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过理财魔方基金的基金理财助手小程序吗?

【流媒体网】摘要:腾讯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游戏、腾讯视频、音乐等会员服务收入,其中游戏收入占比高达60%,是腾讯重要的利润来源。
  核心观点
  以社交平台流量为基础,通过构建开放生态,形成坚固的护城河。腾讯社交所形成的网络效应,获取了大批用户,逐步满足用户的通讯需求、社交需求、内容需求,最终形成IP效应,从而向内容端拓展商业模式进行变现,形成强大壁垒。
  腾讯社交生态的成功是业务版图实现强大商业化变现能力的基石。其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免费提供互联网社交应用——微信和QQ,获取海量c端个人用户,然后通过游戏、互联网广告、支付和云服务等方式实现商业化变现。(1)搭建高频头部流量:利用免费的在线通讯产品微信和QQ获取海量用户,22Q2微信(含海外版)月活跃用户数12.99亿,同比增长3.8%,稳居国内社交龙头地位,庞大的用户群体形成的网络效应成为腾讯的核心竞争力。(2)丰富用户生态体系:不断地丰富和延伸微信功能,连接微信生态中的各个模块如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已经形成了涵盖工作、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庞大生态体系,打通线上线下连接的超级APP,不断丰富商业场景以增强用户粘性。(3)完成商业闭环以实现变现:利用较大的流量基础,通过游戏、数字内容、广告、金融、云、投资等工具和服务等获得经营利润。基于微信等基本盘的较大流量加持,腾讯的各个产品能够快速接触到各类目标客户,并且流量和渠道费用大幅降低,以腾讯强大的社群性覆盖越来越多的领域,完成商业化变现。
  增值服务:背靠两大社交平台分发,成为变现能力最强的业务。腾讯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游戏、腾讯视频、音乐等会员服务收入,其中游戏收入占比高达60%,是腾讯重要的利润来源。国内核心游戏表现稳定,《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作为全行业总使用时长最高的两款游戏,22年二季度其各自的成人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均有所增长。《金铲铲之战》在所有游戏中按总使用时长排名第四,自上线后就是国区iOS畅销榜TOP10的常客,长期位于畅销榜前段;《暗区突围》于2022年7月所有游戏中按总使用时长排名第八。国际市场游戏因海外防疫政策放宽所致用户线上娱乐时间减少,短期承压。公司于5月开启抢先体验的游戏《夜族崛起》在国际市场表现出色,首月销量达200万份;《VALORANT》月活跃账户数和季度流水创新高,截至近一周,Streamscharts数据显示,其在海外直播平台Twich直播热度榜上排在第四位,均对收入作出了增量贡献。展望2022H2,随着公司海外发行品牌Level
Infinite陆续推出《幻塔》《Honor of Kings》等精品游戏,腾讯海外游戏业务或将再进一步。
  广告:受监管和宏观经济影响短期承压,但公司商业化场景丰富,我们预计2022年底有望得以复苏。疫情的反复导致互联网服务、教育及金融领域广告主需求明显疲软。视频号和小程序是微信开放生态的重要流量入口,作为微信生态的核心纽带。小程序连接企业微信、微信支付、微信搜一搜、微信公众号等微信平台,更好地连接用户与服务,持续释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视频号的上线是打通微信生态的重要一环,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公域流量分发入口,将短视频融入微信生态。通过视频号这条“线”进行微信生态内的串联,可以将流量转化为存量,形成商业闭环,拉动用户需求增长。二者都是微信生态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增量所在。腾讯加快微信生态广告变现节奏,视频号流量池、小程序生态等都具有较多可开拓的广告位空间。视频号信息流广告于2022年7月正式推出,用户参与度已十分可观,总用户使用时长超过了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基于人工智能推荐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400%,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视频号商业化价值空间可期,有望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并成为广告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我们预计视频号广告长期收入有望超过350亿元。
  FBS:连续五季收入占比超30%,正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腾讯FBS业务由金融科技和云业务构成。其中,金融科技业务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支付业务,微信支付业务依托社交流量占据重要的市场空间。随着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持续拓宽用户及合作商户,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不断升级,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有望稳定增长。当前支付市场格局中微信与支付宝各具优势,微信支付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虽然目前蚂蚁集团的支付业务市场份额略高于微信支付,但鉴于微信支付现有的优势,包括用户流量、支付生态等,未来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有望小幅提升。腾讯云源自主营业务的能力成熟及溢出实现变现,云计算市场空间广阔,公司积极调整并缩减亏损项目,降低成本,营收结构优化,毛利率持续改善。22Q2腾讯宣布自研业务全面上云,上云规模突破5000万核,累计节省成本超30亿。云服务客户从互联网领域向非互联网垂直领域拓展,逆风因素褪去后需求会被进一步激活,利润料将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腾讯作为港股互联网龙头公司,短期业绩承压不改公司基本盘及核心竞争力的稳定。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及未成人相关政策影响的减弱、公司新游戏的陆续上线,游戏及广告业务在22H2均有望实现逐步复苏。此外,微信视频号商业化进程加速,有望成为广告业务的主要增长途径,进一步打开变现空间。我们预计腾讯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794/6504/7353亿元,同比增长3.4%/12%/13%,Non-IFRS归母净利润1171/1417/1686亿元,同比增长-5.4%/21%/19%。
  根据SOTP估值,我们预计(1)游戏业务2023年Non-IFRS 净利润980亿元,给予20xPE(手游22xPE,端游15xPE),对应市值21831亿港元;(2)广告业务2023年Non-IFRS
净利润371亿元,给予15xPE,对应市值6133亿港元;(3)数字内容:腾讯视频给予1.5xPS,对应市值549亿港元;腾讯音乐、阅文集团、虎牙等控股公司参考最新市值和腾讯持股比例对应的价值分别为333亿港元、125亿港元、21亿港元;(4)FBS业务,金融科技业务给予18xPE,云业务给予3xPS,对应市值8629亿港元;(5)投资业务加总并给予15%的折价,对应腾讯市值贡献9614亿港元。加总并折现至2022年得到公司总估值4.25万亿港元,折合每股合理价值443港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游戏及未成年人监管政策趋严;宏观环境低迷导致广告投放不及预期;视频号商业化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摘要
  一:公司概况:把握时代变换,成就行业龙头
  1、发展历程:从创业独角兽到社交领域巨头
  第一阶段(2005年至2012年):提出“在线生活”战略。
  第二阶段(2012年至2018年):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升级,开启科技“连接一切”战略。
  第三阶段(2018至今):开启to C向to B转型。
  2、组织架构变化:把握时代风口,保持创新活力
  BU化(2005-2012):依托社交平台用户流量,全面拓展产业领域。BG化(2012-2018):布局移动终端连接一切,微信业务蓬勃发展。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2018-2021):发力短内容领域,腾讯云构建产业互联。2018年9月腾讯开启第三次组织架构变革,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以内容平台和高科技云为支柱产业发展。这一年是腾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进行前瞻思考和主动进化的重要之年。“大内容体系”与“产业互联”再次调整(2021年至今)。
  二:财务分析:降本增效作用显著,业务重心转型加速
  1、收入端:短期增速承压,业务重心加速转型,FBS业务占收比逐年提高。
  2、费用端:成本优化效果明显,降本增效战略意义逐步显现。
  3、利润端:业务结构化调整,行业压力导致利润增速减缓
  三:腾讯生态:庞大流量孕育下的坚固护城河
  1、社交生态,商业化变现的基石
  腾讯多年来以社交平台流量为基础,通过构建开放生态,形成了坚固的护城河。腾讯社交所形成的网络效应,获取了大批用户,逐步满足用户的通讯需求、社交需求、内容需求,最终形成IP效应,从而向内容端拓展商业模式进行变现,形成强大壁垒。腾讯利用微信、手机QQ和QQ空间,握住移动互联网入口,建立起属于腾讯系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将腾讯在PC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延续到移动互联网。
  腾讯社交生态的成功是业务版图实现强大商业化变现能力的基石。(1)以社交产品为基石,搭建高频头部流量;(2)丰富用户生态体系,沉淀用户商业场景;(3)打造商业闭环,实现商业化变现。
  2、以社交产品为基石,搭建高频头部流量
  超级APP微信已经成为国民社交软件,庞大的用户群体形成的网络效应成为腾讯的核心竞争力。
  3、丰富用户生态体系,沉淀用户商业场景
  微信丰富的生态体系和不断延伸的功能形成宽广的护城河。腾讯不断地丰富和延伸微信功能,从通讯产品QQ和微信→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从免费通讯产品→社交网络平台,连接微信生态中的各个模块如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已经形成了涵盖工作、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庞大生态体系。通过内容社交有效沉淀了大量用户,腾讯系产品在国人生活中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为用户提供一切生活基础服务设施,同时打通线上线下连接的超级APP,不断打通商业化变现场景,实现盈利。
  4、打造商业闭环,实现商业化变现
  腾讯依托社交底盘——微信和QQ构筑的生态流量,不断实现业务的商业变现。其产品和业务可以大致分为面向个人用户(To C)和面向企事业单位(To
B/G)两类。从给腾讯带来实际营收的收入端来讲,腾讯产品线非常广泛,包括增值服务、网络广告、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三大领域,此外还有庞大的实业投资业务,加大对芯片、硬件与元宇宙业态的投资,底层硬科技渐成战略重点,元宇宙也将成为开放生态延伸至互联网的下一形态。
  增值服务:受益社交平台赋能,展现强大的变现能力。
  广告业务:腾讯生态孕育了庞大的广告市场,商业化价值空间可期。
  FBS业务:产业互联网转型,正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四:游戏:规模效应铸就高壁垒,海外投资扩大业务版图
  1、腾讯游戏发展历程复盘
  (1)2003-2005年:通过休闲游戏切入网游赛道,积累自研经验
  2003-2005年,腾讯凭借即时通讯软件QQ积累的庞大用户基础,通过休闲棋牌等轻度游戏进入网游赛道。
  (2)2005-2009年:自研+代理开发QQ系列游戏和FPS、ARPG、MOBA等空白网游赛道
  2005年-2007年,腾讯逐步通过自研为主、代理为辅搭建起QQ系列游戏。
  2007-2008年,腾讯切入FPS、ARPG、MOBA赛道,开拓国内游戏赛道空白区。
  2009年,腾讯成为国内最大游戏公司。
  (3)2009-2014年:实现页游、手游的快速切入
  2009年起,腾讯切入页游市场,以适应市场环境及终端产品的变化。
  2013年,腾讯正式进入手游市场。
  (4)2014年至今:形成4+1工作室群,全面布局手游时代
  2014年,为了适应手游时代的发展需要,腾讯逐渐形成4+1工作室群,提高自研和发行能力。2014年,腾讯拆分原本的八大工作室,并重新整合为天美、光子、魔方、北极光四大工作室群。在四大工作室群之外,为了更好地打造精品自研游戏,腾讯于2017年成立NExT独立游戏工作室。
  2、财务分析:抵御外部环境的多变,游戏业务实现稳定前进
  抵御外部环境的多变,游戏业务实现稳定前进。
  在行业经历调整期及疫情政策的影响下,公司推出配套举措以消化后疫情时代的影响。
  3、国内游戏:专注提升技术能力,龙头地位显著
  差异化运营,头部游戏遥遥领先。腾讯游戏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是《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两大绝对核心产品,占腾讯游戏业务总流水的70%以上,在国内游戏市场也拥有很强的领导地位。第二层是具有长线运营能力的自研或代理游戏,能够持续为游戏业务贡献流水,例如《穿越火线》、《火影忍者》、《QQ飞车手游》、《天涯明月刀手游》等,2021年新上线《英雄联盟手游》、《金铲铲之战》有望成为这一层产品的新补充。第三层是仍在运营的上线时间较长游戏,及商业化能力有限的新游,将随着游戏产品的更新逐步退出市场。
  腾讯游戏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龙头地位显著。2017年至今,从游戏业务营收看,腾讯游戏营收稳定增长,始终位于国内第一。同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从2017年的46.8%提升至2021年的54.9%。此外,可以发现,国内游戏市场逐渐向头部游戏公司聚集,除了六大游戏公司外,其他游戏公司的市占率由2017年的29.2%降至12.53%。据Sensor
Tower,腾讯在2022年8月中国手游发行商收入排名中位列第一。
