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情况下天舟货运飞船卸货后能不能搭载航天员返回地球?

他们要回来了,在“天宫”生活了五个多月的三位航天员要回来了!

3月23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授课活动,这是三人组返回地球前最后一个重要任务。

不过我们当前要做的是迎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返回,预祝他们凯旋而归!

#神十三航天员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神舟十三号乘组计划于4月返回地面##神十三航天员下周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

5月29日20时50分许,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已经点火起飞。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摄

5月29日20时55分左右,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中国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阶段的首艘飞船。

天舟二号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合而成,总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最大起飞重量13.5吨,物资上行能力达6.9吨,载货比0.51,在轨寿命不小于1年,供电能力不小于2700瓦。具备全相位自主交会对接能力,可多次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模拟图

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总指挥冯永介绍,此次天舟二号携带3名航天员3个月的消耗品、舱外航天服及平台物资,与核心舱进行对接;其在停靠空间站期间,将按计划开展多项在轨试验。

2021年5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因技术原因推迟实施,发射时间另行确定。

短短数语,却牵动人心!这是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第二次发射任务,承上启下。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搭载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点火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实现对接,为空间站提供物资运输和燃料补加。

然而,一切都随着一组参数的异常戛然而止。

长征七号火箭抓总研制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射场前方,研制车间后方,一院航天人开启了不分日和夜的鏖战,争分夺秒,终于拨云见日,将问题“归零”。

9天后,5月29日20时55分,长七火箭拔地而起,点亮了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夜空,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一院院长王小军说,航天人在工作中坚持“严、慎、细、实”,是在为胜利而战,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

5月19日下午1时许,长七遥三火箭进入负12小时发射流程。煤油加注、液氧加注,发射依规程按部就班有序进行,传话筒中的一句句“正常”不时传来,每一名试验队员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大家正在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成功迈进。

21:40,距离发射不到3个小时,发射指控大厅中的数据信息显示:一个压力值参数异常!陡然间,大厅现场陷入一片寂静。

出问题了!这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那就全力面对吧!一院航天人很快就调整了状态,试验队迅速组织问题排查,有序推进故障分析。一院型号办工作人员任京涛说:“当时没有时间想那么多,一心想着快速解决问题,不能让空间站建造任务受影响。”

偌大的火箭,庞大的系统,漏点在哪里?一院动力系统指挥邵业涛说:“我们的低温火箭又将经历一场严酷的考验。”为此,试验队员开始了连续80多个小时的煎熬。

火箭上天万万不可有半点闪失。哪个部段出了问题?阀门的问题?还是零部件的问题?一院总体设计部迅速组织试验队员紧急进舱,另一方面与后端紧密配合,尽快查清故障。

今年,文昌发射场与北京远程测试大厅实现了前后方数据的实时互联互通。邵业涛介绍,北京的技术保障人员第一时间了解了前方故障信息,第一时间成立了后方保障工作组,查验过往数据、做仿真试验,展开系列推演诊断,同步配合发射场故障快速排查与定位。

此时,前方的故障排除正紧锣密鼓。火箭箭体已完成燃料加注,尾舱内一直处于热氮气吹除状态,试验队员必须要带氧气面罩进舱。两名总装人员换好服装、戴好面罩,从50厘米见方的舱门钻进了火箭箭体。舱内一片漆黑,氮气吹除的声音震耳欲聋。他们攀爬在箭体结构件上,仔细镇定地摸索着检漏点。

“找到了!”两次核查后,问题暴露,但很快后方传来消息,这依然不是元凶。

型号领导一致决定:“推迟发射。”

距离下一个发射窗口还有9天,火箭燃料加注、泄回,这场鏖战,史无前例。但对于一院的航天人来说,千磨万击还坚劲,每个人都坚定了信念,誓要找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摸排故障,试验队员仍然要一批批进入火箭舱内。长七火箭采用氢氧发动机,液氢液氧的温度低至零下183℃。超低温、憋闷的环境,一名试验队员刚出舱便吐了一地,第二名队员二话不说继续往里钻。

火箭推迟发射后,试验队员发现,箭体出现结冰现象。“火箭在大量的低温燃料加注后暴露这么长的时间,这在我们航天史上是第一次。”试验队员赵鸿飞介绍。五月的海南,酷暑难耐,室外温度36°,湿度达到了90%以上。“冰火两重天”考验着火箭,也考验着每一名试验队员。

箭体上,氧箱前的短壳上,冰块一个接一个,大的足足有三四十厘米长,10厘米厚,10厘米宽。队员们用现有工具小心翼翼地凿冰,还专门有人拿着兜子接冰,唯恐冰块伤到了自己的“孩子”。

深夜的发射场,静谧清幽,椰林和着风,偶尔梭梭作响,塔架上的点点灯影下,航天人忙碌的身影熠熠闪耀,成了这个五月最美的画面。

星夜拼搏 为火箭“疗伤”

文昌发射场,试验队员紧张地奋战着。千里之外的北京,另外一拨拨航天人都在为成功而奋战。

5月20日凌晨1点,北京,一院211厂23车间员工宋征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产品出问题了!”放下电话,宋征火速往单位赶。

车间里,工艺人员、质量人员、生产人员全都在场。短暂的会议后,每个人按照各自任务立即行动。宋征需要乘当天第一班飞机赶往文昌发射场更换产品。

与此同时,703所的余小军也立即赶往海南。他的工作任务是配合拆除包覆在产品外的绝热层。该产品与火箭其他重要产品距离很近,只有包覆上绝热层才得以正常运作。狭小的空间里,余小军生怕把箭体内的某个部件踩坏了,两只脚踮着踩在两个小小的固定支撑点上,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

等到余小军清理完,宋征就要“上场”了。他打破传统的安装方式,与团队成员制定详细的分解再装方案,最终五进五出,连续作战18个小时,完成了产品的全部更换。

5月24日早9:00,出舱的那一刻,宋征扶着扶手才得以站稳。那一刻,他紧绷的神经总算得以舒缓,脸上露出了笑容;也是那一刻,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火箭是如此亲近。

发射推迟,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火箭人不抱怨、不犹豫、不纠结,全院上下一盘棋,在誓夺成功的路上戮力同心、奋楫笃行。

“我们都是真正的强者,经得起考验和磨练,抱着必胜的信心,放下心理包袱,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一院长征七号火箭总指挥孟刚鼓励每一位试验队员。

5月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天空湛蓝,云朵无暇。发射塔架上,有的试验队员精心擦拭着火箭整流罩的“罩衣”,还有的试验队员用毛巾一丝不苟地擦拭着箭体。精益求精、细致打磨,大家为成功做了万全的准备;不分单位、不分系统,每一位试验队员都把保质量、保成功当成终极追求。

塔架上的暴晒,连续的熬夜,大家的脸庞变得黢黑,却依然明媚如初,这是最好的功勋章,这是成功的希望。

5月26日,模拟发射演练;27日、28日,加注准备;29日,推进剂加注,晚上,成功发射!

历时9天磨砺,长七遥三火箭顺利走完全部流程,最终实现了圆满成功!最终打赢了这场荣誉之战!一院长征七号火箭型号总师程堂明说:“这是空间站建造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战,我们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我们追求的就是‘稳稳的成功’。”

(原标题:发射成功!携带物资够3名航天员生活3个月)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舟货运飞船卸货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