望,驱使我们一次次重复。就仿佛9块9能买价值1万块的手机一样诱人。动动就能嘴买一个‘比你强’,明知是假的,能用多久算多久呗。透支不管事实是真是假,我的感受,毕竟是实打实的,已经体会到了的。一次品尝过,就渴望再次重复。PS一张照片,粉饰一张脸,体会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吸引;吹牛、装X,体会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崇拜;伪装成有钱有势有身份,体会别人对自己的恭维、客气;就像一种借贷消费,透支了一个未来的、也许可能的、甚至明知不可能的,先拿来享用,还不还得上先不考虑。能透支使用的,就比正常先赚来再使用,要更捷径。比如我们常谈的公平问题。没有人愿意真正思考,综合的、全面的、动态的、长远的公平。什么起点公平、结果公平、过程公平。太麻烦,太遥远。① 给所有人一样多,②谁最缺给谁最多,③各凭本事丛林法则。更多是在觉得自己处于不利的一边时,就开始抱怨公平,才开口谈论公平,但从不思考公平。已经习惯了捷径,习惯了透支。就慢慢失去了思考能力,失去了面对复杂但又真实的世界的能力。面对事情,一边只能交给别人去想,一边继续心里骂着他们。就如同上一个标题我们聊过的‘闭环’在了里面。成瘾给对方先补充经历,再改变认知,太麻烦了。抱怨抱怨,万一他就改了呢。唠叨唠叨,万一他就听了呢。发发脾气,万一他就服软了呢。2块钱就有机会能中500万,试一试呗,不成又没啥损失。【结果越诱惑+成本越低】,我们越倾向于做这件事,这就是成瘾原理。能动动嘴做的,就好过要去身体力行的。我们对于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总是无法拒绝,像实验室里的动物一样无限的尝试。即使无数次抱怨、唠叨、发脾气,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改变。我们依然停不下来,因为成本太低了,动动嘴而已,就总觉着有机会。一旦偶尔成功过,被成功鼓励过,就更是续上命了一样,更倾向于用这种低成本方式来做事。进而,越是这样做,越增加重复次数,越变得条件反射,越自动化,越无意识,越闭环在这里。所以,往往最亲近的人之间,最容易陷入【追求-改造-贬低】的循环。从,对方的小错误他看不到,到,自己的小脾气自己看不到。像是龙卷风一般,吸入了更多彼此的无意识、捷径手段,最后化作了更多的积怨,升级成更愤怒的手段,但其实不过是继续在抽奖,继续抓彩票。最后,将积怨叠加到无比巨大,变得没有力气面对这种关系,相互离开。但如果各自的做事方式不改变,对事情的认知不改变,即使再换一个人,也不过是再一次陷入这种循环。让别人做,比自己做简单;沿着条件反射言行,比三思后行简单;跳跃的解释因果,比联系的逻辑网简单;临时转出一个角度支撑观点,比充分的多场景印证简单;有甜头就去拿,比克制自省简单;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喜欢走点捷径,偷点懒,吹点牛。总幻想自己纯粹且超脱,问题都是别人的。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彼此内心的来龙去脉,永远不能真正开始解决问题。真正意识到趋利避害、无意识、惰性,都是基因里带来的,意识到主观的有限性。再用更高级的文明来约束它,互相提醒它,彼此包容它。问题就已经少了一大半,矛盾就没那么难以调和。6、愤怒你说的都对,但是我一股火上来,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全都忘了,就都没用了。愤怒是什么?为什么愤怒会变得让人有巨大的发泄冲动?愤怒是对力量不足的补充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当你在用力拔河。当你在用力举重。当你在用力拉屎。当你在愤怒。愤怒原本的作用,是为你的肢体增加力量。这个怒气的【气】,就如同力气的【气】。假如你要救一个被车压住的孩子,但力气相比于车的重量,感觉到极大的不足,感觉非常困难,你就想到要加力,就动用了这股力量。往小了说,你菊花里卡了一段粑粑,不上不下,非常困难,于是你开始用力,也是动用的这股力量。往更小了说,你妈唠叨得你非常烦,你不知道怎么才能改变她的想法,你什么都试过了,她还是固执的坚持她的观点。你觉得太难了,同时特别特别希望能扭转她的观点。你面对着彼此巨大的认知差距、经历差距,面前有一座如同大山一般的信息缺口,没有力气扭动它,感觉到的困难感,就如同面对着实体的力量匮乏感一样,会让身体开始生气。可以说,身体真的是非常‘实在’啊,看到你需要力量,缺多少就给你补多少,事儿有多难,就提供多少气给你。结果,这股力量在你体内,又无用武之地,血压升高,憋得难受。所以你想要摔东西,想狂奔,想要大吼,想要释放掉。都是因为这股物理层面的力量,在遇到逻辑、信息层面的问题时,反倒变成了负担,成了让人难受的帮倒忙。混合动机有时候一个情绪的背后,像是一团乱麻,并无法找到真正的源头,进而自己都不理解自己,也就无法控制自己停止生气。前面了解了逻辑网、逻辑体。愤怒的来源,就是个典型的逻辑体。不是简单孤立的一因一果,而是混合体,这个占30%,那个25%,叠加在一起。