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岂不是很亏,假如不住?

面对人生中患大病、意外、身故风险,保险是转移风险很好的手段。

30岁的年纪,我们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是承载着全家人的希冀,为生活奔波和劳碌。

父母的养老、医疗,家庭的日常开支,孩子的教育费、营养费房子或车子的贷款…

这些责任慢慢都会落到我们的肩上,逃无可逃。

重大疾病、意外伤害、早逝风险,是作为新晋的家中顶梁柱的年轻人,最需防范的三大风险。

在保险配置的策略上,大师兄的建议很简单,就是4大保障要买全!

但说起保险,对普通人来说确实还挺复杂的。

如果你想买保障最好的保险,却又不知道怎么挑选,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全文1.3万字,不推荐保险,只解决问题!

开头不多哔哔,不划水,内容太多,时间很紧,下面大师兄直接讲干货!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保险理赔金额越高越好

2. 高发疾病涵盖要全面

3. 轻、中症疾病理赔标准要宽松

4. 保障期限越久越好

5. 特定重疾二次赔付条件这样选

6. 重疾多次赔付重要吗?

1. 百万医疗险怎么买?

(1)基础保障必须涵盖这四项

(2)产品续保条件一定要好

(4)最好有癌症特药/外购药报销

(5)增值服务最好有这几种

2. 小额住院医疗怎么买?

3. 医疗险的免责和投保须知约定

1. 意外医疗赔付条件要好

2. 意外身故/伤残保额要高.

3. 最好选含猝死保障的意外险

4. 注意免责条款和投保须知

5. 产品生效时间要早

1. 免责条款越少越好

2. 可投保最高保额越高越好

有些朋友很喜欢“返还型”“分红型”的重疾险,

认为它们既有保障又有收益,简直两全其美!

但是,拿返还型重疾险来说,你真的有分析过它的返还逻辑吗?

返还型重疾险,不过是抓住了消费者“没出险钱就白花了”的心态,明目张胆的割韭菜呐!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捋一捋这个逻辑。

保险合同其实是一种“射幸合同”,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和保险公司的“对赌”。

简单来说,买重疾险的人,其实是在“赌”自己未来会得重疾

赌赢了——即真的不幸得了重疾,就会获得保险公司高额的赔偿金。

而附加的“返还”责任,则是在“赌”自己未来不会出险

因为一旦出险理赔,保费就无法再返还了,

为附加“返还”责任而多交的保费也就白交了。

买返还型重疾险,不仅价格贵得多,而且你永远不可能双赢

这就好比猜大小,哪怕你大小全押,最终总会有一边亏钱。

毕竟,游戏规则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只有他们才能大小通吃。

买重疾险的初衷是为了防重疾,而不是为了拿回保费

很多人在“返还”的利诱之下,忘记了初衷,忘记自己为啥买重疾险……

被销售话术一套路,就像着了魔一样纷纷跳坑,拦都拦不住。

总之多的话大师兄也不说了,听大师兄一句忠告——

买保险,最好别沾返还型的!

毕竟你再精明,也算计不过保险公司啊。


言归正传,一份合格的重疾险怎么买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重疾险的核心当然是疾病保障

我帮你整理了这份挑选指南,这样挑重疾险,保管你省时又省心!


接下来,大师兄捡重点,一个个来帮你分析。


1. 保险理赔金额越高越好

买重疾险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患重病时,可以获得足够的保险金赔付

所以保险能赔多少钱是最最最重要的。

而重疾险的理赔金额和两个因素直接相关:

①基本保额:保额买的越高,赔付越多;
②赔付比例:赔付比例越高,赔付越多。

其中,保额是我们自己选的,可根据经济情况来决定,

10万、30万、50万,丰俭由人;

赔付比例方面,每款产品都是不同的,

拿重疾赔付比例来看,当前热卖的重疾险产品大致可分为三档:

以复星联合福特加为例:60周岁前,首次重疾额外给付100%保额。

假如购买了50万保额,60周岁前出险可赔100万。

保障时间久,如果是0岁孩子投保,最长可享受60年。

同时,也没有其他赔付条件的限制,实用性堪称最强。

(2)第二档:重疾额外赔只保障10~15年

以昆仑健康保普惠多倍版为例:投保前15年,可赔150%保额。


算一下,买50万保额,最高可赔75万。

但和前者相比,昆仑健康保普惠多倍版在保障时间上明显缩短。

而且重疾的理赔金少了25万元,这保险金的差距可以说非常大。

(3)第三档:额外赔付只针对某些疾病

这一类产品,首次重疾额外赔只针对部分疾病,较为苛刻。

比如健xx倍,只对首次癌症额外赔付,且赔付比例只有20%。


万一罹患的是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显然就不适用额外赔付了。

总之,重疾保障非常重要,我们要尽可能的做高保额,同时在挑选产品时,选择重疾赔付比例更高的产品。

相信不用我再多说,大家也都知道怎么挑选了。

2. 高发疾病保障要全面

别看有的重疾险动不动就保障100多种重疾。

但实际上,最高发的重疾有28种,占理赔数量的95%以上。

最核心的有了,其他重疾的数量再多都是噱头,连边角料都算不上。


银保监会已经统一规定好了高发的28种重疾,所有的重疾险都必须涵盖!

在重大疾病的保障上,大家可以稍微省点心。

但是高发疾病可不止重疾,还有与之相对应的轻症、中症。

比如最高发的轻/中症疾病有11种:


重疾险新定义》规定了3种:恶性肿瘤—轻度、较轻急性心肌梗死、轻度脑中风后遗症,连赔付标准也必须一致;

剩下8种含不含,全靠保险公司自觉。

比如高发轻症,有原位癌、冠状动脉介入术、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高发中症,有中度脑中风后遗症,中度面积烧伤等疾病;

在买重疾险时,最好确认这11种最高发的疾病是否全都涵盖

万一有高发疾病的缺失,很可能影响理赔,就跟文章开头提到的X先生一样。

此外,有些产品号称首创“前症”保障,也就是比轻症更早期的疾病。

但说实话,前症责任用处不大,噱头倒是不小。

原因之一就是前症赔付比例过低,一般只有15%保额

第二就是前症理赔标准并不统一,各家保险公司制定规则随心所欲;

第三就是附加前症责任需要多交保费,性价比还有待考量

3. 轻、中症疾病理赔标准要宽松

曾经轰动一时的“友邦拒赔门”相信很多人都曾耳闻。

很多人吐槽它理赔苛刻,“人快死了才能赔”“保死不保生”。

后来银保监会果断出手,制定了全行业统一标准的《重大疾病保险疾病定义使用规范》。


到今天,已经有28种重疾和3种轻症疾病理赔标准完全一致,不存在理赔标准的差异了。

但要注意,只有28+3种,其余轻症、中症可就没这个待遇了。

比如同一种疾病、相同的赔付标准赔付比例可能大不相同

以早期肝硬化为例,健康保普惠多倍版能赔30%保额复星联合福特加能赔70%保额


再看两款产品早期肝硬化的理赔定义,基本上没区别:


这番对比的结论就是:同样的情况下,福特加可比健康保多赔40%保额

按50万保额计算,直接相差了20万元

除了赔付比例的差别外,高发的轻症疾病还存在理赔标准的区别。

原位癌指的是还没有浸润扩散的癌细胞,简单来说就是最早期的癌症,危害性相对较轻,一般几万块就可以治好。

我查找了3款含原位癌保障的产品。

发现有的产品赔付标准宽松,有的产品赔付标准相对严格:

三款产品的赔付标准都不一样,帮你翻译一下:

①复星联合福特加:限制较少,甚至对CIN-2的宫颈原位癌也可以保障;

②横琴无忧人生2021:限制稍多,像癌前病变、CIN-2宫颈上皮病变、不典型增生也不能保障;

