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信教一些人更倾向于相信宗教?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迷信”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愚蠢、和他人缺少共同话题而需要这类旧模因、自幼生活在旧模因的环境里,抑或是犬儒主义——对他人的动机从根本上不信任。人脑的工作方式不利于真相,一部分人是愚蠢的,而且高等教育与愚蠢无关。迷信的模因具有社群性,社群成员可能捍卫本社群参与创造的模因来提高对社群的归属感,这在邪教中特别明显。神、宗教等为人们提供的东西,在初级阶段是“保佑”的心理安慰,发展为“熟悉的氛围和团体”,高级阶段是“灵魂的救赎、死后的幸福”等超越此世的许诺,对应人们多个层次的需求。星座提供的是“简单、有序、模式清晰、人人可以参与的话题”,人脑喜欢这样的东西。即使在教育程度相当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在知识量和思维方式上仍然有很大的差异,你觉得有漏洞,其他人未必觉得;犬儒主义还可以让人们自诩“看透”了真相。在历史上,犬儒主义曾经被人们拿来怀疑宗教,现在则有人拿来怀疑他们所认为的科学,这里面存在认知错位:一些人没搞清楚科学是什么。人脑的工作方式不利于真相“谣言”“事实”“迷信”“科学”都是很新的概念[1],自然选择不足以在人类身上产生针对迷信和谣言进行识别的机制,而迷信和谣言却可以利用人脑的工作方式。基调问题:一个人在七八岁之前生活在“不相信科学”的氛围里,髓鞘化的时候大脑可能会被焊死一组不相信科学的基调,没有大的变故是不会自我怀疑到去改变它的[2]。一个人七八岁之前相信科学,后来由于大的变故而变得不相信,则是一种混杂着愤怒和畏惧的自暴自弃的态度,根源来自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3]。大学教育之类对这个毫无贡献:你会用你学到的知识捍卫脑子里自幼焊死的东西,除非你发觉这些东西对你的生存造成危机。你不能指望普通的大学生活能让人变得相信科学[4]。这不能归结于“我国的‘文科’教育有问题”之类:全世界差不多都这样。近年来,我国有科学素养的人群虽然不多,但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起来也不算少。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防御机制:人们同一时间只能在脑海中摆弄四个到七个概念,短期记忆的缓存约能持续11秒。无论你要传播的信息是不是真相,只要你在里面大量堆积规则和变量,“报菜名”,人们就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部分,或是拒绝相信一部分内容。跟人们谈论他们可以做什么、建议他们应该做什么,比告诉他们“你是错误的,你是愚蠢的,你上当了”,受到的阻力更小。无论你谈论的东西是真是假。迷信作为模因[5],会在传递过程中经历自然选择,削减不必要的复杂性、对关系到可信性的内容进行调整、变成更加直白而简洁的形式,从而取得传播优势。人们忽略或拒绝迷信的一部分而传播其余部分,对迷信来说并无损失。真相或辟谣的内容往往比迷信和谣言更复杂,传播速度比迷信和谣言慢,而且只要有一部分被忽略或拒绝,剩余的部分就可能不再具有辟谣作用,乃至本身成为谣言——断章取义、截取少量句子、截取字词再组装之类产生的谣言比全文的传播速度要快。当辟谣的形式是“因为OO定律/OO实验/OO理论,所以你这样做是不行的、那样做也是不行的”,其列表长度、复杂性、变量数目很容易引起人们拒绝或反感,进而让谣言显得更有说服力。美国物理学家Bob Parks曾参与辟谣关于冷核聚变的虚假实验。他发现,即使科学家们反复声称这不是真的、实验数据造假,兴奋的大众仍然愿意相信冷核聚变的可行性。当人们希望某件事是真的,你很容易让人们相信它是真的。当他指出冷核聚变实验不符合物理原理时,有听众说:“可是这对世界来说非常重要,你们科学家能再努力一点吗?”能源领域尚且如此,你在涉及刻板印象、身体健康、金钱的领域更可以期待效果了。神、宗教往往许诺“信仰就可以得到回报”,星座之类给每个星座的人许诺了一大堆优点,人们希望这些事情是真的。一部分人是愚蠢的伯特兰·罗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说,蠢人自以为是,聪明人则充满了自我怀疑。达尔文在1871年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获得自信。邓宁-克鲁格效应描述了这样的认知偏差:在某个领域能力不足的人难以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他们经常认为自己有平均水平以上的能力。愚蠢的人愚蠢到无法把握自己的愚蠢,因此不会去寻求让自己变得不愚蠢,也不会觉得聪明人比自己聪明。2017年,《卫报》上发表的文章《还有什么比邪恶的世界领袖更可怕吗?一个愚蠢的世界领袖》怒斥特朗普的愚蠢,顺带大谈愚蠢对人类的危害:蠢人比坏人更危险,因为你不能根据蠢人自己的利益来预测或解读他们的行为。1976年,Carlo Cipolla发表的《人类愚蠢的基本定律[6]》给出了以下观点:一、每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低估了人类中现存的愚蠢个体的数量。二、某人愚蠢的概率与此人的任何其它特征无关[7]。三、蠢人会在不给自己带来任何收益乃至自己蒙受损失的同时给他人造成损失[8]。四、非愚蠢的人总是低估了蠢人的破坏力。