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际形势微妙、问题重重,宏观经济学还有什么用?

1.假如某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恒等于1/2,他的收支平衡点是8000美元,若他的收入为1万美元,试计算他的消费和储蓄各为多少?2.某年政府增加投资支出50亿美元,设边际消费倾向为/hangjia/profile?uid=5c705e79f27c&role=pgc">秋风2729

安阳师范学院13级学生。


《宏观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
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
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
4. 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7.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
8.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
9.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
1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11.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1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13. 物价上升成因探研与对策
14.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
1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16. 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探究与展望
17.中国GDP的构成特点分析
18.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1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20.珠三角投资结构分析 21.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22.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23.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24.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 25.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26.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27.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28.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
29.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摘要: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我认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抉择,是“两步走”战略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2021年我们将开启新征程,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成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我认为我们可以把构建新发展格局看得更大一点,在未来的十到三十年,中国经济都会采取这样的方针。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大部分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做一个研判,包括两小部分。一是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介绍,分析“十四五”及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对经济增长的前景做简单描绘;二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四个决定力量。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要想实现经济长期平稳向好发展,要把握几个关键点,关键的事情做好了,就能顺畅完成“十四五”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非常重要。第二大部分讲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内涵,包括四点内容。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二是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系;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五个重点;四是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十四五”的开头是以“十三五”为基础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内经济已基本稳定,二季度实现了3.2%的正增长,三季度的数据预计在4%至5%之间。我认为,中国经济肯定会有一个明显回升的过程,特别是到2021年一季度,恢复性增长、补偿性增长会非常强劲,经济会有一个大的反弹。当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在今年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明年应该也会有一个较大的反弹。所以2021年全球经济有可能出现全面反弹,这个反弹是与2020年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对应的。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不好,我国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是负6.8%。由于这个基数比较低,2021年我们会进入一个恢复期,再加上政策刺激释放,预计“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7%左右。一季度可能超过12%、13%,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达到15%左右的增长。但这并不表示中国经济又回到了高增长时期,因为2020年一季度增长率是负6.8%,2021年第一季度假设增长率是12%到13%,两年平均下来不到6%,并不是很高。2021年二季度的增长速度,我们预计在7%左右,第三、第四季度就会恢复到2018年、2019年的常态,大概5%左右。

有些专家认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很好,投资反弹,工业增长也很快。数据显示,1至8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7.4%。今年前8个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6%。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出口连续三个月增长强劲,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国家还深陷在疫情的影响中,生产能力跟不上。此外,最近人民币升值很快,按理说是抑制出口的,为什么我国的出口还这么好?这说明现在国际经济在衰退,它们的缺口是硬缺口,而且缺的很大,我国正好能补上,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我国的出口依然强劲。但应该看到,这是在疫情中其他国家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才突显出的我们的竞争力优势。

因此,我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是比较平稳的,并且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上不可能出现加速上升的情况,最多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出现一个反弹。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原因是我们现在面临着长期、短期,内部、外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交织,使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一个下行的趋势之中,这种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供给问题,创新能力不足。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处在全面报酬递减过程中,报酬递减即企业回报率、利润率下降。如果不通过新经济、新技术改造,继续大幅度提高新经济的比重,把旧动能换成新动能,形成报酬递增的态势,中国经济下行可能会持续,甚至出现一段时间的加速。

什么叫报酬递减?我们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即收益(利润)增长速度和产出(宏观上指GDP,微观上即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比值。只要利润增长速度大于销售收入或其他产出的增长速度,就是报酬递增,如果是1:1,就是报酬稳定,小于1就是报酬递减。依照这个指标,我们一共计算了19年、35个行业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现在我们的制造业、工业非常困难。

2002年至2011年,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之比是1.19,属于报酬递增。2012年至2018年,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之比从1.19降到0.35,如此巨大的变化说明我们的经济出现了脱实向虚的问题。为什么企业困难、成本上升?就是因为报酬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报酬递减。怎么改变递减?要靠长期变量,包括制度、体制的变化、技术创新等。通过这些变化带动经济增长,使其出现递增的趋势,这样就抵消了报酬递减,形成一个新的S型曲线。