③信泰达尔文5号:限制最多,多种疾病都不能保障,并且还要求已经接受针对原位癌病灶的手术切除治疗,没有经过治疗就不能赔付。

在原位癌理赔宽松程度上,①>②>③

目前,重疾险的原位癌理赔标准基本都是这三种。

大家碰到了,直接对号入座即可。

除原位癌外,其他的轻症疾病也可能存在理赔标准差异。

有的理赔严苛,有的理赔宽松。

大家尽量选择理赔标准更宽松的就好了。

4. 保障期限越久越好

保障期限就是一款产品可以“保多久”。

毫无疑问,保终身的肯定比保定期的产品要好

因为人一生中患重疾的概率是不断累积的,

随着年龄增加,患重疾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

既然提供的保障期限更久,承担赔付的可能性更大,

保险公司从你那里收取的保费自然也就更多。

所以保终身的比保定期的更贵,大概贵出30%~50%

以某重疾险为例,保终身相较于保70岁的,年交保费增幅为44%


保终身更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负担这个差价。

是定期还是保终身,建议大家视自身经济实力而定。

可以先买到保至70岁,保证人生关键阶段保障不缺失;

等以后有条件,再更换保至80周岁甚至保终身的产品就好了。

5. 特定重疾二次赔付

当前中国人最高发、最易复发的重大疾病有两类,

一是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肝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

二是心脑血管重疾,包括脑中风后遗症、急性心肌梗死等。

这些高发重疾,不仅难治,医疗费用昂贵;

而且治了难好,容易复发,对于家庭而言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些特定重大疾病,很多重疾险可以附加多次赔付。

首次患特定重疾,可以赔100%保额;

第2次再患,能再获得100%~150%的保险金赔付。

但你可能不知道,二次赔付是保险公司最喜欢“做文章”的地方

也是大家要多多注意的地方。

(1)恶性肿瘤二次赔付条件

我整理了几十款重疾险产品「恶性肿瘤二次赔付」条件,

发现不同产品之间,存在明显的赔付条件优和赔付条件差的区别:


恶性肿瘤二次赔付,间隔期上,3年的比5年的好

如果首次重疾不是恶性肿瘤,下次重疾是恶性肿瘤,

赔付间隔期180天的比1年的好

二次赔付的比例,150%、160%保额的比100%保额的好

如果你正在考虑购买重疾险,并且打算附加恶性肿瘤二次责任,

一定要选择三个赔付条件同属最优的,千万不要不明不白的被坑了。

(2)心脑血管疾病二次赔付条件

心、脑血管疾病的二次赔付条件更加复杂。

除了同样要关注二次赔付间隔期外,

还要注意高发疾病种类、二次赔付的限制条件。

我同样整理出了一张表格供大家参考:

间隔期同样是越短越好,心脑血管疾病二次复发间隔最好是1年的

高发心脑血管疾病涵盖越全面越好,最起码也要包含脑中风后遗症、急性心肌梗死这2种;

赔付比例越高越好,目前二次赔付比例最高的高达160%保额;

关于二次赔付限制条件,有的产品会要求第二次心脑血管疾病为“新发”疾病,赔付标准严苛,因此最好选不额外限制赔付条件的产品。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怎么挑选重疾险,没有关系。

将大部分热卖的重疾险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制作了重疾险排行榜!

点击这篇文章就能看到:

6. 重疾多次赔付重要吗

目前很多重疾险可赔付5到6次重疾,赔付比例还一次比一次高。

但人一生中得多次重大疾病的概率可谓非常之低,

多次赔付重疾险真不一定用得上。

所以没有必要特意花钱,去买多次赔付的重疾险。

当然,也有些多次赔付重疾险比单次赔付的还要便宜。

碰到这些保障更好,价格也便宜的多次赔重疾险,我们就偷着乐吧。

当投保人或被保人发生合同约定疾病时,免交后期保费,保障继续有效。

保费豁免几乎所有重疾险都有,没什么可对比的,

另外附加的费用也便宜,大家投保时都附加上就好了。

对我们来说,看病光靠社保可能还不够。

最正确的做法是配置一份商业医疗险。

医保能报的,医疗险能报;医保不能报的,医疗险也能报!

