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银行额度一般多少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市民纾困倾斜力度指数示意。新网银行供图2022年以来,疫情的反复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挑战,金融纾困成为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各大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新网银行在人行成都分行及成都营管部、四川银保监局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用户特征,以“零售信贷+小微企业贷款”的双重性业务布局,坚持民生纾困和复工纾困双向发力,以服务新市民群体为主要切入口,不断加大金融投放力度和产品服务深度,为那些“过去无积蓄”“当期无收入”“没有抵押物”“活动受限制”的新市民,提供有温度、有力度、可持续的数字普惠服务。金融纾困进行时,民生纾困和复工纾困双向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企稳恢复的金融支持,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任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新网银行作为第三家获得全国展业资格的民营银行,兼具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背景,肩负着补位普惠金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银行业竞争结构、改善中小微企业及“三农”金融服务等重要使命。根据信贷大数据调查,新网银行发现,在发生疫情的一些城市中,借款客群中的新市民群体占比显著升高。其中,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接触性产业的新市民群体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类用户的用信需求整体扩大,但借贷的笔均金额下降,呈现小额多笔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新市民群体生产生活面临困难,亟须金融纾困帮扶救助。“小生意”事关“大民生”。新网银行在对客户的回访和调研中发现:每一笔面向新市民的小额数字贷款的发放,往往意味着一个疫情防控的潜在的摩擦点、梗阻点的润滑和消除,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的背景下,“非接触”金融服务具有特殊优势,积极推进这一工作,也能有利促进受疫情影响的城市加速复工复产步伐。高达3亿人的新市民群体,成为新网银行极为重要的金融客户。2022年以来,新网银行在人行成都分行及成都营管部、四川银保监局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将新市民群体的金融纾困作为突出工作来抓,用全线上的“无接触”金融服务,积极帮助“有接触”“有困难”的新市民纾困,通过各种形式来解决这一群体的燃眉之急。新网银行2022年1月至4月信贷数据显示,在新市民聚集的六大行业上,放款金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放款金额同期增长99.04%,“建筑业”增长49.96%,同比增幅位居前列,而这些恰恰是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现金流最危急的行业,又是新市民就业的重要领域。此外,拥有全国展业牌照的新网银行还为61万名征信白户授信了额度,让更多新市民快速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主流金融服务补位者,银行数字化探索者如何运用数字技术重塑银行形态、改变主流金融服务模式?这也是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初衷。从数量上,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600多家,而持牌的民营银行仅有19家。作为创新型的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又担负着银行业“一条鲶鱼”的重要使命,对于整个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新网银行于2016年12月开业,与主流银行相比,没有基础流量,没有现金业务,没有业务经理,完全依托于金融科技手段为全国客户提供全在线、全实时、全客群的数字金融服务,明确金融业补位者的角色定位,通过5年的艰苦创业和一系列产品实践,走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验证了“从0到1”发展数字原生银行的可行性,逐渐稳居国内民营银行第一梯队。相对主流金融服务,一方面,新网银行开业以来没有过线下分支网点,这是劣势,但又是发展的天然优势:不需要担心线下网点和线上渠道“左右互搏”抢客户的内耗问题,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对于金融产品的发展思路也是基于互联网场景,通过与各种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服务,过去这些服务往往是主流金融机构无法充分到达的市场盲区。另一方面,新网银行服务的客群,其身份特征多为个体户,学历多为大学本科以下学历,主要集中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这也是与主流银行服务客群的明显差异。前不久,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发布了一份名为《新锐银行的快速增长为传统银行体系注入新活力》的报告。基于客户数量、总资产规模、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维度,该报告评选出全球前20家“新锐银行”,我国4家银行入围,新网银行榜上有名。没有线下分支网点,就积极打造线上产品,在业内率先开启无接触服务;没有现成数据,就积极与银联等机构合作,夯实数据基础;没有业务经理,就利用大数据算法和各种消费场景及供应链,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全国客户提供全实时、全在线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新网银行在过去5年都一直在坚持做好主流银行补位者的角色,坚持做好主流金融机构没有有效覆盖的业务,只做技术能够有效管控风险的业务,服务于更多市场的空白区,坚持探索一条差异化竞争的成长路径,用源源不断的产品与服务创新,让“普存小贷、移动互联、普惠补位、线上线下”成为现实,从而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真正落地。解决金融问题的钥匙,往往在金融之外除了补位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之外,用数字技术让普惠金融落地,也是新网银行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极为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先后出台多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普惠金融贷款成为考核金融机构的硬指标。过去,主流金融机构面对的现实难题在于,如何做到既普又惠:“普”就意味着要降低门槛,要提高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惠”就是要降低成本,要提高金融业的精细化程度,要尝试去解决C端长尾客群和B端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普惠金融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长期金融难题,正是因为“风险收益比”的不对等,而数字技术的落地和不断进步,成为解决小微金融客户“不敢贷、不愿贷”这一行业难题的金钥匙。技术开启了新网银行普惠金融产品持续创新的大门。比如,通过行业先进的数字风控技术,新网银行99.6%的贷款均通过线上自动审批发放,现已累计服务超过6000万客户,累计发放小额普惠信贷近1.7亿笔、金额高达6600亿元,但贷款不良率仍长期稳定在民营银行阵营中的较低水平。长期坚持技术立行、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让新网银行成为国内第二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银行、第三家取得线上信贷业务备案许可的数字银行,提交了400多项技术专利申请,先后承担多项人工智能相关重大专项课题。从员工比例来看,新网银行科技相关人员占比高达70%,在行业中位居前列。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新网银行坚定打造新一代数字原生银行,追求发展质量而非单纯的业务规模扩张,以科技能力赋能产品与金融服务。尤其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与股东、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下,新网银行拨开迷雾,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金融发展规律、顺应技术创新潮流的发展道路。