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在上海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他日复一日地在一枚枚蛋壳上作画,画《西游记大闹天宫》、画《封神演义》、画《水浒传》、画《三国演义》等,可谓画遍了京剧脸谱里的各种人物形象。十余年间,近3000枚蛋壳在他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脸谱画。2008年,他的京剧脸谱作品曾被央视戏曲频道展示;2016年,他更入选成为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名手工达人之一。  老有所乐的费永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在这蛋壳上作画就是想能借此弘扬我们传统戏曲文化,只要身体可行,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推门走入费永泉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挂着的各种传统艺术作品:剪纸、香囊,当然还有费永泉自己的作品——蛋壳画。早年他把这些蛋壳都堆放在自己院子里,如今这些“宝贝”被他小心翼翼地藏于纸盒中,一摞又一摞地堆积在橱柜上。为方便记者的采访,费永泉将自己的作品摊满了桌子。  费永泉的这项爱好最初源于他对京剧的热爱。1939年生于浙江的费永泉从小喜欢跟着父亲一起看戏,京剧是他的最爱,家中电视常年播放着戏曲节目。2000年退休后,得以空闲下来的费永泉或拉着同样热爱戏曲的老伴去剧院看戏,或时常与票友们相聚一堂,唱戏解馋。可惜因费永泉咬字发音不准,唱戏的念头日渐消散,然而他对京剧的热爱却从未消除,“退休后,时间变得特别充裕,我就总想着能不能用什么方式将我最喜爱的京剧呈现出来。”  一日,费永泉吃着鸡蛋,看着手中完整的鸡蛋壳,他突然灵光一闪:“这鸡蛋壳不正像是人的面部轮廓?”于是在2005年,从未有任何绘画经验的费永泉开始琢磨起在鸡蛋壳上作画一事。  然而鸡蛋壳易碎,加上表面光滑,要在鸡蛋壳上作画并非如费永泉最初想象的那般容易。那段时间,费永泉每日早上起床打一套太极拳后,便埋首于床边的书桌上钻研——那张小小的书桌上堆满了作画所用的材料,抽屉里也放满了各种颜料及工具。  彼时,费永泉总是不得要领,画坏了一枚又一枚鸡蛋壳,家里只得顿顿吃鸡蛋——荷包蛋、鸡蛋番茄汤、炒鸡蛋……每天的“鸡蛋盛宴”吃得费永泉老伴直呼受不了。可是谁能料想,这位说话轻声细语的老爷爷却是一个极为执拗的人,他不愿轻易放弃。  回忆起最初作画的时光,费永泉表现得轻描淡写,“就自己多研究研究,向专业人士讨教些经验,再买点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后来,费永泉硬是靠自学学会了这门“手艺”,他开始成功地画出了一件件蛋壳艺术品。  如今看着家里堆积如山的蛋壳,费永泉的老伴边笑边摇头:“这些全是他的宝贝,他把别人不要的纸盒子收集回来,二次利用于收藏蛋壳画;他还用那些废弃的纸板做蛋壳画的帽子与胡须,床底下还藏了一箱又一箱的干净鸡蛋壳。我们这个家都快被他整成垃圾厂了。” 虽然嘴上抱怨着,但看到费永泉老有所乐的样子,老伴心里也很踏实。  费永泉这一画就是十三年。十三年间,数千枚鸡蛋壳在费永泉的笔下摇身成了一张张形象各异的京剧脸谱画。通常,费永泉的蛋壳画总是以成套的形式出现,少则4枚,多则几十枚。每一套蛋壳画在费永泉的心里就是一出戏,对他来说,这些蛋壳“宝贝”不仅是一件件珍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日子久了,费永泉画的蛋壳出了名,一些慕名而来的人想向他买,费永泉却始终坚持不做买卖,只愿送给有心人。“画蛋壳画对于我这样一位老人而言,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传播交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我们家也不缺钱,只要对方真心喜欢、欣赏我的作品,我很乐意送给他们做纪念。”  2012年起,费永泉不仅自己作画,还在社区文化中心开设了“蛋壳画”课程——由他开办的“莘庄蛋壳画”与“颛桥剪纸”“龙柏香囊”等民间艺术被同时列入了上海市闵行区五年级学生体验型课程的内容,费永泉亦成了一名专门教授五年级学生在蛋壳上画京剧脸谱的志愿者老师。  