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象和非洲象和亚洲象的鼻子有不同的耳朵形状?

亚洲象,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一直是保护管理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重点关注对象,2021年云南大象的北上南归之旅,更让这些憨态可掬的亚洲象们广泛进入大众视野,一度成为热榜霸主,甚至掀起“萌象狂潮”。说起亚洲象,许多人知道它们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栖哺乳动物,具有庞大的身躯、粗壮的四肢、灵巧的长鼻和宽而扁平的大耳朵,还有令人注目的巨大象牙,却少有除外形特征以外的其他了解。让我们从亚洲象的起源开始,围绕分类、行为,逐步了解亚洲象。亚洲象亚洲象的起源亚洲象隶属于长鼻目象科亚洲象属,与非洲象属的两种大象颇为相似。然而在分类上,亚洲象与非洲象基因差异较多,与已经灭绝的猛犸象关系更近。其中缘由,与大象们的演化密切相关。早年间,长鼻目动物被认为起源于始祖象,即莫湖兽(Moeritheirum),但随着更多的化石被发现,这一观点逐渐改变:长鼻目更可能起源于磷灰兽(Phosphatherium)。磷灰兽在非洲的摩洛哥被发现,距今约5500万年。说它是长鼻目的起源是因为它具有真正的双脊型臼齿,上下第二门齿开始增大,这是长鼻目动物早期演化的典型特征。当然,这一特征并非现存大象的典型特征,但臼齿的变化始终是研究长鼻目演化的重要内容。在磷灰兽之后,约4000万年前,钝兽(Barytherium)、始祖象才相继出现,但也都在漫长的演化中消失。其中还有另一个造型个性的旁支,甚是博人眼球,就是恐象(Dinotheres),约2500万年前问世,它们身形巨大,具一对弯钩下门牙,双脊型臼齿特征甚是普遍,很早与现今大象分化开,因此与现存大象们的演化主线差异巨大,独自从属于一个亚目。在恐象大举演化双脊型臼齿时,演化主线上的其他象类反而抛弃了双脊型臼齿的结构,转变为丘脊型或丘型,因其齿尖形状又被统称为乳齿象。古乳齿象(Paleomastodon)和始乳齿象(Phiomia)约于3000万年前演化出现,它们的鼻子和下颌开始伸长,下门齿特化普遍。经过过渡与分异,玛姆象类和嵌齿象类出现,并进一步演化,约在1600万年前演化出一级类群,即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玛姆象科(Mammutidae)、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它们虽然各有不同,但下颌增大成为普遍的变化趋势。獠牙或铲状等的特化下颌是当时乳齿象类取食充盈且鲜嫩植物的利器。然而,经历了演化高峰,乳齿象类却遭到了来自气候突变的重创,冰期让食源急剧减少,加上与其他动物的竞争,许多区域的乳齿象类没能挺住,存活下来的乳齿象类不得不逐渐改变演化策略:牙齿脊数增加,以咀嚼恶劣条件下粗糙的植物;臼齿实现水平替换,延长臼齿使用时间;长鼻高度进化更加灵活,可以独立完成采食功能。恶劣竞争环境、有限的食物和愈发灵活的长鼻,让此后的乳齿象类演化产生了持续发展长下颌和转变为短下颌的两种道路。在短下颌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现存大象的祖先——原真象(Primelephas),并由此进一步演化出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猛犸象(Mammuthus)、非洲象(Loxodonta)和亚洲象(Elephas)。其中,古菱齿象、猛犸象相继灭绝,而非洲象、亚洲象存活至今。基因组研究显示,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具有共同的祖先,但其祖先之间已完全隔离长达50万年,足以说明两者间的亲缘距离。它们的祖先又与古菱齿象有同源的祖先。而亚洲象则与真猛犸、哥伦比亚猛犸的祖先有同源的祖先。因此,从遗传距离来说,猛犸象与亚洲象的亲缘关系远近于非洲象。亚洲象的分类、分布全球已发现的长鼻目共有10科42属175种和亚种,我国已知的长鼻目共有5科(7亚科)16属56种。全球长鼻目现存3种,即隶属于非洲象属的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和隶属于亚洲象属的亚洲象。亚洲象属内仅有一种,即亚洲象。