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创业俱乐部?



作者: 黄亚生、张世伟等

大学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创新与创业,所以创业型大学往往在科学创新方面实力不足。但MIT的经验证明,一个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能够在创业方面独树一帜,还能在科技方面引领前沿。究其原因,在于MIT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二者不断融合、助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直以来,谈到美国,是智力资源的源头,是技术、创新、资本聚集地。而谈到中国,则是人力资源的源头,市场、产能的聚集地。而今,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步衰减、传统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启动自主创新,在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领域迎头而上,成为中国唯一的出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世界理工类高等学府中一枝独秀。建校150年来,为美国培养造就了大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截止2017年,MIT共产生了8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些著名人物的身上无不闪耀着思考与创新的光辉。

身为创新的思想领袖,MIT为大众提供了一套完全原创的,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来建立“创新文化”,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每年的12月底到来年2月初的这段时间,是MIT的独立活动期。

独立活动期是MIT学生最自由的一个多月,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创意在这一个月也特别活跃,有些甚至转化成了创新甚至创业,机器人公司iRobot就是这样创办的。

1988年1月,MIT的学生发明了一种游戏,叫“辨认罗德”(Recognize Rod)。学生们把MIT人工智能专业一位叫罗德的教授的头像印在纸板上,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向罗德教授“发射”。游戏规则是,不管罗德教授的头像放到哪里,机器人都应该在1分钟内辨认出此头像是不是罗德,如果是,那就可以对准罗德教授的鼻子打水枪。

这个游戏开始时,参加者寥寥无几,罗德教授知晓此事后决定“牺牲”自己,发出通知:“每天下午4点到5点,我将会取代我的头像出现在技术广场,你们可以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对准我。”他说到做到,每天下午4点,罗德坐在那里和学生谈笑。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的衣服基本是干的。大多数机器人1分钟内还做不出设计目标的判断,因为它们还无法辨认谁是罗德。就在独立活动期快结束时,一个叫海伦的女生,第一次射中罗德的鼻子。海伦坐在罗德的旁边,水枪只射罗德,不射海伦。第二个学生科林设计的机器人也开始了辨认游戏,但却故意将水射到了罗德教授的裤子上,罗德教授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也颇为无奈,只得与学生们一同玩笑。

不久,参加“辨认罗德”游戏的优胜者科林和海伦,从美国国防部拿到5万美元的资金,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在MIT校园内,创立了iRobot公司。该公司现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的机器人公司,他们制造的扫地机器人在全球销量超过 2000 万台。

MIT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工厂”,而且,这些好的创意往往会带来创业机会与商机。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MIT激发创新、鼓励创业的适宜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

建校一个半世纪以来,MIT的创新性研究一直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在电话、电磁、雷达、高速摄影技术、办公室复印机、癌症治疗、电脑、互联网、人类基因序列的破译、激光、时空穿梭等方面,MIT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或许是MIT在创新方面的成就过于耀眼,致使外界对它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科技创新的一面。其实,真正了解MIT的人都知道,它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创业。

MIT利用其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和它在科技方面的成就相提并论。在社会经济领域,MIT更为闪亮的名片是其近乎传奇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在这方面的领导地位。


截至目前,MIT校友创办的公司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可排在全球前20。其中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500强公司。例如,通用汽车、惠普、英特尔等。此外,还有一大批在业界领先的企业均为MIT的校友所创办,如飞机制造巨头麦道,半导体产业的巨无霸德州仪器,国际数据网络的先驱和领导者3COM,剃须刀行业领头羊吉列,全世界最大的信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IDG,国防产品方面的领军企业雷神公司等。

科技创新是MIT校友公司创建和成长的基础与核心。正是因为科技创新基因,MIT校友公司在市场上表现出独特的竞争力,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复制和超越。MIT校友公司中,有竞争力的公司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这与MIT“科研立校,技术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是一致的。

