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发育离不开细胞和分化对吗分裂的过程中+人体的发育离不开细胞和分化对吗的什么可能减小?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温度高分裂的越多。因为低温会降低细胞的活性,导致分裂变慢,如果温度较高会刺激细胞的活性,让细胞加速分裂。细胞在温度高的情况下,分裂的比较多。因为高温会让细胞的活性变强,而低温会降低细胞中的活性。}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1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4、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5、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护  6、细胞膜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7、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伴性遗传  一、概念:  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xY雌性:n-1对常染色体+xx  性比:一般1:1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生物怎么复习  一、不放弃课本  无论是生物成绩好坏的学生,都一定要研究生物课本,你会发现也许一轮复习的时候你还处于生物练习题的轰炸中,但是到了二轮复习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就都捧着一本生物必修书了。  怎么合理运用生物课本呢?每当你看见一道题的时候,在做完后将四个选项中的关键词都找出来,有的时候只会考一个知识点,不管是否正确,都要翻开书,找到这一页,仔细看看这个知识点,和题目相对照。坚持这个习惯会让你在后期的读书中,占到绝对优势。在别的同学熬夜看生物课本时,你能复习你自己薄弱的其他科目。  二、练习册  建议学生买一个专门记录知识点的小本子,可以把数理化生的知识点放在一起,不需要特别大的那种。这是为了你查找知识点方便,也是为了方便你被基础重要的知识点。大的练习册建议还是根据学校或是老师的建议购买即可。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如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如右图所示),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7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8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9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0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生物学习方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回教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2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在减数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两次。减数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3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4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大多数真核细胞通常有一个细胞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有的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2.细胞核结构(32页图2-15)  ①核膜:双层膜,膜上有多种酶以及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②核仁:细胞有丝_程中,周期性消失和重建;_间期可清晰看到其形态  ③染色质:什么叫染色质?其组成成分是什么?存在于细胞周期的什么时期?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仔细阅读32页讲述染色质的`这部分内容)  3.细胞核的功能: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参见课堂笔记)  原核细胞代表生物举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也不属于原核。  §2.2细胞增殖  1.真核细胞_方式有3种:有丝_无丝_减数  _  .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指的是从一次_成开始,到下一次_成为止。其中_期占整个周期的90~95%,_时间相对短很多。  3.无丝_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不能保证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例如蛙的红细胞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6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较小(1—10um)较大(10——100um)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  细胞组织分泌器官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动)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  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  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C、H、O、N、P等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  碱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  糖类C、H、O单糖核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C、H、O  有的还有N、P脂肪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脑、豆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脲A:0。1g/mLNaOH紫色大豆  鸡蛋  B:0。01g/mLCuSO4  脂肪苏丹Ⅲ橘花生  还原糖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碘液I2蓝色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7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8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9  内分泌系统知识点:  1、甲状腺:  位于咽下方。可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  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可分泌激素约50种,都属于固醇类物质,大体可为三类:  ①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皮质酮、氢化可的松等。他们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原;并使血糖增加。此外还有抗感染和加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此类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因而也促进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质可分泌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兴奋、激动,如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同时抑制消化管蠕动,减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力应付紧急情况。  3、脑垂体:  分前叶(腺性垂体)和后叶(神经性垂体),后叶与下丘脑相连。前叶可分泌生长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后叶的激素有催产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压素)(都为含9个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脑分泌后运至垂体后叶的。  4、下丘脑:  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可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制因子等。  5、性腺:  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酮(黄体酮)。  6、胰岛:  a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的短肽),  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两者相互拮抗。  7、胸腺:  分泌胸腺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⑵、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  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  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⑵、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3-24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11-25生物必修二苏教版知识点11-18必修生物一知识点总结05-19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20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2-19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8-24浙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2-27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浙教版12-27}
