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一加一等于二陈景润?

要了解这个问题是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1972年,著名的德国数学家Christian Goldbach(哥德巴赫)在他给好友欧拉的信中,提出一个问题:“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而欧拉的回表达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事实上,任何一个>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2N+1=3+2(N-1),其中2(N-1)≥4。如果说按照欧拉的表达是成立的,那么偶数2N是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的。从而奇数2N+1便是三个素数之和。由此,哥德巴赫的猜想可证明成立。但是作为18世纪最伟大的,乃至是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欧拉,至死也没能证明哥德巴赫的猜想,也没能证明自己的命题成立。而在其死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之内,人们哥德巴赫和欧拉的两个命题都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数论学家都对这个猜想束手无策。当其他的诸如群论,非欧几何等等分支都在飞速发展的时候,哥德巴赫猜想,却一直都在迷宫里面打转。时间到了20世纪,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加入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密活动之中。但同样的,许多人都被卡在了大门之外。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这个猜想他讨论的是质数相加的问题。但哪怕是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算数的基本定理已经告诉我们,质数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相乘的。因此,质数这个相乘的特征让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变得格外困难,让人们往往容易陷入死胡同。20世纪时期,人们主要尝试了使用数论之中的“筛法”和“圆法”来接近哥德巴赫猜想。因为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非常难得,于是他们想要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去逼近。1924年,数学家Littlewood和Hardy在假设了广义黎曼猜想成立的情况之下。使用圆法工具,将每一个加数固定为质数,证明了当一个大于7的奇数,最多可以写成三个质数的和。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所谓“弱哥德巴赫猜想”。而在1937年的时候,苏联的科学家Ivan Matveyevich Vinogradov利用了前文改进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之上,他无条件证明了这个弱哥德巴赫猜想。而他的证明方式就是将一个大的奇数N写成了三个质数之和的写法数量。只要能够证明这个数永远都是大于1,就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就到此为止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时间之内,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说是毫无进展。一直到1966年,我国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他著名的“1+2”证明初稿。经过十年的不断打磨,在1973年,他终于将自己的报告发布了出去。也是同年,由徐迟发布的一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也让陈景润的名字吹遍了神州大地。可以说,这时候陈景润所证明的,已经让数学界离哥德巴赫猜想的“1+1”只剩一层薄膜了。那么陈景润证明这个“1+2”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呢?实际上,他的做法其实是使用了一种改进过得筛法——线性筛法。就是在给所有的数加权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估计。而他的证明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条件就是线性筛法中的Jurkat-Richert定理以及大筛法之中的Bombieri-Vinogradov定理。利用了这些数学工具,陈景润得以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弱哥德巴赫猜想”的估计。他将一个数(充分大的)写成了“1+2”形式的方法数>0,通过这个证明了所有数(充分大的)可以写成“1+2”。因此形成了一个定理,成为陈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最多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 (1 + 2)。”可以说这时候的陈景润,是这个时代甚至往后推十多年,几十年之内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1+1”的人了。小结可以说,陈景润先生的成功,让无数的中国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数学家存在,也让无数的中国人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有名的数学难题放在了心中。他激发我国人民对于数学的兴趣,无数人都想成为陈景润第二。但是,在那个年代,也有人说过:“陈景润的证明被美国人用来制造航天飞机了,可惜咱们反倒不知道怎么用。”但是到了如今,正是因为陈景润先生的影响。我国的基础学科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中国渐渐变为了数学强国。这一点自我国于1985年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之后,一共35界IMO,我国便拿了20届世界冠军便可以看出来。而上世纪那样的话,我们也再不会说出来了!}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圆脸兔1+1等于几,听到这个问题,不用经过大脑思考,我们就可以说出答案2。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简单的不得了,甚至都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的1+1=2,在数学家们看来,那是比古时候那些人过蜀道还要艰难的遭遇。那么这个1+1=2究竟难到何种程度,让这些数学家们呕心沥血这么多年,却依旧没有证明出来?“1+1=2”究竟有多难“1+1=2”这个让无数数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等式,普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道小学数学题,然而就是这道小学数学题,却总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摸不着一点线索。