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常会发行巨灾政府债券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来应对全有或全无的什么风险?

投保热线客服热线财险热线400-1234567
寿险热线956008
健康热线400-6695518
资产热线400-8207999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服务号
官方抖音
温馨提示
您确定要关闭隐私政策吗?
关闭隐私政策会退出登录,与登录相关的功能及服务将不能继续使用}
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1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体系;融合
一、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与内控体系的关系
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加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公司稳定运营的重要因素,各种舞弊行为造成的财务欺诈可能导致公司运营失败。经过深入分析,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大多数风险都可以避免,除去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等其他无法控制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必须贯穿所有环节,并完全发挥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从而规避风险,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就是内部控制。构建完整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业务运作的可靠性,财务安全性,并提高业务运作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目的。作为财务风险防控成功的核心点,内部控制也会受到财务风险防控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相反,如果公司不能正确地进行内部控制,则会诱导舞弊行为发生,从而使公司陷入危机。众所周知,导致国内企业失败的诱因为失败的内部控制。所以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基础便是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与内控体系融合的意义
(一)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企业的运营发展是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那么资产的运营管理便是保障企业业务高效运营和有条不紊运作的关键环节。在运营企业资产时,必须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尽可能的不出现舞弊行为,舞弊行为必将导致资产出现大规模消耗。要让企业资产运营变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故借助加大公司财务风险防控力度,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资产管理的时效性,确保公司资产的使用安全性,带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规避财务风险通过加强财务风险防控,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促进这两个制度的全面整合,及时发现业务经营管理流程中的各种风险,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分析,评估和识别来研判公司出现的风险过程,制定完整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可靠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有助于企业的运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公司制定参考标准时需要以财务数据为依托,决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业务发展。通过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岗位分离,建立长期科学的财务监督体系,及时传递财务信息。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与内控发展现状
(一)未树立风险意识针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企业管理人员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造成了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差的问题出现,也就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去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机制。在此阶段中,企业需要直面大量风险,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受此影响较大。此外,一些公司即便设置了内部风险管理部门,部门尚未认真扮演管理角色使内部管理成为空谈。此外,一些公司很少关注外部审计的问题,而相应的对策并未得到实际执行,外部管理没能在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一些公司没有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只是考虑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为主要目标,未能完全了解公司发展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不能科学合理的评价财务风险等级。公司的员工也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建立内部控制系统中去,对财务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系统有机结合的重大意义一知半解。结果并不理想,并且为金融风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内部控制系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这些因素下,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变大,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三)财务监管力度小当前大多数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偏向形式化。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众多因素妨碍了系统实施。企业没有制定严苛的规章制度,这也会大大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此外,没有完整的监督系统,无法跟踪和监督内部控制的运作,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体现出财务监督的作用。
(四)内部信息沟通滞后内部控制管理涵盖了企业运营管理所有环节,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些公司在其财务运作中仍使用传统的人工记账方式,信息水平偏低。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次数少,信息不流通从而致使内部控制部门没有好的方法去洞悉企业财务运营的各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水平受此影响偏低。
四、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与内控体系融合的途径
(一)树立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与内控体系融合的关键为增强思想意识。一是企业的领导层应适时变更当前管理方法,将财务风险防控在企业业务发展起到的作用明确告知员工,增强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公司各级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二是公司管理层把财务风险防控要求考虑在内,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认真按照公司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建立风险管理岗位,落实职责。此外,财务管理部门要将公司内部框架,企业价值文化与运营具体要求诸多因素考虑在内,细致分析公司的运营管理环境,找到业务运营过程中隐藏的风险,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系统。提升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水平,为企业财务风险预防和内部控制系统集成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2
管理风险,也可称为行为风险。这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法人及个别员工的故意和非故意行为所至,如承保理赔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资金运用的无序性,员工素质的差异性等。这些错误承保、理赔、资金的乱投乱贷,“三产”的随意开办与投人,给公司带来的巨大风险不容视。
商业性产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必须要有一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
当务之急是按照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夯实风降管理与控制的基础,充分发挥产险公司在人员、技术上的管理优势。为此,必须选准控制点,采取经常性的防范措施,坚持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加强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实质性工作:
1.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由于我国保险业恢复时间较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财产保险业经营的风险与管理认识也不尽一致。有些干部员工认为:保险公司就是经营风险的,还讲什么风险控制与防范,确实多此一举。也有的认为:风险防范是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事,保险财产遭到损失,保险公司赔款,理所当然。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反映了保险干部和员工在风险意识上的差异。因此,加强对干部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手段的培养,求得认识上的统一,达到主动控制、共同防范、共同治理灾害的目的,对促进产险公司的更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全面提高承保、理赔质量。继续强化理赔等各环节的责任控制和管理监督,是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执行关于承保、理赔权限的规定,认真履行财产保险的实务手续,析杜绝不顾及风险程度,不验标的的盲目承保,要坚持风险评估,特别是要搞好高风险的评估,切实做到承保想防范。在理赔环节上要按规定严格把好理赔关,该赔的不能惜赔,不该赔的不能滥赔,真正做到合理赔付。对上级规定的核保核赔制度,要采取实际措施,加以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搞好各环节的配合与协调,为风险控制与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对财务、资金、非保险实体的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要继续改革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办法,切实发挥财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和办事程序,以防大案要案的发生。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坚决贯彻执行资金运用和资金管理的规定,及时保证上划资金到位,不得变相搞投资贷款,不得以任何借口搞各种形式的担保。在非保险经济实体的管理方面,要继续进行清理整顿,不许以任何理由向非保险经济实体投人保险资金,对长期亏损的经济实体要坚决撤销。控制内部的自身风险,免除经营管理中的后患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4.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与制度。提高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必要的,但没有专门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也是不行的。向防灾要效益是产险公司在多年经营中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真正把防灾防损工作重视起来,摆正位置,设立机构,健全制度,与市场的发展和适应形势的需要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要搞好风险管理,一要在省和地市级公司设立专门管理监督机构,在县级公司设置专门岗位,做到层层有专人抓、专人管;二要形成保险公司、社会有关部门和保户“三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走出保险防灾社会化的新路子,运用隐患跟踪、事故分析、信息反馈、防灾宣传、实践宣传等科学管理手段,把被动的赔付变为主动的防范,切实把风险管理工作落在实处。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3
关键词: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 应用
一、背景
GX有限公司是所属国有大型建筑安装企业――GX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第十二家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3年3月,旗下有下属全资子公司建工国际(香港)公司,是建工集团公司根据自治区政府把GX建工集团打造成“千亿元企业集团”的战略部署而成立,以国际贸易和国际工程承包为主业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坐落于N市中心,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拥有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关系和业务渠道。经营范围涵盖机电设备、建筑材料、建筑机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化工、国际农产品等进出口业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承包境外工程和境内招标工程。GX公司依托GX建工集团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立足于拓展亚太经济圈的国际贸易业务,将逐步向欧洲、非洲辐射,以国际贸易起步,做到国际贸易业务与国际工程承包并举。
1.当前国际国内贸易市场现状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经济形式较为严峻,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宏观经济形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市场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政府为了维持GDP的增长,推行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当时稳定了经济局势,却也掩盖了例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行业已经显露出的产能过剩问题。时至今日,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严重,短期内供求关系进行再平衡,由于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对煤炭、铁矿等大宗商品的供求平衡点进一步下移。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趋势不会改变,并随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不利于贸易业务的开展。
2.GX公司风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较少,业务量较小。公司2013年3月新成立,公司组织架构刚刚开始搭建,各部门人员陆续招聘到位,业务刚刚起步,业务量不大。2013年国际公司人员仅有18名,全年营收仅为3亿元。
(2)各项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由于国际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刚建立,尚未完善,已编制颁布的制度属于公司最基本的行政管理及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对于业务管理特别是风险防控方面的制度尚处于空白。
二、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的原因
GX建工集团一直秉承“风险第一、利润第二”的宗旨,强调企业把风险防控放在首要位置,以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GX公司作为建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坚持建工集团“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变”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大宗商品进口上规模,自营出口创效益”的工作思路,为深化建工集团“产业联动”和强化“自营出口”业务,必须严把风险防控关,为企业迅速壮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对GX公司的现状及管理情况的分析,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如下个两个。
(一)明确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
由于作为新公司的GX公司目前在各项发展规划及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制定公司详细的可行的战略发展目标,作为公司发展的指引方向,指导公司现状的改善。
(二)建立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
在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其中风险防控体系尤为重要,通过风险防控手段,降低公司业务、资金等方面的风险,保障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情况
建立GX有限公司风险防控体系,应从建立风险防控管理机构及制度、规范风险防控流程、强化风险过程监控、推进风险防控管理目标考核检查等四个方面进行,将风险管理和日常经营活动紧密结合。
(一)加强领导,建立风险防控管理机构
2014年1月公司成立了风险防控小组,明确了GX公司风险防控小组是经公司董事会决定成立的,由公司领导直接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定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任命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工作小组成员,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落实到相应的职能部门。为提高风险防范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信息的收集、识别、分析、评估、应对和控制体系,提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明确了风控小组及成员的职责权限,规范了工作运行程序,明确了风险论证要求。
(二)树立风险防控理念
公司大力宣传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公司通过培训、案例分析、业务探讨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对公司全员风险管理知识宣讲及学习,提高了员工对风险的认识水平,培养了员工风险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树立“风险第一、利润第二”的理念。
(三)建立制度、规范流程
公司发文颁布了公司风险防控小组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了风险防控小组会议准备材料清单的通知,对风险防控小组会议业务部需提交的材料清单做了更为完善统一的规定及要求。
(1)业务部门发展的新供应商和新客户,双方进行业务洽谈并达成共同业务合作意向后,业务部按照风险防控小组会议的要求,将上会的各项资料清单按照风控小组要求准备好,通过OA邮件发送至综合处,综合处负责对业务部提交的资料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业务部形成正式风控会上报清单文件资料,发送给风控各小组成员审核并提出意见。如风控小组认为有必要进行实地考察,将会派出风控小组成员会同业务部到供应商或客户处进行考察,根据考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2)风险防控会议。业务部风控资料经风控小组成员审核后,由综合处组织风控小组成员召开业务风控会,小组必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方能举行。风控小组成员依据各自的专业知识及职责,从不同角度对业务提出疑问、意见、建议及要求。各小组成员对审批事项进行讨论后表决,小组每名成员均有表决权,可以做出赞成、保留、反对的表决;会议做出的决议,必须经小组全体成员半数以上赞成通过,未出席会议的小组成员需书面委托其他出席会议成员进行表决;小组组长有一票否决权。
(3)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的目标考核检查制度。业务合同通过风险防控小组评审后正式开展,业务部提交OA合同审批流程,流程经风控小组成员审批后归档,业务开始执行。综合处作为风控工作的主要组织和牵头部门,负责对业务进行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评价。负责收集审核各业务部门的业务完结结算表,作为业务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对于有可能产生逾期回款的业务,综合处责成该部门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提交应对方案。财务处负责业务收支的审核、回款的实时记录、业务结算表的审核,并负责跟进合同回款情况,防控资金风险。风险管理工作情况综合检查评比结果纳入各部门业绩考核体系,与部门员工奖惩挂钩。
(4)风险发生时的应急处理。一旦有迹象或证据表明业务合同将会发生逾期回款风险,风险防控体系将启动应急预案,风控小组成员将配合业务部到达客户处进行沟通,掌握客户最新经营及财务状况,并根据掌握的资料和情况,会同业务部门拟订可行的方案,进行追款或平仓措施,力争尽快回款,降低公司的损失和风险。
(四)全面推进风险防控工作
公司领导班子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多次组织风控小组会议,深入分析当今经济环境、政策及趋势,结合公司实际研究业务风险点,总结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法律风险等七大风险,锁定风险防控重点在大额业务合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发生率。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逐步建立了全面风险预警体系。综合处每日编报国际市场行情简报,向公司全员通报最新国际市场行情;通过对重点和大额合同的执行情况跟踪监控,及时掌握业务进展情况;风控小组通过合同审批流程,对所有业务合同条款进行严格把控。财务处加强资金集中管控制度、资金支出审批制度、资金预警制度、应收账款催收制度等,把控资金风险,使公司资金良性循环,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为公司经营提供资金保障;通过远期锁汇、优化贸易顺差等手段有效规避汇率变动风险;通过财务数据分析,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不同渠道的多种税务法规知识培训,提升财务人员及公司员工的税务意识及水平,积极进行税务统筹,控制税务成本。
四、风险防控体系应用的效果
GX公司自2014年1月开始建立风险防控体系以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贸易业务的风险;通过风险防控小组监督业务执行进度,按合同节点跟进执行情况,协调解决业务执行问题,督促应收账款催收工作;开展风险自查工作,评估全面风险情况,做好重点业务后评估工作。在把控好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公司的业务得到迅猛良好的发展,以扩大出口为主要发展目标,并与产业联动规模扩延相结合,真正促进资源和资本的有效配置,保证企业效益的提高并促进业务结构的完善。
2014年,GX公司新签合同额17.8亿元,营收达到12.6亿元,实现利润517万元,实现了企业的跨越性发展。截至2015年11月,公司新签合同额和营收额分别达到了35亿元和30亿元,企业发展效果明显。
GX公司业务领域不断延伸,进出口业务辐射6个大洲35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涉及7个大类39种产品,实现了以产业联动为核心的高速发展。同时,出口规模大幅增长,2013年出口总额248.83万美元,2014年达到554.51万美元。产业联动项目快速推进,一方面深化与贵钢的产业联动项目,深入开发多种产品的供应业务,努力拓展钢材出口业务,实现了产业联动海外闭合,稳步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建立与柳钢的产业联动合作模式,应对经济下行的能力,打破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区域界限,较好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案例分析总结
风险防控体系在GX有限公司成功建立及应用的关键点。
(一)公司领导重视,公司全员参与
GX公司风险防控体系依据公司董事会决定成立,说明公司领导层极度重视风险防范工作。风控小组成员包括各业务部、职能管理部,每笔业务合同的经办人、部门主管、部门负责人都严格按照风险防控小组工作规则进行业务开展洽谈,把风险防控放在首要。通过风险防范各项措施,使业务持续健康进行的同时,也得到了业务部门的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
(二)坚持原则,严格把关
