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毛钱硬币直径多少克 了解5毛钱硬币直径的重量和规格?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1、第三套一元硬币1980年4月15日起发行:材质为铜镍合金,银灰色,圆形,直径30mm,厚度1.9mm,重量9.32g。2、第四套一元硬币1992年6月1日起发行:材质为钢芯镀镍,银白色,圆形,直径25mm,厚度1.85mm,重量6.05g。3、第五套一元硬币2000年10月16日起发行:材质为钢芯镀镍,色泽为镍白色。圆形,直径25mm,厚度1.85mm,重量6.1g。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一元硬币,一百块共计605g。1元硬币材质为钢芯镀镍,每个重量6.05g,重量6.05gX100=605g。所以一百块硬币共605g。拓展资料1、第三套新版硬币从1991年开始铸造。于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国发行19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种流通金属币,均呈圆形,材质壹角为铝镁合金,取消了边缘齿,采用内九边形。伍角为铜锌合金,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间断丝齿。壹元为钢芯镀镍,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无丝齿外形。2、第四套硬币从1999年开始铸造。从99年新版流通硬币与前三套所发行铸造流通硬币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币铸有“中国人民银行”行名,3、该套三枚硬币正面图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下方为发行年份。背面图案壹元币为菊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伍角币图案为荷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壹角币图案为兰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资料来源:第四套人民币——百度百科)展开全部第三套人民币:1元硬币材质为铜镍合金,重量9.32gX100=932g第四套人民币:1元硬币材质为钢芯镀镍,重量6.05gX100=605g第五套人民币:1元硬币材质钢芯镀镍材质,重量6.1X100=610g拓展资料:第三套第三套新版硬币从1991年开始铸造。于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国发行19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种流通金属币,均呈圆形,材质壹角为铝镁合金,取消了边缘齿,采用内九边形。伍角为铜锌合金,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间断丝齿。壹元为钢芯镀镍,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无丝齿外形。这套硬币元角币的图案设计注重货币特征和结构艺术的有机结合,正面图案均以国徽为主景,国徽下边有国名和铸造年份,国徽上方增加汉语拼音国名。在元角币背面图案突出货币面值的同时,分别表现了壹元币牡丹、伍角币梅花、壹角币菊花。图案以盛开的某一花卉为主,配以绿叶或少许花苞,在构图上采用非对称艺术手法。这套硬币从1991年至2000年共有十个不同年份硬币发行。除十个年号外,仅见2001年伍角币一种在市场上流通。第四套第四套硬币从1999年开始铸造。从99年新版流通硬币与前三套所发行铸造流通硬币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币铸有“中国人民银行”行名,正式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流通硬币的发行银行。于2000年10月16日先发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币二种,2002年11月18日发行新版伍角币,全套计三种。均呈圆形,材质壹元币为钢芯镀镍,币外缘为圆柱面,并印有“RMB”字符标记。该套三枚硬币正面图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下方为发行年份。背面图案壹元币为菊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硬币人民币
展开全部第三套人民币:1元硬币材质为铜镍合金,重量9.32g。第四套人民币:1元硬币材质为钢芯镀镍,重量6.05g。第五套人民币:1元硬币材质钢芯镀镍材质,重量6.1g。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展开全部你好。最新版的是6.05克。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问题一:一毛钱硬币有多重
第五套人民币,1角硬币:不锈钢,重量3.20g。5角硬币 重量3.80g;手感差不多. 问题二:1毛钱有多重?
大一点(旧版):一个一毛钱硬币*0.001克 小一点(新版):一个一毛钱硬币*0.0011克 问题三:一角钱硬币重量为多少克
兰花1角硬币有两种 一种材质为铝合金,重量1.15g 。另一种材质为不锈钢,重量3.20g 菊花1角硬币 材质为铝镁合金,重量2.20g 问题四:一毛钱硬币有多厚
第四套菊花1角硬币:直径22.5mm,厚度2.40mm 第五套兰花1角硬币:直径19mm,厚度1.67mm 问题五:一角钱硬币的标准重量?
