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汀中国塔斯汀超级汉堡高宅路店怎么样加盟后会得到什么扶持?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真的姐妹,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个汉堡胚真的很不一样,是扁扁的,但是很有嚼劲,我好喜欢的那种口感!里面有满满的凤梨!多到扑出来,而且酸酸甜甜不会感觉到腻,板烧味微辣,搭配起来好好吃。真的姐妹,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个汉堡胚真的很不一样,是扁扁的,但是很有嚼劲,我好喜欢的那种口感!里面有满满的凤梨!多到扑出来,而且酸酸甜甜不会感觉到腻,板烧味微辣,搭配起来好好吃。}
玩法:人文,自由行,半自由行,跟团
发表于 2019-06-01 17:50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阴天2008年云南旅游(游记,十九)云南大理行:大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形成和统一后的南诏国、大理国的灭亡(上)按日程安排,今天要去的是丽江,从大理到丽江有180多公里,又是高原山区公路,旅游车大约要跑5个多小时才能到。所以,天还没有亮就下了床,收拾行李,打点行装,要用上午半天的时间赶到丽江。导游昨天就说了,丽江的温度很低,宾馆里有出租的羽绒服,我们没有租,因为我本就是南方人,对南方气温还算了解,还怕这点点冷?吃完早餐,还不到8点钟就出发了,因云南导游不准出该地区(民族习俗问题),车上就没有导游,要到丽江后才由丽江导游接团,今天上午在去丽江的一路上就由旅游车的驾驶员担当半天的导游和讲解员了,师傅姓木。木师傅很热情,大约有四十多点点,他说他是大理当地的人。旅游车出了大理市区后沿G214国道一路北行,汽车过了上关,木师傅醒大家说,大家要精神一点,前方要开始爬山了,又是盘山公路。话音刚落,车就开始爬坡。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车子一直是上坡,可见海拔越来越高了。木师傅介绍说,去丽江还不通火车,只能是乘汽车或飞机,大理到丽江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木师傅指着窗外正在施工的场景。一、大理的历史概况因旅游车上没有专职导游,车里的气氛也不是活跃,大家昨天只顾了去欣赏各景点去了,对大理的历史也不是那么清楚,在加上昨天导游也没有对大理的历史着更多的讲解,在游客们再三恳求下,木师傅开始了大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形成和大理国之前南诏国历史的形势和统一后的南诏国又怎样灭亡作了详细的解读。木师傅说:“大理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等。”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南丝绸之路)而极为密切。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西汉,及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此设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不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中转站。自东汉以来,中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动荡年代,当时的南中(今云南曲靖、陆良)一带出现了“南中大姓”崛起的局面,他们是少数民族化的汉族“豪吏”和汉族化的少数民族“夷帅”。由于当时中原内乱,使中央王朝以及其它政治力量根本无法顾及到这一边远地区,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对大姓势力的放纵,为他们在这一地区据地称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三国蜀汉初年,南中大姓联合反蜀,诸葛亮亲率三军远征,在陆良与孟获决战,诸葛亮南征平了反叛大姓,然而,面对魏、吴的进攻及国内的诸多的问题,最终诸葛亮对南中大姓采取了妥协加扶持的政策。把势力雄厚,隐患较大的被他七擒七纵,终于心服口服的孟获,以及曾任过建伶令(今昆阳)的爨(cuán,音:篡)习还有昭通的孟琰带到成都,封官加位,爨习官至领军,孟获当上了朝廷的御史中丞,孟琰做了辅国大将军。这似乎是诸葛亮的聪明之举,因为这样一来,表面上重用了这些大姓的头面人物,但从根本上却削弱了这些大姓的势力。然而,从稳定南中局面着眼,诸葛亮又不得不采取另一项扶持大姓的做法,即“分其嬴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这项措施很显然又是在扶持大姓。可是,诸葛亮从历史经验中感知,对这片特殊的区域只能采取特殊的策略,那就是依靠大姓,用以夷治夷的办法来解决这里的问题,否则将功亏一篑。这样一来,这些大姓们因祸得福,凭借蜀国的这些好政策,使自己的各方面势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岛之一。公元304年,流民领袖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成汉政权,隔断了晋朝与宁州的通道,当时任南夷校尉的李毅曾试图力保宁州为晋所有,但终因势单力薄。最后病死在位上,继任的王逊后来也因其部下不穷追李云集而活活气死。这个宁州最终因公元335年刺史尹奉退回蜀地而丧失控制。这样成汉政权虽然在名义上有个宁州,但因为当时主要精力放在与晋朝交战上,只好将宁州分成宁州和交州,并任命宁州大姓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成汉政权的这种举措使南中等于又回到了大姓统治时代。从这以后到南北朝时期,不断更替的中央政权都谋略着想控制宁州政权,朝廷也委派过几个刺史,但真正到宁州上任的很少,宁州实际上仍为大姓所控制。自李雄建立成汉政权,称雄南中开始,当时的宁州大姓已有爨、朱、鲁、雷、兴、仇、递、高、龙、傅、尹、董、焦、雍、娄、孟、量、毛、李等多家,这些在宁州地区都是拥有武装的地方豪强势力,非等闲之辈。这些大姓之间长期以来,除在经济上相互竞争之外,更多的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进行角逐对抗。这样一来,必然会在这种角逐中大浪淘沙,至两晋时期,原来活跃一时的大姓势力已经消失了一部分,而爨、毛、李、孟、霍等几大姓的势力则更为强大起来。但强大起来的大姓们依然没有停止相互之间的争斗,公元302年,毛铣、李睿、李猛集众数万发动了驱逐建宁太守杜俊和朱提太守雍约的反晋斗争。结果,毛铣、李猛被南夷校尉所杀,李睿不得已投靠了“夷帅”于陵承。次年,于陵承找李毅为李睿请命,结果,反而让李毅借机杀了李睿。