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对人类的影响,这个孩子还活着吗?

  大众网11月27日讯26日,媒体有关“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持续发酵,短时间内,当事多方出面回应,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学术界、法律界集体声讨。专家表示,若报道属实,此事件带来的伦理风险和负面社会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持续发酵

  11月26日,一篇名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报道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报道称。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报道发布之后,短短十余个小时,事件持续发酵。

  什么是“基因编辑婴儿”?

  是指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这个技术以前也有很多研究者做过,但是都会在胚胎发育极早期就中止。让修改过的胚胎完全发育直到诞生,这是第一次。

  专家: 或影响人类基因池 孩子面临的风险无法预估

  事件发生后,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表示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记者就此采访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高正良,他介绍说,基因编辑是一种重构基因序列的手法,就像一个制作精良的橡皮擦,能针对出了毛病的基因,进行精准的“擦除”。

  他同时强调,目前能进行编辑的只有人体的体细胞,绝不包括人类的生殖细胞。“即便是在体细胞修复上,大多数国家也只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投放在临床上的案例屈指可数。而对生殖细胞的改写,在任何国家都已被明令禁止。”

  对于两个或已被实施手术的孩子,高正良认为,即便加大对他们的后续观察和检测,就目前的医学程度而言,还无法检测孩子正常与否,其将面临怎样的风险也无法预估。“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长时间的监控。但我们仍然无法确认孩子会不会发病,什么时候发病,发病的原因又是否和这次的基因编辑有关。”

  基因编辑之所以未被大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医学界还无法预知其潜在的危害性,技术层面还不成熟。诸如后续可能引起的基因重组、脱靶效应、基因组突变、患病敏感性提升等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

  但高正良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诱发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即被改写的生殖细胞会影响其子孙后代,甚至随着现象的普及、改变整个人类的基因池。

  在他看来,即便基因编辑技术已完全成熟到风险可控,一旦该项目被推广,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想变漂亮的人,变聪明的人,都能改变自己或者后代的基因。甚至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淘汰所谓弱势基因,实现基因定制。而这背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无法估量。 ”

  目前,由于孩子的相关信息尚未被证实,各方保持高度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这项技术,打开的到底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阿拉丁的神灯?

  深圳卫计委: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调查

  深圳卫计委通过官方微信号表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深圳卫计委指出,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确规定:

  一、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二、医疗卫生机构未设立伦理委员会的,不得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工作。

  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

  消息称,深圳市参照该《办法》对省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相关职责要求,建立了“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已开展“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设立伦理委员会的备案工作”。

  消息指出,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南科大:贺建奎此前已停薪留职,系校外开展,不知情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表示,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一事,学校并不知情,且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消息称,今日,有媒体报道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对人体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研究,南方科技大学深表震惊。

  在关注到相关报道后,学校第一时间联系贺建奎副教授了解情况,贺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随即召开学术委员会,对此研究行为进行讨论。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南方科技大学形成如下意见:

  一、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二、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三、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我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网友炸锅:基因编辑是拯救人类的武器还是伦理陷阱?

  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一出即刻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在微博平台上,一项名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你怎么看?”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4.7%的网友表示明确反对。同时有23.7%的人表示支持,和31.6%的网友表示观望。

  有网友认为,这一科学成果背后有着巨大的伦理问题,它触犯了人类伦理的底线。网友质疑,修改过的基因是否具有遗传性,一旦孩子长大了,被改动过的基因会随着她结婚生子扩散出去,万一有后遗症,将来会影响多少人,谁来对更严重的结果负责?在法律规范明确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之前,任何人都不应该在人体上进行该项试验。

  我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于2003年联合颁布《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已经明确规定,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 14 天。对此,有网友指出,为什么这一实验会通过伦理审查?真正值得担忧的,是这个案例暴露出来的监管不足。

  还有网友从这一操作的必要性入手提出质疑,网友“汪洋”说,目前,母婴阻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阻断率在98%以上,HIV感染者在合理的药物治疗下已经可以拥有与正常人相近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但同时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新事物总是在争议中诞生的,这或许并不是坏事,只是为了活得更安全,出发点本是对的,医学伦理也是人定的。”

  (综合中新网等报道)

}

11月26日,人民网刊发了一篇《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

报道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报道称,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基因编辑风险如何?

这个实验始于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从《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描述可以看出,此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外媒报道称,这项操作预期为编辑基因的两个副本。但测试表明,双胞胎中有一个已经改变了预期基因的两个副本;而另一个只是改变了其中一个,携带该基因副本的人仍然可能感染艾滋病毒。没有证据表明后者其他基因受到了伤害。尽管一些非常有限的研究表明,一旦携带该基因副本,他的健康情况可能会有所下降。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基因编辑专家、一家遗传学杂志编辑基兰穆斯努鲁(Kiran Musunuru)博士称,“对那个孩子来说,在预防艾滋病毒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但你却让这个孩子面临所有未知的安全风险。”()

三、项目操盘者贺建奎是谁?