每个制度建立后,能否得到较好的执行是关键。公司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后,风控小组能坚持原则,坚决按照风险防控小组工作规则的规定和要求来开展实际工作,对业务部提交的不合格的资料清单文件坚决予以退回,要求业务部按照要求进行补充、完善、修正,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坚决不放松,坚定立场,严格按照公司既定的流程办理,不搞特殊化,把好风险防控的每一道关口,堵住漏洞,力保业务的稳定安全。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4
[关键词]保险;理赔;风险;防范
保险理赔是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发生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履行赔偿或给付的责任。简单的说,保险理赔是对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后提出的索赔请求进行处理的过程。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理赔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在保险理赔环节,存在着多种的风险,保险公司在处理理赔请求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赔环节中的风险,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理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1.保险公司理赔环节进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效率、高品质的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公司文化的直接表现,也是保险公司最大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理赔工作的优质性直接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信誉,是赢得客户信任和支持的法宝,直接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增加,是保险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需要。
1.2保险公司规范保险经营的需要
保险公司的经营在任一环节上的工作疏漏都会在理赔的环节中表现出来,这也就使得理赔环节的风险加大。加强理赔风险管理,能够将公司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公司及时发现风险,找出问题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说,理赔风险的控制也是对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检验的标杆。
1.3防止错误理赔和骗赔
保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骗赔案件,加强理赔环节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保险欺诈,降低错误理赔的发生率,是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免受损失的保障。
1.4有力的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
风险管理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为支持。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理赔风险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层出不穷的理赔纠纷反映出保险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因此,加强保险理赔的风险管理,对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2.保险公司理赔环节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赔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从现今保险公司理赔环节中的风险管理来看,在对理赔工作的处理上,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的认识,单方面的追求保险业务量的增加,忽视了理赔风险的处理。公司理赔部门缺乏既有过硬的理赔业务素质,又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理赔部门对理赔风险的研究也明显不到位,在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上缺乏认识。同时,受有限的风险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对于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水平较低,无法抓住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绝大多少的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上都缺乏系统、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即使有的保险公司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也常常因为营销业务的影响而流于形式,没能真正的贯彻落实,形同虚设。另外保险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过于原则性也使保险理赔的法律基础中存在较多漏洞,为理赔工作带来很多风险和纠纷。
2.2理赔环节内部控制不完善,对风险防范不足
保险公司内部理赔制度不完善、不明确,工作规范不全面,在进行理赔的处理中随意性强。在个别保险公司存在一人兼任调查和核赔两个岗位职务,这就给假理赔提供了契机,增加了理赔环节的风险。保险公司内部对理赔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个别理赔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为理赔工作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理赔的困难。理赔调查的不深入,调查手段和技术的落后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诉讼的风险。随着保险欺诈案件的层出不穷,也反映出了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方面认识不高,工作不到位。
3.保险理赔环节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3.1分层次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采用分层次的理赔风险管理办法,可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宏观监管,侧重于原则性,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对保险法加以完善,保证保险理赔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理赔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第二层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健全保险信息查询系统,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共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公司的理赔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第三层为社会监督,通过定期向社会披露保险理赔的信息,促进保险理赔的透明化发展,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第四层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险公司在内部建立健全理赔风险管理体制,明确目标,并将制度认真贯彻和落实,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目的。
3.2分流程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首先,对理赔流程进行规范。保险理赔工作从接到出险报案时开始,理赔过程包括理赔资料的审核、理赔调查、理赔金核定和理赔金的给付四个基本环节。理赔工作必须按此流程进行操作,每个环节都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严格按章办事,对资料认真核查,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其次,对理赔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采取专业化管理模式,对理赔的组织架构加以完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依据理赔流程设置岗位,并对权限有一定的限制。
3.3分险种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保险险种众多,其中以人身险为最主要的险种。人身险中又以健康险的波动最大,因此健康险也成为众多险种中理赔风险管理的重点险种。对于健康险的理赔风险管理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控制高风险地区。对于高风险地区可采用其它险种的捆绑销售、加强赔案调查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第二,强化内部管理。对于健康险的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于保单经营过程的始终,在续保环节,应根据理赔赔付情况,对不同的客户采取无观察期优待或加费乃至拒保等措施;第三,加强定点医院的管理。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保险公司与医院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调动医院主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意愿。
参考文献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5
关键字:财务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作为由企业集团组建,立足于集团、服务于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负着整合集团内部资金、为成员单位提供融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发展的责任。在企业集团快速扩张、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是财务公司防范金融风险、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对财务公司而言,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各自履行相应的职责,有效控制涵盖整个公司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公司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构建财务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五大模块:完善的组织架构、健康的内部环境和风险管理文化、科学的信息传递与风险管理流程、符合监管要求的审慎的资本管理、独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
一、构建适合财务公司特点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部门,对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和上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起决定性作用,承担最终责任。
财务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设立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等风险管理机构。
董事会是最高风险管理和决策机构,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督促和评价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董事会通常还应指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形成的风险管理文件提交董事会批准。
监事会负责风险的各种监督监察工作,全面了解公司的风险管理状况,跟踪监督董事会和高管层为完善内部控制所做的相关工作,检查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管理状况,确保配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
财务公司应当为全面风险管理设立与公司的经营规模、风险状况相适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要保证它的相对独立,要有高管层的大力支持,配备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风险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
二、培育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
财务公司应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植,积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的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绩效考核,培养公司所有人员的风险敏感度,把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融入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
当前先进的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以资本管理为核心;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统一;风险管理覆盖公司所有业务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实行“业务发展,风险先行“;风险管理独立权威;分散与集中结合,注重沟通交流等。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报告、风险控制、风险处置与补偿。
目前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企业集团内部吸收成员单位存款,为成员单位提供结算服务,向成员单位发放贷款,提供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办理委托业务等。基于此,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同时,由于财务公司受着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多个部门、多个层次的政策法规的监管,因此财务公司还要重视合规风险的管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性。
财务公司一方面要依据监管机构的风险评价体系,对自身的资产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性与流动性能力及市场敏感度等进行监测,同时也要对自身的风险如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财务公司的风险计量大多采用各种指标分析法、传统专家判断法等,近年来,对各种风险进行压力测试也是一种新的风险度量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重视。对风险的监测一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变化发展情况;二是根据风险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公司对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在选择这些风险应对策略时要充分考虑财务公司自身的性质特点、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效果。
四、同时满足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需要的资本管理
资本是财务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从外部监管和内部防范流动性风险来看,保持充足的资本都是财务公司安全运营的需要。财务公司应按照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按规定财务公司比照执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经营规模、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和资金运动规律,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并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充分防范流动性风险。
五、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内部审计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6
我国已成功加入WTO,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只有10余年成长历史的中国证券公司,不久将与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为了增强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和管理规范两手同等重要。就规范管理而言,无论证券监管部门还是证券公司本身都面临着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提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如何提高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本文从证券公司的业务构成着手,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证券公司的风险类型,并在对中外证券公司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应对措施。
一、从业务构成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
我国证券公司(指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有经纪、承销、自营、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根据业务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证券经纪业务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一般达到40—50%以上,因此经纪业务风险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主要表现有:
1.经营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性增强,二级市场行情波动对证券公司收益影响较大,当行情低迷时,固定成本(如通讯费用、场地租金等)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凸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结果显示,96家证券公司类会员只有32%被列为年检好会员,与99年相比在总体规模、盈利水平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仍有近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净资产低于平均水平,在资产经营安全性、合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拓展业务风险
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业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措施,面临较大风险:
(1)向客户融资。由于向客户透支资金的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变相透支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利用国债交易向客户融资等),有的还与银行共同协作,使融资行为不易被发现。(2)返佣。返佣使经营成本加大,一旦行情不好,返佣成为节约费用的包袱;返佣的帐务处理有的返还现金,管理漏洞较多;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规范管理的难度;同时返佣税金的收取有的只代扣了个人所得税,未扣所得税、营业税,留下了隐患。(3)提供担保。证券公司有的分支机构为客户贷款资金提供担保,因担保方比较隐蔽,只有在资金链出现断裂,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这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已十分严重。(4)三方监管。有的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一客户提供资金给另一客户买股票,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客户的股票,以保证另一客户资金安全),这是《证券法》不允许的行为,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一旦发生纠纷,证券公司十分被动。(5)业务创新。为追求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增加,证券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并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业务创新遇到来自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3.系统网络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是否安全可靠、网络是否便捷高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证券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及抗风险能力仍不容乐观。
(二)证券承销业务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项目周期长,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公司各项风险增大。
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研究不够,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遭受利润和信誉损失的风险。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错误,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或债券的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券商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或者在增发配股时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证券公司资金被大量占用引发财务风险。随着B股市场将率先成为全流通市场,B股承销业务将有较大发展,如果履行包销责任,还可能出现外汇风险。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过错,误导投资人,造成违规违法的风险。
(三)自营业务风险
作为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证券自营收入约占中国证券公司总收入的30%,但其风险却比较巨大。首先是市场风险,自营收益与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证券二级市场整体来讲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波动相对频繁,很多证券公司未建立有效的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面对相对较少的投资品种,证券公司无法利用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证券市场波动的系统风险,因此,二级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很多新的交易品种即将推出,但由于业务新、经验少,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它在能够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有放大风险的效应。“李森事件”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就是典型的案例。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追求自营业务收益增加,恶意炒作使股价震荡加剧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是《证券法》所严厉禁止的。一旦受到查处,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其他业务风险
在上述三大业务之外,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带来的风险在200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但是不少证券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时,还是违规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在操作不当时,易使应由客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承担实际的亏损。同时该业务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致使收益分配的品种单一、凭经验确定,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证券公司遇行情波动较大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欠佳。假设某证券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实际资产管理的资金100亿元。允诺资金的保底利润率是10%。按此计算,其年成本在10亿元左右,在大盘下跌20%,损失应超过15%达8.5亿元,加上公司自有的自营资金按10亿元计算,大盘下跌损失2亿元,则两者合计损失超过20.5亿元,对该证券公司来说已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因此,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一定要注意风险。不能盲目扩展。其他如国外证券公司获利丰厚的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在我国虽然也开展,但业务量较小,所以其风险并不明显。