于陵承一怒之下联合诸夷造反,攻打李毅,最后又以失败告终。至此,毛、李两大家族退出历史舞台。公元317年,司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此期间,由内地迁往云南一带的爨琛势力逐渐强大,便占据云南、贵州、四川一带自主为王,重点统治了云南滇池一带地区。就在这时,爨氏机敏地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爨琛即乘之采取了“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策略,与晋王朝保持臣属的正体关系,与地方大姓则礼仪相让。公元333年,爨琛将滇池一带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让霍、孟二氏分据,其间又暗遣间人以利为诱,以地为权,以姓为首等计谋,使霍、孟二氏之间发生了惨烈的争斗。此后,当霍彪在李雄的支持下出任宁州刺史以后,孟氏家族又开始背后拆台,当上了建宁太守的孟彦于公元339(成帝咸和十四年)年利用东晋广州刺史邓岳率军伐蜀至兴古郡(滇东南与贵州交界地带)之机,率领州人缚刺史霍彪投晋,霍氏被除。然而,紧接着第二年,李寿攻破丹州,这个孟彦又让李寿所杀。诺大的宁州这时候几乎就剩下爨氏一家为豪门大姓,而此时的东晋王朝已无力东顾,晋王朝就封爨琛做了宁州刺史,并承认爨氏的世袭地位,从此奠定了爨氏统治云南的基石,形成了“开门诸侯,闭门天子”闭关锁国的局面,开创了爨氏统治滇西四百余年的历史。后又历经了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公元414年(晋义熙十年),爨龙颜任建宁太守,达到了极盛时代,有所谓“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之喻。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二、六诏国形成和灭亡六世末到七世纪初,随着滇东爨氏逐渐衰落的时候,滇西洱海地区的乌蛮、河蛮(白蛮)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洱海地区的乌蛮各部更是急剧地发展起来,形成了六个强大的奴隶主统治集团和四个势力较小的奴隶主集团,人们称之为“六诏”或“八诏”,六诏的分布区域是:蒙嶲(xī)诏,在今巍山县北至漾濞江一带,故又称为漾备诏;越析诏,又称磨些诏,由磨些族建立而得名,在今云南省宾川县宾居街一带;浪穹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一带;邆(邓)睒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南部的邓川一带;施浪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邓川之间;蒙舍诏,在今云南省魏山县南,位居其它五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六诏中除越析诏是由磨些(纳西)族组成的外,其余五诏皆为乌蛮,即汉晋时期的滇西嶲(叟)、昆明部落繁衍而来的,他们是现代彝族的先民。六诏以外在洱海地区还有四个势力较弱的统治集团,他们是石桥诏,在今大理下关一带),以石桥城而得名;石和诏,在今大理风仪镇一带;白崖诏,在今弥渡县红崖盆地一带;剑川诏,在今剑川县一带。这四个统治集团比之六诏其势力要弱小得多。六诏的势力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时大致相当,彼此互不臣服,其中蒙嶲、越析二诏地域最大,兵力较强,蒙舍诏比之二诏稍弱。但自七世纪初以后,蒙舍诏有了迅速的发展,很快发展成为六诏中的最强大者。蒙舍诏(南诏)起源于巍山,许多史志皆记载蒙舍诏的始祖为舍龙(又名龙伽独),原居住于哀牢(今云南省保山县),为了躲避仇人,自哀牢迁居到蒙舍川(今云南省巍山县境内的—个部落)后才开始逐渐从半农半牧转入定居农业的。经过舍龙、细奴逻父子在巍山的发展,其势力迅速增长,公元649年,迫使当时蒙舍川地区的白子国主“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不得不将王位禅让给细奴逻,拥载细奴逻为王。张乐进求还把女儿嫁给细奴罗为妻,并“举国逊之”。这样以和平禅让与和亲的方式,解决了以细奴罗为首的乌蛮部落与张乐进求为首的白蛮(河蛮)部落之间的长期争斗,细奴逻终于成为巍山南部的最高统治者、蒙舍诏的大酋长。公元649年,细奴逻称南诏王,以巍山(今云南省巍山县境内)为首府。公元653年,细奴逻敬服唐朝的高度文明,派子逻盛炎赴长安朝见高宗,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从此南诏接受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领导。蒙舍诏自高祖细奴逻(在位26年)后,又历经了世宗逻盛炎(在位38年)、太宗盛罗皮(在位16年),到了云南王皮罗阁后,蒙舍诏己日渐强盛起来。三、南诏国形成与消亡七世纪中叶,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南诏距离吐蕃最远,受威胁较小,因此仍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抵御吐蓄,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公元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2月,唐打败吐蕃,攻下昆明盐城(今盐源)。六诏中的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诏、蒙崔诏及蒙舍诏(南诏)归附唐王朝。这时南诏在皮罗阁统制下,实力最强,开始了一统六诏的打算。唐王朝也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鼎力支持南诏统一各部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白蛮诸部,取代了“白子国”,并灭了其它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南)。南诏统一洱海地区,无疑是唐朝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步骤,既为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云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嘉奖南诏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的功勋,唐玄宗于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册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经唐玄宗允准,他又统一了六诏,唐玄宗进封他为“云南王”。