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运算符放在成员变量放在堆还是栈的前面和放面成员变量放在堆还是栈的后面,功能上是一样的?

char在c语言中的意思(null啥意思c语言)?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C语言char字符串与中文编码的坑,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电子工程世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very good,我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

[C] 纯文本查看 复制代码

Nice,输出结果符合预期:

然而,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处理中文也是在所难免,我们常用的字符集有GB2312/GBK/GB18030。

GB2312包含常用简体汉字、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日文假名。

GBK在GB2312的基础上补充了不支持的简体字和繁体字,俄语字母等(非国标,等同于微软CP936字码表)。

GB18030涵盖了中日韩/朝鲜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

根据使用的不同开发环境,可选的字符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我在VS环境下,默认的是GBK。

[C] 纯文本查看 复制代码

第一行工作的很好,而第二行就略显异常。

[C] 纯文本查看 复制代码

[C] 纯文本查看 复制代码

下面一行是"电子工程世界论坛EEWORLD"的GBK编码:

“庸”的GBK编码是D3 B9,确实可以从第四个字节开始匹配,但是从中文字符上讲,这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匹配,根本扯不上关系。

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编码的缺陷,以GB2312字符集为例,GB2312的第一个字节的取值范围是0xA1-0xF7,第二个字节的取值范围是0xA1-0xFE,因为这两个字节的取值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重叠,所以前一个汉字的后一个字节和后一个汉字的前一个字节很大概率上就是另外一个汉字(GBK和GB18030的取值范围更广,问题面更大),因此在对待汉字的查找问题上,要多加留意。

方案1. 使用wchar_t类型以及wchar.h中的函数来操作中文字符串。

[C] 纯文本查看 复制代码

方案2. 换用Unicode编码,如UTF-8,UTF-8编码不存在这个问题,UTF-8的第一个字节和后续字节不存在重叠,不会出现从中间匹配的现象。Unicode编码是更通用更安全的编码 ,不过在单片机编程领域,GB2312用的好像更多,所以这个方案可行性小。

方案3. 自己手动撸码进行各种操作也是可行的。

字符串处理一直是编程中最常见的操作,尤其在软件领域,对待字符串要严谨严肃,否则稍不注意就会被人利用漏洞,进行各种攻击。历史上很多软件、操作系统的漏洞就是由字符集问题引发的,比如PHP曾经就出现过一次安全漏洞,在对字符串进行转义的时候未考虑字符编码问题,直接在引号,反斜杠之类的字符前加反斜杠字符,但假如用户输入的字符中包含0xD5,0x27序列,0x27是单引号,在它前面插入0x5C(反斜杠),而D5 5C组成了一个合法的中文字符,这样反斜杠就被吃掉了,后面的内容没有达到转义的效果,就会被用于SQL注入之类的攻击。

当然,在我大单片机上编程很少遇到字符串处理上的问题,但稍微了解一下也不是坏事。

  指针是C语言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数据类型。 运用指针编程是C语言最主要的风格之一。利用指针变量可以表示各种数据结构; 能很方便地使用数组和字符串; 并能象汇编语言一样处理内存地址,从而编出精练而高效的程序。指针极大地丰富了C语言的功能。 学习指针是学习C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环, 能否正确理解和使用指针是我们是否掌握C语言的一个标志。同时, 指针也是C语言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在学习中除了要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还必须要多编程,上机调试。只要作到这些,指针也是不难掌握的。

  指针的基本概念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都是存放在存储器中的。 一般把存储器中的一个字节称为一个内存单元, 不同的数据类型所占用的内存单元数不等,如整型量占2个单元,字符量占1个单元等, 在第二章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为了正确地访问这些内存单元, 必须为每个内存单元编上号。 根据一个内存单元的编号即可准确地找到该内存单元。内存单元的编号也叫做地址。 既然根据内存单元的编号或地址就可以找到所需的内存单元,所以通常也把这个地址称为指针。 内存单元的指针和内存单元的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以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到银行去存取款时, 银行工作人员将根据我们的帐号去找我们的存款单, 找到之后在存单上写入存款、取款的金额。在这里,帐号就是存单的指针, 存款数是存单的内容。对于一个内存单元来说,单元的地址即为指针, 其中存放的数据才是该单元的内容。在C语言中, 允许用一个变量来存放指针,这种变量称为指针变量。因此, 一个指针变量的值就是某个内存单元的地址或称为某内存单元的指针。图中,设有字符变量C,其内容为“K”(ASCII码为十进制数 75),C占用了011A号单元(地址用十六进数表示)。设有指针变量P,内容为011A, 这种情况我们称为P指向变量C,或说P是指向变量C的指针。 严格地说,一个指针是一个地址, 是一个常量。而一个指针变量却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指针值,是变。 但在常把指针变量简称为指针。为了避免混淆,我们中约定:“指针”是指地址, 是常量,“指针变量”是指取值为地址的变量。 定义指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指针去访问内存单元。

  既然指针变量的值是一个地址, 那么这个地址不仅可以是变量的地址, 也可以是其它数据结构的地址。在一个指针变量中存放一

个数组或一个函数的首地址有何意义呢? 因为数组或函数都是连续存放的。通过访问指针变量取得了数组或函数的首地址, 也就找到了该数组或函数。这样一来, 凡是出现数组,函数的地方都可以用一个指针变量来表示, 只要该指针变量中赋予数组或函数的首地址即可。这样做, 将会使程序的概念十分清楚,程序本身也精练,高效。在C语言中, 一种数据类型或数据结构往往都占有一组连续的内存单元。 用“地址”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描述一种数据类型或数据结构, 而“指针”虽然实际上也是一个地址,但它却是一个数据结构的首地址, 它是“指向”一个数据结构的,因而概念更为清楚,表示更为明确。 这也是引入“指针”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指针变量的类型说明包括三个内容:

(1)指针类型说明,即定义变量为一个指针变量;

(3)变量值(指针)所指向的变量的数据类型。

  其一般形式为: 类型说明符 *变量名;

  其中,*表示这是一个指针变量,变量名即为定义的指针变量名,类型说明符表示本指针变量所指向的变量的数据类型。

  例如: int *p1;表示p1是一个指针变量,它的值是某个整型变量的地址。 或者说p1指向一个整型变量。至于p1究竟指向哪一个整型变量, 应由向p1赋予的地址来决定。

char *p4; /*p4是指向字符变量的指针变量*/ 应该注意的是,一个指针变量只能指向同类型的变量,如P3 只能指向浮点变量,不能时而指向一个浮点变量, 时而又指向一个字符变量。

  指针变量同普通变量一样,使用之前不仅要定义说明, 而且必须赋予具体的值。未经赋值的指针变量不能使用, 否则将造成系统混乱,甚至死机。指针变量的赋值只能赋予地址, 决不能赋予任何其它数据,否则将引起错误。在C语言中, 变量的地址是由编译系统分配的,对用户完全透明,用户不知道变量的具体地址。 C语言中提供了地址运算符&来表示变量的地址。其一般形式为: & 变量名; 如&a变示变量a的地址,&b表示变量b的地址。 变量本身必须预先说明。设有指向整型变量的指针变量p,如要把整型变量a 的地址赋予p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不允许把一个数赋予指针变量,故下面的赋值是错误的: int *p;p=1000; 被赋值的指针变量前不能再加“*”说明符,如写为*p=&a 也是错误的

  指针变量可以进行某些运算,但其运算的种类是有限的。 它只能进行赋值运算和部分算术运算及关系运算。

  取地址运算符&是单目运算符,其结合性为自右至左,其功能是取变量的地址。在scanf函数及前面介绍指针变量赋值中,我们已经了解并使用了&运算符。

  取内容运算符*是单目运算符,其结合性为自右至左,用来表示指针变量所指的变量。在*运算符之后跟的变量必须是指针变量。需要注意的是指针运算符*和指针变量说明中的指针说明符* 不是一回事。在指针变量说明中,“*”是类型说明符,表示其后的变量是指针类型。而表达式中出现的“*”则是一个运算符用以表示指针变量所指的变量。

表示指针变量p取得了整型变量a的地址。本语句表示输出变量a的值。

指针变量的赋值运算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指针变量初始化赋值,前面已作介绍。

②把一个变量的地址赋予指向相同数据类型的指针变量。例如:

③把一个指针变量的值赋予指向相同类型变量的另一个指针变量。如:

由于pa,pb均为指向整型变量的指针变量,因此可以相互赋值。

④把数组的首地址赋予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pa=a; (数组名表示数组的首地址,故可赋予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pa)

pa=&a[0]; /*数组第一个元素的地址也是整个数组的首地址,

当然也可采取初始化赋值的方法:

⑤把字符串的首地址赋予指向字符类型的指针变量。例如: char *pc;pc="c language";或用初始化赋值的方法写为: char *pc="C Language"; 这里应说明的是并不是把整个字符串装入指针变量, 而是把存放该字符串的字符数组的首地址装入指针变量。 在后面还将详细介绍。

⑥把函数的入口地址赋予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例如: int (*pf)();pf=f; /*f为函数名*/

  对于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可以加上或减去一个整数n。设pa是指向数组a的指针变量,则pa+n,pa-n,pa++,++pa,pa--,--pa 运算都是合法的。指针变量加或减一个整数n的意义是把指针指向的当前位置(指向某数组元素)向前或向后移动n个位置。应该注意,数组指针变量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个位置和地址加1或减1 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因为数组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各种类型的数组元素所占的字节长度是不同的。如指针变量加1,即向后移动1 个位置表示指针变量指向下一个数据元素的首地址。而不是在原地址基础上加1。

pa=pa+2; /*pa指向a[2],即pa的值为&pa[2]*/ 指针变量的加减运算只能对数组指针变量进行, 对指向其它类型变量的指针变量作加减运算是毫无意义的。(3)两个指针变量之间的运算只有指向同一数组的两个指针变量之间才能进行运算, 否则运算毫无意义。

两指针变量相减所得之差是两个指针所指数组元素之间相差的元素个数。实际上是两个指针值(地址) 相减之差再除以该数组元素的长度(字节数)。例如pf1和pf2 是指向同一浮点数组的两个指针变量,设pf1的值为2010H,pf2的值为2000H,而浮点数组每个元素占4个字节,所以pf1-pf2的结果为(H)/4=4,表示pf1和 pf2之间相差4个元素。两个指针变量不能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 pf1+pf2是什么意思呢?毫无实际意义。

②两指针变量进行关系运算

指向同一数组的两指针变量进行关系运算可表示它们所指数组元素之间的关系。例如:

说明pa,pb为整型指针变量

给指针变量pa赋值,pa指向变量a。

给指针变量pb赋值,pb指向变量b。

本行的意义是求a+b之和,(*pa就是a,*pb就是b)。

指针变量还可以与0比较。设p为指针变量,则p==0表明p是空指针,它不指向任何变量;p!=0表示p不是空指针。空指针是由对指针变量赋予0值而得到的。例如: #define NULL 0 int *p=NULL; 对指针变量赋0值和不赋值是不同的。指针变量未赋值时,可以是任意值,是不能使用的。否则将造成意外错误。而指针变量赋0值后,则可以使用,只是它不指向具体的变量而已。

如果第一个数字大于第二个数字...

