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韩国人最多的城市在中国哪里?我可以和他们加好友吗?

大自然的美景瞬息万变,无论是四季更替抑或是日升日落总能有出人意料的美景诞生,这些是地球馈赠给人类的宝物,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资源。在烦闷的生活工作之中抽离出来,去感受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体验大自然的壮美和巍峨,就能从烦恼和困扰当中解脱出来。接下来就请允许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从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追寻那些遗失在世界各地的美丽景色。

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下,使得各地区之间的人互相称呼的方式有所不同,就像中国人称呼俄罗斯人为“战斗民族”一样。实际上不止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有所不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称呼有所不同。这些称呼既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那么对于我们一向不是太友好的韩国人来说,他们是怎么看中国人又是怎么称呼中国人的呢?韩国人从不叫“中国人”,那叫我们什么?


其实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态度也会影响对一个国家的称呼,所以从对一个国家的称呼之中也能看出对待一个国家的态度和变化。像是一些不怀好意的外国人称呼中国人为“支那”就是非常贬义的说法,这种称呼是带有侮辱性的名号。那么同样是对中国并不是特别有好的韩国,又是怎么称呼中国人的呢?其实韩国人称呼中国人的方式是非常古老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韩国人会这么叫中国人。


前往韩国旅游的不少中国游客,应该都会遇到一些会讲普通话的韩国人。这些韩国人在称呼中国人的时候大多喜欢叫“掌柜”,而这个称呼也是韩国人代指中国人的词语。这是最初因为在韩国经营饭馆的中国人多,所以这一称呼就被沿用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炸酱面”,这也是因为中国人经营的大多都是炸酱面店的缘故,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是褒义的,还是略带贬义的一个称呼。


“掌柜”这一词最早是在古代用来形容老板、地主和掌管店铺的人,在中国现在的很多古街文化之中还是有所保留的。像是中国著名的古街浙江杭州河坊街,这是南宋时期的文化和经贸中心,是很多古代文化交融发展的老城区。这里的橙瓦青墙还有明亮的牌楼,都是古人们遗留下的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

中韩两国,隔海相邻。韩国曾是中国的附属国,文化同根同源,所以两国对彼此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下,从古至今,中韩两国的交往一直未曾中断。

韩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在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其制造业尤为发达,韩国汽车、钢铁、化妆品等产业产值均位列世界前10名。上个世纪80年代末,韩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汉江奇迹”,这也让韩国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

正因为经济的蓬勃发展,韩国本土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大,而当时韩国的总人口不过四千万左右,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出现后,韩国周边国家的劳动者开始赴韩打工,其中,中国打工者最多。

郑先龙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贷款赴韩打工20年,如今的他做不了韩国人,也回不去中国。

初入韩国打工,险被遣送回国

郑先龙出生在山东烟台,与韩国隔海相望,他和当时赴韩工人一样,对韩国这个发达的国家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都想着可以在韩国干出一番名堂来,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

于是,郑先龙一口气借了6万块钱,找了一家中介公司帮助他去到韩国,这6万块钱相当于把他的家底都搭进去了,可见郑先龙赴韩挣钱的心有多么坚决。

郑先龙通过中介顺利到达了韩国之后,很快便进入了一家工厂工作,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可两年之后,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郑先龙在国内找的那家中介公司只给他办理了两年的工作签证,如今签证到期,没有办法续签。很快,郑先龙被告知签证到期,要求立刻回国。

这无疑是给郑先龙浇了一桶冷水,拼命工作两年,好不容易有了一些积蓄,如果现在回国,还要先还清债务,到头来就是白忙活一场!

郑先龙悲愤交加,立刻去找中介公司理论,好在这家中介服务态度比较好,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韩国工厂的老板随后为他申请了长期工作签证。就这个方面来看,郑先龙是十分幸运的了。

大多数赴韩打工的中国工人都出生于农村,家境贫苦,拿不出钱出国,也没有勇气像郑先龙那样拿着家底去赌注,为了去打工,许多人就上了“黑中介”的贼船。

签证到期之后,中介不帮助他们办理长期工作签证,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还上中介送他们出国的费用,他们选择继续留在工厂工作,这部分人便成了韩国“黑户口”。更有甚者,不靠中介,自己偷渡去韩国。

在韩国底层工厂里,不少外国工人都是黑户口,工厂因为需要这些劳动力,没有赶他们回国,但这些黑工仍然过得担惊受怕,因为一旦被查出黑户口,回国以后就再也不能去韩国打工了。

有人会有疑问,赴韩打工究竟有什么好,就算偷渡也在所不惜?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挣钱,而且,这些中国工人在韩国的工作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好,甚至,可以用“煎熬”来形容。

在韩国,底层工厂的中国工人一个月可以挣一万块钱左右,这在中国已经算是中等收入级别了,这还只是刚进入工厂工作时的工资,但凡像郑先龙这样长期工作的工人每月的工资可达三万块钱甚至更高。丰厚的报酬背后,定是有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干。

中国工人在工厂里做的工作都是韩国工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还有十分危险的工作都是交给中国工人解决,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长也远远大于韩国工人,可“多劳多得”是不可能的,干的活儿比人家多,月底发的工资却比人家少。

除了工资上的不公,还有生活上的歧视。工厂里的韩国人很看不起中国工人,除了工作上的必要交流,平日里根本不愿意和中国工人呆在一块,也不跟中国人说话,上级则更甚,经常对中国工人破口大骂。

但毕竟身在他乡,寄人篱下,就算受到不公待遇,也不敢多言语,生怕丢了这活计。中国工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一起窝在宿舍的时候,可能就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吧,大家都说着同样的中国话,一起说笑,一起抱怨,一起思念祖国。

“如果不是看在工资多的份上,我早就回去了。”这是郑先龙的想法,也是众多中国工人的内心独白。如果不是迫于生计,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郑先龙靠着工作合法地留在了韩国,20年的奋斗,他也有了不少积蓄,在首尔买下一套房子之后,郑先龙决定把家人都接到韩国来和他一同生活,有了妻子和女儿的陪伴,就算工作再累也觉得自己的心有所寄托了。

虽然郑先龙和家人都生活在韩国,但毕竟没有拿到韩国国民身份证,他依然是一个临时居住在首尔的外国人,加之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政治、文化上的不愉快,让郑先龙的心情十分复杂。

郑先龙心系祖国,也曾想过回到家乡,但回国发展的未知性让他难以下定这个决心。20年的时间,他已经习惯了在韩国的生活,他的交际圈也已经定型,回国就代表着从头开始,作为一个父亲,他又可以做什么来保障妻子女儿的生活呢?

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搭进家底来到韩国的年轻的郑先龙了,年龄的增长,责任的增加,让他变得谨慎,当初的一搏是幸运的,现在回国还可以继续幸运下去吗?谁也不知道答案。

对生活的无奈,对未来的担忧让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男人也有所顾虑,郑先龙不能做韩国人,也不能回中国,他的归属在哪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女儿的成才,郑先龙才可以放心地回到祖国吧。

郑先龙是那一代赴韩工人的缩影,在不公中埋头苦干,在劳苦中寻找希望,在异国他乡思念故土。生活为他们带来了太多困难,一片幽蓝的海水将他们与祖国分隔两岸,努力工作是他们回家的“船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人大量定居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