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平面镜同时向一个地方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什么方向这个地方的温度亮度会有变化吗?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2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小组讨论:  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  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  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点拨:  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  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跟踪训练:  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 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小组讨论: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  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  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  教师点拨:  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  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  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  自主预习:  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  (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  (2)潜望镜;  (3)太阳能电站;  (4)照镜子、  小组讨论:  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  教师点拨:  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解:  学习指导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球面镜包括凹面镜和凸面镜;  2、请举出一例说明凸面镜的应用汽车后视镜;  3、请举出一例说明凹面镜的应用太阳灶、  小组讨论:  1、在暗室中(或在晚上),观察平行光线分别射向凸面镜、凹面镜后的情况、  解:平行光线射向凸面镜后,光线散开;射向凹面镜后,光线会聚、  2、观看金属制饭勺的两面,体会球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凹面镜可成多种像,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教师点拨:  1、球面镜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非常微小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整体,这样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2、可以根据球面镜实物来了解球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跟踪训练:  如图a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b),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c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会聚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认真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甲(填“甲”或“乙”)所示、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虚像的的成因及与实像的区别。  4.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学习了平面镜成像,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实验探究方面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替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激趣导入:右图中的小女孩把头贴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现了与小女孩一摸一样的像,与头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中,我们站在平面镜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过观察,你能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四、自主学习  1.自己悟一悟:观察右图,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过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线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仔细读一读:课本43页之探究,重点记住实验操作过程。(课堂上注意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  3.自己做一做:查找资料,弄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温馨提示:平面镜的成像总是与物体等大的。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越远感觉所成的像越小?这是视觉造成的,就像我们站在路中间,越朝远处看路越窄一样。  4.想想议一议:(1)看课本44页之虚像,对比小孔成像谈谈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2)课本43页之想想议议。  5.仔细读一读:看课本244页科学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1.表面平的金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对光发生 反射而成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 相等;像和物体的` 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3.一个人当他走面镜时,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0米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该小鸟的距离是 米。  4.利用凸面镜作为汽车观后镜是因为它可以 光线, 视野。  5.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图,岸边的树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桥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2.在宾馆的长廊尽头的墙上安装了一块与墙壁等大的平面镜如图,这是利用了 原理给人一种走进无尽长廊的感觉。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所示,以为月  4.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 题图 2题图 3题图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a)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点,关键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作法是: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的科学方法。  (2)实验中为了判断烛焰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某实验小组实验所记录的现象如图(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结论?为什么?  (4)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在玻璃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5  学习目标:  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习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习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  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⑤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二、合作交流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猜想与假设:  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  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  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  实验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魔术』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  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  变魔术.  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教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来说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书记录  教师:如果我后退,就是物体在远离平面镜时,像有没有变化?  学生:像变小.  教师:那物体离镜面的距离变远,像离镜面的距离有变化么?  学生:像变远  教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这几条成像特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呢?  