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软装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提出来的,是建筑视觉空间的延伸和发展,软装对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起到了烘托室内气氛、创造环境意境、丰富空间层次、强化室内环境风格、调节环境色彩等作用,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室内设计过程中画龙点睛的部分

在室内设计中,室内建筑设计可以称为“硬装设计”,而室内的陈设艺术设计可以成为“软装设计”。“硬装”是建筑本身延续到室内的一种空间结构的规划设计,可以简单理解位一切室内不能移动的装饰工程;而“软装”可以理解为一切室内陈列的可以移动的装饰物品,包含了家具、灯具、布艺、花艺、陶艺、摆饰、挂件、装饰画等,“软装”一词的近几年来业内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其实更为精确的应该叫作“家居陈设”。家居陈设是指在某个特定的空间内将家具陈设、家居配饰等家居软装元素通过完美设计手法将所要表达的空间意境呈现出来。

从空间环境方面来看,软装可分为住宅空间内的陈设和公共空间内的陈设。从软装的功能性来看,一般分为实用性和观赏性两大类。实用性软装指的是具有很强功能性的物品,如沙发、灯具、窗帘布艺等。观赏性软装是指主要供观赏用的陈设品,如装饰画、花艺、饰品等。

软装应用于室内设计中,不仅可以给居住者视觉上的美好享受,也可以让人感到温馨、舒适,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室内环境的风格按照不同的构成元素和文化底蕴,主要分为中式风格、现代简约风格、欧式风格、乡村风格、新古典风格等,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除了靠前期的硬装来塑造之外,后期的软装布置也非常重要,因为软装配饰素材本身的造型、色彩、图案、质感均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对室内环境风格可以起到更好的表现作用

软装设计在室内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视觉感知度,因此对于渲染空间环境的气氛,具有巨大的作用。不同的软装设计可以造就不同的室内环境氛围,例如欢快热烈的喜庆气氛、深沉凝重的庄严气氛、亲切随和的轻松气氛、高雅清新的文化艺术气氛,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在家居环境中,软装饰品占据的面积较大。在很多空间里面,家具占的面积大多超过40%,其他如窗帘、床罩、装饰画等饰品的颜色,对整个房间的色调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

4.花小钱实现装饰效果

许多家庭在装修的时候总是喜欢大动干戈,不是砸墙就是移墙,既费力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而且居家装修不能保值,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贬值、落伍、淘汰,守着几十年的装修补防,只能降低自己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如果能在家居设计中善用一些软装配饰,而不是一味地侧重装修,不仅能够花小钱做出大效果,还能减少日后家居设计因样式过时要翻新时造成的损失。

软装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让居家环境随时跟上潮流,随心所欲地改变居家风格,随时拥有一个全新风格的家。比如,可以根据心情和四季的变化,随时调整家居布艺,夏天的时候,给家里换上轻盈飘逸的冷色调窗帘,换上清爽的床品,浅色的沙发套等,家里立刻显得凉爽起来;冬天的时候,给家换上暖色的家居布艺,随意放几个颜色鲜艳的靠垫或者皮草,温暖和温馨立刻升级,或者,灵活运用其他易更新的软装元素来进行装修,就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心情营造出独特的空间风格

软装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多元化的、开放的、多层次的时尚追求,也可以为室内环境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环境中的意境美感。但在软装设计中要遵循原则,才能装扮好室内空间。

在软装设计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先确定家居的整体风格,然后再用饰品做点缀。因为风格是大的方向,就如同写作时的提纲,而软装是一种手法,有人喜欢隐喻,有人喜欢夸张,虽然不同却各有千秋。

2.装修之初先有软装规划

很多人以为,完成了前期的基础装修之后,再考虑后期的配饰也不迟。其实则不然,软装搭配要尽早着手。在新房规划之初,就要先将自己本身的习惯,好恶、收藏等全部列出,并与设计师沟通,使其在考虑空间功能定位和使用习惯的同时满足个人风格需求。