第五套人民币1角硬币从1999年开始发行,1999年到2003年的1角是铝锌合金材质,比重较小,重量也就比较轻。2004年未发行。2005年开始把材质换成了不锈钢,尺寸规格不变,重量当然就相应增加了。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 6 克! 一个一角硬币重量没称过,据说只有一张纸币那么重 问题六:一毛钱硬币直径多少
第三套人民币:1角硬币, 直径20mm。 第四套人民币:1角硬币, 直径22.5mm。 第五套人民币:1角硬币, 直径19毫米。 问题七:一毛钱硬币的直径有多少?
三套人民币:1角硬币, 直径20mm。 第四套人民币:1角硬币, 直径22.5mm。 第五套人民币:1角硬币, 直径19毫米。 你这是第五套人民币直径应该是19毫米 问题八:现在一毛钱硬币的重量是多少
第五套人民币1角硬币材质由铝合金改为不锈钢,重量约为10克,色泽为钢白色。其正背面图案、规格、外形与现行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1角硬币相同,即正面为“中国人民银行”、“1角”和汉语拼音字母“YIJIAO”及年号,背面为兰花图案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汉语拼音字母“ZHONGGUO RENMIN YINHANG”,直径为19毫米 一元硬币一般是6.0克 5角硬币材质为钢芯镀铜合金,色泽为金黄色,直径20.5毫米,单枚重量3.8克 问题九:一个硬币有多少克。一毛的到一元的都列出来最好
第五套人民币: 兰花1角硬币: (2000年10月16日起发行)材质为铝合金,色泽铝白色,圆形,直径19毫米,厚度1.67mm,重量1.15g。背面为兰花图案; (2005年8月31日起发行)材质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圆形,直径19毫米,厚度1.67mm,重量3.20g;图案、外形与2000年版相同。 荷花5角硬币: (2002年11月18日起发行):材质为钢芯镀铜合金,色泽为金黄色。圆形,直径20.5毫米,厚度1.65mm,重量3.80g; 菊花1元硬币: (2000年10月16日起发行):材质为钢芯镀镍,色泽为镍白色。圆形,直径25mm,厚度1.85mm,重量6.1g。 第四套人民币:(1992年6月1日起发行) 菊花1角硬币材质为铝镁合金,色泽为银白色。圆形,直径22.5mm,厚度2.40mm,重量2.20g; 梅花5角硬币材质为铜锌合金,金黄色,圆形,直径20.50mm,厚1.65mm,重量3.80g; 牡丹1元硬币材质为钢芯镀镍,银白色,圆形,直径25mm,厚度1.85mm,重量6.05g。 第三套人民币:(1980年4月15日起发行) 1角硬币为铜锌合金,金黄色,圆形,直径20mm,厚度1.3mm,重量2.62g。 2角硬币为铜锌合金,金黄色,圆形,直径23mm,厚度1.5mm,重量4.18g; 5角硬币为铜锌合金,金黄色,圆形,直径26mm,厚度1.7mm,重量6.02g; 1元硬币为铜镍合金,银灰色,圆形,直径30mm,厚度1.9mm,重量9.32g。
',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e.getAttribute("jubao"))},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e.offsetWidth/2-e.tip.offsetWidth/2},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href\}\}/g,e).replace(/\{\{#jubao\}\}/g,n)}},baobiao:{triangularSign:"data-baobiao",tpl:'{{#baobiao_text}}',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21},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baobiao_text\}\}/g,e)}}};function l(t){return this.type=t.type
"defaultTip",this.objTip=u[this.type],this.containerId="c-tips-container",this.advertContainerClass=t.adSelector,this.triangularSign=this.objTip.triangularSign,this.delaySeconds=200,this.adventContainer="",this.triangulars=[],this.motherContainer=a("div"),this.oTipContainer=i(this.containerId),this.tip="",this.tpl=this.objTip.tpl,this.init()}l.prototype={constructor:l,arrInit:function(){for(var t=0;t0}});else{var t=window.document;n.prototype.THROTTLE_TIMEOUT=100,n.prototype.POLL_INTERVAL=null,n.prototype.USE_MUTATION_OBSERVER=!0,n.prototype.observe=function(t){if(!this._observationTargets.some((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if(!t
1!=t.nodeType)throw new Error("target must be an Element");this._registerInstance(),this._observationTargets.push({element:t,entry:null}),this._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n.prototype.unobserve=function(t){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observationTargets.filter((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this._observationTargets.length
(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disconnect=function(){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takeRecords=function(){var t=this._queuedEntries.slice();return this._queuedEntries=[],t},n.prototype._initThresholds=function(t){var e=t
[0];return Array.isArray(e)
(e=[e]),e.sort().filter((function(t,e,n){if("number"!=typeof t
isNaN(t)
t1)throw new Error("threshold must be a number between 0 and 1 inclusively");return t!==n[e-1]}))},n.prototype._parse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
"0px").split(/\s+/).map((function(t){var e=/^(-?\d*\.?\d+)(px|%)$/.exec(t);if(!e)throw new Error("rootMargin must be specified in pixels or percent");return{value:parseFloat(e[1]),unit:e[2]}}));return e[1]=e[1]
e[0],e[2]=e[2]
e[0],e[3]=e[3]
e[1],e},n.prototype._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
(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0,this.POLL_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setInterva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POLL_INTERVAL):(r(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r(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USE_MUTATION_OBSERVER&&"MutationObserver"in window&&(this._domObserver=new MutationObserver(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_domObserver.observe(t,{attributes:!0,childList:!0,characterData:!0,subtree:!0}))))},n.prototype._un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1,clear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null,i(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i(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_domObserver&&(this._domObserver.disconnect(),this._domObserver=null))},n.prototype._checkForIntersections=function(){var t=this._rootIsInDom(),n=t?this._getRootRect():{top:0,bottom:0,left:0,right:0,width:0,height:0};this._observationTargets.forEach((function(r){var i=r.element,a=o(i),c=this._rootContainsTarget(i),s=r.entry,u=t&&c&&this.