MIT创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本钱就是“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MIT自身的研究,这就是MIT独特的创新创业模式。它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植性文化,而且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许多创意在校方的引导与帮助下,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并成功实现了创业。

因此,MIT积淀下来的创新气质是其创业的基础,亦是其创业的源泉所在。

MIT开创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在美国学术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在该模式中,MIT实现了在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教学以及学校收益的最优组合。

这一“大学-产业-政府”模式被称为“三螺旋模型”,即MIT与产业界、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建立了新型交叉的互补关系,三者间存在着一种共生性,为此,MIT始终把产、学、研活动视为一而三、三而一的活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空间上并列开展。

一方面,MIT通过接受政府、产业界的资助以及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来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MIT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科技成果,为本地产业升级服务,不断创造新公司和新企业,服务当地经济。

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MIT的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走向成熟,释放着MIT特有的创新能量。

MIT从创新到创业一般经历7个阶段: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形成企业、早期成长、高速增长。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先后建立了六大独立运行、各有侧重、有效互补的机构,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在推动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实现,MIT具有一套创新创业流程,各种项目和组织构成了MIT内部的创业体系:有最初鼓励发明创新的莱梅尔逊项目、媒体实验室;有负责申请专利、为初创公司发放牌照的审批部门和技术许可办公室;有帮助改善商业企划、组建公司的列格坦中心;有通过匹配业内人士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长期指导的服务机构,以及将创业服务贯穿始终的创业中心。

正是这一生态体系,架起了从创新到创业之间的桥梁,不断推动MIT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

成立于1980年的MIT媒体实验室就是其创新创业模式成功的一个范例。它致力于研发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其中很多属于最前沿的科技发明和概念性产品,因此很多发明都很“不切实际”,如研究仿鱼类行为的氦气飞艇、悬浮于空中的立体影像、会交谈的计算机、被程序化的乐高积木……

该实验室采用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每年的研究计划超过400个,多与社会的日常需求紧密结合,为竞争激烈的产业提供创意。实验室里到处都弥漫着创新的活力,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

就如媒体实验室一般,MIT对创新创业始终抱着开放和赞许的态度,对创业者给予莫大的支持,老师和学生参与创业不仅合规,更能赢得尊敬和羡慕。

丰富有效的创业课程、创业俱乐部

MIT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其独特的创新课程。

20世纪60年代,MIT斯隆管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家”,由既是学者又是成功创业者的理查德·莫尔斯主讲。1990年,斯隆管理学院整合MIT的创业课程和相应的学生活动中心,为那些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帮助。

1996年,MIT创业中心成立,负责MIT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发展,致力于开展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和学术研究。学校实行终身教职的“双轨制”,招聘在创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来中心任教,与那些学术性的教授形成呼应,共同为创业者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育和帮助。

目前,这种“双轨制”几乎被所有顶尖的商学院所采用,以组织和管理相应的创业项目。

2011年11月,MIT创业中心更名为MIT马丁信托创业中心,为MIT的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业项目有了显著增长,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三:

一、面向MIT所有师生。创业中心虽然设立于斯隆管理学院,但它为MIT所有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课程和指导。

二、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双轨教育。在课程设置以及指导老师的构成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立足现实问题,鼓励学科交叉。创业中心着重强调从现实的需求出发来进行创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一起合作创业,特别是管理类学生和自然科学类学生的合作。这使得MIT培养了大批既具有工程、生物等专业技能,又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学生对创业需求的增加,原本唯一的“新企业家”课程不断延伸,形成了理论、实践、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市场营销、产业聚焦等多种模块的众多创业课程,由学生创办的新企业不仅数量越来越可观,影响力也令人刮目相看。如马丁·特拉斯特创立的马斯特工业公司(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商),罗伯特·斯旺与合伙人创办的Genentech(全球著名的生物科技公司)等。

许多在创业理论与实践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也不断加入到这些课程中来,他们通常无偿地与年轻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历与见解。到2011年,各类创业课程已超过30门(还不包括“创意平台”的短期课程),注册学生已经超过2500名。