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证券监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得以稳健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不仅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从认识、衡量、评价到控制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在惨痛教训中积累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组织架构上的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证券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如美林公司的管理体系:一名公司副总裁具体分管公司全面的风险管理事务,由其领导公司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修订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及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风险等。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风险与信用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未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但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亟待完善。
(三)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的证券公司对风险不仅能定性分析,而且能量化分析,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手段来定量分析风险。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不仅是证券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在中国,很少有证券公司对市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大多是仅凭经验判断风险,并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四)经营规模上的差距
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的现象。1998年全球十大证券公司平均资本(折合人民币,下同)为2334亿元,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分列一二位,资本规模分别为5618亿元、3448亿元。1999年底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90余家,累计总股本为286.56亿元,平均每家股本只有3.184亿元。这样的规模难以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面临较大风险的现状,更不要谈与国际证券公司竞争了。
三、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对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其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风险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证券公司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其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风险管理技术(或模型)是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首先是各业务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它包括风险所在、风险所引起损失的时机、可能发生的损失原因、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损失预测的可信度、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损失应对措施等。其次是整体风险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最终都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公司整体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安全性指标:对外担保比例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0%;自营股票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自营债券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等。(2)流动性指标:流动资产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30%。(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公司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2.风险控制:完善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1).经纪业务风险控制。公司要对营业网点合理安排,防止盲目扩张。建立和完善交易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操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部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加强财务稽核和现场监督。
(2).承销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业务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承销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执业水准。
(3).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自营业务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部门、财务资金部门、风险控制小组、投资决策部门等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决策系统中,投资决策部门是最高决策机构;研究部门对市场分析和投资品种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财务资金部门负责资金调拨、核算;风险小组对自营业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加强自营资金的管理;加强自营队伍建设;公司总部对整个系统的资金运作、自营操作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产保险公司逐渐兴起,但是财产保险公司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因而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且风险不易控制。本文对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全面推进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财产保险;经营风险;防范;化解
财产保险公司有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经营的主体业务是商业性质的财产风险。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多,财产保险公司因此应运而生,对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有着显著作用。但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且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难题。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此外,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经营风险显著增加,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效处理这些风险因素,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的经营和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类型
1.1管理缺陷所造成的经营风险
我们对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探讨,发现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人唯利是图,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的不法行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财产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正是由于内部管理和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谋取私利的行为屡见不鲜。财产保险公司由于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定价不准确,加剧了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在计算方面存在误差以及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所以最终导致定价不准,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保险定价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是定价不足造成的主要经营风险,公司的实际收益难以对风险进行补偿,从而导致支出大于收入,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分保加剧了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切实降低风险,往往采取分保的形式,即加强与再保险公司的合作,扩展风险承受力。尽管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但是正因为有了这道屏障,部分保险公司得过且过,在风险划定过程中不遵守基本准则,制定分保措施时也消极怠工,承保时未对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查。这些都是风险隐患的直接来源,一旦发生意外,保险公司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且,在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严重的地质灾害也会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包括严重人为事故、重大疾病灾害以及地质灾害等。最近几年,重大灾情在我国频繁发生,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对保险公司的考验。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所引起的风险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消除或者改变,保险公司要应对这项风险,只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灾害防范体系,加大对重大灾害的重视力度。
1.2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经营风险
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存在经营方式上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原因,而这就会加剧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与客户沟通的责任主要由业务员负责,客户的风险信息由业务员直接获取,公司管理人员将业务重点放在对业务员的效率和绩效考核上,管理人员与业务员所处的角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他们对于信息的着眼点及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信息不对称。由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承保质量低下。承保环节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实际效益。但是,保险公司及其业务人员获取风险信息的手段有限,承保环境日趋复杂,业务人员要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就不得不改变策略,被迫承保质量较差的标底。承保质量降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自然就会加大,阻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缺乏规范有序的理赔手续和环节。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尚缺乏健全的财产理赔体系,在对财产损失进行评估时缺乏科学依据,人为因素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理赔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和意见,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此外,保险公司缺乏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骨干人员极其缺乏,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假若不严格控制理赔环节,那么将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违规操作行为的频繁发生,最终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再次,道德意识差而造成的经营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投标人员在投保过程中由于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欠缺,也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投保人在签署具体的合同时,刻意隐瞒或者虚报关键性风险因素,将会在无形中加大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逆选择和欺诈两种形式。
1.3资产结构所造成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经过了经营体制方面的改革,经理人不再是保险公司的所有者而只是单纯的经营者,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企业效益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而且,保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争愈演愈烈,这为保险公司经营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无限制的增加投保量,降低投保门槛,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也为自身的经营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
2 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加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和隐患,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2.1建立健全核保和承保机制
第一,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核保制度。在对投保产品进行核保时要实事求是,从投保产品的基本特征和公司实际情况着手,选择切实可行的核保方式。第二,投保产品的生效时间、合同规范、保险费用以及适用人群等都是核保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要想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就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核保制度。可见,保险公司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自身特点为根本出发点,提高核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核保制度。
2.2保证保险产品的合理定价
加强产品定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对产品定价进行有效监管。就一般情况而言,保险公司在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时,要综合考虑预计损失以及经营成本等,以以往经验和数据为根本出发点,尽可能实现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公平、合理、充分。所谓公平,就是指保险公司要为风险高的投保人提供较高的保单费率,相应的,风险小的投保人也只能获取较低的费率;所谓合理,就是指投保人的费率必须合理;所谓充分,就是指保险公司在制定具体的费率标准时,要使保费高于支出和赔款,满足保险公司的盈利需求。费率市场化在未来将是时展的大趋势,但是我国财产保险行业起步晚,发展慢,市场竞争激烈,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费率的监管。
2.3优化保险投资组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工作即保险投资,保险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保险公司要有效预防风险,就要做到对风险分门别类,有的放矢。保险公司要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就要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配置。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保险业融集了大量资金,实现资金的良好运转,将会为保险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保险资金要增加投资机会、优化投资组合,就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运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资金投资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要有效防范投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比例控制和结构管理,对保险投资进行有效监管。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保险行业实行严格的管控,而保险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保险投资的管理。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拓展,保险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大保险监管和控制范围,不断优化保险投资组合,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4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保险价格的公平、合理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险公司要顺应形势,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价格风险对其经营所产生的影响。保险公司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进经营策略和发展理念,制定出公平、合理的保险价格,切实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5加强对道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管理,从各方面着手有效预防各类道德风险,加强各类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制度意识和职业道德,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将人为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实现预防风险的目的。
2.6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建设
财产保险公司要有效预防各类风险,就要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建设。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借鉴并引进外国风险管理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的风险管理理论。同时,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训的费用支出,定期对保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提高保险人员的风险意识。此外,保险管理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专门的风险管理资格证,从而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3 结语
在目前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经营风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发展策略,才能不断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切实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从而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以展业部门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 2012(10).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8
一、保险公司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
最新的管理理论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是管理层为了把错误降到最低,并有效进行监控而建立的对业务经营活动的检查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早在1997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制定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也包括保险公司。因此保险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内容,保险公司也必须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防止保险经营的失败;二是保证保险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防止利用保险进行欺诈;三是保证保险经营的效率,提高被保险人的利益。需要从政府、保险行业、社会等各个层面对保险公司、保险经营活动和保险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分为政府保险监督、保险行业监督和保险信用评级三个层次。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保险监督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监督,而公司内部控制则是内部的、自觉的监督。从要达到保险监督的目的来看,外在的监督只有通过公司的自我约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我约束是保险公司内在的、对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层次,而自我约束能力又取决于及时、有效的内控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与保险监督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内因和根据。
二、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授权、转授权制度基础上的分层次多级管理,并未明确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即内部控制还限定在业务项目如险种或部门层次上,缺乏采用内部控制
要素的观念,按照业务循环或作业流程来设计动态的内部控制机制,往往容易造成以下问题:
(一)保险公司不重视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目前,一些保险公司领导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识简单化。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由监察部门或审计部门对问题的事后监督和检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重视“亡羊补牢”式的事后监督,而轻视“未雨绸缪”式的事前防范,更忽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动态事中控制,因此出现事故、案件屡禁不止的现象。