数组指针变量的说明和使用

  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称为数组指针变量。 在讨论数组指针变量的说明和使用之前,我们先明确几个关系。

一个数组是由连续的一块内存单元组成的。 数组名就是这块连续内存单元的首地址。一个数组也是由各个数组元素(下标变量) 组成的。每个数组元素按其类型不同占有几个连续的内存单元。 一个数组元素的首地址也是指它所占有的几个内存单元的首地址。 一个指针变量既可以指向一个数组,也可以指向一个数组元素, 可把数组名或第一个元素的地址赋予它。如要使指针变量指向第i号元素可以把i元素的首地址赋予它或把数组名加i赋予它。

  设有实数组a,指向a的指针变量为pa,从图6.3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关系:

指向i号元素a[i]。应该说明的是pa是变量,而a,&a[i]都是常量。在编程时应予以注意。

定义一个整型数组和一个整型变量

数组指针变量说明的一般形式为:

类型说明符 * 指针变量名

  其中类型说明符表示所指数组的类型。 从一般形式可以看出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和指向普通变量的指针变量的说明是相同的。

引入指针变量后,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访问数组元素了。

  第一种方法为下标法,即用a[i]形式访问数组元素。 在第四章中介绍数组时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为指针法,即采用*(pa+i)形式,用间接访问的方法来访问数组元素。

将变量i的值赋给由指针pa指向的a[]的数组单元

将指针pa指向a[]的下一个单元

指针pa重新取得数组a的首地址

用数组方式输出数组a中的所有元素

将指针pa指向a[]的下一个单元

下面,另举一例,该例与上例本意相同,但是实现方式不同。

定义整型数组和指针,并使指针指向数组a

将变量i的值赋给由指针pa指向的a[]的数组单元

用指针输出数组a中的所有元素,同时指针pa指向a[]的下一个单元

数组名和数组指针变量作函数参数

  在第五章中曾经介绍过用数组名作函数的实参和形参的问题。在学习指针变量之后就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 数组名就是数组的首地址,实参向形参传送数组名实际上就是传送数组的地址, 形参得到该地址后也指向同一数组。 这就好象同一件物品有两个彼此不同的名称一样。同样,指针变量的值也是地址, 数组指针变量的值即为数组的首地址,当然也可作为函数的参数使用。

指向多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本小节以二维数组为例介绍多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一、多维数组地址的表示方法

设有整型二维数组a[3][4]如下:

  设数组a的首地址为1000,各下标变量的首地址及其值如图所示。在第四章中介绍过, C语言允许把一个二维数组分解为多个一维数组来处理。因此数组a可分解为三个一维数组,即a[0],a[1],a[2]。每一个一维数组又含有四个元素。例如a[0]数组,含有a[0][0],a[0][1],a[0][2],a[0][3]四个元素。 数组及数组元素的地址表示如下:a是二维数组名,也是二维数组0行的首地址,等于1000。a[0]是第一个一维数组的数组名和首地址,因此也为1000。*(a+0)或*a是与a[0]等效的, 它表示一维数组a[0]0 号元素的首地址。 也为1000。&a[0][0]是二维数组a的0行0列元素首地址,同样是1000。因此,a,a[0],*(a+0),*a,&a[0][0]是相等的。同理,a+1是二维数组1行的首地址,等于1008。a[1]是第二个一维数组的数组名和首地址,因此也为1008。

  C语言规定,它是一种地址计算方法,表示数组a第i行首地址。由此,我们得出:a[i],&a[i],*(a+i)和a+i也都是等同的。另外,a[0]也

二、多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把二维数组a 分解为一维数组a[0],a[1],a[2]之后,设p为指向二维数组的指针变量。可定义为: int (*p)[4] 它表示p是一个指针变量,它指向二维数组a 或指向第一个一维数组a[0],其值等于a,a[0],或&a[0][0]等。而p+i则指向一维数组a[i]。从前面的分析可得出*(p+i)+j是二维数组i行j 列的元素的地址,而*(*(p+i)+j)则是i行j列元素的值。

  二维数组指针变量说明的一般形式为: 类型说明符 (*指针变量名)[长度] 其中“类型说明符”为所指数组的数据类型。“*”表示其后的变量是指针类型。 “长度”表示二维数组分解为多个一维数组时, 一维数组的长度,也就是二维数组的列数。应注意“(*指针变量名)”两边的括号不可少,如缺少括号则表示是指针数组(本章后面介绍),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Expain字符串指针变量的说明和使用字符串指针变量的定义说明与指向字符变量的指针变量说明是相同的。只能按对指针变量的赋值不同来区别。 对指向字符变量的指针变量应赋予该字符变量的地址。如: char c,*p=&c;表示p是一个指向字符变量c的指针变量。而: char *s="C Language";则表示s是一个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把字符串的首地址赋予s。

上例中,首先定义ps是一个字符指针变量, 然后把字符串的首地址赋予ps(应写出整个字符串,以便编译系统把该串装入连续的一块内存单元),并把首地址送入ps。程序中的: char *ps;ps="C Language";等效于: char *ps="C Language";输出字符串中n个字符后的所有字符。

book 在程序中对ps初始化时,即把字符串首地址赋予ps,当ps= ps+10之后,ps指向字符“b”,因此输出为"book"。

  本例是在输入的字符串中查找有无‘k’字符。 下面这个例子是将指针变量指向一个格式字符串,用在printf函数中,用于输出二维数组的各种地址表示的值。但在printf语句中用指针变量PF代替了格式串。 这也是程序中常用的方法。

  在下例是讲解,把字符串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使用。要求把一个字符串的内容复制到另一个字符串中,并且不能使用strcpy函数。函数cprstr的形参为两个字符指针变量。pss指向源字符串,pds指向目标字符串。表达式:

  在上例中,程序完成了两项工作:一是把pss指向的源字符复制到pds所指向的目标字符中,二是判断所复制的字符是否为`\0',若是则表明源字符串结束,不再循环。否则,pds和pss都加1,指向下一字符。在主函数中,以指针变量pa,pb为实参,分别取得确定值后调用cprstr函数。由于采用的指针变量pa和pss,pb和pds均指向同一字符串,因此在主函数和cprstr函数中均可使用这些字符串。也可以把cprstr函数简化为以下形式:

  即把指针的移动和赋值合并在一个语句中。 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0'的ASCⅡ码为0,对于while语句只看表达式的值为非0就循环,为0则结束循环,因此也可省去“!=`\0'”这一判断部分,而写为以下形式:

表达式的意义可解释为,源字符向目标字符赋值, 移动指针,若所赋值为非0则循环,否则结束循环。这样使程序更加简洁。简化后的程序如下所示。

使用字符串指针变量与字符数组的区别

用字符数组和字符指针变量都可实现字符串的存储和运算。 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字符串指针变量本身是一个变量,用于存放字符串的首地址。而字符串本身是存放在以该首地址为首的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并以‘\0’作为串的结束。字符数组是由于若干个数组元素组成的,它可用来存放整个字符串。

而只能对字符数组的各元素逐个赋值。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字符串指针变量与字符数组在使用时的区别,同时也可看出使用指针变量更加方便。前面说过,当一个指针变量在未取得确定地址前使用是危险的,容易引起错误。但是对指针变量直接赋值是可以的。因为C系统对指针变量赋值时要给以确定的地址。因此,

  在C语言中规定,一个函数总是占用一段连续的内存区, 而函数名就是该函数所占内存区的首地址。 我们可以把函数的这个首地址(或称入口地址)赋予一个指针变量, 使该指针变量指向该函数。然后通过指针变量就可以找到并调用这个函数。 我们把这种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称为“函数指针变量”。

函数指针变量定义的一般形式为:

类型说明符 (*指针变量名)();

其中“类型说明符”表示被指函数的返回值的类型。“(* 指针变量名)”表示“*”后面的变量是定义的指针变量。 最后的空括号表示指针变量所指的是一个函数。

表示pf是一个指向函数入口的指针变量,该函数的返回值(函数值)是整型。

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用指针形式实现对函数调用的方法。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用,函数指针变量形式调用函数的步骤如下:1. 先定义函数指针变量,如后一程序中第9行 int (*pmax)();定义pmax为函数指针变量。

2. 把被调函数的入口地址(函数名)赋予该函数指针变量,如程序中第11行 pmax=max;