特别是,非愚蠢的人经常忘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与蠢人打交道和/或与蠢人交往都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五、蠢人是最危险的人。蠢人的行为难以预测,当蠢人发动攻击,你可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攻击,也不知道他们的攻击应该如何妥当地防御,因为攻击缺乏条理。当然,这攻击本身往往没有多大效果,现存的防御手段就可以对策。但如果蠢人掌握了巨大的政治权力,他们就可以在本国的影响范围内造成重大破坏,且你很难用面向外敌和犯罪者的防御手段去针对身为政治领袖的蠢人——你可以回忆一下特朗普在2020年的表演。蠢人不但容易自己制造谣言、去相信自己或他人制造的谣言和迷信,而且会引起非愚蠢的人制造阴谋论。这是因为阴谋论可以帮人们以为“聪明人在管理世界”,哪怕他们是邪恶的,都比“蠢人在管理世界”来得更可以理解,或者说更容易被对策。在这个场合,谣言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不安和不满,其可信度会得到蠢人政治领袖的愚蠢程度带来的加成。信任科学不是将当前的科学知识当做一具已死的标本来套用,而是信任不断在研究中前进的科学[9]。声称“科学也有很多解释不了的东西,所以不可信”或“科学就是在不断自我否定,所以不可信”,都是没有搞明白什么是科学。如果你躲在不可能犯错误的领域里裹足不前,你就没有做对科学。如果你犯了错误不去纠正,你就无法做好科学。如果你拒绝相信自己会犯错误,你根本就没有在做科学。如果你觉得“未来的科学进步可能推翻现行的理论”,那么不要忘记对应原理:任何新理论都必须在经过实验验证的旧理论的相同实验条件下给出与旧理论相同的答案。例如,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在宏观低速条件下给出相同的答案,在接近真空光速、完善GPS系统的精度、计算水星轨道之类情况下,相对论比牛顿力学更好地预测了实验结果。信任科学不需要你“相信”科学。科学有效,无论你是否相信。如果你觉得某项科学假设或理论有问题,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做出预测并实验验证之。对于信息的可疑程度,你可以这样判断:可疑0:给定框架与先验知识的数学。例如十进制下1+1=2。可疑1:证据确凿的实验结果。例如新冠病毒是存在的。可疑2:优美的理论模型。经过各种独立的严格测试,目前还没有发现反例。例如引力波是存在的。可疑3:有用的理论模型。虽然在一些条件下有反例,但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描述现实。例如牛顿力学。可疑4:当代主流范式。大量实验证明大致自洽的理论体系,比较好地描述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例如恒星核反应的理论。可疑5:科学前沿的假说。不违反可疑0~1的信息,但不足以达到可疑2~3的水平,还没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通常以基本科学的方式进行了有限的检验。例如弦理论。可疑6:粗略的消息。没有严格的研究方法,实验难以重复。例如认为世界各地的水域里至少存在少量的水怪。可疑7:奇怪的消息。没有自洽的理论模型,无法有效实验。有时对可疑4的东西进行挑战。例如超能力。可疑8:不可证伪的信息,有时对可疑2的东西进行挑战。例如坚持称存在不可观测的死后世界。可疑9:反事实的妄想。对可疑0~1的东西进行挑战。例如在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情况下坚持称新冠病毒不存在。人们可以理性地对可疑3~7的东西进行质疑。可疑8的东西不怎么值得讨论,除非你发现它不是真正不可证伪的。可疑9的东西可能涉及精神诊疗。质疑可疑2的东西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验证据。质疑可疑1的东西在此基础上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工作。质疑可疑0的东西没什么意义,你可以建立另一套逻辑自洽的数学体系,但那不能用来否定别的逻辑自洽的数学体系。可疑8的东西并不一定有害。如果现代人的生活中只有纯粹的理性,我们从石器时代继承而来的大脑可能不堪重负。你可以期待死亡比任何人更加雄辩地向可疑8的东西的拥趸做出解答。参考^在原始时代,信息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社群的规模取决于一个人的声音能传播的范围,松散连接的人群分布取决于步行可以在数天内到达的路程。即使在发明了文字之后,高文盲率决定了人们无法只依靠文件来证明任何东西。印刷术、教育和越来越先进的通讯创造了事实和谣言的界限。^现代社会的大变故尽管整体上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个人生命中可经历的还是减少了许多,你要手动诱发去改变这些人,会撼动社会的基础,一般来说是没有必要的。让人相信一些低成本的玄学玩意,可以作为安慰剂去应付他们,对国家来说也不是很有害。^改变这些人的思想,主要在于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受限于生产力、历史进程和人类生物学身体的脆弱,在当下并无好的方法去解决。谣言与迷信仍然可以躲在死亡的阴影下面苟延残喘。