医保报完剩下的,医疗险更能最高100%比例报销!

医疗险的强大毋庸置疑!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这两种:百万医疗险和小额住院医疗险


百万医疗险,正是为解决大额的医疗花费而生

它保额高达百万,报销范围不限社保目录,但同样的,免赔额也较高;

小额住院医疗正如其名,免赔额极低,哪怕几百块住院医疗费都能报销

它保额最多不超过5万,虽然不是很高,但覆盖日常的医疗开支还是绰绰有余的。

都说医疗险只用买一份就够了,

但实际上,百万医疗险和小额住院医疗并不矛盾,二者甚至可以互为补充。

1. 百万医疗险挑选指南

很多人都说,买百万医疗险可以“薅保险公司羊毛”。

但也有人,为了薅首月1元的“羊毛”,反被保险公司“套路”。

只看到低廉的价格,却忽视了具体保障责任续保条件,以及免赔额……

连产品责任都没搞清楚就盲目下手,你不掉坑谁掉坑?

百万医疗险虽便宜,但也不要随便乱买,一般来说,选购百万医疗险需要考虑这几点:


其中像价格住院津贴保额等对于百万医疗险的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健康告知确实很重要,但也因人而异,在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了。

最重要的,还是保障责任、续保以及免赔额、增值服务等内容。

(1)基础保障必须涵盖四项

一款百万医疗险的保障责任,很可能多到让我们眼花缭乱。

但其实,去掉可有可无的附加责任,最重要的其实是这四项保障:


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住院医疗保障了,

不论是疾病或意外导致住院所产生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

其次则必须含特殊门诊住院前后门急诊门诊手术

虽然保障复杂,一般人确实很难知道自己买的产品,保障到底齐不齐全。

但好消息是:这四大保障责任,市面上99%的百万医疗险都是涵盖的,而且保障水平相差不大。

极个别产品,保障上可能有一些“阉割”:

比如XX无限医疗2020,这款产品不保门诊手术治疗;
比如XX康悦C,住院门诊只赔付前7后7,而别的产品一般是前7天后30天;

在最核心的保障内容上,各家产品大差不差,大家可以松一口气。

(2)产品续保条件一定要好

前段时间,太平代理人声讨自家公司维权的事儿还记得吧?

有的保险公司,自家销售的百万医疗险明明不保证续保

但偏偏对内、对外都宣传可一直续保至80周岁、99周岁……

严重误导坑害自家代理人和消费者,该罚!

但同时,我们确实看到了“保证续保”的魅力。

买百万医疗险,续保条件非常重要!

但目前,各家百万医疗险在续保上,相差的level太多了。

给你看看这张百万医疗险续保条件的对比表:


其中,有阶段性保证续保的,最长可保20年!

即便发生过理赔,即便理赔后身体不再符合健康告知要求

甚至产品中途停售,不再接受新用户投保了,

只要我们的百万医疗险在保证续保期间内

我们依然能免健康告知、免等待期逐年续保

而不保证续保的产品,只能交一年保一年

如果发生了理赔,再续保就会变得很困难。

健康告知过不了,次年很大程度上就不能续保了;

有的一年期产品,续保条件稍好一些,续保不必审核健康情况

但续保同样不稳定,时刻面临着停售的可能。

届时,想以非标体情况另投别家产品,难度将无穷大。

大师兄经常强调:百万医疗险务必、务必、务必看重续保条件

当前越来越多的重大疾病,有着慢病化的趋势。

比如尿毒症,其实只要定期做肾透析,生存十几年也是可能的。

百万医疗险就很好,因为它能报销门诊肾透析费用,有效缓解经济压力。

因此在选择百万医疗险时,我们一定要考虑保障的长期性稳定性

大部分一年期的产品,一旦停售无法续保,根本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偏偏很多人对续保并不放在心上。