项目操盘者为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他开创了基因编辑的先河,同时也是该领域一名商人。

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显示,贺建奎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博士后。

第一财经也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上发现,贺建奎团队此前也注册了一项关于人胚胎HIV免疫基因CCR5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项目。

天眼查消息显示,贺建奎是7家公司的股东,担任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法定代表人。

“现在贺教授不接受媒体采访,过几天统一回应。对于此例研究,更多信息不能透露,这个实验不是因为母亲有艾滋病,也不能透露婴儿是在哪个医院出生的,因为个人隐私不能说太多。”负责贺建奎媒体的负责人陈远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四、实验是哪家医院进行的?

进行这个实验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第一财经从天眼查获悉,其创始人为林玉明,注册资本4000万元。

资料显示,林玉明为和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是莆田系第二代,相关联企业有23家,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看好莆系医院的未来。”

目前和美医疗在北京、深圳、广州、重庆等核心城市拥有14家医院,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是其下属公司之一。

但第一财经记者致电和美医院时,对方表示既没做伦理审查也没参与实验。()

五、这一刀到底是否应该进行?

贺建奎介绍,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对第一财经表示,“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可以生个健康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另外一位艾滋病专家则表示,如果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进行积极药物抗艾滋病治疗,以及拒绝母乳喂养,将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母婴传播。既然可用这个方式阻断艾滋病传播,基因编辑用到胎儿上是需要考虑的,这不仅仅伦理问题,还涉及后续基因变异可能带来的其他严重后果。()

六、伦理审查怎么通过的?

根据《申请书》可以发现,有七人在该文件上签字,日期为2017年3月7日。

上述七人之中有一位委员26日下午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采访,他对记者表示对于此事并不知情。

“我们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是2017年5月8日成立,我是其中的一名委员,但是这个《申请书》涉及的会议我没参加,也没有签字,更不知道试管婴儿跟我们这个科室有什么关系。”该委员说。

《申请书》的签字日期是2017年3月7日,但前述签字人员却表示,当年5月8日才成为该院伦理委员会成员。针对这一问题,尚无相关方面予以回应。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申请书》查询后发现,签名的七个委员中,至少有4个与深圳和美医院的医生同名,其他三位因为字体无法辨认,无从分辨。()

26日晚间,南方科技大学发布声明称: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声明称,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

深圳市卫计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回应称,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26日晚间,百余名科学家发布联合声明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

即便这是真的,也未必是福音

深圳一科学家宣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中国诞生;专家:违背伦理,给人类带来风险

如果基因被编辑的孩子真的出生,世界会怎样?

11月26日,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科学家们、科研院校纷纷发表观点,均持质疑和反对态度。国家卫健委回应,要求广东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

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是否有保证?即使100%安全,那么是否有悖伦理道德?会不会对人类基因带来潜在危险?更让人担心的是,在我们还未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对其带来的潜在危险无法预知的情况下,我们贸然打开潘多拉魔盒,是否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潇湘晨报长沙讯11月26日,人民网刊发了一篇《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报道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前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

同时,一份附有签名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见诸网络。不少网友质疑,项目进行前是否通过伦理审查?为何选择民营医院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开展实验?“婴儿不是在我们医院生的,也不是在我们医院做的,这点可以非常肯定。”11月26日下午,记者拨打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电话,医院工作人员回应称,对于网上流传的申请书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有媒体报道,深圳和美伦理委员会前成员秦苏骥介绍,这张申请书签名或是伪造。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他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他并没有印象,医院开过这个会议。作为伦理委员会成员,他的签名没有在申请书上。秦苏骥介绍,他特地找了上面有签名的前同事了解情况,几名前同事表示,自己没有签过这张申请书,也没有印象召开过有关这个项目的会议,签名可能是伪造。

当天下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发表声明。声明称,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未按要求进行备案,将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当晚,国家卫健委回应称,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122位科学家强烈谴责

本报长沙讯“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一出,引爆了国内外科学界。11月26日傍晚,122位国内科学家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记者梳理发现,名单中的科学家包括中科院、清华、北大、浙大、复旦、湖大、麻省理工等的学者。

声明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问题不解决,直接进行人胚胎改造并试图产生婴儿的任何尝试都存在巨大风险。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确实不排除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不可估量。

“看到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想法是这太疯狂了,完全不能容忍。”声明学者之一湖南大学覃宏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一上完课,就在科学家微信群里看到这条消息,第一时间报名参与联署。他认为,该技术的安全性不能完全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违背医学伦理,可能给中国人的族群带来巨大风险。

“该项技术在动物身上做得比较成功,但真正运用到人身上,就是越界。” 记者李柯夫

1.基因编辑是否有悖伦理?