  产品质量上,腾讯具备游戏核心玩法的创新能力,且拥有高额的研发资金以满足漫长的开发周期。随着市场已经进入到内容为王的时代,游戏产品本身质的重要度将越来越大于量。头部游戏公司收入稳定提升的驱动因素在于多元化(数量多元、品类多元、区域多元)、持续性(IP系列化)、稳定性(明星产品形成流水稳固的基本盘)。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腾讯通过释放自身版号库存来保持游戏发行节奏。
  运营思路上,腾讯追求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收入最大化,延长用户生命周期及提升单用户收入。具体来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产品向运营,即研运一体,主要受产品质量的影响,多由研发团队或代理团队决定;第二部分是非产品向运营,包括工具向、用户向和市场向,可以通过运营等部门中台化形成能力的积累,具有较强的泛用性。
  游戏上线后的表现会受到运营的影响,公司可以通过调整留存率与商业化节奏达成产品生命周期总收入最大化。对于腾讯而言,强运营能力会集中在竞技类游戏,包括FPS、MOBA和赛车竞速等品类,腾讯的两大核心手游产品《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以及端游《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都属于此类。
  后续产品储备较为丰富,多款产品已获版号。腾讯现金流和版号储备均充足,故其游戏业务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腾讯的待发新品中,已获得版号的游戏共10款。其中包括十年格斗游戏经典 IP 地下城与勇士的手游《地下城与勇士
M》和腾讯首款自研SOC游戏《黎明觉醒》,这些部分优质储备有望帮助腾讯在未来保持游戏业务稳健发展。随着版号发放重新开启,产品发行节奏有望保持稳定。长期来看,腾讯游戏储备丰富,目前 pipeline 中取得版号的产品逾十款,重磅储备《黎明觉醒》爆款潜力突出。
  4、游戏出海:料将成为腾讯游戏未来的增长极
  (1)全球游戏市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2)坚定出海战略,海外游戏料将成为业绩驱动增长点
  研发端:通过投资全球知名CP,获得IP联合开发进行“端转手”。腾讯游戏出海的核心战略在于投资全球知名CP(游戏研发商),通过对不同赛道的头部研发商,诸如Supercell、Riot Games、Epic Games、Sumo
Group、动视暴雪、育碧等公司,进行投资布局,腾讯能够获得大量全球范围内的优质、热门IP。在此基础上,凭借着丰富的“端转手”经验,腾讯与知名CP进行合作成功打造了《PUBG Mobile》、《使命召唤手游》等全球范围内知名的游戏。腾讯游戏业务负责人马晓轶在2020年腾讯游戏发布会上提出,腾讯游戏将携手国内外超过100家游戏厂商与工作室,致力打造“全球技术共享菜单”。
  发行端:通过合作发行打开海外市场,逐渐提高自发比例。从产品的发行看,2016年10月《王者荣耀》海外版AOV上线,2018年3月《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海外版手游PUBG
Mobile上线,2019年起,腾讯加速布局海外游戏业务,使命召唤手游等多款产品海外上线。从产品发行战略看,在海外发行初期,由于缺乏国际市场发行经验,为了更好适应当地市场,腾讯在日、韩、东南亚各国采用合作或授权发行的方式,通过合作发行打开海外市场。随着海外业务的进一步扩大,腾讯开始搭建海外游戏发行线,针对AOV、PUBG等头部游戏建立专门合作和发行团队,同时逐步提高自发比例,以提升海外游戏业务利润率水平。
  (3)腾讯游戏具备出海经验,多款海外游戏表现亮眼
  腾讯连续五年蝉联全球52强发行商第一宝座。Data.ai发布的2022年度Level
Up全球52强发行商大奖榜单,中国发行商数量为17家,首次超过美国。中国游戏厂商席位、新锐力量以及收入流水的逐年增加,代表着中国游戏行业精品化探索与改革已经进入回报期,随着内容品质、技术壁垒的进一步提升,有望迎来催生新一轮的马太效应。腾讯连续五年蝉联全球52强发行商第一的宝座。
  腾讯海外游戏表现亮眼。从全球收入数据来看,腾讯《PUBG
Mobile》(合并《和平精英》收入)和《王者荣耀》2021年全球收入均超过28亿美元,包揽全球手游畅销榜第1和第2名,分别同比上涨9%和14.7%,《原神》移动端以18亿美元收入位列第3名。22Q2,《VALORANT》月活跃账户数和季度流水创新高,Streamscharts数据显示,其在海外直播平台Twich直播热度榜上排在第四位,均对收入作出了增量贡献。新游戏方面,公司的瑞典工作室Stunlock开发的一款生存开放世界建造类游戏《夜族掘起》,在5月开启的抢先体验阶段表现出色,首月销量达200万份。
  2022下半年,随着海外精品游戏的推出,腾讯海外游戏业务或将再进一步。2022年7月,腾讯的欧洲开发商Miniclip收购了SYBO,SYBO是跑酷游戏《地铁跑酷》的开发商,其所研发的这款游戏为过去十年全球累计下载量最高的手游,并使Miniclip的日活跃账户数增加3000万至7000万。8月,《幻塔》在腾讯Level
Infinite、Iwplay World以及完美世界三家发行商的共同努力下,这款游戏在海外多点开花,进入众多游戏榜单TOP10,单月预估流水将近为3亿人民币。8月24日,腾讯子公司Funcom开发、Level
Infinite发行的开放世界生存MMO《沙丘:觉醒》公开了首个预告片,以其高品质表现及独特的科幻题材,受到全球大量玩家的关注。9月6日,腾讯将向法国知名游戏商育碧创始人的控股公司吉列莫特兄弟(Guillemot Brothers)投资3亿欧元,购买后者49.9%的股份,并获得5%投票权。
  五:数字内容:内容优势获取更多增长点
  1、腾讯文娱版图
  业务整合加深,IP方法论有望进一步完善,形成内容优势。腾讯自2018年起加码“新文创”战略,确立“以IP为核心,强化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相互赋能”的核心战略,加强自身各项业务整合,在文学、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打通,生产具备影响力的IP产品。2022年2月,腾讯影视并入CDG事业群,重点聚焦时代旋律作品开发,在新文创战略下将会继续保持阅文+新丽+阅文影视+动漫+视频的组合,延续多个优质IP的影视开发和国漫IP的孵化。
  2、优质内容是付费用户及ARPU值提升的关键
  数字内容领域,内容是核心资产。优质内容是付费用户数和ARPU值提升的驱动力。微信生态打造稳固基本盘,业务协同获取更多增长点。短期关注付费用户数量的提升,但长期推动ARPU的关键是优质内容和高质量的产品。
  六:广告:看好小程序和视频号的商业化变现
  1、广告受制于宏观+监管,行业增速放缓
  广告行业现阶段承压,广告主投放意愿受限。长期来看,行业依旧有确定性的增长空间,长期也有望跑赢宏观经济增速。
  2、腾讯广告未来发展趋势:微信广告蕴含较大发展潜力
  腾讯广告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商业化潜力广阔。腾讯广告基于庞大用户的微信、QQ、QQ空间等社交产品,及QQ浏览器、腾讯新闻,腾讯视频以及第三方应用等丰富广告场景。广告形式包括闪屏广告、卡片广告、图文信息流广告、视频信息流广告、公众号广告、视频贴片广告和小程序广告等。微信广告是腾讯广告业务的核心,最具增量发展潜力。
  腾讯广告变现收入偏克制,仍具备挖掘潜力。尽管腾讯流量占优,但阿里巴巴广告收入遥遥领先,远高于腾讯广告收入。这主要是由于腾讯的流量主要集中于社交流量,属于私域流量,在加载率方面限制较大。而阿里巴巴的电商、字节跳动的短视频都侧重于公域流量,广告加载率高。因此腾讯的广告变现效率不如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同时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腾讯主动限制了广告加载率。腾讯流量的广告变现潜力还有待继续释放。
  3、腾讯广告未来发展重点:微信小程序和视频号商业化
  视频号和小程序是微信开放生态的重要流量入口。作为微信生态的核心纽带,小程序连接企业微信、微信支付、微信搜一搜、微信公众号等微信平台,更好地连接用户与服务,持续释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视频号的上线是打通微信生态的重要一环,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公域流量分发入口,将短视频融入微信生态。通过视频号这条“线”进行微信生态内的串联,可以将流量转化为存量,形成商业闭环,拉动用户需求增长。二者都是微信生态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增量所在。
  视频号VS抖音、快手:存在差距,奋力崛起。视频号正在迅速崛起,用户规模已与两大头部媒介接近,用户粘性有待提升。根据视灯研究院数据,2021年12月视频号DAU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8%,超过快手主站+极速版用户数之和,直逼抖音;根据QuestMobile,2022年6月,抖音/快手DAU分别为4.24亿/2.05亿。2022年6月,微信视频号月活规模突破8亿,与抖音、快手形成了用户竞争,抖音和快手MAU分别为6.8/3.9亿,微信视频号中抖音、快手平台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59.2%、30.8%。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21年底,视频号的人均使用时长为35分钟,而抖音、快手分别达到102分钟和108分钟。
  视频号用户基数及使用时长双双增长,商业化前景广阔。视频号在广告大盘逆风阶段表现出色,截至22Q2,视频号的用户参与度已十分可观,总用户使用时长超过了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视频号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基于人工智能推荐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400%,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视频号商业化进程提速,有望成为广告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2022年7月18日,视频号宣布首次接入信息流广告;2022年7月21日,视频号小店上线,支持商家在视频号场景内开店经营。信息流广告内测开启,有望完善视频号的商业模式,根据视灯研究院数据,2021年视频号DAU超过5亿,环比增长79%,人均使用时长超35分钟,环比增长84%,并预计2022年DAU有望达6亿。流量快速增长,通过优化推送算法,实现精准投放,视频号商业化价值空间可期。未来视频号有望在用户体验与变现之间实现平衡,逐步提高Ad
load及CPM,我们预计视频号广告长期收入有望超过350亿元,视频号的变现对公司利润的增加将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七:FBS:产业互联网核心,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1、金融科技
  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分为:支付、理财、信贷、保险等四大板块。其商业化方式分别为支付业务的商户端支付费率和个人端支付业务的提现、信用卡还款;理财业务的佣金收入;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和技术服务费;保险业务的佣金收入等。
  截止2022年9月,腾讯参股的金融科技公司覆盖境内外第三方支付、境内外银行、个人征信、小贷、保险经纪与代理、基金支付与销售业务。基于金融安全底座,腾讯布局了支付、理财、银行、小贷、保险、证券业务等。
  2、云及其他企业服务
  我国云计算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市场。根据Gartner及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维持在20%左右,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5008亿美元。其中2020年全球经济出现大幅萎缩,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明显滑坡,仅为14
%,同期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超过85%,增长迅速。202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逐步回暖,市场规模达到3307亿美元,两年复合增长率为23%,同期国内云计算市场复合增长率接近78%,增速仍显著高于全球市场。
  上云主力从泛互联网逐步向传统企业过渡,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望成为未来增量。根据亿欧智库,目前中国整体行业的上云渗透率约为20.9%,仅有约18.9%的实体企业已测试完成并成功使用云计算产品,渗透率尚处于较低水平。后疫情时代,全行业数字化加速,我们认为未来的主要增量将来自于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根据艾瑞咨询,中国的云服务在泛互联网、零售、政务、金融渗透相对较高,且对于行业的赋能价值较高,汽车、医疗、教育的上云节奏相对较慢,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腾讯、阿里、百度、华为作为国内云厂商领先企业,各自战略和优势不同。腾讯云背靠强大的用户流量,把C端消费互联网资源连接到B端产业互联网,在游戏、社交、视频等优势领域有较强竞争力。阿里云战略定义是伙伴优先,阿里负责构建数字经济体,并形成所有技术与产品的统一出口和面向客户的界面,其云定位为被集成,自身不做SaaS。华为云在ToG端身位领先优势明显,根据2022年7月IDC数据,华为云在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占比25.8%,连续5年保持第一,持续领跑政务云市场。百度云则主打云智数一体,AI飞桨、文心行业大模型结合自研7纳米通用型GPU昆仑芯2.0,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行业应用的Iaas-PaaS-SaaS业务链。
  八:腾讯硬科技布局
  1、底层架构:Unreal Engine构建虚拟世界,Snap打造镜像世界
  2、后端基建:构建云游戏全系生态,打造游戏运营新场景
  3、内容场景:社交游戏优势稳固,开拓智慧零售与企业服务
  九:盈利预测、估值与投资评级
  1、盈利预测及假设
  (1)增值服务业务
  游戏业务:短期关注公司重要游戏获得版号及上线进度。国内游戏方面,22H2重磅储备《黎明觉醒》爆款潜力突出,2023年《DNF》、天美自研的王者荣耀IP的格斗类游戏及开放世界版本等有望为业绩带来重要催化。海外游戏方面,发行子公司Level
Infinite将进一步加速对海外市场的布局,进口版号近期有望发放。根据GameLook,8月《幻塔》在海外多点开花,进入众多游戏榜单TOP10,单月流水将近为3亿人民币。9月6日,腾讯向法国知名游戏商育碧创始人的控股公司Guillemot Brothers