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i,n),l=r.entry=new e({time:window.performance&&performance.now&&performance.now(),target:i,boundingClientRect:a,rootBounds:n,intersectionRect:u});s?t&&c?this._hasCrossedThreshold(s,l)&&this._queuedEntries.push(l):s&&s.isIntersecting&&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this._queuedEntries.length&&this._callback(this.takeRecords(),this)},n.prototype.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function(e,n){if("none"!=window.getComputedStyle(e).display){for(var r,i,a,s,u,l,f,h,p=o(e),d=c(e),v=!1;!v;){var g=null,m=1==d.nodeType?window.getComputedStyle(d):{};if("none"==m.display)return;if(d==this.root
d==t?(v=!0,g=n):d!=t.body&&d!=t.documentElement&&"visible"!=m.overflow&&(g=o(d)),g&&(r=g,i=p,a=void 0,s=void 0,u=void 0,l=void 0,f=void 0,h=void 0,a=Math.max(r.top,i.top),s=Math.min(r.bottom,i.bottom),u=Math.max(r.left,i.left),l=Math.min(r.right,i.right),h=s-a,!(p=(f=l-u)>=0&&h>=0&&{top:a,bottom:s,left:u,right:l,width:f,height:h})))break;d=c(d)}return p}},n.prototype._getRootRect=function(){var e;if(this.root)e=o(this.root);else{var n=t.documentElement,r=t.body;e={top:0,left:0,right: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width: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bottom: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height: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return this._expandRectByRootMargin(e)},n.prototype._expandRectBy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his._rootMarginValues.map((function(e,n){return"px"==e.unit?e.value:e.value*(n%2?t.width:t.height)/100})),n={top:t.top-e[0],right:t.right+e[1],bottom:t.bottom+e[2],left:t.left-e[3]};return n.width=n.right-n.left,n.height=n.bottom-n.top,n},n.prototype._hasCrossedThreshold=function(t,e){var n=t&&t.isIntersecting?t.intersectionRatio
0:-1,r=e.isIntersecting?e.intersectionRatio
0:-1;if(n!==r)for(var i=0;i0&&function(t,e,n,r){var i=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t);if(i.length>0)for(var o=0;o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第一层:探究1千克。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七、说板书设计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附板书设计:克和千克g kg1千克=1000克 看掂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思考。【精品】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的第三课时《秒的认识》。一、说教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时、分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及几秒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后继学习《24时记时法》打下基础。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和探索分与秒的关系。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并分小组为学生准备了活动材料袋,同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钟表。二、说教法、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的这些情况,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秒的长短的体验和联系实际生活,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游戏教学、体验感悟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和内化。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一、第一个环节是 设景激趣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课件演示“春节晚会倒计时情景”,引出时间单位秒。然后,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用秒来计时的,结合学生的举例,课件播放火箭发射,跑步赛场,刘翔跨栏情景等。同时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录象,设置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二、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 体验新知我打算分为5个小步骤来进行,在第一个小步骤认识秒针和1秒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钟表面,认识秒针,看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接着听秒针走动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用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最后让学生介绍电子钟表上是怎样表示1秒的,及其他表示1秒方式的钟表,如:摆钟、卡通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秒针、听声音、模仿声音等一列多感官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个小步骤是体验1秒的长短,感受1秒的价值,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学生可能会拍一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脚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短暂,接着出示课件介绍1秒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却能做很多事情,如: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00米,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作用真大啊!相机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表示1秒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同时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了1秒的价值,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第三个小步骤是认识、体验几秒 首先是认识几秒,设置问题情境:秒针走1格就是1秒,那么春晚倒计时是从10开始,那它走了几格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巩固计算几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体验几秒。