学生:平面镜.  教师:平面镜有,但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呢?  教师:现在我们每个人利用桌上这块平面镜,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这个像的准确位置么。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7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在复习上节课基本概念(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教学器材】  平面镜、手电筒、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  (5)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法】  引导、设问、点拔。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手掌中放一块1dm2大的平面镜,背对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提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  镜子能发生光的反射,那么,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呢?出示幻灯片1。  幻灯片1  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下课用小镜子照同学,可太阳光在教室外面,你是怎样把光照到同学的脸上的呢?  演示实验:用手电照玻璃。  提问:  大家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那么,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反射现象的实例吗?  师:对平面镜大家太熟悉了,我们每天早上都要用到,学校在大厅里放了大的平面镜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关于它的成像大家有什么疑惑点吗?  学生思考,说理由,提出问题。  板书:平面镜成像。  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组内分工,边讨论、边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最佳的设计。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评价、交流:小组选代表上台演示探究过程,得出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  知识点总结: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等大)  出示幻灯片2。  师问:A点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射到了平面镜上?  学生选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提示:两条反射光线能否相交?如人眼恰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画出一只眼睛。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A'处射来的。  学生画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得交点A'。  指出这个点在镜后实际并不存在,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是一个虚像。  补充知识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板书)  平面镜知识的拓展:(出示幻灯片3)。  师:利用手面镜来改变光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电影《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使用的潜望镜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那么潜望镜中的平面镜是怎样放置的?  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能力、知识等)收获最大?在探究中你是怎样进行的呢?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下图中物体所成的像。(出示以下幻灯片4)  3.学生范读:"STS:凸面镜和凹面镜"后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自制一潜望镜。  (2)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规律"。  要求:①器材自己选定。  ②要有完整的探究报告。  ③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8  在休息室,听说是沈##老师开课,心中多了些期待。一是因为去年听过她执教初三专题复习《串联电路动态变化》一课,没有学生实验,没有多媒体,那节课却上得声色俱佳,思维迸发;二是因为去年她是初登讲台,教学语言就如斯干净利落;三是她灿烂的笑容,甜美的声音。  40分钟的课,仍温暖,充实。年轻的教师,却从容,老练。  一、教师基本技能  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利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兴趣、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实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3.教学语言。  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鼓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优美,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教师举止大方,从容,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二、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  先看近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后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模仿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考能力。  学生根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单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平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此思考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考如何设计合理实验步骤。  3.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积极努力的实验尝试,学会选取玻璃板来找像的位置,学会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通过小组全体参与的探究活动,感受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的成像特点。  通过小组协同配合的“描‘上’的像”的活动,体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个特点。  4.表达能力。  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有条理,姿态自然,不扭捏造作。  学生对问题的首次回答难免有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但是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能尽快的修正、补充、完善答案,使回答更接近结果。  学生参与度广泛,多数同学在发言表现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  5.应用能力。  大卡车前窗玻璃竖直、小汽车前窗玻璃倾斜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原因何在?测视力房间距离不够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但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需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关键“平面镜”来解决难题,正好运用了“玻璃板的反光面相当于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回归物理教学的本来目的。  三.需改进之处  整节课教学节奏太快,每个教学环节给与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都不是很充分,导致以下问题:  1.找像时,可能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选择了器材继续实验,所以对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也不能透彻理解。建议多花一些时间边演示边讲解,说清楚。  2. 说明平面镜成虚像时,教师并没有用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光屏或白纸来演示,只是一语带过。建议与小孔成像显示在半透明纸上,教室里投影仪成像能成在屏幕上等例子对比,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进行简单定义,然后用白纸或光屏去玻璃板后面找平面镜成的像,没有就说明是虚像。  3. 验证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时,一组只有一组数据,不能让全体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另外,一组四位同学,前面两个实验能看到像,进行实验,后面两个同学实际什么都没有看到。建议每组同学做四次实验,并且在白纸上留下四个物体位置、四个像的位置痕迹,用刻度尺测量并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保证全部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同时体现多次实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这一过程。  四.引发思考  1.