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作者:水木然本文选自水木然新书《人间清醒》经济学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到达8000美元之后,人们“幸福感”就不会再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正比提升。早在2019年中国人均GDP就超过了1万美元。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幸福感却没有提升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咱们再怎么赚钱,哪怕你暴富一场,你的幸福感都不会明显增加。在之前那个物质困乏的年代,我们的幸福感和我们占有的物质成正比,所以我们不断给自己增添各种的物质,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台电视机,配齐洗衣机,再买辆车……而现在是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于是单纯增加物质很难再增加我们的幸福感。相反,我们越来越那些物质都是累赘,即带不走又总是过时和贬值。在接下来的时代里,人的自由度越来越高,活动的频率和范围越来越大,于是我们不再追求眼前占有多少物质,而是追求我随时可以享用多少资源,我们的追求从“应有尽有”切换到了“随时取用”。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为重要的是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开始寻找那些有趣的东西。最关键的是:人类的物质越发达,精神反而会越空虚。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物质的进步确实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的方便,但是当人类在物质财富这条路上狂飙时,精神世界必然会陷入到无尽的空虚中。这个世界既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平衡: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弱。社交工具越发达,人与人的距离就会越疏远。娱乐工具越发达,人们内心就会越失落;知识越唾手可得,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差;民国时期我们物质很匮乏,很多人都在饥饿中度日,但是却出了很多大师和思想家,如今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贫瘠到人的精神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前不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一组数据: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之前还有一组数据:世界人口的25%,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世界共有4亿人有精神障碍。人类未来的最大的挑战,根本就不是人工智能,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癌症,而是人类自己的精神问题。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2017-04-01 22:21
来源:
心理FM
深夜十点 与你相遇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自心理FM主播:流宁
↑ 听 ↑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本文已获授权
一年又去四分之一多,各大城市又开始发布幸福指数。
但我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已陷入怪圈: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当你越依附某个东西、某件事情、甚至某个人时,你的幸福指数就会越低。
/ 1 /
出人意料。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
不是时鬓的经济学课程,
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
而是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课”。
“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
“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
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央视2013年搞了个“你幸福吗”的调查,
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
最发达的北上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
沙哈尔说:“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追求幸福,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 2/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漫画家朱德庸对此有段精彩描述:
“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绩或格调,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
为了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
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
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
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
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
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样牛逼的人”。
/ 3 /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有一个美丽的食人岛。
这岛上不仅景色绝美,
还有丰富的淡水和食物。
躺在沙滩上晒着阳光,
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可到了夜晚,岛上湖水就会变成强酸,
把人与动物全部消融掉。
食人岛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吃掉我们”之所在。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但最终的结果是——
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
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
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
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
/ 4 /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
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
梁漱溟认为:人要幸福,需解决三大问题。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
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的问题。
但前两者的解决,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第三层面——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
而是内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在物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
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
约书亚·贝克尔
/ 5 /
他叫约书亚·贝克尔,一个高富帅。
掌管150家店铺,拿着7位数薪水,
有一个美丽妻子。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
听着是不是很牛?其实他是生活的大输家。
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
“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
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
“但我并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8万。
一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
“但我还是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拥有豪车。
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
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
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
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
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一点都没增加。”
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
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
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
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
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个月里,
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
接着,妻子向他提出离婚。
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
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
“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实施“断舍离”,
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
每一天,只拿出这天所需要的东西。
第一天,他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
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他发现:
“竟然90%的盒子都没打开。”
于是,约书亚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
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约30万件物品。
但约书亚的生活里只有288件。
“留下来的每一样都不可或缺。”
这样的极简生活,
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
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
他辞去了7位数的工作,
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
精心做一顿美食,
约朋友喝下午茶,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
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
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
“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 6 /
1845年,著名学者梭罗,
只带了一把斧头,
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
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
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
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
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
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东西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生活态度。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
/ 7 /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
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二战时,希特勒检阅部队,
一位将军拍马屁:“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说:“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我看见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语道破天机:
“要想让人疯狂,
就得让每个人消失在人群里。
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没有自己的灵魂和追求。”
所以,人想要获得幸福,
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观念里。
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
“成功有两要素:
外在成功与内在成功。
物质成功是可测量的外在的成功,
是低层次的自由,
而思想上的成熟与自由,
是高层次的内在成功。
幸福往往来源于后者。”罗素说。
/ 8 /
我们通讯有了手机,
但忘带手机我们就六神无主,
吃饭的地方没有wifi,
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之无味。
我们爬楼有了电梯。
但从三楼下到一楼,
如果电梯迟迟不来,
我们就会焦躁不安。
我们的夏天有了空调,
但如果某一天停电了,
我们就觉得简直没法活下去。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幸福已经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
古时候没空调、没电梯、没手机,
但古人照样活得“不亦乐乎”。
可见,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终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
/ 9 /
明慧和尚在深山修行。
他每次打坐快入定时,
都会遇到大蜘蛛来捣蛋,
使他无法安然入定。
明慧十分苦恼,便向师傅求教。
师傅说:“你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就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
再次打坐入定时,蜘蛛又来了。
明慧便用笔在蜘蛛肚子上画了个圈。
画完蜘蛛就走了,他也安然入定。
明慧出定一看,发现圈在自己肚子上。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魔由心生”。
获取幸福的最大困扰,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心灵的丰盈。
文字为「拾遗」编辑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附》
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很好,不是吗?
主播介绍
@“流宁”
温暖不油腻,清爽不紧绷的优质女声
文雅知性的主播一枚
可爱干练的老师一只
闻声如面,你 能听到她的真实!
用声音抚慰疲倦,陪你入睡
晚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