通过统计35个工业行业在2002年至2011年、2012年至2018年两个时间段的报酬递增、递减情况我们发现:将两个时段都包括进去,一共有27个行业出现过明显的报酬递减,8个行业属于稳定或递增。这8个行业中有4个与技术进步有关,包括医药、食品、电子通讯、仪器仪表,这是中国技术进步比较快的行业。其他像钢铁、石化以及电力行业是趋于报酬稳定和递增的,这是因为此类行业一般由政府垄断。除了4个技术进步较快和垄断行业,其他行业都处在报酬递减之中,这反映了我们在供给方面的问题,即创新能力不足。

二是需求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结构要不断升级,释放动能,就是新的消费增长点。一个中期周期(10年)一定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形成,现在尽管有很多消费的新业态,但还没有形成新热点。目前旅游比较热,但它没法像上一轮周期的住房和汽车一样主导消费热点的形成。包括信息的消费、服务的消费,虽然发展速度很快,比重提高迅速,但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在酝酿之中,内需潜力非常大,但是还没有爆发出来。

三是循环问题和结构问题。过去讲结构问题主要讲要平衡、均衡,但现在强调的是经济循环的效率,即经济循环的畅通。所谓均衡、协调就是循环畅通,一体化程度高。这样的经济才有效率和质量,有活力和创新动力。城市有交通拥堵,经济也是一样。钱到金融体系里转来转去,出来的时候成本上升,以很高的利率贷给民营、社会企业,这就是堵塞问题。循环问题也是导致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都是长期累积下来的,就是因为有很多堵点、瘀点。好比50岁以后很多人有“三高”,血流不畅就容易出现心血管病,只有把它疏通了,身体才能健康,经济也是这样。

四是体制机制性障碍。这是造成堵塞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它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动力机制。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是在“十四五”期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

以上四个大问题阻碍着我们巨大消费潜力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我预计整个“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在5%左右,比“十三五”要低一点,但是这不要紧,因为世界经济总体是放慢的趋势。

第二,“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乐观。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动荡是不稳定,变革指还是有机会的。我们往往认为变革是好事,比如技术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变革对我们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就国际环境来讲,“十四五”时期我们可能会面临很多逆风逆水的情况,而且压力会越来越大。

世界经济具有周期性的规律,20年繁荣,20年调整,基本上40年一个轮回。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引起了世界经济大萧条。1970年代的美元危机,加上全球的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处在一种紊乱的状况,整体增长速度比较低。再往后延伸40年就到了2010年代,现在我们刚刚进入2020年代,就是这一阶段的第二个十年,经济发展也不是很太平,但慢慢开始向好的趋势调整。按照经济周期的规律,最差的情况已经过去了,不过现在又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第二个低潮,这个低潮可能对未来五年的世界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但对再后面的五年可能影响不大。上面三个时间节点是经济调整期,那么繁荣期是什么时候呢?20世纪10年代是美国、西方经济大繁荣时代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也是繁荣期,按照周期推算,2030年世界经济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应该不会脱离这个规律性的变化。

现在整个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大变局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风险和挑战,可概括为“三个低”:一是低增长。这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二是低通胀。低通胀乍看影响不大,但如果资产价格高,可能会有问题。资产价格看股市的价格,股市价格高对实际生活不一定有太大的负影响。我们经常说财富效应,就是资本市场的虚拟财富增长较快导致实际消费采取一种扩张的态势。三是低利率。现在利率水平低到了什么程度?欧洲国家的利率最低出现了负数,这违背了经济学的最基本规律——名义利率不能为负。在中国不可能出现负利率,因为那样的话再也不可能有人在银行存款了。实际上还有一个低,这个低是比较好的,叫低失业。

如果这“四个低”在未来五年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稳定出现,也许未来经济发展可以达到一种最佳状态。但这样的状况很难稳定,现在经济学家们都在担心“三低”的演化,比如低通胀有可能变成负通胀,即通货紧缩,经济成为死水一潭,这种情况比通货膨胀更难治理。价格负增长意味着价格机制的失效,价格涨起来又跌就是有效,只涨不跌、只跌不涨都是无效。所以不要认为价格绝对稳定就好,或者低好,高不好。有时候低也不好,负的更不好。经济学、金融学上讲流动性陷阱,就是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拉动投资上的作用失效了。