新课教学重点在探究,通过小组活动突破重点与难点,所以内容不宜过多,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2.巩固练习、知识应用举例要有坡度,由浅入深,不偏不难,自己要做过,检查无误才能给学生用,注意利用作图等直观的方式解释透彻。  3.新教师一定要多实践,勤反思,不断积累,才能领悟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精髓。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相关文章:《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08-19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01-10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08-26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2篇08-26平面镜物理教案12-01物理内能教案08-26物理力的教案12-04《内能的物理》教案11-21物理下册教案11-19}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3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  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5  一、说教材  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六、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等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法一:  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吗?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法二:猜谜语:“表面平平的一块镜,你对它笑来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变鬼脸它就对你变鬼脸”。(镜子)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实践: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2、平面镜成像原理  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八、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九、布置作业 :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球面镜”部分。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环节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与筛选。由于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老师可先让学生提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疑问,老师再引入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麽关系?平面镜所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老师此时指出物像的关系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关系,如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像相对于物运动的快慢关系、物象大小关系(从距离镜面远近的角度分析、从静止角度分析、从运动角度分析等),目的是为学生留有再思考的余地。此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自然地引到平面镜成像这个问题上来。  (注:为使学生在下一步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明白所问的问题,老师可事先将本节课涉及到的重要问题写好投影片或用多媒体技术在电脑屏幕上逐一显示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此环节让学生去做一是提高了学生对本节的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受老师特定思路的限制。可以这样进行:实验桌上事先准备一个平面镜,让学生在平面镜中观察圆珠笔,橡皮、铅笔盒等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形状,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观察像与物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观察当圆珠笔前后左右移动时,圆珠笔在镜中的像的移动情况,并观察像的大小与形状有无变化,像移动的方向及速度与物体移动的方向及速度的关系,然后请多组同学阐述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这里要尽量地让多一些同学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注:老师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能走过场,怕麻烦,只提出与科学结论完全相符的猜想,本节中,学生不仅能提出: “像与物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猜想,也能提出诸如“像比物小” , “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这样的猜想,这些猜想都是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都是应被允许的,且更具有科学探究的味道。老师引导的探究活动应该既有证实又有证伪,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索的过程。)。  3。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一开始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出示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此环节由学生做的优点很多: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与设计的实验,会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后续影响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具体操作如下:  ①学生进行讨论要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应选用哪个物体来作镜面?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找几组分别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在讨论过程中视学生情况老师可作适当的提示。经讨论学生一般能找出用平板玻璃做实验的理由。  ②学生讨论用平板玻璃作平面镜时,选择什麽物体来成像效果最好、最清楚?学生可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讨,并分组得出结论。如果学生程度差老师在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给出提示。例如:  请同学们比较圆珠笔、没有点燃的蜡烛及点燃的蜡烛在  平板玻璃中的像,哪个成像效果更好?  学生经讨论得出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效果好。  ③老师此时给出实验器材供同学们选用: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只,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7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 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 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 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习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近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平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  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  移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  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平面镜成像物理教学设计03-14《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02-2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02-2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02-27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的教学设计05-09初中物理”镜面成像“物理实验教学设计02-25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02-260的运算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11-20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球面镜对光的作用光滑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本质差别是反射面的情况:光滑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粗糙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光线照射到布,墙等表面上粗糙的物体上,反射到各个方向上,这种反射是漫反射。光线照射到平面镜等光滑水平表面上,则按某一方向上反射,称为镜面反射。镜面分为两种,平面镜和球面镜。平面镜,顾名思义其反射面为水平面,从同一方向入射的平行光将沿着同一方向平行反射回去。球面镜,其表面为球面,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凹面镜,另一种为凸面镜。可以肯定的说,球面镜的反射也是镜面反射。 球面镜的危害首先是A系列。这是最低端的蔡司镜片。1280的价格,相对于普通镜片来说价格不低。