皮罗阁统一六诏之后的公元739年,将统治中心从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迁到太和城(今大理市点苍山佛顶峰麓、洱海之间的七里桥乡太和村西)。太和城建在苍山佛顶峰和五指山之间的缓坡上。苍山的险峻在古城的西面成就一道天然屏障,洱海水域又在古城的东面隔出一片苍茫。要想逾越苍山和洱海都是非常不易的,因此,南诏没有耗费精力,像中国大多数城市那样建造方形城。太和城在修建上主要加强了南面和北面的防御力量,城墙主要建造南、北两道,西面向苍山敞开,以山为墙,东面向洱海敞开,以水为池。但太和城的内城金刚城的西半部城墙和外城南北城墙的西段,实际起到了西城墙的作用。太和城的城墙主要为夯土筑成,在不同的地段,又根据地势、土质情况杂以岩石沙土。南诏人在建城墙的同时,再次利用了苍山的地势,在有的地段利用山坡与溪流相间所形成的沟壑,大大增加了城墙的高度;又以苍山奔流而下的溪水作为古城天然的城壕。这样,“以山为壁,以水为壕,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为了加强都城外围的防御,皮罗阁在太和城北的32公里处筑“龙口城”,用以阻绝北方的敌人;阁罗凤时又在太和城南面约13公里处,西洱河的北岸筑“龙尾城”,以抵挡南面、东面和西面的进攻。两座城池就像都城的南北门户,形成犄角之势,有效地保障了都城的安全。关于太和城的宫殿和的遗存,目前大多无法确指。史书中记载的金刚城,是南诏的避暑宫,位于太和城的西端。今天,在城墙的西部已经发现有南北两个城门的遗址,在城墙西端有一个较大的夯土台基遗址,很可能就是当年南诏大型建筑的基址。不过,根据避暑宫所处的位置看,它地处全城的西端,并且处于全城的制高点上,所以,这座宫殿绝非一般的避暑宫,有极其明显的防御作用并且很可能有建中立极的政治寓意。太和城的建筑极有特点。史书中记载说太和城的街区巷陌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高有一丈多。这种以石头垒砌成的城墙、街区曾经连沿数里不断。这样一种用石头作为建筑原材料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今天,如果你在大理古城漫步,依然可以看到那些极具个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以石头的本色构建出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唐朝扶植南诏统一六诏的目的是企图借南诏的力量抵御吐蕃,以保证唐朝西南边疆的安全,但是南诏也有自己的打算。当南诏在力量薄弱时为得到唐朝的支持,便对唐朝百般恭顺,及至完成对洱海地区的统一,力量壮大之后,南诏乌蛮奴隶主们的扩张欲望便一发而不可收,因此对其邻境进行了不断地、大规模的战争。南诏向外扩张的第一个目标是滇东两爨地区。8世纪中叶,滇东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各部的经济已很繁盛,部落人口众多,“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对这片肥沃丰饶之地南诏早有夺取之意。正当南诏意欲得到两爨之地时,发生了滇东爨氏的反唐斗争,为南诏夺取两爨地区提供了机会。为加强与爨氏部落关系,阁罗凤还将女儿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南诏势力由此进入滇池地区。唐王朝认为此举于己不利,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讧。在一场政治阴谋下,爨崇道杀死爨归王,爨归王之妻阿姹向南诏求救,南诏立即出兵杀死爨崇道父子。唐朝对此非常恼火,与南诏关系急剧恶化。此后,南诏与唐朝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天宝战争后,吐蕃的政治与军事力量在南诏不断增强,南诏的部分典章制度受到吐蕃的极大影响。但是,吐蕃对南诏的控制是十分短暂的。不到半个世纪,南诏还是“弃蕃归唐”了。公元745年,皮罗阁去朝见唐玄宗,受到了唐玄宗的隆重接待,赏赐给他许多财帛。746—747年,唐朝为巩固在两爨地区的统治,便加紧在滇东开辟“步头路”,修筑安宁城,企图在滇东爨区建立起统治据点。但是唐朝的这一行动激怒了滇东诸爨领主,引起了爨氏各部首领联合反唐。唐朝即派中使孙希庄、都督李宓等率兵前往镇压,同时唐朝又决定征调南诏兵配合行动,窥伺滇东爨区已久的南诏王皮罗阁便立即率兵东进。在唐、诏大兵压境之下,滇东诸爨恐惧,内部开始分裂。皮罗阁便利用诸爨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挑起诸爨内部的纷争,最后乘机尽灭诸爨领主,占有了滇东两爨地区。公元748年(天宝七年),皮罗阁病死,史称云南王,又称南沼王。皮罗阁是于公元728年继位南诏王,在位20年,终年52岁。公元748年皮罗阁病死后由阁罗凤继位。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不久,利用滇东爨部的动乱,挥戈东进兼并爨部,与唐朝发生激烈冲突。南诏在吐蕃的支持下大败唐军。唐朝自天宝战争失利后,被迫退出云南。南诏迅速扩大势力,统一了云南。由于南诏打败唐朝主要依靠吐蕃的支持,所以,吐蕃对南诏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控制不断加强。自秦汉以来,汉文化已在云南深深扎下了根,但在天宝战争后,因唐王朝政治与军事力量退出云南,汉文化对云南的影响有所减弱。阁罗凤命令进驻爨区的白蛮将领杨牟利以武力胁迫诸爨领主和爨区白蛮20余万人西迁保山一带,并将唐朝的势力也挤出滇东,从而完全控制了滇东爨区。南诏占领滇东爨区后,与唐朝在云南的利益发生了矛盾,加之唐朝姚州都督府官吏的残暴统治,“卞忿少方略”,“多所求”,引起洱海地区各族人民的不满,阁罗凤也不能忍受唐朝越来越严厉的控制。为了完全摆脱唐朝的控制,于是阁罗凤首先出兵攻陷了姚州都督府,杀了云南郡太守张虞陀。公元751年、754年唐朝派遣剑南节度使鲜于伸通、侍御史剑南留后李窗率兵4次征讨南诏,唐兵皆被南诏击败,唐诏关系破裂,阁罗凤北臣吐蕃,与吐蕃结成同盟。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诏、蕃共同出兵攻取了唐嶲州地,南诏与吐蕃瓜分了唐嶲州之地,会同以下归南诏所有。唐朝从此失去了在川西南“西抗吐蕃,南抚蛮夷”的重要据点,为南诏继续向北扩张扫清了障碍。南诏在攻下姚、嶲州后,解除了唐朝北来的压力,接着便发动了向永昌及其以西各族的扩张战争。762年(宝应元年)冬天,阁罗凤亲率大军西开寻传,征服了金齿、银齿、绣脚、绣面、寻传蛮、裸形蛮、朴子蛮、望蛮等民族地区,其军队西达今伊洛瓦底江西岸的祁鲜山一带,将众多的部落和民族纳入南诏国的统治范围。阁罗凤在位期间,由于屡次遭受唐朝云南太守张虔的侮辱,和唐朝发生了武装冲突。不久,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阁罗凤乘机攻灭周围的越析、于赠、寻传、骠等部落,还占据唐朝的吸州(今四川省西昌市)等地,统一了西南广大地区,并在那里开辟道路,建置城邑,设立行政机构,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769年,阁罗凤建年号为“长寿”。