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如何看代一些碍国人士

10个中国名人的爱国故事

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精神。

古往今来的爱国人士无不在用他们的作为宣誓着爱国情怀。不但如此,他们更是身体力行来表达着。

那么,在这过去了岁月里,这些爱国的志士给我们演绎了怎样的爱国小故事呢?

小故事一:《周恩来》——人民的好总理

1910年春天,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个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故事二:《李小龙》——我是中国人

李小龙,在60年代时,国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员总是淡化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李小龙却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中国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电影《精武门》中的“中国人,不是病夫”,带动了香港电影的一片爱国热潮,我们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

小故事三:《辛弃疾》——励志救国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即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小故事四:《华罗庚》——毅然回国

}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的,期末考试,闭卷,谁有常出的辨析题及答案,发一下,谢了,感激涕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式: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意义:⒈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和灭亡中国图谋。(中华民族进行的英勇斗争是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瓜分和灭亡中国的最根本原因) 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⒊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⒋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2)教训:⒈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 ⒉必须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注意经济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提高。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意义:⒈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⒊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⒋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⒌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A、从主观上看:⒈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⒉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妄图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的努力,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⒊没能正确对待儒学,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既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失败原因: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缺陷。 ⒉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⒊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封建式的管理。 (3)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意义:⒈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⒉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⒊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教训:⒈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⒉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争)(1)必要性:⒈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而且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⒊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   (2)正义性: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3)进步性: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民主义学说: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的内容是“创立民国”,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⑤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⑥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2)失败原因: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B、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辛亥革命引起的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5)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⑴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⑵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⑶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⑴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的人民运动。⑵背景: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一次大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人民的强烈的反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面貌:⑴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⑵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 *** ,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⑶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 ***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⑴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⑵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⑶教训: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国名党政权的性质: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⑴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而决定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革命队伍相对还比较弱小,手中没有政权,也没有足够的武装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些就决定我们不能像苏联的十月革命那样以城市暴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必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道路。⑵可能性: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相当力量红军存在 3.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5.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⑴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实际上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 ⑵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⑶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的精神;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的挫折:原因: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实行左倾的干部掌握了领导权。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病菌投掷器,活体解剖,慰安妇);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路线: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2)方针: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从资源上和战争性质上进行论述。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2、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质。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胜利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⒈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⒊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⒋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国民党政权陷入包围中的原因:⑴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严重丧失人心。⑵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2)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鸦片战争后,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救亡运动都失败了。(2)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⑵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⑶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⑷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 *** ,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2.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启示意义)
在革命中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15.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16.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方针: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具体过程: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订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
17.抗战中中共对中间势力的策略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共对地方实力派采取争取的策略。具体的方式是:(1)发展壮大共产党,使之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们的利益;(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取得胜利。
18.国民党军队在对日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对日寇造成了一定的消耗。
在战略相持阶段,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停止敌对性行动。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进而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所以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并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在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实现了双方的停战。
2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迅速崩溃的原因
(1)战前,国民党统治集团破坏了政协协议,扼杀了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把自己放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时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并且,经过努力,中国人民争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战时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有了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我党在政治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因而战局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逐渐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进而发动总攻击溃国民党。
(3)战时在政策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使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相反,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使全国各阶层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以学生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答案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饱受摧残,在这期间陆续涌现出了许多要求改革的文人多少分? 是要答题思路还是答案? 分两方面来看。 1。鸦片战争打开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