镜片设计用的是普及了很久的非球面技术,和普通镜片没有本质区别。膜层用的是莲花膜,透光率会高一些。缺点更致命和明显,用久了会脱膜,镜片容易发黄。它价格低只是相对蔡司镜片的,对比蔡司其他系列来说,性价比比较低,而且缺点也比较致命。所以不推荐购买。适合预算不够又想用蔡司的朋友选择,但是镜片寿命差不多1年左右。接下来是新清锐和防蓝光。这两款是蔡司的入门级镜片,入门指的是钻立方的膜层。镜片好坏,膜层起重要作用,膜层能让镜片更清晰、容易清洁减少擦拭次数、硬度高不易划伤、抗氧化强不易发黄。从基片上讲,镜片通透、底色钱、不易发黄,没见过脱膜的情况。但是作为入门级,是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技术加持的,不一样的是他的非球面叫做科学曲率。是在普通非球面基础上进行了些许优化。不算特别大的卖点。从质量上讲,会比A系列好不止一个档次。虽然比A系列贵了很多。但是从质量和价格上说。相对A系列,性价比是要高的。如果想体验蔡司镜片真正的质量,这两款算是入门级。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反射面为抛物面一部分的镜面叫做球面镜(球壳的一部分---球冠)。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两类。用抛物面的内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凹面镜,用双曲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 凹的球面镜成像有两种情况: 1.虚像: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分居于凹面镜两侧。 2.实像:成倒立的实像,像和物在凹透镜的同一侧,(像在光屏上) 说明:成实像时,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放射后的光线会实际相交; 而成虚像时的位置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点,球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光照到球面镜上会发生一束光会因为球面反射,这束光照到的不同部位的入射角不同而导致反射角不同而散射开来。光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当光线照射到球面的A点上,在A点作球面的切线L,相当于光照射到平面镜L上再进行反射,所以和平面镜原理是一样!在球面镜中什么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球镜是你近视远视的度数,柱镜是你散光的度数,轴位是散光的方向。球面镜片的后顶焦度称为球镜度;球面镜片是使近轴平行光线会聚于一个焦点上的镜片,本定义同样还适用于单视距非球面镜片。柱镜是用来矫正散光的。屈光不正分近视、远视、散光。分别用凹透镜、凸透镜、柱镜来矫正。将柱面透镜切割成圆形就成了柱面镜片,简称为柱镜。柱镜多用于散光眼的散光矫正,所以又叫散光镜片。球面镜对光的作用实验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反射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叫做球面镜。球面镜有凹、凸两种。凹面镜能使入射光会聚,而凸面镜则使入射光发散球面镜片的好处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两类。
用球面的内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凹面镜,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利用过焦点的光线经反射后成为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探照灯、手电筒以及各种机动车的前灯。1、凹面镜:用球面的内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凹面镜。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阳灶、台灯、电视卫星天线、雷达。2、凸面镜: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远光灯和探照灯、放大镜、老花镜;人眼和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显微镜。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平面镜的作用:可以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还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球面镜凸面镜对光有什么作用一、凸面镜1.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2. 凸面镜的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3. 凸面镜的应用:机动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等。二、凹面镜1.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2. 凹面镜的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3.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太阳炉、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天文望远镜、耳鼻喉科医生用内窥镜、探照灯、汽车头灯等。球面反光镜的作用楼梯走廊扶手末端的球状反光镜,有跟汽车的后视镜一样的功能,可以尽可能看到多个方向的情况,防止灾祸发生。哈哈镜里有凹也有凸,照出的人像引人发笑,供人们娱乐。球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吗光学成像利用折射、反射等手段将物的信息再现。成像是几何光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实像与虚像、实物与虚物1,物和像都是由一系列的点构成的,物点和像点一一对应。 2,实物、实像的意义在于有光线实际发自或通过该点,而虚物、虚像仅仅是由光的直线传播性质给人眼造成的一种错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经过该点。 3,物和像具有相对性,虚实之间也可以进行转换。 等光程面和严格成像理想成像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同心光束的不变性,并且从整个物和像的对应关系看,还必须要满足物像间的相似性。空间上各个点之间的相互位置要一一对应,同时每一对物像点的颜色要一一对应。要求成像的光学系统不产生畸变,没有像差、色差等。理想光具组是严格成像的必要条件。投影仪投影仪的结构投影仪的关键参数亮度:家用一般 2000-3000 ANSI 流明(辐射光学部分细讲)标准分辨率(真实分辨率或物理分辨率)对比度:明暗区域最亮的白色和最暗的黑色之间 的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人眼一般接近2000:1)投射比:投影距离D / 画面宽度W。(越小说明在相同距离下,投射的画面越大) 计算投影和幕布大小、距离之间的最佳关系。投射比一般在1.5-1.9之间,小于1时一般称为短焦镜头,小于0.6称为超短焦。投影幕布一般用对角线的英寸数来标识,需要根据长宽比进行折算。关于投影的幕布选择玻珠幕, 表面增加了光学晶体玻璃球的涂层。特点是画面有鲜明的焦点感和活力,增益高、视角小。而最大的特点是“光线回归性”,即反射光线沿入 射光线的方向返回,这也是增益高的一个原因,对光线有一定的“收集”效果。 白塑幕,直接采用粗白纹面料,不做表面处理。特点是能把投影机的性能,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 不加修饰,增益低、视角很大、颜色自然。照相机照相机的最简结构—箱式照相机特点:无反光镜,直接取景对焦。 缺点:早先对焦慢,现代数码无反相机(微单)对焦速度可达0.06秒以内(sony a600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双反” Twin-Lens Reflex-TLR)特点:两个镜头,上面的镜头通过固定的反光镜负责取景聚焦,与下面镜头联动;下面的镜头负责将影像传送到胶片上。 缺点:体积较大,操作不便,更换镜头时 需要两个一起更换。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特点:(1)五棱镜、(2)反光板。几乎 完美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问题。 缺点:(1)活动式反光板使相机体积增大;(2)反光板开启的振动、机械切换时间等 影响相机的性能。单反到无反的轮回照相机的幅面与视角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视场角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像的大小焦距越长,像越大(在固定大小的底片上所能收集的图像比例越小, 与视场角的缩小相对应)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视场,也就是镜头能够拍到多“宽”的画面。如果光线的交 点离传感器比较近的情况。这会让被摄体的成像较小,反之则会较大。因此, 短焦距会产生较宽的视场——这就是短焦距镜头被称作“广角”镜头的原因。 反之也成立:长焦距产生较窄的视场,这类镜头被称作“长焦”镜头。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纵向间隔短焦距,纵向间隔大 ,长焦距,纵向间隔小。镜头的视场与像场标准镜头的焦距以相机成像面的画 幅对角线长度为准,当镜头焦距接近某 类相机成像面的画幅对角线长度时被称 为该类相机的标准焦距镜头,简称标准 镜头或标头。 标准焦距镜头的视角约50° ,焦距 通常为45-55mm,画面透视关系类似 于人眼所感觉到的透视关系,拍摄效果 比较平实。是最基本的摄影镜头。照相机的快门—光阑光阑的定义:对光具组成像时的光束孔径、成像点偏离光轴的范围加以限制的透 镜边框、框架或特别设置的带孔屏障。光阑是球面光具组近似成像的必然要求。孔径光阑(aperture diaphragm):决定轴上物点通过光具组光束孔径的光阑称为 孔径光阑或有效光阑。被孔径光阑所限制的物、像方成像光束的张角分别叫做入 射孔径角和出射孔径角。孔径光阑是轴上物点傍轴条件的要求。 入射光瞳(pupil)和出射光瞳:孔径光阑在物方和像方的共轭。孔径光阑和光瞳是对特定共轭物、像点而言的,不同的共轭点可以有不同的孔径光阑和光瞳。主光线:物、像共轭光束中,与通过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中心光线共轭的光线。 视场光阑(field diaphragm):决定轴外物点的主光线能否通过光具组的光阑。恰好能通过光具组主光线与光轴在物方和像方的夹角叫做入射视场角和出射视场角。视场光阑是轴外物点 傍轴条件的要求。 入射窗(window)和出射窗:视场光阑在物方像方的共轭。 渐晕:当物点逐渐远离光轴时,参与成像的光线逐渐减少,导致图像逐渐昏暗, 称作渐晕。当入射窗就在物平面上时,渐晕将不出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什么方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