投资3亿欧元,购买后者49.9%的股份,并获得5%投票权。长期来看,在流量格局趋稳态势下,腾讯基本盘稳定,竞争壁垒较强。公司游戏储备丰富,目前腾讯pipeline中取得版号的产品逾十款,研发、运营仍具有强规模效应。腾讯海外发行与研发一体,关注新产品周期。腾讯积极布局游戏出海,2023年海外游戏大盘高基数效应消除后,出海业绩有望加速。我们预计2022-2024年腾讯游戏业务收入分别为1741/1901/2103亿元,同比增长-0.1%/9.2%/10.6%。
  社交网络业务:短期关注付费用户数量的提升,但长期推动ARPU的关键是优质内容和高质量的产品。微信生态打造稳固基本盘,业务协同获取更多增长点。优质内容是付费用户数和ARPU值提升的驱动力,我们预计业务整体有望持续增长。我们预计2022-2024年腾讯社交网络业务收入分别为1207/1336/1450亿元,同比增长2.9%/10.7%/8.5%。
  (2)网络广告业务
  广告业务环比改善趋势明显,2022年四季度修复的确定性较高。受制于宏观经济和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22H1腾讯广告业务承压。疫情的反复导致4-5月广告业务压力较大,互联网服务、教育及金融领域需求明显疲软,6月-7月环比已经有所改善。此外,公司升级了广告系统,提升广告投放效果及广告主投放意愿。长期来看,看好小程序和视频号等微信生态的商业化空间。微信朋友圈推出了出框式广告,备受品牌广告商青睐。视频号信息流广告于2022年7月正式推出,有望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并成为广告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长期商业化价值可期。我们预计2022-2024年腾讯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分别为800/941/1090亿元,同比增长-9.8%/17.6%/15.9%。
  (3)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
  产业互联网转型是行业主流趋势,我们预计FBS业务有望保持较高增速。我们预计,金融科技业务中支付业务随着场景的持续打通,活跃用户数和单用户的支付交易笔数及金额均有望保持增长。云服务方面,行业属性导致集中度较高,降本增效的需求下,随着部分亏损业务的逐渐剥离,我们预计利润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2022-2024年腾讯FBS业务收入分别为1873/2245/2622亿元,同比增长8.8%/19.9%/16.8%。
  综上,腾讯作为港股互联网龙头公司,短期业绩承压不改公司基本盘及核心竞争力的稳定。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及未成人相关政策影响的减弱、公司新游戏的陆续上线,游戏及广告业务在22H2均有望实现逐步复苏。此外,微信视频号商业化进程加速,有望成为广告业务的主要增长途径,进一步打开变现空间。我们预计腾讯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794/6504/7353亿元,同比增长3.4%/12%/13%,Non-IFRS归母净利润1171/1417/1686亿元,同比增长-5.4%/21%/19%。
  2、估值与投资评级
  根据SOTP估值,我们预计(1)游戏业务2023年Non-IFRS 净利润980亿元,给予20xPE(手游22xPE,端游15xPE),对应市值21831亿港元;(2)广告业务2023年Non-IFRS
净利润371亿元,给予15xPE,对应市值6133亿港元;(3)数字内容:腾讯视频给予1.5xPS,对应市值549亿港元;腾讯音乐、阅文集团、虎牙等控股公司参考最新市值和腾讯持股比例对应的价值分别为333亿港元、125亿港元、21亿港元;(4)FBS业务,金融科技业务给予18xPE,云业务给予3xPS,对应市值8629亿港元;(5)投资业务加总并给予15%的折价,对应腾讯市值贡献9614亿港元。加总并折现至2022年得到公司总估值4.25万亿港元,折合每股合理价值443港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十:风险因素
  游戏及未成年人监管政策趋严;宏观环境低迷导致广告投放不及预期;视频号商业化不及预期。
  2022年《智能视听产业月报第9期》重磅上线!点击下图 订购 ↓↓↓
责任编辑:侯亚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交通银行(601328)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济金融形势
2021年,面对内外部诸多风险挑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稳中有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企业经营持续改善,高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进出口增势良好,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人民银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银行业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资产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精准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促进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实现了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存款期限结构优化,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市场定价格局得到巩固。
二、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期内,本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金融工作“三项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和巩固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报告期内,集团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875.81亿元,同比增长11.89%。实现营业收入2,693.90亿元,同比增长9.42%;净利息收益率1.56%,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产收益率0.80%,同比上升0.03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76%,同比上升0.4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11.6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5%。客户贷款余额6.5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71万亿元,增幅12.17%;客户存款余额7.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43万亿元,增幅6.54%。资产质量稳中加固。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率1.48%,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6.50%,较上年末上升22.6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一)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1.利润总额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润总额939.59亿元,同比增加75.34亿元,增幅8.72%。利润总额主要来源于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43.12亿元,增幅6.95%。三、业务回顾(一)发展战略及推进情况2021年,本集团秉持“建设具有财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银行”战略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高质量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本集团出台“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示范,聚焦“上海主场”建设、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两大领域率先创新突破,打造四大业务特色、建强五大专业能力,推动经营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质的稳步提升。1.发挥“上海主场”优势作为唯一总部在沪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本行坚持发挥“上海主场”优势,服务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将“上海主场”作为全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改革试验田”,发挥制度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管理机制上,深化对“上海主场”政策、制度、市场、产业、客群的多维系统研究,在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做到精准引领、支撑。强化放权赋能,各类创新产品优选上海主场先行先试。优化差异化考核,提升重点客群“金融服务渗透率”、重点业务市场份额。业务发展上,清理业务流程逻辑的断点、堵点,利用场景金融创新产品服务,形成“一件事”机制并进行复制推广。围绕大医疗健康生态场景做优“惠民就医一件事”。服务绿色、科技、战略新兴等重点产业的公私全链条,形成“科技金融一件事”。深化离在岸一体化改革成果,加强产品集成,做好“跨境金融一件事”。2.建设数字化新交行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局,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大资源投入,培育业务新价值增长点。坚持客户导向、聚焦价值创造,深化数字化、企业级思维,以数字化思维和手段赋能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场景建设等,推动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适应性和竞争力。健全面向集团的数据管理与应用体系,优化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生产关系,提高以“算力+算法”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建设集成整合、高效复用、即时赋能的数据服务。打造业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分布式和云计算核心技术平台,努力实现高效敏捷、弹性调度、融合创新的技术架构,确保核心关键业务的自主可控。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运营模式,提供风险、成本、业务发展新平衡下的网络安全最优解。3.打造四大业务特色普惠金融特色贯彻“增强金融普惠性”的要求,触及更多客户及场景,服务小微企业以及城市治理、乡村振兴、民生消费等领域的金融需求,稳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质效。贸易金融特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双循环”,紧抓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核心节点企业,做大做强链金融服务,更好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提升客户粘性,吸引结算性存款。科技金融特色对接科技强国战略,打造商行和投行一体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带动中收和利息收入增长。财富金融特色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大财富-大资管-大投行”一体化经营体系,为人民财富积累、保值增值、传承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做大AUM,优化收入结构。4.建强五大专业能力客户经营能力以客户为中心,完善公司、零售、同业客户的精细化分层分类管理,制定针对性策略,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实现客户深度经营,有效控制风险。科技引领能力加快建设数字化新交行,推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在科技和数据的管理机制、基础能力、资源投入等方面加速突破,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质效。风险管理能力构建“全覆盖、全流程、专业化、责任制”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守牢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协同作战能力充分发挥综合经营和国际化布局优势,强化集团一体化的协同作战能力,持续释放发展合力。资源配置能力围绕规划方向和重点,持续优化组织、人员、渠道、财务、考核体系等,确保战略有效落地实施。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报告期内,本行通过“上海主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国际结算量增幅,零售季日均AUM余额、代销个人财富管理类产品收入增幅等均高于全行水平。报告期内,长三角区域利润总额457.81亿元,对集团利润贡献占比48.72%,同比上升4.01个百分点。数字化新交行建设方面,打造出“交银e办事”、数字人民币、手机银行6.0等一批创新标杆,四大特色业务线上化、数字化、开放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云平台、数据中台、多方安全计算平台等取得阶段性进展,全集团生产和网络安全运营平稳,数据和技术驱动力持续增强。2021年金融科技投入同比提升23.60%,全行招录金融科技专业背景人才占比从2019年的32%提升至2021年的55%。