如果说保障责任是百万医疗险的根本

那么续保条件就是百万医疗险的灵魂

对于身体健康、患重疾概率小的年轻人,可以买一年期百万医疗险用来过渡;

但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换更长期的医疗险产品;

如果年龄已经偏大,有健康隐患,甚至有家族重疾病史的朋友,

哪怕牺牲一定的保障,也要尽量购买保障期限更久、续保条件更优的产品,

这样可以保证,至少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医疗保障不断档。

免赔额,实际就是保险公司不用赔付的部分。

假设医保报销后的医疗费是2万,免赔额1万,那么实际可报销1万
假设医保报销后的医疗费是2万,免赔额5000,那么可报销1.5万

所以,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当然是越低越好。

目前,百万医疗险的一般医疗免赔额为1万,重大疾病医疗通常为0免赔。

也就是说,最起码达到这个免赔额标准才算合格。

但有不少百万医疗险,二者免赔额都为1万,或者仅针对癌症医疗0免赔额……

另外,有些产品可能有免赔额政策优惠,

能有效降低免赔额,让我们拿到更多的保险金。

常见的免赔额优惠政策分为以下几种:


毫不夸张的说,买到一款免赔额更优的产品,住院看病绝对能帮你省下好几万。

最实用的当属6年共享1万免赔额。在6年内,若第1年就扣除了1万免赔额,以后5年都不会有免赔额了,花多少就直接报多少!

另外较实用的就是无理赔优待,未理赔免赔额可逐年递减,最多减5000元

至于全家共享1万免赔额的优惠政策,适合全家人共同投保,人越多越好

如果有任何家庭成员,不幸生病住院扣减了1万免赔额,

那么以后其他人因病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就可以全额报销了。

还有其他几种免赔政策,不过比较鸡肋,我就懒得介绍了。

(4)最好有癌症特药/外购药报销

抗癌靶向药纳入医保,减轻癌症患者经济压力,本是好事一桩。

但由于各地医保控费及医院的药占比考核,医改后药品利润率低等因素,

全国各地均出现了靶向药进医保后“买药难”的问题。


靶向药在各大医院普遍缺货,想买买不着,别提多糟心。

如果急需用药,只能自己在外面的药房购买,

不过这部分费用,医保又无法报销。

即便是百万医疗险,也不是所有产品都有癌症特药/外购药保障: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看到,确实有不少产品不含癌症特药保障

比如平安e生保(20年期)、中国人寿如E康悦C、太平洋安享百万等。

不过好消息是,目前已诞生了专门保障癌症特药的产品。

比如微信上销售的药神保

每月仅1元,可享受最高150万/年的癌症特药保障。

(仅供产品介绍使用,无利益相关)


如果购买的百万医疗险不涵盖癌症特药保障,

只要同时投保这款产品作为补充就可以了。

但要注意的是,这款药神保有健康告知要求,且最高只能保至50岁,这也算药神保的一大缺陷吧。

(5)增值服务最好有这几种

不得不说,增值服务虽然只算半个“赠送”的服务,

但对于就医体验就医质量有着非常大的提升。

一般来说,各家保险公司的增值服务都不大一样,包括:

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前三种:

就医绿通:相当于VIP通道,看病就医有专人安排,非常省心;
质子重离子医疗:属当前最尖端、最优质的癌症治疗手段及医疗资源,癌症的治愈率高、效果好。
费用垫付:保险公司帮患者先行垫付住院费用或押金费用,有的已经升级为费用直付,省去中间理赔结算环节,患者就医更省心。

如果你比较看中服务和就医体验,那么最好选择含以上三种增值服务的百万医疗险产品。

2. 小额住院医疗险挑选指南

和百万医疗险相比,小额住院医疗险就“纯粹”多了。

不用去比较乱七八糟的附加责任增值服务

不用太考虑续保问题,因为所有小额医疗险都是1年期的;

甚至不用太在乎小额医疗险的意外身故/伤残责任

因为它保额低,作用有限,不如直接买意外险来得实在。

小额医疗险真正重要的,还是疾病、意外导致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选呢?