(二)对业务流程的控制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保险公司的管理层认为规章制度既已制定,下面照章执行即可;还有一些管理者把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对立起来,认为加强了内部控制就会影响到业务的发展,把内部控制与公司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对立起来,缺乏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的意识。
(三)对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过于放松
具体表现在:在财务上重会计核算、轻预算管理;承保业务上重“风险”合规判断、重要素是否齐全,轻风险管理指导和风险的评估工作;理赔上重赔付速度,片面强调结案率和结案速度,轻理赔质量。
(四)缺少检查评估和具体处罚条例
据笔者观察,目前一些保险公司比较重视自查和各类工作的常规性检查,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划分不清、碍于情面或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等思想作怪,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文件通报也是“隔靴搔痒”,不能切中要害,更缺乏必要的处罚力度和连带责任的追究制和问责制,致使内部监督和控制失去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新时期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内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控制
在会计制度框架内建立适应公司的统一会计政策,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统一下级公司的核算口径,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同时建立内部审计,主要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审计委员会的领导。
(二)完善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业务流程体系
保险公司应抓好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环节;公司还应建立以核保、核赔、投资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坚持“双人勘查、交叉复核、分级核损、终审归案”的原则,防止假赔、骗赔案的发生。严格控制高风险、低流动资产比例,加强资产负债匹配和现金流量管理。
(三)着力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职、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力量聚集成为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内控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1.应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以此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2.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地预测,有效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3.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
(四)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保险公司应该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合作意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内外资保险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标。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加强合作,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1.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控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控管理的意识;2.应注重公司内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3.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4.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9
一、保险公司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
最新的管理理论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是管理层为了把错误降到最低,并有效进行监控而建立的对业务经营活动的检查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早在1997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制定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也包括保险公司。因此保险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内容,保险公司也必须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防止保险经营的失败;二是保证保险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防止利用保险进行欺诈;三是保证保险经营的效率,提高被保险人的利益。需要从政府、保险行业、社会等各个层面对保险公司、保险经营活动和保险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分为政府保险监督、保险行业监督和保险信用评级三个层次。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保险监督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监督,而公司内部控制则是内部的、自觉的监督。从要达到保险监督的目的来看,外在的监督只有通过公司的自我约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我约束是保险公司内在的、对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层次,而自我约束能力又取决于及时、有效的内控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与保险监督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内因和根据。
二、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授权、转授权制度基础上的分层次多级管理,并未明确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即内部控制还限定在业务项目如险种或部门层次上,缺乏采用内部控制
要素的观念,按照业务循环或作业流程来设计动态的内部控制机制,往往容易造成以下问题:
(一)保险公司不重视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目前,一些保险公司领导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识简单化。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由监察部门或审计部门对问题的事后监督和检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重视“亡羊补牢”式的事后监督,而轻视“未雨绸缪”式的事前防范,更忽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动态事中控制,因此出现事故、案件屡禁不止的现象。
(二)对业务流程的控制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保险公司的管理层认为规章制度既已制定,下面照章执行即可;还有一些管理者把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对立起来,认为加强了内部控制就会影响到业务的发展,把内部控制与公司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对立起来,缺乏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的意识。
(三)对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过于放松
具体表现在:在财务上重会计核算、轻预算管理;承保业务上重“风险”合规判断、重要素是否齐全,轻风险管理指导和风险的评估工作;理赔上重赔付速度,片面强调结案率和结案速度,轻理赔质量。
(四)缺少检查评估和具体处罚条例
据笔者观察,目前一些保险公司比较重视自查和各类工作的常规性检查,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划分不清、碍于情面或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等思想作怪,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文件通报也是“隔靴搔痒”,不能切中要害,更缺乏必要的处罚力度和连带责任的追究制和问责制,致使内部监督和控制失去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新时期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内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控制
在会计制度框架内建立适应公司的统一会计政策,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统一下级公司的核算口径,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同时建立内部审计,主要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审计委员会的领导。
(二)完善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业务流程体系
保险公司应抓好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环节;公司还应建立以核保、核赔、投资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坚持“双人勘查、交叉复核、分级核损、终审归案”的原则,防止假赔、骗赔案的发生。严格控制高风险、低流动资产比例,加强资产负债匹配和现金流量管理。
(三)着力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职、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力量聚集成为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内控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1.应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以此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2.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地预测,有效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3.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
(四)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保险公司应该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合作意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内外资保险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标。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加强合作,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1.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控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控管理的意识;2.应注重公司内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3.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4.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管理篇10
公证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在普及法律常识、法律咨询、调整人际关系、减少社会矛盾,规范民商行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公证的作用不仅在于其作为一项法定证明制度,具有事前预防和事中证明的作用,能够引导和规范民事法律行为、证明和确认权利义务关系、保全和增强证据法律效力,而且由于一名优秀的公证人必然也是一名高水平的法律专家,公证人还可以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中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如直接将上述两方面的作用结合起来,由公证来参与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就可以降低公司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成本,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防范法律风险的全新理念
从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来,法律风险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机制尚没有形成,因而,公司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司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公司最基本的要求。公司的各种行为如签订各类合同、对外投资、购销行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因此任何公司都要重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因此公司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公司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依法制定重大经营决策,切实将公司经营管理、纠纷处理等工作纳入规范的法制轨道。
公证制度是一种以预防为理念的制度设计,具有防微杜渐,完善法律行为,帮助公民、法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平衡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消除纠纷隐患,制止违法行为,减少诉讼的职能。因而,公证在民主法制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作用。按照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法》规定,与普通的见证相比,公证书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只要没有可以公证书的证据且公证书符合公证程序要求,那么对于公证的内容,在各司法程序中就可拿来即用。公证机构初步审查公证事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之后,对要证明的法律文书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法律意见,并依法予以证明。这种证明是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具有法律上的最高证据效力。
增强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注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会对公司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能理解到法律风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他们肯定会有意识地去防范风险。通过培训,要让全体人员,尤其是公司管理人员树立以下防范法律风险的全新理念:
1.“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公司的基础管理、投融资、合同签订、劳动用工等各项活动,都须严格依法进行,事先做好法律论证,发挥好法律部门的审核把关作用,做到未雨绸缪。
2.“加强法制同样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理念。公司通过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堵塞法律漏洞,有效地避免各种损失,实际上就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
3.“法律手段也是管理资源”的理念。要认识到加强公司法制建设,加强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是现代公司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公司维护自身利益、防范风险的需要,是加快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公司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营造和谐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公司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当前,公司法律风险的飙升速度远远大于风险防御体系的建设速度,更谈不上制度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很多公司出了事才想到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事务人员。分析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其核心问题就是决策草率,法律审核把关不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法律论证,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因此,要构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构建法律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
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公司应当也必须成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法律事务部门对外可对监管部门的立法、执法行为和监管意见进行参与和应答,对内可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公司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协调内部各成员之间的通力配合,这样从体制上把好了法律风险的第一关。
(二)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
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体系做保障。有效的管理,必须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运行,使公司的各项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1.要按照“无空缺、无冲突、无重叠”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流程制度、责任制度、行为制度、监控制度等公司运行制度。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公司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保障公司重要事项有章可循、决策有据、操作有序,杜绝因规章制度不健全而引发法律风险。可由法律事务部门牵头,建立、修订和完善公司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2.要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工作制度。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法律事务工作制度,规范法律事务工作流程,可发现、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升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的专业管理能力。
(三)要建立健全法律部门参与机制,构建法律风险防范的监控体系
公司要在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理念指引下,着力加强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原则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把法律监督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事先预防是基础,事中控制是关键,事后救济是手段。过去法律事务工作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打官司”,因此常常是充当“救火队”,而不能为公司筑起防范法律风险的“防火墙”。防范法律风险要按照“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为辅”的管理原则,加强对法律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前瞻性和计划性研究,强化事前预警意识和防范措施,关口前移,重点前置,从研究和发现法律风险的成因入手,尽早认识和消除风险根源,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杜绝简单的事后补救。
三、营造良好的公司风险防范环境
良好的风险防范环境是公司实施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保证。因此,为公司防范法律风险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公司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信誉度,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从长远考虑,公司若想建立诚信体系,必须将诚信与公司文化紧密相连。只有通过公司文化建设,营造公司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公司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要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核心价值理念纳入公司文化管理,形成有利于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
四、公司风险防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公司负责人是将依法治企理念具体化为公司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公司法制建设工作的力度。只有公司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加强公司法制建设、防范法律风险对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逐步增强,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主动做到依法规范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主动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才能取得突破。
(二)机构人员到位是基础
公司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工作人员,是加强公司法制建设、防范公司法律风险的重要组织基础和保障。
(三)制度机制健全是保障
加强公司法制建设,防范公司法律风险,重在形成机制。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是公司法制建设工作的核心。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也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着有利的内部制度环境。特别是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贯彻执行,不仅能够明确法律事务机构及人员与其他业务部门在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为法律机构开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公司法律风险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转变提供重要保障。
(四)借用外脑是有效补充}
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1
摘 要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量的中小企业成立并快速成长,现已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经济群体之一。中小企业因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资本积累有限信誉较低,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此,第三方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发展,融资性担保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卓有疗效的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融资性担保公司高财务杠杆的经营特征就决定了其自身相比其他企业拥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同时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很可能使得融资担保财务风险转化为全国性金融风险。所以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融资担保公司 财务风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的大部分企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在上述背景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级低。2010年由中国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规章,《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只是作为一部部门规章,到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
