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在生产资料决定生产力公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公平

摘要: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是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反映了新时代党中央对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在理论内涵上,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在重大现实意义上,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具备的独特优势上,国有经济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独特作用,具有独特的创新资源优势,同时具有独特的企业家精神、组织整合与财务承诺优势;在主要机制与路径选择上,推动国有经济创新力不断增强,需要加强国有经济创新问题研究从而为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构建促进国有经济创新的动力机制从而深化以增强国有经济“五力”、特别是创新力为目标导向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制度性容错机制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护国有企业家精神并增强全员创新的动力,构建国有经济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建立和完善基于“国民共进”的国家和产业创新体系,构建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模式从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提到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以下简称“五力”)。 这意味着,增强“五力”作为新时代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目标体系已经日益成熟和定型。 而在这“五力”中,虽然增强创新力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刚刚提出来的新目标,却无疑具有核心地位,是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反映了新时代党中央对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 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国有经济为什么要增强创新力、能否增强创新力以及如何增强创新力还存在诸多争议、困惑与疑问。 为此,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经济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等现实问题,分析和把握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独特优势以及实现路径。一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理论内涵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归根到底是由国有经济的性质和功能地位决定的,而在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最重要的社会历史规律之一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当前的中国:因此,新时代国有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创新力,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性质,实现其功能。(一)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同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就在于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生产关系。国有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第一要务。没有国有经济作为支撑,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便无从谈起。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载体和实现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体现的是先进的生产关系,而先进的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铺平道路。国有经济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因此,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对于我国来说,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而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当前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上。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其核心是提高国有经济创新力。如果不能保证国有经济创新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稳定提升,国有经济的上述地位和作用都得不到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无从谈起,国有经济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职能也就无法实现。(三)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强调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越来越重要的第一生产力,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发展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三步走”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等,并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和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担当着我国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等职能。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必须不断提高创新力。二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挑战不断增多。面对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尽管我国在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体现在科技水平上。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强国,既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一些国家试图对我国进行“脱钩”和“打压”的战略。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自身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一步有效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是增强国家创新力的基础和保障。(一)有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020年党中央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态势,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此:1在畅通循环方面,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提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原材料的供给,满足消费者及厂商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保障供应链和物流链稳定,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2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国有企业在知识管理上具有独特优势,坚持自主创新,既能够保障国有企业不断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并从中受益,也能提升产品的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真正实现中国自主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3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方面,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力是创新消费模式、拓展消费领域以及创造崭新消费需求的前提,同时有助于拓展在前瞻战略性新兴产业,以5G、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上的布局,成为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的坚强后盾。4在促进产业链升级方面,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力有助于发挥国有企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攻克“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上发挥独特作用,进而发挥补链、强链功能,促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整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技术还受制于外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往往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大规模研发投入,因而不适合一般市场主体来攻克,需要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克服非公有制企业的短期行为和逐利性,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来突破。(二)有助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并指出其中的核心任务是全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在上游产业具有控制地位,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相比具有较高垄断性。然而当前国有经济部门垄断更多体现为自然垄断而不是行政垄断,这也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上下游产业间存在“正外部性”效应,构成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产业结构基础和产业组织基础。国有经济创新力的增强有助于使其继续发扬这种“正外部性”效应,在关键上游产业起到龙头牵引作用,进而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同时推动国有企业成为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国有企业在“补链”上带领链上企业部门实施重要产品、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以及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强链”上推动形成更有创新性、更安全以及更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固链”上巩固优势领域的全产业链竞争力,构建融合畅通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通上下游,贯通产供销,带动非国有经济协同发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2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对于贯彻国家战略目标,谋划布局一批前瞻性未来产业,聚焦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建立相关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国有经济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占绝对主导地位。