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天人互泰自然观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期  作者:任翔

 了解中华文化知识、把握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据此目标,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文化知识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文化养成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始于识字读书,进于立志修身,成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规范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形成循序渐进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把握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使青少年成长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本。

(一)了解中华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传统文化教育要阅读传统典籍,就要认识古代文字,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内容,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前提。古今文字有较大差异,今天讲“我”,在古文中用“吾”“余”等,还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自称也大不相同。古今文字的含义也有差异,如《孟子·告子上》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羹”指煮熟的肉,并非现代“羹汤”。古今文法也有不同,如“吾谁欺”,现代语序为“吾欺谁”。另外,古代经典里包含诸多文章、文学知识,比如诗词格律、文学源流等。古代历史文献里也包含诸多历史知识,如官制、服饰、礼节等。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否则就根本不可能进入传统文化的大门。

(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

了解中华文化知识,是为了把握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本质的特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革故鼎新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如贵和尚中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如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崇德重义的优良风范、兼容天下的宽厚胸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爱国情怀,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早已超越时空的界限,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今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以爱国情怀教育为核心,以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滋养丰润青少年的心灵,培养其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

(三)践行知行合一理念

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民族精神,做到知行合一。《论语·宪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指四项教育内容。“文”谓诗、书、礼、乐等先代之遗文,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知识。“行”指个人行为的践履,要守礼行义,修养品德“忠”指对人、对事尽其心力“信”指说话真诚,不欺良心。这四项施教内容,包含了知识的吸收、行为的实践与品行的修养。孔子教导学生应“文、行、忠、信”四者并重,博学多闻(文)、身体力行(行)、尽忠职(忠)、诚实守信(信),力求成为德智兼修之人。中国传统教育强调面向生活,主张教育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生活实践中的“行”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亦是求学问道之目标。求知的目的是为了践行。“知”包含着“行”的内容,“行”中需思虑“知”。“知”可以促进“行”的笃实,“行”可以促使“知”的深化,知行合一使“知”“行”相互促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是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将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儒家为主体框架,儒家与道家、佛家互相批判又相互融合,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作为世界上唯一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古国,我们应建设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把青少年培养成了解中国传统、熟悉中国文化、秉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人。

(一)中华文化知识教育

中华文化知识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这些知识。在庞大的文化知识体系中,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知识。

[7]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读书的方法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6-12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