阁罗风将攻破吸州时俘虏的唐朝西泸县令郑回带回南诏。阁罗凤见郑回博学多才,就赐号“蛮利”,请他教王室子弟读书,授权他可以责打学生,后来又重用为“清平官”(宰相)。郑回确实是位人才,得到重用后,他依据汉族的制度,在南诏建立起各项制度,促进了南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南诏成为当时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为加紧控制洱海地区,唐王朝修筑安宁城,遭到爨氏各部反抗,唐王朝派兵将其镇压,阁罗凤随即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谢罪。为了打击南诏,唐朝计划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势力。这时,云南太守张虔陀向朝廷告发阁罗凤谋反,阁罗凤起兵杀死张虔陀,占领了姚州等三十七郡。阁罗凤叛唐朝、依吐蕃本来是迫不得已的,他一直希望重新归附唐朝。为此,他特地命郑回写了一块碑,称为“德化碑”,竖立在宫门前。碑文说:“我的祖上世世代代奉中国(指中原王朝)为主,如今不得已而附吐蕃。日后我的子孙如果重新归附唐朝,就以这块碑来表白我的心迹吧。”唐王朝西川节度使杨国忠派鲜于仲通、李晖、王知进率兵八万,分三路进兵征伐南诏。南诏节节败退,向唐朝谢罪,并威胁要向吐蕃投降,被唐朝所拒。南诏于是向吐蕃求救,在吐蕃的援助下,南诏将唐军打败,吐蕃与南诏由此结为兄弟之邦。这一年,也就是公元752年,吐蕃王册封他为“赞普钟南国大诏”,赐给他金印,并赐号东帝。“钟”为方言“弟”的意思,时人又称阁罗风为“赞普钟”。阁罗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南诏改为赞普钟元年。第二年,唐朝派兵再置姚州,以贾颧(quán)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但贾颧被生擒,全军覆没。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唐朝发七万唐兵再向南诏进军,结果再次大败,许多唐军战死。阁罗凤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于是,他下令修筑“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俗称万人冢),并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写上“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等字句。唐军在天宝战争中的惨败,丞相杨国忠却向唐皇报捷。明代万历云南总兵邓子龙看了“万人冢”后感慨地写道: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被白吊忠魂。唐末南诏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唐朝末年政治腐败,不能较好地执行政策,以致激起与南诏的战争;有人则说纯属南诏政权的奴隶主统治阶级为谋求其阶级利益而战。这些见解,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史事件,未免失之简单化。唐末南诏战争的起因可分为“深隐层次”的因素和“表显层次”的因素两大类。两种因素互为因果,前者表现事物的实质,后者表现为前者的现象和反映。南诏利用与吐蕃结盟的机会,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但随之而来的是吐蕃对南诏的控制日趋严重,最后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因此南诏王异牟寻转而寻求与唐和好,于794年(贞元十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南诏之主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各部落首领也表示: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唐、诏再次结盟和好后,这又一次给南诏统治者带来继续对外扩张的机会。南诏便立即向吐蕃出兵,攻占了吐蕃神川都督府之地,夺取了铁桥等16座城池,占领了今云南剑川、鹤庆、丽江一带。自这次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后,南诏摆脱了吐蕃的抑制和压迫,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洱海地区成为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县)为中心的十睑(赕)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十赕是:云南赕(今祥云、宾川)、品澹赕(今祥云县城)、白崖赕(今弥渡红崖)、赵川赕(今大理凤仪)、蒙舍赕(今巍山)、蒙秦赕(今漾濞)、邆川赕(今邓川)、大和赕(又作矣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赕(今大理县古城)、大厘赕(又作史赕,今大理喜州)。在十赕地区,以往的昆明蛮、云南蛮、哀牢蛮、西洱河蛮、僰、汉姓等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原来诸蛮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融合为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原来的哀牢、昆明、云南、弄栋、青蛉、河蛮等蛮名也随之消失,就是唐代初期“乌蛮”、“白蛮”的界限也不复存在,出现了共同的专用名称。唐朝始终没有对南诏的实力作出过公正客观的估价对南诏的威胁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把它作为唐与吐蕃战和关系的工具。南诏正是利用了这一时机,潜蓄暗长,乘机壮大了自己,从而成了新时期下唐王朝的新威胁。795年(贞元十一年)又麾军东向,攻下了长期被吐蕃控制的昆明城(今四川省盐源县),统辖了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西的部分地区,将其势力扩展到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南诏在北攻吐蕃之后,又调兵南下,向今西双版纳地区发展,征服了茫蛮中的茫天连、茫吐薅、茫盛恐、茫鲊、黑齿等十部及穿鼻蛮、长鬃蛮、栋峰蛮等许多部落,将其南部疆界推向女王国(今泰国北部南奔府一带)以北。808年其父异牟寻病死后寻阁劝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应道”,自称“骠信”(方言“君”的意思)。