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几条,十几条。有些部分,为了表达冤屈、表达对方多么的过分。有些部分,为了显得自己强大,树立某种形象。有时是是为了威胁、控制。有时是发泄。愤怒,是一种混合动机的作用结果。不能意识到它的混合多态,就容易陷入简单的追根溯源,一对一,一因一果的想要去停止它。一会认为是上火了,一会认为是父母影响的,一会认为是没休息好,然后越无法控制越气,因为又多了一个叫【情绪控制】的【问题】出来。理解了它的源头,理解了它的组合,就能更少错怪对方。意识到不是对方让我如此难受,而是我面对的巨大困难感,这种困难感让我血压升高,让我难受。是我们之间的信息交集缺口,让我面临如此困难,而不是对方的主观意愿。问题是真的挺难,但也只需要把血压降低下来,继续处理就好了。想要发火给人,也只不过是找个捷径出口,把难题丢给对方罢了,以后注定会带回更多的麻烦。7、高预期知道生气的原理,就能很大程度上抑制情绪。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信息缺口。却并不都是因为赶巧,而是因为总是预期过高。自欺欺人有些人,你问他问题,他定会先说他知道,然后才开始思考。有些人犯了个错,没完没了的解释,非要你觉得这错和他一点关系没有。有些人刚学会开车,但谈吐间仿佛他已经开了半辈子车一样,说这个人开得太肉了,说那条路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没人修。一次次伪装得自以为成功,便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能力、那个身份、那个位置。就如同巴甫洛夫训狗,同时发生,同时记录,狗听到铃铛就开始流口水,画上了等号。一次次伪装欺人,但大脑结构并不知道这事是真是假,只知道你总重复认为自己能力、身份、地位多么优越。就仿佛,四两拨千斤了几次,就真以为自己有千斤之力。只要重复得多,它就是事实了。最终造就了对自己错误认识,就成为了高预期。自己把错误辩解、诬赖到别人身上多了,就真认为是别人的不对了。自己总是靠唠叨、耍情绪,逼迫别人把事情给办了,自己真就认为是自己正确、有说服力,可以指挥别人做事。起初,可以依靠捷径,代替笨拙前行,到达差不多的地方。甚至,自己还认为别人不够聪明,不懂‘使巧劲’。渐渐地,别人继续能到达的高度,自己再怎么依靠跳跃、伪装、强撑,都到不了那个地方,差距变得吓人起来。原本以为关系好的领导,结果开除了自己,并且发现更难找工作了。原本以为可以控制的伴侣,离开了自己,并且发现更难找对象了。因为自己显得比竞争者更差了,更加跟不上了。习惯了影视剧里的爱情,以为只要一个求助的眼神,他就会为你付出一切。回到现实,却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分享经历,俩人才能互相理解?!想想就一点也不浪漫。习惯了想象里的成功,庆功宴都开完了,恭维的人都来过好几拨了。回到现实里,居然这工作才刚开始做?!想想就浑身没力气。已经按照那样身份在说话,按照那样的地位在指挥。认为在别人眼里,已经是那样的天赋、资格、实力了。觉得已经摆脱了压力了,覆盖了大多数人生问题了。也就等于把自己架在了高处,随时等待摔落。所以,习惯甜头,习惯捷径。就必然被高结果所诱惑,然后提前享受,提前透支,提前认同。然后习惯虚假的、习惯错觉的,最后重复训练为对自己身份的错觉,必然变为预期过高。主干和侧面习惯临时转出个角度,支撑自己的观点。对外,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偷梁换柱,以为自己有道理。对内,同样骗了自己,以为能支撑得住自己的观点、理想、形象。自己训练的认知,最终反噬了自己。所以我们往往在前面几十年不断托高幻觉,后面几十年不停为此买单。并且,习惯了这种低成本的‘完成事情’、‘到达高处’、‘拥有地位’。就浪费了更多,原本应该去搜索信息、印证信息、实践判断、迭代认知,的时间。并未给自己增加任何实质,却反倒抬高了预期,增加了失望、沮丧。以为抄了近道,却饶了大远。我希望结果好;我做事情让结果比之前好;我负责让结果足够好到位;这是在做三件截然不同的事情。更多的把力气花在发愿上、花在笃定先验的判断上、花在感慨结果上,就让力气都没有落在真正实际的地方。越是实质的、主干的缺失,往后,会更加依赖于侧面的、虚假的,来拆东墙补西墙。像是说过一次慌,就要撒更多谎来‘圆’。最后只能躲回自己的世界里,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梦里啥都有。如果我们能回到没觉得自己有多聪明、多懂、多对、多了不起;没说自己有多厉害、多专业、多明白、多正确;少一些甜头贿赂的、冲动的表达,多一些充分内心印证支撑的观点,历经时间大浪淘沙存活的观点。少一些笃定,多一些自嘲,看似无知、无能,却也给彼此留有余地,提前准备好了台阶给自己下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逻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