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通国际互联网专线怎么申请?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随后,数字鸿沟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的官方文件里面--1999年7月份美国官方发布的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2000年7月,()向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的顾问Dannisi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美国"全国城市联盟"的技术计划指导Keith Fulton认为,必须落实培训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数字鸿沟并不仅仅指是否拥有计算机。历史上发生过"工业革命",但许多国家在工业革命中各行其道,许多国家落在后面。

  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把数字鸿沟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我们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这一定义主要从经济、技术角度入手,虽然没有包括文化、民族、性别、代际方面的差异,但是道出了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或者"教育鸿沟"。在时代,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已经由计算转化为信息搜索、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了。所谓"知识鸿沟",就是一方面闲置着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却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被吸收到最具潜力的、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70%的经济过程中去,从而不得不拥挤在只占国民经济价值总额30%以下的和工业部门内。

  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的程度也曾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

  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

  "数字鸿沟"一词是和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发展中国家接受了这一概念,将之作为的重要议题。但就目前情势看,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较为主动。

  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同,发达国家对新科技革命及信息化的相关社会影响较为敏感,特别对国内"数字分化"有较强烈的感性认识及危机感。

  南北"数字鸿沟"问题及南北差距的继续拉大,使南方国家对北方国家的敌意和反感增加,对的疑虑增多,这不利于西方推进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因而引起西方国家的担忧。

  发达国家国内传统信息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批信息技术和产品需要通过大规模扩散实现增值和升级,此时发达国家公司急需打开、创造和培育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品市场。正如总裁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和消除'数字鸿沟'的公司最终也会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带来的市场机遇”,可谓一语中的。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数字鸿沟"问题缩小南北"数字鸿沟",不是简单的问题,必然涉及缩小南北整体经济差距、扶贫、减债、增加官方发展援助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南方国家的贫困化问题,使之拥有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的基本条件,""只能是空谈。"正在挨饿的穷人不可能靠数字蛋糕充饥"。

  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所带来"数字鸿沟"等问题是跨国界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平等参与、深入研讨、协商处理和共同管理。在信息领域新游戏规则的制订方面,由少数几个信息大国或国家集团说了算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也不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 "的努力,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国家电信与信息化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中有一半人口未打过电话,整个非洲的电话线路加起来才抵得上一个纽约曼哈顿岛的电话线长,芬兰一国的电脑主机数量要多于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300台电脑。而发展中国家仅为16台。

  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7%,但网络用户却占世界总量的80%。发达国家平均注册的政府域名总数达到5846个,占.cn下注册域名数的4.6%。网络和信息技术正逐步改造传统政府的工作流程和体制,政府、网络化越来越普及。

  从今年起,电子商务和便民服务将成为政府网站的发展重点,政府网站将从初期的形象展示阶段向深化应用阶段转变,网上会议、网上行文、网上纳税以及一系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化办公手段将成为政府网站发展的重要功能。

  专家认为,在填平“数字鸿沟”方面,政府必须起龙头带动作用,因为政府是一国全部社会活动的中心和核心调节力量,只有政府充分实现了信息化,才能直接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政府的也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加速前进,从而使“数字鸿沟”迅速填平。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的,没有,就没有全面的企业信息化;没有电子政务,就没有真正的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工程将成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最终填平国内“数字鸿沟”的龙头。

  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目前,中国政府掌握了80%的信息资源,而绝大部分信息资源还没有让国民共享,使这些信息资源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并没有充分发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且中国的政府上网工程仅处于初级阶段,其职能限于信息发布,距离真正的基于服务职能的“电子政府”还差得很远,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解决制度障碍和障碍。因此,加速政府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的,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投资。但是,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在明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也在阔步前行。

  企业:填平“数字鸿沟”的核心

  不久前,北京市特别制定了2002年工业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根据该实施方案,2002年北京市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要实现以单项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的初级信息化,部分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要基本实现向以市场为纽带、以为基础,从“信息孤岛”向转变的中级信息化,此外,还要培育10个企业信息化典型,建立示范工程。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已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来自公布的《2001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表明,中国200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93.9亿美元,其中B2B (企业对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占80%。也就是说,我国企业间利用电子商务的生产交易已经粗具规模。当前,我国已加入WTO,国内企业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摆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偏向于软件、硬件和同时并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硬件的投入。而且企业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尤其是关于信息集成和整合方面的投入,并且由单纯的战术层的投入转为战术层、战略层和决策层均有侧重。