四大业务特色方面,“惠民就医”已在29个城市上线,合作医院超250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9.23%,“普惠e贷”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4%,买单吧和手机银行APP去重MAU较上年末增长17.56%。推动交银e关通、CIPS标准收发器等产品服务。报告期内,境内行贸易融资发生额同比增长31.28%。打造“交银科创”市场品牌,完善科创系列产品,满足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报告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幅超过90%。丰富财富管理产品货架,发布“交银养老”品牌,搭建个人养老金融“五享服务”。报告期末,境内行管理的个人金融资产(AUM2)较上年末增长9.26%。报告期内,本集团通过代销财富管理类产品、基金与理财业务等,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73.10亿元,同比增长24.32%。(二)公司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增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报告期内,集团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311.11亿元,增幅11.63%。其中,境内行绿色信贷、涉农贷款及投向为制造业的相关贷款增幅分别为31.37%、14.13%、16.16%,均超过集团贷款平均增幅。服务国家战略,支持重点区域发展。报告期末,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5.30%,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3.13个百分点;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比52.15%,较上年末提升1.42个百分点。加快发展贸易金融和科技金融。报告期内,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产业升级的机遇,贸易融资发生额同比增长31.16%,余额在对公贷款中占比提升1.37个百分点;科技金融授信客户2.3万户,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较上年末大幅增加1,420亿元,增幅90.90%,在对公贷款中占比提升3.29个百分点。1.客户发展推进客户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分层经营服务体系。报告期末,境内行对公客户总数较上年末增长14.21%,新开户数同比增长41.02%。集团客户方面,采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总分支一体化立体服务团队,“一户一策”提升头部客户精细化服务水平。报告期末,集团客户成员8.2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8,114户。政府机构客户方面,建系统、搭平台,找准合作切入点,扩大银政合作优势地位。报告期末,政府机构客户7.0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14户。小微基础客户方面,通过开户流程优化、网点综合化行动、线上外呼团队集中经营等手段,持续推进线上和远程获客渠道建设。报告期末,小微基础客户203.2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6.5万户。2.场景建设以数字化思维深耕场景建设,在医疗、学校、园区、海关等细分场景融入金融服务,优化惠民就医、交银慧校、智慧金服、交银e关通等创新产品客户体验,全方位升级各领域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惠民就医已先后在上海、南京、大连、广州、宜昌等29个城市上线。智慧金服平台累计签约客户8万户,较上年末新增3万户,结算收款量2,39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0%。创新推出“智慧记账”产品,以算法为核心解决客户转账收款与应收账款对账匹配难的痛点,交易量累计突破20亿元。丰富交银e关通金融服务功能,在上海、深圳、厦门等区域的特色功能开发和客户发展均领先同业。3.普惠型小微企业服务加快普惠数字化转型。依托“普惠e贷”打造线上综合融资产品体系,实现线上标准产品与个性化场景定制产品“双轮驱动”。线上标准产品实现抵押、信用、保证等多种方式自由组合,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与工商联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在供应链、科创、乡村振兴、医保、双创、个体工商户等重点领域实现场景定制。加大对小微首贷、续贷、信用贷,制造业贷款、中长期贷款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聚焦小微科创、绿色金融、产业链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提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强化数字化管理,提升线上、线下全流程风控水平。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88.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23%;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21.2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3.4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放平均利率4.00%,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下降0.49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1.16%,较上年末下降1.02个百分点;全行2,779家营业网点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等金融服务。4.产业链金融贯彻落实稳链保链、固链强链要求,重点在专项授权、制度创新、流程优化等方面发力,“一链一策”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产业链“秒级”融资产品线,票据秒贴业务发生额394.84亿元,快易付秒放业务发生额28.26亿元,推出交行自建智慧交易链平台。对接中航信、中企云链等12家主流平台,实现便捷无感的跨场景金融合作、全程自动化秒级放款等功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运用创新产品,与电力、建筑、汽车和医药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化合作,满足企业上下游的融资需求。报告期内,产业链金融业务量同比增长23.46%,报告期末,产业链金融融资余额1,559.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08%。5.科技金融运用内外部数据,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客户名单库和标签池,支持客户精准画像与识别。聚焦启动资金、风险投资、引进战投、企业上市等十大业务场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债贷全融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围绕专精特新、“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出具细分行业营销方案,加大科技金融客户拓展力度。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2.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5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982.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90%;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7户,较上年增长304户,贷款余额101.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71亿元。报告期内,已在启动资金、股权投资等场景落地,实现“贷+股”融资规模1,061.63亿元。6.投资银行持续做大投行全量融资规模,打造创新型投资银行。报告期末,NAFMII口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3,895.09亿元,同比增长14.68%。立足场景创新,深耕并购领域,近两年本行境内并购贷款净增规模分别为326亿元、411亿元,均居银行业首位,报告期末存量规模位列银行业第5位、较上年末提升两位。聚焦“科技金融”特色,设立7支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创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做深“融资”“融智”协同服务,上线“蕴通e智”顾问系统。持续服务社会民生,主承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熊猫债(债券通),用途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14单,规模41.65亿元。全方位提升产品服务创新能力,获得市场认可,荣膺《亚洲货币》2021年度“最具创新力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奖项。(三)个人金融业务以“金融资产+数据资产”提升零售客户拓展经营能力。聚焦政务、出行、教育、医疗等民生场景及餐饮消费,升级产品和服务方案,做大场景获客。报告期末,中高端客户数3较上年末增长15.29%,报告期内,借记卡线上获客占比较上年末提升7.3个百分点;信用卡线上获客占比超过50%。强化财富金融特色,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快速增长。报告期末,境内行管理的个人金融资产(AUM4)规模42,56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6%。境内行代销个人财富管理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8.37%。个人金融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集团占比64.62%,同比提升2.32个百分点。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个人贷款占比持续提升。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22,850.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6%,其中个人按揭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5.13%。报告期内,借记卡累计消费额26,034.05亿元,同比增长32.02%;信用卡累计消费额30,155.69亿元,同比增长3.83%。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在集团占比34.83%,较上年末提升0.96个百分点。1.零售客户及AUM以服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持续打造财富金融优势,坚持“金融资产+数据资产”双因子增长,提升零售客户联动拓展和深度经营能力。全渠道全场景获客成效逐步显现,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策略日益丰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AUM规模加速增长。报告期末,境内行零售客户数1.85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3.76%,达标沃德客户200.2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31%。AUM规模42,563.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08.14亿元,增幅9.26%。2.财富管理秉承“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打造财富金融特色。发挥集团优势,增强产品创设和供应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引进集团外高竞争力产品,与6家行外机构建立代销理财产品合作关系,丰富财富管理产品货架。融合量化指标与专家经验,为客户打造涵盖理财、基金、保险的“沃德优选”产品体系,扩大专业财富配置惠及面。报告期内,首批试点推出“跨境理财通”业务,丰富客户投资选择。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线上财富开放平台,携手合作机构,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资讯、产品推广、投资者教育和投资陪伴等服务。报告期内,境内行代销个人财富管理类产品收入98.37亿元,同比增长28.37%。其中,代销个人公募基金产品余额3,193.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73%,代销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3,043亿元,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代销机构排名中居银行业第五位;实现代理基金(含券商、专户)净收入35.76亿元,同比增长80.08%,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5.78%。代销理财产品余额9,451.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4%;实现理财净收入37.70亿元,同比增长11.11%。代销保险产品余额2,213.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00%;实现代理保险净收入19.09亿元,增幅22.14%。3.消费金融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满足购房者合理购房需求。