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大多数赔钱还是赔钱?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炒股之道。但刘先生(化姓)的经历却跟很多股民不大一样。

  他投资百万炒股亏钱后,找了律师,还到法院起诉发行股票的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结果,因为公司曾出现虚构利润行为,违反了证券法律法规,被证监会开了罚单,刘先生因此真的讨回了部分损失。

  近日,南京中院作出判决,刘先生这次能拿回16万多元的投资损失。

  炒股亏钱,他状告上市公司

  刘先生60多岁,是个资深股民。2011年的时候,他看上了南纺股份的股票。前后两年间,他先后投入百万炒股。不过,大盘涨涨跌跌,刘先生不仅没能赚到钱,反倒还亏了不少。

  据刘先生的说法,因为买南纺股份的股票,他前前后后亏了30多万。如果是股市正常的风险,也就没什么。但到了2014年,刘先生却突然在南纺股份的官网上发现了一则公告。

  这则公告称,公司因为虚构利润,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这让刘先生颇为恼火,公司出现虚假陈述行为的时间是2007年,被揭露的时间是2012年,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他买入南纺股份的股票时间。

  刘先生认为,正是因为充分信任这家上市公司,他才买入了股票,如今亏了钱,公司应该负责。

  炒股亏钱,起诉上市公司,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刘先生请了律师,还是把南纺股份告上法院。

  他在诉状里提到,南纺股份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应该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如今因为公司的虚假陈述,给投资者带来了重大损失,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刘先生还特意算了算,买南纺的股票亏了30多万。

  普通股民也能向上市公司索赔?

  股票涨跌再正常不过,投资者投身股票市场,自然要承担市场的风险。所以,被股民起诉,在成为被告的南纺股份看来,刘先生不能成为该案的原告,而且他的索赔要求也不合情理。

  南纺股份称,虚假陈述的事实确实存在。公司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2年3月,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的公告。因为2006年到2010年,公司存在虚构利润的情况,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遭到立案调查。两年以后,公司对外公开发布公告,称其刚刚收到了证监会下发的处罚决定书,证监会给其开出了50万的罚单并予以警告。

  但南纺股份认为,刘先生不具备起诉的资格。不过刘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拿出了在的开户单,证明他确实购买和卖出了南纺股份的股票。而且,在他看来,公司在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后,他都毫不知情,甚至还花下血本,买进股票。刘先生称,南纺股份没有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才导致了他的损失。

  股市有风险,损失该怎样确定?

  大到经济形势,股票市场的行情,小到股民本身判断失误,这些都是投资股票存在的潜在风险。在南纺股份看来,影响刘先生投资损失的因素太复杂,不能单一地认为是某一个因素。

  公司的虚假陈述,到底给刘先生造成多少损失?他的损失有多少又是由于市场风险造成的?庭审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买入股票后,因为股票涨跌,刘先生曾多次卖出和买进股票,所以刘先生购买股票的成本和可索赔的金额是多少,双方各执一词。

  刘先生认为,自己损失了34万多。如果公司主张这些风险中,有市场因素造成的风险,公司需拿出证据来。而南纺股份则认为,投资的损失只有15万多。而众所周知,股票市场肯定是存在系统风险的。而且,他们在实施了虚假陈述的行为后,公司的股价跌幅情况明显是好于整个大盘的。从大盘来看,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并没有对二级市场的股价造成实际的损失。

  上市公司赔偿股民16万多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刘先生买了南纺股份的股票,公司的行为跟他利益也就有直接的联系。作为公司的股东,在利益受损后,可以维权。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投资人在虚假陈述实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买入该证券产生亏损”,可以认定,公司的虚假陈述与损害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法院认为,南纺股份因为虚构利润被证监会处罚,在此期间,刘先生投资南纺的股票并发生亏损。而南纺股份又没有拿出证据,证明刘先生的投资损失跟他们的虚假陈述没有关系。因此可以确认,刘先生的投资损失与南纺股份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可以向其索赔。

  至于公司提出的购买股票本身存在的系统风险,法院认为,如果其他的风险导致了损失,公司应该拿出证据来,否则根据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系统风险等因素就不能从损失中剔除。

  近日,南京中院作出判决,南纺股份要赔偿刘先生的投资差额损失、印花税损失等共计16万多元。

  维权需要哪些材料?