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某一天偶然的发现了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公式简称(1+1=2)。为了证实自己这个猜想是存在的,哥德巴赫绞尽脑汁,但是无奈实力有限,最后啥也没有证不出来。后来没有办法了,他只好去联系数学家欧拉,欧拉是函数符号的创立者,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面对这样的数学大家,哥德巴赫是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欧拉这里。先不说受人所托,欧拉自己爱数学如痴,看到自己没见过的数学难题,一股脑就栽进了这个哥德巴赫猜想,并在此路上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头。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欧拉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一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也没有证明出来这个猜想。两位聪明绝顶的大数学家都失败了,可见(1+1=2)是难道了极致。但人的求知欲是无穷的,越难就越想去解开它。数百年来,世界上无数数学家前仆后继,耗尽毕生心血,想要证明出1+1=2这个猜想,但他们大都无功而返,只有少数数学家得出了一些与哥德巴赫猜想可以沾点边的结论。没有想到的还在后面,就像越研究越复杂一样,哥德巴赫思想人尽皆知,想要解开它的人越来越多,但至今没有人做到这件事。哥德巴赫猜想也被传得神乎其技,变成世界级难题。但我想,每个爱数学的人内心应该都渴望解开哥德巴赫猜想吧!1+2=3为了解开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们可谓是夜以继日,坚持不懈的研究。1966年,我们国家的陈景润先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证出“1+2=3”。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数学界。看到这儿,大家肯定疑惑了,不就是证明了“1+2=3”这个等式吗,有这么厉害吗,又不是证明了“1+1=2”?这不是吹牛,这么多年来,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答案,陈先生证明出来了。“1+2=3”有多牛呢?其实在陈先生之前,已经有无数数学家拼尽毕生所学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了,但得出的结论不尽如人意。1932年,英国数学家埃斯特曼证明的是“6 + 6”。1937年,来自意大利的蕾西也只是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1938年,作为世界强权大国苏联的数学家布赫夕太勃,证明到的数字,也只是“5 + 5”;此后布赫夕太勃不放弃,到了1940年,才进一步的证明到“4 + 4”。1956年,来自中国的王元证加入哥德巴赫猜想大证明,不过也只是走到了“3 + 4”、“3 + 3”、“2 + 3”。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再进了一步,不过也是才到“1 + 5”。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再出出山,他和小维诺格拉多夫,以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在近代,数学家们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得出了这些结论,却没有人可以证明“1+1=2”,哪怕只是一人。这个时候,近三百年来,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1+2=3”一经发表,就“登上了热搜”。对于数学家来说,“1+2=3”不仅仅只是一篇文章,还是让数学界看到解开哥德巴赫曙光的指路灯,这怎么能让人不兴奋啊!可见陈景润先生的这个答案真的是异常重要啊。这样说,凡是想要摸清楚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都不能绕过“1+2=3”这个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答案下进行。同时,这也意味着“1+1=2”依然没有被证明出来。数学原点陈景润先生通过多年的思考努力,在研究前人方案的基础上,最终证明出了,至今为止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答案。这说明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更多的人和时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数学家们像前人和陈景润一样坚持不懈,相信解开哥德巴赫猜想只是时间问题。参考资料:百科词条“哥德巴赫猜想”1+1=2:数学的原点——中科院物理所}

来自: 陈诚2046(独立是种复杂的气质)
2012-08-19 09:04:48
', prompt:'', callback: action});
return false;
})
// 介绍折叠
$('.fold-dialog-intro').click(function() {
generate_group_prompt_dialog({
content: [
'',
'什么是折叠?',
'折叠是提供给小组组长/管理员的内容管理工具,对于存在争议、低质/水化的内容,组长/管理员可将其折叠,有效维护小组高质、友善的讨论氛围。折叠后的内容,如组长/管理员判断已不再需要折叠,可将其恢复。',
'一个讨论被折叠后会发生什么?',
'该内容不会被删除,只是不再展示在小组讨论列表中,且无法被顶起。折叠操作不会通知内容发布者。',
'请注意,如组长/管理员滥用该功能,无故限制组员的正常发言,一经发现,小组将被禁用折叠功能。',
'',
''
].join(''),
buttons: ['confirm'],
callback: function () { dui.Dialog().close() }
})
})
// 查看成员记录
var active_members = [];
$('.memberstats-dialog-confirm').click(function() {
var el = $(this)
var action_text = $(this).attr('title')
var uid = el.data('uid')
var uname = el.data('uname')
var gid = el.data('gid')
dui.Dialog({
width: 'auto',
cls: 'dlg-stats',
content: '加载中...',
buttons: ['confirm']
}).open()
$.get('/j/group/' + gid +'/member_stats', {
user_id: uid,
need_topic_count: 1,
full: 1
}, function(resp) {
var title = uname
if (active_members.indexOf(String(uid)) > -1) {
title += ''
}
var active_text = [
'发布讨论 ' + resp.topic_count + '',
'发布回复 ' + resp.comments_count + '',
resp.elite_count ? '精华讨论 ' + resp.elite_count + '' : ''