唐宪宗曾册封寻阁劝为云南王,赐予刻有“元和”字样的印章。809年寻阁劝病死,在位两年,终年32岁,寻阁劝死后谥号为孝惠王。寻阁劝病死后由劝龙晟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龙兴”。劝龙晟继位后,荒淫无道,上下怨恨。公元816年,被弄栋(今云南省姚安县)节度使嵯巅杀死。在位7年,终年19岁,劝龙晟死后谥号为幽王。8世纪末9世纪初,是南诏势力最强盛的时期,而此期间唐朝势力又日趋衰落,这就为南诏继续向外扩张提供了条件,于是南诏不断发动了对唐朝边境的扩张战争。816年(元和十一年),劝龙晟被嵯巅杀后,嵯巅扶持劝利晟继位,立他为主。第二年改年号为“全义”。劝利晟继承王位后,重赏嵯巅,赐他姓蒙,封为大容(兄长的意思)。公元823年,唐宪宗派少府少监李宪入南诏,册立他为云南王,唐穆宗赐予他金印。公元823年,劝利晟病死。在位7年,终年22岁,劝利晟死后谥号为靖王。同年南诏还出兵攻唐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部)边境。公元822年(长庆二年)派兵攻入黔中,将其势力向贵州境内发展。公元823年,劝丰祜于其兄劝利晟病死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保和”。唐穆宗派京兆尹韦审规入南诏,册封他为云南王。劝丰祜也派臣下洪成酋、赵龙些,杨定奇赴长安答谢唐穆宗。劝丰祜继位时,年仅7岁。长大后矫健勇敢,善于用人,又很羡慕汉族文化。公元827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又将南诏国国都迁至大厘土城(今大理市喜洲镇),并且将王宫迁到那里。但国都在大厘城这里只有短短的22年历史。大厘城又名史城、喜州城、喜洲等。在南诏统一后使用过的三个都城中,大厘城位于大理坝子中最为平坦的地方。早在唐朝初年,它就是一个人烟繁聚、交通便利的处所。所以,南诏以前的邓赕诏等及以后的南诏诏主对大理城都有一种偏爱。大厘城原为河蛮(即西洱海河区的白蛮)所居之地。公元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皮罗阁联合邓赕诏首领咩罗皮攻打河蛮,战胜后,咩罗皮分得大厘城。数月之后,皮罗阁又攻打咩罗皮,夺取了大厘城。在南诏第五代国主阁罗凤时期,阁罗凤常常在邓川城、太和城和大厘城之间活动。在南诏第六代国主异牟寻时,就曾经于784~786间在大厘城居住过两年,当时叫作史城。到第十代国主丰祜统治时期,于827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又建喜洲土城,并且将王宫迁到那里。遗憾的是,关于丰禧在喜洲的情况没有更为详细的资料,甚至什么时候又回到羊苴咩城也不清楚。无论大厘城为都的时间有多久,大厘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烟繁盛,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这些一直是大厘城可以作为苍洱地区一个经济型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一座都城,无险可倚则是喜洲的致命弱点。所以,南诏以后,再也没有统治者将它作为政权中心的所在地。公元829年以后,南诏和唐的矛盾再度激化,不断发生战争。劝丰祜矫健勇敢,善于用人,又很羡慕汉族文化。公元830年(文宗太和四年),嵯巅曾带兵攻陷成都,大掠男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俘获的几万汉族工匠带回南诏后,使南诏的手工业很快地发展起来;丝织业甚至赶上了四川蜀锦的水平。在这之前,受强大的唐朝的影响下,南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参照唐制建立起了相当完备的政权组织机构,还实行了均田制度。原南诏的纺织技术原来比较低的,自从从成都俘来的织工、木工、石工后,南诏的纺织技术就赶上了唐朝的水平。南诏的冶炼技术也相当进步,它所产的浪剑、郁刀、铎鞘等武器锋利无比,素负盛名。南诏的建筑大多模仿唐制。现存的南诏时期的大理崇圣寺塔,巍峨壮观,就是由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唐朝错误地估计形势,对南诏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民族政策的行动。自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的战争后,唐朝对南诏采取怀柔政策,但这个政策却—直未能兑现,反而连续发生唐朝守将破坏怀柔政策的事件和行为。种种事件,加深了唐与南诏之间的矛盾。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也不断发生主战派占上风的变化。南诏王不能一人说话算数,而要受清平官们的制约。所以,就会出现前后诸王对唐态度不一的情况,如皮逻阁主和,而阁罗凤则主战,异牟寻则忽战忽和。到丰佑继位后,本来仰慕中国,主张与唐保持和睦关系,但掌握实权的大臣嵯巅并不执行主和政策,为提高他们在国内的地位和夺取更多的财富而经常进攻唐朝,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战士们的拥护,尤其是得到新加入南诏的寻传蛮、骠蛮、施蛮、顺蛮、么些蛮等少数部族首领的支持。公元849年,羊苴咩城成了南诏国最终选择的笫三次都城所在地。羊苴咩城位于大理城南的苍山中和峰下,羊苴咩城北城墙依梅溪修建,溪水深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大理羊苴咩城城墙用土夯筑。在羊苴咩城这里时间长达163年,没有大的变动。这是当时社会的自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现残高度约5米,长达1500米。据史书记载,羊苴咩城南城墙应在龙泉溪旁,城墙遗迹也不明显。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大理羊苴咩城就是大理洱海地区一个较大的村邑,已具有城市雏形,是皮逻阁统一六诏、征服河蛮后占领的城邑。阁逻凤曾对大理羊苴咩城进行扩建,使其成了南诏的重要城镇。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南沼王阁逻凤死,因其子凤迦异早逝,而立其孙异牟寻为南诏王。此时,正值南诏、吐蕃联军进犯西川(今四川),遭到唐将李晟(chěng)的痛击。吐蕃责怪南诏,贬异牟寻为“日东王”,使南诏降为吐蕃属国。异牟寻是一个饱读史书、有才智、得人心的人。他发现叛唐投靠吐蕃后受到了吐蕃的侮辱,因此希望重新归附唐朝,但又害怕吐蕃兴师问罪,便修建了三阳城作防御吐蕃城垣,并于公元779年将王都从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羊苴咩城和太和城一样,只有南、北两道城墙,西依苍山为屏障,东据洱海为天堑,形势十分险要。据《蛮书》记载,羊苴咩城方圆有15里,城内建有南诏宫室和高级官吏的住宅。