现在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与40年前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也不能太悲观。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第四次产业革命产生的巨大产能会在全球形成非常大的推动力。一方面是技术进步提高了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是收入增加和消费需求上升,形成了比较良性、稳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态势。二是与40年前相比,我们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好。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但疫情暴发之前的一段时间,全世界的就业情况都比较良好。包括美国的失业率都创下了50年来新低。我们国家的失业率降到了5%左右,可以说是达到了充分就业的水平。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新创业活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

第三,中国经济未来十五年或二十年的发展前景。

“十四五”时期是面临挑战的五年,是历史交汇期,我们只有解决了创新、需求、循环不畅和体制机制障碍这四个瓶颈问题,才能奠定未来中国新经济的基础。中国新经济真正出现可能要等到十年以后。“十四五”是困难重重又充满机遇的五年,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只要过好这关键的五年,“十五五”就有希望出现重大转机。未来十年,如果我们构建的新发展格局能基本成型,那么再下一个十年将是非常辉煌的。我认为2030年代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繁荣期,这个高繁荣不是指高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稍有回升,但主要是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形成报酬递增的态势。我们的经济形态会逐步形成主要靠创新、效益提升、人力资本和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四大决定力量

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决定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扩大内需或国内大循环作用显著增强。

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是比较依赖外需的。但未来我国一定是靠内需的,过去的大部分时间说靠内需,主要是指中间需求,指靠投资和积累,通过为未来生产更多的产品来满足未来的需要。而现在的内需是靠消费的直接拉动,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幅减少。假如“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是5%,我预计消费增长占4%左右,投资增长占1%左右,净出口只占很少一部分。

第二,创新很重要且最关键。

前面说了现在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处于困境中,出现了报酬递减的现象。造成报酬递减的原因就是增长不主要依赖创新,而是依赖于各种要素的不断投入增加,我们称之为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按照这种驱动方式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报酬递减,如要打破这一规律,就必须做出提高创新能力的改变。中国唯有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才可以解决许多产业效益低的问题。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作用重要性提高。

区域是国家整体的一部分,但区域和区域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领先的区域起到先导性作用,成为创新中心、经济增长的龙头。从这个角度看,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印发,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战略同之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大战略一起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些区域,特别是由区域带动的城市群,将会在中国未来的创新协调开放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没有区域经济龙头的推动,整体经济不可能出现突破,所以区域经济很重要。

国际竞争实际上是各个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大都市、城市群的竞争。如果一个国家的一些城市群能成为世界型创新中心,那这些城市群就能引领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发展。中国过去是发展产业,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发展重化工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产业;然后又发展高科技产业。我们的产业经济发展很成功,但是现在不能光靠产业,还要会经营区域。区域经济把产业包括了进来,是真正的发展原动力。

第四,宏观领域结构性改革。

现在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布置好了,有些方面得到了深化,取得了突破。我认为税收改革、金融改革是现在改革的重中之重。税制和金融结构、体制不改,整体效益低和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标志着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趋向成熟。“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战略支撑,其意义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新“两步走”战略安排的“魂”。

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今天,每个历史时期我们都采取了相应的战略。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29年时间,我们实施的是重工业优先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最迟到2012结束,这一阶段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我们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那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进行出口。这个出口从战略上叫“国际大循环”。发挥劳动力便宜、过剩程度高的优势,再加上生产规模大,我们生产的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非常有竞争力。今天我们的战略必须要做调整,建立新的优势,要进行资源升级,靠创新来驱动发展。相应地要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

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使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有了最重要的抓手。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达不到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这是战略的目标部分。另外,战略还有发展方向的问题,我们要的是高质量发展,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怎样实现这个发展?发展手段是什么?就是“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再加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七大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前面讲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还有“中国制造2025”,等等。

