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牡丹汗维语版mp3》是流传于新疆南部还是北部

新疆班音乐课《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独特民族风》为国家示范性高中评估的音乐欣赏推荐课,荣获广州市和番禺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蒙古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 2、新疆爱情歌曲《牡丹汗》 《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流传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蒙古族“长调”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是赞颂呼伦贝尔草原的,歌颂草原姑娘,表现蒙古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由老一代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演唱,1955年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获得了金奖。 《牡丹汗》属于爱情歌曲,表现了对恋人的赞美和深情,他在劝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也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开阔博大的胸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和老师的特点,普通班中分布有部分新疆班的同学,让新疆班的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家乡的维族舞蹈和歌曲,老师展现自己家乡的蒙古族舞蹈和歌曲,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使学生对中国的民族民歌产生浓厚兴趣的催化剂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给同学们在一生中留下美好的民族记忆!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聆听《辽阔的草原》和《牡丹汗》等两首民歌,感受、体验蒙古族、维吾尔族少数民族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征。 2、知识目标: 了解内蒙古和新疆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认识“长调”和“短调”、“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了解少数民族乐器马头琴、都他尔等,感受了蒙古族、维吾尔族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情感及艺术特征。 能力目标: 1>拓展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如:蒙古族舞蹈代表动作:硬肩揉臂和维吾尔族舞蹈代表动作:移颈、绕腕和托帽,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2>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关系,使学生从中明确: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音乐来源于生活! 我国有这样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更应该肩负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和《牡丹汉》等两首民歌,感受、体验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及其民歌体裁“长调”和 “爱情歌曲”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不同风格民歌与其物质基础、文化渊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意识,感受了蒙古族、维吾尔族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情感及艺术特征,如:长调、爱情歌曲等。 2、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体验、学会理解,养成专注倾听的欣赏习惯,使学生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音乐,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新疆二个不同民族歌曲音乐风格。教学设计充分考虑所受对象的知识与技能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能力.如:乐器的辨识:马头琴、都他尔等。 3、通过情绪体验的联想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使学生无论在感官上,机体上都能得到充分锻炼,为学生日后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打下良好基础,使每个学生能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积极的教益.如:蒙古族舞蹈代表动作:硬肩揉臂和维吾尔族舞蹈代表动作:移颈、绕腕和托帽。 六、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电脑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媒体 设计意图 准 备 阶 段 ︹ 2 分 钟 ︺ 出示教学目标 (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 课件1 明确目标 创设情境 (1分钟) 导入课题 (2分钟) 在音乐的伴随下,我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蓝蓝的天空云朵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呢? 对,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去美丽的内蒙古和新疆领略一下我们国家独特的民族风,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带着这条主线,我们来挖掘一下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渊源… 学生:内蒙古…… 课件2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使同学们明确教学理念,带这种理念来进行学习探究为解决难点做好准备。 展开蒙古音乐 (10分钟) 大家听着音乐有什么感觉,跟周杰伦的歌有什么不同感觉呢? 对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蒙古族重要的 民歌体裁:长调!一说到长调大家自然会想还有短调…… 首先来联想一下长调,在生活中是怎样产生的?围绕两条线索来思考,第一条:歌唱家说蒙古族长调是“心赖与天籁的统一”第二条:美学家说长蒙古族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探讨完长调的艺术来源,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长调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长调可分为赞歌、牧歌、思乡歌,蒙古语称诺古拉……长调流行于牧区,短调流行于半农半牧区,其中长调在世界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学生:唱的比较长! 学生:站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就想唱大声一些,唱长一点…… 老师:在过去没有手机,长调是用来传递信息的,用来召唤

}
  •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西域音乐

    新疆总人口2359.73万,地处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古称西域,这种地理文化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新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既保持了各自的传统风格特色,又相互交流,彼此吸收,从而形成了现今丰富多样、绚丽夺目的多民族音乐文化。

  • 新疆是东西方四大文明交汇之地。这就像诸河汇聚的河口,河水在这里奔涌着汇流,狂澜席卷着周围的一切,但留下的却为锻造之后的精华;这里的高山、大漠、绿洲、草原都富有东西文明交流的的生命色彩和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气息。东西文明的交融和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文化机制在新疆造就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西域文化艺术宝库。新疆歌舞则是这个宝库中境界最高、画面最壮丽、最动人心魄的篇章。它就是最具有生命冲击力的美的跃动。它既传承着中华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又让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与升华。它描绘了丝绸之路的荣辱兴衰,同时又启示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

  • 维吾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维吾尔”一词可解释为“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天山以东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天山以北的鸟鲁木齐、伊犁等地。维吾尔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匈奴、丁零、高车、铁勒、回纥等操突厥语的部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和原来居住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即狭义的西域)操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的各族人经过长期的血缘衍化和融合,最终形成了近现代维吾尔族。

  •  新疆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等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城镇地区。据2015年统计,新疆哈萨克族人口为159.12万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也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使用的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一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接受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并沿用至今。