  在填平“数字鸿沟”方面,电信企业始终致力于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国内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用户总数3.3亿,电话普及率25.9%。长途传输、电话交换和移动通信实现了数字化,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总达到7.6G。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和。中国网络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十五位、1995年的第四位迅速提升为现在的第二位,其中移动网居世界第一位,网络技术水平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根据中国正在实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2005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将达到5亿,电话普及率达40%,上网人口普及率达到15%,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张铭介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整体上是不容乐观的:只有9%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仅有4.7% 的企业基本实现了;只有1%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18%的企业拥有自己的内部网;还有46%的企业正通过相对落后的拨号方式接入互联网。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落后还表现在行业和地区差距过大,石化、石油、外贸、航空和电子等产业,对于信息化的投入最多,而传统支柱产业的投入却很少。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的信息化投入要多于其它地区。

  造成我国企业信息化滞后的原因在于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总体应用水平较低;对于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较小,我国企业累计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只占总投入的0.22%;企业缺乏综合型人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支撑配套环境尚未形成。

  对此,企业也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支持并积极参与填平“数字鸿沟”的行动。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也正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积极推进“”,鼓励提高其网络化的程度。

  信息化生活演绎精彩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我国的普通百姓也正为填平“数字鸿沟”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网上求医问药,网上上大学、……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日前,境外权威调查机构 /NetRatings发布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家庭上网人数的确切数字为5660万人,已经超过日本,居亚洲榜首。中国拥有的家庭上网人数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001年岁末,继“政府上网工程”、“”之后,又开始实施另一项重大工程——“家庭上网工程”,并把它作为社区信息化重要的一环,并专门设立了门户站点中国家庭网。预计到2002年中期,在全国50个城市建成1000个社区信息服务连锁站,特大型城市建设10个信息化小区,大型城市5个信息化小区,中小型城市1个信息化小区;到2004年,社区信息服务连锁站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国主要城市20%的小区实现信息化; 2005年,全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亿,30%以上家庭通过多种终端联入网络,城镇家庭、个人生活和等领域80%的通过网络应用实现。

  目前,初成气候的城市信息化开始渗透到我国一些大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上海,“网上南京路”虚拟商厦、医药等行业性平台等交投兴旺,数百万张银行、公共交通、社会保障每天被上海市民频繁使用,上网成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居住在广州丽江小区的居民则全面享受着E生活。通过小区的站及互联网,网上影院、、、自动抄表、网上游戏已深入到居民家中。

  在农村,农民更是深切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电话正逐步进入寻常村民家中,截止到2001年年底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为83%。如今,很多农民随时都可以拨打一个电话了解新近市场的状况,外出打工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电话感受到故土的亲情。还有一些农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变化情况,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做出决策。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为农村开辟了另一种道路,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并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将“数字鸿沟”变为“数字机遇”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三大“数字鸿沟”。即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从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来说,中国已经成为“数字贫困”国家;从国内各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成为了“数字赤贫”地区;从城乡的比较来看,农村地区完全成为了“数字边缘化”地区。

  根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内地电脑拥有量1590万台,平均万人有88台;美国1.641亿台,平均万人有近5000台,是中国的56倍。从网络普及率来看,中国的网民数只相当于美国的1/8。投入,中美相差45倍。社会信息化系数,美国1965年为242.9,而中国去年才达到 145.3,落后美国40多年。

  再看看国内地区之间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北京、上海的信息化指数在70以上,属于信息化水平的一类地区;而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的信息化指数在19以下,属于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区;另外,东部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网络用户的增长率较高,但是网络普及和应用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仅占网络用户总数的0.76%,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广大农民完全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成为网络革命中的“数字贫困”人口。