时至今日,近80岁的费永泉依然每周两次,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家与课堂这“两点一线”之中。家人认为他年事已高,不便再来回奔波,更不适合长时间授课——事实上,费永泉是所有授课老师中年纪最大的,且每次出行需要花费他半个多小时路程,每次授课时间更是长达4个小时。有时候一天讲课下来,费永泉的嗓子都是沙哑的。  “他啊,沉迷蛋壳画沉迷得不得了,有时候我们出去外边玩,看见有意思的脸谱或者图片,他都要催着我赶紧用手机把这些东西拍下来,好让他回去以后再创作,我也拿他没办法啊。”费永泉的老伴笑眯眯地摇头道,“他就是喜欢这个(蛋壳画)。”  费永泉:首先因为我的蛋壳画多是成套的,所以在选择蛋壳时,我会选择大小、颜色相似的蛋壳。选择完后,在鸡蛋壳的两端戳一个小洞,去除蛋清和蛋黄,洗干晾干后备用。洗干净的鸡蛋壳必须先用砂皮纸打磨,以便后续操作。接着用铅笔勾勒脸谱轮廓后就可以上色了。同时,上色有一定规律,得从浅至深,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费永泉:因为蛋壳光滑、立体、易碎,所以拿捏蛋壳时,力度要格外注意。第二个难点是在上手勾画时,要特别注意脸谱的比例。同时由于蛋壳材质的特殊性,我在蛋壳上作画时都是采用绘画专用的丙烯颜料,这样画出来的颜色才会持久光亮。  费永泉:最初是凭借一本《京剧脸谱艺术》,参考书中的脸谱画法来画。后来我发现京剧脸谱应该还配有胡须和帽子等,所以我就开始琢磨用纸板制作胡须、帽子。我笔下的京剧脸谱多数是参考了京剧演出中演员的形象或是京剧书本中的人物形象后,再重新设计而来。  费永泉:比较困惑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收徒弟太难了,年轻人即便对蛋壳画有兴趣,但他们对传统戏曲没有太多概念,更何况是脸谱画,这是他们很难坚持下去的原因。  采访结束后,记者向费永泉询问能否现场制作一枚蛋壳画,费永泉点点头,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枚鸡蛋。老伴在边上嚷着:“你又要用新鸡蛋啊。”费永泉说:“我得从头开始做,记者才看得明白,拍得清楚。”  后来,记者才知道,费永泉在自己的床底下藏了整整两箱的蛋壳,一箱是鸡蛋壳,另一箱是鹅蛋壳。怕记者不信,费永泉还特意弯下半个身体钻进床底,如数家珍般给记者介绍道:“这些都是我平时积累下来的干净的蛋壳。鹅蛋比鸡蛋少见,更大更白,制作蛋壳画更好看,我都藏了起来。”他说这些话时,老伴就在客厅里望着我们,笑着摇头。  这个思维敏捷的老人,只有在一边制作蛋壳画一边回答记者提问时才会出现反应“慢一拍”的情形,有时他甚至专注得几乎无视了外界的声音。每当蛋壳画做完一步,他会放下手中的活,然后抬起头面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又或者在制作非常重要的步骤时,开口耐心讲解。  一会儿工夫,一枚普普通通的鸡蛋壳便在费永泉的手里幻化成一张有模有样的孙悟空的京剧脸谱。画完,费永泉将这枚蛋壳画搁置在废弃的纸筒上晾干——如费永泉老伴所言,他制作蛋壳画使用的材料、工具几乎都是二次利用,格外环保。  采访时,费永泉曾多次这样说:“我在这蛋壳上作画就是想能借此弘扬我们传统戏曲文化,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会一直画下去。”看得出来,他是真心喜爱京剧,痴迷蛋壳画,视作品为无价宝。}
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都因其精湛高超的画技、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奇瑰独特的造型吸引了无数观者,而与它们同类型、同题材、同水准的水陆画,则因难得一见,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同样的重视。今年初,首都博物馆将馆藏的近千幅水陆画中选取了百幅高水准水陆画,以《画中三千界》为题向公众展出,并将于近期结束。在首博收藏该批作品近60年来,这刚是它们第二次与公众见面。 水陆画究竟是什么?它有多值得看?我们请了策展人孙珂,为大家解答了一些疑问。问:水陆画在民间生活里边是做什么用的?孙珂:水陆画现在大家了解的不多,但它在明清时期很流行。它不是一个纯观赏性的艺术品类,它属于宗教美术的范畴,有实际的用处。明清时期时代动荡,天灾、人祸、病乱,百姓死亡比较多,有度亡的需求,因此水陆法会非常兴盛,上到宫廷,下到民间,非常受欢迎。