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的意义和成果

2013年3月23 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 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持续深化。从模糊到清晰、从构想到布局、从理 念到实践、从被部分人熟知到被国际社会广泛接 受并频频写入重要文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所提供的中国方案。 梳理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实践与推 进路径,对深度理解中国发展与中外交往具有重 要现实意义,对未来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将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公义、兼济天下、 和合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 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 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 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 去。”崇尚公义、兼济天下、和合大同等优秀传统文 化在中国对外交往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在国际发展合作上,“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 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是广受欢迎的 国际公共产品 。中老铁路、比雷埃夫斯港、蒙内铁 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或已 落地或已稳步推进 。
中国于 2021 年提出的全球 发展倡议,目前已有 100 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 在内多个国际组织表示支持 ,近 70 个国家加入 “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国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积极稳 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 巨大贡献 。中国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治理人才与 技术力量最多的新兴经济体。在经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成为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 居世界第一 。
自 2013 年设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 以来,中国已设立 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 易港,已同 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 19个自贸协定, 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 35%左右 。①中国是世界上对外承建基础设施最多的国家 。 2021年度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 )发布的“全 球最大 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里,共有 78家中国 内地企业 ,中国上榜企业数量继续蝉联各国榜 首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甚至欧洲,中国都承建了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对外援助上,中国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 件,始终尊重受援国的自主意愿和实际需求,坚持 平等协商,不搞模式输出,致力于促进当地经济社 会发展 。2013—2018年,中国共向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和加勒比、大洋洲和欧洲等地区 122 个国 家和 20个国际和区域性多边组织提供援助;对外 援助(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金额 为 2702亿元人民币;共建设成套项目 423个,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向 60 个国家提供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 80多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 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 2万余名;在 95个国家和地 区完成技术合作项目 414个;举办官员研修研讨、 技术人员培训、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等项目 7000余 期,共约 20万名人员受益 。截至 2019年底,中国 累计向 72个国家和地区派遣长期医疗队;与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等 14个国际组织 实施项目 82个,涉及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减贫、 妇幼健康、卫生响应、教育培训、灾后重建、移民和 难民保护、促贸援助等领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继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志 向,在本国发展起来的同时,通过扎实合作、务实 相助弘扬东方文化,造福各国发展。探索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 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党的全球责任担当,体现了中 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全球治 理体系变革的伟大志向。在政治交往上,中国是唯一承诺永远不称霸、 永远不搞扩张的大国 。中国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 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 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倡导践行真正 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 凌行径 。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亲 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推动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 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 的主要大国力量,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峰会等,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 益的汇合点。在军事安全上,中国积极履行国际安全责任 和义务,在国际维和等方面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 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面对复杂多 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与威胁,中国不搞也 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坚持“人不犯我、我 不犯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出兵国中派出工兵、运 输和医疗等保障分队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 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联合国维和待命部 队数量最多、分队种类最齐全的国家。“30 年来, 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 5万余人次,赴 20多个国家 和地区参加近 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是联 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在全球治理上,“中国加入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了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 案,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切实兑现国际承诺,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坚定 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积极推 动网络、深海、极地、外空、反腐败等新兴领域国际 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工作 。中国始终坚持和践行共 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 好地反映国际格局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 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 利益 。中国循序渐进地推动改革,通过改革增强 协调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更好地回应国 际社会的期待,更为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16世纪以来,大多数大国崛起都会搞军备竞 赛、军事同盟,而且伴随着对外冲突、军事战争,都 会试图推倒现存霸权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 。与此 不同的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既坚决斗争、捍卫国家利益,又避免矛盾激化、升级为军事冲突,探索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 的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让发展果实造福更 多国家和人民2016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 G20 工商峰会上 指出:“同为地球村居民 ,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 共同体意识”“既把自己发展好 ,也帮助其他国 家发展好。”中国通过努力做好本国减贫、教育、 农业 、人权等基础民生事业,并向他国分享与传 授中国发展经验 ,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走上更 好的发展之路 ,营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良好氛围。在区域合作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前提和路径,循序渐进深化彼此之间的共同体关系 。
以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例,2013 年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非,就高屋建瓴地 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提出了真实亲 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 。在 2018 年中非 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打造 “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 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确立了构建 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 。2021年,习近平主 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又提出构 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炼总结“中非友好合 作精神”,宣布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为中非 人民世代友好擘画蓝图 。
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 体、中国— 阿拉伯国家命运共同体等都呈现出这 种循序渐进的深化进程。在全球民生上,中国积极推动落实由联合国 193个成员国签署的、包含消除贫困等 17项可持 续发展目标的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在提前十年完成减贫目标后,中国帮助老挝 、缅 甸、柬埔寨等国家开展减贫示范项目,为毛里塔尼 亚、卢旺达、斐济等多个南太平洋和非洲国家提供 增收致富技术,为蒙古国、厄瓜多尔、利比亚等国 举办特殊群体社会保健政策和康复护理研修 。截 至 2019 年底,中国向 37 个亚非国家派遣了 81 个 农业技术专家组,在非洲国家援建 22个农业技术 示范中心,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中国在 科摩罗实施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使 当地实现疟疾零死亡 、疟疾发病人数下降 98%。 中国通过援建学校、培养师资力量、扩大奖学金规 模等方式,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 让民众享有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在保护人权上,中国是国际人权事业的积极 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中国加入或批准多项 国际人权文书,为《发展权利宣言》《维也纳宣言和 行动纲领》等多个重要国际人权文书的制定发挥 了建设性作用 。2017年 6月22 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 贡献”决议,首次将“发展促进人权”理念引入国际 人权体系 。