羊苴咩城南、北两座城门之间由一条通衢大道相连。城内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在左右有青石板铺垫的高大台阶。从羊苴咩城南城门楼进去,走300步就到第二座门楼,城两旁又有两座门楼相对而立。这两座门楼之间,是高级官员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的住宅。进第二道门,走200步到第三道门。门前置放着兵器,门内建有两座楼。第三道门后面有一照壁,走100步就可以见到一大厅。这座大厅建筑宏伟,厅前建有高大台阶,厅两旁有门楼,厅内屋子层层迭迭。过了大厅,还有小厅。小厅后面是南诏王的宫室。公元856年(唐大中十年),南诏王劝丰佑在羊苴咩城内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物——五华楼。这个巨大的楼阁周长有5里,高33.3米,可容纳万人,是南诏接待西南各部落酋长的国宾馆。南诏的国都从皮阁罗定都太和城,到了异牟寻定都羊苴咩城,是南诏政权的统治中心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三座城都地处苍洱地区,但是彼此又存在差异。三座城池中,大厘城的地处最为平缓开阔,生活方便,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但是,当一个政权还处于扩展势力的阶段时,地势平缓在防御方面就是一种缺憾。与大厘城不同的是,太和城和羊苴咩城同处于苍山的缓坡地带,都是依山而立的城市,具有较好的防御能力。但羊苴咩城和太和城又有不同,羊苴咩城较太和城明显北移约7公里左右。这种北移有极大的合理性,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若对两城的地理环境细加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太和城虽然西倚苍山,东面洱海,但苍洱之间仅有一狭窄的区域。作为防御,这对太和城无疑是一种优势,但如果作为一座要发展的城市,它却是一种局限。羊苴咩城也是西倚苍山,有了防御的优势。在其往东一直到洱海之间的地区,是一片相对平缓和宽阔的空间地带。这一点,尤其利于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利于城市的发展。南诏与唐王朝、吐蕃的关系时战时和,局势并不十分稳定,苍洱地区的北面一直是南诏政权重点防范之地。大厘城在羊苴咩城北约40里处,有先遇兵锋之患;又由于它地处平缓开阔地之间,在防御方面有明显不足。仅就一般城市而言,城市的地处、人口、产业、交通等对其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但是作为政权的中心所在地,如果仅有经济发展条件而没有军事防御条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虽然大厘城比羊苴咩城、太和城有更好的发展条件,但是终究因为防御条件较差而被放弃。而南诏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终以羊苴咩城作为政权统治中心所在地就在情理之中了。正是由于羊苴咩城的地处同时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因素的优越性,使得太和城和大厘城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过它;而羊苴咩城不仅作为雄踞一隅的南诏国国都,也作为后来大理国的国都,行使着统治中心的职能,几百年而不衰。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南诏趁安南都护府经略使李琢贪暴失民心之机,派大军将段酋迁攻陷安南都护府,占领了安南都护府北七馆洞地及棠魔蛮等地。劝丰祜于公元859年病死,在位36年,终年43岁,死后谥号为昭成王。劝丰祜病死后由世隆同年继位。第二年改国号为“大礼”,自称皇帝,建年号为“建极”。从公元860年(咸通元年)起,天灾也屡屡发生,对困境中的唐朝来说不啻雪上加霜。为天灾人祸相寻,财政匮竭,经济破产,民不聊生,遂导致国力剧弱,形成了南诏发动侵边的最佳时机。首先,是由于政治败坏,皇帝不行仁政,荒淫无度;大臣没有几个忠诚的,奸臣反而招摇过市。贪臣敛财,奸吏弄法,民怨沸腾。贵族与富豪也依仗特权为害乡里,从唐中宗时代起,歪风邪气愈演愈烈。唐懿宗执政后,更是日益败坏。唐懿宗这个人才质庸下,又不关心国事,只知奢侈享乐。有君如此,其臣可知。虽然有几位大臣尚属廉俭贞苦之臣,却或遭奸人谗挤,或已年老无用。可以说,咸通之际,唐朝统治已是出千疮百孔、奄奄一息,政权机器已难以正常运转了。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相互作用,造成了唐朝经济的溃崩。贫民或饿殍载道,或流散转徙,逃亡他乡,群起造反,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动乱局面。南诏向唐朝边境的军事扩张更为频繁,世隆在位期间,性好杀戮,对他稍有不满的臣民,都遭到斩杀,连摄政嵯巅也被他派勇将段宗膀杀死。世隆又和唐朝屡次发生武装冲突,连年用兵使国库空虚、民力疲惫。第一次他攻打四川时,凡15岁以上的男子都被征发去打仗,田地由妇女耕种,收获物上缴作为军饷,搞得民不聊生,内外树敌众多。公元860至874年南诏曾两次进兵安南都护府和邕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这些地区的一部分或长或短时间内成为南诏的统治范围。后来,世隆实在无法维持下去,只得派清平官赵宗政带着30名人质去唐朝求和,表示愿意以弟兄或甥舅相称。唐朝不放心,联络吐蕃等进兵扼守住南诏险要关口,以防止他外侵。世隆求和不成,困境难解,气恨交加,于公元877年发疽而死。在位18年,终年34岁。死后谥号为孝庄帝。南诏经过皮罗阁到世隆期间的不断扩张,南诏最强盛时的疆域已是“东距爨,东南属交趾(今越南北部),西摩伽陀(今印度),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今泰国北部南奔府),西南骠(今缅甸中部),北抵益州(大渡河以南),东北黔巫”。南诏已成为唐朝西南边境强大的政权。公元877年(唐僖宗干符四年),南诏酋龙卒,子法(隆瞬)即位,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白族。南诏与唐尽管有和睦友好的日子,有利于西南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但由于双方各自的阶级利益,因此和睦只能是暂时的。隆舜少年继位,喜欢游猎。在位期间,几次派使者赴唐朝请求修好、和亲,唐僖宗允以宗室女安化公主嫁给他为妻,后因唐朝将领高骈阻止而未成。隆舜后期走上了荒唐帝王迷信神佛丹药的老路,沉溺于主持道场,练功法、服丹药.最后对这种百无聊赖的荒唐帝王生活感到索然无味,要通过服丹药人定成佛。郑买嗣便乘此机会秘密指使监臣(侍臣)杨登将隆舜害死。以伪造隆舜遗诏取得掌握全权的“国老”资格,将蒙氏王朝的王位继承人舜化贞完全当作了卑鄙的傀儡。