2.监管责任不明确。国务院于2009年《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同意建立由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地方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风险处置和监管。国务院2009年《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根据以上两部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是一种两级双层监管模式,对其监管缺乏统一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二)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例如岗位分工不清,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没有建立,超越审批权限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尚未对承担担保业务时的重大决策失误以及不执行审批流程的部门或个人的责任进行追究;保后监管制度尚未建立,未及时对担保客户进行风险控制等。
2.缺乏相应的财务风险意识和专业人才。近几年国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量持续增加,公司规模也不断壮大,公司内非常优秀的金融专家和法律顾问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的财务风险意识却相当缺乏,懂得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能够真正的意识到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防控财务风险的公司不多,只利用风险控制部去协助防范诸多财务风险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往往不在少数,其实并未看到在源头上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二、降低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立法层级,明确监管责任
由于《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承保行动约束力并不强,一些担保公司仍在进行违规担保,同时由于监管责任的不明确,对违规担保的惩罚措施不统一,并未形成应有的法威。为此必须提高融资性担保的立法等级,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文件,以此来规范担保公司的承保行为,降低财务风险。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要参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结合公司的业务范围,确定上述人员的任职资格,一般工作人员除要参照上述规定外,还要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岗位职责要求,确定具体的任职资格。
(三)做好对受保公司的保前调查及保后风险控制
企业在担保前要充分对被担保的企业或项目进行保前客户信用评级,这种方式可以直接避开为其提供担保。担保公司既然承担了对受保公司的担保业务,那么也就有可能承担被担保公司无法偿款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对受保公司的保后风险控制就非常重要。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2
关键词:保险公司 财务风险 防范
保险公司作为专业化从事风险聚集、风险分散和控制的经济组织,依据大数法则经营风险,在一定意义上风险是保险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同时作为一个金融企业,保险公司因其业务特性具备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其中2014年新华人寿、平安集团、太平保险高达93%。外来资金规模远超自有资金,直接表现为保险公司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实际财务受益与预期受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即财务风险。从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巴林银行倒闭”,到日本的互助生命保险公司宣布进入破产程序,再至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中破产倒闭或寻求政府破产保护的AIG、ING、大和生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精确剖析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据此制定具备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日益成为保险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剖析
(一)经营成本控制不力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行业的全面复苏,业务规模及经营主体增速显著。截至2013年,我国实现保费收入1.72万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率达11.2%,位列全球排名第四位,保险公司由2004年的68家增至174家。行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的是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处于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中,经营主体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通常会在手续费、渠道维护、销售促销等环节违规操作,直接增加公司经营成本。以产险公司的财务分析框架图(图1)可以看出,在投资收益不理想的环境下,综合成本率是决定财险公司业务盈利能力的最核心的财务指标。因此,经营成本的管控不力,直接制约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削弱对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投资收益亟待提高
2013年保险业在险资运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包括多元化投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共实现投资收益3658.3亿元,收益率5.04%,同比增长48.7%,属于近年来的较好水平。但纵观2008-2013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平均水平,仍低于寿险产品5.5%的精算假设(图2)。
由图1可知,投资收益作为净利润的组成部分,其状况优劣直接改变公司财务风险水平。首先,保险行业作为国家“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通过管控风险为社会经济提供保障和支持,因此为确保险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的协调,监管机构对险资的投资领域及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保障保险行业经营稳定性的同时制约了险资的投资收益率;其次,国内资本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及监管漏洞,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多采取谨慎态度,导致投资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保险业属于负债型金融企业,险资尤其寿险公司具备长期性的、稳定性的特点,对于资产和期限的匹配性要求较高,多用于中长期投资。而我国的保险公司不论来源和期限长短,资金多用于短期投资上,直接制约了险资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再次,保险行业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及保险公司的金融综合化发展趋势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及财务分析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而保险行业处于整体人才匮乏阶段,加剧了公司财务风险。
(三)内部控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近年来保险行业呈现膨胀式发展,保险公司规模快速扩增,不可避免的凸显诸多问题,存在于承保、核保、查勘、理赔等多个环节,且目前财务大集中的管理模式被行业普遍采纳,导致内部财务管理及监督制度不完善,如预算管理的流于形式、资本金提取不足、责任准备金提存不实、单证管理存在漏洞等,削弱公司经营者对财务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管控能力,助长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保险金融化、集团化作为保险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目前已形成一批保险金融集团(表3)。保险金融化在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切实加剧了保险公司财务的管控难度,综合化经营增加了风险在各集团内部机构中传导的可能性,并体现于财务报表中,造成额外的财务损失,诱发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业务类型\&旗下主要控股或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小额消费信贷\&银行业务\&平安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投资业务\&平安资产管理、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期货、平安大华\&中国人保\&保险业务\&人保产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中国人保(香港)、中盛国际保险、中人经纪、中元经纪\&投资业务\&人保资产管理、人保投资、人保资本、华闻控股\&中国人寿\&保险业务\&人寿养老保险、人寿财产保险、人寿保险\&银行业务\&广发银行、民生银行\&投资业务\&中信证券、中诚信托、人寿资产管理\&中国太保\&保险业务\&太保寿险、太保产险、太保养老保险、太保香港、太平洋安泰\&投资业务\&太平洋资产管理\&]
(四)巨灾风险防范缺失
我国地处全球二大灾害带,受全球地质构造、气候等影响,属于地震、暴雨等巨灾风险多发地带,且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损失巨大。然而我国巨灾保险基金制度不完善、再保险市场起步晚且规模小、巨灾风险证券化能力不足,导致保险行业遭遇灾难性事故时力不从心,2008年我国雪灾共造成经济损失约1516亿元,保险公司实际赔付金额为50―60亿元,只有约5%的经济损失获得了保险赔付,而2005年美国因“卡特里娜”飓风致损约1000亿美元,保险公司最终赔付金额占损失金额的30%以上。巨灾风险应对能力确实不仅无法体现保险行业经济补偿及社会管理的职能,更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造成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突发巨灾风险,防范巨灾风险引发财务风险,是我国保险业应着重关注的研究点。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财务风险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内部各类风险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组织结构以及顺畅的运行机制,才能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一)深化改革经营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价格战来争夺市场只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要改变保险公司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控制经营成本,唯有提高风险意识、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整合公司及市场有效资源加以利用,密切关注市场导向,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产品差异化创新和渠道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保险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同质化严重是其显著特征,要将业绩的增长点及避免财务风险放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和低成本的营销渠道上,具体表现为产品和营销渠道的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保险和金融服务。深化改革经营体系,转变经营思维,才能在业务领域占领绝对优势的同时具备健康持续发展发展的特质,从而有效规避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财务内控机制
通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统一财务预算指标计算口径、制定短期、中期及长期财务计划;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现金流动性进行全面跟踪监控,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加强日常财务审核及授权工作,严格通过符合流程的授权书来明确相应事宜的开展与可用资金的额度,明确管理各层级的控制权限,提高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效率;严把单证及原始凭证管理,所有有价单证由总公司统一生产及配置,并采取严密的防伪措施,不定期抽检,定期盘查存货,确保有价单证的各环节数量核对无误,并对人采取内外呼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的评价与监控机制等措施,通过建立财务管理系统,推行财务人员日志管理,系统考核,以期从制度、考核等方面防止各类风险的产生和扩大。从根本上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管控。
(三)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伴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险资在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已逐渐成为债券市场第二大投资主体以及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资金提供者。至2014年年中,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达9.4万亿元,资金投资运用余额为8.6万亿元。长期以来,针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领域和比例,保监会及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条文(表4)进行不断探索改革,最新颁布的保险“新国十条”专门提出要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进一步合理拓宽险资运用领域,提高险资投资收益率,发挥险资的独特优势,为实体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表4 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条文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9号\&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79号\&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79号\&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58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12〕59号\&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60号\&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61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保监发〔2012〕9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保监发〔2014〕13号\&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意见\&国发〔2014〕29号\&]
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出台,在合理有效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的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投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考验。保险公司应通过建立健全公司的风险管控体系,做好复合型人才储备工作,充实资本金,全面提升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抵御及承受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切实有效降低公司运营财务风险。
(四)增强巨灾风险应对能力
巨灾风险的突发性及损失巨大的特征决定了应对其所引致的财务风险不仅要决策者政策上重视,更要经营者战略上突出。一方面需要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将保费收入按照适当的比例逐年滚存,应对突发巨灾风险,并推进巨灾风险证券化,通过巨灾债券、期货、期权、互换等方式,力争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风险的分散;另一方面经一步规范再保险业务,作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和良好的制度保证,再保险也对规范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行为、控制内部财务风险有帮助。因此要将再保险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同时加大人才和资金投入,和高校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契合我国保险业走出去的国际化、多元化战略规划,从根本上改善财务风险的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龚宁霞.保险公司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浅谈[J].财会天地,2012
[2]杜应生.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4
[3]余依娜.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
[4]杨业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隐患及对策探讨[J].管理纵横,2012
[5]朱美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治理策略[J].现代商业,2014
[6]汤倩颖.浅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J].企业管理,2010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3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管理与控制 防范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必须面对着极其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公司因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使财务活动遭遇到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得经营的绩效风险性大大增加,从而造成财务风险,甚至可能倒闭。因此,科学系统地对财务风险引发的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指导上市公司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加强风险控制能力,保持公司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并在未来面对相似的危机时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筹资管理不当,资本结构不当,导致负债过多
许多上市公司负债比例过大,到期无力偿还,从而引发财务危机。这是由于筹资不合理,造成资本结构不当而引起的,即公司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资本结构对公司的财务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公司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2、公司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流动资金短缺、甚至断流
流动资金是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血液和命脉,是各项决策的财力支持,决策的失误会直接导致流动资金短缺的危机,引发财务风险。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失误、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对外担保带来的财务风险、盲目的多元化战略等都会使企业走上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危机的道路。
3、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风险应对能力差
风险应对能力差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研究难题。面对财务风险时,如何化解财务风险和处理财务风险后的遗留问题,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今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
4、上市后的更多责任,导致公司财务压力大增
上市公司的经营与业绩将对更多的投资人负责,即公众股东。而经营业绩和股东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着公司股价的涨落。也因此,上市公司接受更大群体的监督,财务信息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这使得公司不得不在股利政策上花些功夫,从盈余中留出一部分发放股利,并支付高成本的披露费用,造成财务压力。
5、利率的变动,导致利率风险
既然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运用了债务筹资方式而产生的丧失偿付能力的风险,那么在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中,债务利息或优先股股息等固定性融资成本是一个基本因素。因此,利率是一个基础性因素。而公司在负债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等影响,贷款利率时常发生增长变化,而利率的增长必然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
三、规避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1、控制资本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公司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也可以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却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因此根据公司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非常重要。在筹资管理方面,上市公司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负债规模,在债务利息率低于投资利润率、合理确定借款额度和还款期限、采取最佳资金来源结构的前提下,权衡成本和收益,适度负债以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要合理搭配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以达到最理想的资本结构。
2、健全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和体系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结构,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切忌主观臆断,对每一种可行方案都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这样可以使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避免因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中,可以通过公司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公司可以与其它公司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公司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
3、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能够正确地处理财务预警权和经营管理权的集中与分散关系。可以细化为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保证监督控制能力,明确会计和财务的分工,并且确保企业经营者不干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等。此外,公司还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以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与监督。