很简单,只要注意免赔额、赔付比例,报销范围就好了。

在这里,我对比了十几款当前最热门的小额住院医疗险,并将它们的赔付条件都整理到这张表格里:

可以看到,免赔额、赔付比例以及报销范围基本能分成三档。

其中,0免赔、100%报销、不限社保报销范围的条件最好,实用性最强。

但目前能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的产品真的很稀少。

一般情况下,能扩展自费药、0免赔额、且报销比例不低于80%的产品,

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是适合大多数人的选择。

关于扩展自费药报销,大家一定要注意:

绝大多数产品,扩展的自费药报销是单独计算赔付比例的。

以太平洋暖洋洋少儿住院医疗为例:

它对于3岁以上儿童的住院医疗费用能0免赔100%报销

但对扩展的自费药,却只能报销60%,而不是100%。

看到了吧?虽然大家都宣传不限社保用药

但不同产品,实际的赔付比例存在不小的差异。

3. 医疗险的免责和投保须知约定

医疗险价格又低、赔付又多、功能更是无比强大。

接下来,咱再来聊聊医疗险不赔的地方!

注意噢,不管是百万医疗险还是小额住院医疗,

不是必需且合理的费用不能报;除外责任的费用不能报。

而被除外的内容,通常会在产品的免责条款和投保须知中列明。

前段时间,《200万理赔额度的保险仅获赔50元》的新闻上了热搜。

看到这个和自身专业相关的案子,大师兄认为有必要插一嘴。

当事人行乳房切除术,并安装了人工乳房,

找保险公司理赔,仅获赔537.9元!

中间客服还把金额搞错了,引来网友的一片骂声……

当我看到“人工乳房”这几个字的时候,隐约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找到了当事人所购XXe生保的免责条款,翻看之后有了答案。


原来人工乳房属于“人工器官材料费”,

正好是免责条款的内容,确实是不能报销的,

另外还要再扣掉1万免赔额,赔的少,还真不能怪人家保险公司。

而当事人对免责条款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责任免除这么回事儿,

面对严重不符合心理预期的赔付结果,自然难以接受。

其实除免责条款外,投保须知中也会规定,对某些疾病不赔或少赔:


这些白纸黑字明确规定的除外责任内容,

实际就变相的缩减了保障范围。

如果罹患约定的疾病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很可能无法获得足额赔付。

所以,在挑选医疗险时,大家最起码对免责条款有一定了解,

并且多注意“投保须知”,尽量选择除外疾病更少、免责条款更少的产品。

只有对产品保什么、不保什么,

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避免后期出现理赔纠纷。

意外险,涵盖意外身故/伤残意外住院医疗

有的产品还会附加猝死保障、意外住院津贴

意外险的保障责任都比较简单,在挑选时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

(1)意外医疗赔付条件要好

猫爪狗咬、摔伤骨折、意外车祸、高空抛物……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意外真是令我们防不胜防!

好在意外险一般都含有意外住院医疗,能帮我们报销意外住院医疗费,

虽然总额度不高,只有一两万,但对我们来说已经够用了。

那么,意外医疗赔付哪种条件更好?

很简单,看这三项:免赔额、报销比例、报销范围

免赔额:越低越好,最好是0免赔的;
报销比例:100%的比80%的好;
报销范围:最好是不限社保范围的。

除了能报销意外医疗费用,有的产品还附带100~200元/天的住院津贴,

虽然额度不是很高,但是能用赔付的钱买点营养品,对我们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2)意外身故/伤残保额要高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这项责任的挑选原则就一条——保额越高越好。