主动贴近数字生态,围绕居民衣食住行医等日常消费,打造专属场景消费贷产品,助力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消费信贷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助力绿色经济;持续开展客户旅程优化,提升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打造零售风控中台,推进零售信贷风险统一管理,强化资金用途管控,合理满足信贷需求。报告期末,个人消费贷款(含信用卡)市场份额4.95%5,较上年末提升0.1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4,895.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13%。4.私人银行产品货架日益丰富。加强集团联动与外部合作,推出私募理财、投资类信托、TOF产品、阳光私募、国内市场首款CTA另类投资策略理财产品;创新首单慈善信托产品,专供有慈善意愿的家族财管客户;定制匠心传承、股权类等家族信托方案,产品投资策略不断丰富,满足私银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开展私银经营模式改革,深化客户分层分级管理,建立超高净值私银客户总分行协同营销维护机制。加强私银队伍建设与管理,持续提升服务客户的专业能力。聚焦市场热点和业务诉求,扩大投资研究范围,以投研报告为引领,以资产配置建议书为工具,资产配置服务专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告期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7.0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30%;集团管理私人银行客户资产9,951.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36%。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同业6市场份额连续四年提升。5.银行卡信用卡聚焦优质客户,以“数据驱动+线上经营”推动获客数字化转型,提升客户活性。发布信用卡买单吧APP5.0版本,整合推出“积分乐园”和“惠”两大特色频道,满足客户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同步开发的买单吧5.0鸿蒙版,是金融行业首批支持鸿蒙操作系统的APP。推出王者荣耀职业联赛、洛天依等时代感较强的卡产品,提高对年轻优质客群的吸引力。全年新增活户同比增幅38.88%。报告期末,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7,426.88万张,较上年末增加161.29万张。报告期内,信用卡业务获“卓越品牌力金融服务产品”“人气之星信用卡”等9个奖项。信用卡中心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2020年度上海市银行业机构综合评价中被评为“A类机构”。在多个领域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已在137个内部管理流程中落地应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每月处理业务量70万笔;通过对自主研发的雅典娜智能机器人应用深层语义理解模型,优化线上解决率偏低的功能点;搭建“机器人+”催收体系,提升机器人催收能力和人工处理效率,机器人阶段回收率较上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开展最红星期五、超级最红星期五、周周刷、年年奖等品牌营销活动,促动消费额逐季增长,实现品牌曝光和业务转化双促动。紧抓重点节日和线上渠道营销,与第三方平台持续开展促绑卡、促用卡活动,提升移动支付交易额。报告期内,信用卡累计消费额30,155.69亿元,同比增长3.83%。持续优化风险定价策略,加快发展场景分期,报告期末分期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0.50%。报告期末,境内行信用卡透支余额4,924.86亿元。借记卡结合国家战略及细分客群需求,丰富借记卡产品线,推出乡村振兴、绿色低碳、长三角等多款主题借记卡。报告期末,借记卡累计发卡量16,575.14万张,较上年末净增651.25万张。通过协同合作机构优化支付产品,提升持卡人主流平台支付体验;与中国银联等平台合作开展零售商超、出行文旅等用卡营销活动,促进消费支付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借记卡累计消费额26,034.05亿元,同比增长32.02%。聚焦普惠民生场景,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实践数字化批量获客。积极融入数字化政务平台建设,将线上账户体系与政务场景结合,实现政银合作新模式。围绕城市交通、旅游出行、车主服务等出行场景,构建会员体系、丰富支付优惠权益;围绕看病就医、线上购药等场景,创新支付方式,打造健康生态;关注各地教育和校园智慧化建设,契合教育改革重点领域,以开放银行模式助力校园场景便捷化支付,在培训资金监管、智慧食堂场景等方面形成交行方案。报告期内,借记卡线上获客占比较上年末提升7.30个百分点。(四)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积极构建同业合作金融场景,深入参与我国债券、货币、外汇、商品等市场建设,将金融市场创新转化为满足个人、企业、政府、同业等各类客户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1.同业业务服务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对接上海清算所,首批上线大宗商品现货清算业务,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报告期内,上海清算所代理清算业务量市场排名首位,获得上海清算所优秀清算会员、优秀结算成员等奖项。对接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率先开展标准仓单和非标准仓单的线上质押融资业务,证券、期货结算量市场排名前列。报告期内,金融要素市场活期存款平均余额1,846.57亿元。配合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标准收发器应用。对接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在推进我国人民币跨境支付核心技术安全可控上发挥积极作用,报告期内,配合推动CIPS标准收发器应用部署,成为CIPS标准收发器直参版的首家试点行,并推动本行客户首家上线CIPS标准收发器间参版、企业版,上线标准收发器客户数市场排名首位。搭建同业合作平台。建设交e通平台,包括同业财富管理平台和价值连接平台。其中,通过同业财富管理平台向同业客户提供财富管理、账户管理、支付结算、要素市场业务等服务;通过价值连接平台向中小银行终端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等服务。报告期末,交e通平台合作同业客户数1,775户,较上年末增加225户。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开展结算业务合作,报告期末,与105家证券公司开展第三方存管业务合作,证券公司客户合作覆盖率97.22%;与91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存管业务合作,证券公司客户合作覆盖率96.81%;与148家期货公司开展银期转账业务合作,期货公司客户合作覆盖率98.67%。2.金融市场业务积极发挥做市、报价、交易等职能,支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报告期内,境内行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71.3万亿元,外币货币市场交易量1.84万亿美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4.05万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交易量3.54万亿美元,黄金自营交易量3,661吨,继续保持市场活跃交易银行地位。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品创新。跻身首批债券“南向通”做市商、首批境内投资者,达成“南向通”首批交易;成功发行市场首单外币同业存单,达成银行间市场多个外汇衍生品首日交易,成为X-Swap(利率互换电子化交易系统)桥机构、利率期权报价机构。综合运用投资及交易等手段,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力度,强化债券投资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报告期末,金融投资规模35,232.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3%,证券投资收益率3.25%。服务企业避险保值需求,报告期内,达成代客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共计121亿元。推进全球资金一体化运作,提升境外行资金运营管理质效。完成亚太区资金平台第二阶段的外汇、利率交易业务系统建设,统一归集东京、新加坡、首尔等7家亚太区境外分支机构美元和离岸人民币资金,实现债券发行和投资、货币市场交易、外汇交易以及衍生品对市平盘等业务的集中开展。3.资产托管紧密联动头部基金公司,以绩优公募基金为重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持续做大公募基金托管。坚持全产品布局,深入推进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托管业务合作,全面拓展托管市场。围绕养老三大支柱,做优托管服务,支持和保障国计民生。报告期末,资产托管规模12.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9%。4.理财业务理财产品发行坚持低波动、稳健运作思路,以整体、持续稳健的表现,为投资者守住“钱袋子”。加快全渠道产品销售体系布局,深挖母行客户潜力,拓展行外代销渠道,报告期末,累计引入16家行外代销机构,通过行外代销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规模4,098.59亿元,行外渠道代销规模行业名列前茅。报告期末,集团表外理财产品时点余额13,842.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89%,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时点余额12,246.64亿元,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为88.47%,较上年末提升27个百分点。(五)综合化经营本集团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金融租赁、基金、理财、信托、保险、境外证券、债转股等业务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报告期内,子公司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9.52亿元,同比增长33.51%,占集团净利润比例12.50%,同比上升2.02个百分点。报告期末,子公司资产总额5,438.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4%,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4.6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2007年12月开业,注册资本140亿元。主要经营航空、航运及能源电力、交通基建、装备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单位。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深耕航空、航运、传统融资租赁等业务,主体经营指标继续位居行业前列。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188.87亿元,同比增长3.11%;净资产358.44亿元,同比增长12.72%;租赁资产余额2,863.70亿元,同比增长6.55%;航空、航运资产规模1,755.53亿元,拥有和管理船队规模430艘、机队规模272架;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5.30亿元,同比增长10.27%。公司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租赁资产超过120亿元,成功发行中资租赁公司首单双重认证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债券,获《财资》“最佳可持续发展债券”奖项。报告期内,获得金融时报“年度最佳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类荣誉18项。公司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洋山特殊综保区成功落地国内金融租赁行业首单自贸区SPV跨境设备租赁创新项目;首次介入木屑船专业化细分领域,完成全球最大舱容、世界首艘采用B型舱超大型乙烷运输船交付;完成国内金融租赁行业首架全流程经营租赁客改货飞机交付。强化集团联动,深化“租赁+”业务模式推广,报告期内与集团境内省直分行联动融资规模425亿元。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开业,注册资本57.65亿元,本行和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85%和15%的股权,主要经营信托贷款、投资基金信托、应收账款融资、房地产信托、证券投资信托、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受托境外理财(QDII)、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以打造“最值得信赖的一流信托公司”为战略目标,深耕“私募投行、证券投资、财富管理、受托服务”四大战略支柱业务,经营业绩稳中有升。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76.37亿元,净资产144.78亿元,管理资产规模6,091.24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增长1.39%。公司连续四年获银保监会监管最高评级;在中国信托业协会开展行业评级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A级(最高级);获《上海证券报》“诚信托·卓越信托公司奖”。报告期内,公司落地行业首单“碳中和”资产证券化和人文医疗慈善信托。