首先表现在国有经济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占主导地位,以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资,短期收益不明显,需要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承担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其次表现在国有经济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在高速公路、高铁、普通铁路、国省道、战略骨干通道、内河高等级航道、机场、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等交通强国建设工程中,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运营效率;再次表现在国有经济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在清洁能源基地、沿海核电、电力外送通道、电力系统调节和油气储运等现代能源体系工程建设中,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无处不在,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提升将推动能源革命,助力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促进能源转型、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保障;最后还表现在,国有经济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此外,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对于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特别是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智)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三)有助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国家发展和竞争的未来。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国已跻身为全球最大数字经济体之一,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领先优势。“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迎来数字经济的飞跃发展。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对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范围,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对于建设骨干产业互联网,打造社会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特别是对以能源、交通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生态圈,促进创新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数据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要作用。2攻关核心数字技术。国有经济创新力增强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包括高端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及关键应用软件等“卡脖子”领域,通过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重大突破。3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链。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运用“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其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成为数字产业链的“链长”,带动中小企业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链的重要节点。4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其推进制造、能源、建筑和服务等行业的智能转型升级,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高效运营和价值提升。5助力数字社会建设。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未来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还要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有助于我国更好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数字治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其利用物联网感知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三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独特优势由于重大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长期性、外部性、高风险性和公益性,需要持续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因此秉持长期主义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相对其他所有制经济而言在创新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在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国有经济增强创新力有了更加良好的现实条件和资源要素等优势。(一)国有经济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独特作用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主体为提升整体创新能力而相互作用联结形成的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既有各创新主体交互形成的社会网络,也有资源交换形成的资源配置网络,新知识、新技术、创新资源在这些交织的网络中扩散传播,最终凝聚成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我国国有经济具体分布在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中,这些企业无论是在总体规模上还是总体数量上都占有较大比重。尽管近年来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但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增加,国有企业的户均规模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另外,从分布范围来看,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产业链中往往占有主导、控制和支配地位。这些企业必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益重要的创新主体。中央企业涉及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其创新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了相关行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近年来,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在许多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加大了布局力度,相关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更加凸显了国有经济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由于具有独特的体制、规模和信用优势,国有经济主体相比其他市场主体更加便于建立“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网络,借此连接政府、民营资本、民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市场用户、金融部门等各主体开展创新活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还在国家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保障创新资源在协同创新网络中被充分整合、利用,并形成辐射效应。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可确定自身创新目标,强化创新战略引导,利用自身资源整合优势,组建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等,致力于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或共性技术。例如,宝武钢、鞍钢、首钢等龙头企业联合北京、上海等高校以及钢铁研究总院等研究院所,组建了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来开发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装备,实现“钢铁绿色制造”和“制造绿色钢铁”。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建立了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内外资源整合、共同承担国家级项目等方式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利用平台优势助力整体创新水平提升。这些都使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替代。(二)国有企业具有独特的创新资源优势一是研发投入与创新要素优势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比重较大,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拥有众多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高素质研发人员。正因如此,国有企业技术在专利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明显优势,优秀创新成果一直保持领先。“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十三五”以来,中央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364项,占全国同类获奖总数的38%;累计研发投入3.4万亿,占全国的1/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16%提升到2020年的2.55%;中央企业的国内外研发机构数量达到436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中央企业从事研发人员达到近百万人,两院院士229人,工程院院士占全国的1/5。二是创新使命与平台优势由于特殊性质、体制与资源优势,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在历史上完成了突破诸多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等重大使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长期以来承担了许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任务,并获得大量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如载人航天、C919大飞机、高铁、5G技术、核电和勘探等技术领域都由国有企业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创新使命驱动下,以中央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牵头组建了一批国家级双创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并参与发起了多支创新发展基金,为国有经济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国际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整合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开始海外布局,特别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大量的国有资本、国有企业面向国际化发展,成为一张张中国名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资国企进一步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从最初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到近期更加多元化的产能、产业合作,持续创新投资方式,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不仅提升了自身实力和能力,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在此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勇于承担国际社会责任的世界一流企业。(三)国有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家精神、组织整合与财务承诺优势一是国有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与其他所有制的企业家相比具有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如相比之下更加具有奉献精神,更加注重国家利益,更加注重公益事业,经营管理决策往往更加具有长期主义倾向而不受短期利益局限等。另外,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对创新资源具有战略控制力,特别是能把资源有效配置到共性技术和价值链高端创新上。共性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其创新具有较高的外部性,即社会价值占主导,意味着共性技术的关键是易于扩散,因此私营企业不太愿意冒险承担共性技术开发。而国有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更是要把创新资源更多地投放在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同时,价值链高端创新需要跨学科协同合作,新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需要从多方搜集,而私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合作时可能会因为所有者身份问题陷入不完全信息博弈。