“从医学伦理上看,此事存在争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艾滋病研究室博士后郑煜煌教授介绍,一项研究的开展先要通过单位的伦理委员会,以及专家组的审批,要从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可行性来论证。“如果我要对类似项目评审,我会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并慎重考虑。”

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对人类胚胎的基因进行编辑时,便引发全球科学界的热议,科学家们呼吁不要使用这种技术生孩子。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大部分地区,使用基因编辑胚胎建立妊娠发育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非法的。

“如果任其编辑基因,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后果不堪设想。”覃宏涛说,物种只有多样性才能利于种群繁衍,而在受精卵中修改基因,可能会进入婴儿的所有细胞,包括生殖细胞。随着他们未来结婚生子,基因编辑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其自身,还可能传递给后代。这意味着,他们身体内携带的、被修改过的基因,将会逐渐融入整个人类群体,其中就包括在基因编辑过程中脱靶误伤的基因,“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贺建奎于2017年2月在科学网撰文称:“CRISPR-Cas9是一种新技术,需更多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不论是从科学还是社会伦理的角度考虑,没有解决这些重要的安全问题之前,任何执行生殖细胞系编辑或制造基因编辑的人类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发布该文章的一个月后,2017年3月,贺建奎递交了一份关于该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委员会审批证明。

2.是否会导致其他病变?

郑煜煌介绍,艾滋病毒攻击人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要通过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还需两个辅助受体的帮助,一个是CCR5,另一个叫CXCR4。在人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白细胞表面的CCR5其基因序列会有32个碱基的缺失,叫作CCR5Δ32变异,这一段碱基的缺失使CCR5失去了辅助CD4+受体接受HIV病毒入侵靶细胞的功能。也就是说,人类依靠CCR5Δ32变异,获得对HIV感染的天然免疫力。CCR5Δ32个碱基的缺失是在各种人群中天然存在,如美国白人中10%天然缺失,北欧8%的白人天然缺失,但中国汉人只有千分之22的天然缺失。

但他坦言,CCR5在免疫系统中不仅与HIV感染的免疫过程相关,同时还具有很多其他免疫学和生物学功能,比如糖尿病、移植免疫、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对CCR5进行基因编辑肯定会影响其他功能的发挥。同时,有专家质疑该技术的安全性。“胚胎植入过程中是否存在基因脱靶,是否会暴露其他未知的风险等,都是不明确的。”

3.伦理审批程序是怎样的?

长沙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仍存在道德和伦理安全问题,是否开展不能仅凭医学伦理委员会单独决定。

根据规定,每家医院都应设置医疗伦理委员会,审查范围包括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涉及人的临床科研项目等。工作人员介绍,委员会成员包括医院党委书记、业务副院长、医务部、科教科及护理部负责人、临床医学专业人员、院外非医学专业人员、律师组成。“审查要点规定,患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根据2018年国家卫健委颁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拟开展存在重大伦理风险的医疗技术,应提请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必要时可以咨询省级和国家级医学伦理委员会。

此外,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规定“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

4.艾滋病预防是否要通过基因编辑?

“预防艾滋病不能完全靠基因编码技术。”郑煜煌表示,国内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做得很好,中国大陆HIV母婴传播率约千分之八。这项研究风险比较大,采取这种方式不具有迫切性。 记者张树波吴雯芳李柯夫实习生罗汇芳通讯员沙丽娜

本报长沙讯 11月26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发布声明,表示对贺建奎副教授开展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情况不知情,并认为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深入调查。

声明称,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南方科技大学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上述声明称,贺建奎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记者李柯夫

不是为了基因增强而是帮助有需要的家庭

本报长沙讯 11月26日,贺建奎的优酷账号“贺建奎实验室”更新了多个视频,由贺建奎本人出镜讲述两个婴儿露露和娜娜的情况,并就为何选择HIV、伦理问题等作出解释。

贺建奎称,除了防止HIV感染的基因外,没有改变其他基因。两个婴儿和其他孩子一样安全和健康。对于目前的伦理争议,贺建奎表示,他们并不是从事基因增强,而是帮助携带致命遗传疾病的父母去保护其孩子。“我们的基因技术是帮助少数家庭的新试管技术。”贺建奎说,对于少数儿童,早期基因手术可能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疾病的唯一可行方法。露露和娜娜的父母并不想要定制宝宝,他们只想要让孩子能预防疾病,并且茁壮成长。“我相信这些家庭需要这个技术,为了他们,我愿意接受指责。”

贺建奎说,他们提出了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需遵循的“核心价值”,如“悲悯之心”“有所为更有所不为”“探索你自由”“生活需要奋斗”“促进普惠的健康权”5项伦理原则。“我们坚信历史终将站在我们这边,既然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对家庭有益,那么基因手术在未来二三十年后也将会是合情合理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编辑对人类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