  江泽民主席在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诠释时有一个超越性的角度,即“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也就是说,“数字鸿沟”问题过去是个问题、危机、挑战,现在看也有可能意味着机遇。在填平“数字鸿沟”的过程中,我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鼓励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发展应对挑战,以成长缩小差距,而不是以保守、封闭制造自己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对于产业界来说,在经历了暂时的波折之后从全局层面充分认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以及数字文明的发展态势与内在规律,也将有助于在未来的竞争中把握主动。今年,我国政府已把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七大任务之一。而则是我国填平“数字鸿沟”的突破口,也是中国缩小与世界“数字鸿沟”的重要选择。因为中国是世界上计算机资源使用最紧张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设备投入的同时,必须考虑资金投入的问题。所以,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接入不仅会提高中国学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以上意义来讲,填平“数字鸿沟”的过程实际上是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实现跨跃式发展的过程。尤其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将可通过电话、互联网与城市和全球市场迅速获得联系,从而得到巨大的好处。

  填平“数字鸿沟”,中国正在积极行动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参与。举全国之力,通过“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三大工程的实施,相信我国的数字鸿沟将会逐渐缩小直至弥合。

  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2003年上半年,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连续出现,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的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成为临阵脱逃的迷雾。

  全球性的“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专家英格尔4、5月份全程考察北京、广东等地的疫情后,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着包括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迟缓和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是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了半个日本。与1995年神户里氏7.2级地震,造成大约6400人丧生的灾情相比,此次应对震情,日本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这也证明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诚如中央党校战略室段培君主任所说,这些突发事件,不仅让我们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进行反思,同样也在深层的观念上进行反思:知情权也是。获取、了解信息才能维持生存,只有知道实情,公众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去年4月20日是我国迎战非典突发事件的转折点。从当时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老百姓第一次从正规渠道得知当时北京“”的严重疫情。坦承失误、吸取教训,伟大的民族精神立刻展现出强大的。中央、地方政府和群众群防群控,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稳定了局面。

  接二连三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对人类绝不会仅仅是损失,至少是又一次暴露、一个警告、一个推动、一个契机。它们再一次证明了信息时代的严酷:谁掌握信息,谁就更加安全、富有;谁失去信息,跌进“数字鸿沟”,谁就更加贫穷、被动。

  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应变能力来自长期的科学积累和储备。没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性数据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储备,临渴挖井,难免会延误了事情。回顾1999年,投资2000万元,组建“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网”,在北京设置了6个节点,并与国际第二代因特网互联。如果能够进一步与100个所和教育部100所大学的节点沟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国性跨部门的研究实验平台,57位院士曾为此提过建议。

  我国目前大约有180多个卫星与航空遥感应用机构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球信息科学专业队伍。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整合,目前正在努力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

  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并不差。例如,在网络向宽带、综合、数字与智能方向发展的今天,李道本教授发明的移动通信 的方法,不但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而且成为的备选方案。众所周知,几乎所有都受控于的专利,唯独LAS CDMA系统能独辟蹊径,不受控制反而更优越。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可能存在10年至20年的差距,但事在人为,李道本教授对的努力说明:突破全球化信息的垄断是很有可能的,跨越“数字鸿沟”、缩小差距是大有希望的!

  数字鸿沟后面的三个规律

  数字鸿沟是一个信息技术的鸿沟或者信息技术普及的鸿沟。数字鸿沟的概念应该更深一些,它不仅仅是信息普及的问题,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国家新经济发展中的鸿沟,是我们能不能赶上去的问题。第一个是想探索一下数字鸿沟后面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二个问题,是想探讨怎么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我觉得数字鸿沟问题的背后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我们觉得数字鸿沟是一种信息交流中间存在的鸿沟,或者说它是一个""的鸿沟。在信息交流这个范畴之内,它和我们的物质流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物质的流动符合从高密度到低密度这个方向。但是,信息交流要求交流的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之下,是没法进行很好的交流的。

  比如说,为什么对牛弹琴不可能呢?因为人和牛没法交流。只有两个知识水平相近的人,他的交流力度才是最大的。因此我说信息交流必须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规律。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数字鸿沟是个经济现象,它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个"双拐点现象",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它有第一个临界点,只有达到第一个临界点,才可能有爆发性的增长。到第二个临界点的时候,增长会开始缓慢下来。数字鸿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你达不到一个临界点,我们的或者网络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你想填平数字鸿沟,不可能有办法。这是第二个规律。