  股民为维权准备了哪些材料?首先,要有股东证券账户卡,才能证明自己具有诉讼主体的资格。买卖股票的对账单也必不可少,股票买入卖出的时间,数量和金额,这些是确认损失的原始材料。

  当然,亏了钱就找上市公司,这显然不可能。律师介绍,只有公司确实出现了违规情况,才可能索赔成功。以公司存在虚假陈述为例,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书,公司的相关公告这些都要作为证据保存。

}


绝大部分人进入股市,都来自周边亲戚朋友的“赚钱效应”。一轮牛市起来,水涨船高,周边炒股的人都赚钱了。在耳濡目染之下,初入者也抱着一颗“赚钱”的心,兴冲冲地就跑去证券公司开户了。
“赚钱效应”发生时,是牛市的某一个阶段,而且牛市还没有走完。牛市的特点就是大部分股票都是上涨的,所以初入者很快就能赚到钱。
股市“一赢二平七亏”,作为牛市的初入者,没有人相信这一点。即使相信,大多也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属于能赢的那10%。
最开始,初入者只是小打小闹,投入的资金也很少,一两个月工资,或者父母给的零花钱。由于是牛市,鸡犬升天,随便买入一只股票也很容易赚钱。这时初入者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就是将股票的浮盈,当作是意外之财,并且与平日的消费联系在一起(往往是非必要消费)。比如小王月薪5千元,投入了1万元(两个月工资),买入股票后不久,就上涨了5%,产生了500元的浮盈。小王除了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还会将这500元理解成“可以上馆子撮一顿了”,“要是去足浴都可以六七次了”,“再涨一点都够买上次看中的大衣了”。
此时,初入者免不了将股票的浮盈当成“赚钱了。往往会在消费的时候“奖励”自己一下。随着股市的继续上涨,初入者很快就会产生“后悔”心理——后悔自己买少了!因为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小王会想,“当初如果多投点就好了,我不只可以买了上次看中的大衣,还可以把家里的笔记本电脑换新”。
于是,初入者开始慢慢加大本金的投入。在此过程中,初入者会遇到很多插曲——偶尔的下跌,教会了初入者应该“落袋为安”。起初刚刚卖出后,股票继续下跌,初入者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卖得对。可过不久,这只股票又开始继续上涨,并且超过了初入者的买入价。此时初入者看着眼红,要么继续买入,要么换一只看起来“更有潜力”的股票。
几轮操作以后,初入者慢慢也总结出一些自己的心得,并不断得到股市的验证。此时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叫作“新手教老手”“徒弟教师傅”。
就这样,指数一路高歌向上。上涨途中,偶尔也会遇到暴跌。暴跌的特点是,往往发生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好消息,也没有任何坏消息,不知不觉就跟抽风一样暴跌了。等收盘以后(甚至盘中),N多个坏消息就被猜测出来,演绎成N多个版本。此时总有看空、逃顶的声音,但是,过不了几日,指数又会在暴跌的基础上创出新高。
到牛市后半段,一有看空的声音发出,就会遭到初入者的谩骂——很显然嘛,耽误了公众“赚钱”的大事。随着牛市的发展,这种看空和逃顶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每次发声都会被埋怨,每次发声都被证明是错的。看空者颜面尽失,甚至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加入看多的行列。接着,市场上逐渐有很多种解释,来支持牛市的高估值,并且给出了不切实际的点位预测,例如“万点不是梦”。一次次下跌后又被拉起的股指,也让初入者相信,这个梦会一直持续下去。
直到这个时候,初入者仍旧是赚钱的。但是在过程中,除了欣喜之外他们内心也经常饱受折磨。股票涨了,但没有其他主流板块涨得多,折磨;股票涨了,但没有大盘涨得多,折磨;自己持有的股票总是涨得慢,折磨;自己刚卖掉的股票总是大涨,折磨。在轮番的折磨中,初入者不断变换自己持有的股票,有时根本不记得自己买了哪几只股票。而折磨的根源,就是前文提到的“赚钱”的思想,而典型的表现则是会把浮盈具象化,跟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联系在一起。
股指上涨得越高,初入者的仓位也越来越高,不多久就没钱可以投了。后悔的心情不断侵蚀着初入者的内心,“当时多投一点就好了,当时如果多投一点,我都可以少上几年班了”;“当时多投一点,我都可以换台车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于是初入者开始“借钱买股”了。融资融券开通后,让“借钱炒股”变得更加容易。如果借钱炒股有赚头,那么借的钱还可能会更多。初入者已经不相信股市还会下跌。
在一轮牛市中,大部分初入者的盈利无法超过指数,主要原因有2点:
1.在牛市初期,初入者总是在回调时卖出股票,直至股价又大幅超过卖出价时,初入者重新杀入。在此过程中,初入者没有吃到整个涨幅。
2.牛市后期,初入者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甚至借钱炒股。使得初入者的成本都集中在高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炒股赔的多还是赚的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