亚洲象又分为3个亚种,印度(大陆)亚种(Elephas maximus indicus)、苏门答腊亚种(Elephas maximus sumatrensis)和斯里兰卡亚种(指名亚种 Elephas maximus maximus)。亚洲象通体灰棕色,皮肤上时有雀斑出现;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最高点位于头顶,被称为“智慧瘤”;耳朵相对较小,覆盖不到肩最高点;雄象会具有突出口外的显著象牙,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有些雄性个体有时也会不具显著象牙。雌象的门齿较短,一般不突出于口外,有时雌象也会长有比象牙更小的、突出于口外的小象牙,但二者并非完全相同。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象群中有一头雌象,就出现了小象牙突出于口外的情况。亚洲象长鼻顶端仅在上方有1个指状突起;前足脚趾5趾,后足4趾;亚洲象中较大的雄象肩高可达3.2米,体重5400公斤,雌象肩高2.2—2.5米,体重2500—4500公斤。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亚洲象的区别点主要在体重、肩高、肤色、前额、象牙、耳朵、指状突起和脚趾等方面。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其栖息环境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等。据统计,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3.68万—5.11万头。亚洲象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数量为300头左右,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亚洲象群亚洲象的社会结构亚洲象是典型的群居动物,象群往往由具有血缘关系的雌象和幼象组成,最为年长的那头雌象会担任象群的首领,引导着象群的迁移、觅食和休憩。就像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它们每天的行进,都由其首领决定。无论非洲象还是亚洲象,都具有十分复杂的社群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家庭、家族、氏族和亚种群4个层次,成年雌象及其子女组成家庭;两个或多个姊妹雌象及各自子女组成家族;多家族短期内的聚集形成氏族;而亚种群指同一区域内的各氏族。北上南归的象群就是一个家族,里面新生的幼象来自不同的家庭,最终它们回到了原本的家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有机会和那里的其他亚洲象组成氏族或亚种群。在一个家族中,新生的幼象往往会被雌象照顾到10—15岁成年,除了它的“生母”,它的“阿姨”或“姑姑”都会参与到照顾幼象的行列,这样的互相帮扶,一是能保证幼象的存活与发育,二是能让较年轻的雌象习得育儿经验,这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雄象会在达到性成熟后离开家庭,独自生活或与其他雄象聚集一起形成全雄群体,这种群体是年轻雄象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快速生长发育与形成成熟社会性的关键,伴随着性成熟与社会成熟,雄象往往独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只会在发情交配时才会被打破,因为只有此时雄象才会与象群有短暂的联系,也正因如此,雄象并不承担育幼的任务。亚洲象的鼻子亚洲象是典型的食草动物,它们没有胆囊,无法消化肉类食物,但那发达的长鼻能够做握取、卷起、拉扯、甩动、挖掘和吸吹的动作,让它们可以取食高低任意位置的食物,现今已经记录到亚洲象食性植物多达390种,可见其可食植物十分广泛,灵巧的长鼻功不可没。象鼻能够如此灵巧是因为它的结构:大象的鼻子既是上唇,又是鼻子的延伸,具有大量且交错的肌肉,这让象鼻威力巨大并能完成精细动作。同时,鼻腔后方的食道上端有一块软骨,吸水时软骨会暂时盖住气管口,避免了长鼻吸水被呛,解决了庞大身躯喝水的问题。此外,象鼻还具有大量神经组织,鼻尖部位最为丰富,为灵活的长鼻提供了感知基础。除了具备有利觅食工具外,亚洲象还有聪明的觅食策略。