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的男女反应证实意味着什么

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道,他们的实验据说可以证明量子力学最根本的理论之一:远隔很远距离的物体可以瞬间互相作用。

这一发现是对古典物理称为“定域性定律”(locality)的基本原则又一打击。其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只能被它周围的环境直接影响。代尔夫特大学的研究,周三在《自然》杂志上公布,进一步证实了一个爱因斯坦曾经公开拒绝的想法。他说,量子论必须承认“幽灵般的远程效应”,他也拒绝接受“宇宙可以表现得如此奇怪,如此明显地随机”这一概念。

互相分离的粒子可以被完全“纠缠”,其结果是,无论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测量一个粒子几乎同时会影响到另一个。爱因斯坦对这一说法更是嗤之以鼻。

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引入的不确定性不以为然,他认为量子理论具有上帝玩骰子的暗示。

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物理学家一系列精确的实验正在不断地消除疑虑– 一些被称为漏洞的另类解释- 即使相隔整个宇宙,两个已经纠缠的粒子可以立刻互动。

由荷兰大学的科维理纳米科学研究所,物理学家罗纳德·汉森领导,以及来自西班牙和英国的科学家加盟进行的新实验为量子力学以下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由亚原子粒子纤维构成的奇怪世界的确存在,其中的物质在没有被观察之前,不具有任何形式,并且,时间不但向前行进也向后行进。

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1964年首先设计一个实验作为证明“‘幽灵般的远程效应’真实存在”的一种方法,因此,研究人员把他们的实验称为“没有漏洞的贝尔测试”。

“自上世纪70年代,这些测试就已经完成,但总是需要额外的假设,”汉森博士说。“现在我们已经证实了幽灵般的远程效应的确存在。”

根据这些科学家的论断,他们现在已经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所谓隐变量,那些根据经典物理定律,可能解释远距离纠缠的隐变量。

代尔夫特研究人员能够把相距1.3公里(比一英里略少)的两个电子纠缠起来,然后在它们之间传递信息。物理学家使用“缠结”一词表明他们使用某些方法来生成成对的粒子,其结果是它们彼此之间不独立。科学家们把两颗钻石分别放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两侧,距离1.3公里。

每块儿钻石含有一个可以俘获单个电子的微小空间,此空间具有一种称为“自旋”的磁性,然后用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来纠缠,并测量电子的“自旋”。

校园的两侧设有探测器,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确保做测量的同时,信息无法以传统的方式交换。

“我想这是一个设计完美,巧妙的实验,将有助于推进整个领域,”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大卫·凯泽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然而,凯泽博士,和另一组物理学家正准备明年进行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实验,不久将截取和测量宇宙最边缘的光。他还说,他认为荷兰实验并没有解答所有的疑问。

测试发生在一个令人费解的和独特的领域。根据量子力学,直到粒子被测量或以某种方式观察到它们的时候才具有可以验证的属性。直到这时,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或更多的地方。但是,一旦测得,它们塌陷成一个更经典的现实,只有一个位置。

事实上,这个实验不仅仅证实了量子力学反常识的理论,也是朝着所谓的“量子互联网”的实际应用前进了一步。目前,面对功率强大的计算机建构在大数因子分解能力基础上的加密技术和另一些有关策略所具有挑战性,互联网的安全性和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很令人头疼。

像汉森一样的研究人员设想一个由链状纠缠粒子环绕整个地球而形成的量子通信网络。这种网络能够安全地共享加密密码,并且绝对能够监测到窃听的企图。

对于一些物理学家,尽管新的实验声称“无漏洞”,事情还没有完全结束。

“这项实验已经很漂亮地堵住了三大漏洞中的两个,但三分之二是不是三分之三,”凯泽说。“我十分相信,量子力学是大自然的正确描述。但是,坦率地说,我们还不到使用最强烈的语气说话的地步。

}

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颁发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约翰·克劳泽以及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

此次三位科学家获得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的贡献便是验证贝尔不等式不成立方面的先驱性工作。

什么是贝尔不等式?为何跟量子纠缠有关?为什么要说爱因斯坦错了?

我们都知道二十世纪物理学有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爱因斯坦靠一己之力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对牛顿的经典力学给予重击,当然相对论的提出并不是彻底否定经典力学,而是一种修正。

而爱因斯坦也算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爱因斯坦获得的诺奖就是光量子理论,首次提出光是一份份能量的概念即光量子,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实这也算是为量子力学的横空出世打开了大门。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爱因斯坦既然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为什么到最后还要反对量子力学?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爱因斯坦反对的并不是量子力学,而是哥本哈根派对量子力学的诠释。

对于哥本哈根派对量子力学的诠释,老一派物理学家都是难以接受的,例如薛定谔的猫思维实验就是在嘲讽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而爱因斯坦也给出了反击,那就是EPR实验。

所谓的EPR实验现在应该称之为EPR佯谬,就是因为爱因斯坦错了。

1935年5月爱因斯坦同物理学家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第47期《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字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在这篇论文中的核心思维实验被命名为EPR实验,也就是以三位作者名字首字母来命名的。

这个实验的大体意思便是一个基本粒子在空中飞行,受到外力后一分为二,我们暂时把这两个粒子称之为A粒子和B粒子,假设这两个粒子飞到宇宙的两端,总之是距离非常远。

这个时候我们去观测A粒子的自旋状态,如果按照不确定性原理,在没观测之前它是不确定的(简单理解成既左旋又右旋),如果A粒子是左旋的,那么B粒子必须是右旋(已知的理论已经证明)。那么问题来了,B粒子是如何知道A粒子的自旋状态?两个粒子相隔那么远,岂不是要超光速信号传播了?

这就是著名的EPR思维实验,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超光速已经被所有科学家认可,也算是一条铁律,那么该如何解释哪?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量子纠缠了,而波尔给爱因斯坦的回复也是如此,无论两个粒子相距有多远都算是处在纠缠状态,属于一个粒子。

科学上争论再多都没有意义,拿出实验证明一下就可以让所有人闭嘴,贝尔设计出了一个贝尔不等式,让EPR从思维实验走向实验室。

如果是实验证明贝尔不等式成立,那就说明A粒子和B粒子在分开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自旋的方向,这也说明爱因斯坦是正确性,哥本哈根派的不确定性原理是错误的。

而如果证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那就说明A粒子和B粒子自旋状态并非是在分开瞬间确定的,换一句话说就是:爱因斯坦错了,EPR实验变成了EPR佯谬!

而上述三位科学家,他们通过光子纠缠实验,终于确定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所以才有说爱因斯坦错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纠缠的男女反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