^《蠢蛋进化论》之类社会达尔文主义书籍大谈“低能人大量繁殖、聪明人自我绝育”,倒是十分次要:人类的基因多样性很低,绝大部分个体先天的认知力是同一个水准,后天教育的作用比先天遗传因素大得多,牛顿没有生物学后代并不影响牛顿的思想蔓延到整个人类世界。^“模因”到底是什么?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477644/answer/1520393215^http://harmful.cat-v.org/people/basic-laws-of-human-stupidity/^无论性别、种族、民族、学历、工作之类^相比之下,聪明人让自己和他人同时收益,无助者让自己蒙受损失而让他人受益,匪徒让他人蒙受损失而自己受益。人的行为不是始终一致的,但蠢人往往持续愚蠢。^可以参照:现代科学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048396/answer/1601481485}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我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尊重每个公民的宗教信仰,也不会强迫公民去参加哪一个宗教组织。宗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自己的心理慰藉,因为有一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所以他们就把这份困惑寄托自己心中的神,这就是神的安排。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呢?因为信仰自由,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别人的宗教信仰,有没有这种宗教信仰的区别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流,因为宗教也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宗教不是封建迷信那种装神弄鬼的勾当,它是正规的,被国家法律认可的合法组织。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别人的选择我们不能去改变,你可以去相信上帝,也可以去相信佛祖,但是你不能强迫别人去相信你所相信的而去否定别人的信仰。就像吃东西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咸的,虽然有分歧但是不能强迫别人去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说白了别人的选择和你没有关系,只有尊重彼此的选择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光是宗教信仰,尊重别人的选择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想法,我们不能因为意见不同而对别人冷嘲热讽,这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不道德的表现。总结: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意见,希望可以对你有一些帮助。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在宗教社会学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奉宗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目前中国的宗教集会来说,大多数场所的男女性别比例不会超过3:7,也就是说有7成以上参加宗教集会的人是女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这经常引发各界的质疑:男人们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女性更喜欢信仰宗教?  关于宗教信仰的性别差异,学术界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较为通俗的说法是,女性的依附性较男性更强,所以更喜欢信仰宗教。而米勒(Alan Miller)和斯达克(Rodney Stark)等宗教市场论者近年来则提出了所谓的冒险模式,即不信仰宗教意味着人生具有不被救赎的风险,而男性因为更喜欢冒险,因此信仰宗教的比例比女性要低。  显然,无论是依附说,还是冒险说,都奠基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性,也就是生物学意义。然而,如果男女信仰强度的差异真的来自先天的遗传学基础,那么这种差异必将固定不变,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也将无能为力。  最近,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社会学系的科利特(Jessica L.Collett)与利萨尔多(Omar Lizardo)教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研究宗教》(JSSR)2009年夏季号上,颇具启发意义。  科利特等人的研究借鉴了哈甘(John Hagan)等教授在犯罪学研究中概括出来的权力控制理论(Power-Control Theory)。