(2)科学化应收账款管理
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预防、监督回收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收款安全,一方面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政策;另一方面建立分工明确、互相牵制、责权分明的应收账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4、采用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和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可根据自身行业性质和特点,以及持续经营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考虑影响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因素与市场反应,选择适合公司的、稳定的股利政策。其间应当综合考虑契约和法律法规等法律因素、变现能力因素、偿债需要因素、资本成本因素、资金需求因素、财务信息的影响因素、股东投资目的因素等。
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证券主管机关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现状来看,应当将强制披露制度与自愿披露制度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对年报信息进行再次分类以实行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
5、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
规避利率带来风险,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是一个普遍使用并效果良好的途径。通常是由财务部门编制资金预算计划,它由资金预算收入、资金预算支出两大主体内容构成。其中,资金预算收入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净增加额;资金预算支出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投资所需资金支出。通过编制公司年度资金预算计划,能够明确公司年度资金运作的重点,便于公司日常的资金控制,把握资金周转“脉搏”,节约公司融资成本,避免盲目贷款和不合理存款等情况的发生,即使出现利率风险,也可以及时调整,从容应对。
6、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首先,要抓好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再次,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最后,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2)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警示。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其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更为严峻,上市公司更是首当其冲。此外,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变化,上市公司面临着更加不确定的经营环境、更多的风险因素、更为激烈的竞争,以及更为严峻的生存发展挑战。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上市公司只有具备了充分识别风险的能力,才能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应重视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使公司在重重风险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郁蓓: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2] 许学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的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88).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4
【关键词】保险公司 财务管理 资金时间价值
一、财险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及模式分析
(一)财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
我国财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经历了从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演变过程,其中追求价值最大化已成为现代保险业财务管理目标。从物的层面看,财险公司价值最大化不是其账面资产的总价值,而是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它有利于一级法人管理模式的各财险公司总分支机构统筹安排长短期经营规划,合理选择资金资本投资方案以科学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等。从人的层面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能有效改善保险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充分调动各岗位职工的工作能动性与创造性。
(二)财险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财险公司主要存在“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财务管理模式。
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的各种经济财务决策需上报给母公司并由其进行决策,母公司控制企业的经营与预算,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决策并只拥有一部分的决策权。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母公司统一决策并统一调配发展方向,下属子公司必须执行,从而能更有效地调动公司的有限资金,降低公司的风险、行政资本和资源,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但是这种模式会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灵动性与创造性,并且在母公司决策出现偏差时会波及到所有的子公司,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
2.“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管理与决策进行适当划分,母公司只确定一个正确的整体方向。这种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子公司充分发挥灵活性,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动态以快速决策,从而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但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母公司的财务调控职能,很难统一协调指挥以形成一致意见,往往造成难以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
二、财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操作不规范
财产保险公司具有“收取保费在前、费用支出赔付在后”的特殊性,并且由于二者时间上的差距容易导致各会计期间收益费用分配的不合理;加上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可选择性,容易产生会计人员按主观意愿进行随意操作,也加大了会计信息失去准确性的可能性。
(二)预算方式缺乏实效
我国大部分财险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有些财险企业虽然建立了预算体系却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并且,由于保险业层级建设的复杂性,难以在各层级与部门之间展开预算管理理念,从而导致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各部门之间为了争夺预算资金产生很多矛盾,使得预算管理难以有效的贯彻实施。
(三)信息管理系统比较滞后
当前我国大多数财险公司没有建立成功的电子商务,没有充分运用银行电子支付系统,现有各营业网点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尚未形成网络化管理,从而不能实现信息与数据的有效共享。有些基层财险公司的业务处理与财务处理没有实现标准化与系统化的电子处理程序,导致存在业务、收付费、记账、统计与分保等环节信息的重复录入、数据人为调节,从而不能适应保险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
(四)尚未形成完善的资金管理系统
当前国内财险公司尚未形成有效地资金调配、使用与运用系统,单位各机构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科学的资金管理和调控手段,缺乏有效的资金收付控制制度,并且对各网点及各级公司日常需要的业务周转资金缺乏科学的界定,从而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了资金的管理成本。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转变观念、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员工素质和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出发,从而构建科学、健全的财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促进其竞争实力的增强。
(一)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
全球化背景下,财险公司应当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最优效益理念和资源合理配置理念等全新的经营理念,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密切关注企业内外经济动态,将企业各种经济要素与财务管理体系密切协调。此外,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借贷关系普遍存在的条件下,财险公司的管理层应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并将其充分有效的付诸于经营管理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费用、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如,财险公司可利用其较好的社会信誉以及国、地税局对其缴纳税费的宽限,将应交税金挂账缓交并进行更好的短期投资,从而有效降低机会成本、增加收益。
(二)强化员工素质,形成全员理财格局
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财会人员相关培训与考核计划,督促会计人员积极更新会计理论知识并不断充实自身的会计实务操作。另一方面,财险公司要严格依据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与制度的规定,规范设立账簿和会计科目,规范经营日常保险业务,严禁越权经营、账外账、挪用和垫支保费等违纪违规行为。此外,财险公司还应实行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通过对预算指标的动态分析与监控校正,真正达到预算管理的期望值。例如,某财险公司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实行业务处理系统、收付费软件和财会软件等系统的无缝连接,有效保障了经营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从而为贯彻落实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基础。
(三)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手段
财产保险公司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其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常见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分析,从而进行风险的整合与管控。
1.有效管控承保风险。财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即在公司可容忍和承受的风险状态下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因此,财险公司应当设置科学的风险管理平台,对企业面临的各险种尤其是主要险种的平均费率、折扣率、标的均保费、签单保费实收率、险种搭配、保额限额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并据此建立主要经营指标的风险预警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核保政策和差异化的核保规定,从而实现对承保风险的动态监控。
2.严格管理赔付出口。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最大的经营成本,财险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严格控制出口:一是降低人为道德风险,公司应选聘有资格的理赔工作人员并进行定期的岗位轮换,不断强化对理赔职业道德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提高查勘定损和理算核赔人员的责任心以降低人为道德风险。二是降低自然风险,财险公司要加强对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等风险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减少保险标的事故发生率及损失。三是降低理赔过程风险,财险公司要不断完善并贯彻落实双人查勘制度、第一现场查勘制度、医疗专家审核赔案制度、大额疑难赔案调查回访制度、理赔人员约束制度和理赔业务分析制度,从提高制度执行力上有效堵塞理赔漏洞,真正达到查勘、定损、定责准确无误的工作要求。
3.充分有效的利用分保技术。伴随保险业快速的发展,保险市场面临着更复杂的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充分有效的运用法定、协议、临分、企财险超赔、巨灾超赔等分保方法和政策,从而科学地转嫁风险,促进公司各级机构的良性运作,扩大自身业务的承保能力和影响力以切实提高经营业绩。
(四)利用EVA分析法完善财险公司的评价考核机制
一方面,财险公司应将EVA指标合理分配到各业务单元,并以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各业务单元真实业绩的依据,从而将企业资金真正投入到创造价值的机构与业务中,实现规模扩大与提高效益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财险公司可以运用“EVA中心法”和“EVA驱动因素法”两种方式对部门进行单独的业绩评估,从而强化部门经理最大化其直接可控的业务价值的能力。此外,财险公司还应建立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从而实现在给具有高业绩的管理者提供奖励的同时能有效削减管理者从事短期行为的动机。
四、结论
随着国内财产保险主体的迅速增多,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各财产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强化员工的综合素质和风险理财意识,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手段以有效识别、分析与控制风险,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并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代慧芳.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07).
[2]夏瑞珍.保险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作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5
关键词:寿险公司 财务风险 管控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风险的防范措施越来越完善;同时随着保险业规模的扩大,保监会也加强了对寿险公司内部的控制和监管,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从而促进寿险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但是,寿险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寿险行业的发展。目前,寿险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财务会计风险和资金风险,财务会计风险涵盖会计基础工作、会计要素、财务信息报告和财务处理系统等环节;资金风险主要指的是寿险公司资金运用过程和流转过程中的风险。
1.寿险公司财务风险
寿险公司财务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监督机制和税务风险这三个方面,所以,要加强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管控,必须加强对这些财务风险点的管控,提高寿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寿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寿险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
1.1寿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风险
我国的寿险公司发展比较晚,而且还有很多人对寿险公司存在诸多误解,很大程度的阻碍了寿险公司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对寿险公司的支持,人们对寿险公司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寿险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寿险公司在财务管理体制还存在这几方面的风险点,第一,财务垂直化管理风险,寿险公司为加强对分支公司的监督管理,主要实行的就是财务经理委派制,但是委派人一般都是由分支公司自行选拔,削弱了委派人行使职责的独立性;第二,目标不一致,寿险公司中总公司和分支公司的发展目标不一致这也是现在寿险公司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寿险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执行力度。第三,财务预算和考核机制不合理的风险,寿险公司对公司的管理层一般实行的是年薪的制度,对分支公司的绩效考核主要通过保费来进行综合计算,虽然,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激励约束问题,但是,很大程度的导致总公司和分支公司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寿险公司的费用管理不均衡,形成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2寿险公司的财务监督体制风险
财务监督体制主要指的是对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为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从而保证寿险公司的股东利益不受到损害、公司的资产安全以及盈利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寿险公司财务风险中监督体制的风险点存在于监督机制的完整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寿险公司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会出现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财务监督不力,定期检查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寿险公司的会计核算水平不高以及财务会计报表出现严重受损的情况。
1.3寿险公司中的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作为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点主要指的是税务责任中的一种不确定性。寿险公司被税务部门检查,承担过多的税务责任,例如补税和罚款等。不少寿险公司发展过程中缺乏税务风险意识,对税务风险控制力度比较弱,所以,税务风险也是影响寿险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4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风险
由于我国寿险行业的起步比较晚,导致现有的寿险公司投资品种比较单一,投资期限比较短,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工具,寿险公司的投资品种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对投资时间的限定也不能达到客户的需求,保险资金的运用难度比较大,寿险公司的风险也在加大,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失配现象相当严重,保险资金的安全和收益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资金运用风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寿险公司中资金运用的决策不具备前瞻性和科学性,决策的被动性和随意性也非常突出。第二,投资资金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寿险公司在资金组织结构、决策、运作、控制和管理上都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寿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的出现。
1.5寿险公司中资金运转风险
寿险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增加客户资源,收取保费,理赔支出等,这种资金运作方式的导致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大,人工资金的划拨调转不及时,造成资金成本增加和公司资金周转不灵等情况。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分支公司出现财务问题不容易发现,财务风险也会增大。
2.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点的管控方法
2.1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寿险公司中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首先,寿险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寿险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中,严格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工作,提升寿险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证明,从而提高寿险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其次,在寿险公司中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公司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岗位工作手册,对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各个风险点进行严格的控制。
2.2建立分级财务机构体系
为加强寿险公司财务会计风险点的管理,必须加强对分支公司的财务会计风险点管理。寿险公司应该建立健全财务机构管理体系,在每一个分支公司中都建立财务机构体系,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当然,分支公司的分级财务机构必须接受总公司财务机构的定时检查,从而保证寿险公司的财务会计安全,为寿险公司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在寿险公司中要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主要是对总公司和分支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财务人员也会进行考核,通过对分支公司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进行考核,可以提高财务综合管理的质量和财务核算工作的质量,将寿险公司的利益和工作人员的利益联系起来,能够有效的提高寿险公司财务会计工作质量,有效的规避财务会计风险。
2.3完善资金运用机制
寿险公司资金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证理赔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保证寿险公司的资金灵活运转,为寿险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为寿险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寿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寿险公司的资金管理机构中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制定科学的投资机制,严格理赔程序,控制和降低投资风险,对涉及资金的人员、岗位和权限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优化寿险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
3.结束语
总之,现阶段寿险公司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寿险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必须对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点进行严格的管控,实现我国寿险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小林.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6):45-50.
