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人却感受不到幸福快乐?为什么现代社会技术越来越先进,可是有的却成了杀人的凶器?为什么有的人从贫穷阶层升入富人阶层,却变得为富不仁?为什么在文明程度这么高的社会,还会出现母亲杀死孩子的惨剧?我们带着种种疑问来看待这个社会,我们看了许多的书,却找寻不到答案,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从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上,貌似找寻到答案,但是总觉得似是而非,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我们习惯从制度上,政治上来区分群体,古有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今有工人和老板。从史书上记载,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说奴隶主封建主资产阶级这些富有的人,就是一定是坏的恶人,对老百姓是嗜血盘剥的,奴隶社会奴隶主并不一定全是品性坏的,像古罗马的贵族阶级苏拉,释放了十万农奴为平民;中国封建社会的也不乏爱民如此的贵族阶层,像刘备诸葛亮等;现代美国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品性也有好有坏。技术如此先进的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如此之高,那么如何解释存在于今世的种种弊端,我们似乎应该从物质和财富的属性上转移视线,把焦点放在作为一个人的属性上来。从古至今,人们始终是以能够有食物饱腹,维持生命为第一要务,因此,对于财富的占有是主要问题,接着与之相适应的种种规则便诞生了,人们制定了规则,然后就像儿童们玩游戏一样,遵守这些游戏规则,那些触碰规则的人就会受到惩罚。这些规则是适用于那些生产力不先进的社会,而现今的社会,农业技术高度发达,农业工业化,饿死人的事情很少发生,并不是突出问题。那么,我们有饭吃,有衣可以保暖,有房子可以居住,为什么有的人还继续行恶,有的人还继续伤天害理呢?我们的社会规则制定是时候转移到管理人性的层次上来了。无论哪个社会,无论哪个阶层,都是有品性好的,品性坏的。纵观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那些性善的人聚集,总会产生正能量,激发内在的创造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改天换地。而那些本性为恶的人始终是保守,退化,不思进取,享乐主义,骄横跋扈,他们想的是如何纵乐,巧取豪夺。他们可以一旦有机会就会侵犯他人,一旦得势,他们可以毫无人性的残害别人,他们的基因里本来就有犯罪染色体。纵观人类历史,真正推动社会向前进的是性善的人,而那些性恶的人只会成为历史车轮的碎渣。武器的升级让人们思考,大范围重量级的军事冲突实则是让地球毁灭,历史上每一次战争的导火索都是性恶的一群人引起的,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制定物性管理唯一特性的规则来维持社会平衡,那么,作为人性的两个对立群体矛盾终将爆发,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是个盲区。社会是时候以制定物性和人性双重管理机制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无从谈起。
}
2019-11-04 20:10
来源:
南昌孝谦
本文系《心若向阳》系列课程的第一集和第二集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以后的课程里,我们会一起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其实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本文根据明辉老师《心若向阳》课程整理编辑,全部课程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