构建新发展格局使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有了最重要的抓手。这个抓手把一切理得非常清楚,围绕国内大循环主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内外一体的发展格局,这样我们的经济就能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我们要抓新发展格局这个关键点,而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第三,确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使新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有了新的重要抓手。

我国宏观调控是围绕国民经济循环来管理的,这是一种按照需求来管理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需求管理加结构改革的新的宏观调控框架。未来的宏观调控是增长加结构加循环,循环将作为宏观调控的指标、工具和手段丰满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我认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在新发展格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二)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系

最简单的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按照统计的方法把各种变量串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动规律。统计不外乎三种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其中生产法是最主要的。三种方法合起来叫三个恒等式,因为它们的衡量角度虽然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在衡量整体。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国民经济循环,教科书上有现成的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四部门模型。

在开放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就是国内加国际的双循环,国际是国内的延伸,国内是国际的一部分。经济发展一定是能力提升的过程,而不是只看财富的多少,财富可能是上天的恩赐,比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能发展。一些国家没办法通过自身实现现代化,就更加依赖国际市场;而对有条件的国家来说,国内循环就很重要。国内循环的大小和国家规模成正比,也决定着发展水平。国家规模越大越依赖国内循环,国家规模越小越依赖国际循环。

两部门循环中的两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在企业和家庭之间加上政府就构成了三部门,三部门是不开放的,即纯粹的国内循环。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国际,就组成了四部门模型,其中有很多循环的路径,包括各种资金流、要素、收入、支付等。国民经济核算的恒等式在这里构成了一条循环的线,循环是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

当今世界基本上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国际循环的一部分,都离不开国际循环,只不过有些国家特别依赖国际市场,有的国家不太依赖。美国就不是很依赖国际市场,当然国际市场对美国来说也很重要,但跟荷兰、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重要程度的差别就很大了。当外部经济成为一些国家经济的决定因素,这些国家的经济就会非常不稳定。还有地理上的影响差异,亚洲金融危机会影响到中国,但对美国影响很小。总得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国际循环的影响,只是受影响的程度有大有小。

上世纪80年代,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来袭,其特点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跨国公司超越了国家界限,按照成本收益进行全球布局,形成全球的供应链,这就是全球国际产业分工。我们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在普通的国际循环中加上一个新增的循环,叫国际大循环。也就是说,常规一般贸易形成的国际循环是一个普通循环,加工贸易产业分工形成的是跟全球化相关的循环。中国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是在一般贸易的国际循环之上加上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形成的一个叠加效应。从总体上讲,一般贸易是大于加工贸易的,但是在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形成的加工贸易大于了一般贸易。大进大出,进是为了出,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国际分工链是国际大循环战略的核心。

我认为,现在全球化遇到了挫折,出现了逆全球化,或者说至少目前全球化正处在深度调整中,加上我们的劳动力和各种要素成本的上升,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我们已经没有优势了。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国际大循环都已经走完了它的历程。总体来说,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全球化的发展都可能会遭遇不利。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类似上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大潮?对此我们也不排斥,但是中国已经过了这个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越来越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不能再靠加工贸易了。2019年,我们的加工贸易占GDP的比重也就是加工贸易依存度是8%,已经降到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认为这个数值还会下降到5%至3%,加工贸易循环慢慢萎缩,比重越来越小,到最后国际循环就只剩下一个一般贸易的循环。

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哪个重要,就看哪个增长得快。1978年至2008年,我国名义GDP增长16%,全部贸易年增长率23.1%,后者比前者快了7.1%,说明这段时间经济主要是靠外贸带动的,外贸是发动机;一般贸易年增长13.7%,低于GDP名义年增长的16%,说明一般贸易不是驱动力;加工贸易增长率是26.7%,高出名义GDP10.7%。毫无疑问,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加工贸易驱动。我国经济本来有个常规的增速,加工贸易在这个基础上又给了一个加速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国际大循环帮助我们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换取外汇问题,而且与西方企业合资,使我们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进步。