可以看看书后面的练习题,我们当时就是以那个为出题范围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1895年签订的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3.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4.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魏源 B.林则徐C.龚自珍 D.洪仁玕
5.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所确定的机关刊物是( )
A.《民报》 B.《新民丛报》C.《时务报》 D.《万国公报》
6.1904年至1905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7.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于( )
8.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 )
A.惠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9.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
10.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了(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1.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12.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由比较积极地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的标志是( )
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D.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13.1941年,在缅北对日作战中以身殉国的中国远征军将领是( )
A.佟麟阁 B.谢晋元C.张自忠 D.戴安澜
14.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 )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5.1940年,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是( )
A.平型关战役 B.雁门关战役C.阳明堡战役 D.百团大战
1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 )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D.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 )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新民主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18.新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
19.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 )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2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实行的政策是( )
A.无偿没收 B.有偿征用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21.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 )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B.“双重监督”的思想
C.“健全法制”的思想 D.“新经济政策”的思想
22.毛泽东在1957年指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 )
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3.1961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届五中全会 B.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C.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D.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24.1967年,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进行的抗争被诬称为( )
A.“一月风暴” B.“反攻倒算”C.“右倾翻案” D.“二月逆流”
25.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通过了( )
A.《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地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7.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28.199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 )
A.讲政治、讲经济、讲文化的教育 B.讲思想、讲作风、讲文明的教育
C.讲理想、讲觉悟、讲正气的教育 D.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
2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
30.2005年,我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的会议是( )
A.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B.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C.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D.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
A.同文馆 B.译书局C.译书馆 D.广方言馆
32.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3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 )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C.民族工商业人士 D.民间会党人士
34.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 )
A.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没有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C.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D.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及其领导核心
35.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属于四大家族垄断的大银行有( )
A.中央银行 B.中国银行C.交通银行 D.农民银行
3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有( )
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华职业教育社
C.中国青年党 D.中国国家社会党
37.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侵华事件有(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C.卢沟桥事变 D.皖南事变
38.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将领和爱国人士包括( )
A.蔡廷锴 B.蒋光鼐C.李济深 D.陈铭枢
39.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有( )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C.汕头经济特区 D.厦门经济特区
40.中共十七大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42.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
4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44.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45.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47.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试题及答案

200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3.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4.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5.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 )
C.马建忠 D.郑观应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
8.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9.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 )
A.冯桂芬 B.马建忠
10.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11.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对抗维新变法的洋务派官僚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武昌起义前夕,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其主要领导人是( )
A.梁漱溟 B.黄炎培
C.张君劢 D.邓演达
18.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文章是 (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1928年l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0.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21.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2.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 )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2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24.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25.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2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27.1945年4月,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中的解放区代表是(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28.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 )
29.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将革命进行到底
30.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著作是(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A.提倡民主和科学 B.提倡白话文
C.提倡新文学 D.宣传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32.五四时期,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有( )
A.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B.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新民学会 D.工读互助团
33.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的旨在打击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力量的事件是( )
A.商团叛乱 B.暗杀廖仲恺
C.中山舰事件 D.整理党务案
3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5.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 )
36.“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粉碎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分别是在( )
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
A.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B.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8.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9.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是 ( )
A.讲学习 B.讲纪律
C.讲政治 D.讲正气
40.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程和经验时指出,新时期 ( )
A.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B.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C.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D.最有效的方法是稳步前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1)民权主义包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其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其内容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功,按价收买
42.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1)它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洗礼,积累了经验。
4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
44.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
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逐步完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4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度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考通答案

我来告诉你,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疑惑,现在解决了第一时间告诉你,选择题答案在每一页选择题的横方向,很小你要注意看才看见,比如第7页有1-6道选择题,那么这6道题的答案也在第7页,反过来横着看就看见了,现在知道还不晚,赶紧看选择题吧,选择题考高分了一般会通过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鸦片战争惊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战争失败的强烈 *** 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方法,魏源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是利用外国先进军事装备技术武装自己,抵御外国侵略,是一种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学习利用外国生产技术,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承认了西方长处,并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统治条件下,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探索救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3、 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5.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7.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及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A、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C、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专政D、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9.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步转变为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个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但他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难以实现。
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内容:(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简述龚自珍的政治思想: 批判了长期流传的天人感应论,否认天象与认识的必然联系。他那“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告诉人们清王朝已从“治世”进入“衰世”,提出了“更法”思想和“心力”说。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5、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同时也为中国GCD的创建创造了条件。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GCD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GCD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三,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GCD作了准备。第四,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GCD的成立。
6、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 *** 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7、试述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在19世纪末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时的它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2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求实行君主立宪来挽救危机。3政治与文化运动并存,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局限性:改良,希冀于君主立宪,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3、武昌首义的简单过程是什么? 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在武昌发动起义。但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起义延期。而后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当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最后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3),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 (4),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 *** 。
失败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试对比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的异同 三次新政的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点: ①.发生时代不同: ②.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 ③.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
6、中国同盟会是怎样成立的?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是建立在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多个革命团体建立起来的。是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国性革命组织。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7、试论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中篇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 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列强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GCD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 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更是企图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主义则使得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 为什么中国GCD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GCD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4、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哪两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如何? 中国资产阶级一部分是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统治全国后,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他们掌握着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发行法币,内债,进行投机活动等一系列非法的活动,操纵全国的经济,进一步壮大官僚资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民族资产阶级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但是它在政治上有很大的重要性。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现代工业,形成了民族市场,同时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第三为中国GCD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
3、为什么说GCD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简述中国GCD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中国GCD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GCD,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客观上呼唤着中国GCD的产生;(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中国GCD产生的阶级基础;(3)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GCD产生的思想基础;(4)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GCD产生的实践条件
4、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哪些积极的结果?并说明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 ***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6、简述中国GCD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及其伟大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