[2]朱清香,宋欣欣,田亚雷等.我国寿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J].河北企业, 2010, (12):44-45.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原因;防范
一、概述
按照财务管理过程及内容,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以及现金流量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人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的可变性。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人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而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销售实现原则不同而产生的财务困难。如果一个企业现金缺乏流动性,就意味存在无力履行己到期的付款义务的可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了解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应积极采取应对和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应对外部经济条件变化的能力不足
在公司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公司面临的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会对其财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公司做出的财务决策受到其财务管理经济环境的外部约束,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变化和要求。财务管理所处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走势、产品供求、物价水平以及汇率波动等,它们的复杂多变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公司的财务风险往往源自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这些公司无法掌控的外部因素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
2、公司经营不善、投资决策失误
公司财务决策失误集中表现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在新产品投资项目决策中,财务决策部门忽视了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没有认真的去搜集全面真实的成本信息,没有去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产品需求,导致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在项目实际运营中,由于对收益的错误预期,使得难以按期收回固定投资,公司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减少了公司的投资效益,降低了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使公司处于更大的财务困境之中。
3、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日标,盲目扩大财务杠杆比率,歪曲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资本结构严重不合理。公司过度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比率,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过高的负债比率使得公司借款的风险溢价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导致公司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当公司用自有资金所创造的正常利润难以弥补借款利息时,公司财务状况就会恶化。
4、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公司没有建立成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使得资金管理混乱无序,财务信息传输滞后和缺乏准确性。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缺陷,导致当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时,公司财务管理系统缺乏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无法科学的预见财务风险。同时,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混乱,在管理和使用资金时权责不明,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管,从而造成资金使用缺乏效率,极易发生资金流失,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使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1、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及风险降低机制。企业对理财的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在保证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风险的目的。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项目投资,企业可以寻找投资伙伴,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而投资风险损失分散了,降低了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公司财务风险与其资本结构与理财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规避财务风险。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筹资决策,公司在筹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有关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长期筹资决策中保持该最佳比例。公司筹资决策需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筹资对象、筹资金额以及筹资期限。管理者应权衡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与筹资对象,恰当的筹资金额和筹资期限有利于公司降低偿债压力,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
4、增强企业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虽然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但公司难以预见和无法改变这种外部变化,无法对其施加直接影响。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并非无所作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趋势,通过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可以把握环境可能将要发生的变化,预测公司将要面临的风险。针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公司应制定多种应变措施,对财务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适当调整,从而增强公司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能力,减少环境不利变化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冲击,以此降低企业面临的外部财务风险。
5、加强财务风险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企业在实施某一方案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可能获得的利益,又要兼顾风险,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分析,运用概率分析法、风险决策法、弹性预算法等,制定留有余地的管理办法,保证发生意外时企业能有效应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计算、监控企业财务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现的偏差,有效遏制不良事态的发展,将风险降到可以控制的程度,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对于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应及时消化处理,若长期挂账,势必给企业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6、加强日常资金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需要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根据企业自身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收支活动,使企业能保证日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并且在还款和分红付息期到来时,及时筹措和调度资金,以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赊销商品之前应该确立信用政策。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控制好日常管理,有利于确保信用政策的全面落实。建立信用限额管理制度,信用额度是指企业给予某客户赊购商品的最高额度;做好账龄分析;加强对坏账的管理。严格审批坏账损失,防止各种弊端的发生,积极参与客户破产善后事宜,尽量减少损失,仍然要关注逾期未收回的已作坏账核销的应收账款。
四、结语
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的各项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财务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很多方面,而其防范的方法也会因为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正确分析和防范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在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威胁的同时,又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邓长才.浅谈企业财物风险与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6):31-33.
[2]胡姝婕,刘浩.浅谈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16.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7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对策
1.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含义
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的一种经济实体,其财务管理风险的概念同一般企业是基本相同的,指由于公司在财务活动组织及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中受到各种确实存在且不能消除、难以控制或预料等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司财务成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偏离,而致使公司蒙受损失,降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1.2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
保险公司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点是,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单位,其风险的发生以及发生所致损失的大小,具有确定性和偶然性。根据保险公司经营的这一特殊性,可知保险公司资金流动主要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运用和分配等四个环节。
通过以上对保险公司的货币资金在财务管理各经营活动环节的运动过程分析,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结构不合理,公司偿付能力受到影响。资本在保险业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资本额的高低代表公司的财务能力和风险的承担能力。筹资决策决定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如果公司使用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的比例不合理、债务期限安排不合理等,将导致公司所有者权益下降、公司不能到期偿付债务等风险,从而使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稳定性。
(2)资金运用不合理,投资风险较大。保险公司属于负债经营,即先向保户收取保费聚集庞大资金,保费最终要实现对被保险人、受益人的返还。保险资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保险资金运用要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同时要兼顾收益性和流动性两大原则。倘若保险公司投资未遵循风险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将可能由于资金运用不当,在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结构不合理而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
(3)呆坏账过多,资金回收风险大。保险公司为争取顾客投保、收取庞大金额的保险费,有时会采取延迟收费、业务员代垫保费或接受远期票据等承保优惠。从而导致公司产生了较大额度的应收保费。若保户信用良好,能够按约定期限向公司缴费则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反而可以协助公司争取到顾客;但若公司对拖欠保费的保户催收不利而且保户财务有困难,则极易形成呆坏账,从而导致公司资金回收风险、现金流量减少。
2.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财务管理风险,要想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管理风险,应先了解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其中保险公司中不同的财务管理风险具有不同的成因,以下从筹资环节、投资环节、承保环节、理赔环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2.1筹资环节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
筹资决策决定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若筹资决策不合理则易引发筹资风险,比如筹资规模与投资规模不相符、筹资方式的选择缺乏合理性、筹资结构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筹资期限的确定缺乏合理性等,将导致公司不能到期还债、公司所有者权益减少等风险。
2.2投资环节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
保险业庞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保户缴纳形成的保费收入,这一特点决定了保险资金运用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兼顾收益性和流动性。所以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保险公司
是否取得投资收益。同时投资决策失误会导致投资风险,具体表现为:对被投资方信息未进行详细了解、对购买股票等投资方式的选择不当和分散投资风险方式的选择不恰当。
2.3理赔环节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
理赔环节包括赔付支出环节和准备金环节。首先在赔付支出环节引发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理赔运行和管理水平不高,与公司业务发展不相匹配;(2)费率下降、承保风险责任增加增大了理赔环节的压力;(3)理赔管理体系问题较多,如理赔环节层层管控环环漏损,各级机构责权利不相匹配或内部监督机制运转不顺畅等助长了理赔管理风险,加大里理赔成本的支出。其次在准备金核算环节,大多数保险公司准本金账务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准本金充足率较低,严重影响财务管理的稳定性。
2.4制度建设环节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对于一个一个以资金运动为主体的保险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保险公司内部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会间接地引发财务管理风险。具体如下:(1)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财务关系混乱、公司各子系统责、权、利不相匹配;(2)公司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3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管控对策
针对不同的财务管理风险,成因不同,相对应的管控措施也不同,以下根据上述引发财务管理风险的各环节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筹资环节的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筹集的资金主要包括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其中筹资活动是公司理财活动的首要环节,所以加强对筹资风险的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起点。加强筹资风险管理,主要从有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角度来配置公司的资金结构,主要通过合理配置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比例,降低因筹资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财务管理风险。具体而言,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公司要树立全员风险意识,正确识别风险,做到预防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2)通过合理配置筹资结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并建立有效的、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3.2投资环节的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资金的运用首先要以安全性为主,兼顾流动性和效益型的有机统一。为全面提高资金运用的竞争力,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具体提出以下措施:首先,根据公司的营销战略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合理确定投资资金的需要量,并在满足公司日常经营的需要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各项投资资金的比例,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其次,正确确定风险和投资报酬率的关系,以达到对证券投资等其他投资的风险管控目的。
3.3理赔环节的风险管控
该环节具体包括赔付支出环节和准备金核算环节。针对不同的环节,具体提出不同的风险管控措施:(1)赔付支出的风险管控:本环节应该以“短期有效、长期有力”的原则,提出相关有效的措施,具体如下:①加强成本控制能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明确理赔地位,并及时发现、控制好理赔的关键风险点。②按照“集中管理,分级授权”的原则,建立并完善理赔管理模式,加大赔付成本风险管控力度。③创建内控合规文化并大力宣传,同时构建理赔监督体系,如对核心风险点实施IT系统控制等。(2)准备金计提的风险管控:为提高准备金管理水平,减少因准备金计提不准确而造成的财务管理风险,以提出以下措施:提高精算人员的素质,并对精算人员进行后期培训和考核等以加强精算人员队伍建设;改善准备金账务处理办法,提高准备金入账的准确性等。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8
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健全,对于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将会进一步严格,但是保险公司的市场化程度也会有所推进,对于自主选择权的增强无疑是重大的。我国对于市场的监管主要是从严,而市场逐渐的将会决定资源配置。在相关保险方面的改革方案,对于保险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巨大的促进,但是同时也面临市场规范的问题,如何加强风险监管制度,优化财产保险行业内部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成为当下市场的重点工作,我国也将会在这方面从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也将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问题。在2014年8月10号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对我国当先的保险行业环境进行了综合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指导思想和认识。认为: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能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对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带动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社会稳定运行、提升社会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
二、成本管控的路径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是当下工作的重点,也是提高保险公司管理水平的关键。另外成本管控可以让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趋于精细化,但是对于成本管控方面的路径一定要非常的谨小慎微,综合分析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公司的运行状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效的优化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策略,对于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意义重大。下面是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进行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分析,通过分析对保险行业的成本控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措施。
1.宏观环境的探究
1.1把握行业发展规律
对于成本管控的力度要不断的加强,尤其是对成本管理能力的提升方面,要对保险周期进行细致的探索。我国保险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而且在一段时期延续这种状态。相对于国内经济来说,财产保险行业保持发展状态是一种正面的影响,但是大环境下经济发展不断降速,并且这种低速状态还将不断的扩大,经济压力也不断扩大。通过掌握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规律,掌握金融市场动向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注重新客户的开发,以往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的方式逐渐被取代。在这种情况下,新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将成为新的成本管控策略途径。
1.2有效推进战略转型
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成本管控方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在大环境下的重要选择。产品的经营以往被看成是财产保险公司的重要发展模式,当下应该注重经营客户的商业模式,在战略转型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的成本管控,深化公司模式转变和成本管控的联系。第一要引进以成本管控策略为主导的资源,推进公司的战略转型,第二公司战略转型应该能够促进公司成本管控的发展。公司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管理也不断的科学化,能够有效的加强成本管控的能力,促进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微观环境的探究。
2.1承保管理策略
(1)优化业务选择