  第三个方面,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鸿沟。我们在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上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问题,我们说它也是数字鸿沟。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上存在一种"马泰效应",学习越好的,越爱学习,创新越好的人,越追求创新。创新不好的地区,学习能力弱的人,也都不喜欢创新和学习。这种"马泰效应"非常明显。

  我们认为数字鸿沟后面有这三条基本性的规律。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时候,我们觉得也应该有一些办法需要提出来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简单地把数字鸿沟分为三类,一个是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解决这三种鸿沟的办法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认为消除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的办法是应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数字化起来,而不要急于去填平它。就像我们设立经济特区一样,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要消除国家间的鸿沟,首先应该扩大这个鸿沟。我认为这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什么?

  我们知道,最近美国在全球评选了9个将来最有希望诞生新经济的城市,其中发展中国家评了两个,一个是我们国家的苏州,还有印度的"班加洛过"。他为什么评选苏州为中国将来新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呢?一个地区,特别发展中国家的地区,要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向国际标准靠拢的地区,可能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自然环境比较好,我们知道新经济需要有好的自然风光,风光可留人;第二,需要法制环境比较健全的地方,不仅科技是生产力,法制环境也是生产力;第三,比较密集的地方。我们认为要解决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首先应该培育出几个这样的地区来,由这些地区和国际接轨,才能减少国家间的数字鸿沟,这是我们第一个看法,就是让一部分人,一个地区先数字化起来。

  其次,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恐怕要靠政府的作用。因为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任何一种产业、一种新经济产业的发展,都要在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爆发性的增长。

  今天上午侯自强先生说到的发展,可是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用户,网通也没有办法发展很快,这个临界点或者临界用户的数量,我们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培育,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觉得在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的时候,政府应该通过转移致富,或其它一些财政方面的政策,帮助一些不发达地区发展网络经济。

  第三,我们觉得解决人群间的数字鸿沟,恐怕要靠科普和教育。这就是今天上午各位专家谈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等各方面的问题。

  总之,我认为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它更多的是一个经济现象,不是说政府引导引导就轻易能解决的。政府引导应该引导到比较恰当的地方,而且应该以市场经济规律来引导,不是简单地搞一个两个计划或搞一个两个什么指标就能完全消除。以后这些计划和指标恐怕都会浪费。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特别快,五年的时间太长了,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既要赶超,又要防止浪费,这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景象。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

  (1)由的接入差异可人们知识的获取

  (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

  (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

  研究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有更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

  此外,就理论而言.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另一方面,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贯通起来。

}

和普通信件一样,E-mail也是用某种形式的"地址"来确定传送目标的。这种接收地址就是邮件的E-mail地址,它用来唯一确定邮件的发送目标。给某人发送电子邮件时,唯一需要知道的一条信息就是这个人的Internet电子邮件地址。E-mail地址的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指示收信人,一部分指示收信人使用的邮件接收服务器,两部分中间用分隔符"圈a"@(是英语at的含义,念作"at")分开。我们把前一部分叫用户名,是用户在邮件系统中建立账号的注册名,后一部分叫网络主机地址(参见对"域名"的解释)。例如,一看到support@,就知道它是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在大多数电子邮件地址中,@符号后的所有内容就是公司、Internet服务提供者、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域,是E-mail地址中具有公共特征的部分。由此看来,E-mail地址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E-mail地址=用户名+@+主机域名另外,由于E-mail的实际使用范围超过了Internet本身涵盖的区域,例如许多没挂在Internet上的网络也可以用E-mail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这就使得E-mail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随着对网络认识的加深,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E-mail地址。

Protocol的简写,意为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是定义E-mail在邮件服务器间如何传输的协议。它是用于在互联网上发送电子邮件的主要协议,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电子邮件都是由基于SMTP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程序发送和接收的。因此,SMTP服务器就是用来发邮件的服务器,如果某人想要在互联网建立一个电子邮件服务器,那么他就应该寻找那些支持SMTP的邮件服务器软件。