这东西一般是考核吧,交个论文就行了,考试的话老是会给你们重点题目,到时候别人把答案整理出来,复印一下就行了,你要课后答案干嘛?那么多,估计发都发不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辨析题(即判断正误)答题技巧

肯定语气的题要仔细看。
至于革命时间或地点就那几个。
其实并没有什么技巧,有的技巧是背的时候技巧

}

  必修二是政治生活,是高一政治的入门科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高中政治必修二的知识点么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必修二的知识点详解

  第一课生活在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广泛、真实的民主

  ①国家的产生、国家与阶级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②国家的含义: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③国家的本质: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国家性质的定义: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我国民主的特点:新型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民主权利的广泛性,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b。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B.真实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也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②我国专政的特点:新型的专政,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③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A.对立:民主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B.统一: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写入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②坚持专政职能才能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①服务职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②创造良好环境: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③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④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发展人民民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宪法规定: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十八周岁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代表的权利是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政治自由。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C.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公民必须依法履行政治义务:

  ①政治义务的含义: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

  ②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

  A.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B.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C.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D.公民有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2、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这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内容)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②怎样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同时,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为什么要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时,把他们结合起来。

  ②怎样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B.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崇尚民主与法制。

  1、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心中国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有助于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①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参与选举,民主监督,管理,决策,社团活动等。

  ②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读报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等。

  ③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选举方式的选择

  ①直接选举定义: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②直接选举优点: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③直接选举的局限性:在选民人数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高。

  ①间接选举定义: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上一级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②间接选举的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③间接选举的局限性: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等额选举在确定候选人时,能够考虑到代表性和代表结构的合理性,但会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差额选举能够为选举人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选举方式。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的选举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选举人,但若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

  (5)怎样选择选举的方式:

  ①必须体现国家性质

  ②必须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③必须采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确定。

  (6)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选举方式。

  (7)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

  ①县以上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实行间接选举。

  ②乡镇一级人大代表选举实行直接选举。

  2.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只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①政府的决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很重要。

  ②通过民主选举,选举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决策能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我国公司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表现:

  ①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决策)

  ②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这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之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对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我国目前几种民主决定制度: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机关在决策前,广泛征询民意,集思广益,使公民通过多种方式,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参与决策的制度。能够使决策既合乎公众的需要和愿望,又切实可行。

  ②公示制度:决策机关通过公示板、公示卡、微机触摸屏、公众宣传单、办事指示卡等形式,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公示出来的制度。有利于公众了解决策内容,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③专家咨询制度: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发挥专家学者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和科学预测,在决策过程中起到“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④社会听证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的决策,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的制度。有利于决策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有制度保证。

  2、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2)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三、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1、基层民主自治进程回眸

  1981年广西合寨村挂出:村民委员会。是中国实行村民自治的第一村。

  1982年12月,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

  198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通过,村民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制度化阶段。

  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组织法》通过,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199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组织法》开始实施。

