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文言文翻译中“竞”是什么意思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5.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6.提问:苔痕 相对?
  7.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8.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1.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2.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3.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教后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A层: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B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C层: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要求
  A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B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层: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想:
  1、学习文质兼美的古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利用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大家翻开书P176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⑵、“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2、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3、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电脑屏幕:教学目标]
  (三)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陋室。)
  ⑵、什么是陋室呢?(室名,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⑷、他是何许人也?(唐朝的诗人哲学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陋室的很,你看。]
  5、过渡语:陋室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四)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投影:五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A层: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四》,来自网!
  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
  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⑵、画中桌上放的是什么?架上摆的是什么?是公府文案吗?
  ⑶、这幅画的主色调是什么?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不把陋室画在繁华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里?
  ⑷、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画上的人是刘禹锡本人还是他的农民朋友?
  ⑸、画里的人都挺高兴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干什么?
  4、小结并过渡:通过作者的描绘和大家的图画,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这么一幅画面: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由于光的映照透过陋室的帘笼使屋内呈现青色,这真使人悦目;室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舒胸吐臆,寻求那超凡脱世的真谛,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这真让人喜爱呀。
  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怀得意喜爱之情)请大家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录音:陋室铭]
  6、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人物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⑸、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⑹、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2、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顾所学,背诵课文
  1、[电脑屏幕:课文板书]
  2、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3、指导学生依照板书的提示背诵课文。
  4、先齐背,后抽背。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 篇5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教案 篇7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8篇】相关文章:
1.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2.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10篇
3.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8篇
4.《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8篇
5.《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6篇
6.《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7.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8.《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5篇
9.陋室铭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

《陋室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八、 板书设计
《陋室铭》语文教案2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
  “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
  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陋室铭》语文教案4
  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陋室铭》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反思:
《陋室铭》语文教案6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语文教案7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大家先仔细看视频,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
  (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文章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发言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创造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启发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如电视里看到的、外出时观察的宅名,给刘禹锡的陋室拟个合适的雅称。
  六、对话作者表现美
  时间真快,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学生思考后说话。
  七、课后练习巩固美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陋室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29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语文试卷讲评教案12-22
《书愤》语文教案01-11
初中语文总复习教案06-08
初中的语文课教案01-04
语文教案《金色花》12-22
i u ü y w语文教案01-12
语文《古诗二首》教案12-26
}
网友提问
最佳回答: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或的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扬升行业网www.gldl.com.cn)小编整理的与或的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或”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或”在初中文言文中意思:
1、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2、代人。有人;有些人。
3、表示选择或列举。
4、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5、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相关组词:
或许、或者、间或、设或、甚或、倘或
词语解释: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毛二胡子道:‘罢!罢!老哥,生意事拿不稳,设或将来亏折了,不彀还你,那时叫我拿甚么脸来见你?’”
或许,也许。
老舍《骆驼祥子》十四:“假若虎妞是个男子,当然早已成了家,有了小孩,即使自己是个老鳏夫,或者也就不这么孤苦伶仃的了。”
柔石《二月》五:“你或许要怪我浪费你有用的光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秦妈妈和她商量,还是早点找生活做,或许会好些。”
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包括:
1、可作代词,意思为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等。
2、可作副词,意思是有时。
3、可表示假设、不肯定,意思是假若、好像、也许。
4、可表示做出选择的意思,即在几种不同事物中做出选择。
5、可作通假字,通“惑”,可译为迷惑。
或的基本字义
1、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可单用“或”)。~然。~则。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顶碗少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意思是意思!不是指的什么?
意思就是:这场比赛竞争十分激烈,扣人心弦!
意思........意思当今社会就意思意思是什么意思?
意思意思——以送礼﹑请客等方式表示心意。
意思意思——目前中国使用频率很高的私密词汇。
意思意思——违法违轨行为争取免检的手续。
相关词汇:不好意思、小意思、够意思。。。
摘自流亡者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回答时间:2023-03-28 12:33:11
#或的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竟文言文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