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规定加班工作餐国家规定每人不超过120元,“过紧日子”如何让老百姓看到?

碧翰烽/文民以食为天。吃饭一直是国人的一件大事。“你吃了吗?”虽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句问候语,但仍然说明“吃饭问题”不可小视。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当下各个城市的网红打卡点,往往都与美食有关。人们不仅是吃饱,还要吃好、吃爽,吃出乐子、吃出文化、吃出感情。于是就有了美食文化,酒文化。“吃”,可谓经久不衰。关于公款吃喝,从古至今都在整治,常常是“整治-反弹-整治”的顽固循环,比如当年的四菜一汤,到四盆一汤。记得上世纪有部电影,专门讽刺了这种吃喝风。真正的改观是从八项规定开始,尽管违规吃喝仍然存在,但不可否认,大吃大喝的风气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回家吃饭、公务接待不喝酒,在不少人那里,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当年比较顽固的“三公”消费问题,有两个已经基本解决:一个是因公出国(境),有人说已经好久没有出过国了;一个是公务用车,通过发放车补,取消了不少公务用车,现在公车私用明显少多了,有的成了私车公用。剩下的一个公务接待,虽然已经有效规范,但是公务接待仍有专门的标准和规定,有不少监管办法和措施,仍然可以进行公务接待,特殊情形还可以上酒。至于餐费标准,也是各有千秋,各个地方、各个级别也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曾有一位政协委员提过这样一个提案,就是建议取消一般性公务接待用餐,调整现行出差餐费补贴标准。应该说,企业人员都是采取的这种做法,管理起来比较简单、管用。如果能够取消公务接待用餐:一方面可以从源头监管公款违规吃喝问题,增加了违规吃喝的难度;一方面可以节约财政资金;一方面可以改变公务接待的不良应酬交际风气,让接待方与被接待方都变得更加轻松,不用过多纠结接待的标准与水平,不需要考虑过多的应酬与交际,从而让社交变得健康起来。可是有人说,想要取消这个公务接待用餐,难度还是不小的,那么难度究竟在哪里呢?一者,吃喝不简单是一个吃喝,而更多是一种交际。这种交际有平等的,也有不平等的。无论哪一种,都是人的一种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还有一种地位的展示。二者,出差餐补标准及发放的平衡性。一个单位,各人从事的工作、岗位不一样,有的需要经常出差,有的可能从不出差。这样,有人就有餐补,有人就没有餐补。或许有人说,发不发餐补按实际出差就行,考虑的是工作。可关键问题在于标准怎么确定,标准定高了,不出差的人心里不平衡,觉得出差可以赚差价;标准定低了,经常出差的人心里也不平衡,干事多、吃亏多。这种心理的出现,主要在于公职人员薪酬的平均性,缺乏科学的绩效差距。但如果像车补那样按级别进行普发,资金压力太大不说,对于出差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打击。三者,最怕的是既拿餐补,又有公务接待。只要存在权力的空间,就会有接待的空间。所以,如何更多挤压公务接待的空间,除了对餐费标准的规定,还可以考虑控制接待总额和社会公示两个方面,逐步朝着取消公务接待用餐的方向进行改革。从而,让吃饭、社交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接待单位按照压缩一切不必要公务接待的原则,严格接待审批。”据吉林省政府网站5月24日消息,近日,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澎湃新闻注意到,相较于2014年的《吉林省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新办法在迎送活动、餐费标准方面更为细化。《吉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25日起施行,根据该办法,国内公务接待不得在机场、车站、码头和辖区边界组织迎送活动,不得跨地区迎送,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安排群众迎送,不得铺设迎宾地毯;地区、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参加迎送。严格控制陪同人数,不得层层多人陪同。而当地目前施行的《吉林省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要求,公务接待不得在机场、车站、码头和辖区边界组织任何形式的迎送活动。相较而言,新办法的要求更为具体。新印发的《吉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还明确,工作餐费标准由各级公务接待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确定,但每人不得超过120元。同城公务活动不安排用餐。会议活动现场布置务求简朴,工作会议、一般性公务活动一律不摆放花草、不提供水果、不制作背景板。目前施行的《吉林省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称,“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等实际情况,按照当地会议用餐标准制定本级公务接待工作餐开支标准,并定期进行调整”,未对餐费上限作明确限定。此外,在过去“不得清场闭馆”的基础上,新印发的《吉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还明确,不得停止、限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来源:澎湃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