3. 用函数指针变量形式调用函数,如程序第14行 z=(*pmax)(x,y); 调用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指针变量名) (实参表)使用函数指针变量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a. 函数指针变量不能进行算术运算,这是与数组指针变量不同的。数组指针变量加减一个整数可使指针移动指向后面或前面的数组元素,而函数指针的移动是毫无意义的。

b. 函数调用中"(*指针变量名)"的两边的括号不可少,其中的*不应该理解为求值运算,在此处它只是一种表示符号。

前面我们介绍过,所谓函数类型是指函数返回值的类型。 在C语言中允许一个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指针(即地址), 这种返回指针值的函数称为指针型函数。

定义指针型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类型说明符 *函数名(形参表)

其中函数名之前加了“*”号表明这是一个指针型函数,即返回值是一个指针。类型说明符表示了返回的指针值所指向的数据类型。

  表示ap是一个返回指针值的指针型函数, 它返回的指针指向一个整型变量。下例中定义了一个指针型函数 day_name,它的返回值指向一个字符串。该函数中定义了一个静态指针数组name。name 数组初始化赋值为八个字符串,分别表示各个星期名及出错提示。形参n表示与星期名所对应的整数。在主函数中, 把输入的整数i作为实参, 在printf语句中调用day_name函数并把i值传送给形参 n。day_name函数中的return语句包含一个条件表达式, n 值若大于7或小于1则把name[0] 指针返回主函数输出出错提示字符串“Illegal day”。否则返回主函数输出对应的星期名。主函数中的第7行是个条件语句,其语义是,如输入为负数(i<0)则中止程序运行退出程序。exit是一个库函数,exit(1)表示发生错误后退出程序, exit(0)表示正常退出。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函数指针变量和指针型函数这两者在写法和意义上的区别。如int(*p)()和int *p()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int(*p)()是一个变量说明,说明p 是一个指向函数入口的指针变量,该函数的返回值是整型量,(*p)的两边的括号不能少。int *p() 则不是变量说明而是函数说明,说明p是一个指针型函数,其返回值是一个指向整型量的指针,*p两边没有括号。作为函数说明, 在括号内最好写入形式参数,这样便于与变量说明区别。 对于指针型函数定义,int *p()只是函数头部分,一般还应该有函数体部分。

  本程序是通过指针函数,输入一个1~7之间的整数, 输出对应的星期名。指针数组的说明与使用一个数组的元素值为指针则是指针数组。 指针数组是一组有序的指针的集合。 指针数组的所有元素都必须是具有相同存储类型和指向相同数据类型的指针变量。

  指针数组说明的一般形式为: 类型说明符*数组名[数组长度]

  其中类型说明符为指针值所指向的变量的类型。例如: int *pa[3] 表示pa是一个指针数组,它有三个数组元素, 每个元素值都是一个指针,指向整型变量。通常可用一个指针数组来指向一个二维数组。 指针数组中的每个元素被赋予二维数组每一行的首地址, 因此也可理解为指向一个一维数组。图6—6表示了这种关系。

  本例程序中,pa是一个指针数组,三个元素分别指向二维数组a的各行。然后用循环语句输出指定的数组元素。其中*a[i]表示i行0列元素值;*(*(a+i)+i)表示i行i列的元素值;*pa[i]表示i行0列元素值;由于p与a[0]相同,故p[i]表示0行i列的值;*(p+i)表示0行i列的值。读者可仔细领会元素值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应该注意指针数组和二维数组指针变量的区别。 这两者虽然都可用来表示二维数组,但是其表示方法和意义是不同的。

  二维数组指针变量是单个的变量,其一般形式中"(*指针变量名)"两边的括号不可少。而指针数组类型表示的是多个指针( 一组有序指针)在一般形式中"*指针数组名"两边不能有括号。例如: int (*p)[3];表示一个指向二维数组的指针变量。该二维数组的列数为3或分解为一维数组的长度为3。 int *p[3] 表示p是一个指针数组,有三个下标变量p[0],p[1],p[2]均为指针变量。

  指针数组也常用来表示一组字符串, 这时指针数组的每个元素被赋予一个字符串的首地址。 指向字符串的指针数组的初始化更为简单。例如在例6.20中即采用指针数组来表示一组字符串。 其初始化赋值为:

  指针数组也可以用作函数参数。在本例主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指针数组name,并对name 作了初始化赋值。其每个元素都指向一个字符串。然后又以name 作为实参调用指针型函数day name,在调用时把数组名 name 赋予形参变量name,输入的整数i作为第二个实参赋予形参n。在day name函数中定义了两个指针变量pp1和pp2,pp1被赋予name[0]的值(即*name),pp2被赋予name[n]的值即*(name+ n)。由条件表达式决定返回pp1或pp2指针给主函数中的指针变量ps。最后输出i和ps的值。

指针数组作指针型函数的参数

下例要求输入5个国名并按字母顺序排列后输出。在以前的例子中采用了普通的排序方法, 逐个比较之后交换字符串的位置。交换字符串的物理位置是通过字符串复制函数完成的。 反复的交换将使程序执行的速度很慢,同时由于各字符串(国名) 的长度不同,又增加了存储管理的负担。 用指针数组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所有的字符串存放在一个数组中, 把这些字符数组的首地址放在一个指针数组中,当需要交换两个字符串时, 只须交换指针数组相应两元素的内容(地址)即可,而不必交换字符串本身。程序中定义了两个函数,一个名为sort完成排序, 其形参为指

针数组name,即为待排序的各字符串数组的指针。形参n为字符串的个数。另一个函数名为print,用于排序后字符串的输出,其形参与sort的形参相同。主函数main中,定义了指针数组name 并作了初始化赋值。然后分别调用sort函数和print函数完成排序和输出。值得说明的是在sort函数中,对两个字符串比较,采用了strcmp 函数,strcmp函数允许参与比较的串以指针方式出现。name[k]和name[ j]均为指针,因此是合法的。字符串比较后需要交换时, 只交换指针数组元素的值,而不交换具体的字符串, 这样将大大减少时间的开销,提高了运行效率。

  前面介绍的main函数都是不带参数的。因此main 后的括号都是空括号。实际上,main函数可以带参数,这个参数可以认为是 main函数的形式参数。C语言规定main函数的参数只能有两个, 习惯上这两个参数写为argc和argv。因此,main函数的函数头可写为: main (argc,argv)C语言还规定argc(第一个形参)必须是整型变量,argv( 第二个形参)必须是指向字符串的指针数组。加上形参说明后,main函数的函数头应写为:

  由于main函数不能被其它函数调用, 因此不可能在程序内部取得实际值。那么,在何处把实参值赋予main函数的形参呢? 实际上,main函数的参数值是从操作系统命令行上获得的。当我们要运行一个可执行文件时,在DOS提示符下键入文件名,再输入实际参数即可把这些实参传送到main的形参中去。

  DOS提示符下命令行的一般形式为: C:\>可执行文件名 参数 参数……; 但是应该特别注意的是,main 的两个形参和命令行中的参数在

位置上不是一一对应的。因为,main的形参只有二个,而命令行中的参数个数原则上未加限制。argc参数表示了命令行中参数的个数(注意:文件名本身也算一个参数),argc的值是在输入命令行时由系统按实际参数的个数自动赋予的。例如有命令行为: C:\>E6 24 BASIC dbase FORTRAN由于文件名E6 24本身也算一个参数,所以共有4个参数,因此argc取得的值为4。argv参数是字符串指针数组,其各元素值为命令行中各字符串(参数均按字符串处理)的首地址。 指针数组的长度即为参数个数。数组元素初值由系统自动赋予。其表示如图6.8所示:

本例是显示命令行中输入的参数如果上例的可执行文件名为e24.exe,存放在A驱动器的盘内。

  该行共有4个参数,执行main时,argc的初值即为4。argv的4个元素分为4个字符串的首地址。执行while语句,每循环一次 argv值减1,当argv等于1时停止循环,共循环三次, 因此共可输出三个参数。在printf函数中,由于打印项*++argv是先加1再打印, 故第一次打印的是argv[1]所指的字符串BASIC。第二、 三次循环分别打印后二个字符串。而参数e24是文件名,不必输出。

  下例的命令行中有两个参数,第二个参数20即为输入的n值。在程序中*++argv的值为字符串“20”,然后用函数"atoi"把它换为整型作为while语句中的循环控制变量,输出20个偶数。

  本程序是从0开始输出n个偶数。指向指针的指针变量如果一个指针变量存放的又是另一个指针变量的地址, 则称这个指针变量为指向指针的指针变量。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通过指针访问变量称为间接访问, 简称间访。由于指针变量直接指向变量,所以称为单级间访。 而如果通过指向指针的指针变量来访问变量则构成了二级或多级间访。在C语言程序中,对间访的级数并未明确限制, 但是间访级数太多时不容易理解解,也容易出错,因此,一般很少超过二级间访。 指向指针的指针变量说明的一般形式为:

类型说明符** 指针变量名;

例如: int ** pp; 表示pp是一个指针变量,它指向另一个指针变量, 而这个指针变量指向一个整型量。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

  上例程序中p 是一个指针变量,指向整型量x;pp也是一个指针变量, 它指向指针变量p。通过pp变量访问x的写法是**pp。程序最后输出x的值为10。通过上例,读者可以学习指向指针的指针变量的说明和使用方法。

  下述程序中首先定义说明了指针数组ps并作了初始化赋值。 又说明了pps是一个指向指针的指针变量。在5次循环中, pps 分别取得了ps[0],ps[1],ps[2],ps[3],ps[4]的地址值(如图6.10所示)。再通过这些地址即可找到该字符串。

本程序是用指向指针的指针变量编程,输出多个字符串。

1. 指针是C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用指针编程有以下优点:

(1)提高程序的编译效率和执行速度。

(2)通过指针可使用主调函数和被调函数之间共享变量或数据结构,便于实现双向数据通讯。

(3)可以实现动态的存储分配。

(4)便于表示各种数据结构,编写高质量的程序。

(1)取地址运算符&:求变量的地址

(2)取内容运算符*:表示指针所指的变量

·把变量地址赋予指针变量

·同类型指针变量相互赋值

·把数组,字符串的首地址赋予指针变量

·把函数入口地址赋予指针变量

对指向数组,字符串的指针变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如p+n,p-n,p++,p--等。对指向同一数组的两个指针变量可以相减。对指向其它类型的指针变量作加减运算是无意义的。

指向同一数组的两个指针变量之间可以进行大于、小于、 等于比较运算。指针可与0比较,p==0表示p为空指针。

3. 与指针有关的各种说明和意义见下表。

int *p;     p为指向整型量的指针变量

int *p[n];   p为指针数组,由n个指向整型量的指针元素组成。

int (*p)[n];  p为指向整型二维数组的指针变量,二维数组的列数为n

int *p()    p为返回指针值的函数,该指针指向整型量

int (*p)()   p为指向函数的指针,该函数返回整型量

int **p     p为一个指向另一指针的指针变量,该指针指向一个整型量。

4. 有关指针的说明很多是由指针,数组,函数说明组合而成的。

但并不是可以任意组合,例如数组不能由函数组成,即数组元素不能是一个函数;函数也不能返回一个数组或返回另一个函数。例如

在解释组合说明符时, 标识符右边的方括号和圆括号优先于标识符左边的“*”号,而方括号和圆括号以相同的优先级从左到右结合。但可以用圆括号改变约定的结合顺序。

6. 阅读组合说明符的规则是“从里向外”。

从标识符开始,先看它右边有无方括号或园括号,如有则先作出解释,再看左边有无*号。 如果在任何时候遇到了闭括号,则在继续之前必须用相同的规则处理括号内的内容。例如:

上面给出了由内向外的阅读顺序,下面来解释它:

(1)标识符a被说明为;

(2)一个指针变量,它指向;

(3)一个函数,它返回;

(4)一个指针,该指针指向;

(5)一个有10个元素的数组,其类型为;

(6)指针型,它指向;

因此a是一个函数指针变量,该函数返回的一个指针值又指向一个指针数组,该指针数组的元素指向整型量。

上一节介绍了 C 语言指针的概念,并且给出了通过指针修改变量值的例子,相信看了上一节的朋友应该对 C 语言的指针没那么陌生了。

指针变量占多少内存空间?

稍稍思考一下,应该能够发现,指针的确是通过修改内存来修改变量的值的。例如下图,指针变量 p1 指向地址为 4000 的内存,而这里记录着变量 i 的值,通过 C 语言提供的指针运算来修改 p1 指向的内存里的值,也就相当于修改了变量 i 的值,这与直接对 i 赋值是一样的。

既然指针变量存储的是内存地址,那么指针变量的位宽就应该保证能够存储最大的地址。例如在大多数 32 位计算机中,指针变量的位宽为 4 字节,因为多数情况下,在 32 位计算机中,最大的内存地址为 0xffffffff,至少需要 4 字节才能完整保存。相应的,在大多数 64 位计算机中,指针变量的位宽为 8 字节。

为何要有不同类型的指针变量

继续讨论,既然指针是通过修改内存来修改变量的值的,那么,一个指针一次修改多少内存呢?这就涉及到指针的类型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对于数组 i[8],i 其实就表示这个数组的首地址,所以可以直接把它赋值给指针变量 p1。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 p1 来修改数组 i 了。

按照这个逻辑,p2 是 int* 类型的指针变量,请看上图,通过 p2 访问数组 i 时,一次访问的实际上是 sizeof(int) = 4 字节内存。所以 * (p2+1) = 9; 实际上修改的是 i 的第 5~8 字节。

我们把代码写完整些,通过 p1 修改后,把 i 全部打印出来;通过 p2 修改后,再把 i 全部打印出来,请看如下代码:

指针的加法,1+1为什么不等于2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了,i 的地址为 4000,那 p1 和 p2 指向的也是 4000,p1+1 指向 4001 地址,这没什么好说的。但是 p2+1 指向的却是 4004? 4000+1 等于 4004 ,这不是扯淡吗?!

这还真不是扯淡,还记得我们在第 19 节一起讨论的 C 语言的数据类型吗?“+”运算符要求两边的操作数是同一类型的,如果不同则会自动转换。p1 和 p2 是指针类型的,而 “+1” 的这个“1”是整型的,因此在做加法之前,会有自动数据类型转换的过程。p1 是 signed char* 型的指针变量,所以“+1”就相当于“+1 x sizeof(signed char)”,因此 p1+1

为了验证我们的分析,下面写 C 代码做实验,我们分别定义 signed char* 型的指针变量 p1 和 int* 型的指针变量 p2,均赋值为 1,然后分别对 p1 和 p2 加一,打印它们原来的值,和加一后的值,请看如下代码:

这就验证了我们的分析。类似的,读者可以自行分析 long* 、float* 、double* 等任意类型的指针变量的加法运算。

可以将指针的加数“1”看作有“单位”的,单位大小取决于指针的类型。这样就好理解 “1+1”不等于 2 的情况了,因为 1千克 + 1毫克 不等于 2 千克,对不?

指针这么强,能操作任意地址码?

很多程序员都说,某类型的变量,一定不能用其他类型的指针操作。这句话其实并不严谨,例如上面举的例子中的 char 类型数组 i[8],我们完全可以使用 int* p2 指针把它当做两个 int 型变量使用。

只不过一定要小心 p2 别超过 i[8] 的范围了,p2+2 指向的就是数组 i 后的地址了。这里可能存储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使用 p2+2 把这部分的内容修改了,程序出现段错误退出还好,要是没有报错,却给出了错误结果就麻烦了,这种错误非常难发现,所以在开发阶段就应该小心处理。

按照上面的分析,在定义局部指针变量时,如果忘了对它初始化,根据《》一节,局部变量的值是任意的,这也就是说它可能指向任意地方,这时如果使用它,也有可能出现难以发现的错误。

这种指向不确定地址的指针,程序员习惯称为“野指针”。

为了避免出现野指针,在定义指针变量时就应该给它明确的初值,例如:

或者把它初始化为NULL:

就是把地址0转换成指针类型,称为空指针,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操作系统不会把任何数据保存在地址0及其附近,也不会把地址0~0xfff的页面映射到物理内存,所以任何对地址0的访问都会立刻导致段错误。* p = 0;会导致段错误,就像放在眼前的炸弹一样很容易找到,相比之下,野指针的错误就像埋下地雷一样,更难发现和排除,这次走过去没事,下次走过去就有事。

void* 指针常常被称作万能指针,限于篇幅,以后再讨论。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质疑。文章都是手打原创,每天最浅显的介绍C语言,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一波吧,可以看到最新更新和之前的文章哦。

}

微软亚洲技术中心的面试题!!!


1.进程和线程的差别。


线程是指进程内的一个执行单元,也是进程内的可调度实体.
(1)调度:线程作为调度和分配的基本单位,进程作为拥有资源的基本单位
(2)并发性:不仅进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同一个进程的多个线程之间也可并发执行
(3)拥有资源:进程是拥有资源的独立单位,线程不拥有系统资源,但可以访问隶属于进程的资源.
(4)系统开销:在创建或撤消进程时,由于系统都要为之分配和回收资源,导致系统的开销明显大于创建或撤消线程时的开销。


6.C/C++编译器中虚表是如何完成的?


7.谈谈COM的线程模型。然后讨论进程内/外组件的差别。


8.谈谈IA32下的分页机制


小页(4K)两级分页模式,大页(4M)一级


9.给两个变量,如何找出一个带环单链表中是什么地方出现环的?


一个递增一,一个递增二,他们指向同一个接点时就是环出现的地方   ??


10.在IA32中一共有多少种办法从用户态跳到内核态?


11.如果只想让程序有一个实例运行,不能运行两个。像winamp一样,只能开一个窗口,怎样实现?

用内存映射或全局原子(互斥变量)、查找窗口句柄..
FindWindow,互斥,写标志到文件或注册表,共享内存。. 


12.如何截取键盘的响应,让所有的‘a’变成‘b’?


13.Apartment在COM中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引入?


14.存储过程是什么?有什么用?有什么优点?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一组为了完成特定功能的SQL 语句集,经编译后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指定存储过程的名字并给出参数(如果该存储过程带有参数)来执行它。

存储过程用于实现频繁使用的查询、业务规则、被其他过程使用的公共例行程序

存储过程在创建时即在服务器上进行编译,所以执行起来比单个 SQL 语句快

15.Template有什么特点?什么时候用?



今天群硕笔试,考了好多内容,其中Java占很大部分!

本试卷中最有难度的编程题:给定一个数组,这个数组中既有正数又有负数,找出这个数组中的子数组,此子数组的和最大!

#include<的区别(假期做项目的时候碰到过,嘿嘿)
logic thinking:检测电冰箱(我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随便写写)

答案:实际上除了“能够让应用程序处理存储于DBMS 中的数据“这一基本相似点外,两者没有太多共同之处。但是ADO 使用OLE DB 接口并基于微软的COM 技术,而 接口并且基于微软的.NET 体系架构。众所周知.NET 体系不同于COM 体系, 和ADO是两种数据访问方式。,看起来好像这些概念都广泛被PHP开发人员所了解。这就说明了PHP实际上到底是多专业。

  对于非常小的项目,它可以是一个十分符合人意的编程语言。但是对于较大的和更为复杂的项目,PHP就显出他的薄弱了。当你不断地摸索之后,你会发现笔者提到的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当解决方案已知之后,为什么不能修正他呢?另外为什么这些修补不在手册中提到呢?