  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

  2、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是实现民主管理的要求。

  (2)我国目前几种重要的基层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形式:

  A.村民委员会的性质: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B.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表现:

  a。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民委员会的干部,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b。村民会议是村民参与决策管理的重要形式。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由村民在村民会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实行。

  c。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规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实行自己事自己办的有效途径。

  d。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员会定期工作等形式。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A。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B。居民委员会作用: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居民委员会的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D。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由居民实行监督,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共建祥和文明社区

  (1)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2)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

  从未来的发展看,我们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这种最广泛的民主自治的实践中,我们能够获得很多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增强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四、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

  (1)公民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权利: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人民当家作主还体现在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积极实行民主监督。这是宪法赋予我们的管权利。

  (2)监督权的具体内容:

  ①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身履行职责,可以提出批评的意见。

  ②当我们遇到国家给我们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歧视或压制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权依法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申诉或诉讼,请求免除,减轻处理或予以平反,给与公正待遇。

  ③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权利向有关国家机关指控,或举报,要求依法处理。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多种合法

  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用写信、电话、电子邮件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意见。

  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的权力机关。

  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舆论监督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监督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民主监督的好形式。

  2、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公民怎样才能行使好监督权

  ①公民要勇于行使监督权利: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行使监督权。

  ②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要遵守法律,依照规程和程序办事。不能用非法方式如闹事、大字报等形式。

  ③依法行使监督权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如实反映情况,

  ④依法行使监督权时,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冲击国家机关。

  1.有序的参与政治与无序的参与政治的区别:

  (1)是否遵守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在我国现阶段怎样区分有序参与政治和无序参与政治: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程序、要求,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

  (2)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法规,不遵守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内容):

  ①政府担负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①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②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内容):

  ①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人民中进行四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内容):

  ①内容:政府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控制人口增长等。

  ②注意: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不是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2、便民利民的政府(原因)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民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3)在处理公民与政府和关系上,公民应当表具体的意识和素养:

  ①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

  ②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支持政府的工作。

  ④寻求政府的帮助。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应当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①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

  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

  B.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

  B.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

  C.使政府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1)人民群众有困难要找政府:

  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政府求助。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2)人民群众找政府解决困难的方式和途径:

  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

  (2)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和意义

  ①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

  ②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权,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①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

  ②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2)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①合法行政: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②合理行政:政府实行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程序正当:除涉及国家机密或依法受保护的商业机密,政府应该公开

  ④高效便民:政府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⑤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该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⑥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该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应当坚持的原则:

  ①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

  ②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尊重少数的原则。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①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②保证政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①关键: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②怎样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保障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使政府的决策、执法和执法检查都按照法律行使,这就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行事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照法律行使。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②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③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④新闻舆论的监督⑤社会与公众的监督

  ⑥司法机关的监督⑦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形式。

  (4)政府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②政府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③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做到权为民用。从而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为阳光工程喝彩

  (1)政府阳光工程的含义:政府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被称为阳光工程

  (2)政府阳光工程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法治政府的表现,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增强。

  (3)政府实施阳光工程(或政府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②便于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③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④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政府权威的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2.政府威望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3.有权威的政府的特点:

  (1)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

  (3)必定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则止。

  (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都会有促进作用。

  4.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服从,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5.政府怎样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

  (1)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2)政府要依法行政。

  (3)政府要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起高效、廉洁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4)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人民代表,由它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全国人大部分职权。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①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国家立法权。宪法、刑法、民法及一切法律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审议并通过,才能生效。

  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订地方性法规。

  ②决定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如:全国人大决定国家主席、通过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等。

  ③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的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如选举国家主席,任免检察长,法院的院长等。对任职期期间有特殊情况的进行罢免。

  ④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的权力。人大对政府干部有权进行监督。

  2、肩负人民的重任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我国各级人民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每届任期五年。

  (2)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①人大代表的权利:

  A.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B.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是:

  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a、提案权:是指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b、质询权:是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②人大代表的义务:

  a、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b、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⑴。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①国体:国家的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②政体: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注:①我国的政体形式:

  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②国家政权机关:

  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最高代表,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是国家在形式上,或实质上对内或对外的最高代表。

  ③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A.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C.政体有相对的独立性。

  (2)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

  A.特点: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B.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C.民主集中制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表现:

  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

  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人民代表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b、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中央统一领导,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宗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为什么具有优越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

  A.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B.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4)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附:我国的国家机关

  1.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

  3.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又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适应。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其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原因)

  ①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确立三个代表的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极重要的意义。

  (4)“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怎样贯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力量。

  ②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历史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关系:

  A.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民主党派地位和权利:

  a、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

  C.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5)我国的多党合作:

  ①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才能团结协作。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都长期存在,互相监督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起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主盛衰兴亡的责任。

  ③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与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我国各党派共同创立的。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

  B.人民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2、适合国情,优势显着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要求。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原因,各民主党派和台湾同胞有密切联系,成为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2)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后果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A.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B.民主平等的含义:

  指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A.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B.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含义:我国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三个原则的关系:

  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1)1949年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写入宪法。

  (3)1984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标志民族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4)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

  ②全国建立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机关的含义: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民族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权是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1)我国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____、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

  (2)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

  (3)我国宗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宗教的交往与合作。

  2、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理由。

  ①我国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宗教问题,因此必须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

  ②宗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方法消灭宗教。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另一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仰宗教,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我国宗教政的内容: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权利,是政府尊重人权的体现,侵犯这一权利,要承担法律责任。)

  B.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求宗教界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

  要求宗教界人士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解释。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做贡献。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科学地对待宗教。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对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

  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1.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际社会的构成

  (2)未被国际社会承认主权的地区

  ①主权国家的含义:对内具有最高管辖权,对外具有独立权的国际社会成员。

  ②主权国家的分类:

  A.按国家性质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B.按经济发展程度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③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A.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B.主权是最重要的国家构成要素:主权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A.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主权国家有按照自已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干涉的权利。

  b。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c。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d。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具有管辖的权利。

  B。主权国家承担的义务:

  a。不侵犯别国。B。不干涉他国的内政。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1)国际组织的含义:

  国际组织是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有一定的团体。

  (2)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①分类:依据不同标准,国际组织有不同类型。有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有世界性的、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②国际组织的作用:

  A.对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

  B.许多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a。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b。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c。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4、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945年中苏美英法等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进行联合国制宪会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949年10月24日生效。并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目前有192个会员。

  (2)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简单的说: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④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⑤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联合国的作用和局限性:

  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联合国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以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改革。

  (5)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进行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叫国际关系。最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①国际关系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②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⑶。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A.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B.利益的对立是引起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②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又叫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扞卫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在国际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的尺度。

  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具有正义性。

  ②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基本依据。

  (2)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①安全利益。如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政治利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巩固。

  ③经济利益: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

  (3)要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的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②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A.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时代经过世界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有了现实的可能,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当今世界存在危害和平的因素:

  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国仍会侵犯别国的主权。(如伊拉克战争),民族宗教争端,边界领土的争端导致局部冲突(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印巴冲突),国际恐怖活动,贫困毒品问题。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有很大发展,发展的规模速度超越以往的历史。经济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

  A.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③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A.保障各国平等的享有主权平等与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B.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C.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D.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④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和平、向往发展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⑤要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特点:公正、合理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①两极世界的解体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东解体,打破了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形成了若干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③多极化趋势形成的特点:漫长、曲折、充分复杂斗争

  ④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当代国家竞争及其实质

  ①当代国家既合作又竞争。

  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A.综合国力的含义: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B.综合国力的内容: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是基础,文化力、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织部分。

  C.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2)各国都在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

  ①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多数国家关系的问题,并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②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其要致力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⑵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国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独立自主的含义: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扞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⑴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了我国外交新政策。

  ②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原则:一,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二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三是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③1953---1954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准则。

  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调整,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

  ⑵我国主要的外交成就

  1964年中法建交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2.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以下条件决定的:

  ①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之苦,中国人民最希望和平。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开辟了道路

  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⑦锻造了一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知识点的总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都很爱国但是不爱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