虽然未成年人有身故保额限制,但伤残保险金不受影响。

特别是重疾险、寿险都是只保全残不保意外伤残

意外伤残,可以说是意外险的特色保障。

想要出险时保险金赔的多,保额还是得往高了买。

关于保额,10万、20万保额的意外险一般是不够用的,

最起码也要50万保额起步,再根据家庭负债或自己承担的家庭责任往上追加。

如果你买的意外险保额不够,还可以在不同公司多买几份,

多份意外险的保额是可以叠加,理赔时一般不受影响。

(3)最好选含猝死保障的意外险

意外险的保障,通常强调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的、非本意的四个原则。

严格来讲,“猝死”是由于内在身体疾病导致的死亡,而外在条件只是诱因。

所以很多意外险,对于猝死一般是不保障的。


但近几年,打工人猝死的新闻越来越多,比如: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察觉到这其中的“商机”,

于是大家纷纷开发能保障“猝死”的意外险。


对于新时代的打工人来说,既然长期的高强度加班、熬夜无可避免,

那么当身体在不断积累疾病风险的时候,

最好选择一份能保障“猝死”的意外险。

(4)注意免责条款和投保须知

买了保险,忽视免责条款和投保须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可能无法理赔

虽然不要求你一定全看懂条款,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保险有免责这回事儿!

比如有的意外险对于高空坠落导致的意外责任不赔;


有的意外险,免责条款比同类产品多了好几条,其实这就是保险公司在缩减理赔范围。

总而言之,大家在买意外险时尽量多注意,才能少踩坑。

(5)产品生效时间要早

很多人买了保险后,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像寿险、重疾险、医疗险都是有等待期的,等待期内出险,不赔

意外险虽然普遍没有等待期,但投保后也不是立马就能生效的。

有的意外险,需要在购买成功后30天才生效,


也就是说,要等足足30天后,发生意外事故才能得到保障。

假如投保后,十天半个月不到就不幸出险,那么很可惜是无法理赔的。

目前大部分意外险的生效日期一般在投保之后的T+3天,

也有一些产品投保后次日生效,也有些是T+5天、T+7天,T+30天

意外风险的来临没有征兆,我们应尽量选择生效快的产品。

寿险,说简单点就是:死了/全残了就赔钱

在所有保险类型中,定期寿险保障责任最简单。

它的保障内容只有两个:身故、全残(甚至也有的寿险不保全残)。

因为保障责任单一,所以寿险没有那么多“坑”。

那么,定期寿险该怎么挑选呢?

1. 免责条款越少越好

举个例子,最近日本接二连三的操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恐慌和强烈不安。

核辐射、核污染可能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核污染和寿险免责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许多定期寿险的免责条款中,

有些产品是将核辐射核污染责任除外的,比如:


PS:已经买了寿险、重疾险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自己的产品免责条款里面有没有这项免责内容。)

假设真的有人,未来不幸因核污染/核辐射死了或全残了,

那么这样的寿险虽然买了,很可能是不能获赔的。

同样,还有酒驾、战争、吸毒等也可能在这些产品的免责条款里面。

这个事儿是要说明什么呢?

一句话:寿险的免责条款越多,“死法”越受限制,理赔争议也越多。

不过好消息是,许多热销的定期寿险,免责条款越来越少。

到今天,许多高性价比的定寿,免责一般只有3条。


一不保谋杀骗保;二不保违法犯罪;三不保2年内自杀。

其他都能保!核辐射、核污染,甚至吸毒、酒驾、战争等导致的身故/全残也能赔!

可以说,免责条款越少,万一不幸出险,获赔概率越大。

所以,在选择定期寿险时,最好选择免责条款少的。

2.可投保最高保额越高越好

因为寿险死亡/全残才能赔,钱是赔给家人的,

一般情况下,被保险人自己是用不上的。

因为这种“留爱不留债”的属性,所以寿险又被称为“有温度的保险”。

那么,一个家庭顶梁柱走后,他应该给家人留下多少钱合适呢?

