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戒定真香炉有何供灯的功德和意义利益?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烦恼烧尽身心皆香佛的教育形式多样化,但绝对是从我们的心下手。借此烧香缘,当知应灭贪嗔痴诸烦恼,烧香意味的熄灭,消灭无明,自性之香自然出。佛的本意是教育,不是形式,善巧方便而已。至于有多大的功德利益,还是看你烧香时候的心,很多东西的功德唯佛与佛才能知,不能一句话说完,可能千万亿劫说不周,学佛,尤其是居士发心一定要正确,这样你做什么都是功德,都是修行,烧香只是一种缘,一种让你更好修行的缘。
最简单的说是净化空气,利已利众}
2018-10-20 04:00
来源:
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
一是因为香能祛除异味,也可以说香能祛除自身一些不好习性,能净化心灵。
二是因为人们认为香能通圣。烧香时人们双手合十,诚心诚意能通过香将自己的愿望传达。
三是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上香以三支为宜,表示戒、定、慧,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即可,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供香的功德:表示虔诚供养三宝,福报优厚;来世尊贵,所求所愿。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3、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香——真正的含义是佛门常讲的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人们看到这个烟、闻到这个香味,就应想到自己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
香为佛使
双手合十,虔诚礼敬,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于说法中的比喻,香常常成为不可或缺的媒介,拥有无量的蕴意与功德。所以,在传统佛教仪式中总是会先用“香赞”来表达一份敬意。
据佛典《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祇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祇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香”以能通信,成为人佛沟通的最佳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香的意义
香代表清净之义,能清净一切染垢污秽,及燥热烦恼;而以香供佛,则代表灭除一切生死烦恼,得到清净自在。
在《法华传记》卷十●〈十种供养记九〉中,鸠摩罗什曾说,若要供养《法华经》,须依经说,略备十种供具: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了四种。
佛教中还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即自身成就的五种功德法: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以香喻之,则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香赞”:“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焚香敬佛原本就是为了成就清净法身。敬香,令闻香生信,摄心一处,智慧清净,觉悟解脱。
敬香表达着信仰者的虔诚情怀、真心祈盼,表露着自性与佛性感应道交的发心与愿力。十方众生十方愿,一炷清香一份心。
香成为最殊胜的供品,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无论是日常的诵经打坐,还是盛大的法会活动,都少不了香。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心香一瓣
古语云:千佛菩萨一炷香。其实前往寺院敬香祈福,并不在于香烛的多寡,而在于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僧史略》中说: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香是修道的助缘,其目的是让人心定神静,圆满觉性,生起 “智慧之香”。
拜佛并不能改变佛,恰恰改变的是礼拜者自己。信仰的意义在于提升自我、纯净灵魂。即令如香积佛国的至尊香积如来不以文字入手,但以众香为众生说法,令行者由鼻根闻香气而入解脱三昧。
以众香而作佛事,其宗旨依然是让众生悟入本心。星云法师曾言:烧香磕头没必要,行慈悲最重要。所以要为社会点燃自己的“慈悲心香”。
其实在佛教中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经中也以心香供佛来比喻精诚的供养,佛门中称为“心香一瓣”。
《清凉山志》记载,隋代五台山的解脱和尚,出家后制心一处,精进修持。一次,到代州传戒,回来的路上忽然想要焚香供养诸佛菩萨,但当时身上没带任何供品。
此时,空中传来声音: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解脱和尚知道这是菩萨的开示,就依此施行。空中再传声音:诸佛闻此香,时复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
真正的敬香,是要唤醒自己沉睡的觉性,发菩提心,奉献人群。觉性与心香相融,正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本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6-01 12:52
来源:
余承轩发布于:山东省
“愿此香花云,虔诚供养十方佛菩萨,照见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在佛教中,为了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和虔诚,常以种种物品供养佛、法、僧三宝,比较常见的供品有花、香、灯、涂、果、乐,即佛教经典中所说的“六供养”。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的是这六种供养中的香供养。
在佛教里,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还是在说法的譬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香的踪影。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寺院盛大的法会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的参与。因为香能除去一切污浊不净之气,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感受,因此常被用来作为供养佛菩萨的圣品。比如,在《苏悉地经》和《大日经》中,都将香作为重要的供养方式。香能普熏十方,经典中常以此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
此外,香也常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样。佛的诸多经典中甚至记载有香的净土,如在《维摩诘经》中说道“香积国土”这个词,也就是说不但人们的衣食住行是由香构成的,连说法也是用香来表法的。在《华严经》里也讲到,华藏世界被无数重重的香水海所围绕,可见香也是净土中常见的殊胜庄严之一。
佛教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证得自性如来,所以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佛教很早就有以香供佛的传统。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常常以香作供养。据《贤愚经》记载,佛陀住在袛园精舍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富奇那的长者建了一座佛堂,准备礼请佛陀前往说法,于是就手持香炉,登楼遥望袛园,并焚香礼敬。袅袅香烟飘往袛园,结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了长者的心愿,便立即赴其佛堂说法。
根据这个传说,香相当于是将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而经典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在佛门仪轨里有首关于香的著名唱赞——《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拈香礼佛,虔诚供养所有三世一切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将香味的洁净、清香遍布十方法界所有有情众生,令其清净自心、回归自性,获功德利益。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在于通过以恭敬心、清净心燃香,传递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供养和皈依,感通虚空法界,得到十方三宝加持。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因此,烧香有四重含义:一是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二是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三是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弟子要无私奉献;四是表示点燃佛弟子的“戒定真香”,要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
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因此并不是越多越虔诚,越大越高越灵验。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关键在于我们对佛菩萨是否有恭敬之心。我们烧香拜佛以三支香为宜,表示戒定慧三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以香供佛时应当心地清净,香点燃后,用双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头平对佛菩萨圣像,再举香齐眉虔诚礼敬后把香插在香炉中。
插香时,第一支香插在最中间,心里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里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里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面朝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我们在家居士可天天或初一、十五到寺院上香,家中设有佛堂的可选择每日清晨在佛前上三炷香,晚间也以三炷香、三礼拜即可。上香时,应以至诚之供养心行之,供养一瓣心香,亦是一片虔诚和恭敬。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烧香回向文: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灯的功德和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