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65除以3竖式怎么列怎么列竖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动画“做一做怎么走”。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认识路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公交路线图”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地是动物园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3.学生讨论,回答相应问题。
  小结:除了公交线路图,有时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认识方位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中国地图,出示动画“中国一些地区方位图”
  你知道成都在我们的哪个方向吗?教师将方位标放在北京的位置,让大家看成都的方位。
  学生自己试着标注一些地区的方向。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知识,探究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出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
  3、能用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
  4、估算初步。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算法思维、对不同算法的分析。
  教具准备:
  位值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大屏幕出示口算(5道题)
  师: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看题在答题纸上写答案,开始!
  (核对答案)
  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一些新的本领。
  二、新授
  1、口算38+25
  (出示动感画面)
  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
  师:今天小胖来玩具店准备买两样玩具,他买了什么呢?看!
  (一只足球和一架玩具飞机)
  你们能估算一下大概要花多少钱?
  (学生答,师暂不下结论)
  师:那么到底38+25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
  (出示课题)
  2、计算方法探究
  师: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利用手中的位值表,想想,圈圈,用一些方法来解决。
  (师巡视,请2个学生回答)
  30+20=50  50+13=63  40+23=63
  师:原来买这两样玩具要63元。
  (指着黑板上的'位值表)
  师: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呢?你们可以再圈圈,试试?
  (再请两个同学)
  38+20=58    35+25=60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口算出38+25的答案。这些内容在书上也有,我们看书上有3种方法,你们想出的方法比它还要多。仔细看看,看得懂吗?像这样在位值表上圈圈,画画有什么好处?
  (本着“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能力,在汇报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编排结构如下表:
  口算除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学习目标:
  1、 学会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
  2、 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学会口算思路及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进行口算。
  学具准备: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学习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说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2.填空: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学交流:
  1.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2.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 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
  ①计算:
  想法一: ( ) ÷3=( )所以 60÷3=( )
  想法二: ( )×3=60 所以 60÷3=( )
  想法三: ( )+( )+( )=60 所以 60÷3=( )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 )÷3=( ), 就是20.
  (3)试算 60÷2=( ), 60÷6=( )。
  (4)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 ( )个十,( )个十除以3得( )个十,就是( )。
  (5)初步练习:80÷4= 90÷3= 80÷2= (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3、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说出口算过程。
  点拨: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4.教学例2.
  (1)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先分( ),每份分得( )捆?再分( ),把单根的分成了( )份?每份分得( )根?分完后每份共有( )根。
  (3)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 )个十和( )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 + =23)就是所求的结果。
  三、展现提升: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认真倾听,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补充纠正。
  四、达标测评:
  1.69÷3=23 想:( )÷3=   ( )÷3=  ( )+( )=23
  2.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 36÷3= 55÷5=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 4除48__________
  五、全课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
  除法估算
  学习内容:教材16页例2
  学习目标:
  1、体会除法估算的意义。学会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并能正确估算。
  2、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学习重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大约运多少箱?
  (2)小黄从家到学校346米,走6分钟到达学校,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3)每瓶饮料3元,100元最多买多少瓶饮料?
  (4)182个同学们春游,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蓬,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你能列式吗?
  3、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要用除法估算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学习“除法估算”。
  二、自学交流:
  1、学生读题,列出算式
  (124÷3≈ 247÷4≈ 100÷3≈ 182÷4≈ )
  说一说这几道算式的意思。
  2、 解决第一个问题124÷3≈
  (1)试着估算:124÷3≈
  (2)比较:124÷3≈ 124÷3≈
  120 123
  (3)交流,说估算方法。
  ①124≈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②124=120+4 120÷3=40
  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可以运一箱,每人大约运41箱。
  比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正确的`。
  两种估算有微小的差别,但都接近准确值,这样的差异在本题中可以忽略不计。
  3、解决第二个问题:
  (1)独立估算346÷6≈
  (2)交流,说估算方法。
  ①346≈300 300÷6=( ) 平均每分钟行( )米。
  ②346=300+46 300÷6=( ) 46≈48
  48÷6=( ) ( )+( )=( )平均每分钟行( )米。
  ③346≈360 360÷6=( ) 平均每分钟行( )米。
  4、讨论、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
  (1)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归纳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将被除数看作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且是除数的倍数;再计算。
  5、小组讨论。
  问题(3)中100能估成120吗?为什么?
  问题(4)中182能估成160吗?为什么?
  ①在问题(3)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不能估大。
  ②在问题(4)中,如果把182能估成160,有的同学将得不到帐篷,所以只能估大即将182估成200,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住进帐篷。
  6、独立完成100÷3≈,和182÷4≈
  (1)独立估算
  (2)说一说估算过程和结果。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
  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 )整( )或几( )几( )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第1题
  (1)展示问题:260个桃子分4筐装,大约每筐装多少个?
  把260看成240和280都可以吗?为什么?
  (2)说出你的估算方法。
  2、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第2题
  3、160人去春游,每车坐28人,6辆车够吗?谁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4、 教材17页3、4题。
  五、课堂总结:
  1、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说一说生活中用到除法估算的例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针对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的方法和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设计,我注意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灵活性,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内容:教材第2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的算理,会在此基础上正确进行计算。
  2、能直接判断出商是几位数,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说清每一步的算理,从而提炼出算法。
  3、归纳总结出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当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小黑板。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9÷3
  (独立计算讲述计算方法,重点说出算理及计算顺序。)
  2.填空:
  200是( )个百,也是( )个十;30是( )个十;
  20个十与3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也就是( )。
  二、自学交流:
  1、小梦和小欣正在整理这些照片,(出示主体图)你在图中都了解到什么信息?