除创新课程外,创业俱乐部也在传承MIT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MIT的创业俱乐部有20多家,它们将学生、校友和创业专家聚在一起,已经系统地融入到MIT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活动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

俱乐部设计的各种创业大赛,形式多样,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MIT$100K创业大赛,激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充分发挥天赋和奇思妙想,大胆开发创业方案,亲身体验资本的创造过程。MIT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学生均积极参与这些创业俱乐部的活动,由此激发的创新创业热情遍及整个MIT。


MIT$100K创业大赛自1990年创办以来,每年诞生5-6家企业。在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46%出自此项比赛。如今,有着20多年历史的MIT创业大赛,已经成为美国顶级的商业计划竞赛。

它之所以有地位,是因为大赛不只是每年评出优秀方案并颁发奖金,而是尽全力支持和鼓励优秀的书面创业计划发展成实际运营公司。

大学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创新与创业,所以创业型大学往往在科学创新方面实力不足。

但MIT的经验证明,一个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能够在创业方面独树一帜,还能在科技方面引领前沿。究其原因,在于MIT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二者不断融合、助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来源: 摘自《MIT创新课: 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
回复关键字,获取相关主题精选文章热点聚焦:军民融合 | 一带一路 | 电磁武器 | 网络战 | 台海局势 | 朝鲜半岛 | 南海问题 | 中美关系大政方针:十三五 | 两会 | 国家战略 | 经济 | 军事 | 科技 | 科研 | 教育 | 产业 | 政策 | 创新驱动 | 信息化建设 | 中国制造 | 政策法规 | 产业快讯军民融合:民参军 | 协调创新 | 成果转化 | 军工混改 | 重大项目 | 国防工业 | 第三方评估创新前沿:人工智能 | 颠覆性技术 | 无人系统 | 机器人 | 虚拟现实 | 脑机接口 | 可穿戴设备 | 3D/4D打印 | 生物科技 | 精准医疗 | 智能制造 | 云计算 | 大数据 | 物联网 | 5G通讯 | 区块链 | 量子通信 | 量子计算 | 超级计算机 | 新材料 | 新能源 | 太赫兹 | 航天 | 卫星 | 北斗 | 航空发动机 | 高性能芯片 | 半导体元器件 | 科技前沿应用 | 创新科技尖兵利器:航空母舰 | 潜航器 | 水面舰艇 | 无人机 | 新型轰炸机 | 先进雷达 | 新型导弹 | 新型坦克 | 反导 | 高超声速武器 | 武装直升机 | 装备强军动态:军队改革 | 军事战略 | 人才培养

安全纵横:综合安全 | 经济安全 | 军事安全 | 科技安全 | 信息安全 | 太空安全 | 发展安全 | 网络安全

其他:未来战争 |大国博弈 | 贸易战 | 国际新秩序 | 习近平 | 马化腾 | 马斯克 | DARPA | 兰德研究报告 | 潘建伟 | 梅宏 | 吴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顾建一 | 卢秉恒 | 邬江兴 | 王凤岭 | 邬贺铨 | 沈昌祥 | 名家言论 |国防建设 | 外军动态 其他主题文章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KAB创业俱乐部主席暑期训练营在京开营

本报记者 陶涛 实习生 曹彦雁

    7月11日,由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主办的“2010年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主席暑期训练营”在北京开营,该活动得到了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协办。

    “我们KAB创业俱乐部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挫折,最重要的问题是作为专业的创业社团,领导者自身在思维上应具有一定的商业素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KAB创业俱乐部主席黄先蕾表示,她参加此次训练营希望解决一些平时创业社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俱乐部活动的经验。

    KAB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举办此次训练营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创建的成功经验,促进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负责人的领导力,落实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国际联络部联合下发的《KAB创业俱乐部建设指导意见》精神。