(江海)(责编:袁菡苓、高红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王凡2022年08月12日15:25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小字号近日,上市企业红旗连锁披露了其参股的新网银行上半年业绩,截至2022年6月30日,新网银行资产总额744.23亿元,营业收入16.26亿元,净利润2.5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87%。公开资料显示,总部位于成都的新网银行于2016年底开业,是第3家获得全国展业资格的民营银行。截至2021年底,新网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99.8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12万余家。此外,民营银行在战疫期间也发挥了作用。以新网银行为例,通过开启绿色审批通道,加快战“疫”贷款投放,将信贷资源源源不断地“空投”至涉疫地区,为新市民人群及行业客户解决燃眉之急。比如,在供应链金融方面,针对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新网银行在多个涉疫城市落实为行业客户办理信贷服务,为不少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现金流支持。《2022年涉疫地区新市民纾困金融服务指数报告》显示,新网银行投放涉疫地区新市民的贷款金额,占投放该地区金额的68%。在涉疫地区中,新市民人口占比为30%,其贷款金额占该地区贷款金额的68%,凸显了民营银行的责任与担当。稳定经济大盘与推进金融纾困,是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民营银行所具有的优势,组织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迅速、金融科技能力强、提供非接触式服务,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民营银行的差异化竞争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新网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22亿元,较年初增速达54.4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新网银行上半年新增信贷投放量侧重于新市民群体,他们有着高频、小额度的线上信贷需求,在疫情影响下,新市民群体的信贷需求增加,甚至是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和门店小额资金周转的刚需,通过小额借款、线上申请、快速到账、循环借贷等服务,不仅是开拓了普惠金融的长尾市场,也解决了这一人群的燃眉之急。从金融风控能力来看,新网银行99.6%的贷款都通过线上自动审批发放,极大加快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运营成本高”“风险识别难”的难题。公开数据显示,新网银行在数字信贷、非接触服务、反欺诈等方面,已累计提交超400项技术专利申请,获批超90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数字风控能力,实现了“客户少跑路,数据多跑路”,极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责编:彭茜、高红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分享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
  进入八月,又到了银行业的中报季,各家上市银行将陆续披露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中报作为一个观察窗口,从已经披露的民营银行中报,也能大致勾勒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新特征。  最近,上市企业红旗连锁披露了其参股的新网银行上半年业绩,截至2022年6月30日,新网银行资产总额744.23亿元,营业收入16.26亿元,净利润2.5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87%。  公开资料显示,总部位于成都的新网银行于2016年底开业,是第三家获得全国展业资格的民营银行。截至2021年底,新网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99.8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12万余家。  首先看疫情对民营银行的影响,上半年多地的疫情反复,是银行业面临的一场大考,不过,考虑到绝大部分民营银行没有线下网点,渠道主要在线上,可以依靠无接触的优势,服务新市民、小微企业等客群,充分发挥民营银行线上经营的优势。  此外,民营银行在战疫期间也发挥了作用。以新网银行为例,通过开启绿色审批通道,加快战疫贷款投放,将信贷资源源源不断地“空投”至涉疫地区,为新市民人群及行业客户解决燃眉之急。  比如在供应链金融方面,针对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新网银行在多个涉疫城市落实为行业客户办理信贷服务,为不少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现金流支持。  《2022年涉疫地区新市民纾困金融服务指数报告》显示,新网银行投放涉疫地区新市民的贷款金额,占投放该地区金额的68%。在涉疫地区中,新市民人口占比为30%,其贷款金额占该地区贷款金额的68%,凸显了民营银行的责任与担当。  稳定经济大盘与推进金融纾困,是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民营银行所具有的优势,组织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迅速、金融科技能力强、提供非接触式服务,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民营银行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国家之所以放开民营银行,本就趋向于服务主流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侧重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因此,观察民营银行的业绩,重点考察其数字化运营能力和数字风控能力,尤其是在支持小微企业上的表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新网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22亿元,较年初增速达54.4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新网银行上半年新增信贷投放量侧重于新市民群体,他们有着高频、小额度的线上信贷需求,在疫情影响下,新市民群体的信贷需求增加,甚至是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和门店小额资金周转的刚需,通过小额借款、线上申请、快速到账、循环借贷等服务,不仅是开拓了普惠金融的长尾市场,也解决了这一人群的燃眉之急。  从金融风控能力来看,新网银行99.6%的贷款都通过线上自动审批发放,极大加快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运营成本高”、“风险识别难”的难题。  小额碎片化的小额借贷需求,普遍缺乏抵押品的现实,部分用户甚至是信用白户,这对于全线上服务的银行来说,更像是“在针尖上跳舞”,极为考验银行金融科技的“微雕”功力,以及风控能力是否坚实,这也是民营银行在普惠金融上面临的普遍挑战。  既要把信贷资源投放到急需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手上,又要严格控制风险,实现长期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这就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严格的风控体系,利用技术来解决问题。  新网银行近两年的资产不良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正是得益于一以贯之“技术立行”理念,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多重风险识别体系,包括风险模型和指数体系、信贷策略体系、欺诈模型体系,以及人脸识别、生物探针、设备指纹、关联网络等风控技术,还包括一支覆盖开发、运维、攻防、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化网络安全团队。  公开数据显示,新网银行在数字信贷、非接触服务、反欺诈等方面,已累计提交超400项技术专利申请,获批超90项,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其数字风控能力,实现了“客户少跑路,数据多跑路”,极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  利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成果,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本就是民营银行担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民营银行实现业务增长、提升市场份额的一把金钥匙,更是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张紫祎)版权声明: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网银行额度一般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