召开水陆法会需要请一些神祇,寺庙就会以水陆画的形式,把这些神仙就是画到四壁上。它可能画成壁画的形式,也会以卷轴式的水陆画或者纸板排装的水陆画,把这些神仙挂在坛场的四壁,相当于把神仙带来了。问:有人说水陆画是可移动的敦煌壁画,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孙珂:水陆画跟敦煌壁画是同一类的,它们有传承关系,它们都是通过粉本代代传承。像首博这次展出的这批水陆画,有相当一部分是北京周边包括山西寺观的,它跟很多寺观壁画、敦化壁画,可能会用类似的粉本来绘制这批作品。与水陆画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寺观壁画,像山西稷山青龙寺腰殿的壁画、河北昭化寺的壁画,还有山西繁峙县公主寺的壁画,都是水陆画。所以其实大家平常出去参观的时候已经看到很多了,只不过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专门的门类注意到。问:什么叫“粉本”?孙珂: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绘画的底稿。最开始是底稿把线条画出来,背面扎很多小孔,画工绘制新画时把底稿放在墙上施粉,这样画出来的图案都是一样的。后来这个概念就扩大了,有很多别的形式,有线描的,有一些是有色的,这样比如像壁画脱落了一块,画工就知道这个地方要绘制什么内容,需要用什么样的颜色。粉本代代相传,但是每一代的工匠会在这个粉本上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挥。比如这次展览中,我觉得比较直观的就是我在这个粉本这个布题板下面放的那两幅《色界十七天》,这两幅题材完全一样,用的肯定是同一个粉本,神祇的布局、头饰服饰,还有云气纹,都是一模一样的。但因为是不同的画师画的,所以人物的开脸、晕染的风格不太一样,填的颜色不一样,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格。问:这种美术类型,在国外有类似的比对吗?孙珂:可以类比文艺复兴时期,像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壁画,它也是通过宗教文本来绘制的艺术,它等于是把经典给图解了。水陆画也是按照水陆法会的仪轨来绘制的,也算是文本的一种图解。问:它除了有美术上的价值之外,听您讲到过它还有很多研究价值,体现在哪些地方?孙珂:水陆画是通过粉本来绘制的,粉本中会有很多前代、当代的服饰的描绘,它等于是一个中国服饰史的图像资料。它绘画的内容比较包罗万象,会有一些古代宫廷的帝王、文武大臣、嫔妃的形象、老百姓的形象、还有动物的、器物的描绘,它是中国工笔绘画的集大成者。它的往古人伦的题材中还会描绘当时百姓的各种职业,比如有拿规矩的木匠、拿农具的农夫,还有背着伞和包袱的走商,甚至会出现外交官这样身份的人物。比较典型的是山西宝宁寺壁画,在这个门类的作品中间还出现了画师本身。有些职业形象从画里边能看到,但现在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咱们通过这些画就能知道曾经有过那种东西。问:从水陆画中可以看到当时民间人的那种生活哲学和信仰,是吧?孙珂:对,它能体现古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对于亡者的悲悯,可以看出信仰体系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生态。它是佛教,同时也不断在吸收当时民间流行的其他信仰,比如道教,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它也不断进入到体系中,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这么一个体系。典型的比如华光天王,它更偏于民间的信仰,它在佛教、道教经典中是找不到的,靠民间流行的小说如《华光天王传》等,进入到这个体系中来了。问:首博这次展出的水陆画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藏品?孙珂:从艺术风格上来说,我们馆藏有两幅,一幅是摩醯首罗天,还有一个是西方广目尊天像,这两幅的艺术水平很高,从人物造型和绘画风格看应该跟法海寺壁画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能是同一批人画的,跟山西宝宁寺藏的那一堂作品风格也很相近。