].map(function(t) { return ''+t+''}).join('')
var unruled_text = [
resp.deleted_count > 0 ? '讨论被删除 ' + resp.deleted_count + '' : null,
resp.locked_count > 0 ? '讨论被禁回 ' + resp.locked_count + '' : null
].filter(Boolean).map(function(t) { return '' + t + ''}).join('')
var rmvCount = resp.banned_record.reduce(function(acc, r) { return acc + r.count }, 0)
var community_text = [
'近半年被 ' + rmvCount + '个小组 移出并永久拒绝加入',
].concat(resp.banned_reason_list.map(function(r) { return ''+ r[0] + ' '+ r[1] +'' +''})).filter(Boolean).join('')
if (rmvCount === 0) {
community_text = null
}
dui.Dialog({
title: title,
content: [
'',
'',
'',
'成员记录说明'
].join(''),
buttons: ['confirm'],
}).update()
})
});
// 移除广告内容要提示
$('.ban-dialog-ad').click(function(){
var prompt_dlg = dui.Dialog({
cls: 'group-promote-dialog',
title: '操作提示',
content: '该帐号为豆瓣商务官方广告投放账号,不支持封禁操作,如有问题请联系小组组长或 business@douban.com',
width: 400,
buttons: [
{text: '确定', method: function(){} },
]
});
var dui_dialog_ft_html = function(){
$('.dui-dialog').undelegate('.btn-ok', 'click').delegate('.btn-ok', 'click', function(){
$(".dui-dialog").hide();
});
return '确定';
};
prompt_dlg.open();
prompt_dlg.node.find('.ft').html(dui_dialog_ft_html());
return false
});
$('.remove-dialog-ad').click(function(){
var prompt_dlg = dui.Dialog({
cls: 'group-promote-dialog',
title: '操作提示',
content: '真的要删除小组讨论 陈景润证明了1+2=3,这有什么意义??',
width:
400,
buttons: [
{text: '确定', method: function(){} },
]
});
var dui_dialog_ft_html = function(){
$('.dui-dialog').undelegate('.btn-ok', 'click').delegate('.btn-ok', 'click', function(){
var remove_topic_url = $('.remove-dialog-ad').attr('href');
window.location = remove_topic_url;
});
$('.dui-dialog').delegate('.btn-cancel', 'click', function(){
$(".dui-dialog").hide();
});
return '取消确定'
};
prompt_dlg.open();
prompt_dlg.node.find('.ft').html(dui_dialog_ft_html());
return false
});
// 提前结束快闪楼
$('.unset-flash-event').click(function(e){
e.preventDefault();
var confirm_dlg = dui.Dialog({
cls: 'unset-flash-event-dialog',
title: '确定提前结束快闪楼吗',
content: '结束后,无法再恢复',
width: 400,
buttons: [
{
text: '确定', method: function(){
$.get("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2059372/unset_topic_event", function(data) {
location.reload();
})
}
},
{
text: '取消',
method: function() {
confirm_dlg.close()
}
}
]
})
confirm_dlg.open()
})
// 设置为快闪楼
$('.set-flash-event').click(function(e){
e.preventDefault()
var date = $(this).attr('data-date');
var topic_id = $(this).attr('data-topic_id');
var prompt_dlg = dui.Dialog({
cls: 'set-flash-event-dialog group-promote-dialog',
title: '设置为快闪楼',
content: [
'快闪楼活动开始时间是讨论帖子的发布时间:' + date + '',
'',
'活动持续时间',
'3天',
'7天',
'10天',
'14天',
].concat([], [''])
.join(''),
width:
400,
buttons: [
{text: '确定', method: function(){} },
]
});
var dui_dialog_ft_html = function() {
var days = $('.dui-dialog input[name="event_days"]:checked').val()
var event_type = $('.dui-dialog input[name="event_type"]:checked').val()
$('.dui-dialog').delegate('.btn-cancel', 'click', function(){
$(".dui-dialog").hide();
});
return '确定取消';
};
$('.dui-dialog').delegate('input[name="event_days"], input[name="event_type"]', 'change', function(e) {
var days = $('.dui-dialog input[name="event_days"]:checked').val();
var event_type = $('.dui-dialog input[name="event_type"]:checked').val();
$('.dui-dialog .dui-dialog-content .ft .btn-ok').attr('href', '/group/topic/' + topic_id + '/set_topic_event?event_days={0}&event_type={1}'.format(days, event_type))
})
prompt_dlg.open();
prompt_dlg.node.find('.ft').html(dui_dialog_ft_html());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哥德巴赫猜想一加一等于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