承包策略的细化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通过深层次、多维度的的核保政策实现承保策略的优化。加强对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的反应速度推进,要明确目标客户,放弃一些不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的业务,注重对业务发展前景的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强风险管控
要注重对重点方面的控制,一些重点的业务要重点抓,加强对核心机构的控制,特别是在业务数据的处理能力提高上以及数据收集的能力上,只有在这方面下大力度,才能够有效的提供承保的科学依据。
(3)动态监控业务质量
要对业务的质量进行强有力的监控,对于业务上的执行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有效的控制业务成本,了解财务状况,不断提升财产公司的盈利能力。
2.2费用管理策略
优化费用管理就是要改变保险公司生产要素之间的配比关系,使得同样的产出投入的资源更少,或者同样的资源投入产出更多。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来说,要有效地改变生产要素的配比,需要不断强化对费用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费用的减少能够有效的促进公司的成本管理,也是财产保险公司成本管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3监管的加强策略
意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强化了我国的监管目标,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坚持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统一,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统一,加快建设以风险为导向的保险监管制度。加强保险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改进市场行为监管,加快建设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完善保险法规体系,提高监管法制化水平。积极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保险监管派出机构资源,加强基层保险监管工作。加强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推动完善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探索建立保险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健全保险纠纷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加大保险监管力度,监督保险机构全面履行对保险消费者的各项义务,严肃查处各类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保险业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优化风险处置流程和制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强化责任追究,增强市场约束,防止风险积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风险跨行业传递。完善保险监管与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公安、司法、新闻宣传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健全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三、结语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9
关键词:投资性集团公司 在建工程项目 财务风险 控制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投资性集团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比较巨大的变化。如何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投资性集团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应对外部变化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由于资金管理、配置或财务决策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在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投资性集团的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具体情况对投资性集团公司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在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基本内容
项目建设是每个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做好项目建设和管理,控制好项目财务风险,才能把公司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工作做好。例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成本控制不合理,费用支出没有得到合理控制,项目的具体方案不够优化都将产生财务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风险主要围绕资金使用和成本控制,因为项目的完成主要依靠资金投入运行阶段和成本发生阶段。项目财务风险往往与财务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是项目财务风险得以控制与防范的关键所在。同时在项目建设或研发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会计管理与控制工作,如:在项目建设阶段,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果致使项目不能按照预定计划保质、保量建设完成,项目投资赖以生存的基础将受到根本性破坏,导致项目风险,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二、投资性集团公司在建工程项目防范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投资性集团公司在财务风险防范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风险意识薄弱
意识问题是需要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投资性集团公司为了提高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先后颁布了一些公司关于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政策。但是在公司内部,仍然存在财务风险防范不高的问题。大多数员工认为财务风险是公司高层的事,或者是财务部门的事,跟自己无关。其实在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比较综合和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公司全员全方位的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加强风险教育,提高公司集团各个单位和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公司是需要做好的重点问题。
(二)未建立完善的内部资金链控制体系
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往往与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配置以及流动和管理有关。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直接或间接与公司的资金有关。而完善的资金链控制体系是提高资金使用与配置效率,加快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流动和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投资性集团公司在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模式上,缺乏具体的控制方案,在一些问题上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和实施,导致资金链内部控制体系并没有建立,严重影响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效率和质量。
(三)缺乏对内外环境的关注
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发生问题才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贷款的政策、贸易环境的变化、利率以及汇率的变化都将建设工程项目重要影响,并发生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同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结合到一起,要用权变的思想开展公司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四)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完善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投资性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目前停留在简单的财务指标预警,简单的以财务指标来分析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出于什么状态。这种机械的方式,是需要改变的,因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司应该建立更为科学动态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利用各个财务指标评价财务风险时,应用测评结果发现问题或存在重大异常的,要综合考虑建设工程项目阶段等因素,按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建设工程项目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形成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解决措施,并及时将相关报告报送集团财务部。
三、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防范的总体策略
(一)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首先在招投标阶段,为了控制项目财务风险,应该对项目资金的筹集,到位以及预算情况进行了解。要编制好标书,确定好标价,严格控制好在预算定额基础上的降价幅度,合理的控制成本,不能使项目发生亏损。其次在选择分包单位时,应策划好总分包合同,收取合适的工程保证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分包单位进行资金垫付,要使保证金的返还与分包工程款、建设工程款的收与支尽量同步,以保证资金链的畅通,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再次项目进行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方案,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争取缩短工期降低生产成本。项目方案的制定要结合项目的建设规模、复杂难易程度、项目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条件,人员配备以及其他因素等。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应制定全面的成本控制方案,要加强预算管理,做好概预算以及成本预算工作。项目财务风险识别是投资性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在项目财务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应该利用不确定性以及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对于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判断。要认真识别项目财务风险当中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并采取及时的应对策略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对策篇10
关键词:风险指标信托公司风险评估
在历经5次整顿,2002年回归主业后,中国信托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信托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金新信托乳品计划到期未能兑现、青海青泰信托巨额亏损以及金信信托停业整顿等风险事件说明,信托公司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事实上,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市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托财产来源的广泛性、信托财产运用方式多样性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然而在我国投资理财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投资理财市场尚不发达、投资者投资理财理念尚不成熟的环境下,信托投资公司也承受着很多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风险。这就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科学、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运用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才能够适应信托投资公司未来的发展。
一、信托公司业务及风险揭示
信托公司的业务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可划分为五大类:
1、信托业务,包括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
2、投资基金业务,包括发起、设立投资基金和发起设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3、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企业资产重组、购并、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
顾问等中介业务,国债企业债的承销业务;
4、中间业务,包括代保管业务、使用见证、贷信调查及经济咨询业务;
5、自有资金的投资、贷款、担保等业务。
其中第三和第四为非资金推动型业务,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第一、二、五类业务一般需要资金支持,是目前信托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主要的风险源,按照国际上惯行的对风险的分类方法,信托公司在开展这几类业务时,主要面临政策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9个方面,每个业务都会面临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风险。目前信托公司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理财中心、信托业务总部、证券管理总部、自营业务总部等部门,同时资金管理部作为公司的业务支持部门,其资金运用和调度,对风险具有直接的重大影响。
(1)政策风险。指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而给信托业务带来的风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影响显著,产业政策则对实业投资领域有明显作用。在我国,市场化程度还并不充分,政策因素很多时候对某一行业或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政策因素可能直接作用于信托投资公司,也可以通过信托业务涉及的其他当事人间接作用于信托投资公司。
(2)法律风险。对信托业务来说,其法律风险主要是指信托法律及其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或修订而对信托业务的合法性、信托财产的安全性等产生的不确定性。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同以衡平法为基础的信托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且信托登记制度、信托税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大量信托配套法规尚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信托业务的法律风险就更为明显。
(3)市场风险。即由于价格变动而造成信托投资公司固有财产或信托财产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细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
(4)信用风险。对信托投资公司而言,主要指信托财产运作当事人的信用风险。信托财产在管理运用过程中会产生信托财产的运作当事人,形成新的委托关系,从而也会产生新的信用风险,该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业务运作前,信托财产的实际使用方(融资方)向信托投资公司提供虚假的融资方案与资信证明材料、提供虚假担保等,骗取信托财产,最终造成信托财产损失;
二是在运作过程中,信托财产的实际使用方或控制方为了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未严格按合同约定使用信托资金,或将信托资金投向其它风险较高的项目,造成信托财产损失;
三是在信托业务项目结束后,信托财产的实际使用方或控制方不按照合同约定,向信托投资公司及时、足额返还信托财产及收益,或担保方不承担担保责任等,造成信托财产损失。
(5)操作风险。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及外部事件给信托财产带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还可以细分为(1)执行风险,执行人员对有关条款、高管人员的意图理解不当或有意误操作等;(2)流程风险,指由于业务运作过程的低效率而导致不可预见的损失;(3)信息风险,指信息在公司内部或公司内外产生、接受、处理、存储、转移等环节出现故障;(4)人员风险,指缺乏能力合格的员工、对员工业绩不恰当的评估、员工欺诈等;(5)系统事件风险,如公司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导致的风险等。
操作风险内在于信托投资公司的每笔业务之内,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风险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数量关系,对业务延伸领域相当广泛的信托投资公司来说,最容易受到操作风险的冲击。
(6)流动性风险。这里的流动性风险指信托财产、信托受益权或以信托财产为基础开发的具体信托产品的流动性不足导致的风险。流动性要求信托财产、信托受益权或信托业务产品可以随时得到偿付,能以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变现出售,或能以合理的利率较方便地融资的能力。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主要将募集的资金以贷款的方式投入到资金需求方,信托财产的流动性主要由资金的需求方控制,信托投资公司不能对其流动性进行主动设计,加之现行政策法规中对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制度安排本来就存在缺陷,结果造成流动性风险在当前的信托业务中普遍存在。
二、基于PKRI的风险管理模式
在信托公司的多种风险中,按可度量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度量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二是不可准确量化的风险,如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那么根据这种不同情况,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程序+主要风险指标”(PKRI,Procedures+KeyRiskIndicator)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基于“PKRI”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体系(见图1)。
“PKRI”风险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二是建立对风险度量的指标体系;三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从而体现了制度建设与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完善的组织结构是信托公司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础。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必定与公司的组织结构、业务实践以及风险偏好相符。虽然风险管理系统依公司业务的规模与复杂程度而不同,但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战略、完成这一战略的政策与程序、风险度量与控制方法、战略实施的监督与报告系统以及战略、政策与程序的有效性本身的实时评估与反馈系统。所有这些基本要求,都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否则再好的条件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PKRI中的P代表程序,即各项业务的决策程序、管理程序、资金运用程序和操作程序。所有这些程序必须是根据各项业务特点制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序。因此,P代表了对于不可准确量化的风险的控制。
"PKRI"中的KRI是指以主要风险指标为基础的风险度量和监控系统。该风险管理系统主要监控和测量可量化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体现了对可量化风险的准确度量,为风险控制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三、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可度量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根据银监会对信托公司的监管指标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参照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我们设置了三级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公司层次上的,反应整个公司整体风险情况(见表2),二级指标是各个业务部门的风险指标,可进行实时监控(见表3);三级指标主要针对项目,是对项目的评价准则,从而形成公司业务总部项目三个层次的全面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侧重的是对风险的事中、事后监控,三级指标侧重对风险的事前控制。构建该套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代表性,风险指标能代表同类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2)全面性,要覆盖信托公司全部经营活动,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特征。(3)可比性,能够在不同平台上横向与纵向比较信托公司的各种风险,以满足监管需要,并能连续计算,使资料完整可比,能够连续观察经济运行变动。(4)实用性,指标简洁易于操作,具有实用性。(5)风险系统所选指标对公司经营活动过程的变化有灵敏的反映。
(一)一级指标体系
在确定风险控制指标后,根据信托公司的行业特点及公司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数据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公司风险的综合分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显示公司风险状态。
由于指标体系中每一指标量纲不一致,为了综合反映风险程度并进行数据处理,我们将指标值统一映射为百分数范围内表示的分数值。设风险状态有4种,分别用安全、基本安全、有风险和较大风险表示,这4种状态规定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范围:0-20、20-50、50-80、80-100,分数值越大,表示对应的风险越大。
具体做法为:对于每一个指标值,根据其在不同风险状态的预警界限上限和下限以及对应的分数段范围,按照下列线性映射函数,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Y=a2*[(x-b1)/a1]+b2(1)
其中b1、b2分别表示某风险指标警界状态的下限及所对应的分数段的下限,a1、a2分别为该风险指标警界状态的上限与下限之差及所对应的分数段的上限与下限之差,x为风险指标值,则Y即为映射后的分数值。
一级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类指标,每一类指标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指标,在确定公司的整体风险状况时,可先计算每一类指标的风险综合分数,然后确定整个公司的风险综合分数,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第m(m=1,2,3,4)类指标的风险程度的综合分数的计算公式为:
sm=∑wmismi(2)
i
其中smi表示第m类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分数;wmi为第m类中第i个指标所占的权重,sm的取值在0-100之间。
第二步,计算整个公司的风险综合分数,计算公式为:
4
(3)s=∑w
ms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债券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