立足信托专业优势,打造“融资+投资”“非标+标品”“境内+境外(QDII)”“对公+对私+慈善”的综合化信托服务方案,协同集团提升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大运营的一体化金融服务能力,通过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股权投资等助力集团打造四大业务特色。联动集团注册银行间市场首单“N+N+N”模式ABN储架业务——交享链鑫2021-2023年度供应链定向资产支持票据,储架额度100亿元,引进公开市场资金,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注册资本2亿元,本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65%、30%和5%,主要经营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末,公司近七年、近五年、近三年权益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行业排名分别为2/70、10/88、16/108。4只基金产品近七年收益率超过300%,4只基金产品近五年收益率超过200%,25只基金产品近三年收益率超过100%。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9.99亿元,净资产57.24亿元,管理公募基金规模5,4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7.86亿元,同比增长42%。公司作为集团打造财富管理特色的中坚力量,围绕集团战略与十四五规划,持续提升投研核心竞争力,构建多层次产品线,运用主动管理投研优势的溢出效应,提升权益、固收+和FOF、投顾组合管理能力,努力打造具有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流精品基金公司,服务集团财富管理能力建设。报告期内,联合母行共同在养老金融产品的布局和销售上发力,旗下产品交银安享稳健一年FOF基金报告期末规模超240亿元,是全市场管理规模最大的FOF产品。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注册资本80亿元。主要面向个人、私银、机构、同业客户发行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及混合类理财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发挥银行理财大类资产配置优势,组建专业化投研团队,打造连接资产管理业务上下游的投资研究能力,其中,稳享固收增强系列理财产品及管理团队获得《证券时报》评选的“2021年度杰出银行理财团队天玑奖”。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02.06亿元,净资产99.29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1.55亿元,同比增长73.61%。公司获监管机构、主流媒体颁发的金牛奖、金龙奖、金贝奖等权威奖项28项。作为集团财富管理产品核心供应商、大资管业务创新发展的综合平台,公司积极对接财富价值链,丰富养老、普惠客群产品线,优先满足集团内客户理财需求。抢抓理财净值化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良好的客户基础和渠道拓展能力、稳健的产品和资产管理能力,实现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增长。报告期末,理财产品余额12,246.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43%。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机构,实现行外代销产品余额4,098.59亿元,占比33.47%,行外代销规模在理财子公司中名列前茅,被《中国经营报》评选为“2021卓越竞争力渠道拓展典范”。交银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10年1月成立,注册资本51亿元,本行和日本MS&AD保险集团分别持股62.50%和37.50%,在上海市以及设立分公司的地区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成为一家在保障型保险服务领域成长性和盈利性居领先地位的公司”战略目标,回归保险保障,强化特色经营。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930.18亿元,净资产75.96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原保费收入169.41亿元,同比增长15.48%,实现净利润9.10亿元,同比下降12.07%,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0.5%。公司不断完善高客营销流程,抢占高客市场。启动全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中高端客户跨越生命周期实现养老保障的需求。进一步提升银保条线专业能力,从客户需求出发,建立一支近百人的财富规划师团队,既服务于当地机构,也可跨地区飞行作业,通过保险金及保险金信托的配置,满足高净值客户“守富”“传富”需要,实现客户在集团体系内闭环作业。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注册资本100亿元,系国务院确定的首批试点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主要从事债转股及其配套支持业务。截至本报告披露日,银保监会已批复同意本行向该公司增资5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市场化债转股主责主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降杠杆、控风险,新增投放金额123.27亿元,项目退出金额47.11亿元,当年净增投放76.16亿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570.70亿元,净资产143.0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9.06亿元,同比增长135.30%。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原为交通证券有限公司,2007年5月更名为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5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主要经营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企业融资及承销、资产管理及顾问、投资及贷款业务。报告期末,本行对该公司持股比例为73.14%。报告期内,公司继续采取“地域双三角、行业双聚焦、转型双科技”策略,为客户提供产业链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完成IPO承销项目23单,债券承销项目140单。公司与本行香港分行合计债券承销规模在中资离岸债券市场承销数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26.62亿港元,净资产74.24亿港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12亿港元,同比减少63.3%,主要原因是受到投资市场低迷的影响,尤其是在2021年第四季度固定收益证券所产生的损失导致。中国交银保险有限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2000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4亿港元。主要经营经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批准的一般保险全部17项险种。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一般保险全牌照优势,承保主业质效同步提升。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97亿港元,净资产5.85亿港元;报告期内,毛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70%;支出前承保利润同比增长22.59%,净赔付率30.84%,实现净利润938万港元,协同业务收入1,301万港元,同比增长7.20%。(六)全球服务能力本集团形成了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横跨五大洲的境外经营网络,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境外经营网点69个。报告期内,境外银行机构实现净利润57.01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6.51%。报告期末,境外银行机构资产总额11,872.34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10.18%。1.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落实“稳外贸”和“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要求,推出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对接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市场采购贸易平台,服务境内多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信保融资产品满足外贸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为外贸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帮助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报告期内,本行国际结算量4,831.58亿美元,同比增长45.24%;跨境贸易融资量339.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52%。2.境外服务网络本集团在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卢森堡、悉尼等地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兑换等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与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家银行建立境外银行服务网络,为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3家境外人民币参加行开立241个跨境人民币账户;在31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银行开立27个币种,共81个外币清算账户。3.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推出“跨融通”服务方案,境外行以账户融资资金对接境内客户人民币融资需求219.01亿元,支持境内实体经济发展。发挥集团境内外联动优势,累计办理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362.68亿元,同比增长363.79%。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人民币12,121.32亿元,同比增长60.50%。4.离岸业务依托离岸业务优势,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内,离岸业务实现净经营收入13,704.41万美元,同比增长13.51%。报告期末,离岸业务资产规模159.3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35.69%。(七)渠道建设1.企业网银及企业手机银行聚焦客户体验,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PC端和移动端对公线上金融服务,增强金融科技赋能企业客户高质量发展能力。报告期末,企业网银(银企直联)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7.17%,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14.08%;企业手机银行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36.62%,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73.23%。2.个人手机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内最佳为标准,创新提出“蝶变向新,千面魔方”的设计理念,发布新一代个人手机银行6.0版本,强化开放互联、财富成长、科技关怀三大数字服务能力,打造智能化、个性化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报告期末,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3,811.03万户,全年增长22.82%。3.买单吧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服务渠道建设,发布信用卡买单吧APP
5.0新版本,增强智能化水平,提升客户体验。优化登录等功能,吸引手机银行客户使用买单吧,当年累计520万客户通过手机银行授权登录买单吧APP。报告期末,买单吧APP月活跃用户数较新版本上线前增加392.70万户,且保持逐月增长。2021年10月买单吧APP获新浪财经发布的年度银行信用卡APP测评报告第二名。报告期末,买单吧APP累计绑卡用户7,026.58万户,月度活跃用户2,657.26万户,金融场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场景使用率分别为82.99%和55.37%。4.个人支付深耕线上支付相关功能。作为首批对接行,将个人手机银行接入银联统一收银台,实现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场景嵌入和支付联动,并与支付宝建立互联互通,支持客户扫描支付宝个人收款码完成付款。5.开放银行持续丰富可输出产品和业务解决方案,向各类平台提供在线保理、电子保函、经销商快贷、交e保、银企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加快民生消费场景建设,推出政务钱包、惠民就医、智慧校园、资金监管等标准化场景解决方案。报告期末,已累计开放接口1,369个,累计调用次数超2.6亿次,新增合作机构256家,新增非零余额电子账户36.66万户,分别是上一年的6.09倍和4.57倍。6.第三方平台渠道大力发展“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云端银行等新媒体渠道,提升渠道获新转化与经营能力。报告期末,“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服务客户规模较上年末增长约10倍。升级云端银行,与本行企业微信对接,服务用户规模236.84万人。(八)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本行金融科技投入8