    开幕式上,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杨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总干事张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等领导和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参加训练营的KAB创业俱乐部主席们不仅接受了相关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培训,还实地参观、考察了诺基亚公司和中关村北航科技园区,并与企业家进行了交流和对话。

    创业俱乐部主席是否具备领导的素质,是决定一家俱乐部发展好与坏的重要因素。什么是领导?俱乐部主席们都认为是权力、管理、控制、支配等,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说:“同学们所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现代意义上的领导核心概念是影响力,所以你们务必要学会施展你们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领导者通过后天的培训和训练,可以克服自己天性的某些不足。李家华认为,创业者要永远给团队成员一些希望,一定要学会讲故事,因为会讲故事的领导者容易感染团队成员,表达能力也是影响力的一个方面。

    KAB中国创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帆则给俱乐部主席们传授了如何让自己的俱乐部与众不同的诀窍。他认为,俱乐部主席承担的职责是把每个创业俱乐部做成一个企业,而这个企业的目标是让参加俱乐部的同学成为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俱乐部里面必然有基本的三个层级:第一把手是总经理或董事长、社会企业家,第二把手是执行者、中层干部,最后才是参与者。

    作为一名创业者,北京奥琦玮公司总经理孔令博告诉KAB创业俱乐部的主席们,机会型创业一定是发生在社会变革当中,包括人们的需求牵引当中。就像最近销售比较火的电子书,美国已经开始试验了,包括小学、中学课本,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电子书。“这种变革当中就会带来大量的机会,你们作为创业者应该去思考,人们读书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变成电子书之后会发生哪些需求的变化,你觉得有需求的机会就可以创业,在需求变革当中去挖掘需求点。”

    孔令博认为,创业者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首先,一定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是要有抵制眼前诱惑的自制力,比如大学生每天坚持早起都要抵制很多诱惑;最后是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生命维度,假设以二维来表现人的生命空间,那么它的下限就是你能忍什么样的事,上限就是你能做什么样的事。创业人必须做到能人之所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大学生创业者往往急于找到风险投资,对此,北京林业大学的KAB讲师路军告诫说,风险投资只能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风险投资其实不喜欢风险,要规避风险,很多创业者却只想拿一纸创业计划书就把风险投资的钱吸引过来,这个可能性非常小。路军的亲身体会是,很多人的商业计划书往往把项目写得天花乱坠,包装得无与伦比,但是往往缺失一个问题:谁来做这个项目?关键是谁做。

    创业要依靠资金的支持,因此用好俱乐部的每一笔资金也是对主席们的基本要求。有的俱乐部主席反映,在运作KAB创业俱乐部时常常捉襟见肘,比如有5000元收入,不知道该怎么花。

    刘帆表示,他就亲眼看到一次活动,会场是俱乐部负责维持的,结束过后为了感谢俱乐部团队成员的辛劳,俱乐部主席决定去“撮一顿”。刘帆认为,从俱乐部资金使用上来讲,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我们有钱的时候,是否想过这笔钱还有更好的用处?还有更好的战略对象?这笔钱花了,能不能赚回来。”刘帆比较看好在学校中开格子铺的方式作为大学生体验创业的实践活动,“这样俱乐部的资金可以运行起来,学校也比较鼓励这种活动”。

    河南工业大学的KAB俱乐部主席表示,在该俱乐部运作下的项目参加“挑战杯”获得了特等奖,并吸引了风险投资2000万元。怎样运作资金?怎样处理与风险投资商的关系?成了让他们头疼的问题。路军说,有时风险投资的介入对创业项目的发展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何把握好和他们的关系很重要。首先战略方向方面我们可以听取风投的一些建设意见,相信风投多年在自主市场的经验,他们有很宝贵的智慧,但不能被风投左右,“能够获得2000万元的投资,肯定有一个非常独特、非常新颖、性价比很高、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在后面做支撑,这个技术的安全性要慎重考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星创业俱乐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