亚洲象采食活动分为集群和单独两种形式,觅食行为主要分为取食、饮水、移动、其他行为4类并且这些行为无昼夜差异,它们还会根据采食不同植物采用多种采食方式,也会根据自身饥饿、食物充足情况、季节情况改变觅食活动,在采食喜食植物的同时还会采食适食植物,采食多样性高。这些都是聪明的觅食策略,让它们拥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占据了较广的生态位。亚洲象的迁徙习性亚洲象具有迁移的习性,其实无论亚洲象还是非洲象,都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迁移有助于动物寻找新的觅食地和资源、河流栖息地、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过程。对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亚洲象来说,迁移通常与食物季节性供给量和质量有关,当然也会因为躲避捕食者、减少种内竞争和避免寄生虫而迁移。同时,这样的迁移可能是所有群体的迁移,也可能是部分群体的迁移,部分迁移更加常态,且迁移并不固定时间和地点,而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进行机会性迁移。就我国分布的亚洲象种群而言,迁移其实十分常见且频繁,我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和老挝北部三省就存在着野生亚洲象跨境迁移活动的情况,历史监测也显示出我国亚洲象部分迁移的常态,勐养片区的亚洲象从1995年开始就有迁移出保护区活动的记录,当年有5头亚洲象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一带,成为如今的云仙亚种群;2005年又有13头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如今在勐海县和澜沧县之间来回迁移;2011年部分象群向东扩散至普洱江城县一带活动;除了北移象群,同年还有另一个象群自勐养南下至橄榄坝,继而进入勐仑,活动一段时间后才重新回到了保护区。可见,亚洲象一直都有迁移活动,北迁象群迁移较往年迁移更远并来到新的区域,因此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象迁移是这一物种自身的习性,对此我们应该结合物种本身特性更加理性地看待。亚洲象的交流亚洲象交流主要依靠声音和气味。其发声可以分为大叫声、啁啾声、尖叫声、低沉叫声4种不同类别。低沉叫声是唯一有次声波成分的发声类型,频率范围为10—173赫兹(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人类听不见),运用场景最为广泛,包括种内交流、群体聚集、吸引配偶、繁殖竞争、通报危险、遭受干扰等场景,且这种次声波能够传播数十千米,对大范围内的协调社群关系和行为至关重要。气味主要源于排尿释放的化学物质和颞窝分泌的分泌物,这些物质能够反映个体代谢、生殖等状况,在竞争和交配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如雄象发情期狂暴状态时通过尿液和颞窝分泌物传递的雄性信号在获得交配权中起决定性作用。亚洲象为多配偶制,因此在繁殖期常有雌象对配偶的选择和雄象对交配权的争斗发生。在国内,雄象常因为争夺交配权而发生激烈打斗,而雌象很少选择配偶,一般都会接受雄象的骑跨和交配行为。这是因为相对于雄象的发情,雌象的发情更加来之不易。据观察,雄象发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四季均能繁殖,因此没有抚育压力的雄象总在独自生活和游荡在不同发情雌象中切换;而雌象却不同,雌象虽有长达16周的发情周期,但只会在1周内接受交配,受孕成功后会进入20—22个月的孕期,且在诞下幼象后2年内不会发情,以专心抚育幼象,因此发情雌象算得上是“稀缺资源”。在自然状态下,幼象的出生率往往极低,甚至容易遭到猛兽袭击或死于意外。如此看来,北上南归象群中的雌象都是了不起的母亲,都把幼象照顾得很好,让它们健康长大。这也说明,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长,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中一项了不起的成果。