87.50亿元,同比增长23.60%;为营业收入的4.03%,同比上升0.50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科技人员4,539人,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5.03%。1.擘画IT战略规划本行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持续完善金融科技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报告期内,先后发布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十四五”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和数据治理规划,提出金融科技发展愿景“POWER”,其中P代表平台(Platform)、O代表开放(Open)、W代表智能(Wise)、E代表企业级(Enterprise)、R代表重塑(Reinvent),以技术创新和数据要素为双轮驱动,打造体验极致、生态丰富、风控智能、运营高效的数字化新交行。报告期内,本行在金融科技领域获得多项荣誉。在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评选中,多方安全计算平台及场景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CIPS标准收发器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2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一等奖。“医疗付费一件事”获评2021年度“上海标准”及上海人民金融优秀应用场景奖。成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数据产业化专委会,作为荣耀伙伴参加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评大会SAIL奖并获得TOP30榜单奖。2.深化科技赋能聚焦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等四大业务特色,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赋能业务发展。依托手机银行6.0版本,构建客户统一视图和洞察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为客户精准匹配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建立涵盖借贷记卡、内卡外卡、特约特惠、线上线下(300959)商户一体的新商服系统,打造“五个集中”运营体系,为商户提供综合服务。推出“薪税管家”数字化薪酬场景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强化“普惠e贷”功能,融合个人与法人、多种担保方式,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线上一站式融资支持。上线交e通同业财富管理平台和价值连接平台,实现同业客户的一站式线上投融资与清结算服务。赋能经营管理。个人金融业务企业级营销中台主体功能上线,对接手机银行、买单吧、消息中心、新一代客服平台等7个线上化服务渠道,支撑每日300亿条策略名单集的运算,满足数千标签灵活设定。丰富数字化场景营销策略,以量化数据实施精准的分层分类经营。推出新一代客户服务平台,引入国产化多媒体通讯平台,实现全集团客服资源共享互通,首创推出3D数字人虚拟客服及4G视频客服,提升客服业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企业级零售风控中台基本实现“统一决策、统一反欺诈、统一模型、统一监控、统一数据、统一运营”等一期建设目标,数字化风控能力持续提升。3.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提升数据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年形成3.1万余项数据标准,推进系统架构中的标准统一,实现数据规范、数据资产、指标体系在线服务。构建数据质量闭环管控机制,形成万余项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增强数据质量管理有效性。企业级数据中台基本建成,部署算力充裕的大数据集群和“一湖一仓”的数据底座,实现数据服务快捷响应统计报送、业务数字化转型和管理创新需求。打造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为经营管理提供风控建模、业务分析、营销拓客等各类场景的数据分析应用支撑,便捷自主查数用数。深化外部数据对接合作,与12家省级大数据局、59家市级大数据局建立合作关系,入驻北数所、上数所,累计对接133项外部数据,融合应用内外部数据,挖掘数据价值。4.加大创新技术应用投产新一代云平台,同步上线试点项目贷记卡核心系统;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95559智能客服在“人工+AI”的线上客服模式中人工客服同比减少20%,客户问题一次性解决率提升至91%;推出隐私计算平台试点运用,在探索建立银行业数据与外部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的交换、融合以及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领域走出重要一步;全行共5个项目入选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5.夯实网络安全建设完善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立集团统一安全标准,健全客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客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大信息安全技术投入,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安全防御体系,7×24小时安全运营服务机制顺畅,全集团安全防护强健,在国家举办的安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报告期内全行生产和网络安全运营平稳,重要信息系统实际可用率达到99.99%以上,保障金融服务安全稳定。四、风险管理本行董事会将“稳健、平衡、合规、创新”确立为全行总体风险偏好,对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银行账簿利率、信息科技、国别等各类风险设定具体风险限额指标,严格控制各类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风险管理架构本行董事会承担风险管理最终责任和最高决策职能,并通过下设的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掌握全行风险状况。本行高管层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以及贷款与投资评审、风险资产审查两类业务审查委员会,业务审查委员会接受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定期向其报告工作。各省直分行、境外行、子公司参照上述框架,相应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作为研究防控本单位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重大事项的主要载体,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全集团延伸落地。(二)风险管理工具本行积极践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基层、急用先行为导向,建设企业级风控应用。筑牢全行风险数据底座,优化风险统一视图,完善覆盖全集团的统一风险监测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智慧化水平。2021年“交通银行多方安全计算平台及场景应用项目”作为金融机构首批将多方安全计算技术融入风险管理的尝试,获人民银行2020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报告期内,推进风险计量体系建设,打造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加强风险计量全集团统一管理,优化覆盖各类主要风险的计量体系。推进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项目,加快系统建设升级。(三)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统一信用风险管理。在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基础上,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支持普惠小微、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房地产、政府隐性债务、产能过剩、信用卡等领域的管控力度。不断提升管理基础,完善授信政策框架体系,授信与风险政策纲要、行业投向指引、“一行一策”、专项政策实现敏捷迭代;授信流程线上化、自动化程度持续提高,线上办理抵押登记已在全国推广,在长三角多地市实现“跨省通办”。系统工具不断升级,贷(投)后管理、风险监测手段进一步丰富;风险分类更加准确严格,资产质量稳中向好趋势明显。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报告期内,处置不良贷款839.36亿元,同比增加10.25亿元。一是进一步发挥总行专业化处置能力,成功推动重大风险项目处置落地,提升不良处置成效。二是积极落实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新政,拓宽个人和对公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对房地产领域,一是加强准入把关,以“因城因户施策,分层分类管理”为总体原则,坚持“区位、业态、客户、成本、回报”五要素选项择户标准,加强差异化管理。二是做好风险化解,落实“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三保”(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要求,指导全行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作。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充分运用各项内外部工具加强风险监测、做实风险排查,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持续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报告期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额增加5.49亿元,不良贷款率1.25%,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对信用卡业务,完善风险与收益平衡决策模型和评价体系,强化数据管理、深入模型应用、升级风控系统,完善客户画像,支持精准施策。持续优化客群结构,加强客户经营,做大优质资产规模。加大保全清收力度,聚焦实质不良清收,积极化解存量风险,确保信用卡资产质量稳定可控。报告期末,信用卡业务不良贷款率2.2%,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集团加强风险识别,加速风险处置,严格资产质量分类标准,资产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资产质量水平稳中提质。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967.96亿元,不良贷款率1.48%,分别较上年末减少9.02亿元、下降0.19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与占比“双降”。(四)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市场风险,通过采用限额管理、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等方法和手段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本集团对法人的汇率风险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资本占用,对内部模型法未覆盖部分的市场风险采用标准法计量资本占用。内部模型法采用历史模拟法计量风险价值(VaR)和压力风险价值(SVaR),历史观察期均为1年,持有期为10个工作日,单尾置信区间为99%。每日及时采集全行资金交易头寸和最新市场数据进行头寸估值和敏感性分析;每日采用历史模拟法从风险因素、投资组合和产品等维度分别计量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每日开展返回测试,验证风险价值模型的准确性。内部模型法结果应用于资本计量、限额监控、绩效考核、风险监控和分析等。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强化产品管理,优化限额设置,加强风险评估和排查,不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波动,强化市场剧烈波动下的敞口监控和风险预警,严守市场风险各项限额。(五)流动性风险管理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包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决策机构,由监事会、审计监督局组成的监督机构,由财务管理部、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营运与渠道管理部、各分支机构、各附属机构及各项业务总行主管部门等组成的执行机构。