  一个开源的语言十分流行是一件好事。但不幸得是,它不是一个伟大的语言。笔者希望所有的问题能有一天得到解决(也许在PHP6?),然后我们就将拥有一个开源语言,他既开源,又好用。

三、编程题:30分 共1题
注意:要求提供完整代码,如果可以编译运行酌情加分。

输入:两个已排序的整型数组(int a[m], b[n])

四、设计题:35分 共1题
注意:请尽可能详细描述你的数据结构、系统架构、设计思路等。建议多写一些伪代码或者流程说明。
1.    考虑一个字符串替换的过程,在一个文本文件中含有一些文本内容和一些需要替换的变量,变量的格式为“$Var$”,原来的“$”使用“$$”进行转义,原来的“$$”表示为“$$$”。我们将含有变量的文件称为模板(文件名为t),文本文件的平均长度为100K。另外,还有一系列的变量文件,里面为变量名和变量值的对应关系(文件名为1.v , 2.v…

百度11月4日网上笔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1用C语言实现一个revert函数,它的功能是将输入的字符串在原串上倒序后返回。
函数的功能是拷贝src所指的内存内容前n个字节
到dest所指的地址上。

在用户输入英文单词时,经常发生错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纠错。假设已经有一个包
含了正确英文单词的词典,请你设计一个拼写纠错
(1)请描述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2)请给出主要的处理流程,算法,以及算法的复杂度;
(3)请描述可能的改进(改进的方向如效果,性能等等,这是一个开放问题)。

搜索引擎会通过日志文件把用户每次检索使用的所有检索串都记录下来,每个查询串
的长度为1-255字节。假设目前有一千万个记录,
这些查询串的重复度比较高,虽然总数是1千万,但如果除去重复后,不超过3百万个
。一个查询串的重复度越高,说明查询它的用户越多,
也就是越热门。请你统计最热门的10个查询串,要求使用的内存不能超过1G。
(1)请描述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2)请给出主要的处理流程,算法,以及算法的复杂度。

字典以字母键树组织,在用户输入同时匹配

a)若可以顺利下行,则继续至结束,给出结果;
b)若该处不能匹配,纠错处理,给出拼写建议,继续至a);
字典采用27叉树组织,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字母,查找就是一个字母
一个字母匹配.算法时间就是单词的长度k.
情况:当输入的最后一个字母不能匹配时就提示出错,简化出错处理,动态提示
(a)当前字母前缺少了一个字母:搜索树上两层到当前的匹配作为建议;
(b)当前字母拼写错误:当前字母的键盘相邻作为提示;(只是简单的描述,可
根据分析字典特征和用户单词已输入部分选择(a),(b)处理

复杂性分析:影响算法的效率主要是字典的实现与纠错处理
(a)字典的实现已有成熟的算法,改进不大,也不会成为瓶颈;
(b)纠错策略要简单有效 ,如前述情况,是线性复杂度;
策略选择最是重要,可以采用统计学习的方法改进。

首先逐次读入查询串,算哈希值,保存在内存数组中,同时统计频度
(注意值与日志项对应关系)
选出前十的频度,取出对应的日志串,简单不过了。
(1)思路:先将集合按照大小排列后,优先考虑小的集合是否与大的集合有交集。有
就合并,如果小集合与所有其他集合都没有交集,则独立。独立的集合在下一轮的比
较中不用考虑。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字符串的比较次数。当所有集合都独立的时候,
1.将集合按照大小排序,组成集合合并待处理列表
2.选择最小的集合,找出与之有交集的集合,
如果无,则与其它集合是独立集合,从待处理列表 中删除。
3.重复直到待处理列表为空

1。将集合按照大小从小到大排序,组成待处理的集合列表。
2。取出待处理集合列表中最小的集合,对于集合的每个元素,依次在其他集合中搜索
1>若存在,则将此小集合与大集合合并,并根据大小插入对应的位置 。转3
2>若不存在,则在该集合中取下一个元素。如果无下一个元素,即所有元素
都不存在于其他集合。则表明此集合独立,从待处理集合列表中删除。并加入结果集
3。如果待处理集合列表不为空,转2。
如果待处理集合列表为空,成功退出,则结果集合列表就是最终的输出。
假设集合的个数为n,最大的集合元素为m
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n*log(n)
然后对于元素在其他集合中查找,最坏情况下为(n-1)*m
查找一个集合是否与其他集合有交集的最坏情况是m*m*(n-1)
合并的时间复杂度不会超过查找集合有交集的最坏情况。
所以最终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m*m*n*n)
需要说明的是:此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会很低,因为无论是查找还是合并,都是处
于最坏情况的概率很小,而且排序后优先用最小集合作为判断是否独立的对象,优先
与最大的集合进行比较,这些都最大的回避了最坏情况。
首先可以实现将每个集合里面的字符串按照字典序进行排列,这样就可以将查找以及
另外,可能采取恰当的数据结构也可以将查找以及合并等操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2可以先用快速排序进行排序,其中用另外一个进行地址查找 代码如下,在VC++6.0运行通过。   

1 用C++开发的时候,用来做基类的类的析构函数一般都是虚函数。

    也就是说,类ClxDerived的析构函数根本没有被调用!一般情况下类的析构函数里面都是释放内存资源,而析构函数不被调用的话就会造成内存泄漏。我想所有的C++程序员都知道这样的危险性。当然,如果在析构函数中做了其他工作的话,那你的所有努力也都是白费力气。
    所以,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这样做是为了当用一个基类的指针删除一个派生类的对象时,派生类的析构函数会被调用。

}

封装,继承,多态.这个应该是人人皆知.有时候也会加上抽象.

允许不同类对象对同一消息做出响应,即同一消息可以根据发送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多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发送消息就是函数调用).主要有以下优点:

可替换性:多态对已存在代码具有可替换性.

可扩充性:增加新的子类不影响已经存在的类结构.

接口性:多态是超类通过方法签名,向子类提供一个公共接口,由子类来完善或者重写它来实现的.

实现多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2. 继承父类重写方法
3. 同一类中进行方法重载

虚拟机是如何实现多态的

动态绑定技术(dynamic binding),执行期间判断所引用对象的实际类型,根据实际类型调用对应的方法.

接口的意义用三个词就可以概括:规范,扩展,回调.

抽象类的意义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为其他子类提供一个公共的类型

封装子类中重复定义的内容

定义抽象方法,子类虽然有不同的实现,但是定义时一致的

默认方法抽象类可以有默认的方法实现,java 8之前,接口中不存在方法的实现.实现方式子类使用extends关键字来继承抽象类.如果子类不是抽象类,子类需要提供抽象类中所声明方法的实现.子类使用implements来实现接口,需要提供接口中所有声明的实现.构造器抽象类中可以有构造器,接口中不能和正常类区别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接口则是完全不同的类型访问修饰符抽象方法可以有public,protected和default等修饰接口默认是public,不能使用其他修饰符多继承一个子类只能存在一个父类一个子类可以存在多个接口添加新方法想抽象类中添加新方法,可以提供默认的实现,因此可以不修改子类现有的代码如果往接口中添加新方法,则子类中需要实现该方法.

父类的静态方法能否被子类重写

不能.重写只适用于实例方法,不能用于静态方法,而子类当中含有和父类相同签名的静态方法,我们一般称之为隐藏.

不可变对象指对象一旦被创建,状态就不能再改变。任何修改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如 String、Integer及其它包装类。

静态变量和实例变量的区别?

静态变量存储在方法区,属于类所有.实例变量存储在堆当中,其引用存在当前线程栈.

能否创建一个包含可变对象的不可变对象?

当然可以创建一个包含可变对象的不可变对象的,你只需要谨慎一点,不要共享可变对象的引用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变化时,就返回原对象的一个拷贝。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对象中包含一个日期对象的引用.

java 创建对象的几种方式

前2者都需要显式地调用构造方法. 造成耦合性最高的恰好是第一种,因此你发现无论什么框架,只要涉及到解耦必先减少new的使用.

可以用在byte上,但是不能用在long上.

返回false.在编译过程中,编译器会将s2直接优化为”ab”,会将其放置在常量池当中,s5则是被创建在堆区,相当于s5=new String(“ab”);

Object中有哪些公共方法?

java当中的四种引用

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不同的引用类型主要体现在GC上:

强引用:如果一个对象具有强引用,它就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即使当前内存空间不足,JVM也不会回收它,而是抛出 OutOfMemoryError 错误,使程序异常终止。如果想中断强引用和某个对象之间的关联,可以显式地将引用赋值为null,这样一来的话,JVM在合适的时间就会回收该对象

软引用:在使用软引用时,如果内存的空间足够,软引用就能继续被使用,而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只有在内存不足时,软引用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弱引用:具有弱引用的对象拥有的生命周期更短暂。因为当 JVM 进行垃圾回收,一旦发现弱引用对象,无论当前内存空间是否充足,都会将弱引用回收。不过由于垃圾回收器是一个优先级较低的线程,所以并不一定能迅速发现弱引用对象

虚引用:顾名思义,就是形同虚设,如果一个对象仅持有虚引用,那么它相当于没有引用,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这点在四种引用类型中已经做了解释,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即可:
虽然 WeakReference 与 SoftReference 都有利于提高 GC 和 内存的效率,但是 WeakReference ,一旦失去最后一个强引用,就会被 GC 回收,而软引用虽然不能阻止被回收,但是可以延迟到 JVM 内存不足的时候。

为什么要有不同的引用类型

不像C语言,我们可以控制内存的申请和释放,在Java中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的控制对象被回收的时机,因此就诞生了不同的引用类型,可以说不同的引用类型实则是对GC回收时机不可控的妥协.有以下几个使用场景可以充分的说明:

利用软引用和弱引用解决OOM问题:用一个HashMap来保存图片的路径和相应图片对象关联的软引用之间的映射关系,在内存不足时,JVM会自动回收这些缓存图片对象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OOM的问题.