中国 5 次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 员,同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人权对话或磋 商机制,多次代表发展中国家就“落实发展权”“减 贫促人权”“促进国际人权合作”“促进全球疫苗公 平分配”等主题作共同发言 。同时,中国创造了堪 称全球城市治安典范的宜居环境,有效实现了居 民免受枪支威胁的生命权、财产权、尊严权,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占全球不到 7% 的耕地与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近 20% 的人口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不仅自己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人权与民生发展道 路,也与他国一道合作走出一条条坚实、厚实、扎 实的双边与多边共同发展之路。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思想逐渐深化、 范围不断推广的过程 。2013年 10月,习近平总书 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让命运共同 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5年 3月,习近 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迈向亚洲命运共 同体”的倡议 。2015年 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 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 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勾勒了以“打 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顶层设计,以政治、安全、经 济、文化、生态 5个方面为支柱的总布局、大框架。 之后,中国又提出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 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和举措,充实 和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广泛认知、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 是一个渐进与深化的过程 。2017年 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随后又被陆续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人权理事会及 相关国际组织重要文件,得到广泛认同 。同样,国 际学术界、媒体界也越来越关注并深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维基百科中,有多种语言深 度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过程与相关研究索引。在谷歌学术搜索中,有数万篇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的英文论述与相关报道 。一些国外智库机 构都曾专门深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 和价值 。这些现象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 成为全球熟知的热门词 。当然,在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的当下,囿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偏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难免会被一些欧美政客、智库和 媒体所误解、歪曲甚至抹黑 。但这肯定阻挡不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的长远 趋势,也改变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国际社 会热切关注和广泛赞誉的基本事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文明相处的新范式、 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国际交往的新观念、区域合作 的新方案,更是中国智慧的新贡献 。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十年,是中外合作与互动取得广泛积 极进展的十年 。新征程上,中国将始终坚持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人民共同推动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 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文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 究院执行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发于核心期刊《前线》2023年6月。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气象、新作为、新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郑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全面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容。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再一次全面介绍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世界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紧密。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种复杂问题,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问题时,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通力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与期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坚持合作共赢才是正确选择,任何单边主义、民族至上的策略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真诚呼吁全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互相帮扶、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谋求共同发展,建立平等均衡的伙伴关系,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决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而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  第一,在政治上,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主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既有特殊价值,又有人类共同价值。主张通过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反对建立针对第三方的联盟,主张建立互相包容的伙伴关系。  第二,在经济上,把本国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技术合作,强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机制,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共同发展,使经济交往成果惠及各方,走出一条互利互惠,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新型发展之路,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三,在文化上,主张互相包容借鉴,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文明,具有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特征的文化与具有悠久性、持续性、兼容性特征的文明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同文明形态之间进行融合与互鉴,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兼蓄并包、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协商对话,求同存异,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在生态上,主张尊崇自然和绿色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无一不是源于自然界的慷慨恩赐。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机器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致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我们要合理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第一,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世界思想高度契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革命追求,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共同体形式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中国共产党勇于承担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积极履行作为国际社会一员应尽的义务。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追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和谐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和哲学思维,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之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向世界,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坚定对中国的认识,促进各个国家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这一思想占领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是国际关系的顶层设计和重大创新。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发达国家以西方现代化制度为中心,在全球宣传所谓“普世价值”,倡导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推广“全盘西化”的现代化模式。但是,对待出现的经济危机、移民冲突、宗教冲突等新问题,发达国家又抛出霸权稳定论、全球治理论、自由民主论等霸权主义伎俩,结果是“失道寡助”,收效甚微。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种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差异,但各国人民都拥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追求和平、发展、自由、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使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西方战略学界总是以权力来界定国家的对外行为,认为只有当一国获得霸权后,才会停止追求权力,而保障本国安全的最佳办法就是争取成为霸主,这样就会消除其他大国挑战的可能性。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这些舆论的产生,一些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或误读,一些是出于焦虑,一些则是出于根深蒂固的偏见。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史、曾被列强奴役的新兴国家,作为一个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坚持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并努力使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导国际社会从利益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权责共担的“责任共同体”,发展到命运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合作共赢而不是损人利己,这种荣辱与共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为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这一思想与西方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不同,开创了合作共赢思维模式。冷战结束已经多年,但少数西方国家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老框框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通过入侵战争、策划政变、经济制裁等手段到处插手他国事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共赢、共享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希冀,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摒弃你输我赢的旧观念,实现各国之间的有效融合与互动。在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  第四,这一思想超越了西方现代文明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方式的新选择。所谓的西方文明冲突论、文化冲突论,都是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不懈追求的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旨在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努力创造一个多彩的文明世界、多样化的文化世界。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高天鼎 李泾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在国内国际引起极大反响。