如果不看钟表,怎样知道一件事经过几秒呢,让学生想出估算几秒的方法,如:数数、眨眼睛、拍手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跳绳20下,其他同学用估算时间的方法估算出跳绳用的时间以及做游戏扳一次手腕用的时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估算用的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兴趣,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估算中,充分体验了持续几秒的时间长短。]第四个小步骤是探究1分=60秒。首先让学生听一段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估算这段音乐用了多少秒。学生已经有了上面估算的经验,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估算得比较接近,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猜想1分等于多少秒,接着通过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想。这个小步骤通过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情境中去估算、猜想、验证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1分=60秒的活动中来,再通过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三、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设计了三个层次性的练习,第一个是一个活动练习:首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秒种可以做一件什么事情,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材料袋里的要求完成一件事情,看看用了多少秒。通过这个练习的安排,让学生再次通过做和估加深了对秒的持续时间的估算和体验,建立了秒的时间观念。第二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5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推理,同时,在这个练习里增加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5个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在思考中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巩固对相邻时间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四、第四个环节是全课总结 课外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去总结:说说如果回家让你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么介绍?我会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指名学生集体汇报。接着通过课件《秒娃娃的悄悄话》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延伸:介绍了有关秒和时间,以及时间应用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预测学生能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对秒的时间认识能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理解和设想,希望领导和老师多提建议。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7的乘法口诀》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后,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以及应用训练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教材加强了“口诀推导”的教学,同时强化了动手、动脑练习,安排了四组综合练习及一个单元的复习。目的是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教材从七星瓢虫身体上的黑点入手,在数字7连加的基础上,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由于二年级学生处在低年级阶段,心理年级和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因此太过文字的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该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娱乐,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做了下列教学目标的确定: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技能目标)3、通过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技能目标)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讲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让孩子要有爱心,懂得爱护瓢虫。(情感目标)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成过程,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法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动手数),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习题练习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二是:合理应用电子教手段,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五、学法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渐趋稳定,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出现竞争意识。因此,学法上我会采用:(一)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在作业练习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三)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学生自编口诀,并给与适当鼓励、表扬。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回顾已学1~6的乘法口诀,从展示七星瓢虫图片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第一部分(知识获取)1、首先出示准备好的七星瓢虫图片,数一数,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黑点 。2、提问:①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就是1个7,2只七星瓢虫身上是几个7相加?鼓励学生列乘法算式。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板书:3个7相加 7×3=21 3×7=21 三七二十一②如果有3只7星瓢虫、4只7星瓢虫……7只7星瓢虫,各有多少个黑点 呢?③完成给出的附表,黑点的点数 : 7、14、21、28、35、42、493、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编出乘法口诀。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第二部分(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1、圈一圈,填一填。观察一幅图,说说从图上看懂了些什么?同桌兼相互问答,然后抽学生回答,说说利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 (强调这一幅图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并且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2、孔雀开屏: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填写,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强调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3、拓展练习:看谁做得又快又准,集体订正。(鼓励表扬,发扬榜样,竞争作用)七、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八、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高兴的事儿? 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儿?