软装搭配中最经典的比例分配莫过于黄金分割了。如果没有特别的设计考虑,不妨就用1 : 0.618的完美比例来划分居室空间。

稳定与轻巧软装搭配手法在很多地方都适用。稳定是整体,轻巧是局部。软装布置得过重的空间会让人觉得压抑,过轻又会让人觉得轻浮,所以在软装设计时要注意色彩搭配的轻重结合,家居饰物的形状大小分配协调和整体布局的合理完善等问题。

在家居布置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无处不在的,可以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材料的质地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等使家居风格产生更多的层次、更多样式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各种不同节奏的生活方式。调和则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和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通过暖色调的运用柔和布艺的搭配。

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变化来实现的。在软装设计中虽然可以采用不同的节奏和韵律,但同一个房间切忌使用两种以上的节奏,那会让人无所适从、心烦意乱。

在居室装饰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的注意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就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这个视觉中心就是布置上的重点。对某一部分的强调,可打破全局的单调感,使整个居室变得有朝气。但视觉中心有一个就够了。如果客厅里选择了一盏装饰性很强的吊灯,那么就不要在增添太多的视觉中心了。否则容易犯喧宾夺主的错误。重点过多了就会变成没有重点,配角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突出主角,切勿喧宾夺主。

软装布置应遵循多样与统一的原则,根据大小、色彩、位置使之与家具构成一个整体。家具要有统一的风格和格调,再通过饰品和摆件等细节的点缀,进一步提供居住环境品位。如可以将有助于食欲的橙色定为餐厅的主色,但在墙上挂一副绿色的装饰画作为整体色调的变化。

国外的软装设计工作基本是在硬装设计之前就介入,或者与硬装设计同时进行,但国内的操作流程基本还是通过硬装设计完成确定后,再由软装公司设计软装方案,甚至是在硬装施工完成后再由软装公司介入

上门观察房子,了解硬装基础,测量空间的尺度,并给房屋的各个角落拍照,收集硬装节点,绘出室内基本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通过空间动线、生活习惯、文化喜欢、宗教禁忌等各个方面与业主进行沟通,了解业主的生活方式,捕捉业主深层的需求点,详细观察并了解硬装现场的色彩关系及色调,控制软装设计方案的整体色彩。

3.软装设计方案初步构思

综合以上环节进行平面草图的初步布局,把拍照后的素材进行归纳分析,初步选择软装配饰;根据初步的软装设计方案的风格、色彩、质感和灯光等,选择适合的家具、灯饰、饰品、花艺、挂画等。

与业主签单合同,尤其是定制家具部分,确定定时的价格和时间。确保厂家制作、发货的时间和到货时间,以便不会影响进行室内软装设计时间。

在软装设计方案初步成型后,软装设计师带着基本的构思框架到现场,对室内环境和软装设计方案初稿反复考量,感受现场的合理性,对细节进行纠正,并全免核实饰品尺寸。

在软装设计方案与业主达到初步认可的基础上,通过对配饰的调整,明确在本方案中各项软装配饰的价格及组合效果,按照配饰设计流程进行方案制作,出台正式的软装整体配饰设计方案。

为业主系统全面的介绍正式的软装设计方案,并在介绍过程中不断反馈业主的意见,征求所有家庭成员的意见,一边下一步对方案进行归纳和修改。

在与业主进行完方案讲解后,深入分析业主对方案的理解,让业主了解软装方案的设计意图;同时软装设计师也应针对业主反馈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包括色彩、风格等软装整体配饰里一系列元素调整与价格调整

与业主签订采买合同之前,先与软装配饰厂家核定价格及存货,再与业主确定配饰

软装设计师要在家具未上漆之前亲自到工厂验货,对材质、工艺进行初步验收和把关。在家具即将出厂或者送达现场时,设计师要再次对现场空间进行复尺,已经确定的家具和布艺等尺寸在现场进行核定。

配饰产品到场时,软装设计师应亲自参与摆放,对于软装整体配饰的组合摆放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业主的生活习惯