通过软引用实现Java对象的高速缓存:比如我们创建了一Person的类,如果每次需要查询一个人的信息,哪怕是几秒中之前刚刚查询过的,都要重新构建一个实例,这将引起大量Person对象的消耗,并且由于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会引起多次GC影响性能。此时,通过软引用和 HashMap 的结合可以构建高速缓存,提供性能.

==是运算符,用于比较两个变量是否相等,而equals是Object类的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默认Object类的equals方法是比较两个对象的地址,此时和==的结果一样.换句话说:基本类型比较用==,比较的是他们的值.默认下,对象用==比较时,比较的是内存地址,如果需要比较对象内容,需要重写equal方法

hashCode()是Object类的一个方法,返回一个哈希值.如果两个对象根据equal()方法比较相等,那么调用这两个对象中任意一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必须产生相同的哈希值.
如果两个对象根据eqaul()方法比较不相等,那么产生的哈希值不一定相等(碰撞的情况下还是会相等的.)

将对象放入到集合中时,首先判断要放入对象的hashcode是否已经在集合中存在,不存在则直接放入集合.如果hashcode相等,然后通过equal()方法判断要放入对象与集合中的任意对象是否相等:如果equal()判断不相等,直接将该元素放入集合中,否则不放入.

有没有可能两个不相等的对象有相同的hashcode

有可能,两个不相等的对象可能会有相同的 hashcode 值,这就是为什么在 hashmap 中会有冲突。如果两个对象相等,必须有相同的hashcode 值,反之不成立.

可以在hashcode中使用随机数字吗?

不行,因为同一对象的 hashcode 值必须是相同的

如果a 和b 都是对象,则 a==b 是比较两个对象的引用,只有当 a 和 b 指向的是堆中的同一个对象才会返回 true,而 a.equals(b) 是进行逻辑比较,所以通常需要重写该方法来提供逻辑一致性的比较。例如,String 类重写 equals() 方法,所以可以用于两个不同对象,但是包含的字母相同的比较。

false,因为有些浮点数不能完全精确的表示出来。

有错误,short类型在进行运算时会自动提升为int类型,也就是说s1+1的运算结果是int类型.

+=操作符会自动对右边的表达式结果强转匹配左边的数据类型,所以没错.

首先记住&是位操作,而&&是逻辑运算符.另外需要记住逻辑运算符具有短路特性,而&不具备短路特性.

以上代码将会抛出空指针异常.

一个.java文件内部可以有类?(非内部类)

只能有一个public公共类,但是可以有多个default修饰的类.

如何正确的退出多层嵌套循环.

通过在外层循环中添加标识符

内部类可以有多个实例,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状态信息,并且与其他外围对象的信息相互独立.在单个外围类当中,可以让多个内部类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同一接口,或者继承同一个类.创建内部类对象的时刻不依赖于外部类对象的创建.内部类并没有令人疑惑的”is-a”关系,它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内部类提供了更好的封装,除了该外围类,其他类都不能访问

final 是一个修饰符,可以修饰变量、方法和类。如果 final 修饰变量,意味着该变量的值在初始化后不能被改变。finalize 方法是在对象被回收之前调用的方法,给对象自己最后一个复活的机会,但是什么时候调用 finalize 没有保证。finally 是一个关键字,与 try 和 catch 一起用于异常的处理。finally 块一定会被执行,无论在 try 块中是否有发生异常。

java.lang.Cloneable 是一个标示性接口,不包含任何方法,clone 方法在 object 类中定义。并且需要知道 clone() 方法是一个本地方法,这意味着它是由 c 或 c++ 或 其他本地语言实现的。

深拷贝和浅拷贝的区别是什么?

浅拷贝: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而所有的对其他对象的引用仍然指向原来的对象。换言之,浅拷贝仅仅复制所考虑的对象,而不复制它所引用的对象。

深拷贝: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而那些引用其他对象的变量将指向被复制过的新对象,而不再是原有的那些被引用的对象。换言之,深拷贝把要复制的对象所引用的对象都复制了一遍。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static关键字这两个基本的用法: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也就是被static所修饰的变量/方法都属于类的静态资源,类实例所共享.

除了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之外,static也用于静态块,多用于初始化操作:

此外static也多用于修饰内部类,此时称之为静态内部类.

最后一种用法就是静态导包,即import static.import static是在JDK 1.5之后引入的新特性,可以用来指定导入某个类中的静态资源,并且不需要使用类名.资源名,可以直接使用资源名,比如:

final也是很多面试喜欢问的地方,能回答下以下三点就不错了:
1.被final修饰的类不可以被继承
2.被final修饰的方法不可以被重写
3.被final修饰的变量不可以被改变.如果修饰引用,那么表示引用不可变,引用指向的内容可变.
4.被final修饰的方法,JVM会尝试将其内联,以提高运行效率
5.被final修饰的常量,在编译阶段会存入常量池中.

回答出编译器对final域要遵守的两个重排序规则更好:
1.在构造函数内对一个final域的写入,与随后把这个被构造对象的引用赋值给一个引用变量,这两个操作之间不能重排序.
2.初次读一个包含final域的对象的引用,与随后初次读这个final域,这两个操作之间不能重排序.


Java 中,int 类型变量的长度是一个固定值,与平台无关,都是 32 位。意思就是说,在 32 位 和 64 位 的Java 虚拟机中,int 类型的长度是相同的。

Integer是int的包装类型,在拆箱和装箱中,二者自动转换.int是基本类型,直接存数值,而integer是对象,用一个引用指向这个对象.

Integer 对象会占用更多的内存。Integer是一个对象,需要存储对象的元数据。但是 int 是一个原始类型的数据,所以占用的空间更少。

String和StringBuffer主要区别是性能:String是不可变对象,每次对String类型进行操作都等同于产生了一个新的String对象,然后指向新的String对象.所以尽量不在对String进行大量的拼接操作,否则会产生很多临时对象,导致GC开始工作,影响系统性能.

StringBuffer是对对象本身操作,而不是产生新的对象,因此在有大量拼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StringBuffer.

什么是编译器常量?使用它有什么风险?

公共静态不可变(public static final )变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编译期常量,这里的 public 可选的。实际上这些变量在编译时会被替换掉,因为编译器知道这些变量的值,并且知道这些变量在运行时不能改变。这种方式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你使用了一个内部的或第三方库中的公有编译时常量,但是这个值后面被其他人改变了,但是你的客户端仍然在使用老的值,甚至你已经部署了一个新的jar。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你在更新依赖 JAR 文件时,确保重新编译你的程序。

java当中使用什么类型表示价格比较好?

如果不是特别关心内存和性能的话,使用BigDecimal,否则使用预定义精度的 double 类型。

可以使用 String 接收 byte[] 参数的构造器来进行转换,需要注意的点是要使用的正确的编码,否则会使用平台默认编码,这个编码可能跟原来的编码相同,也可能不同。

可以将int强转为byte类型么?会产生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做强制转换,但是Java中int是32位的而byte是8 位的,所以,如果强制转化int类型的高24位将会被丢弃,byte 类型的范围是从-128到128


你知道哪些垃圾回收算法?

垃圾回收从理论上非常容易理解,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应该被回收

这就是所谓的对象存活性判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引用计数法;2:对象可达性分析.由于引用计数法存在互相引用导致无法进行GC的问题,所以目前JVM虚拟机多使用对象可达性分析算法.

简单的解释一下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机制最基本的做法是分代回收。内存中的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的世代,对象根据其存活的时间被保存在对应世代的区域中。一般的实现是划分成3个世代:年轻、年老和永久。内存的分配是发生在年轻世代中的。当一个对象存活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它就会被复制到年老世代中。对于不同的世代可以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进行世代划分的出发点是对应用中对象存活时间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统计规律。一般来说,一个应用中的大部分对象的存活时间都很短。比如局部变量的存活时间就只在方法的执行过程中。基于这一点,对于年轻世代的垃圾回收算法就可以很有针对性.

通知GC开始工作,但是GC真正开始的时间不确定.


说说进程,线程,协程之间的区别

简而言之,进程是程序运行和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拥有独立的内存单元,而多个线程共享内存资源,减少切换次数,从而效率更高.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是比程序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

你了解守护线程吗?它和非守护线程有什么区别

程序运行完毕,jvm会等待非守护线程完成后关闭,但是jvm不会等待守护线程.守护线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C线程

什么是多线程上下文切换

多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是指CPU控制权由一个已经正在运行的线程切换到另外一个就绪并等待获取CPU执行权的线程的过程。

创建两种线程的方式?他们有什么区别?

Java不支持多继承.因此扩展Thread类就代表这个子类不能扩展其他类.而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还可能扩展另一个类.