以舜化贞为南诏骠信的五年时间只不过是王朝姓氏由蒙氏变为郑氏的过渡时期,此时郑买嗣已经掌握了南诏朝廷的一切权柄。不过这郑买嗣可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他是一个野心家。他也想过一把皇帝隐,哪怕过把隐后死了也痛快。当时机完全成熟,郑买嗣便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中兴五年七月),南诏政权已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虽然说这是每一个专制王国必然的归宿,但南诏的覆灭在传说中更具有戏剧的色彩和强烈的讽刺意味。那真正是一出让人欲笑不能欲哭无泪的黑色幽默。直接推翻南诏蒙氏政权的人物是郑回的子孙南诏国的权臣郑买嗣(又名郑昶),他指使南诏国王的近臣杨登将隆舜王杀死于善阐城。隆舜在位20年,死后谥号为圣明文武帝。隆舜被杀死后舜化贞即位。改年号为“中兴”。除掉了杨登及其一家,设立五学教主,铸崇圣寺丈六观音像,制南诏中兴画卷,还派使者继续赴唐朝请求重修和好。唐昭宗当时因自顾不暇,没有给以答复。不久,中原地区发生战乱,继而又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与南诏的联系暂时中断。郑买嗣乘奴隶和百姓起义之机,在西南边疆建立了一个大长和国,被拥戴为开国皇帝。公元897年至902年之间,由于西南边疆南诏国连年用兵,曾西掠骠国,两陷安南,掠邕州,攻黔州,四次攻打越嶲、成都。掳掠抢杀,民怒沸腾,终于暴发了广大奴隶和百姓参与的起义。公元902年(唐天复二年),大臣专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郑买嗣巧妙地利用广大奴隶和群众起义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率兵先后两次起义,先除掉了当政两年的舜化贞,死因不明,却留下个不满周岁的龙种。郑买嗣政权操在手握,他先是让皇妃抱着小儿坐在皇位上听政,后来说这活实在太辛苦,让皇妃回后宫去过安乐的日子而由他代抱小儿。抱着小儿发令施政的郑买嗣暗中将那婴孩的阴囊掐破,婴孩号哭不已,不日就夭折。这样,他又杀了年仅八个月的南诏皇室的最后一个国王舜化贞的儿子后,又杀戮蒙氏亲族及其子女800余人后篡位,正式登上最高权位,完全代替蒙氏王朝,彻底推翻了统治长达254年之久的蒙氏南诏,南诏蒙氏政权就此灭亡,建立新的郑氏王朝。舜化贞(隆舜子)继位,在位2年,终年26岁,加上郑买嗣听政三年多,共计6年。舜化贞史称中兴帝,又称孝哀帝。四、自立为王的“大长和”国(公元902-928年)郑买嗣又名(同昶),大长和国建立者,汉人郑回到南诏的七世孙,郑氏世袭南诏清平官。郑回也叫王蛮利,王是爵号,他的子孙自然列入贵族,参与政治。降舜时郑买嗣执掌政柄,舜化时为宰相,养成夺国的势力。郑买嗣夺得政权后,被拥斥立为皇帝。仍定国名为“大封民国”,改元“圣治”,以顺应云南各族当时普遍白化的倾向。隆舜时便将南诏国自称为“大封民国”,意即白人之国、白民之国、大白国的意思。这一国名也顺应了白蛮大姓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的优势。第二年,郑氏王朝又定国号为“大长和”国,改元“安国”,其它制度和国都都不改。表示要调和蒙氏王朝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安定国内形势。切政权机构仍按蒙氏王朝旧制运行。郑氏王朝实质只是通过宫廷政变改变了王朝姓氏。郑氏王朝大长和国实质仍是蒙氏王朝南诏国的延续。公元769年,阁罗凤将攻破唐朝吸州时的俘虏西泸县令郑回带回了南诏,后郑回归化南诏,成为南诏大姓贵族的重要人物,郑氏家族也便在南诏繁衍。到第九代南诏骠信隆舜时,距郑回入南诏已140余年,郑氏家族也传到了第七、八代。已经发展成为南诏的大姓之一。郑回在南诏久居相位,与蒙氏王室有特殊的关系,郑氏家族自己拥有优势的文化传统,因此子弟在南诏历代都有位居高位者,在南诏朝廷中形成一股文官家族势力。到郑回七世孙郑买嗣时,南诏骠信隆舜“又多嬖幸,好田猎,纵杀戮”,“失下人心”:郑买嗣又善于逢迎拍合,深得隆舜信任,得居首相地位,在南诏朝廷内广布腹心,又与高赞为首的高氏武装势力协谋.得以专断国政。至今仍有郑氏家族聚居的白族村庄,也有奉郑回为本主的本主庙。大理城东门的清官庙是供奉郑回的本主庙,正确称之应为清平官庙,民国年间李根源先生曾为之题书“郑公祠”的匾额。洱海东岸挖色王氏一直传说:宾川郑氏历代与王氏认本家,来挖色共同祭祖。原因是郑回人南诏时是被王氏所俘,收为义子,更名王蛮利,所以王氏是发过相、发过王的家族。通过拜寄收义子,改姓联宗的习俗至今仍在白族中存在。郑买嗣得国,首先为其创造条件的是蒙氏王室自身的腐朽、衰败。其次是各自蛮大姓势力的膨胀和进逼。郑氏是白蛮大姓势力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捷足先登者。然而郑氏大姓位居中央,虽有文官的行政握权优势,但缺乏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后盾,所以要援引高氏势力作为后援,这也就是郑氏政权脆弱的原因。郑买嗣得国后的举措是:首先,杀蒙氏八百余口于五华楼前,根绝蒙氏复辟后患。其次,仍定国名为“大封民国”,以顺应云南各族当时普遍白化的倾向。经过南诏的150余年的统一,互相频繁接触,融合,原来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行了共同的语言,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状态,逐渐认可共称白人,白民,所以隆舜时便将南诏国自称为“大封民国”,意即白人之国、白民之国、大白国的意思。这一国名也顺应了白蛮大姓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的优势。郑氏王朝又定国号为大长和国,改元安国,表示要调和蒙氏王朝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安定国内形势。第三,建立郑氏自己的社稷、宗庙,确立郑氏王统地位。一切政权机构仍按蒙氏王朝旧制运行。郑氏王朝实质只是通过宫廷政变改变了王朝姓氏。郑氏王朝大长和国实质仍是蒙氏王朝南诏国的延续。第四,将五华楼前蒙氏王朝所立的抚《运碑》改刻为《高公辅政碑》,确立支持其篡国的高氏白蛮大姓势力的地位,以调和内部矛盾和镇摄其余大姓势力。第五,由于郑氏王朝本身的脆弱性,为了增加自己的强势形象,只好借助造神运动。立即建普明寺、又铸佛一万尊。一方面为超度蒙氏被杀的800余口,以安抚人心;更主要的还是为郑氏王朝自己寻求神灵、佛法的庇护,为自己增添神圣的光圈。郑买嗣909年卒,庙号圣祖,谥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在位共计7年多点,都是在风雨飘摇的形势中渡过的。(公元902--909)。郑仁旻是“大长和”国第二代皇帝,郑买嗣之子。公元909年继位,时年21岁,改元始元。郑仁旻即位时,唐朝已经灭亡,朱温篡权建立后梁王朝。中原军阀混战不已,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沙陀贵族军阀李克用父子在河东(山西)与朱温对峙。