软装配置完成后,应对业主室内的软装整体配饰进行保洁、回访跟踪、保修勘察及送修。

}


大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展示了大量涌现现象。要全面了解大脑,需要对多尺度和水平下的神经组织进行综合描述。这意味着研究基因和突触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脑结构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导致不同类型的行为,从感知到行动,从睡眠到清醒。

然而多尺度的大脑模型构建极具挑战,一部分原因是难以同时获取多尺度和水平下的大脑信息。研究者们致力于利用源自网络科学及复杂系统理论的新框架,来构建大脑网络组织的多尺度模型。近日发表于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的一篇综述文章介绍了神经元群高阶组织的多层网络特征,从结构-功能、振荡频率、时间演化三个方面介绍多尺度脑组织表征的最新进展。

研究领域:脑科学,多尺度建模,多层网络,复杂系统


1. 大脑的多尺度现象

人类大脑是已知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强烈地吸引着科学家去理解和探索。在过去二十年里,大型脑项目的数量显著增加:人类脑计划 (Human Brain Project) 、脑倡议 (Brain Initiative) 以及中国脑计划 (China Brain Project ) 等。

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展示了大量涌现现象,例如临界性,这些现象最终支配着许多生物的行为。而这些现象涉及到多个空间尺度,从分子水平到单个神经元,神经元群再到各个脑区,最终是整个大脑。同时还涉及到不同的时间尺度,从亚毫秒级到整个生命周期。

不同尺度也受限于人类现有工具采集到的数据。比如,光学成像、脑电图 (EEG) 、脑磁图 (MEG) 、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这些数据常用来构建动态的脑功能网络。解剖性的脑网络通常来源于死后束追踪 (postmortem tract tracing) 或体内、体外结构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 (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光学成像,例如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fNIRS) ,其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毫米量级,但时间分辨率往往在秒量级。EEG和MEG的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毫秒量级,但空间分辨率大约在厘米量级。BOLD fMRI的空间分辨率上至整个大脑,下至小于1毫米,而时间分辨率通常是几秒钟到一两分钟。这些数据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各不相同,适用于不同尺度下大脑活动的数据采集。各种采集方式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综合各个尺度下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大脑活动的规律。


图1:多尺度的大脑组织

所以全面地了解大脑,需要我们对多尺度和不同层次的神经组织进行综合的描述。然而多尺度的大脑模型构建极具挑战,一部分原因是难以同时获取多尺度和水平下的大脑信息。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虽然已经对特定环路会对宏观脑活动产生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到一个尺度和水平下的改变如何对其它尺度和水平产生影响,对这种全面表征仍然知之甚少。

最近研究者们致力于利用源于网络科学以及复杂系统理论的新框架,来尝试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这些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用来分析和构建包含相互作用的系统模型,这些系统展示了各个信息层之间以及内部的相互作用。

2. 大脑的多层网络构建

在神经科学中,多尺度建模考虑单个神经元活动到宏观集体动力学行为的多个层次。这些都是依赖于结合神经元动力学中的生物物理力学模型和实验神经成像数据这二者而实现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允许人们通过小尺度下整合的信息来对宏观观测值进行预测,而这都是在平均场近似的假设下构建的。

平均场近似产生于统计力学中,同时广泛应用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之中。它是一种研究复杂多体问题的方法,是对大且复杂的随机模型的一种简化,未简化前的系统常常包含巨大数目的含相互作用的小个体,平均场近似做了这样的近似:对某个独立小个体,其他所有小个体对其产生的作用可以用一个平均的量给出,如此,简化后的模型成为一个单体问题。

在神经科学中,科学家试图通过常微分方程或者偏微分方程的封闭形式,来描述具有相似特征的神经元群的粗粒度动力学,平均场近似则化身成为第一个介观方程,在这个方程中,由不同类型的神经块构成的网络则为近似大脑活动的宏观动力学提供了基础,其中最早成功的范例之一就是著名的神经元相互作用模型——Wilson–Cowan 模型,和耦合非线性振子模型——Kuramoto 模型,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原文引文[24,46,88-91]。