  电子邮件两大支柱之一,Post Office Protocol--version3的缩写,邮局协议版本3,允许PC机访问邮件服务器上存放的邮件的一种协议。由于许多个人微机通过电话拨号上网,没有24小时专线上网的条件(包括固定IP地址甚至主机域名),不可能通过SMTP协议直接收发Email。POP3协议相当于个人微机从拨号线路临时上网从本地SMTP服务器(可比喻为邮局)取早已由SMTP服务器收到的Email协议,同样,微机发送Email通常现发送到这个充当邮局的SMTP服务器(再由SMTP服务器向目的SMTP服务器转发),也是使用的POP3协议。使用PC机的用户可以选用基于POP3协议的客户软件收邮件(目前有的邮件服务器支持Web方式收发邮件,这样就不用基于POP3的软件了,参见前述)。

  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结构或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另一半。一般指向运行在别的计算机上的客户端程序提供某种特定服务的计算机或是软件包。这一名称可能指某种特定的程序,例如WWW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也可能指用于运行程序的计算机。一台单独的服务器计算机上可以同时有多个服务器软件包在运行,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向网络上的客户提供多种不同的服务。

  国际互联网络。它是一种广域网络,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网络的集合,其目的是让全世界的人可以交换信息。

  为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网络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必须有一个地址,而且同一个网络中的地址不允许重复。IP地址是将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t 的网际协议地址。好比生活中人们的通信地址一样,它是Internet主机的一种数字型标识,一般用小数点隔开的十进制数表示,分为"4段",如,其中microsoft是组织名,com是commercial(商业)的缩写,代表商业组织。国内企业,可以采用"企业名. .cn。必要时DNS就会将它翻译成IP地址让计算机辨识,如的IP地址为.cn)

E-MAIL是怎样工作的?什么是邮件服务器?

  电子邮件不同于普通的信件,它的工作原理可不象传统信件的传输那样仅仅需要火车或飞机就够了。但是,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又和传统邮件的处理流程有相似之处。
电子邮件的一般处理流程与传统邮件有相似之处

  首先,当你将E-mail输入你的计算机开始发送时,计算机会将你的信件"打包",送到你所属服务商的邮件服务器(上图中发信的邮局即为"SMTP邮件服务器",收信的邮局即为"POP3邮件服务器")上,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将信件投入邮筒后,邮递员把信从邮筒中取出来并按照地区分类。

  然后,邮件服务器根据你注明的收件人地址,按照当前网上传输的情况,寻找一条最不拥挤的路径,将信件传到下一个邮件服务器。接着,这个服务器也如法炮制,将信件往下传送。这一步相当于邮局之间的转信,即当邮件被分类以后,由始发地邮局运往目的地的省会邮局,然后由省会邮局转给下一级的地区邮局,这样层层向下传递,最终到达用户手中。

  最后,E-mail被送到用户服务商的服务器上,保存在服务器上的用户E-mail信箱中。用户个人终端电脑通过与服务器的连接从其信箱中读取自己的E-mail。这一步相当于信件已经被传送到了你的个人信箱中,你自己拿钥匙打开信箱就可以读取信件了。

什么是企业邮局,建立企业邮局需要什么条件?
  建立企业邮局是指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邮件系统,实现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安排工作任务、汇报工作、与外界联络等。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电子邮局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内,帮助员工更顺畅有效的交换信息协同工作;对外,帮助企业更好更便捷的与客户互相沟通。

  要建立一个面向内部的企业邮局,首先企业里面要有建设有相应的计算机内部局域网络。其次这个局域网里需要有一台称作服务器的机器(可以购买专门的硬件服务器,如果受条件所限也可以用中高档PC机充当),用来安装邮件服务器软件(例如Foxmail Server、Exchange Server)。

  不需要其他的条件,我们已经可以建立一个企业邮局了--当然需要对邮件服务器软件进行安装、设置的工作。不过有个坏消息是,很多的邮件服务器软件的安装设置十分复杂,要让系统正常运转可是需要一番力气的。当然你可以选择接受好消息:国产的Foxmail Server邮件服务器产品方便安装、易于使用,你需要5分钟来安装设置系统,也许其他人还会花个5分钟来熟悉用Web方式来使用它。

  如果企业邮局不仅是公司内部使用,还要与外界(指不在企业内部局域网范围的Internet用户)进行通讯,你就还需要其他的2个条件。一是,你需要申请合法的域名;第二,需要有合法的固定IP地址。这样实际上企业邮局就进入了互联网的世界。

