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膜中水蒸气水蒸汽在空气的扩散系数数

7.1 吸收过程概述随堂测验

3、通过吸收塔对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组分进行吸收,即可获得纯态的溶质。

7.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随堂测验

3、气体在液体的溶解度是指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与气相中溶质的分压之间的关系。

7.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随堂测验

3、相平衡常数m 等于亨利系数E 除以操作的总压力P。

7.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随堂测验

2、选择吸收剂的主要原则是( )。
    B、选择性:吸收剂应对溶质组分有较大溶解度,而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溶解度甚微

3、根据相平衡关系可以确定传质的推动力,传质推动力仅以气相组成表示。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对于A和B的二组分扩散系统,在总浓度恒定时,组分间的相互扩散系数DAB与DBA相等。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等分子反方向扩散过程通常发生在蒸馏操作中。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过程通常发生在吸收操作中。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液相中扩散的处理原则是,扩散系数和总浓度分别以平均扩散系数和平均总浓度代替。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层流的传质机理是分子扩散,浓度分布为一渐缓的曲线。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2、双膜模型(停滞膜模型)的要点包括( )。
    A、在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的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膜—气膜和液膜
    D、在气膜、液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各处浓度均匀一致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在气液两相间的传质过程中,溶质组分通过气膜和液膜的传质速率应相等。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总吸收速率方程式中的推动力是以气相(或液相)主体组成与界面组成的差值表示的。

7.3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随堂测验

3、使用总吸收速率方程式时,在整个过程所涉及的组成范围内,平衡关系须为直线。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

3、吸收塔内任一横截面上,气液组成Y与X之间的关系称为操作关系,描述该关系的方程即为操作线方程。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

3、完成一定的吸收任务,操作液气比越小,则出塔吸收液的组成越低。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

3、吸收因数为操作线斜率与平衡线斜率的比值。

7.4 吸收塔的计算随堂测验

3、等板高度法是依据理论级的概念来计算填料层高度,故又称为理论级模型法。

7.5 吸收系数随堂测验

3、雷诺数反映流体的物性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7.6 其他条件下的吸收和脱吸随堂测验

3、从原理上脱吸与逆流吸收是相同的,只是在脱吸中传质的方向与吸收相反。

15、关于气提解吸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C、一般来说,应用惰性气体作为载气的解吸过程适用于溶剂的回收。
    D、以吸收剂蒸气作为载气的解吸又称为提馏,多用于以水为溶剂的解吸过程。

16、用洗油吸收芳烃、用碱液吸收二氧化碳均为化学吸收过程。

17、漂流因数反映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传质速率随漂流因数的增加而加大。

18、根据双膜模型的假定,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的组成相等。

19、吸收速率方程式只适用于描述稳态操作的吸收塔内任一横截面上的速率关系。

20、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越大,填料层的有效比表面积越小,则每个传质单元所相当的填料层高度就越小。

21、采用传质单元数法计算吸收塔的填料层高度,要涉及到物料衡算与相平衡两种关系式的应用。

22、传质单元数反映吸收过程的难度,吸收过程的难度越大,所需的传质单元数越少。

23、对于纯溶剂吸收过程,其相对吸收率等于溶质的吸收率。

24、传质中的施密特数Sc与传热中的努塞尔数Nu相当,它反映物性对传质的影响。

25、解吸过程的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下方,故解吸过程的推动力应是吸收过程推动力的相反值。

6.1 蒸馏过程概述随堂测验

3、对于甲醇-水二元物系的精馏分离过程,其中的甲醇为重组分,水为轻组分。

6.2 两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随堂测验

3、汽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汽液两相温度相同,汽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

6.2 两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随堂测验

3、泡点方程表示当汽液两相平衡时,汽相组成与平衡温度间的关系。

6.3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随堂测验

3、在平衡蒸馏中,汽液两相的组成关系应同时满足平衡方程与物料衡算方程。

6.3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随堂测验

3、因为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故此简单蒸馏的物料衡算应该进行微分衡算。

6.4 精馏原理和流程随堂测验

1、间歇精馏与简单蒸馏的本质区别是( )。
    B、间歇精馏的原料液连续加料;简单蒸馏的原料液一次加入
    D、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有液体回流;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无液体回流