1.蛋白质和核酸的理解误区(1)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不是高温破坏了氨基酸之间的肽键,而是高温使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低温和盐析未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2)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对高温的耐受性不同,DNA分子对高温的耐受性通常比蛋白质分子高。(3)有机物的水解≠氧化分解2.原核生物的3个易错点(1)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单细胞生物未必都是原核生物,如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常见的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2)名称中带有“藻”字的生物易混淆,如蓝藻(念珠藻、蓝球藻、颤藻等)是原核生物;但绿藻、红藻等是真核生物。(3)原核生物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但DNA可与蛋白质结合。原核细胞在DNA复制及转录时都需要酶催化,故拟核中存在由DNA和酶构成的DNA-蛋白质复合物。3.与细胞结构有关的7个“不一定”(1)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就是植物细胞。如大肠杆菌细胞及酵母菌细胞也有细胞壁。(2)植物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和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3)不一定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如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也有。(4)红细胞不一定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哺乳动物未成熟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成熟的红细胞才没有。(5)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6)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叶绿体,如蓝藻。(7)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菌。4.与渗透作用相关的3个易错点(1)人工膜≠生物膜。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与生物膜上有运输不同物质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等有关。人工膜具有半透性,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孔径大小和分子的大小,无特异性。(2)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细胞液。该概念只限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剩下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渗透平衡≠浓度相等。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5.与酶相关的易错点(1)误认为酶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消化酶、DNA聚合酶等;少数酶是RNA。(2)误认为酶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即酶只能缩短完成反应(或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3)误认为酶只有在细胞内才能起作用。酶不仅在细胞内起作用,只要条件适宜,也可在细胞外起作用(如消化酶、加酶洗衣粉中的酶)。(4)酶类实验中的易错点:①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该用碘液检测原料,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产物。因为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影响实验温度。②H2O2和过氧化氢酶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为H2O2的分解易受温度的影响。③用淀粉酶、淀粉和蔗糖验证或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应该用斐林试剂检测产物,不能用碘液检测原料。因为不管蔗糖是否水解,加入碘液均不会出现蓝色反应。④探究酶的高效性时,应该有“加酶组”与“加无机催化剂组”的比较。⑤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该先控制好底物与酶的温度或pH,然后再将底物与酶溶液混合。⑥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用淀粉酶、淀粉和斐林试剂进行实验,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且酸性物质会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6.与细胞呼吸有关的6个注意点(1)O2只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停止O2供应时,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也不能持续进行。(2)除有氧呼吸能够产生CO2外,酒精发酵也能生成CO2,乳酸发酵不能生成CO2。(3)线粒体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后,丙酮酸能进入线粒体中被分解。(4)需氧型生物的细胞不一定都能进行有氧呼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就只能进行以乳酸为产物的无氧呼吸。(5)水稻等植物长期遭水淹后烂根的主要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播种过深的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之一是玉米胚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6)储藏蔬菜和水果选择零上低温、低氧和一定的湿度条件;储藏种子选择零上低温、低氧和干燥条件。7.跳出光合作用的误区(1)色素并非都能参与光合作用,如液泡中的色素;光合色素并非都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如蓝藻的细胞中也存在光合色素,但它没有叶绿体。(2)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暗反应理论上有光、无光都能进行,但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为其提供[H]和ATP,因此暗反应在停止光照条件下不能长期进行。(3)光反应停止,暗反应不会立即停止,因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暗反应。(4)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不同:光合作用中产生的[H]为NADPH,细胞呼吸中产生的[H]为NADH。8.细胞分裂相关的4个注意点(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类型(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为例,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1个精原细胞产生2种精细胞(AB、ab或Ab、aB);1个卵原细胞产生1个卵细胞(AB或Ab或aB或ab);1个个体产生4种配子(AB、Ab、aB、ab)。(2)精(卵)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3)细胞图像判断的三个“不一定”:①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不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也可能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②发生着丝点分裂的细胞不一定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的不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也有可能为第一极体。(4)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有DNA分子的复制,无丝分裂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9.遗传物质探索经典实验中的5个易错点(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过程中,其结构可恢复。(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且并非所有R型细菌都被转化。(3)由于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生物,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生长,所以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欲标记的噬菌体,而不能直接用含标记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噬菌体。(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5)对“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解:前者针对含有DNA的生物而言,后者针对“所有生物”而言。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0.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中的易错点(1)DNA复制的模板是DNA的两条链,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2)mRNA直接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NA从根本上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3)DNA的复制和转录并非只发生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线粒体等处也可发生。(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5)转录的产物不仅有mRNA,还有tRNA、rRNA等,mRNA、tRNA、rRNA都可参与翻译过程,但是作用不同。(6)翻译时,不会出现A—T、T—A配对方式,且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可以沿着mRNA移动。(7)①氨基酸和密码子、氨基酸和tRNA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有3种(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②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③一种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除外)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11.孟德尔遗传规律相关易错点(1)误认为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受精时不同基因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组合。