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图画和故事情境中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3、情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二、教学过程设计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抛出问题: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 3。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 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 3-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说的出示:4 3-2并标明计算顺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7减2?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4-2 3=()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4-2 3=5。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首先帮助小猴解决问题: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闯关二: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闯关三: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三、教学反馈与评价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四、教学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认识路线图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为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会用这些表示方向的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部分学生还曾在生活中见过,但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对于路线图并不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游乐场路线图、城市*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在情感态度方面,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思考方面,要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教学难点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在新授环节,教材呈现的公园里的四季亭、盆景园等场景是学生不熟悉的,我把公园*面图换成学生喜爱又常去的游乐场*面图,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欢快的音乐中展示一幅幅游乐场里人们欢快游玩的图片,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并以此很快引入新课。接着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观察*面图,使学生了解要描述路线图,就要知道游玩景点、明确方向再确定路线,通过认识小明和小芳的游玩路线帮助学生学会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路线。对于个别描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方向板描述方向。在练习环节,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路线图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直接意义和作用,我拍摄了汽车上的行车路线图、街头路牌分别添加在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的前面。同时,在试上中发现学生对于书上的城市*面图没有感受,因此我把这幅*面图改成了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情况*面图,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得也会比较有兴趣,也让学生在模似情景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环形车问题,由于学生并不都具有这方面的乘车经验,而仅根据教材中的简单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环形车的概念,因此我把这题融入第5题的城市地图中。先让学生观察站牌,初步明白环形车的特点,再在地图中演示行车路线,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环形车概念。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小组活动是在新授环节,学生初次学习描述小明游玩路线时。小组交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放松地畅所欲言,各人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描述路线,学生在描述中相互补充,达到理解上的共识,并完善结论,再通过全班交流的形式寻找自己与他人在认识上差距。在认识了公共汽车的路线图后,我按排了同桌互相提问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学生已有的乘车经验,学生的提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如一个学生提出需要转车的问题。个别学生对转车有经验,班上出现了两种答案,这时我是引导者,点拨、引导学生选择更合理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全班共享解决回答的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自己解决了。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会了确定路线图的方法,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路线,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生字教学设计:一、引入课题同学们,秋天是迷人的,秋天的颜色是绚丽缤纷的,秋天的气息是清新浓郁的,在秋天更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妈妈在秋天怎么送出自己孩子的。板书课题。二、自由读课文,讨论思考:1、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思考讨论后填表。植物妈妈有办法2、同桌交流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教学方法同前略三、熟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认读书写课文生字词。2、收集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的资料。(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查阅书籍工具书、通过互联网、问懂得相关知识的人)3、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文理解赏析诵读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1、听写生字词2、抽生读或者背诵课文3、课文告诉了我们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二、进行新课1、找一找诗歌的哪几节为我们介绍了植物妈妈的办法?2、齐读第二节。读懂了些什么?展示画片,学生感知蒲公英的形状。指导学生朗读。重点理解:降落伞在这里的意思?用“只要……就……”说一句话。3、自由读课文第三节、第四节。读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来,全班交流议论。指导学生朗读。4、课文第一节和第五节分别写的是什么?这两节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拓展升华通过资料收集,你还知道其他植物是怎么送出自己的孩子的?四人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四、指导背诵课文。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举办一次以“有趣的自然”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作好资料的收集准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2教学目标1、会认“旅、蒲”等字。