——这就不得不聊聊寿险的保额了。

一般情况下,买定期寿险需要考虑到家庭未来10年到20年的生活费

如果还有房贷车贷,也要把贷款的额度加上去。

此外还有家庭的负债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赡养费……

对普通家庭来说,家庭顶梁柱的定寿保额怎么也得100万起步。

如果负债较多,或者年收入高的家庭经济支柱,保额可以做到300万甚至更多。

目前,有些大公司寿险最高保额只能买到100万说实话是不太够用的

也有不少网红定期寿险,最高可投200万-350万保额

基本可以满足高负债家庭的需要。

等待期是保险公司为防止投保人“逆选择”而设置的免责期间。

等待期内出险,保险公司有权不予赔偿。

目前,市面上定期寿险的等待期一般是90天~180天,

也有一些定期寿险产品,等待期长达一年

也就是说第一年交了钱,但啥保障都没有!出险了,保险公司1分钱也不赔。

对消费者来说,等待期当然越短越好,最好没有!

就在4月中旬,网上还真出现了首款0等待期的定期寿险。

也就是说,当天买,最快第二天出险就能赔!


当然,大师兄建议大家买等待期短的,并不是说买寿险只看等待期哈!

毕竟等待期只影响第一年的保障,次年开始就不受等待期影响了

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平稳度过等待期的。

建议大家,一般选择等待期90天的产品即可。

当前,市面上的保险产品只能用“产品海”来形容。

产品太多,大家在挑选时可能茫然无措,完全找不到方向。

保险产品保障千变万化,产品价格参差不齐。

加上销售人员的营销话术轰炸,3分真7分假,

将一手“用信息不对称割韭菜大法”耍的炉火纯青!

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否信得过电话那头销售人员的专业度……


莫慌,有大师兄陪着你,有坑也踩不了。

还有这些精品内容,也可以阅读学习哦:

}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日本楼市狂热时,有两大“神话”一直刺激着所有投资者。

  *个神话是“土地不会贬值”。日本人多地少,人们坚信土地永远是稀缺的。日本全民陷入炒地买房风潮,土地价格不断暴涨,“地王”每隔几个月就刷新一次。相信有很多看到此文的朋友也在炒股,我已是资深的实战派投资者,我入市这些年以来,同样经历过大量亏损带来的惨痛代价,从曾经的“买了就跌,卖完就涨”,再到现在的“牛市大赚,熊市稳赚”,成为了还算得上成功的职业投资者。完全得益于这几年一直在用的《涨停擒龙战法》,这套战法准确率高达九十三以上,学到的朋友都已经赚到不少。如果你不会,加上【zgsg66】,我告诉你怎么免费学习。注意是维信!

  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时间,日本城市地价增长了200%。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而美国的面积则是东京的1.5万倍。一寸土地一两金,银座崛起“地王”**。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不计成本将资金投入土地市场。

  第二个神话是“东京房价不会下跌”。奠定这一“神话”崇拜基础的,是日本过去几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日本一跃成为*第二经济强国。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取代美国成为**经济强国似乎不远了。

  为这一神话推波助澜的,还有这样一种信念:*永远会支持房地产,日本只有一个东京,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站在*中心,怎会有泡沫破裂的担忧?

  然而,人们忽略了,当时的日本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7.4%,而老龄化率开始攀升。城市化红利消失,人口红利不再,经济失去增长动力,房价也就失去支撑。

  然而,危机还是来了。1990年,股票市场率先崩盘。接着,楼市崩盘。由于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资本市场崩盘随即传导到楼市。大量地产抛到楼市,地价应声而跌。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你想知道将来的年收入如何。找你*近经常交往的六个朋友,把他们的年收入加起来除以六,就差不多是你年收入了,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什么叫物以类聚。看完此文之后,估计有人会说,如果当初我早点加上【zgsg66】知道这个方法,或许会比你赚得更多。不错!你的能力或许比我还强、你的资金或许比我还多、你的经验或许比我还丰富,可是就是因为你的方法不对,理念不对,决定了你在十年后的今天贫穷依旧。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就加上面微信,定能帮你解决选股难,买了就跌,卖了就涨三个问题。

  这是所有日本人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日本有一个名词“泡沫经济”,特指八十年代那段疯狂的时光;从1990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日本人又发明了一个名词“失去的二十年”,失落情绪遍及整个日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房不住有必要投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