图2:自下而上的层次建模。(a)所谓的K-集层次结构,展示从细胞水平到全脑水平的模型进程

在平均场近似假设下构建的多层网络模型,包含着无法从等效聚合版本的网络 (比如将跨层的连接直接平均) 中获得,也无法从标准的网络指标和工具中获得。这表明我们牺牲对应的单层投影平均网络的简单性是有意义的,构建多层功能性结构网络的好处的详细解释可见原文引文[Zanin, 2015]。于此同时提出新的概念和方法来量化多层网络中出现的高阶拓扑特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三种常用的多层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图(a)表示的是,例如EEG数据通过滤波,得到α、β、γ三个频段的序列,在不同频段内构建网络形成一层,各层之间的连接并没有特别的限制,这种网络更多整合的是和跨频域耦合相关的信息。图(b)则是利用三种不同的数据源分别构建一层网络,而网络之间的连接仅仅限于复用的节点 (映射同一个脑区) 之间。图(c)表示的时效网络则重点关注于序列在时域上的变化,例如在EEG数据中,选取不同时间窗内的序列构建单层内的网络,不同时间窗之间则形成了多层间的连接,它同样规定层间连接仅限于复用的节点。

在数学上,这三种网络都可以简单的用一个超邻接矩阵,即 表示。 三种不同网络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超邻接矩阵中,A中对角线是层内邻接矩阵,剩余元素为层间邻接矩阵。 多路复用网络的超邻接矩阵的非对角线元素均为单位矩阵I,而时效网络的非对角元素,除了相邻时间窗之间是单位矩阵I,其余均为0。 网路构建的详细细节,读者可自行查阅原文及相关资料。

构建多层脑网络相较于标准网络方法确实提供了更丰富的描述,但是它们真的能够代表向大脑组织建模迈进了一步吗?为什么聚合的单层网络是不够的?在获得主要的大脑组织特征的过程中层数是越多越好吗,每一层都是必须的吗?De Domenico, Nicosia等人 (2015) 通过引入一种结构约化方法给出了答案,该方法可以最大化多层网络各层之间的非冗余拓扑信息的数量。


图4:(a)多频脑网络的结构可约性。(b)从 fMRI 数据构建的多频脑网络中获得的健康受试者质量函数的中位数随着网络层数的变化。

3. 大脑多层网络的分析指标

构建了上述三种多层网络之后,分析工具必不可少。作者分别通过微尺度 (节点) 、中尺度 (集群) 、大尺度 (全网络) 三个不同的拓扑尺度,来介绍对应的分析工具。

对节点的特征描述,非常经典的就是度值 (degree) ,在多层网络中,比较流行的指标是:多路复用参与系数(multiplex participation coefficient) ,用p表示,该系数主要衡量的是节点的连接在各层的分布情况,如果平均分布在每层,则 pi=1,如果集中在一层,pi=0。

在网络中,互联节点形成的三元组 (triangle) 是支持网络传递、集群、信息隔离最基础的配置。局部的这种趋势常用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来衡量,对于给定节点,它衡量连接到给定节点的节点之间也互联的比例,层间的三元组也考虑在内。

这两个指标确定哪些节点是网络中最中心的节点。也有别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比如,基于最短距离的计算,一个节点的介数 (betweenness) 用来衡量其在拓扑结构上连接远处部分的能力。扩展到多路复用网络中,叫做重叠介数中心性(overlapping betweenness centrality) 。

还有一个中心性的测量指标PageRank,它最初用于谷歌页面搜索引擎。它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在网络中的一个随机漫步者会访问各个连接,在一个节点 (即页面) 上花费的时间比例越高,说明中心性越强。以上四个指标的详细介绍和数学计算,读者可以自行查看原文。