会写“已、甲”等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4、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旅、降、察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2、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出示植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3、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课题中的妈妈指谁?4、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这首小诗,并一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4、检查初读效果:请学生说一说图中是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呢?三、自主识字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一定有好多办法来记住这些字。咱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快,并且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同学们,好吗?﹙1﹚、游戏“你读我贴”。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一名同学随意读这些生字,另一名同学与他合作,按他读的顺序把卡片贴到黑板上。﹙2﹚、游戏“读字猜词”。师:这些卡片背后都有一个词,你们想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词吗?大家来猜一猜好吗?﹙3﹚、师:刚才我们读了很多字,又组了词,你们想不想用它们说几句话?四、再读课文,纠正字音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4、看图有感情的复述课文,可以加动作。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引导观察。注意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4、学生试写,感悟交流。先描红,再试写,并且圈出自己写得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深入学生中间,挑选典型性作业展示并评析。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二、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3、读第一小节(1)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2)谁有办法让它“离开妈妈,四海为家”?他用了什么办法?(3)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风往哪里吹,种子就往哪里飞?多有意思呀!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4)说句子,蒲公英准备了( ),靠( )传播种子。4、小组合作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只要合情理,都给予鼓励。)5、植物妈妈的办法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该怎样做呢?(1)齐读第五小节。(2)“那里”指什么?(大自然)“它”指什么?5、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6、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7、学生自由练背。8、朗诵表演。边读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以鼓励为主,参与为主。)三、读读说说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四、课堂拓展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传播种子方法。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们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2、同学们懂得的知识可真多,把你知道的画下来,写下来好吗?板书设计3 植物妈妈有办法蒲公英 降落伞 风(吹)苍 耳 带刺的铠甲 动物皮毛(带) 传播种子豌 豆 豆 荚 太阳(晒)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3教学目标:★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产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理解每个小节的意思。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这是一首诗。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学生默读、小声读,指名读。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老师指导学习难字。2、学生自学。3、检查自学情况。四、指导书写。要把字写端正,注意笔画笔顺。五、初读课文。1、默读、小声读、指名读。2、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六、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有什么办法呢?二、朗读感悟1、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自由读。3、指名读,评议。三、学习第一节。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2、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四、学习2—4节。1、小组合作学习: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小组里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小组汇报。3、教师小结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5、读一读,试着背下来。五、学习第五节这节告诉我们什么?六、总结全文。学习了这课书,我们知道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大自然当中的知识很多很多,你要到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七、背诵比赛。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4教材说明:这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诗中把植物当作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课文还配有三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设计意图:以读为本,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观察、探索的兴趣。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3、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孩子对这几种植物接触较少,因而了解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一个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读通读顺课文,学习1—4节;第二课时,学习第5节,拓展文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质疑问难。1、谈话:黄山奇石,令人叫绝;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植物的诗歌。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2、指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①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办法?②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③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带着刚才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难读的多读几次。2、出示词语:旅行降落伞娃娃纷纷山洼观察知识啪炸开蹦着跳着3、交流反馈,读准字音。个人读、指名读、齐读,读准“得”的字音。“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音,再读一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读完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学习蒲、苍。指导书写“豆”。3、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板书:传播种子)也可以说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去旅行。四、精读课文,理解重点(一)引读第一节。是啊,孩子如果已经长大,重点指导最后一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自由读2——4节,看看植物妈妈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她们的办法划出来。