  2、估算: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算式?
  (2)谁来估一估,大约能插多少张啊?
  238≈( ),( )÷6=( )(页)
  3、探索竖式算理及算法
  (1)如果要准确的知道能插多少页怎么办呢?
  (2)尝试计算。
  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算不下去?怎么办?
  商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利用小棒操作)2个百在百位不能平均分成6份,但是如果把这2个百拆开放到十位上就会变成( )个十,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 )个十,这样就能分了。
  (4)用竖式算: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可以把这2个百看作20个十,这20个十正好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 )个十,这样( )个十就能除以6了。
  点拨:当百位上不够商1时,要把百位的数与十位的数合并成几十个十,再去除以除数。
  4、我会用竖式算:236÷6
  (1)23除以6商几余几?商3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2)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的( )位数字去除以除数,如果不够商一个百,就把( )位数字与( )位数字合起来再去除以除数。
  5.解决问题:要插多少页?
  (1)与估算的结果对比。
  (2)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
  6.判断商的位数:
  (1)观察: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呢?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分别是几位数。说说你的方法。
  276÷6 324÷2 651÷3 640÷3 498÷8 738÷9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竖式计算:
  156÷3 434÷8 605÷6
  2、在□42÷3中,如果商是三位数,□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最大可以填( )。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两张单式统计表(男生、女生)、学习分享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小游戏:听音乐,猜动画片片名。播放动画片视频,视频采用透明度从0—4—20—100,(6部动画片,每部10秒钟)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让学生猜出片名。
  3、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呢?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感兴趣的动画片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每人限选一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动画片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熊出没》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题。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作业设计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
  仅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或仅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复式统计表:
  既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又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怎么观察复式统计表?———————横看、竖看、斜看
  表头包含的内容:片名、人数、性别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习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习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积累了一些确定方位的经验和方法,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节课主要是教学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要求学生知道这四个方向,并能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例1时借助情境展开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经验,增加他们探索、体验的机会,使他们学会正确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如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同时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有哪些物体,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能迅速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转一转”,使学生体会顺时针方向的规律,加深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指南针
  学生准备:指南针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们去过北京吗?(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北京)
  师:下面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及周围都有哪些建筑。(课件出示教材2页主题图)
  师: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的哪面吗?(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来仅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学生自由汇报,有的学生知道东、南、西、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辨认东、南、西、北。(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尝试描述,感受方位词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时的方便,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师: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场上锻炼身体。(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1的情境图)你们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吗?(小明面向的是东)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他面向太阳,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课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东,他背对的方向是( )。
  (强调:东和西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东与西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东,背对的是西,反过来,当你面向西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东)
  课件出示:小明的右边是南,左边是( )。
  (强调:南和北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南与北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南,背对的是北,反过来,当你面向北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南)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忆方向呢?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师: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感受到了什么?(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1的情境图,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写完整。
  图书馆在校园的____面,体育馆在校园的____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____面,大门在校园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吗?(学生用手指一指,并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面向东面,一起说儿歌,并指出方向。(学生边说儿歌,边指出方向)
  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请大家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学生先自由说,再指名说,其余学生根据他说的用手指出东、南、西、北)
  3.体验顺时针转动。
  (1)游戏:听口令。(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请全体同学起立,面向东面,向右转,面向南面,再向右转,面向西面,继续向右转,面向北面,接着向右转,又回到了东面。(正好转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刚才的顺序让学生再转一转,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东、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顺时针、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20xx年和20xx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A:学生自主计算。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20xx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自主归纳与整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梳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勾起学生的回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借助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视练习设计的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代表性,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具体的算法,既巩固了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算、估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1.学生自主整理。
  (1)先看一看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再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2)把重要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2.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师生共同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
  3.教师将自己整理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根据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地回忆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举例分析,突出易错点
  师:对以上知识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在口算和笔算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可以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小组内交流整理。
  2.学生汇报并总结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预设
  (1)口算40×50时,容易少写末尾的0。
  (2)在笔算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位加法出错;计算时思路不清;乘加混杂;数位没对齐;数字看错等。
  3.列举错误案例,共同分析原因。
  4.列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案例,交流估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估算:18×22。
  估算过程:
  方法一 把两个乘数同时看成近似数。
  18≈20 22≈20 20×20=400 18×22≈400
  方法二 把一个乘数看成近似数。
  18≈20 20×22≈440
  注意事项: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易错点,让学生明确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观察纠错、分析总结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己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要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自己安排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是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么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高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由于受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运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是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教案首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因此,本教案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
  师:看,老师这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和苹果,在水果盛装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学问呢,你们想了解吗?(想)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又该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在上课开始,以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下导入新课。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一、教学例1。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
  (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题中的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就是买3个15盒草莓,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5×3)
  (3)讨论、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买3筐就是买3个10盒和3个5盒,先算3个10盒是10×3=30(盒),再算3个5盒是5×3=15(盒),最后把两次口算的结果加起来,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题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汇报交流。
  (口算150×3时,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个0)
  (3)观察、对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处。
  (15×3与150×3进行比较,是把第一个乘数15扩大到原来的10倍,第二个乘数没有变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20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7-1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3-01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9-2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23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7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5除以3竖式怎么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