还有慈圣太后款水陆画,我们馆藏有 50 余幅,分属于不同堂的作品,都是明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亲自敬造的,等于是皇家敕造,在经费上非常充足,用的都是最好的绢本,最好的颜料,请的宫廷顶级的画师来绘制,画工精湛,色彩艳丽,艺术水准相对来说比较高。问:此次布展是采用什么样的逻辑对画来进行区分的?孙珂:明代比较通行的水陆法会仪轨是天地冥阳水路法会仪轨,分成上堂和下堂。慈善太后款的这个水陆源起图,用的是南宋宗赜的《水陆源起文》,宗赜水陆源起文把水陆画分成了上中下三堂。我们就把两者结合,又参考山西宝宁寺的水陆画,还有郑振铎先生藏在国图的那一堂《天地冥阳水陆道场神鬼图》,把它分成了上中下三堂,还原当时的水陆法会。上中下堂一般是按照神祇的身份来分的,上堂就是正位神祇,像佛、菩萨、明王这些地位比较高的神祇是在这个位置。中堂就是天人这种性质的神,下堂品类就更杂了,贴近老百姓的一些神祇,山神水神,土地城隍,还有一些护法神。同时还会有就是水路法会超度的对象,往古人伦,四生六道,还有孤魂野鬼,就这些就放在这个位置。问:作为一个策展人,您希望观众能注意到哪些画和哪些细节?孙珂: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水陆画的艺术魅力,并不需要了解得多深入,就只要能看到说:“哇,真的好漂亮!”我就觉得很足够了(笑)。有一些画,比如像楼上的那个大准提菩萨,就很直观的漂亮,因为它用色非常丰富,饱和度也很高,观众一看就会觉得这个颜色很棒。我个人喜欢的摩醯首罗天和西方广目尊天像两幅作品,人物的造型能力很强,艺术水准很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古人的那些作品到现在来复刻很难,观众如果能领略到前人当时的这些风格,等于就是架起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桥梁。另外,现在汉服很热,这批水陆画中有很多非常漂亮的服饰的描绘,饰品的描绘,对做汉服或者做首饰的艺术家们,可以有创造性的启发。问:这次展览对观众来说有多珍贵?孙珂:这批藏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收藏到首博的, 2014 年的时候我们馆的书画库研究员叶杜老师策划过一次《笔底仙踪——道释人物画像展》,上展 50 余幅。这一次是在那个展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50幅左右,分两层来展示,共百余件。两次加起来,展示时间一共才不到一年。接下来我们还有针对水陆画的策展计划,会上一些之前没有展出过的作品,一些非常重要的非常出色的作品我们也会重复展示,比如慈圣太后款水陆画,更多地让观众领略到水陆画的魅力。问:首博水陆画的收藏,在国内算是什么水平?孙珂:首博收藏了近千幅水陆画,除了这个卷轴式水陆画,还有 500 余件纸板排装水陆画,我个人认为应该算全国数一数二的水平,首博在这个方面的馆藏力量还是很强的。问:这次展览为什么起名为《画中三千界》?“三千界”是什么意思?孙珂: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展览海报,用的这个摩醯首罗天的画像。摩醯首罗天在佛教里面是二十诸天之一,是三千世界之主。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国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间,称为“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因一个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组成,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其实跟咱们现在的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的观念有相近之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会画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