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什么用

位置: > > 哲学究竟有什么用?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哲学世界和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并无交集,我们的日常被学业、事业、家庭情感等占据,跟所谓本我、表象、自由意志等话题相去甚远。

然而生活中总有矛盾,总有求而不得,阴差阳错。

也许当年你以几分之差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也许你因相信经济学规律没及时在一线城市买房,也许你跟最信任的朋友合伙创业却进展不利,也许你在爱情上付出很多,却怎么也无法走进Ta的内心……

当你开始思考、怀疑、追问······这时候你离哲学就很近了。

在解决人生疑问的过程中,你会遇到种种观点:你失恋了,朋友宽慰你“爱有天意,缘分天注定”,Ta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你看《流浪地球》时听到一句台词:“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家园,在我们那个时代,人人都追求一种叫做“钱”的东西”,你觉得很认同,因为钱在末日里毫无用处,终究逃不出死亡,这也是虚无主义的观点;你在经济寒冬里收到两个Offer,一个是大公司,职位一般,薪水高,一个是小公司CXO, 薪资一般,有大把期权,你犹豫不决,青年导师告诉你,要Follow your heart, 你有选择的自由,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嗯,多年以前,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也这么认为。

尽管你可以在各种书籍、自媒体文章以及长辈同辈的观点里,找到哲学观点的通俗版和感悟版,了解后虽然心有戚戚,但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你的问题,你不信这些现成的答案。“听了好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因这些二手道理都未触及到人生的本质和底层逻辑。

想要了解世界的本质,解答人生终极命题,并不容易。

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就是他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从未停止怀疑与追问,穷尽一生智慧,为自己和世界寻找答案。

你困扰于每日工作下琐碎而无意义的搬砖,帅气的加缪告诉你,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如日复一日往山顶推石头的西西弗,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他从此不再是荒谬的奴隶,而是自己的主人。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内心是充实的,所以他可以在荒谬中寻找到幸福。

你在双11控制不住剁手,看了极简主义的断舍离,依然买买买,存不住钱,可以去阅读斯宾诺莎,他老人家400年前就说:幸福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追求,只享受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只求取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

听起来好深奥,所以你需要一位领路者带你走进哲学大门,去探索宅男康德、神童笛卡尔、富二代叔本华、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的哲学世界。

为此,三联中读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姜宇辉,带来《姜人生哲学到底 ——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

摘要:这又是一个常常有人问,又搞不明白的问题。它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实用性?那我这样问你,你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生命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是“肉体凡胎”还是“神”?你的父母对你有啥实用性?能供你吃

这又是一个常常有人问,又搞不明白的问题。它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实用性?

那我这样问你,你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生命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是“肉体凡胎”还是“神”?

你的父母对你有啥实用性?能供你吃丶供你喝,供你上学;还是只是给你敬和拜的?

他们生来就是这样,还是也是由婴幼儿成长到现在这样,将来也会去“天国”么?

那么,以上问题都可通过“哲学”来回答:

一,你的父母是什么,唯物主义哲学告诉你,你父母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一类,这是回答你一世界到底“是什么”的。

二,有什么实用性?即“生命物质”的功能(生物功能)和属性。他们共同合作生产了你,你是他们生命的继承者和延续者。并在你幼小时,负责供养你丶扶养你直到你成年能“自食其力”为止。这就是你父母存在的“实用性”。

三,你的父母也是“他们父母”合作生产的产物,也是由“精卵结合”而形成胚胎,成为婴儿→幼儿→成年→老年→死亡这么一个生命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包括你也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运动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哲学”所讲的就包含了上面的全部内容,理解了我上面的问题,学习“哲学”就不难了,而这就是“哲学”。它是我们“认知世界”和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你信神就会去敬神丶拜神。“信神”就是“世界观”;而拜神,就是“方法论”。

如果你信“科学唯物主义”,就会去了解它丶认知它丶研究它,而后改造它为我所用。前面“信科学”就是“世界观”;认识它丶去发现它丶了解它,并改造它,这就是“方法论”。

信神,通过拜神丶敬神获得“神”的恩赐和保佑。

信科学,即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去改造和建设家园。

信神,数千年跪拜得到了什么?

信科学,我们有了“汽车丶火车丶飞机和轮船”。

你信什么,接受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处理人和事,你自已选吧。信神,五花八门;信科学,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哲学到底是什么?这是整个东西方哲学史中(包括当代中外哲学家)几乎所有哲学家都似图去回答而又无法令人信服的问题。当然,也有不愿对哲学或不能对哲学去定义的“苦衷”。为何出现此种情境?因为“哲学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各种哲学学派对此各有表述,但都不具普遍性。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具体的哲学应用,如“自然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人生哲学”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这里,我们要插进一个与此议题有直接关联的一个问题。谁能回答“道”是什么?老子《道德径》就说“无名,天地之始”,也即“道”本无名。《周易》又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因此,作为形而上的哲学无法“取名”,只有形而下的“器”才有“名”。这就很好理解哲学家对“什么是哲学?”一时说不清或不愿去说的原因。但个人认为:哲学的对象是明确的,哲学的方法(哲学思维)是有积淀定型的,这并不妨碍人们正确运用哲学。哲学最根本的意义是去揭示万事万物的“本质”或作为它们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

至于谈到“哲学的适用性”,我可以说“哲学无处不在”。只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哲学,可以让你开阔“视域”,可让你运用哲学思维的方法看问题,提高认识水平,更益于接近问题的“本质”,同时,哲学也是提高个人修养、增进知识学养的重要内容。其实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处处需要作出哲学思考(但他本人并不知道这是“哲学思考”)。如入世与出世的问题,顺境和逆境的问题,挑战与应对的问题等,对这些“问题”应如何处理?还有对待国家、社会、家庭、单位、亲人、朋友又应该怎样处理与之关系?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自己(身体)与自己(精神)的关系问题等等。上述问题的处理实际上都关涉到人的“三观”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要用哲学来处理的问题。我用哲学语言来讲就是如何“行道、修道、得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是任何人都不能迴避的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