  Internet上的服务器都有一个数字化的地址,叫做IP地址,这些服务器互相连通。如果让人们记忆这些数字化的地址显然是不容易的。为此,工程师们建立了一套域名体系, 其作用就在于通过便于记忆而且具有一定标识意义的域名,来免除人们记忆数字化IP地址的不便。例如域名,是以若干个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由"."分隔成几部分,具有一定的标识意义。域名在Internet上是唯一的、不重复的,使全世界接入internet网的人都能够准确无误的访问到。

  因此,一般来说,如果要在国际互联网上建服务器(这里是E-mail服务器)时,我们首先需要注册域名。我们可以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cn)进行注册,一周左右时间开通,年费用仅仅数百元人民币。

  有了域名,我们还需要有固定IP地址才能使Internet用户能够访问你的企业邮局,收发邮件。固定IP地址可通过申请DDN、ADSL和某些宽带上网线路时获得,其中ADSL和宽带的月租会比非固定IP地址的费用要高。目前具有一个固定IP地址的线路月租费用一般是人民币不等。

  通过适当的设置,将申请的域名指向你的合法IP地址(术语称作DNS解析),我们就拥有了架设在互联网上的企业邮局。

  下列出了建立企业邮局的一些步骤。
  )申请注册,请参考后面提到的申请方法 年费约300元
  之类的免费信箱,则可能给人不太好的印象,用于公司商务活动显得不太妥当,有损于公司形象;总结:企业在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的时候,使用免费信箱是能够理解的,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这不仅会造成公司业务信息的不安全,而且也容易造成业务邮件管理的混乱。

   2 上网时附送获得的邮箱

  1、 许多公司在使用当地电信部门或虚拟主机服务提供商提供的1-10个信箱,如abc@,这对一个稍大的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2、 同样存在不安全、效率低下和不便管理的问题;
   3、 同样有损于企业的"面子",不适用于公司商务活动。

  3 虚拟主机方式的邮箱
   1、 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独立域名,同样不利于严谨的企业外部形象;
   2、 邮件服务器不在本地,内部信息流转效率不高--严重削弱了使用电子邮件为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
   3、 邮件服务器不在本地,安全性的问题很突出;
   4、 系统受制于服务提供商,灵活性差,不方便管理和控制;
   5、 无法独立展示自己企业的Webmail页面,无法引导自己企业的客户使用邮件系统提高通信效率;
   6、 系统所有权不属于自己,无法进行适度的改造;

   4 主机托管方式的邮箱 不利点主要在于:邮件服务器不在本地,内部信息流转效率不高--严重削弱了使用电子邮件为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另外这种方式的先期投入费用与企业自建企业邮局方式的费用相差无几--一般企业没有合适的网络条件或系统管理能力时会采取这种方式。

   5 使用免费软件自建邮箱 在早期,国外一些可免费下载使用的电子邮件系统(如Sendmail、Qmail等)曾被国内用户采用。这些系统可满足一定用户数的基本邮件收发需求,但随着用户数的扩大和对本地化、专业化电子邮件功能、性能方面的需求的日益提升,这些免费"舶来品"的性能缺陷日益突出:系统性能随着用户数的增多急剧下降;可靠性低--收发邮件不稳定甚至丢失邮件;安全性差--密码易被窃取,商业机密易泄露;产品界面不友好--安装使用不方便;中文处理常出现问题--代码之间难以转换;支持维护无保障……现阶段已经很少企业用户采用免费的软件来建立邮件系统。

   6 使用商业软件自建邮箱 拥有自己企业的电子邮局系统已经是现代企业办公的大势所趋。一个像"business@)申请注册,CNNIC接收对域名的注册申请、查询、年检登记等服务。

  企业用户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1、域名注册申请表(可在网站上直接填写);
  2、本单位介绍信(可邮寄);
  3、承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可邮寄);
  4、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可邮寄)。

  CNNIC会在域名审核通过后(5个工作日),通过E-MAIL 通知用户交费,以后每年在注册日起30天内完成年检交费,每个域名每年300元。交费完毕后用户可以收到发票和"域名注册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专线803端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