(陈飞 王智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具体如下:1、体型:亚洲象相对而言比非洲象要小一些,一般来说,亚洲象身长为6米左右,一般肩高为2.5米左右,体重2000~6000千克。而非洲象身长为7米左右,一般肩高为3米左右,体重为2700-6000千克。2、鼻子: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而亚洲象仅有一个。3、象牙:非洲象无论雌雄都有象牙外露,雄性牙较长,雌性牙较短。而亚洲象只有雄性有象牙外露,雌性象牙很短,没有外露。4、耳朵:亚洲象耳朵相对来说较小较远,而非洲象耳朵则大很多。5、脚趾:亚洲象前肢5指,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具4趾,后肢具3趾。6、肤色:亚洲象皮肤浅灰色,非洲象皮肤灰棕色。7、生活地域不一样,由于地域因素导致食物也有些差别。而且非洲象比较聪明,很少象亚洲象那样为人役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动物园里最大的动物就是大象了,但是亚洲象和非洲象有什么区别,如何去辨认亚洲和非洲象呢?看体型亚洲象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一般身高在3.2米左右,体长在5.5米左右,体重最高可达5吨。就算是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也只能在亚洲称霸王。因为非洲象比它更大:成年的非洲象身高普遍在3.5米以上,最高可达4.1米,体长在6米以上,体重在4吨以上,大的可将近10吨。两者的体重差相当于20个成年人的体重之和。整体来说,亚洲象比非洲象要小一圈。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远远地观望大象,因此对它们的大小无法作出一个评判,那么就需要以下这几个具体的区别帮助你判断。非洲象耳朵大,亚洲象耳朵小非洲象的耳朵超级大,上下可以达到1.5米长,仅仅一只耳朵的面积都比它们的脸还要大,一双硕大的招风耳能帮助非洲象在炎热的非洲快速地散热。再看看亚洲象的耳朵就显得袖珍多了,一对小耳朵让这个大家伙竟然与活泼可爱挂上了钩。亚洲象栖息在森林环境中,那里的气温不像非洲那般炎热,也很容易找到树荫躲避阳光,也没有那么强的散热需求,耳朵小点也没关系。非洲象额头平滑,亚洲象头上两个包从正面看,亚洲象的额头很大,而且有两个“鼓包”,被称为“智慧瘤”,让它们看起来像是留了个有点过时的中分发型。从侧面看,如下图:看象牙象牙对于亚洲象来说,是雄性的标志,雌性亚洲象长象牙但不外露。但非洲象无论雄雌,都长象牙,不过雄性的象牙比雌性的更长更粗。因为非洲象的体型更大,因而长出的象牙比亚洲象的更大更粗。另外,亚洲象的象牙颜色偏白容易泛黄、光泽较差,牙质的硬度低于非洲象牙;非洲象的象牙多呈奶白色,质地细腻、光泽好,硬度高,但受温度变化易产生裂纹。看脚趾同样都是大象,但亚洲象和非洲象的脚趾头个数还有不同,你可能从未关注过。非洲森林象前脚有5个脚趾甲,后脚只有4个,非洲草原象则前脚有4个脚趾,后脚只有3个。而亚洲象前脚通常有5个脚趾甲,后脚有4个,也有的亚洲象,后脚也有5个脚趾甲。看背部亚洲象的背部是凸起的,屁股比背部低;非洲象的背部中间是凹陷的,有着高耸的翘臀。亚洲象从侧面看起来像个驼背的老头儿,非洲象看起来倍儿精神。看鼻突大象的鼻子是它们的手,吃饭、喝水、打架样样都用得上,尤其是鼻子上的鼻突,就相当于我们的手指,能帮助抓东西、感知外物,非常灵敏。这样的鼻突亚洲象只有一个,长在鼻孔的上方,而非洲象有两个,上下各一个看皮肤亚洲象肤色是浅灰色,非洲象肤色是深灰色。就肤质来说,亚洲象褶子少,皮肤也更细腻。而非洲象则是实打实的糙汉子。看内部结构亚洲象有19对肋骨(其中苏门答腊象有20对肋骨),33块尾椎骨;非洲象有21对肋骨,26块尾椎骨。这么隐秘的不同,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看性格亚洲象性格温顺,比较友好;而非洲象脾气比较暴躁,野性更强。这也是为啥人类不能成功驯化的原因——非洲象实在太难搞!并不是因为非洲象比亚洲象笨哦!现存的亚洲象有很大一部分是被驯化了的,它们被用来为人类劳动、表演、充当交通工具……(编辑:张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洲象和亚洲象的鼻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