在四川为军阀王建割据,建立前蜀国。公元914年,郑仁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依谋臣建议,贸然发起攻蜀,发动了对前蜀的战争,由于仓促调集大量军队,渡过大渡河,进攻黎州,为王建之兵所败。被俘、被斩杀、溺水死者众多,损失惨重。从此郑氏大长和国便再也无力向外发起武装攻击了。郑仁旻攻蜀遭到失败,转而向东方的南汉搞好关系。派其清平官郑昭淳为使到广州,以朱鬃白马为聘,向南汉求婚,要求和亲。南汉以增城公主妻之。通过和亲,南汉与郑氏大和国结盟。在中原,朱温的后梁王朝在与河东沙陀军阀李克用集团的混战中失败而结束。李克用之子李存岛建立后唐王朝。在四川的王建前蜀割据政权于公元925年(后唐同光二年)为后唐的魏王李继笈所灭。后唐魏王李继笈对云南的郑氏大长和国采取了友好的态度,派出了通好的使臣。郑仁旻在政治上无什么建树,只知迷信方士、丹药,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神佛。迷信祥瑞,接连改元六次,希图以吉祥年号来保佑自己的地位,相继改元孝治、贞明、天瑞、景星、安和、贞佑、初历。在位17年中平均每隔一年改元一次。公元926年(天成二年)郑仁旻因服丹药狂燥杀人,是年八月卒。谥号肃文皇帝,其24岁的儿子郑隆瞌(郑隆亶)即位。郑隆瞌,大长和国末代皇帝,郑仁旻之子。公元926年继位,谥号恭惠皇帝。公元928年(天成四年),东川节度杨干贞欺郑隆瞌幼弱,假以朝见入都,勾结清平官赵善政杀死郑隆瞌,便拥立郑氏王朝侍中(宰相)赵善政,改国号为“大天兴”国(兴源国),郑氏王朝大长和国结束。从公元902年郑买嗣篡国到公元928年郑隆瞌被杀,共传三世,共存续了26年。这个短暂的郑氏王朝是一个内部矛盾重重、软弱松散的王朝,谈不上文治,更没有武功。五、“大天兴”国(兴源国)(公元928——929年)赵善政,南诏时宁北(今茈碧)人,出生“白蛮”贵族世家,南诏时“封民清平”。唐诏宗天复二年(902年)郑回七世孙郑买嗣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赵善政为清平官。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7年)十月,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大长和国国王郑隆瞌,拥赵善政为国王,改国号为“大天兴”国,又名“兴源”国,改元尊圣,称惠康皇帝(628-929年),翌年改天应。“善政待干贞恩礼渐衰,凡干贞有所请乞,辄不许。”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干贞恃功怨望,遂赂诸臣,废善政而自立”,改国号大义宁国。赵善政在位10个月。六、自立为王的“大义宁”国(公元929-937年)杨干贞,大义宁国创建者,白族,云南大理大营萂村人。原为大长和国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的母亲名弥录,父亲是一杨氏渔人。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杀舜化贞,自立为王,称大长和国。从此,南诏蒙氏统治结束。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杨干贞任剑川节度使,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率兵杀郑隆亶。恐下面不服,立侍中赵善政为王,称大天兴国,尽诛郑氏子孙。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杨干贞废黜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义宁国,改元“兴圣”。杨干贞在位八年多(实际在位只有两年,公元930年被弟弟杨诏篡位)。至今有部分白族地区仍奉祀杨干贞为当地本主。杨干贞为政贪狠暴虐,引起内外怨愤。五代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率兵来攻。杨干贞命其弟杨诏(杨明)带兵抵抗。战争失利,杨干贞败死,逝世后谥号“肃恭皇帝”。杨诏,大义宁国末代皇帝。公元930年篡杨干贞位,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公元937年,海通节度使段思平率滇东三十七部起兵举事,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段思平建“大理”国。故事讲到这里,看见路边路牌一处叫西邑的小地方,木师傅说:“这里有一家珠宝店,汽车要开进去,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其实这里是从大理到丽江的中间地带,汽车爬完坡进入鹤庆县后在山顶处的一个大坝子——西邑镇。这山顶的坝子中间有密支那珠宝公司总部设在大理州鹤庆县西邑镇的密支那珠宝加工厂,这是一家集旅游购物商场、玉器加工厂和旅游社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整个厂的规模都很大,加工厂大,卖场大,停车场大。游客们多数都进去购物去了,因我身上的银子有限,只好在外面晒太阳、照像等。在通住丽江的方向,可清晰地远看到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远望去,包裹在雪层下的玉龙雪山就如一条盘绕在大地上的银龙,雄卧西北方向。她傲视群山,美得张扬而霸气,又傲视着每一个到丽江的游客投向她的胸怀。我们在这购物点休息了近一小时的时间。旅游车又继续出发了,距鹤庆还有40公里,到丽江还有82公里。木师傅又继续他南诏国、大理国历史的讲述。“大理国是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公元1094年大理国中的权臣高升泰奇政权后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氏的段正淳复位后改国号为“后理”。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远征云南灭了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大理国大力推行汉族文化,用僰(bó)文说话,用汉字书写。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仅存的硕果。此外,大理的壁画和木刻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理盛行佛教,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的‘释儒’(又称‘儒释’)。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塔斯汀超级汉堡高宅路店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