3、在精馏塔进料板以上的塔段,上升汽相中易挥发组分向液相中传递,最终实现了上升汽相的精制,故此称为精馏段。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分离浓度不同的原料液,可在不同塔板位置上设置相应进料口。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等板高度是指分离效果与理论板的作用相当的填料层高度。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对再沸器进行热量衡算时热损失可以忽略。

6.6 间歇精馏随堂测验

3、对于恒回流比的间歇精馏过程,各个瞬间的操作线彼此平行。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根据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内上升的汽相摩尔流量与提馏段内上升的汽相摩尔流量相等。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根据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一直线方程。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进料热状况参数对精馏段操作线方程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均有影响。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在再沸器内料液受热后部分汽化,故此,再沸器相当于一层理论板。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3、进料温度越高,q值越大,平衡线与操作线距离越近,所需的理论板层数越多。

6.6 间歇精馏随堂测验

6.7 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随堂测验

3、萃取精馏常用于具有最低恒沸点溶液的分离。

10、某操作中的精馏塔,保持进料量和进料热状况参数、馏出液和釜残液的组成,以及再沸器的汽化量不变,减小进料组成,则有( )。

16、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差别很大,且分离要求又不高时,可采用间歇精馏。

17、简单蒸馏又称微分蒸馏,是单级蒸馏过程,常以间歇方式进行。

18、根据恒摩尔流假定,在精馏塔内精馏段上升蒸气摩尔流量与提馏段上升蒸气摩尔流 量相等。

19、进料热状况参数q值越大,则进料温度越低,精馏段操作线与对角线的距离越近。

20、利用直接蒸汽加热时所需理论板层数,比用间接蒸汽加热时要稍多些。

21、一般来说,同一层塔板的气相单板效率与液相单板效率的数值并不相同。

22、理论板当量高度(等板高度)是指分离效果与一层塔板作用相当的填料高度。

23、对于一定的塔板数,当采用全回流操作时,馏出液的组成不受限制。

24、对于馏出液组成恒定的间歇精馏过程,计算理论板层数时应以精馏操作的初态为准。

25、萃取精馏时需向塔内加入第三组分,以改变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3、干燥除湿和机械除湿相比能耗较低。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3、湿空气的相对湿度越高,其吸收水分的能力越强。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3、湿空气等湿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为绝热饱和温度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3、一定总压下,不饱和湿空气的干球温度一定,若其露点温度降低了,则其焓值也降低了。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3、完成同样的干燥任务(除去湿物料的水分量相同),夏季消耗的绝干空气量会少于冬季。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3、有一运行中的干燥器,目前工况为出干燥器的温度为60℃,湿度为0.055kg/kg绝干气。为了节能,可以在维持废气出口湿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出口温度降为40℃。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3、理想干燥器的热效率高于非理想干燥器。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3、干燥器不补充热量,即QD=0的干燥过程均为等焓干燥过程。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3、一定含水量的湿物料与一定状态的空气相接触,若空气其他参数不变,仅湿度升高, 则物料的自由水分会减少。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3、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出的物料含水量X与干燥时间的关系曲线中,曲线斜率逐渐降低的一段位恒速干燥阶段。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3、降速干燥阶段又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3、一定t、H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如果干燥时间足够长,可将物料中水分全部除去。

10.4 干燥设备随堂测验

3、沸腾干燥器有可能因固体物料在干燥器内停留时间不一样而造成干燥器产品不均匀。

14、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含水量20%(湿基,下同)的湿物料进行干燥,开始时干燥速率恒定,当干燥至含水量为8%时,干燥速率开始下降,继续干燥至物料含水量为2%时停止干燥。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16、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干燥过程中,湿物料表面的温度始终为空气状态下的湿球温度。

18、气流干燥器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

19、喷雾干燥器用于干燥液体或者桨状物料。

20、干燥操作中采用废气循环,可提高干燥速率,提高干燥系统热效率。

21、恒速干燥阶段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蒸发水分。

22、恒速干燥阶段又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23、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特定的物料进行干燥实验,测得的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干燥的水分量即为物料中所含的非结合水量。

24、干燥过程是由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共同控制的。

25、空气在进入干燥器前进行预热的目的是降低空气的湿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蒸汽在空气的扩散系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