2008年以后情况就变了,2008年至2019年,我们的名义GDP增长速度是10.8%,全部贸易增长只有5.2%,不到名义GDP的一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靠外贸驱动,靠内需驱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国内大循环只有大国才有,小国只有国内小循环。小国的现代化一定是靠外循环,比如荷兰的贸易依存度,上世纪80年代是80%,现在达到了140%,外贸增长比例远远大于内需,这是因为人口少,只有一千万。新加坡和我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两个经济体目前是贸易依存度最高的,都超过了200%。韩国的贸易依存度过去长期在60%到80%,现在突破了100%。西欧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过去都是强国,贸易依存度也都很高,在40%到60%,而且很难降下来。为什么?因为他们必须通过外部赚取更多的收入才能把人均GDP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美国、日本的水平。

中国具有特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换句话说,我们的国内市场规模有潜力达到美国的四倍,国内市场的潜力和人力资本的优势是中国经济未来三十年决胜的资源。过去我们的优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成本低,现在优势转变成了规模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人力资本。只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内需和创新能力的潜力得到发挥,就有望赶超美国。

中国内需的比重将继续上升,外需特别是贸易依存度会进一步下降,有可能到15%以下。美国现在的贸易依存度是20%,我国在15%左右。内需做得越大,我们未来的发展就越稳定,越可持续。中国国内大循环市场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其一,它对GDP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其二,它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不高,就看消费水平高不高,市场大不大。其三,它能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五个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讲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形势和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实际上就是我国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接着提出我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之后分别讲了创新、改革、开放、社会共享,实际上是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四个重要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包括哪些重点呢?

第一,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展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经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扩大内需。内需不仅要扩大,而且要升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都要升级,通过投资消费的升级带动创新的升级。

第二,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潜力大,为什么老是发挥不出来?因为循环不畅,消费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源没有转化为创新能力,市场是被分割的,不是一体化的。所以我们要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全国一体化进程,尽快与国际接轨,并通过开放与国际接轨形成整体优势。这个过程靠的是什么?就是靠国民经济循环疏通堵点。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所以会形成堵点是因为存在体制性障碍,这就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堵点打通。

第四,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坚定扩大开放不动摇,不仅有利于我们继续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扩大我国的发展空间,提高我国的发展质量,而且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我国形成新发展格局,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第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保障国民经济双循环有序安全。这一点主要讲产业链的多元、稳定发展。产业链是产业的基础建设,现在很多重要的产业都要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融入全球产业链。我们的华为为什么能扛住美国的几轮打压?就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几点建议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之下,我认为中国经济要做四个大的战略转变:

一是由全球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转变。我们要靠创新取胜,发达国家靠创新,我们也要靠创新,而且要有中国特色,给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建立大量创新中心,形成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中心。过去我们已经布局了一些综合性的科技创新中心,比如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以后还会建立一批创业中心。当中国拥有大量世界性创新中心时,就成为了世界创新的中心。国家要成为世界创新中心,区域建设很重要。

二是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消费追赶。我国已经在工业贸易、能源消费上超过了美国,但是市场消费方面,我国跟美国的差距还很大。向世界市场转变,现在最需要的是在消费上超过美国。

三是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这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释放国内需求的过程,也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发展更加协调、均衡、一体化。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讲的就是制度的升级,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的转变。

“四大转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具体怎么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是挖掘巨大的消费潜力,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

二是促进创新内生化,建立五个方面的机制:风险降低机制、市场动力机制、制度激励机制、政府促进机制、现代创新爆发新机制。建立好这五个机制,我们就实现了创新的内生化、常态化。

三是着力落实国家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若干区域发展强增长极。区域经济大发展需要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即大城市群集中,让大城市群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进而使全国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

四是有序推进宏观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变现在的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为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给企业减负。减负的同时要增加一些直接税。金融改革主要是发展创新金融,在产生财富效应之后,让整个资本市场慢慢走向正轨。我认为税制改革和金融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领域的两个重点。

五是全面扩大开放。过去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与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有关,2006年以后,我们的贸易依存度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继续开放。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开放度还在持续稳定地提高,这说明贸易依存度并不是一个很好地说明开放程度的指标。尽管如此,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开放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在服务方面。我们要掌握全面扩大开放这张王牌,因为中国是大国,具有包容性,不怕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通过扩大开放的高招、长招来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国际形势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