自由组合是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从而形成不同基因型的配子。(2)误认为自然状态下(不考虑基因突变),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植株混合种植,子一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自然状态下,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不会发生杂交,所以子一代中没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12.伴性遗传相关易错点(1)性别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决定性别,如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2)并非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如水稻、玉米、豌豆等没有性染色体。(3)误认为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也有差别,如:(4)混淆“男孩患病”和“患病男孩”的概率计算。①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孩子的概率×(1/2);男孩患病的概率=患病孩子的概率。②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男孩在后代全部孩子中的概率;男孩患病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病的概率。(5)伴性遗传≠从性遗传。符合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符合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二者均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不一定就是伴性遗传。13.变异、育种与生物进化中的易错点(1)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会导致性状的改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但基因的数目和位置一般不发生变化。(2)染色体中DNA片段交换不一定是基因重组。交换若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之间,则为基因重组;若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则为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3)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并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若某生物是二倍体,则其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若某生物是多倍体,则其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4)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若培育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可用自交或杂交的方法,只要出现隐性性状即可。(5)单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作用的对象是单倍体幼苗,得到的植株是纯合子;多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作用的对象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子,这取决于亲本的基因型。(6)单倍体并非都不育,如四倍体的单倍体可育。(7)伴X染色体遗传病(如红绿色盲)在遗传平衡群体的男性中的发病率=相关致病基因的频率。这是因为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即只含一条X染色体。(8)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新物种的形成是以出现生殖隔离为标志的。(9)误以为环境的改变会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变异产生的原因。1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3个易错点(1)血液≠血浆,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2)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血浆。由于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因此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3)给人注射少量生理盐水后,机体血浆量增加,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几乎无变化,尿量也基本不变。但是如果短时间内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多。15.神经调节有关的易错点(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并不都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2)产生感觉≠完成反射。感觉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能形成感觉。(3)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3个易错点①突触后膜不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②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也可能是抑制。③若某物质会阻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使其失活,或占据相应受体位置而使神经递质与受体不能正常结合,均会阻断兴奋的传递。16.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中的四大误区(1)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在体温持续升高过程中,则产热大于散热;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等于散热。(2)体温感觉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感觉中枢——产生“冷觉”“热觉”的场所,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广泛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的。(4)误以为渴觉在下丘脑的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觉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产生。17.免疫调节中的易混点(1)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2)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3)T细胞并不只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T细胞参与,但是其所起的作用不同。体液免疫中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够释放淋巴因子,与抗原一起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4)吞噬细胞既可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5)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来源不完全相同。①初次免疫: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增殖分化。②二次免疫:一方面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增殖分化,另一方面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18.植物激素调节中的6个易错点(1)关于胚芽鞘: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产生,其合成不需要光;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2)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玻璃片,但能通过琼脂块运输,琼脂块不能感光。(3)胚芽鞘尖端在均匀光照或黑暗条件下不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水平放置时,生长素会在重力作用下,从远地侧向近地侧转移(横向运输)。(4)顶端优势及根的向地性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但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5)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具有相同作用效果的不同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最适浓度的两侧。(6)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成因不同。无子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雌蕊,促进子房发育成无种子的果实,遗传物质通常未改变;无子西瓜则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和杂交方法获得的三倍体,染色体数目改变了。19.种群和群落中相关易错点(1)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N,第一次捕获数量为N1并标记捕获个体,第二次捕获数量为N2,其中有N0被标记,根据公式N1/N=N0/N2,得N=N2N1/N0。由此分析可知:①若某种情况下,如标记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被重捕机会降低、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进行第二次捕获等,造成N0偏小,则N偏大。②若某种情况下,如被标记个体被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N0偏大,则N偏小。③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2)与群落有关的易错点:①一座山的不同海拔处分布着不同植物体现的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②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试题调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的发育离不开细胞和分化对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