  •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当中人口较多,经济文化也较发达的一个民族。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市(县)都有回族,主要同汉族和其他各民族杂居在一起,形成大分散和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有982万人,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在新疆,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及五个回族乡,据2015年统计,新疆回族人口现为101.58万人,仅次于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通用国语,但仍保留了少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新疆回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节日以肉孜节为大节,古尔邦节为小节。

  •  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汉文史书中译为“鬲昆”;南北朝至隋时记载有“结骨”、“契骨”、“护骨”等称谓;唐时用“坚昆”;元时称“吉利吉斯”;清代称为“布鲁特”等。以上这些都是“柯尔克孜”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汉译音。据2015年统计,我国柯尔克孜人口有20.22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地区。生活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的柯尔克孜族居住在天山南麓和帕米尔高原上,与被誉为“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为伴。这里拥有克孜勒苏河、托什干河、盖孜河及景色美丽迷人的高原秀湖卡拉库勒湖和布伦库勒湖。其余的柯尔克孜零星分布在新疆的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伊犁和塔城等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萨克语。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

  •  居住在新疆蒙古族大部分系卫拉特蒙古的后代,另有少部分是察哈尔蒙古、喀尔喀蒙古、乌梁海蒙古的后裔。据2015年统计,新疆蒙古族现有18.06万人,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焉嗜回族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乐市、温泉县、精河县,伊犁地区的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乌苏县、阿勒泰地区的阿勒泰市、布尔津县、昌吉回族自治区的吉木萨尔县,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及乌鲁木齐市。新疆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现在部分蒙古族人开始从事农业。新疆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卫拉方言。用“托忒”蒙古文,目前推广全国通用的胡都木蒙古文,两种蒙古文并用。蒙古族最初信仰萨满教,16世纪以后逐渐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但萨满教仍在传统的风俗习惯中留下深刻印迹。

  • 新疆的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据2015年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5.01万人。塔吉克族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也使用维吾尔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现有人口近二十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据2015年统计,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32万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还有一部分散居于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县、霍城县、巩留县等地。

  • 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伊宁、喀什、乌鲁木齐、塔城等城市以及南疆莎车、叶城、巴楚,北疆木垒、奇台、新源、尼勒克等县城及其所属农、牧区。据2015年统计,新疆共有乌孜别克族居民1.87万人,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通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从事经商和农牧业生产。

  • 新疆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根据2015年统计,居住在新疆的俄罗斯族为1.18万人。使用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通用俄文。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主要节日是复活节。新疆的俄罗斯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喜欢养蜂、捕鱼和园艺,在城里的部分人从事手工业和经商。

  • 新疆达斡尔族现今主要聚居在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根据2015年统计,人口0.69万。以农牧业为主,与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劳动、生活在一起。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达斡尔族曾信仰萨满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的节日主要有沃其贝节(敖包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

  • 新疆的塔塔尔族人口较少,主要散居在天山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地区,与当地的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生活在一起。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等城镇牧区。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据2015 年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0.51万人。

  • 新疆满族是在1644年清朝建立之后逐步进入新疆的。雍正时清军进驻巴里坤、哈密、吐鲁番。乾隆时,清军又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少数上层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清军进驻之地兴建满城,允许官兵携家带眷,使满族人大量增加。当时新疆满族人主要集中在奇台、伊犁和乌鲁木齐等地。满族使用满族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已通用汉文。据2015年人口统计,新疆满族人口为2.7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0.12%。

  • 3.1 屯垦戍边的音乐文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并列的省级单位,管辖
    十四个师市。2013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270.14万,占新疆总人口的11.9%。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很特殊的组织,它不隶属于解放军,但是很大程度上又保持了军队编制的特点,如兵团最高长官叫兵团司令员、兵团政委,下辖15个师级单位,兵团有自己的武装机构、司法机构。但是,严格意义上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不属于军队编制了。

  • 兵团歌曲的诞生,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和各个层次,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忠实、真切、全面地折射了兵团事业的发展和兵团人的精神面貌,赞颂了兵团的建设伟业,褒扬了兵团人的伟大精神。对于兵团歌曲的音乐传播,开创性地探索了兵团歌曲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效应,以及兵团歌曲本体焕发出的艺术民族性;对兵团歌曲音乐文化激励出的高亢激烈的奋战精神,进行钩沉爬梳,整理归宗,还原真实轶事的艺术遗存,观照兵团歌曲音乐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提炼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存续发展和广泛影响,继而前瞻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向社会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


《牡丹汗》是王洛宾先生创作于40年代广泛流传于新疆伊犁河谷的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是一回族姑娘的名字,歌曲内容描写一个维吾尔族青年爱上回族姑娘的心声,旋律欢快,具有浓郁的新疆地域色彩。
装饰音是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把装饰音唱准确才能唱出民族特点,在这首牡丹汗歌曲里装饰音达十余处,气息分配也不太好控制,尽管学生时期就会这首歌 现在想唱好觉得难度较大不好唱,练了好长时间还是水平有限只能唱成这样了,呵呵 新疆人唱不好本土歌曲真是惭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牡丹汗维语版mp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