反之,国有企业因为国家对其具有所有权,可以利用同一所有者优势,促进国有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专利分享、技术交叉许可等方式获得价值链高端创新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二是组织整合优势国有企业的组织整合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国有企业内部组织整合。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具有稳定性,有助于企业组织开展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学习型组织,很多国有企业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养,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倡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体现在国有企业外部组织整合。国有企业性质决定了其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国有企业具有政治资源优势。国有企业可以成为企业价值网络体系中的网主企业。网主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两方面要求,一是重点关注价值网络中的核心技术,二是核心技术能成为普遍的技术标准,或依此进行系统网络整合。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政治资源优势,整合整个价值网络,甚至进行跨网络与跨产业整合来开发核心技术,并把核心技术做成标准,努力扩大技术应用范围,创造更大的价值。三是财务承诺优势创新具有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特征,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也要随时面临因创新项目失败而带来的投资风险。私营企业一般具有短期性和逐利性,所以偏好回报率较高的项目,同时由于经济原因不愿承担过多风险,因此更倾向于投资相对成熟的技术。而国有企业对高风险创新项目,特别是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创新项目具有财务承诺优势,对风险的容忍度也相对较高。因为大型国有企业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政府的研发资助资金更趋向于投入到这类企业。对于创新风险,国有企业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容忍度,能够持续提供“耐心资本”,便于开展长期的创新攻关。另外,国有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优惠,因此在外部融资上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更具有优势,从而有助于获得创新资金的持续供给。四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主要机制与路径选择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是国有经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有经济改革实践相结合,总结现实经验及规律,探索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体制机制与路径,走中国特色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协同创新发展道路。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国资国企在多层面、多角度、以多种创新形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有机结合。以下仅就主要机制设计和路径选择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第一,加强国有经济创新问题研究,为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尽管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创新问题越来越重要,党中央和政府相关部门也给予高度重视,但国内学术界对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创新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一是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二是实证研究大多失之偏颇,通常简单地以专利数据代表创新水平,未对专利和企业进行分类,草率地得出国有企业创新效率较低的结论。而实际上,国外学术界最近几年对国有企业创新功能和效率的实证研究成果却相对更加严谨和丰富多彩,大多对国有企业创新持肯定性评价。相关学者今后一方面应注重从跨学科、多学科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国有经济创新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应对国有经济各类主体创新问题作分类和细致的经验研究,多做深度调研和案例分析,多总结成功的经验与模式,进而对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第二,构建促进国有经济创新的动力机制,深化以增强国有经济“五力”、特别是创新力为目标导向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关键要靠内生动力。这种动力来源并根植于企业制度创新以及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让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轮子”都转起来。当前,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创新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仍有待加强,未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主要是因为原有的体制机制总体上还不是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以至创新激励不足,国有企业相关主体缺乏创新动力。为此,要加强党对国有经济相关主体科技创新的领导和引导,加强对国有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创新力的监督考核,并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评价奖惩的依据;要对创新绩效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评估,对自主创新典型进行适当奖励,并且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长期效果,特别是重大突破性创新成果,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任职期限和薪酬制度等支持经营者持续创新的行为。第三,建立制度性容错机制,进一步激发保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提高国有经济中各主体增强创新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全员创新的活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知识创新活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必定影响企业经营者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为此:要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性容错机制,消除国有企业经营者在创新投入方面的后顾之忧,充分激发其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中出现的探索性、试错性失误和损失给予谅解,对于长期持续进行重大攻关的科技创新行为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通过划定可容的“界线”和不可容的“底线”,让积极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得到更多资源配置并脱颖而出,避免“鞭打快牛”,从而营造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环境;让创新逐步成为国企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自觉追求,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愿创新、人人敢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让每个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都以创新为荣。 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以为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为荣,让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文化基因深入人心;通过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方式鼓励一线科研人员和各层级管理者积极创新、高效创新、持续创新。第四,构建国有经济创新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基于“国民共进”的国家和产业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相互作用以及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与氛围。因此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国家和产业创新体系,并使国有企业在其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承担更大责任。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观层面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国有经济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局面。国有经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既涉及产业层面也涉及企业层面。1在产业层面,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发挥好产业链“链长”作用,组建产业联盟,带动产业链整体不断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共同维护产业链安全与稳定。国有经济产业创新系统是一个由产业创新主体、产业空间载体、不同创新要素、相关产业服务支撑体系、政策体系和创新环境等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从这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条件的创造入手加以构建。在企业层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与影响其创新活动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客户、供应商建立的创新网络和合作关系。国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更加强调系统中各创新主体以共同的外部环境为依托,通过不同层次合作而创造新的价值,反映了企业间相互依赖、共生共演的关系。第五,构建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模式同时国有企业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方面,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有必要根据自身行业、资源特点与优势适当进行分工或各有侧重。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和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在原创技术领域作更多贡献,注重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注重解决基础设施、关键材料、通用软件、重要装备等方面的短板和“卡脖子”问题以及产业安全问题。构建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新型举国攻关体制,就是打造以央企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建立跨部门、跨产业的政产学研协调机制,实现人才、资金、设备、平台等资源整合与共享,创造开放、汇聚与融合的创新生态。此外,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基础研究。由于基础研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甚至不惜经济成本和代价,因此更适合中央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来承担。作者:李政1、周希禛21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2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创新为引领增强国有经济‘五力’研究”(22AZD032)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原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5期产业
工业化
数字化
人才
创新创业
颠覆性技术
科技指标
科技政策
前沿技术
知识产权
智库
获取方法如下:其他系列将陆续呈现,多多关注哦!投稿邮箱: nais-research@cnais.org.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资料决定生产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