对于中尺度 (集群) 上特征的定量评价,就需要提到网络基序 (Motif) 的概念,它简单来说就是包含少量节点的、种类有限的循环连接的模式 (pattern) 。它们也可以理解为构建复杂系统的基本模块。在多层网络中,基序可以由不同层之间的连接形成,因此,可能构型的总数和层数以及相互作用的类型 (正的或负的) 都有关系。而Z分数通常用于确定一个多层网络基序G的统计丰度值:。F表示一个给定基序G的出现频率,FR表示平均频率,SR表示标准差,这二者从一组等价的随机多层网络R中获得。

在大脑模块化以及按照隔离方式处理信息的假设下,检测这些连接紧密的模块,即社团检测(community detection) 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社团检测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划分是最优的,而最开始的考虑是社团内连接数越大越好,社团间连接越少越好,可是这样的策略得出的结果没有意义,显然的最优结果就是全部节点在一个社团然后另一个为空社团。之后的策略是,通过和一个随机连接的空模型 (也就是我们对一个社团连接个数的期望值) 进行比较,这样一来社团连接个数就有可能显著多于期望值或者少于期望值,这样的结果是包含了信息的。这从数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优化问题,优化指标为Q,通过启发式的算法最大化Q,就能够给出每一层的最优网络划分。

(3)大尺度(全网络)

大尺度上 (整个网络) 的网络特征通常是通过聚合小尺度上的信息得到。例如,网络的全局效率 (global efficiency) 就是由其最短路径的长度 (通过标量来衡量网络集成远处节点信息的能力) 得出。对于多层网络,则可以通过重叠局部效率(overlapping local efficiency) 来量化网络形成集群的全局趋势:。这个基于拓扑距离的指标被拓展到时效网络中,他们引入这个度量C来量化在t时刻节点的邻居集在t+1时刻也出现的概率。通过平均所有节点,他们最终定义了时间相关系数C:。

4. 脑组织的多层网络特性

上述部分介绍了脑多层网络的构建以及相关指标的设计,如何结合脑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信息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利用呢?在解释结果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其一是大脑的结构网络和功能网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其二是如何在脑网络中解释大脑存在的信息分离和整合以及之间的关系?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是认知、知觉、意识等复杂神经现象的关键决定因素。现代神经科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这种这种假定如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大脑组织。最近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方法给出自己的看法:功能层面的连接可以通过结构连接预测,并且这种预测可以解释大脑的几种复杂状态,从静息态到基于任务和病理状态。那么利用DTI以及fMRI构建的多层网络的高阶拓扑特性是什么?它们如何帮助描述大脑的解剖功能组织呢?Battiston et al. (2017) 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读者可以自行了解,文中作者研究DTI-fMRI多路复用网络的简单连接基序 (motif) ,并得出包含结构连接和正相关功能连接的基序在人脑中是过多的。结果可见图5。


图5:(a)结构-功能两层脑网络。两层间重复节点的连接为了可视化而省略。Z分数显示了与等效的随机网络相比,被过度代表和被不充分代表的基序。

图5的结果证实了解剖上结构连接的存在会诱发相应大脑区域之间的同步活动。但是,与此同时,其它重要的报告显示功能层上存在的三角基序并没有结构层上的支持。这说明大脑内在功能组织并非完全受底层解剖网络的简单限制。

第二个方面即信息的分离与整合的描述。长久以来,有两种对大脑功能的观点长期对立。一方面是基于颅相学 (phrenology-based) 的理论,它将不同的认知任务与分离的大脑区域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是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它假设需要跨越区域整合信息来实现相同的任务。网络科学则通过证明社团内多连接以及社团间少数的最短路径,来说明信息的分离和整合。通过考虑多层网络,信息分离和整合成为了节点和层的共同属性,从而提供有关高阶现象的信息,比如跨频耦合 (cross-frequency coupling)


图6:人类连接体的DTI-fMRI多路复用核心-外围结构(Multiplex core-periphery structure)。X、Y轴表示功能层(fMRI)和结构层(DTI)中的单层核心-外围网络结构,Z轴表示多层网络的核心-外围结构。标签说明不能通过单独观察结构层或者功能层来预测多路复用核心-外围结构的大脑区域。