类可能只要求可执行即可,因此继承整个Thread类的开销过大.

start()方法被用来启动新创建的线程,而且start()内部调用了run()方法,这和直接调用run()方法的效果不一样。当你调用run()方法的时候,只会是在原来的线程中调用,没有新的线程启动,start()方法才会启动新线程。

怎么检测一个线程是否持有对象监视器

Thread类提供了一个holdsLock(Object obj)方法,当且仅当对象obj的监视器被某条线程持有的时候才会返回true,注意这是一个static方法,这意味着”某条线程”指的是当前线程。

Runnable接口中的run()方法的返回值是void,它做的事情只是纯粹地去执行run()方法中的代码而已;Callable接口中的call()方法是有返回值的,是一个泛型,和Future、FutureTask配合可以用来获取异步执行的结果。
这其实是很有用的一个特性,因为多线程相比单线程更难、更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多线程充满着未知性,某条线程是否执行了?某条线程执行了多久?某条线程执行的时候我们期望的数据是否已经赋值完毕?无法得知,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这条多线程的任务执行完毕而已。而Callable+Future/FutureTask却可以方便获取多线程运行的结果,可以在等待时间太长没获取到需要的数据的情况下取消该线程的任务

阻塞指的是暂停一个线程的执行以等待某个条件发生(如某资源就绪),学过操作系统的同学对它一定已经很熟悉了。Java 提供了大量方法来支持阻塞,下面让我们逐一分析。

sleep()sleep() 允许 指定以毫秒为单位的一段时间作为参数,它使得线程在指定的时间内进入阻塞状态,不能得到CPU 时间,指定的时间一过,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 典型地,sleep() 被用在等待某个资源就绪的情形:测试发现条件不满足后,让线程阻塞一段时间后重新测试,直到条件满足为止suspend() 和 resume()两个方法配套使用,suspend()使得线程进入阻塞状态,并且不会自动恢复,必须其对应的resume() 被调用,才能使得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典型地,suspend() 和 resume() 被用在等待另一个线程产生的结果的情形:测试发现结果还没有产生后,让线程阻塞,另一个线程产生了结果后,调用 resume() 使其恢复。yield()yield() 使当前线程放弃当前已经分得的CPU 时间,但不使当前线程阻塞,即线程仍处于可执行状态,随时可能再次分得 CPU 时间。调用 yield() 的效果等价于调度程序认为该线程已执行了足够的时间从而转到另一个线程wait() 和 notify()两个方法配套使用,wait() 使得线程进入阻塞状态,它有两种形式,一种允许 指定以毫秒为单位的一段时间作为参数,另一种没有参数,前者当对应的 notify() 被调用或者超出指定时间时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后者则必须对应的 notify() 被调用.

初看起来它们与 suspend() 和 resume() 方法对没有什么分别,但是事实上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区别的核心在于,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阻塞时都不会释放占用的锁(如果占用了的话),而这一对方法则相反。上述的核心区别导致了一系列的细节上的区别。

首先,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都隶属于 Thread 类,但是这一对却直接隶属于 Object 类,也就是说,所有对象都拥有这一对方法。初看起来这十分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却是很自然的,因为这一对方法阻塞时要释放占用的锁,而锁是任何对象都具有的,调用任意对象的 wait() 方法导致线程阻塞,并且该对象上的锁被释放。而调用 任意对象的notify()方法则导致从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线程中随机选择的一个解除阻塞(但要等到获得锁后才真正可执行)。

其次,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都可在任何位置调用,但是这一对方法却必须在 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调用,理由也很简单,只有在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当前线程才占有锁,才有锁可以释放。同样的道理,调用这一对方法的对象上的锁必须为当前线程所拥有,这样才有锁可以释放。因此,这一对方法调用必须放置在这样的 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该方法或块的上锁对象就是调用这一对方法的对象。若不满足这一条件,则程序虽然仍能编译,但在运行时会出现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异常。

wait() 和 notify() 方法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们经常和synchronized关键字一起使用,将它们和操作系统进程间通信机制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相似性:synchronized方法或块提供了类似于操作系统原语的功能,它们的执行不会受到多线程机制的干扰,而这一对方法则相当于 block 和wakeup 原语(这一对方法均声明为 synchronized)。它们的结合使得我们可以实现操作系统上一系列精妙的进程间通信的算法(如信号量算法),并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线程间通信问题。

第一:调用 notify() 方法导致解除阻塞的线程是从因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线程中随机选取的,我们无法预料哪一个线程将会被选择,所以编程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因这种不确定性而产生问题。

第二:除了 notify(),还有一个方法 notifyAll() 也可起到类似作用,唯一的区别在于,调用 notifyAll() 方法将把因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所有线程一次性全部解除阻塞。当然,只有获得锁的那一个线程才能进入可执行状态。

谈到阻塞,就不能不谈一谈死锁,略一分析就能发现,suspend() 方法和不指定超时期限的 wait() 方法的调用都可能产生死锁。遗憾的是,Java 并不在语言级别上支持死锁的避免,我们在编程中必须小心地避免死锁。

以上我们对 Java 中实现线程阻塞的各种方法作了一番分析,我们重点分析了 wait() 和 notify() 方法,因为它们的功能最强大,使用也最灵活,但是这也导致了它们的效率较低,较容易出错。实际使用中我们应该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2.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3.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4.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wait()方法和notify()/notifyAll()方法在放弃对象监视器的时候的区别在于:wait()方法立即释放对象监视器,notify()/notifyAll()方法则会等待线程剩余代码执行完毕才会放弃对象监视器。

关于这两者已经在上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这里就做个概括好了:

sleep()睡眠后不出让系统资源,wait让其他线程可以占用CPU

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JAVA提供的锁是对象级的而不是线程级的,每个对象都有锁,通过线程获得。如果线程需要等待某些锁那么调用对象中的wait()方法就有意义了。如果wait()方法定义在Thread类中,线程正在等待的是哪个锁就不明显了。简单的说,由于wait,notify和notifyAll都是锁级别的操作,所以把他们定义在Object类中因为锁属于对象。

怎么唤醒一个阻塞的线程

如果线程是因为调用了wait()、sleep()或者join()方法而导致的阻塞,可以中断线程,并且通过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来唤醒它;如果线程遇到了IO阻塞,无能为力,因为IO是操作系统实现的,Java代码并没有办法直接接触到操作系统。

什么是多线程的上下文切换

多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是指CPU控制权由一个已经正在运行的线程切换到另外一个就绪并等待获取CPU执行权的线程的过程。

这个其实前面有提到过,FutureTask表示一个异步运算的任务。FutureTask里面可以传入一个Callable的具体实现类,可以对这个异步运算的任务的结果进行等待获取、判断是否已经完成、取消任务等操作。当然,由于FutureTask也是Runnable接口的实现类,所以FutureTask也可以放入线程池中。

一个线程如果出现了运行时异常怎么办?

如果这个异常没有被捕获的话,这个线程就停止执行了。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这个线程持有某个某个对象的监视器,那么这个对象监视器会被立即释放

Java当中有哪几种锁

自旋锁在JDK1.6之后就默认开启了。基于之前的观察,共享数据的锁定状态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为了这一小段时间而去挂起和恢复线程有点浪费,所以这里就做了一个处理,让后面请求锁的那个线程在稍等一会,但是不放弃处理器的执行时间,看看持有锁的线程能否快速释放。为了让线程等待,所以需要让线程执行一个忙循环也就是自旋操作。在jdk6之后,引入了自适应的自旋锁,也就是等待的时间不再固定了,而是由上一次在同一个锁上的自旋时间及锁的拥有者状态来决定

偏向锁: 在JDK1.之后引入的一项锁优化,目的是消除数据在无竞争情况下的同步原语。进一步提升程序的运行性能。 偏向锁就是偏心的偏,意思是这个锁会偏向第一个获得他的线程,如果接下来的执行过程中,改锁没有被其他线程获取,则持有偏向锁的线程将永远不需要再进行同步。偏向锁可以提高带有同步但无竞争的程序性能,也就是说他并不一定总是对程序运行有利,如果程序中大多数的锁都是被多个不同的线程访问,那偏向模式就是多余的,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是否使用偏向锁。

轻量级锁: 为了减少获得锁和释放锁所带来的性能消耗,引入了“偏向锁”和“轻量级锁”,所以在Java SE1.6里锁一共有四种状态,无锁状态,偏向锁状态,轻量级锁状态和重量级锁状态,它会随着竞争情况逐渐升级。锁可以升级但不能降级,意味着偏向锁升级成轻量级锁后不能降级成偏向锁

如何在两个线程间共享数据

wait() 方法应该在循环调用,因为当线程获取到 CPU 开始执行的时候,其他条件可能还没有满足,所以在处理前,循环检测条件是否满足会更好。下面是一段标准的使用 wait 和 notify 方法的代码:

线程局部变量是局限于线程内部的变量,属于线程自身所有,不在多个线程间共享。Java提供ThreadLocal类来支持线程局部变量,是一种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但是在管理环境下(如 web 服务器)使用线程局部变量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线程的生命周期比任何应用变量的生命周期都要长。任何线程局部变量一旦在工作完成后没有释放,Java 应用就存在内存泄露的风险。

简单说ThreadLocal就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在每个Thread里面维护了一个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把数据进行隔离,数据不共享,自然就没有线程安全方面的问题了.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作用是什么?

(1)通过平衡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来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这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最重要的作用
(2)解耦,这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附带的作用,解耦意味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少,联系越少越可以独自发展而不需要收到相互的制约

写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队列

可以通过阻塞队列实现,也可以通过wait-notify来实现.

该种方式应该最经典,这里就不做说明了

如果你提交任务时,线程池队列已满,这时会发生什么

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线程,达到线程对象的重用。另外,使用线程池还可以根据项目灵活地控制并发的数目。

java中用到的线程调度算法是什么

抢占式。一个线程用完CPU之后,操作系统会根据线程优先级、线程饥饿情况等数据算出一个总的优先级并分配下一个时间片给某个线程执行。

由于Java采用抢占式的线程调度算法,因此可能会出现某条线程常常获取到CPU控制权的情况,为了让某些优先级比较低的线程也能获取到CPU控制权,可以使用Thread.sleep(0)手动触发一次操作系统分配时间片的操作,这也是平衡CPU控制权的一种操作。

Swap,即比较-替换。假设有三个操作数:内存值V、旧的预期值A、要修改的值B,当且仅当预期值A和内存值V相同时,才会将内存值修改为B并返回true,否则什么都不做并返回false。当然CAS一定要volatile变量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每次拿到的变量是主内存中最新的那个值,否则旧的预期值A对某条线程来说,永远是一个不会变的值A,只要某次CAS操作失败,永远都不可能成功

乐观锁:乐观锁认为竞争不总是会发生,因此它不需要持有锁,将比较-替换这两个动作作为一个原子操作尝试去修改内存中的变量,如果失败则表示发生冲突,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重试逻辑。

悲观锁:悲观锁认为竞争总是会发生,因此每次对某资源进行操作时,都会持有一个独占的锁,就像synchronized,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上了锁就操作资源了。

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但是与Hashtablea相比,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不同。Hashtable是通过对hash表结构进行锁定,是阻塞式的,当一个线程占有这个锁时,其他线程必须阻塞等待其释放锁。ConcurrentHashMap是采用分离锁的方式,它并没有对整个hash表进行锁定,而是局部锁定,也就是说当一个线程占有这个局部锁时,不影响其他线程对hash表其他地方的访问。

在jdk 8中,ConcurrentHashMap不再使用Segment分离锁,而是采用一种乐观锁CAS算法来实现同步问题,但其底层还是“数组+链表->红黑树”的实现。

这两个类非常类似,都在java.util.concurrent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代码运行到某个点上,二者的区别在于:

CyclicBarrier的某个线程运行到某个点上之后,该线程即停止运行,直到所有的线程都到达了这个点,所有线程才重新运行;CountDownLatch则不是,某线程运行到某个点上之后,只是给某个数值-1而已,该线程继续运行

java中的++操作符线程安全么?