在社会学上,家庭被分为两种类型:父权制和平等制。所谓父权制家庭,习惯上指那些母亲在外面没有工作,或者父母都有工作但母亲的工作地位较低的家庭。一般说来,这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模式。而平等制家庭,则是指母亲拥有和父亲相当权力的家庭。根据哈甘等人的权力控制理论,在父权制家庭中,男孩女孩更容易得到不同的对待,父母试图控制女孩行为的倾向性更高,女孩发展出的冒险倾向性比男孩要低。相反,当丈夫和妻子的权力比较平等时,男孩与女孩参与犯罪等冒险性活动的差别也降低了。  科利特和利萨尔多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男女宗教信仰的差异研究上,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在父权制或传统家庭中长大的个体,其宗教性中的性别差异更明显;相反,那些来自平等制家庭的个体,其宗教性中的性别差异要弱一些。也就是说,越是在母亲地位低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其宗教信仰的比例越高;随着母亲在家庭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无宗教信仰的比例也将升高。而母亲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于男性的宗教信仰几乎没有影响。  依据科利特的这一解释模式,女性宗教信徒远高于男性宗教信徒的根本原因,是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从世界范围看,这一判断应该说基本符合经验观察。在现代化过程中,毫无疑问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提高,但在家庭中,男强女弱可能还占有明显的优势,与此相适应,女性宗教信徒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性。  如果结合城乡差异,或许可以推测,父权制家庭较多的乡村地区,女性宗教信徒的比例应该更高;而在平等制家庭较多的城市,宗教信徒的性别差异就会较低。这一点似乎也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基本符合。总之,科利特等人的权力控制理论为我们理解宗教信仰中的性别差异开启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魏德东)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这个问题其实不简单,分开两面说:一、为什么女性更信宗教。1、女人的苦难更多。记得有人说过“人在苦难当中才会思考严肃的问题”,女性由于生理原因,从来就比男性承受了更多的苦难:生孩子之苦、病痛之苦(去医院看看就能知道)、每月生理期不适之苦,因此女性更希望脱离苦难,更容易从宗教中寻找寄托。2、女性心理缠缚较多。女人比较感性,多愁善感,内心纠缠。花开得好了,恨花;花被雨打风吹去,恨风。因此女人更需要从缠缚中解脱。3、女性比较容易受到暗示。女信众经常会说看到神奇的现象,比如在佛教圣地看见祥云如同佛祖金身,比如参加佛事看见佛像发光。比如碰到藏地的活佛说到各种密教的法门特别推崇。等等。因此,从种种表象看来,女性似乎比较容易信仰宗教。但是单论佛法又是另外一回事。如下:二、从佛法的实践看,并非如此。1、佛法是实践的科学。佛法讲究“见地、修证、行愿”,这三者缺一不可,知道佛法的道理是为“见地”,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证明这个道理是正确的,是为“修证”,自己证明到了还不够,还要求得众生一起解脱,是为“行愿”。这多难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成佛前,身为王子,富有天下,为了追求人生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舍弃人间极致的荣华富贵,求道12年,历经千辛万苦,不过是为了求得一个解脱之道。这才是学佛,这才是真正的信仰。所谓“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从这个角度审视,很多女性信众其信仰的出发点是不同的。2、佛法不是神异之道。女人往往容易被神异现象所迷惑,其实佛法是不提倡卖弄神通的,在古代的和尚卖弄神通是要被逐出山门的。《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修行的过程中出现神通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学佛是不为了得神通,因为即使是神通也无法使我们真正得解脱,了生死。不能执迷于神通,神通也不过就是一些现象,不是究竟。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女性信众对秘法的崇拜是值得推敲的。也就是说,这种女性所谓的宗教信仰其实不是“净信”,说严重点,有很大部分是迷信。展开全部生理的脆弱再加上思维的不理性,不过宗教和神明可是仇女的,信仰了宗教的女性还是会被男性认为是盲信和投机,比如这一个回答的某一些人。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人会信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