为神经疾病诊断提供全新视角

当我们能够构建、评价、解释多层脑网络之后,如何帮助临床对神经系统类疾病进行诊断评价呢?多层脑网络是进行神经疾病诊断评价的全新视角,对健康被试和阿尔茨海默患者的脑网络的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对疾病的发展进程进行监视,并提供可能的新的治疗方法来缓解疾病的影响,从脑多层网络的视角提出合理的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是有意义的。

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形式。临床表现为轻度记忆障碍,逐渐发展为严重认知障碍,最终会导致死亡。目前,在细胞水平上的假说是,阿尔茨海默病通过τ tangles和β-淀粉样斑块的逐步积累,导致了神经元和突触的死亡,从而导致脑萎缩和无序的断开模式。多路复用脑网络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跨频重组进行了描述,细节可见图7。而在其它的精神疾病中,如精神分裂症,依靠脑组织多层网络提出的生物标志物,读者可自行查看原文。


图7: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网络的多频段和时间重组。(a)由不同频率段得到的网络层,时间网络是由不同频段内的特定时间段的网络串联起来。(b)上图显示了AD患者脑磁图多频网络的中枢中断(hub disruption),每一个点表示一个脑区,指标是上述提到的重叠度(overlap degree)。下图是对应的重叠加权度组间差异显著的脑区。(c)散点图表示将时效网络中提取的多重聚类系数(MCC)和多重参与系数(MPC)合并后,每个被试与AD或对照组之间的马氏距离。

6. 多层脑网络理论的三个发展方向

多尺度网络的生成模型。大脑网络的生成模型允许人们从描述性的自上而下方法转向机制性的自下而上方法。这些模型通常定义一组局部连接规则 (如概率重布线或优先连接) ,以发展具有特定全局特性 (如小世界或无标度分布) 的合成网络。神经科学中的网络模型主要是由生物学和拓扑学的证据或假设来驱动的。

多层网络的可控性。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意味着能够描述它,再现它,并最终控制它。在过去十年中,应用于大脑连接的网络控制理论的发展使得范式发生了转变,为理解大脑如何控制自身以及如何被外生事件控制提供了新的工具(Tang和Bassett, 2018)。

机器学习和多层网络。网络科学能够很好的用于分析和建模复杂系统、揭示机制、解释功能。然而,仅靠网络理论往往不能有效地操纵大型数据集以及不同的分辨率水平。它关注于特定的手工构建的拓扑特性,而忽略了不那么直观但可能存在的代表性模式,例如高阶网络的交互。在这方面,机器学习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技术,用于处理大量数据,并从数据本身学习与系统固有现象相关的隐藏模式。

因果涌现读书会第二季招募中

跨尺度、跨层次的涌现是复杂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生命起源和意识起源这两座仰之弥高的大山是其代表。而因果涌现理论、机器学习重整化技术、自指动力学等近年来新兴的理论与工具,有望破解复杂系统的涌现规律。同时,新兴的因果表示学习、量子因果等领域也将为因果涌现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集智俱乐部创始人张江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尤亦庄等人发起的,将组织对本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深入研读相关文献,激发科研灵感。本读书会自2022年5月22日开始,每周日晚19:00举办,预计持续7-8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本季读书会详情与报名方式请参考:

随着对现实世界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许多真实的复杂系统中,组成系统的个体之间不仅存在二元交互关系,也广泛存在多个体同时(或以特定顺序)进行交互,即高阶交互现象。为此,研究人员分别发展出了基于超图、单纯复形、依赖关系等的网络高阶表示模型,为复杂网络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促进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发起了【】。

集智俱乐部读书会是面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系列论文研读活动,其目的是共同深入学习探讨某个科学议题,激发科研灵感,促进科研合作。【】由电子科技大学吕琳媛老师、任晓龙老师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管青老师联合发起,每周分享时间为每周四 19:30-21:30 进行,预计持续 10-12 周。这其间,我们将围绕高阶交互网络的基本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等研究进行研讨,本次读书会分享会按照「基础理论」+「深入理论」+「案例研讨」的模式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比尺度的特点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