不是线程安全的操作。它涉及到多个指令,如读取变量值,增加,然后存储回内存,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多个线程交差

你有哪些多线程开发良好的实践?

优先使用并发容器而非同步容器.


Java 中可以创建 volatile类型数组,不过只是一个指向数组的引用,而不是整个数组。如果改变引用指向的数组,将会受到volatile 的保护,但是如果多个线程同时改变数组的元素,volatile标示符就不能起到之前的保护作用了

volatile能使得一个非原子操作变成原子操作吗?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类中有一个 long 类型的成员变量。如果你知道该成员变量会被多个线程访问,如计数器、价格等,你最好是将其设置为 volatile。为什么?因为 Java 中读取 long 类型变量不是原子的,需要分成两步,如果一个线程正在修改该 long 变量的值,另一个线程可能只能看到该值的一半(前 32 位)。但是对一个 volatile 型的 long 或 double

一种实践是用 volatile 修饰 long 和 double 变量,使其能按原子类型来读写。double 和 long 都是64位宽,因此对这两种类型的读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次读取第一个 32 位,然后再读剩下的 32 位,这个过程不是原子的,但 Java 中 volatile 型的 long 或 double 变量的读写是原子的。volatile 修复符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例如在分布式框架中的应用。简单的说,就是当你写一个 volatile 变量之前,Java 内存模型会插入一个写屏障(write barrier),读一个 volatile 变量之前,会插入一个读屏障(read barrier)。意思就是说,在你写一个 volatile 域时,能保证任何线程都能看到你写的值,同时,在写之前,也能保证任何数值的更新对所有线程是可见的,因为内存屏障会将其他所有写的值更新到缓存。

volatile类型变量提供什么保证?

volatile 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1.避免指令重排2.可见性保证.例如,JVM 或者 JIT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会对语句重排序,但是 volatile 类型变量即使在没有同步块的情况下赋值也不会与其他语句重排序。 volatile 提供 happens-before 的保证,确保一个线程的修改能对其他线程是可见的。某些情况下,volatile 还能提供原子性,如读 64 位数据类型,像


Java中的集合及其继承关系

关于集合的体系是每个人都应该烂熟于心的,尤其是对我们经常使用的List,Map的原理更该如此.这里我们看这张图即可:

poll() 和 remove() 都是从队列中取出一个元素,但是 poll() 在获取元素失败的时候会返回空,但是 remove() 失败的时候会抛出异常。

PriorityQueue 是一个优先级队列,保证最高或者最低优先级的的元素总是在队列头部,但是 LinkedHashMap 维持的顺序是元素插入的顺序。当遍历一个 PriorityQueue 时,没有任何顺序保证,但是 LinkedHashMap 课保证遍历顺序是元素插入的顺序。

WeakHashMap 的工作与正常的 HashMap 类似,但是使用弱引用作为 key,意思就是当 key 对象没有任何引用时,key/value 将会被回收。

最明显的区别是 ArrrayList底层的数据结构是数组,支持随机访问,而 LinkedList 的底层数据结构是双向循环链表,不支持随机访问。使用下标访问一个元素,ArrayList 的时间复杂度是 O(1),而 LinkedList 是 O(n)。

Array可以容纳基本类型和对象,而ArrayList只能容纳对象。

Comparable 接口用于定义对象的自然顺序,而 comparator 通常用于定义用户定制的顺序。Comparable 总是只有一个,但是可以有多个 comparator 来定义对象的顺序。

双向循环列表,具体实现自行查阅源码.

采用红黑树实现,具体实现自行查阅源码.

遍历ArrayList时如何正确移除一个元素

ArrayMap是用两个数组来模拟map,更少的内存占用空间,更高的效率.

1 HashMap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2 HashMap的数据结构: 在java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用),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时,首先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根绝hash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下标),如果该数组在该位置上已经存放了其他元素,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入链尾.如果数组中该位置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数组的该位置上.

需要注意Jdk 1.8中对HashMap的实现做了优化,当链表中的节点数据超过八个之后,该链表会转为红黑树来提高查询效率,从原来的O(n)到O(logn)

Fail-Fast即我们常说的快速失败,更多内容参看


非常不幸,DateFormat 的所有实现,包括 SimpleDateFormat 都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你不应该在多线程序中使用,除非是在对外线程安全的环境中使用,如 将 SimpleDateFormat 限制在 ThreadLocal 中。如果你不这么做,在解析或者格式化日期的时候,可能会获取到一个不正确的结果。因此,从日期、时间处理的所有实践来说,我强力推荐 joda-time

Java 中,可以使用 SimpleDateFormat 类或者 joda-time 库来格式日期。DateFormat 类允许你使用多种流行的格式来格式化日期。参见答案中的示例代码,代码中演示了将日期格式化成不同的格式,如 dd-MM-yyyy 或 ddMMyyyy。


简单描述java异常体系

相比没有人不了解异常体系,关于异常体系的更多信息可以见:

详情直接参见,不做解释了.


Serializable 接口是一个序列化 Java 类的接口,以便于它们可以在网络上传输或者可以将它们的状态保存在磁盘上,是 JVM 内嵌的默认序列化方式,成本高、脆弱而且不安全。Externalizable 允许你控制整个序列化过程,指定特定的二进制格式,增加安全机制。


Java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平台的无关性。而使用Java虚拟机是实现这一特点的关键。一般的高级语言如果要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至少需要编译成不同的目标代码。而引入Java语言虚拟机后,Java语言在不同平台上运行时不需要重新编译。Java语言使用模式Java虚拟机屏蔽了与具体平台相关的信息,使得Java语言编译程序只需生成在Java虚拟机上运行的目标代码(字节码),就可以在多种平台上不加修改地运行。Java虚拟机在执行字节码时,把字节码解释成具体平台上的机器指令执行。

有关类加载器一般会问你四种类加载器的应用场景以及双亲委派模型,更多的内容参看

VM 中堆和栈属于不同的内存区域,使用目的也不同。栈常用于保存方法帧和局部变量,而对象总是在堆上分配。栈通常都比堆小,也不会在多个线程之间共享,而堆被整个 JVM 的所有线程共享。

基本数据类型比变量和对象的引用都是在栈分配的

堆内存用来存放由new创建的对象和数组

类变量(static修饰的变量),程序在一加载的时候就在堆中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堆中的内存地址存放在栈中

实例变量:当你使用java关键字new的时候,系统在堆中开辟并不一定是连续的空间分配给变量,是根据零散的堆内存地址,通过哈希算法换算为一长串数字以表征这个变量在堆中的”物理位置”,实例变量的生命周期–当实例变量的引用丢失后,将被GC(垃圾回收器)列入可回收“名单”中,但并不是马上就释放堆中内存

局部变量: 由声明在某方法,或某代码段里(比如for循环),执行到它的时候在栈中开辟内存,当局部变量一但脱离作用域,内存立即释放


java当中采用的是大端还是小端?

XML解析的几种方式和特点

DOM:消耗内存:先把xml文档都读到内存中,然后再用DOM API来访问树形结构,并获取数据。这个写起来很简单,但是很消耗内存。要是数据过大,手机不够牛逼,可能手机直接死机

SAX:解析效率高,占用内存少,基于事件驱动的:更加简单地说就是对文档进行顺序扫描,当扫描到文档(document)开始与结束、元素(element)开始与结束、文档(document)结束等地方时通知事件处理函数,由事件处理函数做相应动作,然后继续同样的扫描,直至文档结束。

PULL:与 SAX 类似,也是基于事件驱动,我们可以调用它的next()方法,来获取下一个解析事件(就是开始文档,结束文档,开始标签,结束标签),当处于某个元素时可以调用XmlPullParser的getAttributte()方法来获取属性的值,也可调用它的nextText()获取本节点的值。

变量和文本。菱形操作符(\<>)用于类型推断,不再需要在变量声明的右边申明泛型,因此可以写出可读写更强、更简洁的代码

java 8 在 Java 历史上是一个开创新的版本,下面 JDK 8 中 5 个主要的特性:
Lambda 表达式,允许像对象一样传递匿名函数
Stream API,充分利用现代多核 CPU,可以写出很简洁的代码
Date 与 Time API,最终,有一个稳定、简单的日期和时间库可供你使用
扩展方法,现在,接口中可以有静态、默认方法。
重复注解,现在你可以将相同的注解在同一类型上使用多次。

虽然两者都是构建工具,都用于创建 Java 应用,但是 Maven 做的事情更多,在基于“约定优于配置”的概念下,提供标准的Java 项目结构,同时能为应用自动管理依赖(应用中所依赖的 JAR 文件.

优先使用批量操作来插入和更新数据

使用有缓冲的IO类,不要单独读取字节或字符

使用内存映射文件获取更快的IO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员变量放在堆还是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