(三)这些办法好在哪儿呢?把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次,说说为什么喜欢?(四)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2、出示课件演示:瞧,这就是蒲公英妈妈和她的娃娃。理解降落伞。3、理解“轻轻”、“纷纷”。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一个蒲公英娃娃出发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都在风婆婆的帮助下,像降落伞一样飘飘悠悠地离开了妈妈。这就是纷纷出发。下雪了,雪花纷纷地飘落;秋天,树叶黄了,纷纷地飘落;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4.朗读体会。现在我就是蒲公英妈妈,你们是我的孩子。你们乘着微风纷纷出发,那么你想飞到哪儿生根发芽?(自由回答)说得真好,蒲公英多么可爱、多么勇敢。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是多么高兴呀。现在让我们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五)学习第三节1、指名读。课件演示,认识苍耳。2、你有什么不懂吗?理解“铠甲”: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铁做的衣服。这里指的是苍耳坚硬的外壳。3、师: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们会把苍耳带到哪里安家?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树林、花园,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六)学习第四小节1、指名读。2、喜欢豌豆的同学来说说太阳是怎么样帮助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课件演示。)3、比较:(1)“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2)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第一句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以及孩子们离开妈妈时动作及心情)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4、小结: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5、齐读这节诗歌,也可自由读练习背诵。四、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她们的办法都很好,其实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什么办法呢?请小朋友们回去后请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也可以去网络、书籍上查找,下节课我们再交流。五、指导写字。1、出示:纷、经、好、如。你有什么发现?2、指导书写。第二课时一、复习。1、出示词语,开展各种形式的认读。2、引读第一节。诗歌介绍了几种植物妈妈?她们有什么办法?二、学习第五节1、过渡:植物妈妈的办法非常多,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什么样的小朋友能得到它?自由朗读第五小节。1、指导朗读。三、朗读全诗、选择背诵。四、课后延伸,激发兴趣。1、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交流)2、出示资料库:凤仙花、豆、麻是靠太阳晒传播种子的。莲子是靠水传播种子的。野葡萄、樱桃、山参,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扬絮、柳絮是被风吹散生根发芽的。3、我是小作家。(模仿第2、3、4小节编写一首诗)椰子妈妈有个好办法,她让孩子落在海水里面,漂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家。五、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许许多多,高高兴兴,进进出出,花花绿绿,快快乐乐,说说笑笑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六、指导书写。“已、甲、识、娃、洼”。板书:植物妈妈有办法蒲公英降落伞苍耳穿铠甲豌豆晒太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5教学目标:1、会认17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2、了解“办法、旅行、准备、蒲公英、降落伞、苍耳、铠甲、山洼、豌豆、豆荚、纷纷、四海为家”等词的意思。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学习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学习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教学难点:学习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教具准备:豆夹、豌豆种子板书设计: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情境图:教师在黑板上画的蒲公英种子飞舞的简笔画。2、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原来那乘着小伞,满天飞舞的就是蒲公英的种子,蒲公英的妈妈可真有办法,你还想知道其他植物妈妈的办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二、 自主合作,读通课文。1、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好的地方。2、小组合作,互相纠正字音,把句子读通顺。3、指名读课文,互评正音。三、 自主识字,合作探究。1、同桌合作分节读文,互做小老师,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办法识记字形的。2、小组内考察,小组长做小考官,并发给鼓励性小标志。3、教师借助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努力扩大检查范围。四、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老师可真佩服你们。学习第一小节1、你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自己的妈妈呢?你是从哪知道的?2、“旅行”“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学习第二—四小节1、课文介绍了几种植物妈妈的办法?仔细读一读,对同桌说说自己读懂的,和自己的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己读文,并与同与交流2、结合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读懂蒲公英:观察简笔画,并结合学生生活所见读文。理解“降落伞、纷纷”蒲公英种子,就像一把小伞,可是要想走遍天涯,还要谁来帮助他?苍耳:发给学生苍耳的种子。自主探究,指导写字师:仔细观察苍耳,说一说的特点:(有刺,扎手,椭圆形,灰色的)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读一读“铠甲”是什么?学生结合电视中看到的理解师:放在身上,看看你能不能带走它。豆荚(方法同苍耳)3、同学们可真棒,联系自己的生活读懂了课文。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就读一读那一小节,试着背一背。可以在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和小组同学比一比谁读的最好。背的最快。4、 指名读,全班互评。五、 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那些植物妈妈的办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是啊,植物妈妈还有许许多多的办法,只要我们做个有心的孩子,认真观察,就会知道很多很多……2、齐读最后一小节。3、学完这一课,你最想说点什么?4、 (可以将自己知道的植物妈妈的办法仿照课文说一说,课后可以写在小本本上)六、自主探究,指导写字。同学们都是细心的孩子,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知识,还要会写8个生字朋友,你们有信心写好看吗?1、 开火车读生字。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说说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写漂亮?“准”字,注意右半部同“住”的区别。3、 给生字组词。4、 用鼻尖书空,描红,写字。感受课文的音韵之美。学生参与写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文,在此感受课文的音韵之美。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主动性,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变成一种乐趣牛求艺【NiuqiuYi.COM】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毛钱硬币直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