在国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党章”和“宪法”,体现了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统一起来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在国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不少国家的广泛关注与认同,联合国多次将其写入联合国文件,显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0页)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个的民族历史到整体的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进是生产力发展和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生产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人们相互间的交往范围仅限于一定区域内的简单交往,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以封闭分散发展为主,人类历史处于相对封闭的民族历史阶段。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同上书,第194页)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分工也逐步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走向世界,相应地,交往由民族国家内部的交往转变为世界性的交往,人类社会逐步迈入了世界历史时代。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同上书,第168页)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都纳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生产方式无不受到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世界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历史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不断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源、技术、信息、人员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已成常态,各民族各区域之间的利益依赖和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法分割的共同体。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世界进入了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全局性困难和问题。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处在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中,共同利益和面临的共同问题决定了共同理念形成的必然。“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是中国首次提出的,但并不只是代表中国的利益,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现实境遇的观念反映,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当今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民族问题向世界问题的转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内部”事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极易呈现跨区域和交互影响的特征,引起域外连锁反应,进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全球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突出。  出现这些世界性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寻求答案和解决之方,但不同国家给出的回答和解决方案显然不同。一些曾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颇丰的发达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尤为引人注目。有的发达国家认为,当前出现的世界性问题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不只国际问题,甚至其国内所面临的经济增长乏力、收入下降、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等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在这些国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卷土重来,反经济全球化运动不断出现,有些国家甚至因此变多边主义为单边主义,变开放为保守,对全球治理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  但现实是,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人类不可能退回到封闭割裂的时代,反对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改变世界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总趋势;另一方面,反经济全球化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国家面对世界性问题的无力感。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有些问题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既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带来一些问题就否认经济全球化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不能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时一味采取回避态度,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关键是如何直面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完善全球治理来解决。因为世界各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仅靠一己之力得到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自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唯有摒弃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携手合作,以共同之力才有可能成功应对。  应该看到,世界上国家众多,各国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不完全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国家不但没有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而且还在各方面受到另一些国家的排挤甚至欺压,导致不同国家间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中国秉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状况,致力于建设国家间的平等关系,为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到的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不论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发展程度有何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权利,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应该在平等基础上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在平等基础上构建兼顾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模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低和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和特色差异,通过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人类不仅可以减少相互猜疑,增进彼此理解,还能在对话和交流中找到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方案,推动世界文明更好的向前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改变那种只关注某些国家某些人发展的发展模式,不能为了某些国家某些人的发展而牺牲另一些国家和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使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不均衡发展继续存在,必须消除国家之间发展的鸿沟,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全球化发展的红利。当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否认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而是在承认并尊重特殊利益的前提下,强调妥善处理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特殊利益的关系,在照顾各国利益的同时,寻找不同国家利益的交汇点和最大公约数,每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诉求,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例如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要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实现不同国家间共赢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多边主义的全球治理模式。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多边主义,不只是指简单的数量的“多”,而是将“多”上升为一种理念,是一种基于各国平等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各国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精诚合作。同时,多边主义,也不只是全球治理的手段,更是全球治理的目的,强调全球事务要由各国人民协商处理,建立和完善由联合国主导的、规范有序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全球治理的民主化。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强的未来指向性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多样的世界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世界人民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为解决当今世界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更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具有极强的未来指向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0页)当然,“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人类的不断奋斗。  为了世界的美好未来,联合国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全球进一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在保证“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同时,强调“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首先必须建立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离开了经济的发展,“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页)经济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包括全球经济、全球民主、全球安全、全球生态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所以,当有的国家宣布退出世界上第一个旨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协议——《巴黎协定》时,中国明确表态,“《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481—482页)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当前的需要,在关注人类今天生存的同时,必须关注人类的未来。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那些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人类生态家园的做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交往的进一步扩大,人类的相互依存会越来越紧密,世界的一体化程度也会更高,但不同国家间的分歧并不会自动消除,这些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必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时说,“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样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合力,需要世界各国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指出的那样:“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李民圣 狄英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