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斗卫星地图手机版导航卫星先进的令人咋舌?

国际电联(ITU)对于卫星频率分配是先到先得的,美国和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申请并占用导航卫星的优势频段。 没有协商、没有协调,更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公道,只有靠自己去争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空间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不是只有无线电频率是稀缺资源,地球静止轨道轨位、赤道轨道面、近地空间等空间资源同样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提前布局。这样,我们的发展权才能不被侵害,命运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才能更快实现。 【文/科研工作者、航空航天观察者、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石豪】 北京时间6月23日0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的全面建成,也标志着中国导航卫星系统的“三步走”战略圆满成功。 导航卫星为什么如此重要?中国导航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我们能够从北斗系统的发展中总结出什么?
点火瞬间(图/人民日报) 导航卫星简史 导航卫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在进入航天时代前,人类只能借助指南针、天文观测和地面无线电台进行导航,越洋飞行、环球航运、远海捕鱼等活动一直存在着很高风险。直到世界上第一个导航卫星系统——美国“子午仪”的诞生,茫茫大洋中的美军舰队终于能够确切感知自己的位置。随后人们也终于能更加便捷地在地球上准确定位自己。
“子午仪”导航卫星(图/美国海军研究生院) 从航海航空到个人出行,导航卫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和现代社会的运转方式。因此,发展中国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有着显著的必要性。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曾经提出了自己的导航卫星方案——灯塔一号,与“子午仪”卫星类似,采用了重力梯度稳定,太阳电池供电的设计。遗憾的是,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灯塔一号项目于1980年下马。 从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通信系统方案至今,中国北斗已从有源无高程定位发展到有源无源结合的高时空精度定位,从双星区域覆盖升级到复合型星座全球覆盖,在导航卫星领域走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道路”。
北斗系统发展历程(图/清华大学陆明泉教授) 北斗凤凰涅槃 不过,北斗系统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航天强国相比,发展航天事业的科技基础和经济基础都严重不足。比如,在发展初期我们没有足够投入支持全球覆盖星座的建设,缺乏原子钟等关键设备的技术储备。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出于摆脱对美国GPS系统依赖等考虑,欧洲发达国家开始提出自己的导航星座方案,并最终发展为伽利略系统。这对于同样致力于获得全球导航定位能力的中国是一个利好,我国也曾经投入重金,于2003年加入了伽利略项目。
欧洲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图/ESA) 但是,标榜民用的伽利略系统同样无法摆脱西方政治的影响。中国付出了许多,却没有获得本应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不仅不能参与核心决策,甚至遭遇了技术歧视。 因此,在参与伽利略项目受阻后,我们加速了北斗系统的建设,成功研发了曾经受制于人的星载原子钟。我们在2000年申请的频率,终于在2007年4月17日开始使用——离截止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北斗系统从此驶入快车道。 建成的北斗三号系统创造性地采用了复合星座方案,以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作为全球服务主力,以地球静止轨道(GEO)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重点覆盖亚太地区。这样的设计结合了传统导航星座和区域导航增强星座的优势,既能保证全球高精度覆盖,又能进一步提升了亚太重点地区的星座可用性和稳定性,在全球导航系统中独树一帜。
北斗三号星座(图/央视新闻客户端)在技术层面,北斗三号卫星同样敢于亮剑,敢于突破。 面对MEO卫星平台的选择,我们的科研队伍没有保守,以“刀刃向内”的革新勇气,毅然研制了全新的桁架结构导航卫星平台,综合性能卓越。 在北斗三号卫星上,我们已经能够搭载世界领先的铷原子钟和性能更为先进的氢原子钟,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了“双保险”。 北斗三号卫星搭载了Ka波段星间链路设备,实现了星间双向精密测距与通信,能够保障星座自主运行和国境外测控。相比于GPS的VHF波段链路和GLONASS的S波段链路,北斗三号技术更先进,传输速率更快,同时对波束的指向性要求也更高。 大胆创新,也有所继承。北斗三号与前两代北斗一样,同样拥有短报文通信功能。汶川大地震中,北斗短报文服务大放异彩,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生命链接”的作用,证明了北斗功能设计的前瞻性。随着全球组网的完成,北斗的“生命链接”将覆盖全球,在灾难救援、应急通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北斗一号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关键作用(图/新华社) 而回过头看地球的另一边,伽利略系统却在反复的分歧与争论中逐渐落后。在技术上,伽利略卫星缺乏星间链路,卫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与中美俄导航卫星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劣势。其曾经向中国出口的原子钟也于2017年出现大面积故障,整个系统更是在2019年出现了长达一周的“拉闸掉线”。 至于伽利略系统的组网进度,也在不断地拖延,至今依然没有完成24颗FOC卫星发射,达到全面运行能力。 伽利略星座在北斗建成当天的瞬时PDOP(越蓝越好)(图/IGMAS)为独立自主干杯 中国与欧洲伽利略的“蜜月期”是短暂的,毕竟“南北合作”一直很困难,西方发达国家表面上温文尔雅,满嘴“仁义道德”,揭开画皮一看还是当初搞殖民主义的那一套——弱肉强食。 这些发达国家不仅掌握科技基础优势,更将这种基础优势广泛地转化为国际规则,通过规则进一步确保这种优势。 笔者想起了另外一个领域的一件事情。 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委会(IPCC)制定了一份关于碳排放的国际减排方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碳排放权”进行分配。 乍一看,这个方案似乎非常公平合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照顾,甚至得到了中国国内部分人的认可。 但偏偏有一个人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他就是时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中科院院士丁仲礼。