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本集团每年根据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政策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集团认真落实监管要求,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持续加强全表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前预判,做好现金流测算和分析;统筹调度,做好融资管理和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持续监测,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流动性限额可控;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压力情景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等,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在多种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均处在可控范围内;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反应速度及流动性风险处置能力。本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状况稳健,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匹配率均满足监管要求。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为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之比;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本集团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放于中央银行且在压力情景下可以提取的准备金、以及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一级和二级资产定义的债券。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资产规模不小于人民币2,000亿元的商业银行应当持续达到流动性覆盖率不低于100%的最低监管标准。本集团2021年第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为115.70%(季内日均值指季内每日数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该平均值所依据的每日数值的个数为92个),较上季度下降7.5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现金净流出量增加。净稳定资金比例指标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资产规模不小于人民币2,000亿元的商业银行应该持续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不低于100%的最低监管标准。本集团2021年第三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09.93%,较上季度下降0.8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向零售和小企业客户、非金融机构、主权、中央银行和公共部门实体等发放的贷款增加。2021年第四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08.64%,较上季度下降1.2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向零售和小企业客户、非金融机构、主权、中央银行和公共部门实体等发放的贷款增加。2021年第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及各明细项目的平均值、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及各明细项目请见附录“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补充资料”章节。(六)操作风险管理本集团建立与全行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整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规范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管理、关键风险指标监控等工作流程。报告期内,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分类和矩阵评估机制,加强对子公司操作风险一体化管理,强化对重点领域操作风险监测评估;修订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外包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集团业务连续性和外包风险管理。(七)法律合规与反洗钱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法律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法律合规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化解,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合规文化建设,法律合规管理总体平稳。报告期内,本集团完善反洗钱管理制度、流程和系统,提升反洗钱改革质效,推进机构洗钱风险评估,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加强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强化制裁合规管理,提升反洗钱管理能力。(八)声誉风险管理本集团贯彻落实《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紧扣“敏捷反应,精准回应”管理要求,治理架构层面,明确将党的领导融入声誉风险管理各个环节,完善“两会一层”风险治理架构;机制层面,健全集团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优化顶层设计,探索构建源头防控、敏捷应对、快速处置及精准回应、联防联控四大核心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执行层面,健全全流程闭环管理,夯实常态化建设,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声誉风险管控得当,负面舆情应对积极有效,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九)跨业跨境与国别风险管理本集团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明确、工具齐全、IT支持、风险量化、实质并表”的跨业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各子公司、境外行风险管理兼顾集团统一要求和各自监管当局特别要求。报告期内,针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境外机构疫情防控和风险管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各类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保障业务平稳运营。加强境外机构员工防疫、流动性、业务连续性和资产质量等重点领域工作。强化并表管理,细化各级附属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定期统计监测机制。加强国别风险管理,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监测落实限额管理要求,细化国别风险评级,开展国别风险评估和提示预警。(十)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本集团认真落实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要求,推进管理系统建设,细化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持续监测大额风险暴露情况,严格落实各项限额管理,提升集团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能力。报告期内,本集团大额风险暴露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十一)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本集团主动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作为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治理架构、优化管控手段,做好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报告期内,本集团正式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并开展了高碳排放行业客户风险排查和评估,有效支撑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2021年,本行参与了人民银行组织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双碳”目标背景下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对本行高碳排放行业资产质量的潜在影响。测试结果显示,压力情景下,本行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但整体风险可控,对本行资本充足水平影响有限。五、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外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转向,国内外疫情防控压力较大,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中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预计国民经济基本面将延续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各项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为银行业提供新赛道。2022年,经济政策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精准直达,为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提供良好契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民生消费领域需求持续释放,为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提供机遇。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金融创新发展构筑广阔舞台,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注入充沛活力。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特点突出,银行业发展仍将面临挑战。发达国家超宽松政策退出将产生较强负面外溢性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加大。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相互交织,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韧性提出更高要求。2022年,本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和示范作用,加快数字化转型,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加大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对接政策导向,在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持续增加对普惠小微、绿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增强复杂金融产品设计能力,在细分领域做出业务特色,确立比较优势,推动价值提升。发挥综合经营优势,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和消费升级,促进共同富裕。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深入服务对接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四大功能”及“五个中心”建设,打造战略推进的“创新策源地”“改革试验田”,发挥制度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充分用好“一件事”机制,实现在大医疗健康生态、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快速突破,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速创新经验向更多领域和分行的复制推广。加快推进集团数字化转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加快全流程数字化应用,推进数字技术对全行价值体系、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客户服务等各个层面和环节的重塑,推进数字化新交行建设“整体性转变、革命性重塑、全方位赋能”。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确保信息系统平稳运行,保障金融服务安全稳定。坚决打赢资产质量攻坚战。持续深化风险授信与反洗钱改革,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落实常态化、制度化全面风险排查机制,全面压实风险管控责任。聚焦重点风险领域,提升风险防范化解专业能力,提升交叉风险识别和综合应对能力。强化内控案防有机融合,做好案件防控和风险处置的统筹衔接,守牢防控金融风险底线。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魔方基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