丁仲礼院士(图/人民网) 通读该方案,丁仲礼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方案中,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权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必须向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权,才能维持发展。 这是一份21世纪的不平等条约,一旦签署,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有了后来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的仗义执言,有了那次堪称经典的电视采访。
丁仲礼院士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 图/@新浪视频)那么,在导航卫星上,这样的“国际规则”就不存在吗? 国际电联(ITU)对于卫星频率分配是先到先得的,美国和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申请并占用导航卫星的优势频段。 没有协商、没有协调,更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各国导航卫星系统频段(图/ESA)就像面对“九一八事变”时,我们不能指望“国联”的“李顿调查团”一样,在国际航天领域,我们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脱胎自发达国家体系的国际组织为中国主持公道。 公道,只有靠自己去争取。 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排他性规则,全方位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中的不公平依然存在。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我们在进行国际合作,签订国际协定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能被西方强国通过规则“合理合法”地限制死。 但不管国际局势、国际规则如何变化,有一点是始终确定的——有实力才有话语权,才能不被人欺侮。 纵观中国北斗与欧洲伽利略系统的发展历程,历史再一次朴素地证明:一个团结、坚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系对发展航天事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缺乏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必要。 这是我们的制度自信,我们完全不应妄自菲薄。 北斗的成功离不开对自主创新的坚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应当“炼内功”,坚决提高自身的航天科技实力,向世界领先水平发起冲击。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空间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不是只有无线电频率是稀缺资源,地球静止轨道轨位、赤道轨道面、近地空间等空间资源同样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提前布局。这样,我们的发展权才能不被侵害,命运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才能更快实现。 尽管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在今天,我们依然想斟满一杯庆功酒,为实现中国全球导航的独立自主干一杯。 这一杯,敬北斗!
圆满完成!(图/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当你紧急需要接收或发送一个邮件之时,却突然发现没有网络信号;当你急着要和对方电话联系时,听到的却是“您拔的用户不在服务区”;当你急着要拔打一个电话时,却发现自己的手机没有信号……这些尴尬的情况,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彻底消失,通信从此将进入“无盲区”的时代。实现“无盲区”通信的基础就是建设可以覆盖全球的数据通信卫星网络,在距离地球1000多公里外的太空,建设一个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实时数据通信综合信息服务网络。2014年,美国谷歌和SpaceX公司分别提出了建设全球卫星通信网络的计划。谷歌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地球近地轨道发射18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在近轨卫星和无人机上安装WIFI热点,为全世界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谷歌宣称,建成后的卫星网络将向全球用户提供无盲区、无死角的免费无线网络服务,不管身处高山、大漠、极地还是海洋,只要拥有一部价值不过数十美元的中继转发器,即可上网。但谷歌的“全球卫星通信网络”计划自宣布以后就一直进度不明,一度有传言谷歌“全球卫星通信网络”计划已不再启动,甚至不排除该计划已经处于僵尸状态的可能。相对于谷歌的“低调”,SpaceX公司则高调宣布了其布局卫星网络的宏大计划,SpaceX总裁宣布,计划部署约800颗卫星,首先覆盖美国本土、波多黎各等地,今年甚至又宣称将发射4425颗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互联网连接,并计划从2019年开始发射名为“星链”的卫星群,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无线连接,为用户提供可媲美光纤的宽带网速;今年2月,SpaceX已经成功将两颗互联网实验卫星Microsat 2a和2b送入轨道,正式开启了其雄心勃勃的宽带卫星互联网计划。在美国SpaceX高调布局卫星网络的同时,我国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2016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宣布我国将计划建“鸿雁卫星星座通信系统”;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消息称我国将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发射首颗“鸿雁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卫星,并且将在2023年完成骨干星座系统建设。届时,集成多项卫星应用功能的“鸿雁星座”将实现地域信息的收集,可以满足海洋、气象、交通、环保、地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监测数据信息传送需求,还能为全球用户提供资产状态监管、人员定位、应急救援和通信服务,甚至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双向、实时数据传输和短报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服务,可以向全球覆盖的区域提供音频、视频、图像等信息广播发送;“鸿雁星座”独有的导航增强功能还能够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增强系统提供信息播发通道,进一步提高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精度。人民网报道称,“鸿雁星座”将由54颗核心骨干卫星组成,同时有270颗小卫星进行补网,形成300颗以上规模的星座,完成组网工作后,将正式向全球用户提供无死角的高速上网服务。2023年,“鸿雁星座”将正式展示其先进的科技,我们将享受来自“鸿雁星座”为我们带来更加强劲的信号和更加精确的定位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斗卫星地图手机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